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粹的凈土法門
純粹的凈土法門
--2009年8月講于沈陽
慧凈法師 講述
前 言
余庸愚慧淺,雖修學(xué)佛法多年,始終難得其奧;雖也專修凈土,可對往生樂邦,始終把握不定。煩惱妄想如暴風(fēng)馳雨,沒有片刻停息,硬以佛號伏之,反倒更加猛烈。導(dǎo)致長期以來,終日彷徨無依,始終憂慮不安。
后幸得浸閱凈土宗善導(dǎo)流系列著述,頓覺股股清涼流入心間。啊!原來彌陀十劫以來始終在召喚我等流浪孤兒,急切地盼望我等速速歸家。由此方知,雖然我們都是業(yè)力深重的凡夫,仍皆可往生極樂蓮邦,這都全托阿彌陀佛的愿力,只要專稱佛名,就已乘坐在彌陀的大愿船上,必定會安穩(wěn)地到達極樂故鄉(xiāng)。
己丑(2009)年夏,大眾迎請慧凈法師到沈陽開示凈土法門,法師欣然慈悲應(yīng)允,末學(xué)在旁聆聽,法喜充滿,受益匪淺。法師之開示,從頭至尾,不涉高深玄妙的理論,完全是自己真信仰的自然流露。比如法師說到:
這種信仰就是你的生命,有信仰你就有生命,沒有信仰你就沒有生命,沒有解脫的生命,沒有成佛的生命。信仰對我們來講是最根本、最重要的。父母對我們重要,兒女對我們重要,丈夫妻子對我們都重要,但是最后都會舍我們而去。與我們同在的,就只有南無阿彌陀佛,只有我們自己的信仰。
這些話句句令人心潮澎湃,語語徹見真諦,未夾雜半點修飾,完全是真實信心的表達。
對于初學(xué)佛法的人,法師則開示:
有人說:我念佛沒有固定數(shù)目(定課),念佛在我心,我常常都在憶佛念佛。其實不是這樣。除非他確實已經(jīng)習(xí)慣了,不然一天統(tǒng)計起來,佛號念不到幾百句。如果一天當中固定念一千句佛號、五千句佛號、一萬句佛號,你再怎么樣的忘記念佛,至少都有那固定的一千、五千、一萬的數(shù)目。所以說我們初學(xué)的人就要固定數(shù)目,久而久之就成習(xí)慣。那時,即使你不固定念佛,不拿念珠念佛,自然會憶佛念佛,就會嘴巴不自覺地時常念起佛號來,自自然然就會這樣。
這些話淺白而鏗鏘有力,一針見血地切中現(xiàn)代人浮躁懶惰的弊病,使人不禁愧從心起,起頑廉懦立之效,印象深刻。
為了幫助有緣的蓮友能進一步深入學(xué)習(xí)慧凈法師于沈陽的精辟開示,末學(xué)不揣淺陋,對開示的內(nèi)容略加編目整理,但由于水準有限,缺漏在所難免,懇請大德不吝惠予斧正。
南無阿彌陀佛
慚愧后學(xué)陳羽 謹識于沈陽大佛寺
第一章 隋唐凈土與宋明凈土
法師自謙
我不會講經(jīng),也不會開示,即使現(xiàn)在跟大家相聚,也只是閑聊。
兩種凈土
凈土法門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隋唐凈土,一種是宋明凈土。
隋唐凈土純粹的凈土
隋唐凈土就是指凈土宗善導(dǎo)流,也就是上傳龍樹、天親、曇鸞、道綽一直到善導(dǎo)這一法脈的凈土教理思想。它是非常純粹的凈土,不摻雜、不龐雜。因為純粹,所以正確;因為不摻雜、不龐雜,所以沒有模棱兩可。
依照這個法脈修行,就是所謂的一百個一百個往生,一萬個一萬個往生。也就是說,只要依照這個法門去修,任何人都能夠往生到極樂世界,當生就是極樂圣眾之一。這就是隋唐凈土,也就是指善導(dǎo)流這一凈土法門。
宋明凈土摻雜的凈土
宋明凈土,就是北宋一直到明朝,以至到清朝的凈土。這個凈土跟隋唐善導(dǎo)大師的凈土相比,雖然同樣都是凈土法門,但內(nèi)容卻不一樣。因為宋明凈土已經(jīng)摻雜了天臺、華嚴、禪的思想在里面,所以看起來教理很豐富、很磅礴,可是已經(jīng)摻雜了圣道門的思想,其結(jié)果就是導(dǎo)致修學(xué)者對往生大事心存不確定與不安。
法寶遺失
為什么宋明凈土?xí)患?因為善導(dǎo)大師這一法脈的著作,也就是天親菩薩的《往生論》、曇鸞大師的《往生論注》、道綽大師的《安樂集》、善導(dǎo)大師的《五部九卷》,(除《往生禮贊》被唐朝智升法師編纂于《集諸經(jīng)禮懺儀》之中,得以保存之外)在唐朝末年就逐漸地遺失于我們中國,而流傳到了日本,并在日本發(fā)揚光大。
清朝末年,楊仁山居士通過日本朋友,把我們中國所遺失的經(jīng)論郵寄回來。并在南京設(shè)立「金陵刻經(jīng)處」,把這些已經(jīng)失傳的經(jīng)論刻板印刷流通。
正因為善導(dǎo)流這一法脈的凈土教理思想,在唐朝末年就失傳于我們中國,導(dǎo)致以后的高僧大德自修凈土或弘揚凈土,因缺乏這一法脈的教理書籍作為依據(jù),只好各自依據(jù)本宗的教理來解釋。所以天臺就依天臺的教理解釋凈土,華嚴就依華嚴的教理解釋凈土,禪行者就以禪的教理解釋凈土,這樣凈土就不純粹了。
易行道
純粹的凈土是容易的法門,也是殊勝的法門。龍樹菩薩在他的《易行品》里就說,這個法門叫做「易行道」。易,就是容易,每個人都做得來,都能夠往生極樂世界,都能夠快速成佛,這個就是容易。
容易的原因是,純粹的凈土法門只要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足資往生極樂凈土,非常簡單,不需要誦其他的經(jīng)典,持其他的咒語,修其他的法門;如果還要夾雜其他的經(jīng)典咒語,或者其他的功行才能夠往生,它就非常的繁雜,就不簡單了。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只有六個字,因為簡單容易,所以才能夠普被三根,無論是上根、中根、下根都能夠?qū)W得來,不管是出家眾、在家眾都能夠修得來,所謂「三根普被,利鈍全收,萬人修萬人去」。
另一方面,念佛人在今生今世就可以確定往生極樂世界,往生就能夠快速成佛,所以簡單的背后有它境界的高超。如果簡單,可是這一輩子不一定能夠成就,或者是簡單也能夠往生,可是往生后還要很久才能成佛證果,這樣就不殊勝了。
乘船喻
龍樹菩薩說這個法門是簡單容易又輕松安樂的法門,他用「乘船」來比喻。坐在船上,不管你身體健康不健康,行動方便不方便,只要坐在船上,都能輕松安樂,平等地從此岸到達彼岸。這是一種比喻,意在說明生死輪回的了脫,不是我們凡夫的力量可以成就的。我們凡夫其實只有造業(yè)的力量,并沒有脫出輪回乃至成佛的力量。所以龍樹菩薩說,任何法門,除了凈土法門,其他都是「難行道」。
難行道
難,龍樹菩薩用一種比喻,就是「走路」。我們?nèi)粢角Ю、萬里之遠的地方,如果有船或者有飛機就很輕松。若需走路,那就非常的辛苦,即使辛苦地跋山、涉水也不一定能夠到達,因為路途遙遠,潛藏的危險很多,困阻重重。
龍樹菩薩又作了另一個比喻,好像我們一雙手要托起三千大千世界,托得起嗎?我們能托五十斤、一百斤,可是三千大千世界,再怎么也不可能舉起來的。龍樹菩薩以這種比喻形容靠自己的力量脫離生死輪回,乃至成就佛果是非常的難。說難如登天,坐飛機可以在天空中作短時飛行,但是沒有飛機,我們能夠登上天空嗎?那是不可能的。
但是只要你「愿生彌陀凈土,專稱彌陀佛名」,就等同坐上了阿彌陀佛的愿船,不管你是出家眾、在家眾,會修行、不會修行,心清凈、不清凈,都必定往生極樂世界。所以說你已經(jīng)不是六道輪回的凡夫,已經(jīng)是極樂世界的圣眾之一?烧f「專念彌陀佛名,必生彌陀凈土」,因為如是因,如是果。
摻雜的修行
宋明凈土也是以念佛為主,也是要往生極樂世界,可是要加上種種的條件,要累積其他的功德來作為助行。累積其他的功德作為助行,能夠累積得來的那就好,累積不來呢?你要怎么辦?
