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正信與正行

  佛教的正信與正行

  各位法師、各位居士:

  今天,桂林市佛教協(xié)會在這里舉辦一個佛學講座,邀請本人來這里和各位談?wù)?a href="/remen/xuefo.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學佛方面的一些問題。我想,這是一個非常難得的因緣。我們今天能夠有這樣一個殊勝的因緣,首先要感謝桂林市政府和桂林市的統(tǒng)戰(zhàn)部門和宗教工作部門給我們提供了這樣好的政策環(huán)境。這件事也充分體現(xiàn)了桂林市的黨政領(lǐng)導和統(tǒng)戰(zhàn)、宗教工作部門對落實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高度重視。我們今天有了這樣好的政策環(huán)境,我們才可以有這個非常殊勝的集會。所以,希望各位要很好地珍惜我們現(xiàn)在這個改革開放的大好政治局面;珍惜我們現(xiàn)在落實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這種良好的政策環(huán)境。我們每一位信佛的善男信女,都要好好地在自己的本職工作崗位上,積極參加社會主義兩個文明建設(shè)。在這個前提下,再來安排我們的信仰生活、宗教生活。同時,我們也要把積極參加社會主義兩個文明建設(shè)的這種實際行動看作是落實我們修行的一種具體的活動。

  今天,我要講的題目是:正信與正行——這是作為一個佛弟子應(yīng)該具備的兩個條件。

  正信,信什么呢?我用四句話來概括,就是:要以三寶為正信的核心;以因果為正信的準繩:以般若為正信的眼目;以解脫為正信的歸宿。應(yīng)該說,這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作為一個佛教徒要“正信”、不要“迷信”的根本內(nèi)容。

  首先,要“以三寶為正信的核心”。大家都是學佛多年的居士,當然知道三寶是什么。我們學佛首先就要相信“佛、法、僧”三寶。三寶就是我們信佛的中心內(nèi)容,或者說,信佛的核心。一個人說信佛,如果不信三寶,而是信別的什么東西,或者信某某一個傳法的人,應(yīng)該說這是對三寶信仰的不具足。如果說,我只信佛、信法,不信僧,那對三寶的信仰也不具足。因為,“佛”,是醫(yī)王、是醫(yī)生;“法”就是醫(yī)生開的藥方;“僧”,就是我們學佛修行過程中的朋友,好象是醫(yī)院的護士一樣。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我們每個人都有病,所以都來學佛。什么病呢?煩惱病。我們?nèi)?a href="/remen/fomen.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佛門就是因為有病,有煩惱,有問題。世界上有沒有沒有病、沒有煩惱的人呢?找不出這樣的人。所以我們說,佛門所面對的是全人類,是整個眾生界。因為,整個眾生界都有煩惱、都有病。所以佛就為我們這些有病的眾生開了種種藥方。藥方是什么呢?就是佛就為我們這些有病的眾生開了種種藥方。藥方是什么呢?就是佛法。眾生有八萬四千煩惱,佛就有八萬四千種法門來對治眾生的這八萬四千種煩惱病。那么,我們找到了醫(yī)生,也知道了應(yīng)該吃什么藥,還要不要人來護理、來幫助呢?顯然是需要的。沒有人護理,沒有人幫助,那就象羊群一樣會隨時迷失方向;會隨時在修行的過程當中迷失路途。所以,我們要信仰僧。這是從佛、法、僧三寶之間的相互關(guān)系來講的。

  先說佛。我們信佛的主要對象,就是指釋迦牟尼佛。因為,沒有釋迦牟尼佛創(chuàng)教、說法,我們眾生也就不知道還有西方的阿彌陀佛和東方的藥師佛,乃至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以及種種修行法門。所以,我們信佛的主要對象當然是釋迦牟尼佛。與此同時,我們也要相信由佛金口所宣、直接教導的十方三世一切佛——十方三世的佛都是我們皈依的對象。比如說,我們現(xiàn)在許多人修念佛法門,求得在臨命終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是阿彌陀佛。我們是怎么知道這一點的呢?就是因為釋迦牟尼佛說了一部《阿彌陀經(jīng)》,我們才曉得這個法門,才知道西方極樂世界有佛,號阿彌陀。所以,我們在信釋迦牟尼佛的同時,也要信十方三世一切諸佛。

