妙法蓮華經(jīng)

《妙法蓮華經(jīng)》,簡稱《法華經(jīng)》,(梵語:Saddharma Pu??arīka Sūtra),後秦鳩摩羅什譯,七卷二十八品,六萬九千馀字,收錄於《大正藏》第9冊,經(jīng)號262。梵文Saddharma,中文意為「妙法」。Pundarika 意譯為「白蓮花」,以蓮花(蓮華)為喻...[詳情]

絕妙說法 法華經(jīng)講要 一八、隨喜功德品──聞經(jīng)隨喜,為他人說

  一八、隨喜功德品──聞經(jīng)隨喜,為他人說

  「隨喜」的梵文anu-modanā,意謂隨順如來的教說,不違背如來教說,聞已心生喜悅。前面〈法師品〉是說,現(xiàn)在及未來的弟子們,聞經(jīng)隨喜,而得佛授記,此品則廣說隨喜之功德。此品所明為領(lǐng)受之喜,顯示此心與所聞之佛境,相順而不相違。

  佛告彌勒菩薩摩訶薩:「如來滅后」,若有人,「聞是經(jīng),隨喜已,從法會出,至于余處!埂溉缙渌,為父母、宗親、善友、知識、隨力演說;是諸人等,聞已隨喜,復(fù)行轉(zhuǎn)教,余人聞已,亦隨喜轉(zhuǎn)教,如是展轉(zhuǎn),至第五十」。其第五十人,隨喜功德,「若四百萬億阿僧祇世界,六趣四生眾生,……有人求福,隨其所欲,娛樂之具,皆給與之!箯(fù)以佛法而訓(xùn)導(dǎo)之,一時皆得阿羅漢果,盡諸有漏。是人所得功德,不如是第五十人,聞《法華經(jīng)》一偈,隨喜功德,百分千分百千萬億分不及其一,乃至算數(shù)譬喻所不能知!负螞r最初于會中,聞而隨喜者,其福復(fù)勝,無量無邊阿僧祇,不可得比!

  佛告彌勒菩薩:釋迦牟尼佛涅槃之后,如果有人聽到《法華經(jīng)》,而心生隨喜,之后,離開法會到了其他地方,就把他所聽到的《法華經(jīng)》,隨自己的能力所及,告訴他的父母、宗親、好友、善知識,功德當(dāng)然大得無法比喻。這些聽到他說《法華經(jīng)》的人也生起隨喜心,照著第一個人所說的《法華經(jīng)》,隨喜轉(zhuǎn)教他人,他人聞已,又亦隨喜轉(zhuǎn)教他人。就像這個樣子,輾轉(zhuǎn)地到了第五十個人。

  這第五十個人的隨喜功德,也是極多極大;若是比較來說,有四百萬億阿僧祇世界的天道眾生,向一人乞求,而此一人對那些眾生凡有所欲,娛樂之具,全數(shù)給與!甘谴笫┲,行如是布施」經(jīng)「八十年」,然后用佛法訓(xùn)導(dǎo),「集此眾生,宣布法化,示教利喜,一時皆得」小乘的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阿羅漢道,盡諸有漏,具八解脫」。此人功德尚「不如是第五十人,聞法華經(jīng)一偈,隨喜功德,百分千分百千萬億分不及其一,乃至算數(shù)譬喻,所不能知!购螞r有人能于法華盛會一開頭,聞即隨喜者,這種功德所致的福報,又比第五十人的隨喜者,大得太多,是有無量無邊阿僧祇數(shù),根本無從可比。

  「若人為是經(jīng)故,往詣僧坊,若坐若立,須臾聽受。緣是功德,轉(zhuǎn)身所生,得好上妙,象馬車乘,珍寶輦輿及乘天宮。若復(fù)有人于講法處坐,更有人來,勸令坐聽,若分座令坐,是人功德,轉(zhuǎn)身得帝釋坐處,若梵王坐處,若轉(zhuǎn)輪圣王所坐之處。若復(fù)有人,語余人言:有經(jīng)名法華,可共往聽,即受其教,乃至須臾間聞,是人功德,轉(zhuǎn)身得與陀羅尼菩薩,共生一處,利根智慧,百千萬世,終不喑痖……人相具足,世世所生,見佛聞法,信受教誨。阿逸多!汝且觀是,勸于一人,令往聽法,功德如此,何況一心聽說、讀、誦,而于大眾,為人分別,如說修行!

