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之探究 第三章 第九節(jié) 法空如幻

  第三章_《般若經(jīng)》──甚深之一切法空

  第九節(jié) 法空如幻(p.194~p.200)

  一、《般若經(jīng)》的宗要:即一切法而超越一切法(p.194~p.195)

  《般若經(jīng)》的宗要,是即一切法而超越一切法。「超越一切」的實義,名為空性、法性等!甘堑谝涣x,實無有相,無有分別,亦無言說!1

  (一)無有相,所以一切法無可示。

  (二)無有分別,所以一切法不可分別。

  (三)無有言說(名),所以一切法不可說。

  ※離名、離相、離分別的「諸法空相」,當然是一切不可得的。2

  二、《般若經(jīng)》中,由于說「一切法無所得」而引起的問題(p.195)

  《般若經(jīng)》開示菩薩的般若行,教學菩薩行的,應怎樣的不著一切,以無所得,而能度眾生,成佛道。但在世俗心中,不免引起疑惑。

  在「中本般若」的「后分」3中,就不斷的提出種種疑問:

  既然法也不可得,眾生也不可得;沒有業(yè)報,沒有道果,沒有垢凈,沒有修證,沒有名相;佛與佛法也不可說──那為什么要說?

  為什么說有業(yè)報,有地獄,……菩薩、佛,有六度……十八佛不共法等差別?

  為什么要發(fā)心,度眾生,莊嚴佛土,成佛?

  在「后分」中,說到那里,就問到那里,解說到那里。一層層的問題,問題的所以成為問題,始終是一樣的,也就是「名相」與「無名相」間的對立性。《般若經(jīng)》的解答,還是與修證相應,而不是理論的。

  三、《般若經(jīng)》對「一切法不可得,卻又說有業(yè)報、要修行、度眾生」等問題之解答(p.195~p.197)

  【(一)《般若經(jīng)》以「二諦」作答(p.195~p.196)】

  1、依世俗諦假名方便說

  (1)經(jīng)上提出了二諦說,也就是一切言說,一切差別,說修行,說凡說圣,都是依世俗諦說的。如說:「眾生(于)無法(中)有法想,我以除其妄著(故說)。世俗法故說有得,非第一義!4

  (2)一切言說差別,是不能不是「二」──相對的;為了教化,所以方便的說有二諦,說種種差別是依世俗說的,不是實義。

  2、「世諦如」即是「第一諦如」

  其實,「世諦、第一義諦無異也。何以故?世諦如即是第一義諦如。」5

  3、「無所得」的真正意趣

  相對的「二」,超越(絕對)的「無二」,如《摩訶般若波羅蜜經(jīng)》卷21說:「諸有二者,是有所得;無有二者,是無所得。……不從有所得中無所得,不從無所得中無所得;須菩提!有所得無所得平等,是名無所得。」6

  (1)相對的世俗,是二,是有所得,是眾生的取著處。

  佛說無二、無所得,是一切無所取著的第一義──勝義。

  (2)但發(fā)心修行,要安住無所得。

  「無所得」不在「有所得」中,「有所得」是有取著的。

  也不能說「無所得」在「無所得」中,如有「無所得」可得,那是落于相待,不是「無所得」了。

  所以菩薩住無所得,以「無所得」為方便等,是不著「有所得」而又不著于「無所得」的。

  (3)這樣,有所得(二)與無所得(無二),無二無別,平等平等,這才是佛說「無所得」(無二)的意趣所在。

  當然,稱之為無所得,終歸是不離假名的方便。

  【(二)《般若經(jīng)》以「如幻、如化」等譬喻來說明「一切法不可得」(p.196)】

  《般若經(jīng)》廣說一切法空,一切法清凈,一切法不可得等,意在即一切法而超越一切?、無所有等,并非什么都沒有;也不是一切法外,別有涅槃、真如等。所以對于種種疑問,經(jīng)上每舉如幻、如化等譬喻。

  譬喻,《雜阿含經(jīng)》7就有了,如色如聚沫,受如水泡,想如陽焰,行如芭蕉,識如幻事等。

  《般若經(jīng)》所舉的譬喻,先后不一,有「六譬」8,「七譬」9,「九喻」10,「十喻」11等。《摩訶般若波羅蜜經(jīng)》「序品」,總列為十喻。一、幻,二、(陽)焰,三、水中月,四、虛空,五、響,六、揵闥婆城,七、夢,八、影,九、鏡中像,十、化。