  次說法。法的含義很多,可以是法門,可以是一條道路,可以是我們修行以后所證得的境界。法,既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當中教化眾生所留下的言教,這個叫作教法,同時又是我們修行所體驗到的那種經(jīng)驗、那種境界,這也是法。所以說,佛的正法有二種:一種叫“教正法”,一種叫“證正法”!敖陶ā,就是佛的言教;“證正法”,就是我們修行所達到的那種經(jīng)驗和境界,用佛教的語言來說,就是我們修行的證量。所以,我們信仰法,不僅僅是要信仰佛的言教,以佛的言教來作為我們樹立信仰、鞏固信仰、提高信仰的一個指導思想;同時,還要自己去修證、自己去體驗,那樣才會有收獲——那個收獲就是“證正法”。經(jīng)過自己修行所獲的那個境界叫“證正法”。

  注意,法是釋迦牟尼佛所說,但不是他創(chuàng)造的。因為,法是一個客觀存在,釋迦牟尼佛僅僅是發(fā)現(xiàn)了它,然后把它說出來。所以,法的道理是“有佛無佛,法爾如是”——有佛出世,法是如此;無佛出世,法也是如此;佛說出來了,這個法是如此;佛沒有說,這個法也是如此。因為它是一種客觀存在,它是如實、是真如、是真理。真理只可以發(fā)現(xiàn),不可以創(chuàng)造;能創(chuàng)造的東西就不是真理了。所以,佛法是客觀存在的真理。這就叫“法爾如是”。

  在這里,大家要記住法有兩種:一種叫“教正法”,一種叫“證正法”。“教正法”是我們信仰、學習的內(nèi)容,“證正法”是我們通過修行所得到的不可言說的經(jīng)驗和境界。“證正法”是我們通過修行所得到的不可言說的經(jīng)驗和境界。“證正法”是說不出來的,所以叫做“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證正法要通過教正法的指導,通過實修來得到,不通過教正法,就不可能體驗到證正法。

  再講僧。僧,包括兩種,一是如圓覺菩薩等等證得果位者,叫“圣賢僧”;一是像我們現(xiàn)在正在修行、學習的比丘比丘尼,叫“凡夫僧”。僧,是一個由梵文翻譯過來的名詞,它本身叫“僧伽”,就是“和合眾”的意思,是一個沒有爭執(zhí)、煩惱少、清凈正派的修行集體!吧苯凶觥昂秃媳姟,它是一個集體,不是一個人。要多少人才能稱為“僧”呢?根據(jù)戒律上的規(guī)定:一個精舍、一個寺院必須有五人以上的比丘或者比丘尼才能成為一個僧團,才可以叫“僧”。一個人、兩個人不稱“僧”,而稱比丘或比丘尼。只有五個人以上的這樣一種團體——比丘或比丘尼的團體,才能稱為“僧”,才能有資格接受信眾,才可以布薩、誦戒,乃至在一些邊地即出家人比較少的地方,舉行授戒等活動。所以說,我們皈依僧,就是皈依這兩部分的僧:“圣賢僧”和“凡夫僧”,不是皈依某一個人,而是皈依某個僧團。我們現(xiàn)在有不少的人皈依了三寶,若說“皈依了某某人,我是某某人的徒弟,我是某某人的皈依弟子”——這種說法不是很準確。因為,他一個人不能代表僧。那么,可不可以叫他“師父”呢?可以叫“師父”。但,只能說他是授你皈依的證明人,是你加入佛教、皈依三寶的證明人,你所皈依的對象應(yīng)該是那個僧團。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只能說我是“三寶弟子”,或者說“佛弟子”,不能說“我皈依凈慧”,這個不準確,不能這樣說。而應(yīng)該說“我皈依三寶”。如果說你是“皈依凈慧”,那就錯了。因為,你只皈依他一個人,他一個人沒有這個權(quán)力來接受皈依弟子,他只能夠證明你是一個佛弟子,證明你履行過這種儀式、已經(jīng)成為一個佛教徒一個佛弟子。

