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jīng)

《心經(jīng)》可以指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是佛經(jīng)中字?jǐn)?shù)最少的一部經(jīng)典著作,因其字?jǐn)?shù)最少、含義最深、傳奇最多、影響最大,所以古往今來無數(shù)藝術(shù)家都傾注極大精力和虔誠之心,把《心經(jīng)》創(chuàng)作成為異彩紛呈的藝術(shù)品。自由自在的菩薩用般若智慧言傳身教眾生,依靠自心的心靈智慧,從煩惱生死的這一邊到..[詳情]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淺釋(十四)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淺釋(十四)

  概括地說:這些蘊入處界的虛妄之法,皆是迷真幻現(xiàn)的一種緣起假相,它的本體是空的,不過凡夫癡迷執(zhí)為實法,菩薩用般若妙智觀照,了知真空實相的理體上,本無此等虛妄之法,故一一無之。

  若就事方面而言,則此蘊入處界,乃迷情虛妄之法,是苦本,是無常,是無我,所以須極力破除。真空實相,乃真實究竟之理,是常、樂、我、凈,所以要徹底求證。故若不空掉虛妄之法,如何能覓得真空實相?所以方便說為無。若就理性方面來說,即從一切法本性中而融觀一切,則虛妄相中全體皆真,觀煩惱菩提,生死涅槃,實無少法可破(即一切法),亦無少法可得(離一切相),一切不壞不失,無證無得,法法皆真空,法法即實相,此乃真實義也。

  以上是對于色心并迷者而說破十八界。

  全句的意思是說,依上面所講「是諸法空相」的道理看來,便知道真空實相的理體上,本來清凈空寂,于中沒有色、受、想、行、識之五蘊,和眼等六根,色等六塵,以及眼識界等六識的虛妄之法,故曰「無色……無意識界」。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這是空十二因緣。何謂「因緣」?「因」是親因,如種子,為能生之種;「緣」是助緣,如陽光、雨、露、人工等,為助生之機。亦可說,事的起源為因,中間助成為緣。共有十二支:一、無明,二、行,三、識,四、名色,五、六入,六、觸,七、受,八、愛,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這就是一切眾生涉歷三界輪回六道的原由。

  要知道,二乘人雖已破我執(zhí),而法執(zhí)尚存,因為實相門中如有一法未亡,仍是虛妄所在,未能徹證真空圓融之理,所以亦要破除。此十二因緣其實是緣覺所修之法!妇売X」,梵語「辟支迦羅」,又名「辟支佛」;「辟支」譯為因緣,「佛」譯為覺,合言應(yīng)云「因緣覺」,略稱「緣覺」,又名「獨覺」。一般的解釋,是指生于佛世,聞佛說十二因緣法而悟道者謂之緣覺。其實不一定是生于有佛之世,聞受佛所說因緣法而悟道的才稱為緣覺;即使是生于無佛之世,但蒙善知識的開示,或自己閱讀經(jīng)典由因緣而入道者均可稱為緣覺。否則生于佛前佛后的眾生,就永無成就緣覺的可能了。

  若生于無佛之世,或在佛未傳教化的地方,沒有稟受世尊的教法,或善知識的開示,獨宿孤峰,或隨順因緣,以宿世善根,能夠感物悟道,所謂:「秋觀黃葉落,春見百花開,看物變以悟無常,感時遷而入真道!谷缡怯^察因緣生滅的道理,獨自覺解脫者叫做「獨覺」;雖同為因緣悟道,但并無接受佛及善知識開示。其實亦不一定生無佛世入道者為獨覺,就是佛在世時,因沒有機會親聞世尊說法,而能獨自觀察因緣,感物悟道者,亦是獨覺之類。否則此類圣者在佛世時,就不存在了,此實有違佛法平等圓融的宗旨。事實上,人人都有自覺的可能。總之,修十二因緣法,覺悟無生之理而證圣果者,名為緣覺。此為小乘辟支佛果。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這段經(jīng)文的順序應(yīng)該是:「無無明,乃至無老死」為一句!敢酂o無明盡,乃至無老死盡」為一句!笩o」,作「空」字解(謂無明空,乃至老死空)!副M」,作「滅」字解!改酥痢苟质浅栽~,即是于十二支中,但舉最初之「無明」與最后的「老死」二支,略去中間的「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十支。此十二因緣,亦名十二緣起、十二重城、十二荊棘、十二連環(huán),各有其義,為免煩瑣所以不述。按十二因緣有「流轉(zhuǎn)門」,和「還滅門」二種:流轉(zhuǎn)門是說明輪回生死之相狀,乃由迷而成凡,是苦因、苦果。還滅門是指示解脫生死的法門,乃由悟而入圣,是樂因、樂果。