  1、譬喻之共通意義(p.196~p.197)

  這些譬喻的共通意義,是:看也看到,聽也聽到,明明有這回事,而其實卻是沒有的,根本沒有的。說他空、無所有,卻又看得聽得分明。

  試舉一容易理解的陽焰12來說:地上有水分,經(jīng)太陽光的照射,化為水汽,在地面流動。遠遠望去,如一池水,在微波蕩漾。口渴的鹿見了,也會跑過去喝,所以或稱為「鹿愛」。13

  前方明明有水,微波蕩漾,這是大家都見到的。但走到那邊,卻什么也沒有(水汽也是看不到的)。說沒有么,遠遠的望去,還是水波蕩漾。

  這樣,以水來說,見到水時,并沒有水的生起,不能說是有;過去一看,水沒有了,不是水的滅去,也不能說是無。陽焰是這樣的不生不滅,非有非無,宛然現(xiàn)有而其實是空的。以陽焰作譬喻,一切法也都這樣。

  進一步說:有水,沒有水,由于遠處望去,或近處察看。陽焰的水,并不是忽而有了,忽而沒有,陽焰一直是這樣這樣的,如如不異。不能說是常住的,可也無所謂生滅。

  不過這是譬喻,譬喻只能取其譬喻的意義而已。

  2、譬喻的不同解說(p.197)

  十種譬喻,可以從種種方面作不同的解說,而主要是:似乎是有,其實是空無所有的。

  (1)《大智度論》說:「是十喻,為解空法故」;14「諸法雖空而有分別,有難解空,有易解空,今以(十喻)易解空喻難解空!15

  所以,說幻、化等譬喻,是解了一切法空的。

  (2)后代的瑜伽派,依《解深密經(jīng)》16意而別為解說:虛空是譬喻圓成實性的;幻、化等是譬喻依他起性的;別立空華喻,譬喻遍計所執(zhí)性。在羅什及以前的《放光》、《光贊》,是沒有空華喻的。

  這樣,幻、化等是說有而不是空了。然論般若法門的本義,是不宜依據(jù)這一別解的。

  四、一切法如幻如化(p.198~ p.199)

  《般若經(jīng)》說甚深,一切法都是甚深;說清凈,一切法都是清凈;說空、無所有,一切法都是空、無所有;說法性,一切法都是法性;說如幻、如化,當然是一切如幻、如化。

  【(一)如幻、如夢】

  如《經(jīng)》說:

  我說眾生如幻、如夢,須陀洹果亦如幻、如夢,……辟支佛道亦如幻、如夢!艺f佛法亦如幻、如夢,我說涅槃亦如幻、如夢。……設復有法過于涅槃,我亦說如幻、如夢。諸天子!幻、夢(與)涅槃,無二無別。17

  這是「下本般若」,經(jīng)文沒有簡別的,說一切法都如幻、如夢,涅槃也是如幻、如夢的。

  【(二)如化】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jīng)》卷26云:

  一切法皆是化。于是法中,有聲聞法變化,有辟支佛法變化,有菩薩摩訶薩法變化,有諸佛法變化,有煩惱法變化,有業(yè)因緣法變化。以是因緣故,須菩提!一切法皆是變化。18

  「中本般若」結束時,說到不同層次的一切法,都是如(變)化的。

  1、依圣法(聲聞法、辟支佛法、菩薩法、佛法)說

  (1)聲聞法:發(fā)心、修行、證沙門果等。

  (2)辟支佛法:是獨覺者的發(fā)心、修行、證果。

  (3)菩薩法:如發(fā)菩提心,以般若為導而修六度、四攝,得無生忍,報得神通,莊嚴凈土,成就眾生等。

  (4)佛法:佛的一切種智,攝得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佛不共法,大慈大悲,相好莊嚴等無邊功德。

  ※以上是圣法。

  2、依凡夫法說

  (5)凡夫法:煩惱法,業(yè)因緣(感報)法,是五趣流轉的凡夫法。

  3、小結

  凡、圣,迷、悟,這不同層次的一切法,都是如化的。

  【(三)幻、化似有而空,無實而不礙有(p.199)】

  幻、化是似有而空的;空不是什么都沒有,如《大智度論》說:「空,不以不見為空,以其無實用故言空。」19幻、化是似有而空的,空是無實而不礙有的;說一切法空,一切法如幻、化,是說明的觀點不同,而不是內(nèi)容的各別對立。