  我們信仰的核心是三寶,為什么呢?道理很簡單,因為,佛“三覺圓滿、萬德具足”——是世界上人格最完善、道德最高尚、覺悟最圓滿的圣者。既然是這樣一個圣者,我們?nèi)祟惖淖罡咦非笠彩侨绱?所以,我們應(yīng)當皈依佛——以佛為師,逐步向佛靠近,逐步完善我們的道德修養(yǎng),提升我們的人格。所以,我們必須要以佛為師。法,是告訴我們怎么樣去修養(yǎng)、怎么樣去做人,怎么樣去淡化煩惱、破除無明。我們?nèi)绻x開了法,就會迷失方向,就會在修行的過程當中、在做人的過程當中,不知道如何來處理我們所面臨的一切問題。法,能夠幫助我們來判斷,什么是正確的、什么是錯誤的。所以,我們必須要以法為師。僧,能夠弘揚佛法,是我們修行的榜樣,是我們做人的榜樣,又是我們修行過程當中的老師和朋友。我們修行不能沒有老師,也不能沒有朋友。所以,我們要以僧為師!耙陨疄閹煛辈皇且阅硞人,而是以這個僧團,以僧團為師。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要皈依三寶、以三寶為信仰核心的基本內(nèi)容。

  其次,要“以因果為信仰的準繩”。怎樣判斷我們的信仰是對的還是錯的呢?必須有一個準繩、有一個標準、有一個原則。這個標準很簡單,就是“因果”。虛云老和尚講過:釋迦如來的一代時教,三藏十二部那么多的經(jīng)典,講來講去就說了兩個字——“因果”。因果,分為世間的因果和出世間的因果。世間的一切事和出世間的一切事都是有因有果的,沒有無果之因,也沒有無因之果。因果是佛教賴以建立的一個最根本的內(nèi)容。我們信佛、信三寶,如果說,不信因果的話,那我們可以肯定:他雖說是佛教徒,但他沒有正見、沿有正信。連因果都不信,那怎么可能是一個佛教徒呢?我們信佛的人所做的一切事,都是從因果出發(fā)的。

  因果的道理不是佛創(chuàng)造的,而是一個客觀存在。世間的一切學問,包括科學和哲學在內(nèi),都講一個因果律,只是佛教的因果比世間所講的因果要廣泛、要深刻。怎么說“廣泛”呢?就是說,十方世界一切事一切物、世出世間都是因果所成。怎樣叫做“深刻”呢?佛教的因果,既是起于當下一念,也是通于前世、今世和來世,所謂“三世因果”。所以,佛教的因果既廣泛又深刻,它和世間所講的因果,既有相同的一面,也有不同的一面。

  現(xiàn)代很多人對佛教很喜歡,認為佛理非常好,根據(jù)佛理來做就可以獲得一個圓滿的人生、幸福的人生、道德的人生。但一講到因果,他就有點信不及,說:這輩子的因果倒還可以相信,但有時候,佛說“種好因就得好果、做善事就有好報”,往往好象不是那么一回事,社會上做壞事的人反而得好報,做好事的人總不得好報——他有這樣的疑問。再說呢,究竟有沒有“來世”呢?因為,我們大部分人都沒有這樣的經(jīng)驗。究竟有沒有“前生”呢?我們大部分人也都沒有這個經(jīng)驗!扒吧焙汀皝硎馈本烤褂羞是沒有?他有種種的懷疑。所以信不及。但是,我奉勸各位:在這個問題上一定不能含糊,一定要相信。首先,我們要相信釋迦佛的人格,他是一個究竟圓滿的覺者,他沒有必要來欺騙我們。欺騙我們有什么好處呢?所以,我們要相信釋迦牟尼佛不會欺騙我們,相信釋迦牟尼佛具有圓滿究竟的人格,他是以他的人格來作為他理論的保證的。我們也要相信歷代的高僧大德、歷代的一些先知先覺,他們都是在佛門修證幾十年,他們對佛理都具有圓滿、徹底的了解,他們都是深信因果,并且也是按照因果的道理來修行的。所以說,對于三世因果,盡管我們不可能每個人都有這個經(jīng)驗,但是我勸你們一定要相信。因果既通于三世,也通于當下的一念。為什么這樣說呢?因為,我們當下這一念是個什么樣的心態(tài),就會決定我們下一個念頭會是什么樣的心態(tài)。這就是因果當下就可以得到證明。我們一下子無明火起來了,罵人、打人、發(fā)脾氣,這既是一個果,又是一個因——是你前一念種下的因,所以,這一念得到這個果報。同時這一念又為下一念(果)的產(chǎn)生種下了因。因果是一個連環(huán)套,它沒有一刻是停止的。