功德有真實的跟虛假的,其實我們所做的功德都有貪瞋癡,都是污染的、有漏的、不是真實的,這些功德能夠作為往生的資糧嗎?同時宋明凈土思想的念佛還強調(diào)必須要有一定程度的功夫,所謂要達到功夫成片,或者要斷見惑、思惑達到事一心,或者要破塵沙惑達到理一心,這樣往生品位才更高,這種見解就跟善導(dǎo)大師這一法脈的見解天差地別、風(fēng)馬牛不相及了。
極樂我家鄉(xiāng)
因為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為我們十方眾生所建立的。十方眾生有圣人、有凡夫。凡夫之中有善人、有惡人,所有的眾生都涵蓋包括了。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是為所有的眾生建立的,不管所有權(quán)、使用權(quán)都登記我們的名字,到極樂世界的功德資糧,以及在極樂世界的快速成佛,都是阿彌陀佛為我們完成的,完成在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里面。
萬德洪名
任何眾生要往生極樂世界,他的正因、正業(yè)、功德資糧在哪里?在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之中,這句名號是圓滿的、具足的、甚至超越的。也就是說,這句彌陀名號圓滿八萬四千法門的功德,具足八萬四千法門的功德,超越八萬四千法門的功德。
要往生極樂世界,它的正因、正業(yè)、資糧功德通通在這句彌陀名號之中。彌陀名號的功德對往生者來講,對成佛來講,毫無欠缺、毫無遺漏,圓圓滿滿地具足,所以這句南無阿彌陀佛被尊稱為「萬德洪名」。
稱名必生
依據(jù)善導(dǎo)大師這一法脈而念佛的人都是必定往生的。
善導(dǎo)大師說:
眾生稱念,必得往生。
只要念佛就百分之百、必定能夠往生極樂世界。
又說:
乘彼愿力,定得往生。
依靠阿彌陀佛的愿力,必定能夠往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本來就為我們發(fā)成就極樂世界的愿,發(fā)這句名號是萬德洪名、能夠讓念佛人統(tǒng)統(tǒng)往生極樂世界的愿。所以善導(dǎo)大師說:「乘彼愿力,定得往生!
又說:
以佛愿力,易得往生。
由于有阿彌陀佛的愿力,所以我們念佛的人都容易往生。
又說:
以佛愿力,莫不皆往。
總之,只要「愿生彌陀凈土,專稱彌陀佛名」,則不論圣人凡夫、善人惡人,都必生彌陀凈土,無一遺漏。故善導(dǎo)大師說:
人天善惡,皆得往生;到彼無殊,齊同不退。
又說:
他方凡圣,乘愿往來;到彼無殊,齊同不退。
所以善導(dǎo)大師的凈土教理是「必得往生」的法門,是「定得往生」的法門,是「易得往生」的法門,是「皆得往生」的法門,是「齊同不退」的法門。
如果不是這個教理,那就不定了。心一旦不定,修行就不安,一個心不定的人,誰敢說他現(xiàn)在已經(jīng)往生決定?往生有份?如果不是專修善導(dǎo)大師這個系統(tǒng)的,就不敢這樣說。
經(jīng)典依據(jù)
這個法脈是有經(jīng)典根據(jù)的,如果不根據(jù)經(jīng)典,不根據(jù)釋迦牟尼佛所說,那就不是佛法,就是外道。所以有一句話說:「依文解義,三世佛冤;離經(jīng)一字,等同魔說!顾圆还芙⒛囊粋法門,只要是佛教法門都必須依照經(jīng)典。
那么龍樹、天親、曇鸞、道綽、善導(dǎo)這一法脈所依據(jù)的是哪些經(jīng)典呢?是凈土三經(jīng)!釋迦牟尼佛一生當中,說了非常多的經(jīng)典,其中有關(guān)彌陀凈土的經(jīng)典,大概有兩百多部,都講到阿彌陀佛,講到極樂世界。
凈土三經(jīng)
在這兩百多部當中,從頭到尾,從「如是我聞」,到「作禮而去」,文文句句都純粹地在講極樂世界的莊嚴殊勝,講阿彌陀佛的救度功德,就只有三部經(jīng),就是《無量壽經(jīng)》、《觀無量壽經(jīng)》和《阿彌陀經(jīng)》,所以這三部經(jīng)被稱為「凈土三部經(jīng)」。
正依旁依
要闡釋這個法門,必須依據(jù)這個經(jīng)典,才能夠純粹,其他的只是作為補助,不能作為百分之百的依據(jù)。所以有「正依」跟「旁依」之別。正依就是百分之百的依據(jù),旁依則是只取該經(jīng)中相關(guān)的部分作為補助,不相關(guān)的就不采取。所以凈土法門的正依經(jīng)典,就只有「凈土三部經(jīng)」。
龍樹、天親、曇鸞、道綽、善導(dǎo)他們純粹都是依據(jù)凈土三部經(jīng)來闡釋凈土法門,不夾雜其他的教理在里面。所以這一味藥是經(jīng)過嚴選的,因此既純粹無雜,又契理契機。
專修必定
我們這個既專又純的凈土法門,它在方法上簡單容易,我們只要專念南無阿彌陀佛,就是往生的正因,必定能夠往生。如果不是專念南無阿彌陀佛就不一定,或許能夠往生,或許不能夠往生。
因為一個專念南無阿彌陀佛的人,他的心無形中就專依靠阿彌陀佛的救度,專依靠阿彌陀佛的佛力、愿力、功德力。一個人如果專依靠,而所依靠的對方是可以依靠的,那豈不是當生就能成就。你如果不專,那就不一定。不是說不可能,是不一定。
第二章 第十八愿與第十九愿
四十八愿分類
我現(xiàn)在要依《無量壽經(jīng)》有關(guān)往生的愿,作為我剛剛所講的道理的依據(jù)。