  這想到了上面20曾經(jīng)說到過的:《般若經(jīng)》說十八空(或十六空、二十空),而每一種空,都是「非常非壞[滅],何以故?本性爾故。」21

  從非常非壞,知一切是空的,是本性如此,不是滅色而說空的。這與論菩提心的因果相續(xù),非常而不滅,22是完全相同的。

  所以,在超越情見的實義中,一切無二無別、無名無相,是眾生所不能理解的。眾生處處取著,依名著相,形成無休止的生死苦迫,為了破除眾生的執(zhí)見,所以說空、無所有以表示實義。

  空不是什么都沒有,為了解開眾生的迷著,所以又說如幻、化等。

  方便的說:如幻的就是空──本性空,本性空就是如幻、如化的一切。

  五、即一切法而超越一切,不離一切法而畢竟空寂(p.199~p.200)

  《般若經(jīng)》中,或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也就是「幻不異色,色不異幻。」23或說「一切不可說」24,「諸法空相中一切法不可得」25。似乎說得不同。

  【(一)藏傳與漢傳的論點】

  所以印度傳來的,如西藏所傳:或「許勝義諦現(xiàn)空雙聚,名理成如幻;及許勝義諦唯于現(xiàn)境斷絕戲論,名極無所住。」26

  如依中國佛學說,「理成如幻」是空有無礙的中道;「極無所住」是真空。

  理成如幻:空有無礙的中道。

  極無所住:斷絕戲論的真空。

  【(二)印順法師的評論】

  然統(tǒng)觀《般若經(jīng)》義,要在即一切法而超越一切。不離一切法而畢竟空寂,表示無生法忍的體悟,這是:「有所得無所得平等,是名無所得」27!笩o二法、無不二法,即是道,即是果!降确ㄖ,無有戲論!28

  如以方便說相即,而擬議圓融;以方便說不可得,而偏重空寂,怕都可能違失圣道實踐的般若宗趣!

  注解

  ^1《摩訶般若波羅蜜經(jīng)》卷24(大正8,397b18~19);另參見《大智度論》卷89(大正25,686a5~6)。

  ^2 印順法師著《學佛三要》(p.202):「語言,文字,思想,都不是事物本身,所以要真實體悟一切法本性,非遠離這些相──離心緣相,離語言相,離文字相不可!吨姓摗芬舱f:『心行既息,語言亦滅!灰驗槿绱,法性不但是離名言的,離分別的,離相的,而且唯是自覺的,不由他悟的──『自知不隨他』!

  ^3《空之探究》(p.139 ~ p.140):依《摩訶般若波羅蜜經(jīng)》來說,全經(jīng)九十品,可以分為三分:

  前分──『序品』第一……………『舌相品』第六

  中分──『三假品』第七…………『累教品』第六六

  后分──『無盡品』第六七………『囑累品』第九0

  ^4《摩訶般若波羅蜜經(jīng)》卷21(大正8,374b26~28);另參見《大智度論》卷83(大正25,645b28~29)。

  ^5《摩訶般若波羅蜜經(jīng)》卷22(大正8,378c11~13);《大智度論》卷83(大正25,653b10~11)。

  ^6《摩訶般若波羅蜜經(jīng)》卷21(大正8,373c26~374a4)。

  ^7

  (1)《雜阿含經(jīng)》卷10(265經(jīng))(大正2,69a18~20):「觀色如聚沫,受如水上泡,想如春時焰,諸行如芭蕉,諸識法如幻,日種姓尊說。」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jīng)》卷20也引用到此經(jīng):「觀色如聚沫,觀受如泡,觀想如野馬,觀行如芭蕉,觀識如幻!(大正8,367a21~23)。

  (2)參見《空之探究》第二章第三節(jié)〈無來無趣之生滅如幻〉,p.90。

  ^8 六譬:《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卷1:「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大正8,752b28~29);《放光般若經(jīng)》卷14(大正8,123c20~27);卷11(大正8,82b16~22);卷17(大正8,125a15~17);卷17(大正8,124a19~22);《摩訶般若波羅蜜經(jīng)》卷5(大正8,249b12~15);卷23(大正8,389c29~390a8);卷26(大正8,269c20~23);卷27(大正8,309c8~21)。

