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jīng)

《心經(jīng)》可以指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是佛經(jīng)中字?jǐn)?shù)最少的一部經(jīng)典著作,因其字?jǐn)?shù)最少、含義最深、傳奇最多、影響最大,所以古往今來無數(shù)藝術(shù)家都傾注極大精力和虔誠之心,把《心經(jīng)》創(chuàng)作成為異彩紛呈的藝術(shù)品。自由自在的菩薩用般若智慧言傳身教眾生,依靠自心的心靈智慧,從煩惱生死的這一邊到..[詳情]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jīng)》解說第十一講

  好了!上課了!

  請大家復(fù)打我所說的!以攝身心,專心上課!

  題目:《心經(jīng)》解說

  講次:第十一講

  日期:2008年03月29日

  主講:釋慧祥

  請大家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祈愿“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愿解如來真實義!

  回向:佛弟子(自己名)愿以今天聽經(jīng)功德,回向給法界一切眾生,愿令一切眾生,未種善根者,得種善根;已種善根者,善根增長;善根增長者,發(fā)菩提心;已發(fā)菩提心者,于菩提心不退轉(zhuǎn);菩提心不退轉(zhuǎn)者,速成佛道;成佛道者,廣度一切眾生無有障礙。

  并愿以此回向之福,發(fā)愿令佛弟子(自己名),業(yè)障消除,福慧增長,身體健康,家庭和樂,事業(yè)順利,生生世世不墮三途八難,生生世世見佛聞法隨佛修行,發(fā)菩提心,行菩薩道,成熟眾生,莊嚴(yán)凈土,早登正覺,廣度眾生。

  “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佛”三稱

  “皈依十方三世一切法”三稱

  “皈依十方三世一切僧”三稱

  稱念并回向畢者,請放掌!

  眾佛友!

  在第十講,我們說明到“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逼渲十二因緣中的“緣生有老死”。

  現(xiàn)在我們再深入說明十二因緣。

  自問:為什么有“投生”呢?

  自問:佛陀如何說明呢?

  自答:如《中阿含經(jīng)》載,佛對阿難說:“緣有,有生!(CBETA, T01, no. 26, p. 578, c13)

  自問:“緣有,有生”是什么意思呢?

  自答:如《中阿含經(jīng)》載佛說:

  “當(dāng)知所謂:‘緣有有生\’。阿難!若無有魚.魚種。鳥。鳥種。蚊.蚊種。龍.龍種。神.神種。鬼.鬼種。天.天種。人.人種。阿難!彼彼眾生,隨彼彼處無有。各各無有者。設(shè)使離有。當(dāng)有生耶?

  答曰:“無也!”

  阿難!是故當(dāng)知是生因.生習(xí).生本.生緣者。謂此有也。所以者何。緣有故則有生!

  眾佛友!

  從這經(jīng)文的說明。我們就知道,為什么會有“投生”的現(xiàn)象發(fā)生呢?那是因為有“有”,所以才會有“投生”。

  什么叫“有”呢?就是有魚、鳥、蚊、龍、神、鬼、天、人等等的緣,才會有投生的緣。

  又什么叫“有”呢?就是指有投生的因。什么叫“投生的因(生因)”呢?那就是我們?nèi)ピ?a href="/remen/ganying.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感應(yīng)于“生緣”的業(yè)。

  例如:

  有人造業(yè)并發(fā)愿,要投生天界、或人間,或畜生,或畜生、或餓鬼,或地獄等等的業(yè),所以就感應(yīng)相關(guān)的緣。

  如此,名為“造作生因,感應(yīng)生緣”。

  例如:有眾生不造作三惡道業(yè),所以就不會感應(yīng)三惡道緣。所以常在人、天投生。

  又例如:有眾生不造作欲界業(yè)因,所以就不會感應(yīng)欲界投生的緣,所以常生梵天或其余的色界天,或無色界天。

  又眾佛友!

  或有眾生沒有特別造某一類的生因,但是有習(xí)慣性跟某一類眾生相習(xí)近,則會感應(yīng)該類的業(yè)緣而投生。

  這種因為行為相習(xí)近,而投生,名為“生習(xí)”。

  又眾佛友!