  何謂「流轉(zhuǎn)門」?這是一種譬喻:凡夫生死無盡,猶如水的「流」動不息,車輪的旋「轉(zhuǎn)」不停,所以稱之為「流轉(zhuǎn)門」;此乃六道凡夫生死之法。何謂「還滅門」?即「滅」除煩惱生死,「還」歸涅槃?wù)嫘?所以稱之為「還滅門」;此為三乘圣者解脫之法。

  無明緣行,行緣識,乃至有緣生,生緣老死;此為流轉(zhuǎn)門,是順觀十二因緣,屬「染緣起」。無明滅(盡)則行滅,行滅則識滅,乃至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滅;此為還滅門,是逆觀十二因緣,屬「凈緣起」。

  以下在講流轉(zhuǎn)門之前,必須先把十二因緣的名義略作解釋:

  「無明」,就是「不明」(體即是癡,迷昧為性),乃一切煩惱的總稱。由最初一念妄動障蔽本覺妙明,于真空實相之理無所明了,因而妄生一切執(zhí)著,此謂之曰「無明」。簡單地說,無明就是「迷惑心」。但到底迷些什么?就是迷了我、法二種空理。眾生不了五蘊幻化不實,妄執(zhí)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是為「我執(zhí)無明」;不了諸法緣生無性之理,妄執(zhí)萬有現(xiàn)象為實法,是為「法執(zhí)無明」。所謂內(nèi)執(zhí)根身以為我,外執(zhí)器界以為法。迷了我法二空的真理所以叫做無明;此為迷真所起的一念不覺(注4)。

  「行」是造作義,指一切行為,即依無明所造的善、惡業(yè)。

  「識」就是「業(yè)識」——第八識(是人生業(yè)報的主人)。此識隨業(yè)受報,為過去業(yè)力所驅(qū),挾持所造善、惡種子而來投胎,于有緣父母,當(dāng)其交合之時,四周黑暗,唯見明相(淫光)發(fā)現(xiàn)處,神識聰利,剎那即到父母身邊,其時昏昏迷迷,忽起一念愛心(男的愛母憎父,女的則愛父憎母),流愛為種,納識為胎(流一念愛欲心為受生種子,于父精母血之中而成胞胎,將此神識處于臭穢胎獄之中)。生死的禍根自此演成,一切眾苦即跟隨在后面而來。此為投胎最初第一念。如《止觀》云:「初托胎時名歌羅邏,此時即具三事:一命,二暖,三識。是中以報風(fēng)為命,精血不臭不爛為暖,活動為識。此時便隨母氣息上下出入,名為識位。」

  「名色」,名指「心識」(即神識初投胎時之狀態(tài)),「色」指形體(即父精母血混成之肉團)。由于一念愛染投入母體為「名」,攬父母赤、白二渧而成胎為「色」。所謂心物和合而成胎,胎相初成叫做名色(此為胎中精神物質(zhì)初備之相)。因為初投胎時,六根未成,識心不能顯發(fā)其了別功能,但有心的名稱,沒有心的作用,所以不稱為心,只稱為「名」;初投胎時,形體未全,五官未具,不便稱身,所以但稱為「色」。此為嬰胎初凝還沒有完成六根的一個階段(注5)。

  (未完待續(xù))

  注釋

  注4:

  無明有「根本無明」和「枝末無明兩種」:不明理性之空謂之迷理無明(不知真空實相離相之理),此為「根本」。不明事相之假謂之迷事無明(妄見萬法為實有)此為「枝末」。迷理無明,指一念妄覺障于中道實相之理,使之不能顯發(fā);迷事無明,指見思煩惱障生死之事,使之不能出離。凡夫不明真諦理,著于邪見名為見思無明;二乘不明俗諦理,著于空寂名為塵沙無明;權(quán)教菩薩不明中諦理,著于二邊名為根本無明?傊,「迷真」謂之「根本無明」;「起妄」謂之「枝末無明」。

  注5:

  人生在胎內(nèi)生育之次第分為五位:第一七日名羯羅藍(lán)位,又云歌羅邏,譯為凝滑,或云雜穢——父母之精血初和合而成的一團凝滑之穢物。第二七日為頞部曇位,譯為皰,經(jīng)二七日漸漸增長而成為瘡疤之形。第三七日名閉尸位,譯為軟肉,經(jīng)三七日漸成軟肉之質(zhì)。第四七日名為羯南位,譯為堅肉,經(jīng)四七日漸成堅固之肉。第五七日名缽羅奢位,譯為肢節(jié),又名形位,自神識投胎后至五個七日生諸根形,四肢差別,以上皆屬名色位所攝。自此以往,乃至出胎后亦有五位:一、嬰兒位,二、童子位,三、少年位,四、中年位,五、老年位。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