阿彌陀佛總共發(fā)有四十八大愿,若將四十八大愿歸納分類,可以區(qū)分為三種:有關(guān)極樂世界國土的、有關(guān)阿彌陀佛本身的,還有就是有關(guān)我們往生功德的。
極樂果報 難思難議
這四十八大愿當中有關(guān)凈土的,比如說前面,第一愿「無三惡趣愿」,就表示極樂世界是沒有三惡道的,因為彌陀大慈大悲、大愿大力,要救度會墮落三惡道、有三惡道之罪業(yè)的眾生,使他永遠不再墮落三惡道,所以發(fā)了「無三惡趣愿」。
第二愿是「不更惡趣愿」,使念佛人到了極樂世界之后,發(fā)愿要到十方世界去救度眾生,永遠不會再墮落三惡道,這是第二愿。
第三愿是「悉皆金色愿」,第四愿是「無有好丑愿」。往生極樂世界,跟阿彌陀佛一樣金色,相貌都相同,不管你是以什么身份去的,相貌都跟阿彌陀佛一樣,三十二相,甚至八萬四千相,相貌都相同,具足萬德莊嚴,如《莊嚴經(jīng)》所說:「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圓滿」。
第五愿到第十愿,凡是往生彌陀凈土的眾生,都具有六種神通。
第十一愿「必至滅度愿」,凡是往生彌陀凈土,都當下證入滅度、涅槃,阿彌陀佛為我們成就的極樂世界就有這一種功德、功能。
接下來,第十二愿是「光明無量愿」,第十三愿是「壽命無量愿」,表示第十一愿所證的佛果跟阿彌陀佛是一樣的,阿彌陀佛是無量壽,我們往生到極樂世界也同樣是無量壽,阿彌陀佛是無量光,我們往生到極樂世界也同樣是無量光。祂能夠使我們?nèi)魏伪娚?無論是圣人還是凡夫、是出家還是在家、甚至是善人還是惡人,一旦到了那里通通成佛。本來他應(yīng)該墮落三惡道,可是他到那里之后,他不需要再墮落三惡道,憑彌陀的愿力消除他三惡道的罪業(yè),憑彌陀的功德,使他能夠快速成佛。
單從這第一愿到第十三愿就可顯示出極樂世界殊勝莊嚴難思難議的果報,因此善導(dǎo)大師贊嘆并闡釋說:
極樂無為涅槃界,念佛即是涅槃門。
又說:
微塵故業(yè)隨智滅,不覺轉(zhuǎn)入真如門;
大小僧祇恒沙劫,亦如彈指須臾間。
攝生三愿
四十八愿之中彌陀發(fā)救度十方眾生的愿在哪里?就在第十八愿、十九愿跟二十愿,所以這三個愿叫做「攝生三愿」。
攝生三愿就是以這三個愿來救度十方眾生,使十方眾生到極樂世界,就能夠像剛剛所講的,第一愿到第十一愿,都能夠成佛,第十二愿、第十三愿跟阿彌陀佛一樣無量光、無量壽。
所以跟我們在這里最有密切關(guān)系的就是這三個愿,十八愿、十九愿、二十愿。如果沒有這三個愿,即使極樂世界再怎么樣的清凈莊嚴,再怎么樣的超越十方國土,我們都沒有份,所以這三個愿對我們來講非常的重要。
當機愿結(jié)緣愿
這三個愿是彌陀用來攝受救度十方眾生的,但是這三個愿的內(nèi)容不一樣,因為眾生的根機千差萬別,阿彌陀佛為了普遍攝受一切眾生,所以必須要有十八愿、十九愿跟二十愿。
在這三個愿當中,十八愿跟十九愿,這兩個愿叫做「當機愿」,就是符合這兩個愿,今生今世就必定往生極樂世界。
符合二十愿的眾生,叫做「結(jié)緣愿」,就是今生今世沒能往生,但已經(jīng)跟阿彌陀佛結(jié)了緣,阿彌陀佛永遠也不會放棄他,仍等待機緣成熟時來引導(dǎo)他,使他下輩子或者下下輩子就必定往生極樂世界,古德形容第二十愿說:「吞鉤之魚,在水不久。」
第十八愿易中易
十八愿跟十九愿這兩個愿是當機愿,但若細加推究,只有第十八愿才是龍樹菩薩所講的易行道的法門。因為第十八愿講只要「信受彌陀救度,愿生彌陀凈土,專稱彌陀佛名,必生彌陀凈土」(取意),所以是易行道,因為專念這句彌陀佛名,即使小孩子會,鸚鵡也會,可說易中之易、易行之至。
第十九愿易中難
第十九愿是屬于凈土宗的難行道,也就是發(fā)菩提心、修諸功德,然后回向往生。當然跟圣道門的難行道相比,還是屬于易行道的范圍,但卻是易中之難,而第十八愿是易中之易,就有這個差別。
第十八愿彌陀本懷
第十八愿是阿彌陀佛的本懷,第十八愿的念佛眾生跟阿彌陀佛有直接、密切的關(guān)系,那種直接、密切的關(guān)系是不可分開的。第十九愿的眾生跟阿彌陀佛原本是沒有關(guān)系的。因為發(fā)菩提心修諸功德,以其他的法門回向,不是專憑、專念阿彌陀佛,跟阿彌陀佛有什么關(guān)系?就沒有關(guān)系。說沒有關(guān)系也有關(guān)系,因為他回向往生凈土,阿彌陀佛大慈大悲,只要能夠救度的眾生,他都盡量救度。這個人發(fā)菩提心、修諸功德,愿生極樂,阿彌陀佛當然也要抓住機會來救度他,為了讓他心中安穩(wěn),而保證臨終的時候來接引他,往生極樂世界。只是兩相比較,阿彌陀佛的本意是在第十八愿的「專稱彌陀佛名」,因此善導(dǎo)大師說:「望佛本愿,意在眾生,一向?qū)7Q彌陀佛名」,不是在第十九愿,這個會另再細細解說。
第十八愿
現(xiàn)在我就依照愿文來解說。
設(shè)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首先從第十八愿來解說。第十八愿總共有三十六個字,它的大意是說:阿彌陀佛如果不成佛便罷,如果成佛,要使十方眾生相信祂的救度,相信祂的極樂世界是十方眾生永恒安樂的歸宿,而愿生極樂世界,專稱彌陀佛名,就必定往生。
至心
「至心」,就是完全出自于內(nèi)心,也就是真心的意思,真正的意思。我們行事為人都要真心,如果行事為人不真心,就沒有那件事情的意義了。比如說兩個人當朋友,必須是真心的才是真正的朋友。如果是虛情假意,互相利用,那能稱為朋友嗎?
