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一節(jié) 引言
第一章《阿含》──空與解脫道
第一節(jié) 引言(p.1~p.10)
一、「空」為佛法的重要論題(p.1)
空(śūnya, suñña)與空性(śūnyatā,suññatā)1,是佛法中的重要術(shù)語。在佛法的弘傳流通中,「空」義不斷的發(fā)揚,從佛被稱為「空王」,佛教被稱為「空門」,就可以想見空義的廣大深遠了。
「空」與「空性」的早期意義,到底表示了什么?
在什么情況下,空性竟表示了最普遍的真理,絕對的真理呢?
佛法所處理的問題,本是當時印度宗教界的共同問題。
面對生而又死,死而又生──「生死流轉(zhuǎn)」的事實。
而求得生死的徹底解脫──「涅槃」,也就是最高理想的實現(xiàn)。
事實與理想,原則上大致相近,而怎樣來實現(xiàn)解脫,各教派所提出的見解與方法,卻各不相同。
釋尊基于人生真義的大覺,提出了獨到的正道──中道。
釋尊的原始教說,實際上并沒有以「空」為主題來宣揚,但佛法的特性,確乎可以「空」來表達。所以在佛法中,空義越來越重要,終于成為佛法甚深的主要論題。
二、初期圣典(p.2)
空與空性,先依初期圣典來觀察。那些是初期圣典呢?代表初期的契經(jīng),現(xiàn)存漢譯的四阿含經(jīng),及巴利藏的五部。
【(一)漢譯阿含經(jīng)】
《雜阿含經(jīng)》,宋求那跋陀羅譯(佚失二卷)。(說一切有部的誦本)
《中阿含經(jīng)》,東晉僧伽提婆譯。(說一切有部的誦本)
《長阿含經(jīng)》,后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法藏部的誦本)
《增壹阿含經(jīng)》,苻秦曇摩難提譯出,由東晉僧伽提婆改正。(大眾部末派的誦本,已有大乘思想)
此外,有《別譯雜阿含經(jīng)》,失譯,是《雜阿含經(jīng)》的一部分。(可能是飲光部的誦本)
【(二)巴利藏五部(赤銅鍱部的誦本)】
《長部》。(與《長阿含經(jīng)》相當)
《中部》。(與《中阿含經(jīng)》相當)
《相應部》。(與《雜阿含經(jīng)》相當)
《增支部》。(與《增一阿含經(jīng)》相當)
《小部》2,共十五種。3 其中,二、《法句》;五、《經(jīng)集》!督(jīng)集》分「蛇品」,「小品」,「大品」,「義品」,「彼岸道品」:是《小部》中成立比較早的。
【(三)別說《雜阿含經(jīng)》】
這些早期教說,《雜阿含經(jīng)》是其他三阿含的根本。4
《雜阿含經(jīng)》可分為三類:
「修多羅」5,是簡短的散文。原始結(jié)集者,將一則一則的佛說,隨類而集成四部:五蘊,六處,因緣,道品。這是隨類而集成的,所以名為相應教;相應也有雜廁的意思。這是最原始的教說,不過現(xiàn)存的已雜有后出的成分。
「祇夜」6,與《相應部》的「有偈品」相當。祇夜本是一切偈頌的通稱,由于「有偈品」成為相應修多羅的一分,其他偈頌,如《法句》,《經(jīng)集》等,就被稱為「伽陀」,「優(yōu)陀那」7了。
「記說」8,有「弟子記說」與「如來記說」!傅茏佑浾f」,重于分別法義,已有解說「祇夜」的經(jīng)說。
《雜阿含經(jīng)》有這三分9,集出是有次第先后的10,F(xiàn)存的漢譯與巴利文藏,不但集出有先后,而且都是部派的誦本,含有部派的成分,這是不可不加注意的!