  說到因果通三世這個問題,我在這里給大家講一個現(xiàn)實的例子。現(xiàn)代中國有一位我們桂林籍的大儒學家,也稱“新儒學家”,叫梁漱溟,他在1987年九十五歲時被邀請參加中國佛教協(xié)會舉行的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成立大會。當時參加這個會議的有中央統(tǒng)戰(zhàn)部副部長、后來擔任國務(wù)院宗教事務(wù)局局長的張聲作同志,還有國務(wù)院宗教事務(wù)局赤耐副局長,有中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趙樸初老居士,還有一些老法師、大學者,幾十個人都在場。在這個會上,中央領(lǐng)導講了話,趙樸老也講了話,然后,就請來參加會議的大學者發(fā)言。當時,九十多歲的梁漱溟老先生第一個舉起手來要求發(fā)言,他說:“我今天要講兩件事:第一、我要正式宣布我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我以前從來沒有向人說過,怕人家笑話。第二件事,我要向大家慎重地提出來,人有今生,也有前生,有來生。我前生就是一個和尚,是一個禪宗的和尚。本來我這一輩子在十六歲時就要出家當和尚,但我的父母怎么也不同意,所以沒出成。雖然出家不成,但我從二十歲開始就吃素,到今年九十五歲,七十五年來我都是全素食。雖然我結(jié)了婚,我的生活跟一個出家人稍有一點不同,但基本上是一致的。人既然有今生,必然就有前生,也一定有來世!彼驼f了兩件事。當時在場的人都為他的發(fā)言所震憾,受到啟發(fā)、受到鼓舞。因為,大家都知道,梁老先生是絕對不隨便說話的,他要說話就一定要把他的意見堅持到底,在任何情況下,他都不會改變的。一提到梁漱溟這位老先生,稍有一定年齡的人,可能都知道他。應(yīng)該說,這是廣西人的驕傲、是桂林人的驕傲,出了這么一位大儒學家,而且,他以他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為大家現(xiàn)身說法,說:人有前生、有今生、有來世。

  上面是說我們要深信因果。假如說,我們不信因果的話,那又怎么樣呢?社會上種種負面的東西就會泛濫成災(zāi)——這就是不信因果的后果。因為,不信因果,自己做事就會不負責任,事情做了就完了。所以,不信因果的人他什么違法亂紀的事都敢做。這對社會安定團結(jié)、對社會的穩(wěn)定發(fā)展、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shè)確實極為不利。因此,我們一定要自覺地建立起因果觀念,自己要對自己的一言一行負責任,對自己的前生、今生和來世負責任。這樣我們的修行才會真正有價值,拜佛、誦經(jīng)、念佛才真正能夠落到實處。否則,出家、念佛、燒香干什么呢?所以,我們要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這樣,自自然然就會有好的報應(yīng)。