  ^9 七譬:《放光般若經(jīng)》卷18:「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是法如夢,如響,如幻,如化,如熱時焰,如光,如影?」(大正8,125c7~8);另參見《摩訶般若波羅蜜經(jīng)》卷26(大正8,412b17)。

  ^10 九喻:《大般若波羅蜜多經(jīng)》卷11:「若菩薩摩訶薩欲通達一切法如幻、如夢、如響、如像、如光影、如陽焰、如空花、如尋香城、如變化事,唯心所現(xiàn)性相俱空,應學般若波羅蜜多!(大正5,58a26~29);另參見《大般若波羅蜜多經(jīng)》卷37(大正5,204b19~20);《大般若波羅蜜多經(jīng)》卷36(大正5,204b)。

  ^11 十喻:《摩訶般若波羅蜜經(jīng)》卷1:「諸法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虛空、如響、如揵闥婆城、如夢、如影、如鏡中像、如化。」(大正8,217a21~23);另參見《大智度論》卷6 (大正25,101c~105c);印順法師著《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p.734);《空之探究》(p.261)。

  ^12

  《大智度論》卷6:「如炎者,炎以日光風動塵故,曠野中見如野馬,無智人初見謂之為水。男相女相亦如是,結使煩惱日光熱諸行塵,邪憶念風,生死曠野中轉,無智慧者謂為一相,為男、為女,是名如炎。復次,若遠見炎,想為水,近則無水想。無智人亦如是,若遠圣法不知無我,不知諸法空,于陰界入性空法中,生人相男相女相;近圣法,則知諸法實相,是時虛誑種種妄想盡除。以是故,說諸菩薩知諸法如炎!( 大正25,102b1〜11)

  參見《空之探究》第二章第三節(jié)〈無來無趣之生滅如幻〉,p.90。

  ^13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44:「有緣無智!艟壔檬、健達縛城,及旋火輪、鹿愛等智,皆緣無境!(大正27,228b21~23)

  ^14《大智度論》卷6(大正25,101c10)。

  ^15《大智度論》卷6(大正25,105c1~2)。

  ^16《解深密經(jīng)》卷2(大正16,694a13~b6):

  勝義生!當知我依三種無自性性,密意說言一切諸法皆無自性,所謂相無自性性,生無自性性,勝義無自性性。

  善男子!云何諸法相無自性性?謂諸法遍計所執(zhí)相。何以故?此由假名安立為相,非由自相安立為相,是故說名相無自性性。

  云何諸法生無自性性?謂諸法依他起相。何以故?此由依他緣力故有,非自然有,是故說名生無自性性。云何諸法勝義無自性性?謂諸法由生無自性性故,說名無自性性,即緣生法,亦名勝義無自性性。何以故?于諸法中若是清凈所緣境界,我顯示彼以為勝義無自性性,依他起相非是清凈所緣境界,是故亦說名為勝義無自性性。

  復有諸法圓成實相,亦名勝義無自性性。何以故?一切諸法法無我性名為勝義,亦得名為無自性性,是一切法勝義諦故,無自性性之所顯故,由此因緣,名為勝義無自性性。

  善男子!譬如空花,相無自性性,當知亦爾。

  譬如幻像,生無自性性,當知亦爾。一分勝義無自性性,當知亦爾。

  譬如虛空,惟是眾色無性所顯,遍一切處,一分勝義無自性性,當知亦爾;法無我性之所顯故,遍一切故。

  另參見演培法師著《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p.197~p.206)。

  ^17《小品般若波羅蜜經(jīng)》卷1(大正8,540c10~18)。

  ^18《摩訶般若波羅蜜經(jīng)》卷26(大正8,415c24~28)。

  ^19《大智度論》卷6(大正25,105b26~27)。

  ^20參見《空之探究》第三章第七節(jié)〈自性空無自性空〉,p.183:

  《般若經(jīng)》廣說種種空,而定義都是:「非常非壞,何以故,本性爾故」(《大般若波羅蜜多經(jīng)》「第二分」卷413,大正7,73a19~b25)。經(jīng)說十四空,十六空,十八空,二十空,依種種法義來顯示空,而一切都是約本性空說的。本性空是圣智證知的。