三、與「空」有關(guān)的幾個重要語詞(p.3~p.8)
空屋.空舍。(p.3)
空宮殿。(p.3~p.4)
空住、空三昧。(p.4~p.6)
空諸欲(空五欲)。(p.6)
世間空、空世間。(p.6~p.7)
空心解脫(貪瞋癡空)。(p.7)
出世間空性=涅槃。(p.8)
【(一)空屋.空舍】
在初期圣典中,空與住處有關(guān),如《相應部》(五四)「入出息相應」說:
比丘!往阿練若,往樹下,往空屋,結(jié)跏趺坐,正身,修普前念,正念入息,正念出息。11 (日譯南傳16下•p.181)
佛與出家弟子的修行處,經(jīng)中一再說到:阿練若,樹下,空屋。這三處是最一般的,還有巖洞,冢間等地方。
空屋(suññagāra),或譯為空閑處,空舍,空所,靜室等。
與suññagāra大體相同的,還有譯為空舍的suñña-geha。12
空屋,空舍,是曠野處的小屋,適合于修習禪觀的住處13。
【(二)空宮殿】
1、空虛梵天宮(梵天=初禪天)
當時宗教傳說中的空宮殿,如《長部》(二四)《波梨經(jīng)》(日譯南傳8•p.36~p.37)說:
世界生時,空虛梵天宮現(xiàn)。時有有情壽盡,或功德因盡,光音天沒,空虛梵天宮生。14
空虛梵天宮,《長阿含經(jīng)》譯為「空梵處」。15這是適應印度創(chuàng)造神的梵天信仰,而給以佛教的解說。
2、四王天小榵樹林空宮殿(四王天=六欲天之第一天)
又有獘宿(Pāyāsi)王不凈布施,死后生于「榵樹林空宮殿」的傳說。16
空宮殿表示宮殿里是沒有別人的,如《阿鯧夷經(jīng)》說:「我先至此,獨一無侶」。17
【(三)空住:修習禪慧的住處(p.4)】
天上的空宮殿,人間的空屋,本來是世俗語言,并沒有什么特殊意義,空只是沒有什么人、物而已。但作為修行者的住處──空屋、空舍,卻啟發(fā)了一項深遠的意義。住在空屋中,沒有外來的囂雜煩擾,當然是寧靜的,閑適的。在這里修習禪慧,不為外境所惑亂,不起內(nèi)心的煩(動)惱(亂),這種心境,不正如空屋那樣的空嗎?
《雜阿含經(jīng)》說:「猶如空舍宅,牟尼心虛寂」;「云何無所求,空寂在于此,獨一處空閑,而得心所樂」。18明確的表示了,以空屋來象征禪心空寂的意義。所以在空屋中修行,空屋是修行者的住處;修行者的禪慧住處,正如空屋那樣,于是就稱為「空住」(suññatā-vihāra),「空住定」(suññatā-vihāra-samāpatti)了。
如毗訶羅(vihāra),后來幾乎是寺院的通稱。然在古代,vihāra也是曠野的小屋,修行者作為風雨酷熱時暫時休憩的住處。這是修行者的住處,所以禪慧安住的境地,也名為住,而有「空住」,「寂靜住」(śāntivihāra)等名目。
總之,在空閑處修行,引起了以空來象征禪慧的境地,是「空」義不斷昂揚的初期意義。
空住19,是佛教初期被尊重的禪慧,如《雜阿含經(jīng)》卷九(第236經(jīng))(大正2•57b)說: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尊者舍利弗,晨朝著衣持缽,入舍衛(wèi)城乞食。乞食已,還精舍,舉衣缽,洗足已,持尼師檀,入林中晝?nèi)?a href="/remen/zuochan.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坐禪。時舍利弗從禪覺,詣世尊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
爾時、佛告舍利弗:「汝從何來」?
舍利弗答言:「世尊!從林中晝?nèi)兆U來」。
佛告舍利弗:「今入何等禪住」?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今于林中入空三昧禪住」。
佛告舍利弗:「善哉善哉!舍利弗!汝今入上座禪住而坐禪。若諸比丘欲入上座禪者,當如是學。若入城時,若行乞食時,若出城時,當作是思惟:我今眼見色,頗起欲、恩愛、愛念、著不?