  佛教的因果律,就是建立在一切事自作自受這樣一個原則上,所謂“業(yè)由心造”。我們的言行造作就是業(yè)。業(yè),有善業(yè)和惡業(yè)。我們要多行善事、多造善業(yè);不行惡事,不造惡業(yè)。這樣就不會感得惡的果報。剛才提到“為什么我做好事而不得好報?一切壞事都找到我”這個問題,如果是一個有信仰基礎(chǔ)的人有這個迷惑的話,我勸你最好把它放下,相反,你應(yīng)該為你現(xiàn)在遭遇到種種不幸而感到高興。為什么呢?因為,你把你以往所造的惡業(yè)趕快報掉了,你以后就會有好的報應(yīng)了。你應(yīng)該感到高興。你應(yīng)該知道業(yè)通三世,報也通三世,因果的道理并不象種一顆黃豆種下去馬上就生出黃豆芽那么簡單,它還受到種種條件的制約。所以,“以因果為正信的準繩”這一點就是告訴我們,在學佛修行過程當中,要深信因果、按照因果的規(guī)律去做事。

  第三,要“以般若作為正信的眼目”。“般若”就是智慧。學佛的人如果沒有智慧,也會迷信,也會走錯路。一個人假如沒有眼目的話,怎么走路呢?沒有眼目就會走錯路。佛教里講修行有三大綱領(lǐng),就是“戒、定、慧”。“戒”,就是道德原則;“定”,就是那些能夠使一個人情緒穩(wěn)定的修行方法;“慧”,就是用來辨別修行的法門正確與否,是否走錯了路等覺照能力。對戒、定、慧三學,佛教里有一個比喻:“定”是我們的身體,“戒”是我們的兩條腿,“慧”就是我們的眼目。所以叫做“戒足、定身、慧目”。人有了這個軀干,還必須有兩條腿,這樣才有可能從煩惱的此岸走到智慧、覺悟、菩提涅槃彼岸。那么,怎么才知道方向呢?你必須還有兩只智慧的眼睛才不會走錯路。所以,我們信佛、修行,說佛教是智信不是迷信,說佛教是一個理性的宗教,就是因為主張我們要用智慧來辨別一切。

  當然,佛教講智慧,和世間講的智慧有不同的地方。佛教講的智慧,最根本的一點就是:相信或能夠洞徹世間因果和出世間因果這樣一種事實!皼]有因果沒有三世”,這是一種沒有智慧的表現(xiàn),這是一種邪見——即不正確的見解、邪惡的見解。因為,假如世間沒有因果了,這世間就沒有秩序,一切都亂了。所以,只有相信和能夠洞徹世出世間因果,這種心理能力才是智慧。以這種智慧作為我們修行的一種內(nèi)在指導,這就是眼目。否則,那就是邪見。

  智慧是怎么得來的呢?通過持戒,通過修定,通過充分而廣泛地學習得來的。智慧分三種:一種叫做實相般若,一種叫做觀照般若,一種叫做文字般若。三種般若就是三種智慧。實相般若就是一切事物的本來面目。一切事物本來如此的真理,那就是實相。觀照般若,就是按照一切事物的本來面目去思考、去認識、去修證。文字般若就是指佛的言教,指一切有利于我們身心修養(yǎng)的文字、語言。由文字般若而起觀照般若,由觀照般若而證實相般若,這是修行的一般過程。

  總之,修行、信佛要以般若(智慧)作為我們的眼目。我們走路沒有眼睛不行;乘船沒向航向不行;坐飛機沒有導航不行。同樣我們修行沒有智慧不行,我們信仰沒有智慧也不成。因此,我們要“以般若為正信的眼目!

  第四,要“以解脫作為正信的歸宿!蔽覀?yōu)槭裁匆拍?就是為了解除我們的煩惱、解除我們的無明,這才是我們正信的最后落腳點。解脫,就是煩惱的止息。解脫,不是我們等到一口氣不來(死了)才是解脫。“解脫”和“涅槃”應(yīng)該說是同一個意思,涅槃不是要等我們兩手兩腳一伸(即死了)才叫涅槃,涅槃要現(xiàn)證——要當下能證得。當下怎么能證得涅槃?我們每個修行人都可能有這種體會:在我們修行、打坐、念佛的時候,念到能所雙亡。念到一心不亂的時候,什么煩惱都沒有了,什么妄想都沒有了,清清靜靜的。那一刻就是解脫、就是現(xiàn)證涅槃。但是,可惜得很,我們沒法保持它,它一瞬即逝。這說明我們定力還不夠,不能夠穩(wěn)定、不能夠持續(xù)。所以,修行也用得著我們現(xiàn)在的政治術(shù)語,如“要保持政策的連續(xù)性、穩(wěn)定性”——要保持穩(wěn)定性和連續(xù)性就是定。修行能夠做到穩(wěn)定、連續(xù)不容易。穩(wěn)定、連續(xù)就是打成一片。能夠打成一片,你當下就證得解脫、當下就證得涅槃。