我們每天發(fā)愿說愿生彌陀凈土,可是所發(fā)的愿是跟人家念念回向文而已,不是出自于內(nèi)心,不是真正要愿生極樂世界,這就不是至心。所以至心在這里很容易理解,就是真心,我真的相信有極樂世界,真的愿生極樂世界,真的在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個叫做真心。
有人把至心解釋得很復(fù)雜,甚至很玄妙,一般人理解不來,那就錯了。因為凈土法門既然是易行道,就表示它在教理上既是容易理解的,在方法上也是容易實踐的。
所以這里至心兩個字就是真心,真正的心。如果再進一步講,就是至誠懇切的心。我至誠懇切要往生極樂世界,至誠懇切依靠阿彌陀佛的救度。
所以至心是貫徹于信的,信要出自內(nèi)心真正的信;至心也是貫徹于愿的,愿生極樂世界,要真正的愿生極樂世界;至心也是貫徹于念佛的,念佛也要真正的念佛,不是敷衍的、應(yīng)付的,或者是隨人家念的。所以至心貫徹于信、愿、行三資糧。
信樂
「信樂」,信就是相信,相信有極樂世界,相信有阿彌陀佛,這是初步的信。進一步要相信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為我們發(fā)愿所建造的,是我們的世界,是我們的家園,是我們自己的,所有權(quán)、使用權(quán)都登記我們的名字,我們要回去,是自自然然就能夠回去的。極樂世界既然是我們的家,我們幼年的家,那回去是很自然的事情,可以說是一種天性,這就是信。我們好樂而且信心歡喜地回歸極樂家鄉(xiāng)就是「信樂」。
再來,信受阿彌陀佛的救度,阿彌陀佛主動地救度所有的眾生,平等地救度所有的眾生,沒有條件地救度所有的眾生,這就是信受彌陀救度。阿彌陀佛的救度是主動、平等、沒有條件的。阿彌陀佛經(jīng)過五劫思維,廣發(fā)四十八大愿,又經(jīng)過兆載永劫,積植菩薩無量德行。兆載永劫之前阿彌陀佛就已經(jīng)為我們發(fā)愿,也開始為我們修行,那個時候我們輪回在六道,沉淪在三涂,頭出頭沒,那個時候阿彌陀佛主動為我們愚癡苦惱、造罪造業(yè)、輪回?zé)o邊的眾生發(fā)愿,不是我們拜托阿彌陀佛,合掌向他乞求的,是阿彌陀佛主動地發(fā)愿要救度我們的。
母子喻
父母生下小孩,自然就會出自內(nèi)心的去愛他、養(yǎng)他、教育他,是這個嬰兒合掌向母親拜托的嗎?不是。父母愛護養(yǎng)育兒女那是天性。天性是不假造作的,不需要培養(yǎng)的,自自然然天生就會那樣的。所以為人父母是不需要勉強的,自自然然就會愛護兒女,甚至犧牲自己也要保護兒女的安全。
我們父母還是有貪瞋癡的業(yè)力凡夫,都能夠這樣,何況是阿彌陀佛?他為我們十方眾生主動的發(fā)愿,要平等無條件的救度我們。佛跟我們凡夫一樣有差別觀念嗎?沒有!佛就是佛。所謂沒有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是冤親平等、自他一體的,這才是佛。因為祂不在相對之中,所以祂沒有圣人凡夫的觀念,沒有善人惡人的觀念,沒有男眾女眾的觀念,沒有在家眾出家眾的觀念,這個就是佛。如果還有那些差別觀念,則仍是凡夫不是佛。
欲生我國
「欲生我國」這四個字,是站在阿彌陀佛發(fā)愿的立場來說的。阿彌陀佛發(fā)愿的目的是在呼喚救度十方眾生,你要到我的極樂世界來,你要快一點到我的極樂世界來;你來了之后,不但不再輪回、造罪造業(yè)、受苦受難,而且永遠不會老病,永遠不會死亡;不但六通具足,而且速證佛果。
度盡阿鼻苦眾生
在《莊嚴經(jīng)》里面阿彌陀佛呼喚十方眾生說:
輪回諸趣眾生類,速生我剎受安樂。
常運慈心拔有情,度盡阿鼻苦眾生。
這就是阿彌陀佛「欲生我國」的呼喚,呼喚輪回在六道,沉淪在三惡道的所有眾生,「速生我剎受安樂」,快快往生到極樂世界,這是你的安樂家園。不然,「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布畏!
「常運慈心拔有情,度盡阿鼻苦眾生」,阿鼻地獄的眾生是世間上極重罪業(yè)的眾生,他所做的罪業(yè),是所有罪業(yè)當中最嚴重的。阿彌陀佛時刻都在呼喚,永遠都以平等沒有條件的慈悲之心,救度所有的眾生,包括阿鼻地獄的眾生,希望他發(fā)愿,往生極樂世界。只要愿生極樂世界,就能夠往生極樂世界,所以說「常運慈心拔有情,度盡阿鼻苦眾生」。這是阿彌陀佛欲生我國的悲心救度。
乃至十念
接下來阿彌陀佛說「乃至十念」。這「乃至十念」的念佛是最低的標準,沒有比這個更低了,幾乎沒有條件、沒有門檻,使所有的人通通做得來,通通有希望。
乃至十念就是乃至一生沒有學(xué)佛念佛,到了臨命終時,時間短促,才念了十聲南無阿彌陀佛也能往生極樂世界,來涵蓋現(xiàn)在就發(fā)愿往生,現(xiàn)在就開始念佛,通通都能往生。所以是用「乃至十念」,來涵蓋所有念佛的眾生;顯示不論何人,只要念佛,都必往生。因此,「乃至十念」即是「平生之機,上盡一形;臨終之機,下至十念」的念佛。
乃至十念的「十念」,它是臨命終的人,以往也沒有學(xué)佛念佛、行善積德,甚至連三皈依都沒有,他念佛頂多十聲,也能往生,我們再怎么樣的愚劣,念佛到現(xiàn)在都不只十聲,他都能夠往生,何況是我們?阿彌陀佛是以這種作為標準,以顯明只要愿生稱名,任何人都能夠合乎這個標準,都能夠往生。
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阿彌陀佛祂沒有條件,祂說乃至十念,你只要專念祂的名號,就可以了。之后說「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你如果這樣不能往生,祂就不成佛,祂必須要再繼續(xù)修行,達到你能往生,祂才能成佛。所以依第十八愿的念佛眾生跟阿彌陀佛是直接的,密切的,甚至是一體不分的。
「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這兩句八字,意義非常深遠。你不能往生,我不成佛;我必須讓你往生,我才能成佛。沒有我,你不能往生;如果有我,你就能往生。阿彌陀佛以正覺之佛身為質(zhì),救贖十方一切罪惡眾生離開六道輪回,往生極樂成佛。這八個字有這種含義,豈不是阿彌陀佛的成佛跟我們的往生是綁在一起的?綁在一起是一體不離,如果沒有我們的往生,就沒有阿彌陀佛;沒有阿彌陀佛,就沒有我們的往生。