  前段經(jīng)文是說明聞經(jīng)隨喜轉(zhuǎn)教他人的功德,這段經(jīng)文則說明三點:1.為了《法華經(jīng)》前往僧坊,不論是坐是立,乃至須臾之間聽受經(jīng)法,以此功德,轉(zhuǎn)生即得上妙交通工具,及天宮的果報。2.若是在講《法華經(jīng)》處坐著聽講,見有人來,你能勸他坐聽,或分你的半座令他坐,以此功德,轉(zhuǎn)生則得帝釋座、梵王座、轉(zhuǎn)輪圣王座。3.若你已知,而告知他人:有一部《法華經(jīng)》,勸他一同前往,斯人受教,乃至僅于須臾之間得聞,以此功德,轉(zhuǎn)生即與得陀羅尼的總持菩薩們共生一處,智慧利根,無有諸病,身不殘缺,人相具足。

  僅勸一人前往聽經(jīng),就有如此殊勝功德,何況能夠一心聽說、讀、誦,而于大眾之中,為之廣說分別,并且自己也能如說修行的功德,當(dāng)然是無量無邊,不可以算數(shù)譬喻所及了。

  「乘天宮」,是飛行自在、隨心而往的豪華交通工具,今天大型航空客機的特等艙座,庶可比擬而遠(yuǎn)遜于彼。

  「帝釋」是欲界第二天,又名三十三天或忉利天的天王,梵名釋提桓因,是梵文?akra-devānām indra的簡譯,位于須彌山頂,有三十三宮殿,故稱三十三天,天主略稱為帝釋。《請觀音經(jīng)疏闡義鈔》卷四云:「梵云釋迦提婆因達(dá)羅,釋迦姓也,此翻為能,提婆天也,因達(dá)羅帝也,正云能天帝。」依據(jù)《雜阿含經(jīng)》卷四十第一一○六經(jīng)所介紹的三十三天天主天帝釋,共有八個異名:釋提桓因、富蘭陀羅、摩伽婆、娑婆婆、憍尸迦、舍脂缽低、千眼、因提利。都是由于各種因緣而得不同的異名,例如在經(jīng)律中常以憍尸迦稱呼帝釋天,那是因為他本為人時,屬于憍尸迦族姓。通常多稱帝釋或釋提桓因。

  「梵王」即是大梵天王,是色界初禪天天主,又稱大梵王,《法華經(jīng)》〈方便品〉及〈隨喜品〉均稱梵王。大梵王宮的狀況,則如《俱舍論》卷八云:「于梵輔天處,有高臺閣名大梵天,一主所居,非有別地,如尊處座,四眾圍繞!埂斗ㄈA經(jīng)?序品》則有云:「娑婆世界主、梵天王、尸棄大梵、光明大梵等」,是說,此娑婆世界的造物主梵天王,名為尸棄大梵,另名光明大梵。其實,梵天Brahma-devā是指色界初禪天,由于此天已離欲界淫欲,寂靜清凈,故名為梵。

  在此初禪天中又分三天:1.梵眾天,是民。2.梵輔天,是臣。3.大梵天,是君主。通常所稱的梵天,往往僅指大梵天王,名為尸棄?ikhin,因其篤信佛法,每遇有佛出世,必來最初請轉(zhuǎn)*輪;又常侍佛右側(cè),手持白拂。此與印度外道所信的大梵天,乃名同而實異。佛教的梵王居于初禪與二禪間的禪定位,例如《俱舍論疏》卷八有云:「由彼獲得中間定故,最初生故,最初沒故,威德等勝故,名為大!

  「轉(zhuǎn)輪圣王」梵名遮迦越羅cakra-vartin-rājā,印度古傳說中,此王即位時,感得天降輪寶,轉(zhuǎn)其輪寶降伏四方,故名轉(zhuǎn)輪王,又因由輪寶前導(dǎo)飛行空中,其輪寶降伏四方,故名轉(zhuǎn)輪王,又因由輪寶前導(dǎo)飛行空中,故稱飛行皇帝。輪寶有金、銀、銅、鐵四種,鐵輪王伏南瞻部洲的一洲,銅輪王治東及南之二洲,銀輪王轄東西南之三洲,金輪王統(tǒng)領(lǐng)天下南北東西的四大部洲。于增劫人壽二萬歲至八萬歲間,轉(zhuǎn)輪王出世;于減劫人壽自無量歲至八萬歲間,轉(zhuǎn)輪王出世。王具三十二種大人相。

  「陀羅尼菩薩」,請參閱本經(jīng)〈分別功德品〉對「聞持陀羅尼」及「旋陀羅尼」的說明。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