  古來的祖師為什么能夠來去自由?臨命終時,洗了澡,換了衣服,跟大家告?zhèn)假,往法座上腿子一盤,走啦。何等瀟灑自在!那是什么道理呢?那就是由于他們平常修定力,保持了連續(xù)性和穩(wěn)定性,說來就來、說走就走。只有到了這一步,修行才算真正到家了,那才是修行真正的歸宿。但是要做到這一步談何容易!所以,佛就宣講種種法門,來告訴我們?nèi)绾蝸磉_到解脫。比如說,現(xiàn)在流行最廣的念佛法門,認為只要我們在生前在身體還好時就一心一意地念阿彌陀佛,把我們的妄想能夠制止住,從少打妄想到不打妄想,保持念佛這一念的連續(xù)性、穩(wěn)定性,那么,臨命終時就有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可能。因為,你能打成一片,你就能夠一心不亂。這也是解脫的一種方法。

  但是,對一些年輕的教友來講,畢竟我們還生活在這個社會上,還要面對種種社會義務(wù),面對種種家庭責任,面對種種人生問題。那么,我們應(yīng)該怎樣修行呢?當然,修念佛法門也非常好,此外,也可以換一個方法來做,就是:心心念念地來照顧當下的一念。不要說我們非得馬上就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應(yīng)該這么樣去想,因為有這個執(zhí)著,就會成為一種障礙。你就心心念念地看你的心態(tài)好了,甭管解脫不解脫。我們的心當下就能夠安定下來,日久功深,自然解脫了。

  以上是講正信,有四句話:以三寶為正信的核心,以因果為正信的準繩,以般若為正信的眼目,以解脫為正信的歸宿。

  下面,再簡單地講一下正行。

  佛教修行的法門就叫做八正道。正,不偏不斜之意。怎樣才算正行呢?也有四句話:

  一、“將信仰落實于生活”。不要讓信仰懸空,不要讓信仰停在口頭上,而要在每時每刻都能夠兌現(xiàn)。說“將信仰落實于生活”,意思是說,不只是到佛堂里才有信仰,到寺院里才有信仰,拿著經(jīng)本時才有信仰,而是要心心念念都想到:我是一個佛弟子,我在一切時、一切處都要按照佛法的內(nèi)容來安頓我們的生命,來體現(xiàn)我們的信仰。這才是正信。不少信佛的人往往把信仰跟生活分開了:信仰歸信仰,生活歸生活,在生活當中無法體現(xiàn)信仰。比如說,有一些年老的信徒,天天要買菜、要上街,到廟里來可以把五塊、十塊放進功德箱里,一點吝嗇都沒有?缮辖仲I菜時就不成了,因為秤稍低了一點,因為少給一根豆角、一片菜葉就跟人家爭得面紅耳赤。有沒有這種事呢?我看是有的。又比如,在家庭里邊,婆媳之間為一句話往往會爭吵不休。這就是沒有真正把信仰跟生活結(jié)合起來。修行人應(yīng)該時刻想到:我是一個信佛的人,我要處處把“普渡眾生”這種觀念貫徹到生活中去。口稱“普渡眾生”,可是家里的人你都沒法渡,時常爭爭吵吵,這算“普渡眾生”?所以,修行人要學習首先從身邊的小事做起。

  二、“將修行落實于當下”。修行,不要等到晚上七點以后才到佛前念阿彌陀佛,也不要等到初一、十五才到能仁寺吃齋、燒香,修行要在當下去落實。那樣修行才能夠打成一片,那才是正行。因為,我們?nèi)松喽?一個信仰虔誠的人一天能有兩個小時來誦經(jīng)念佛就了不起了,大多數(shù)人還擠不出這個時間來。假如,你按照我講的這個方法,將修行落實于當下,那一天二十四小時都可以修行,時間就多了。一天二十四小時都能修行,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就不難了,到臨命終時撒手便行,也不需別人來助念;也不用和尚來超度。撒手便行,那該多好!