正覺佛名
所以這「乃至十念」,是念什么呢?是念阿彌陀佛的正覺佛名。阿彌陀佛以祂成正覺的佛名來度眾生,以這個佛名來讓眾生稱念,所有十方三世佛的功德都在這句六字洪名里面,十方眾生稱念就能夠往生。
阿彌陀佛說如果不能完成那一種名號,祂就不成佛,就沒有這個佛名,必須是有這個佛名能夠使眾生稱念,使眾生往生,祂才能成佛。
所以「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這八個字對我們來講,關(guān)系非常的重大,非常的密切,當然第十八愿每一個字,每一個內(nèi)容對我們都缺一不可,但是這八個字意義非常的深遠。所以第十八愿是我們跟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跟我們永遠結(jié)合在一起的。所以第十八愿成就了,所有的愿才能成就,第十八愿還沒成就,所有的愿也不能成就。
第十七愿
十八愿跟十七愿也是相關(guān)的。十八愿的「乃至十念」,是念阿彌陀佛的名號,這句名號我們是從第十七愿聽來的,十七愿阿彌陀佛說:
設(shè)我得佛,十方世界,無量諸佛,不悉咨嗟,稱我名者,不取正覺。
也就是阿彌陀佛發(fā)愿要使十方諸佛,都來贊嘆他名號的威神功德,贊嘆他名號的不可思議。用贊嘆使十方眾生聽聞這句彌陀名號,功德廣大無量無邊不可思議。所以十七愿之后就是十八愿。其實十七愿和十八愿兩個愿是一體的,十八愿的乃至十念,是念十七愿諸佛所弘揚贊嘆的這句彌陀佛名。
因為有十七愿,所以釋迦牟尼佛出現(xiàn)在世間,最后要講說阿彌陀佛這句名號救度眾生的功德力量。由于有釋迦牟尼佛宣講這一個法門,贊嘆阿彌陀佛名號功德無量無邊不可思議,我們才能夠聽到,才能專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不雜修雜行。
名號具萬德
所以十七愿諸佛贊嘆彌陀名號的功德超越所有的功德,所以阿彌陀佛的名號是萬德洪名,超越五戒的功德,超越十善的功德,超越四諦法門的功德,超越十二因緣法門的功德,超越六度萬行的功德,超越所有眾生發(fā)菩提心修諸功德的功德。我們聞?wù)f阿彌陀佛名號的功德,我們才會很感動,然后相信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具有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的功德,因而執(zhí)持名號,一向?qū)7Q這一句彌陀佛名。
這句彌陀名號具足這一切功德,這些功德又是往生的正因,往生極樂世界的功德資糧都在里面,沒有一點點的缺陷。往生也好,成佛也好,在這句彌陀名號里面,功德都全部具足了,所以我們聽聞,才會專稱南無阿彌陀佛這句名號。
往生正覺,機法一體
同時阿彌陀佛也說,祂如果不能完成這句名號讓眾生稱念和往生,祂就不成佛,可說跟我們綁在一起,所以這叫「往生正覺,機法一體」。我們眾生的往生,跟阿彌陀佛的正覺(成佛),是綁在一起的。沒有我們的往生,就沒有阿彌陀佛;沒有阿彌陀佛,也沒有我們的往生。
當然這里所講的阿彌陀佛不是靠我們自己修行,修行到我們能夠往生了,祂才成佛;而是我們往生的功德是阿彌陀佛為我們完成的,這個是第十八愿。
親緣
所以第十八愿的念佛眾生跟阿彌陀佛是有直接關(guān)系的,這個關(guān)系祖師善導(dǎo)大師用「親緣」來解釋。善導(dǎo)大師有一首偈子:
弘誓多門四十八,偏標念佛最為親;
人能念佛佛還念,專心想佛佛知人。
「弘誓多門四十八」是表示阿彌陀佛弘廣救度十方眾生的愿有四十八個,其中「偏標念佛最為親」,「偏」就是「!,就是唯一無二,專一不雜。只有第十八愿念佛往生愿跟阿彌陀佛才是親而不疏,才是近而不遠。其他兩個愿,十九愿與二十愿,跟阿彌陀佛不親,跟阿彌陀佛不近。只有第十八愿才是親,所以叫「偏標」。
親字解
我們念佛的眾生跟阿彌陀佛到底有多親?我們先來理解「親」這個字。我們中國的字都不是隨便造的,都有它的含義,可以說不但具足外觀的藝術(shù),也具足內(nèi)涵的貼切。這個親是由「立」、「木」與「見」組成,意思是站在高高的樹木上,向著四方了望。古代交通不方便,沒有車子、電話,也沒有手機。親人到外面工作,或者是我們的小孩到外面游玩,黃昏了,下雨了,我的心肝寶貝回來了沒有?趕快爬到樹上去了望。這個就是「親」。
世間親
我們跟阿彌陀佛的親是一體不離的親。我們世間上的親,有一等親、二等親、三等親。父母兒女是一等親,二等親、三等親則依一等親而衍生,比如說伯父叔父姑媽姨媽,這是因為你有一等親,才有二等親三等親,如果不是你爸爸媽媽的兄弟姐妹,怎么會稱他伯父叔父姑媽姨媽?在這些親當中,父母兒女是最親的,那種親是天性上無法替代的。因為兒女是父母所生的,沒有父母就沒有兒女。兒女是父親的精子母親的卵子結(jié)合在一起時,他的神識來投胎才有的。所以除了自己的神識之外,還有父精母血,才有他本身。因此他身體里面所流的是父母的血液,不是伯父叔父的血液,也不是外人的血液。親是天性自然的親,他的身體繼承著父母的基因,父母的精血,外人再怎么樣都不是親生關(guān)系,所以這一層關(guān)系是天性的,天倫的,自自然然的。
彌陀親
阿彌陀佛跟我們這樣的親,是超越十方諸佛的,因為十方諸佛并沒有為我們發(fā)「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的愿,只有阿彌陀佛為我們發(fā)「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的愿。阿彌陀佛說「你不能往生」,那「我就不能成佛」;你的往生就是我的成佛,我的成佛就是你的往生。所以這之間的關(guān)系,善導(dǎo)大師說「偏標念佛最為親」。
彌陀與諸佛
十方諸佛都是佛,都有大慈大悲,所謂「念佛一聲,罪滅河沙;禮佛一拜,福增無量」,都會消業(yè)障增;。
但是十方諸佛有誰建了極樂世界給你呢?沒有!
我們念十方諸佛可以超越三界六道快速成佛嗎?不能!