  或有眾生沒有造作特別的“生因(造業(yè)而發(fā)愿受生)”,或持別的“生習(xí)(習(xí)近于該類眾生),但是由于今生就是投生為這類眾生,就以為自己本來就是這類眾生,所以就造成沒有改變本來的因緣,所以還是投生為同樣的類別的眾生,此名為“生本”。

  因此當(dāng)知“生本”,就是指依本有的狀況,而沒有去改變,所以再次投生。

  如此,眾佛友!當(dāng)分得清楚,什么叫“生因、生習(xí)、生本、生緣”。

  因此,佛說:“是故當(dāng)知是生因.生習(xí).生本.生緣者。謂此有也。所以者何。緣有故則有生!

  因此,眾佛友!如果有人想要停止再一次“老病死的苦”,但先停止再一次“投生”。

  又眾佛友!如果有人想要停止再一次“投生”,但先停止再一次造作“生因、生習(xí)、生本”,所以就不會再一次感應(yīng)“生緣”而再次投生。

  眾佛友!

  為什么我們會造作“生因、生習(xí)、生本”而造成感應(yīng)“生緣”呢?

  如《長阿含經(jīng)》載,佛告訴阿難:“緣取有有。此為何義?若使一切眾生無有欲取.見取.戒取.我取者。寧有有不?”

  阿難回答曰:“無也!”

  佛陀說:“阿難!我以此緣。知有由取。緣取有有。我所說者。義在于此。”

  眾佛友!

  “緣取,有有”。也就是由于“四取:欲取、見取、戒取、我取”才會造成“有:生因、生習(xí)、生本、生緣”。

  眾佛友!

  “取”就是“執(zhí)取”“捉取”。這分為四類:

  一、欲取:因為需要,所以捉取該境界。

  二、見取:因為在知見上認(rèn)為這個比較好,所以捉取該境界。

  三、戒取:因為為了不想要某些境界,而捉取另一類的境界。

  四、我取:因為以為我屬于某境界,或認(rèn)為某境界屬于我,所以捉取該境界。

  這四種取,都會造成攝受某些境界,而不能超越所有的境界。所以才會去攝受“有:生因、生習(xí)、生本”而感應(yīng)相關(guān)的“生緣”,因此而“投生”。

  又為什么會有“四取”的產(chǎn)生呢?

  《長阿含經(jīng)》載,“(佛陀)又告阿難:‘緣愛有取。此為何義?若使一切眾生無有欲愛.有愛.無愛者。寧有取不?’答曰:‘無有!’\‘阿難。我以此緣。知取由愛。緣愛有取。我所說者。義在于此。’”

  眾佛友!

  四取,是從“愛(喜愛)”來的。

  又這“愛(喜愛)”共分三類:

  一、欲愛:對五欲境界的喜愛。

  二、有愛:對存在的境界的喜愛。

  三、無愛:對不存在的境界的喜愛。

  眾佛友!

  如果沒有“三種愛”,就不會產(chǎn)生“四種取”。

  又眾佛友!

  三種愛,又是從哪兒來的呢?

  如《長阿含經(jīng)》載佛陀又告阿難:‘緣受有愛。此為何義?若使一切眾生無有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者。寧有愛不?’答曰:‘無也!’\‘阿難!我以此緣。知愛由受。緣受有愛。我所說者。義在于此!

  眾佛友!

  “緣受,有愛”。

  受,有三類:

  一、樂受:舒服的感覺或情緒。

  二、苦受:不舒服的感覺或情緒。

  三、不苦不樂受:非舒服非不舒服的感覺或情緒。

  眾佛友!

  由于我對三種受,起三種愛。

  樂受來時,起欲愛。

  苦受來時,起希望苦受不存在的愛。

  不苦不樂受來時,起無聊的心,所以起希望有事可發(fā)生,所以起“有愛”。

  又眾佛友!