舍利弗!比丘作如是觀時,若眼識于色有愛、念、染著者,彼比丘為斷惡不善故,當勤欲方便堪能,系念修學。譬如有人火燒頭衣,為盡滅故,當起增上方便,勤教令滅。
彼比丘亦復如是,當起增上勤欲方便,系念修學。若比丘觀察時,若于道路,若聚落中行乞食,若出聚落,于其中間,眼識于色無有愛、念、染著者,彼比丘愿以此喜樂善根,日夜精勤,系念修習。是名比丘于行、住、坐、臥,凈除乞食,是故此經(jīng)名清凈乞食住」。
佛說此經(jīng)已,尊者舍利弗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此經(jīng),巴利藏是編入《中部》的,名為《乞食清凈經(jīng)》。比較起來,《雜阿含經(jīng)》的文句,簡要得多,應該是初集出的。
《乞食清凈經(jīng)》中,舍利弗說:「我今多住空住」。佛贊嘆說:「空住是大人住」20。大人住,《雜阿含經(jīng)》作「上座禪住」。上座,或譯「尊者」,所以《瑜伽論》作「尊勝空住」。21無論是大人住,尊勝空住,都表示了在一切禪慧中,空住是偉大的,可尊崇的。
傳說佛滅百年,舉行七百結(jié)集時,長老一切去(Sabbakāmi)多入空住。分別說系的律典,也稱之為「大人三昧」;《十誦律》作「上三昧行」。22可見空住──空三昧,在佛教初期,受到了佛教界的推崇。
舍利弗與一切去的空住,都是在靜坐中,但佛對舍利弗說:要入上座禪住的,在出入往來乞食(行住坐臥)時,應該這樣的正思惟:在眼見色,……意知法時,有沒有「愛念染著」?23
如有愛念染著,那就「為斷惡不善故,當勤欲方便堪能系念修學」。
如沒有,那就「愿以此喜樂善根,日夜精勤系念修習」。
這可見修習空住,不僅是靜坐時修,更要應用于日常生活中,安住遠離愛念染著的清凈。
離去愛念染著,是空;沒有愛念染著的清凈,也是空:空,表示了離愛染而清凈的境地。
《中部》的《空小經(jīng)》,《空大經(jīng)》,是依此經(jīng)所說的空住,修習傳宏而又分別集出的。在空的修行中,這是值得尊重的「空經(jīng)」。
【(四)空諸欲(空五欲)(p.5〜p.6)】
《義品》的答摩犍提所問偈,說到了「空諸欲」。24空諸欲是什么意義?偈頌簡略不明,摩訶迦旃延分別解說為:
何為已空諸欲者?居士!若人于此諸欲,離貪,離欲,離愛,離渴,離熱煩,離渴愛,居士!如是為已空諸欲者。25
「空諸欲」《雜阿含經(jīng)》約空五欲說,而實不限于五欲的。諸欲的欲,包含了貪、欲、愛、渴、熱煩、渴愛,正是系縛生死的,緣起支中渴愛支的種種相,也就是四諦中愛為集諦的愛。空諸欲與空住的意義相通,都是著重于離愛而不染著的。
【(五)世間空、空世間(p.6)】
《經(jīng)集》的《彼岸道品》偈,說到了「觀世間空」。26所說的世間空,或譯作空世間。阿難曾提出來問佛:空世間是什么意義?如《相應部》(三五)「六處相應」(日譯南傳15•p.87~p.88)說:
阿難!眼,我我所空;色,我我所空;眼識,我我所空;眼觸,我我所空;眼觸因緣所生受,若苦若樂若非苦非樂,我我所空!庥|因緣所生受,若樂、若苦、若非苦非樂,我我所空。阿難!我我所空故,名空世間。
世間,佛約眼等內(nèi)六處,色等六外處,六識,六觸,六受說。這些,都是可破壞的,破壞法所以名為世間。27六處等我我所空,名為空世間。以無我我所為空,是空三昧的一般意義。
【(六)、空心解脫(p.7)】
《相應部》的「質(zhì)多相應」,說到了四種心解脫28──無量心解脫,無所有心解脫,空心解脫,無相心解脫(《雜阿含經(jīng)》作四種心三昧)。四種心解脫,名字不同,意義當然也不同了。但都是心解脫,也就可說文異義同。
約義異說
約意義不同說,「空心解脫」是「我、我所有空」,與「空世間」義一致。
約義同說