十方諸佛有發(fā)「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的愿嗎?沒有!
十方諸佛中只有阿彌陀佛為我們發(fā)四十八大愿,而且在第十八愿里面說「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我們之所以能夠往生,是阿彌陀佛正覺成佛的功德,是他的功德成為我們的功德,好像父精母血成為我們的身體。所以阿彌陀佛的功德就是我們的功德,阿彌陀佛的財產(chǎn)就是我們的財產(chǎn),阿彌陀佛有什么,我們就有什么,好像父親有什么,兒子就有什么,父親的財產(chǎn)就是兒子的財產(chǎn)。
因為阿彌陀佛有超越十方諸佛的愿,能夠徹底廣度十方眾生,所以十方諸佛都異口同聲的贊嘆,并勸導(dǎo)十方眾生都要信受彌陀救度,愿生彌陀凈土,專稱彌陀佛名。
念佛是因,往生是果
所以我們念佛必定往生,那是很自然的事情。念佛是因,往生是果,如是因必定得如是果。你念佛不能往生,有這個因沒有這個果那是不可能的,絕對不可能的。懂得這個道理的人,他修凈土法門,就會專稱彌陀佛名,而不會雜修雜行,因為他知道,如此專修就往生有份,必定往生。這個思想就是純正的凈土法門的教理思想。
正定業(yè)
善導(dǎo)大師說念佛就是「正定業(yè)」。他說:
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jié)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業(yè)。順彼佛愿故。
念佛就是「正定業(yè)」,「正定」跟「不定」、跟「邪定」,是互相對比的,正定就是百分之百,有這樣的因必定有這樣的果叫做「正定」。
不定與邪定
不定呢?因是雜的,他或許能得到這個果,或許不能,叫做「不定」。邪定,表示他根本就沒有那個因,所以不會有這個果,叫做「邪定」。這個邪不是邪惡的邪,而是表示彼此完全沒有因果關(guān)系。
念佛即是正定業(yè)
就凈土法門來講,第十八愿念佛往生愿就是正定業(yè),所以善導(dǎo)大師說,是名「正定之業(yè)」。那如果你是修凈土,卻不專稱彌陀佛名,不?繌浲拥脑噶,而雜修雜行,那就是不定業(yè)。如果是其他法門的,不修凈土的,不發(fā)愿往生極樂世界,就往生凈土而言,那就是邪定業(yè),因為跟這個法門沒有關(guān)系。所以善導(dǎo)大師說,念佛就是正定業(yè)。
第十九愿
現(xiàn)在接著解釋第十九愿。
設(shè)我得佛,十方眾生,發(fā)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fā)愿,欲生我國。
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xiàn)其人前者,不取正覺。
修諸功德
「諸功德」,「諸」就是很多,所以諸功德可以說是六度萬行,包括五戒、十善、四諦、十二因緣、六度波羅蜜,所有法門的修行,所有善事的實踐都叫做修諸功德,所以諸功德叫做「萬行」、「諸行」。
但就彌陀凈土來講,修諸功德回向往生,善導(dǎo)大師說這是「雜行」,因為很多,很雜,不純粹,不專一。
修諸功德是佛教徒的基本行持,但就彌陀凈土法門來講,用諸功德作為回向往生,叫做雜行;若能專憑彌陀名號,專憑彌陀救度,則諸功德無所謂雜行,因為不靠自己的諸功德往生,全靠彌陀的名號功德往生之故。
阿彌陀佛發(fā)這個第十九愿,主要就是要接引修諸功德者的根機,因為不是每一個根機都能夠直接進入第十八愿的,所以阿彌陀佛就跟他發(fā)這個愿說:你只要把所修諸功德回向往生極樂世界,我保證在你臨命終的時候,率領(lǐng)著大眾來到你的面前迎接你。這就是第十九愿。
第十九愿,第一,它不是專稱彌陀佛名;第二,它不是「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兩愿差別
第十九愿跟第十八愿不一樣。第十八愿專,專念南無阿彌陀佛,專靠阿彌陀佛一佛;同時阿彌陀佛發(fā)愿「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是跟念佛人綁在一起,一對一的。念佛人的往生,就是阿彌陀佛的成佛;阿彌陀佛的成佛,就是念佛人的往生。往生、成佛,一對一,綁在一起的。
第十九愿是靠自己,靠自己發(fā)菩提心,以自己的根機,修種種的功德。這個根機,不管是圣人的根機、凡夫的根機、銳利的根機、低劣的根機,隨他所修功德的大小深淺,回向往生,阿彌陀佛就來迎接他,所以十九愿跟阿彌陀佛基本上是沒有關(guān)系的,只是因為他回向發(fā)愿往生,阿彌陀佛才來迎接他。
因此,我們可以說,阿彌陀佛的成佛主要是為十八愿的人所成就的,成佛之后,同時間接接引不是專念彌陀、?堪浲臃鸬谋娚,使那種眾生也能往生極樂世界,不然修其他法門就不能往生了。
所以十九愿跟十八愿可以說是天差地別,一個是跟阿彌陀佛不分開的,阿彌陀佛為這種眾生成佛的;一個跟阿彌陀佛是分開的,是本來沒有關(guān)系的,是發(fā)愿能讓阿彌陀佛臨終來迎接他的。
大利無上
同時第十八愿是直接從第十七愿而來的,聽聞十方諸佛贊嘆這句名號不可思議功德;第十九愿就不是,隨他自己的根機,所修的功德,他所修的功德跟阿彌陀佛這句名號的功德是完全不一樣的。阿彌陀佛的功德,是佛的功德,是無漏的功德,在經(jīng)典上就說,阿彌陀佛這句名號是「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名號」。
而《無量壽經(jīng)》顯示第十八愿念佛功德就說:
歡喜踴躍,乃至一念,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
所以念佛是無上的大利,無上的功德。
我們要知道,我們這種凡夫自己所發(fā)的菩提心大部分都是虛假的,這個跟阿彌陀佛真實而不可思議的功德相比,那是不能比的。阿彌陀佛這句名號是出世間法,是真實的功德,不可思議的無量無邊的功德。我們所修的頂多五戒十善,可見這里所講的發(fā)菩提心修諸功德,乃至八宗兼修、八宗兼弘都不能跟這句名號相比,所以只要專念彌陀名號就遠遠勝過發(fā)菩提心修諸功德的功德了。
十八愿成就文
所以第十八愿成就文就說,
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
愿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zhuǎn)。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第十八愿成就文就是在解釋第十八愿,因為阿彌陀佛已經(jīng)成佛,表示第十八愿的功能已經(jīng)展現(xiàn)了,有它的力量了。所以只要依照第十八愿,就會得到這個果報。這就是第十八愿成就文。
第十八愿成就文前面是第十七愿的成就文,說:
十方世界,無量諸佛,皆悉贊嘆,無量壽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議。
接著就是第十八愿成就文,眾生聽聞到十方諸佛咨嗟贊嘆威神功德不可思議的這句名號,然后乃至一念,乃至你臨終才聽到,才一念念佛,一念靠佛,當知此人,「即得往生,住不退轉(zhuǎn)」。
不退轉(zhuǎn)
這個人當下就往生極樂世界,就不退轉(zhuǎn)。不退轉(zhuǎn)有三種,這里的不退轉(zhuǎn)是不從成佛的境界退轉(zhuǎn)下來,所以往生極樂世界,當下就不退轉(zhuǎn),而且當下一生補處。因此《阿彌陀經(jīng)》就說:「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挂簧a處,就是等覺菩薩,等待成佛的那個階位。
太子喻