  另參見《空之探究》第三章第五節(jié)〈空之解說〉,p.170~p.173。

  ^21《大般若波羅蜜多經(jīng)》(「第二分」)卷413,大正7,73a19~b25。

  ^22《小品般若波羅蜜經(jīng)》卷7(大正8,567a27~b13):

  如然燈時,……非初焰燒,亦不離初焰;非后焰燒,亦不離后焰!(燈)炷實燃。是因緣法甚深!菩薩非初心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不離初心得;非后心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不離后心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于意云何?若心已滅,是心更生不?不也,世尊!須菩提!于意云何?若心生,是滅相不?世尊!是滅相。須菩提!于意云何?是滅相法當滅不?不也,世尊。須菩提!于意云何?亦如是住,如如住不?世尊!亦如是住,如如住。須菩提!若如是住,如如住者,即是常耶?不也,世尊!

  另參見印順法師著《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p.733);《空之探究》(p.171~p.172)。

  ^23《小品般若波羅蜜經(jīng)》卷1(大正8,538b27)。

  ^24參見《摩訶般若波羅蜜經(jīng)》卷17(大正8,345c8-13):

  須菩提白佛言:希有世尊!諸法實相不可說,而佛以方便力故說。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一切法亦不可說。

  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一切法不可說,一切法不可說相即是空,是空不可說。

  ^25參見《摩訶般若波羅蜜經(jīng)》卷24(大正8,397a21-28):

  菩薩摩訶薩為眾生說法,亦不得眾生及一切法,一切法不可得故。菩薩以不住法故住諸法相中,所謂色空乃至有為無為法空。何以故?色乃至有為無為法,自性不可得故無有住處,無所有法不住無所有法,自性法不住自性法,他性法不住他性法。何以故?是一切法皆不可得故,不可得法當住何處?」

  ^26

  (1)宗喀巴大師著《菩提道次第廣論》卷17(漢藏教理院刊本,p.27):

  又有一類先覺知識,作如是言:「就立名言而立名者,略于二類大中觀師,謂于名言許外境者,名經(jīng)部行中觀師;及于名言不許外境者,名瑜伽行中觀師。就立勝義亦立二名,謂許勝義諦現(xiàn)空雙聚,名理成如幻;及許勝義諦唯于現(xiàn)境斷絕戲論名極無所住!苟谐跽咴S是靜命論師及蓮華戒等。其如幻及極無所住之名,印度論師亦有許者?偲溆〔刈栽S為中觀之論師,雖亦略有如是許者,然僅抉擇龍猛菩薩弟子之中大中觀師有何宗派,若諸細流誰能盡說?

  又其覺慧大譯師云:「就勝義門所立二宗,是令愚者覺其希有。」此說極善,以彼所說,唯就理智比量所量之義為勝義諦。理智所量順勝義諦故,假名勝義!吨杏^莊嚴論》及《光明論》俱宣說故。又諸余大中觀師,亦不許唯以正理斷除戲論便為勝義諦,故非善說。(佛陀教育基金會版,民國八十一年十月修訂版,p.404)

  (2)印順法師著《如來藏之研究》(p.90):

  「般若法門」在開展中,漸演化為不同的二流:

  一、在現(xiàn)證時,一切戲論、一切幻相都不現(xiàn)前,如清辨引《般若經(jīng)》說:「慧眼都無所見」。這是「般若法門」的本義,如瑜伽師不許圓成實性是空,而在根本智證真如──真見道中,也還是一切依他幻相泯滅不現(xiàn)前的。

  二、西藏傳說有二宗,在于現(xiàn)境斷絕戲論的「極無所住」(如上所說)外,還有現(xiàn)起與空寂無礙的「理成如幻」。這二宗,在中國佛學中,就是證真空與中道了。

  (3)印順法師著《中觀今論》(p.183 ~ p.184):

  《菩提道次第廣論》,西藏傳說龍樹學于勝義諦有二派:(一)、極無所住,(二)、現(xiàn)空如幻!稄V論》可以不承認有此二宗,但不能否認西藏從印度所傳,確曾有此說。即現(xiàn)即空,即空即現(xiàn)的現(xiàn)空無礙,實為淵源于龍樹學的。

  ^27《摩訶般若波羅蜜經(jīng)》卷21(大正8,374a4)。

  ^28《摩訶般若波羅蜜經(jīng)》卷26(大正8,414b27~c1)。

精彩推薦
推薦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