  三、“將佛法融于世法”。佛法和世間法要相結(jié)合,因為佛法就是用來凈化世間法的。怎么將佛法融于世法呢?就是要在世間法中運用佛法。要用佛法來凈化、祥和你的家庭。要用佛法來指導你的工作,使之做得更加出色。鄰里之間,你要起到一個模范帶頭作用,時時刻刻多做好事、多幫助左鄰右舍。家庭成員之間,你要時時刻刻用佛法的精神去團結(jié)他們,不要勉強他燒香、不要勉強他吃素、更不要勉強他念佛。這樣家庭關(guān)系緊張。你應(yīng)該慢慢來,要用一種佛的心量和耐心,來融化這些人、包容這些人。你相信佛教,假如爸爸或媽媽不相信,怎么辦呢?那就等待吧。要知道你也是從不信到信的,你也不是從一出生就相信佛法的,你也要等待。他不相信你不要勉強。你要更好地關(guān)懷他、照顧他、等待他,要包容,要諒解,時間久了你的工作就有效了。這樣,不但爸爸、媽媽相信,一家人都會相信,你家就成了佛化的家庭。佛化的家庭多了,我們這個社會的安定團結(jié)就有保證了。

  我記得政府宗教事務(wù)部門的一位領(lǐng)導講過:佛教組織好管,佛教徒最好管理,他們都非常和睦團結(jié),聽黨和政府的話,不會做違法亂紀的事情。這非常好。假如家家戶戶都成為佛化家庭,我想公安局、派出所、法院的人都會失業(yè),那時我們的世間就是一個人間凈土。我們希望法院的人失業(yè);我們希望監(jiān)獄都關(guān)閉,再沒有人到監(jiān)獄里去。那樣世界就是一個佛化的世界。

  怎樣才能達到佛化世界呢?就是要把佛法融化于世法、融化于世間。不是叫你天天只是念佛,而是叫你天天去做好人、做好事,這樣世間的惡事就少了。我們要用“十善”來化“十惡”,把“十惡”變成“十善”,我們的世間就變成人間凈土。這樣,佛教“普渡眾生”的愿望就能夠逐步地實現(xiàn)了。

  第四、“把個人融于大眾中”。個人的力量總是有限的,我們只有把自己放到大眾當中,我們的力量才是無窮的。這就是說,我們學佛的人要積極地投身于一切有利于國計民生的善行、善業(yè)中去。作為當代最大的善行、最大的善業(yè)是什么呢?就是社會主義兩個文明的建設(shè)。我們能夠積極地投身于社會主義的兩個文明建設(shè)中去,那就是徹底地把個人融化于大眾。

  這里講一個故事:佛陀跟阿難在一起走到海邊,佛陀從海里汲起一滴水放到手上,然后問阿難尊者:你說,這一滴水怎么樣才不會干呢?佛陀開示說:“你把這一滴水放到大海里去!薄@就是徹底地將個人融于大眾。個人的力量有限,人民大眾的力量無窮,我們只有將個人的力量匯集到人民大眾的一切善業(yè)當中去,那我們個人的力量也是無窮無盡的。

  今天,借能仁禪寺這個佛教圣地,給大家作一個簡單的講演,跟各位結(jié)一個法緣。最后,祝各位善男信女六時吉祥!萬事如意!

  阿彌陀佛!

  (本文為凈慧法師1996年10月13日上午在桂林能仁禪寺大雄寶殿所作開示之錄音整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