如約意義相同說,無量、無所有、無相 ──三種心解脫,修到最第一的,是不動心解脫。「不動心解脫者,染欲空,瞋?,愚癡空」。29這是說,無量等心解脫修到究竟處,是不動心解脫,也就是空心解脫。
貪、瞋、癡,是煩惱的大類,可以總攝一切煩惱的。離一切煩惱的不動心解脫,就是阿羅漢的見法涅槃。涅槃或無為,《阿含經(jīng)》是以「貪欲滅,瞋恚滅,愚癡滅」──貪、瞋、癡的滅盡來表示的。30
所以四種心解脫的共同義,就是貪、瞋、癡空的心解脫。不同名字的心解脫,不外乎空心解脫,在修行方便上的多樣化。31
依上來所說(空五欲,空世間,空心解脫的說明,都屬于「弟子記說」),可見空與離煩惱的清凈解脫,是不能分離的。
【(七)出世間空性=涅槃】
「空諸欲」,「空世間」──我我所空,「貪、瞋、癡空」,都是依生死世間說空的。
如徹底的貪空、瞋空、癡空,貪、瞋、癡永滅,也就顯示了出世的涅槃。
《相應部》說到了這樣的文句:
如來所說法,甚深,義甚深,出世間空性相應。32
佛說的法,為什么甚深?因為是「出世間空性」相應的。出世間空性,是圣者所自證的;如來所說而與之相應,也就甚深了。
四、空:依緣起而貫徹生死與涅槃(p.7〜p.8)
【(一)「緣起」甚深,「涅槃」倍復甚深】
出世間空性,是難見難覺,唯是自證的涅槃甚深。
佛依緣起說法,能引向涅槃,所以緣起也是甚深了。
阿難以為:佛說「此緣起甚奇,極甚深,明亦甚深,然我觀見至淺至淺」,以此受到了佛的教誡。33
這樣,甚深法有二:緣起甚深,涅槃甚深,如《雜阿含經(jīng)》卷十二(第293經(jīng))(大正2•83c2~21)說: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世尊告異比丘:「我已度疑,離于猶豫,拔邪見刺,不復退轉(zhuǎn)。心無所著故,何處有我?為彼比丘說法,為彼比丘說賢圣出世空相應緣起隨順法。所謂有是故是事有,是事有故是事起,所謂緣無明行,緣行識,緣識名色,緣名色六入處,緣六入處觸,緣觸受,緣受愛,緣愛取,緣取有,緣有生,緣生老死、憂悲惱苦,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乃至如是純大苦聚滅。如是說法,而彼比丘猶有疑惑、猶豫。先不得得想,不獲獲想,不證證想;今聞法已,心生憂苦、悔恨、蒙沒、障礙。所以者何?此甚深處,所謂緣起;倍復甚深難見,所謂一切取離、愛盡、無欲、寂滅、涅槃。如此二法,謂有為、無為。有為者,若生、若住、若異、若滅;無為者,不生、不住、不異、不滅:是名比丘諸行苦、寂滅涅槃:因集故苦集,因滅故苦滅,斷諸徑路,滅于相續(xù),相續(xù)滅滅,是名苦邊。比丘!彼何所滅?謂有余苦。彼若滅止、清涼、息、沒,所謂一切取滅、愛盡、無欲、寂滅、涅槃!狗鹫f此經(jīng)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相應部》的「梵天相應」,《中部》的《圣求經(jīng)》等,也都說到了緣起與涅槃──二種甚深。34
【(二)「出世空相應緣起隨順法」】
涅槃甚深,緣起怎樣的與之相應呢?
依緣起的「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 闡明生死的集起。
依緣起的「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 顯示生死的寂滅(涅槃)。
緣起是有為,是世間,是空,所以修空(離卻煩惱)以實現(xiàn)涅槃。
涅槃是無為,是出世間,也是空──出世間空性。
緣起─有為─世 間─空(空卻煩惱)
涅槃─無為─出世間─空(出世間空性)
《雜阿含經(jīng)》在說這二種甚深時,就說:「說賢圣出世空相應緣起隨順法」。35
「出世空相應緣起隨順法」,透露了「空」是依緣起而貫徹于生死與涅槃的。這雖是說一切有部所傳,但是值得特別重視的!