  這三種受,如果不能起正知正見來處理,都會引發(fā)新的苦難。

  例如:

  樂受來時,起貪心,所以生苦難。

  苦受來時,起嗔心,所以生苦難。

  不苦不樂受來時,起愚癡心,所以生苦難。

  又當(dāng)知,于三受,能正知正見,正確處理,則不生苦難。

  例如:

  當(dāng)樂受來時,能不貪心,能知足,能適可而止,能在安全、有效、無后患之下來發(fā)展。則能不生苦難。

  當(dāng)苦受來時,能不起嗔心,能轉(zhuǎn)則轉(zhuǎn),不能轉(zhuǎn)則坦然接受,而不造作新的惡業(yè),而能于苦受境界,轉(zhuǎn)為逆增上緣,助道心的發(fā)展。如此則能不生新的苦難。

  當(dāng)不苦不樂受來時,能不起愚癡心,能覺照,能覺知其無常,能覺知其轉(zhuǎn)變,能覺知其因緣果報。則于此不苦不樂受,能欲令生則生,欲令住則住,欲令異則異,欲令滅則滅,都是在安全有效無后患之下來發(fā)展。

  眾佛友!

  這三受,又是如何造成的呢?

  當(dāng)知“緣觸,有受”。

  《長阿含經(jīng)》載:“佛告阿難:‘緣觸有受。此為何義?

  阿難!若使無眼.無色.無眼識者。寧有觸不?’

  答曰:‘無也!’

  ‘若無耳.聲.耳識。鼻.香.鼻識。舌.味.舌識。身.觸.身識。意.法.意識者。寧有觸不?’

  答曰:‘無也!’

  ‘阿難!若使一切眾生無有觸者。寧有受不?’

  答曰:‘無也!’

  阿難!我以是義。知受由觸。緣觸有受。我所說者。義在于此!

  眾佛友!

  “緣觸,有受”。

  眾佛友!

  什么叫“觸”?又這“根、塵、識、觸、受、愛”又有什么差別?

  我現(xiàn)在就一一來說明。

  就以“眼根”來說明。

  我們整個的“視覺系統(tǒng)”,就叫“眼根”。也就是包含“眼球、眼神經(jīng)”。

  又我們的“認(rèn)識功能”透過“眼根”所能認(rèn)識到的境界,就叫“色塵”。

  而我們所能認(rèn)識到的“色塵”可以分為三大類:

  一、顯色:青黃赤白。光影明闇。云煙塵霧。及空一顯色。等十三種。

  二、形色:長短方圓。粗細(xì)正不正高下色。等十種。

  三、表色:取舍屈伸。行住坐臥。等八種。

  又什么叫“眼識”?是指認(rèn)識功能,透過眼根所起的認(rèn)識作用。

  舉一例來說明:

  例如:當(dāng)有一個人,手中拿了一個杯子,問我們:“這是什么?”之時,我們只所以能很明確的回答:“那是一個杯子!”。共需要如下的條件,才能起對此杯子的認(rèn)識作用:

  一、好的眼根:如果眼根不好,則認(rèn)不清楚那是杯子,或根本看不見那是杯子。

  二、需要有杯子這個東西:如果根本沒有杯子這東西,則根本不可以有所謂的認(rèn)識杯子。

  三、需要有適當(dāng)?shù)墓饩:如果光線太暗,或太強(qiáng),都會造成無法認(rèn)識清楚那是杯子。

  四、此杯子不可以被阻擋或覆蓋:

  五、此杯子需要在眼界的范圍內(nèi):如果將杯子放在后面,我們是不能認(rèn)識的。

  六、此杯子要放在適當(dāng)?shù)木嚯x內(nèi):如果放得太遠(yuǎn),或太近,也是不能認(rèn)識清楚。

  七、眼睛要睜開,不可閉眼:

  八、眼球焦距要對準(zhǔn)杯子,至少要到可以認(rèn)識得清楚那是杯子的范圍內(nèi)。

  九、注意力要有在杯子上,否則心不在焉,就算以上所有的條件都齊全,也會視而不見的。

  十、末那(心鏡)上的影像沒有被藥物、酒精、毒品、催眠、夢游等等因緣所扭曲。

  如果被扭曲了,則就算眼睛盯著看,也會誤以為是別的東西的。所以就不能認(rèn)識那是杯子了。

  十一、阿賴耶的名言種子中,有正確薰習(xí)過"杯子"這個名字與“杯子”這個東西的關(guān)連。不會將“杯子”誤叫做別的名字,不會將"杯子"一詞誤以為是別的東西。

  如此,共十一個條件,要都具足了,我們才有可能對“杯子”起“眼識”。而正確回答說:“這是杯子”。

  眾佛友!只要少了任何一個條件,就算有人拿著杯子問您,您也回答不出來那是杯子的。

  您不信嗎?請問,我現(xiàn)在拿著是什么?

  您看,您就不能認(rèn)識到我拿著是什么?為什么呢?因為太遠(yuǎn)了。我所拿的東西,不在您視力所能照見的范圍內(nèi)。

  如此種種,您們就應(yīng)知道要對一個東西起眼識,得要十一個條件。

  再來說明,什么叫“觸”?

  眾佛友!識,可以分為“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而觸,也是可以分為六觸:眼觸、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

  當(dāng)知,要先起“認(rèn)識”作用,才有可能起“觸”。

  《雜阿含經(jīng)》“緣眼及色,生眼識。三事和合生觸。緣觸生受。”

  用白話來說明:

  由于具備眼根、色塵等等的條件,所以產(chǎn)生眼識。

  又因為眼根、色塵、眼識這三個條件,所以才產(chǎn)生眼觸。

  又由于眼觸,才產(chǎn)生眼受。

  現(xiàn)在我舉例來說明:

  當(dāng)我們在搭透明的電梯時,可以看到別的電梯。

  當(dāng)我們的電梯向下走時,我們的身體漂浮的感受就產(chǎn)生了。

  但是有時,我們所乘的電梯,根本就沒有動,只是隔壁的電梯向上,我們的眼根、對電梯的色塵,起認(rèn)識作用以為是向下,這時,我們就以為我們真的在向下,這時,身體漂浮的感受也是會產(chǎn)生的。

  我就用這個例子來說明:“眼、色為緣生眼識,眼、色、識三和合生眼觸,緣眼觸生眼受。”

  眾佛友!

  當(dāng)我們眼睛看到所乘的電梯(色塵)向下時,我們就起認(rèn)識作用,而知道只要我們所乘的電梯向下,則其它事物會看起來是向上的。

  這就是“眼、色,為緣生眼識”。

  但是當(dāng)我們的電梯,明明沒有在動時,因為注意力所放的參考點不同(觸),則感受,也就會跟著不同。

  例如:如果我們注意力所觸,是自己所乘的電梯及大樓,則不論別人的電梯是向上,或向下,我們都感受到我們的電梯是不動。

  又如:如果我們的注意力所觸,是別人所乘向上的電梯,則我們就感受到自己的電梯是向下的。

  因此,可知,在同樣的“根、塵、識”的境界中,因為“觸(注意力所放的位置)”的不同,則感受,也就跟著不同。

  有關(guān)這個現(xiàn)象,我在以前,說明去給牙醫(yī)看時,能轉(zhuǎn)移注意,達(dá)到不痛的效果。就是在了解此“觸”之不同,感受不同,才訓(xùn)練成功的。

  雖然還沒有訓(xùn)練到收放自如,但也還算不錯。

  眾佛友!

  如觀照眼觸。請大家自行觀照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等不同,各會對眼受、乃至意受產(chǎn)生什么影響。

  下次,當(dāng)您乘電梯時,您閉眼,想像自己是不動的,看看您會發(fā)生什么感受。

  眾佛友!當(dāng)您將“觸”玩多了,您就會更明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的了!

  眾佛友!由于時間的關(guān)系,我今天就說明到此。祝大家深入緣起,解脫自在。

  下課!

  (一法整理上傳,未經(jīng)慧祥法師校對。)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