這就好像太子等待登基成為皇帝一般。他還沒有登基之前,在東宮稱為太子。父皇如果退位,他就登基了。所以他是有國王的資格,但是在等待時機。我們往生極樂世界都有成佛的資格,但是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還是在那里成佛,阿彌陀佛是無量壽,所以我們在極樂世界即使有跟阿彌陀佛一樣的無量光無量壽,還是降下一位,跟觀音菩薩、勢至菩薩一樣稱為一生補處的菩薩。
芬陀利花喻
所以《觀無量壽經(jīng)》形容、贊嘆念佛的人說:
若念佛者,當知此人,則是人中芬陀利花,
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為其勝友。
念佛人就是人中的芬陀利花,這種芬陀利花就是佛的代名詞,佛就是人中的芬陀利花,我們念佛人已經(jīng)被贊為芬陀利花了,因為我們念佛人必定往生,而且極樂世界是成佛的境界,所以必定成佛。因此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是我們殊勝的朋友。
勝友解
然而,我們還是貪瞋癡的凡夫,還有情緒,還會發(fā)脾氣,凡事不平不滿,發(fā)起脾氣就好像刮大風(fēng)下大雨。只因為我們念佛,等覺的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就成為我們的朋友,因為我們是個念佛人。反之,如果我們不專依念佛,我們雜修雜行,就不是這樣。所以十八愿跟十九愿,身份功能完全不一樣,你看成就文就說了:
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
至心回向,愿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zhuǎn)。
當下就具足往生的身份,當下就不退轉(zhuǎn)。所以這一段文是在解釋第十八愿,不是在解釋第十九愿。第十九愿是發(fā)菩提心修諸功德,他雖然發(fā)心,雖然學(xué)習(xí)種種的法門來回向往生,事實上他還是有漏的,有煩惱的,因為沒有專依靠彌陀,他并沒有獲得「即得往生,住不退轉(zhuǎn)」的那種身份。
第三章 問答
有關(guān)信心
念佛有種種的利益,證據(jù)在哪里?我們編有《念佛感應(yīng)錄》〈第一集〉到〈第三集〉,琳瑯滿目種種事跡都有,你一方面了解道理,一方面看念佛的感應(yīng)事跡,互相印證就能夠起信。
因為人都有佛性,佛性當中有慧性。書看多了,有道理還是沒有道理,你就會思辯、會判斷。如果你又不懂教理,又不知道這些事證,當然就會打一個問號。真的這樣嗎?看到阿彌陀佛的人是極其少數(shù)的,但并不表示我們沒有看到就不存在,只是我們還沒有因緣,但總有一天會看到,我們臨終的時候就會看到阿彌陀佛了。
我們現(xiàn)在沒有看到,可以先從《念佛感應(yīng)錄》里去理解,有彌陀的存在,有彌陀的救度,念佛的人能夠消災(zāi)免難,事跡看多了,自然就會起信。
信以后不再懷疑,這就是真正的信;信以后還有懷疑,那現(xiàn)在就不是真正的信。其實人都有煩惱,有時會貪、瞋、癡、疑。所以往往會對某些人、某些事產(chǎn)生某種懷疑。如果對阿彌陀佛的救度一時不能徹底肯定、認同,也無妨,只要自覺我們沒有第二條路,唯有念佛才能得度,那么雖有那種莫名的懷疑,則障礙不大。你即使有懷疑,你自己心里還是曉得有阿彌陀佛,有阿彌陀佛的救度,還是會繼續(xù)念佛的,照樣在彌陀光明的攝取不舍當中,臨終阿彌陀佛就會顯現(xiàn)來迎。
我們這個法門是不管你知道不知道,相信不相信,只要你念佛就能夠往生極樂世界,所以善導(dǎo)大師說「眾生稱念,必得往生」。不過話說回來,你如果都不知道,都不相信,讓你專修也不可能,所以我們就要去知道,要去相信,我們就會專修,這樣心底就不會有懷疑的念頭,也就不成障礙了。
念佛定數(shù)
我強調(diào)金剛念,能夠綿綿密密,細水長流。為什么?所謂「心若無力,以口來扶」,心中如果沒有力量,就用嘴巴。人若嘴巴動,心中自然也會跟著念。如果嘴巴不動,只是默念,很容易打失,很容易妄想雜念。
所以有的人說,我沒有固定數(shù)目念佛,我沒有刻意在念佛,念佛在我心,我常常都在憶佛念佛。不是這樣的,除非他已經(jīng)習(xí)慣了,熟處轉(zhuǎn)生,生處轉(zhuǎn)熟,不然還是妄想雜念,一天統(tǒng)計起來,念不到幾百句。你如果早上就固定靜坐念佛,或者一天當中固定念一千句佛號、五千句佛號、一萬句佛號,你再怎么樣的忘記念佛,至少都有那固定的一千、五千、一萬的數(shù)目。
所以說我們初學(xué)的人就要固定每日念佛數(shù)目。除了早上靜坐念佛之外,白天如果有空也可以固定數(shù)目,久而久之就成習(xí)慣。即使你不固定念佛,不拿念珠念佛,自然會憶佛念佛,就會嘴巴不自覺地時常念起佛號來,自自然然就會這樣。
信仰就是生命
人生信仰是最重要的,信仰是一個修行人的生命。我信仰只有佛教才能夠解脫六道輪回,只有佛教才是宇宙人生的真理,這就是信仰
八萬四千法門我相信只有阿彌陀佛為我發(fā)四十八大愿,為我發(fā)「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的愿。十方諸佛雖多,我心中只有阿彌陀佛一佛;八萬四千法門,我心中只有南無阿彌陀佛救度一法,才能夠讓我離開六道輪回,不但離開輪回,還能往生成佛。其他的佛、其他的法都沒有。
所以我們就將此身心性命──生死輪回的性命,全部都投靠阿彌陀佛,唯有阿彌陀佛一佛,是我盡形壽、獻身命,解脫生死輪回、快速成佛的依靠,沒有二佛,沒有三佛,沒有其他的法門。
既然這樣,這種信仰就是你的生命,有信仰你就有生命,沒有信仰你就沒有生命,沒有解脫的生命,沒有成佛的生命。信仰對我們來講是最根本、最重要的。父母對我們重要,兒女對我們重要,丈夫妻子對我們都重要,但是最后都會舍我們而去。與我們同在的,就只有南無阿彌陀佛,只有我們自己的信仰。
彌陀本尊
我們佛堂所供奉的本尊只有一尊南無阿彌陀佛,沒有其他的佛菩薩,也不是西方三圣,只有獨尊阿彌陀佛一佛。為什么?最根本最重要、最勝最尊最貴、獨一無二無可替代的叫做本尊,本尊是信仰者的根本唯一所尊,是信仰者的全部生命所托,有此本尊就有自己的生命,無此本尊就無自己的生命,自己解脫的生命、成佛的生命,全憑本尊。因此,本尊如王,最尊、絕對、無比、唯一,獨一無二,亦無三四。不會說這一尊佛菩薩是我的本尊,那一尊佛菩薩也是我的本尊,不會這樣的。
阿彌陀佛是不能夠比較的、不能夠等同并論的、不能夠并肩而坐的,我們的本尊始終都是阿彌陀佛一佛,所以善導(dǎo)大師說:「你要供養(yǎng),就專供養(yǎng)阿彌陀佛一佛;你要頂禮膜拜,就專頂禮膜拜阿彌陀佛一佛;你要稱念,就專稱念阿彌陀佛一佛!惯@就是專,就顯示一個人的信仰,獨一無二的信仰。
真理只有一個,所以我們的佛堂不要夾雜,就專供南無阿彌陀佛一佛。如果你是修其他法門,就依所修的法門供養(yǎng)你的本尊;只要是修凈土法門,則佛堂所供本尊就是南無阿彌陀佛一佛,獨一無二。至于觀音菩薩、勢至菩薩。是阿彌陀佛的脅侍、侍者,依靠阿彌陀佛而往生的,跟我們是勝友,所以我們不作為本尊。同時我們只要專稱彌陀佛名,十方諸佛都念到了,觀音菩薩、勢至菩薩、諸大菩薩也都相隨了,專信專念阿彌陀佛,自然就有這樣殊勝的效果。我們?nèi)绻@也供、那也供,信心雜、行持雜,就沒有這樣殊勝的效果。
佛堂布置
我們佛堂所掛的都是跟極樂世界、跟阿彌陀佛、跟我們這個法門有相關(guān)的,不相關(guān)的我們不懸掛、不擺設(shè)。我們可以掛阿彌陀佛來迎圖、極樂世界莊嚴圖,或者我們這個法門的經(jīng)典法語,祖師法語。這是顯示一個人的信仰,他有信仰,而且有專屬的信仰,不雜信雜行。
修行人生活
我們學(xué)佛人要安貧樂道,家里面的擺設(shè)樸實簡潔,不浮華,不雜七雜八,有用的才擺設(shè),沒有用的通通不擺設(shè),而擺設(shè)就是要整齊清潔。因為這個世間是我們的旅社,我們是過客,閑雜的東西都是身外之物,所以太過于世俗的東西不擺設(shè),擺設(shè)都跟佛法跟凈土有關(guān)系的,讓我們眼睛所看都是極樂世界有關(guān)的景象。這是顯示一個人信仰的深度,若不是這樣,他信仰的深度還不夠,還有限,甚至還是膚淺的。信仰越深才能越得到它的精髓,我們這個法門,你信仰越深越專,千人則千人往生,萬人則萬人往生。