注解
1^《空之探究》p.54:
空與空性。在舊譯中,都是一律譯為空的。自玄奘譯出瑜伽系的論典,才嚴格的分別空與空性;以為空是遮遣妄執(zhí)的,空性是空所顯性,是離妄執(zhí)而顯的法性,所以是如實有的。初期佛典中,空與空性有什么分別呢?如「空諸欲」,「空世間」,「貪空、瞋空、癡空」,「空欲漏、空有漏、空無明漏」,「我我所空」,「無常、苦、空、無我」,在巴利文中,都是空──suñña。如「空心解脫」,「空解脫」,「空三昧」,「空等至」,「空住」,「內(nèi)空、外空、俱空」(以上三種空,在『無礙道論』中,也是空),『空小經(jīng)』,『空大經(jīng)』:凡是作為觀名、定名或經(jīng)名的,都是空性──suññatā。我以為,「空」不只是否定詞,離妄執(zhí)煩惱是空,也表示無累的清凈、寂靜?招,是空的名詞化。初期圣典中的空性,并無空所顯性的意義;只有「出世空性」,是甚深的涅槃。
2^《小部》或《雜藏》相關(guān)詳細研究可參考印順法師《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第十一章,p.793-p.866;《大智度論之作者及其翻譯》p.77-p.80。
《小部》或《雜藏》,完整而流傳到現(xiàn)在的,只是銅鍱部本。其他部派的,沒有傳來,或僅傳一分。(《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p.794)
3^印順法師《印度佛教思想史》p.36~p.37:
南傳的《小部》,共有十五種:1、《小誦》,2、《法句》,3、《自說》,4、《如是語》,5、《經(jīng)集》,6、《天宮事》,7、《餓鬼事》,8、《長老偈》,9、《長老尼偈》,10、《本生》,11、《義釋》,12、《無礙解道》,13、《譬喻》,14、《佛種性》,15、《所行藏》。
4^印順法師《雜阿含經(jīng)論會編(上)》p.7 ~ p.8:
四阿含經(jīng),一向以為是同時集成的,但在近代研究中,雖意見不完全一致,而同認為成立是有先后的。關(guān)于四阿含經(jīng)集成的先后,《瑜伽論攝事分》中,意外的保存了古代的結(jié)集傳說,啟示了一項重要的意義,那就是四阿含是以《雜阿含經(jīng)》為根本的,如《論》(攝事分)卷八五(大正三0•七七二下)說:
雜阿笈摩者,謂于是中,世尊觀待彼彼所化,宣說如來及諸弟子所說相應,蘊、界、處相應,緣起、食、諦相應,念住、正斷、神足、根、力、覺支、道支、入出息念、學、證凈等相應;又依八眾說眾相應!幢艘磺惺孪鄳,間廁鳩集,是故說名雜阿笈摩」。
「即彼相應教,復以余相處中而說,是故說名中阿笈摩。即彼相應教,更以余相廣長而說,是故說名長阿笈摩。即彼相應教,更以一二三等漸增分數(shù)道理而說,是故說名增一阿笈摩」。
佛法只是「一切事相應教」,隨機散說,依相應部類而集成的,是《雜阿含經(jīng)》。然后依不同意趣,更為不同的組織,成為《長》、《中》、《增一》(約「分數(shù)」說,名為《增支》)──三部。三阿含的法義,雖有不同的部分,但論到佛法根本,不外乎固有的「一切事相應教」的闡明,所以四部都被稱為「事契經(jīng)」。
另參見:印順法師《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p.631。
5^ (1)印順法師《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 p.501 ~ p.502:
「修多羅」的定義是,結(jié)集所成的,貫穿攝持的意思。這里面,沒有略說與廣說,長行與偈頌等任何區(qū)別。這一定義,含義最廣,可通于「一切經(jīng)」,而不限于「九分」與「十二分教」中的「修多羅」。