愿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
同發(fā)菩提心,往生安樂國。
- 上一篇:略談三皈依(皈依三寶)
- 下一篇:《瀕死體驗》前言
- 印光大師:一切法門都是依仗自力
- 界詮法師:菩薩所行法門無量以六度為其根本
- 西行法師:對凈土法門生起清凈的信心
- 凈界法師:修習(xí)觀音菩薩法門會產(chǎn)生什么效果功德?
- 凈界法師:佛陀為什么主動宣說凈土法門?
- 明生法師:法門無高低之分,只有是否契機合適
- 道亮法師:厭離娑婆,欣求極樂
- 行策大師:想要念佛求生凈土不妨熾然起忻厭心
- 宏海法師:為什么四眾弟子修學(xué)凈土不能夠真實相應(yīng)?
- 印光大師:想了脫生死大事應(yīng)當以凈土五經(jīng)作為常課
- 智者大師:求生凈土為什么要念西方阿彌陀佛?
- 印光大師:凈土法門廣大無邊、承載萬物
- 正如法師:人人在“常寂光凈土”的國土上都是佛
- 宏海法師:修學(xué)法門都要有慚愧精進的心
- 印光大師:凈土法門的宗旨是什么?以信愿行三法為宗旨
- 大安法師:誦經(jīng)念咒對修凈土法門弟子算夾雜還是助修?
- 大安法師:凈土一法難信就在不能了解阿彌陀佛的心
- 印光大師:凈土法門是簡便又深遠廣大的
- 覺醒法師:凈土來自眾生對真美善的追求與統(tǒng)一
- 大安法師:省庵大師對凈土的情懷是如何表達的?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fēng)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jīng)》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jīng)》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jīng)》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jīng)》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guān)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jīng)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yīng)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jīng)》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jīng)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fēng)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jīng)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jīng)》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xué)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xué)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廣欽和尚:在家學(xué)佛,應(yīng)如何做人?
- 弘一法師/慶裕:做真實的自己
- 慈莊法師: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覺真法師: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覺真法師: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覺真法師: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覺真法師: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慧廣法師:錯了怎么辦?
- 崇慈法師: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慧廣法師: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本源法師: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如瑞法師: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靜波法師:先告訴為什么要做這件事,別人才真正愿意去做
- 濟群法師:弘揚佛法是每個佛弟子的責(zé)任
- 清凈法師:供奉韋馱菩薩和伽藍菩薩消除障緣
- 仁禪法師:五種適合絕大多數(shù)人修的「持名念佛」方法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fēng)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本源法師: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師: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本源法師: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護念他人善用心,學(xué)佛慈悲須踐行
- 本源法師: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濟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本源法師: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xué)習(xí)的榜樣
- 理海法師: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生活故事]也就只是像那么回事
- [佛與人生]妨礙善行,損耗錢財?shù)牧N過失,在家佛教徒要防范
- [漢傳人物問答]學(xué)佛最終只是讓自己和眾生解脫嗎?
- [佛化家庭]世間的孝有幾種,子女怎么做才是世間最圓滿的孝道?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xué)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佛與人生]放下過去,期待明天,對未來心存一份期望
- [佛學(xué)常識]四真道行是什么意思?佛說四圣諦的目的
- [人物故事]濟公是真實存在的嗎?濟顛和尚的神奇?zhèn)髡f
- [禪宗文化]靈隱寺在哪?杭州最早的佛教名剎靈隱寺介紹
- [黑茶]認識黑茶,黑茶的分類與營養(yǎng)功效
- [禪宗思想]禪宗的“不立文字,教外別傳”
- [廣欽和尚]在家學(xué)佛,應(yīng)如何做人?
- [宗門故事]無上大法難的不是解,而是真
- [普洱茶]小寒喝什么茶?普洱熟茶、黑茶、紅茶
- [佛理禪機]知足不是得少為足
- [生活故事]因為有禪,所以有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