(2)印順法師《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p.493:
教法在次第集成中,以形式或內(nèi)容不同,漸形成不同的部類。把不同的部類,綜合起來,成為「九分教」,這是教法的原始分類。
「九分教」是:「修多羅」、「祇夜」、「記說」、「伽陀」、「優(yōu)陀那」、「本事」、「本生」、「方廣」、「未曾有法」。
然在佛法的開展中,特別是律部與論議的發(fā)達,對于圣典的部類,感到有補充的必要,于是又增加而綜合為「十二分教」!甘纸獭故:九分以外,又加入「因緣」、「譬喻」、「論議」。
有關(guān)「九分教」及「十二分教」之定義,詳見印順法師著,《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p.493〜621。
6^ 印順法師《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p.512:
祇夜,或音譯為歧夜。義譯為應頌、重頌、歌詠等。這是與「修多羅」──長行相對,而屬于韻文的一類。
《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p.518:
《大毗婆沙論》,以《雜阿含》的「結(jié)集品」、「結(jié)集文」為「祇夜」,得《瑜伽論》而明了出來;這是符合原始結(jié)集實況的!柑N相應」等長行,稱為「修多羅」。結(jié)集后,「結(jié)為嗢陀南頌」,確乎是「依前契經(jīng)散說文句,后結(jié)為頌而諷誦之」!附Y(jié)集文」(結(jié)頌)與《雜阿含》的有偈部分相結(jié)合,總稱「結(jié)集品」。這都是近于世俗的偈頌,名為「祇夜」!敢狼捌踅(jīng)散說文句,后結(jié)為頌而諷誦之」,確有「應頌」、「重頌」的意義。
7^ 印順法師《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p.539 ~ p.540:
「伽陀」與「優(yōu)陀那」,都是偈頌!纲ね印,音譯為伽他、偈等;義譯為頌、諷誦、詩偈等!@是有韻律的文學作品;顯著的特色,是「結(jié)句說」,與長行直說的散文不同。
「優(yōu)陀那」義譯為贊嘆、自說、自然說等。本義為由于驚、喜、怖、悲等情感,自然舒發(fā)出來的音聲。所以古人的解說,主要為「感興語」、「自然說」──二類。
依《大毗婆沙論》:「結(jié)集文」與「結(jié)集品」以外的偈頌,以結(jié)句諷誦──以詩歌的體裁來吟詠佛法的,是「伽他」。因憂喜的感觸而發(fā)為偈頌的,是「優(yōu)陀那」──「自說」。
8^ 印順法師《雜阿含經(jīng)論會編(上)》p.25:
《大毗婆沙論》的解說「記說」,先約問答的人說,舉如來,弟子,諸天;「如來記說」,「弟子記說」(還有「諸天記說」),不正是《瑜伽論》所說的,「如來所(記)說」,「弟子所(記)說」嗎?次約問答的法說,是「四種問記」,「所證所生處等」!杆姆N問記」──一向記,分別記,反詰記,舍置記,可說是一切問答的方式!诜x分別以外,「記說」又著重于三乘圣者的「所證」,如預流與阿羅漢果的記說;以及佛弟子的「所生」,死了以后的未來生處?梢娫诜x問答分別以外,更有對于深秘的事理,作明顯的、決了(無疑)說的特性。
9^《雜阿含經(jīng)》包含了三部分:「修多羅」,「祇夜」,「記說」。
印順法師《雜阿含經(jīng)論會編(上)》p.27 ~ p.28:
原始結(jié)集的,是精簡的長行直說,依文體而名為「修多羅」,依類纂集,所以名為「相應」。原始的「修多羅」(相應),相當于蘊;處;緣起、食、諦、界;念住等道品。佛說長行是「修多羅」,為了記憶,又結(jié)經(jīng)為攝頌──「結(jié)集文」,而有偈頌的「祇夜」:這是原始二部成立的過程。不過,新的經(jīng)說,還在佛教界的不斷的傳出。在文體上,有長行的,也有偈頌的。有偈的一部分,比附于「結(jié)集文」,而成為「結(jié)集品」的「祇夜」。在內(nèi)容上,有如來記說的,有弟子記說的,有諸天記說的。這些,多有顯了分別法義,說明深秘事理的特性,這就是「記說」!梢钥隙ǖ,「祇夜」與「記說」──「如來記說」、「弟子記說」,曾集成一類而別行,這就是「少分阿含」。但「祇夜」,早與「修多羅」相聯(lián)合,「記說」也附于「修多羅」,終于綜合為大部──《雜(相應)阿含》,《雜阿含經(jīng)》也就包含了「修多羅」,「祇夜」,「記說」──三部分。
10^ 詳見印順法師《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九)p.629~p.694。
11^《相應部》(十)(漢譯南傳18,p.164)。
《雜阿含經(jīng)》卷29(第803經(jīng))(大正2•206a14〜b14):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修習安那般那念,若比丘修習安那般那念,多修習者,得身心止息,有覺有觀,寂滅,純一,明分想修習滿足。何等為修習安那般那念,多修習已,身心止息,有覺有觀,寂滅,純一,明分想修習滿足?是比丘,若依聚落、城邑止住,晨朝著衣持缽,入村乞食,善護其身,守諸根門,善系心住。乞食已,還住處,舉衣缽,洗足已;蛉肓种、閑房、樹下,或空露地,端身正坐,系念面前,斷世貪愛,離欲清凈;瞋恚;睡眠;掉悔;疑斷,度諸疑惑,于諸善法心得決定。遠離五蓋煩惱,于心令慧力羸,為障礙分,不趣涅槃。念于內(nèi)息,系念善學;念于外息,系念善學。(1)息長,(2)息短。(3)覺知一切身入息,于一切身入息善學;覺知一切身出息,于一切身出息善學。(4)覺知一切身行息入息,于一切身行息入息善學;覺知一切身行息出息,于一切身行息出息善學。(5)覺知喜;(6)覺知樂;(7)覺知心行;(8)覺知心行息入息,于覺知心行息入息善學,覺知心行息出息,于覺知心行息出息善學。(9)覺知心;(10)覺知心悅;(11)覺知心定;(12)覺知心解脫入息,于覺知心解脫入息善學,覺知心解脫出息,于覺知心解脫出息善學。(13)觀察無常;(14)觀察斷;(15)觀察無欲;(16)觀察滅入息,于觀察滅入息善學,觀察滅出息,于觀察滅出息善學。是名修安那般那念,身止息,心止息,有覺有觀,寂滅,純一,明分想修習滿足」。(印順法師《雜阿含經(jīng)論會編(中)》p.412 ~ p.413)
12^ 《相應部》(4)(日譯南傳12•p.181~p.182;漢譯南傳13,p.184),《雜阿含經(jīng)》卷39(第1087經(jīng))(大正2•285a);(第1089經(jīng))(大正2•285b)。
13^參閱早島鏡正《初期佛教與社會生活》p.253。
14^《長部》(24)《波梨經(jīng)》(漢譯南傳8,p.28)。光音天是第二禪天,梵天為初禪天。
15^ 《長阿含經(jīng)》(15)《阿鯧夷經(jīng)》(大正1•69b):「或有此世間初壞敗時。有余眾生命盡行盡。從光音天命終乃更生余空梵處。」
16^《長部》(23)《弊宿經(jīng)》(日譯南傳7•p.406~408;漢譯南傳7,p.333):
「于時,王族弊宿因非恭敬施、非親手施、非至心施,行吝惜施故,身壞命終后,生于尸梨裟之空宮殿,為四大王天之眷屬!
《中阿含經(jīng)》(71)《蜱肆王經(jīng)》(大正1•532a-b):
「彼蜱肆王雖行施修福,然極惡粗弊豆羹菜茹,唯一片姜。又復施以粗弊布衣!缢镣跽呤遣际┲,以不至心行施與故,生依四王天小榵樹林空宮殿中!
「四王天」為六欲天之第一天。六欲天: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樂變化天(又稱化樂天)、他化自在天。
17^《長阿含經(jīng)》(15)《阿鯧夷經(jīng)》(大正1•69b)。
18^《雜阿含經(jīng)》卷39(第1089經(jīng))(大正2•285b)。又卷44(第1179經(jīng))(大正2•318b)。
19^有關(guān)空住,參閱《空之探究》第一章第七節(jié)p.47~p.56。
20^《中部》(151)《乞食清凈經(jīng)》(日譯南傳11下•p.426;漢譯南傳12,p.320)
21^ 《瑜伽師地論》卷90(大正30•812b6〜17)「復次,當知略有二種空住:一者尊勝空住,二者引彼空住。諸阿羅漢觀無我住,如是名為尊勝空住。由阿羅漢法爾尊勝,觀無我住,于諸住中最為尊勝。如是或尊勝所住;或即住尊勝,由此因緣,是故說名尊勝空住。引彼空住者,謂如有一,若行、若住,如實了知煩惱有無,知有煩惱,便修斷行,知無煩惱,便生歡喜,生歡喜故,乃至令心證三摩地,由心證得三摩地故,如實觀察諸法無我,晝夜隨學曾無懈廢,如是名為引彼空住。當知此中于內(nèi)煩惱,如實了知,有知為有,無知為無,是名空性!
22^ 《赤銅鍱律》「小品」(日譯南傳4•p.454)!稄浬橙亢王滴宸致伞肪30(大正22•193c)!端姆致伞肪54(大正22•970c)!妒b律》卷60(大正23•453a)。
23^ 「愛念染著」,《中部》(151)《乞食清凈經(jīng)》(日譯南傳11下•p.426~p.428)作:「心欲或貪或;虬V或瞋!;漢譯南傳12,p.321:「有心之欲、或貪、或恚、或癡、或瞋!
24^ 《經(jīng)集》(4)《義品》(日譯南傳24•p.327),《佛說義足經(jīng)》卷上(大正4•180b)。
25^ 《相應部》(22)「蘊相應」(日譯南傳14•p.16~p.17;漢譯南傳15,p.11~p.15);《雜阿含經(jīng)》卷20(第551經(jīng))(大正2•144c)。
26^《經(jīng)集》(5)《彼岸道品》(日譯南傳24•p.425)。
27^ 《相應部》(35)「六處相應」(日譯南傳15•p.83~p.84)。
《雜阿含經(jīng)》卷9(第231經(jīng))(大正2•56b):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比丘名三彌離提,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所謂世間者,云何名世間」?佛告三彌離提:「危脆敗壞,是名世間。云何危脆敗壞?三彌離提!眼是危脆敗壞法,若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內(nèi)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彼一切亦是危脆敗壞。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是說危脆敗壞法,名為世間」。佛說此經(jīng)已,三彌離提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28^四種心解脫,詳見《空之探究》p.20~p.23。
29^ 《相應部》(41)「質(zhì)多相應」(日譯南傳15•p.450~p.453;漢譯南傳16,p.376);《雜阿含經(jīng)》卷21(第567經(jīng))(大正2•149c~150a)。
30^ 《相應部》(43)「無為相應」(日譯南傳16上•p.77;漢譯南傳17,p.63);《雜阿含經(jīng)》卷31(第890經(jīng))(大正2•224b)。
31^ 《空之探究》,p.21:
「四種心解脫是:無量心解脫,無所有心解脫,空心解脫,無相心解脫!(jīng)中說無量、無所有、無相,卻沒有說到空心解脫,這因為空于貪、瞋、癡的不動心解脫,就是空心解脫的別名。從文異而義同來說,無量心解脫,無所有心解脫,無相心解脫,達到究竟處,與空心解脫──不動心解脫,平等平等。依觀想的方便不同,有四種心解脫的名目,而從空一切煩惱來說,這是一致的目標,如萬流入海,都是咸味那樣!
32^ 《相應部》(20)「譬喻相應」(日譯南傳13•p.395),又《相應部》(55)「預流相應」(日譯南傳16下•p.319;漢譯南傳18,p.291~p.292)。
33^ 《中阿含經(jīng)》(97)《大因經(jīng)》(大正1•578b);《長阿含經(jīng)》(13)《大緣方便經(jīng)》,《長部》(15)《大緣經(jīng)》,大同。
34^ 《相應部》(6)「梵天相應」(日譯南傳12•p.234);《中部》(26)《圣求經(jīng)》(日譯南傳9•p.301;漢譯南傳9,p.224~p.242)
35^《雜阿含經(jīng)》卷12(第293經(jīng))(大正2•83c)。又卷47(第1258經(jīng))(大正2•345b)云: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過去世時,有一人名陀舍羅訶。彼陀舍羅訶有鼓,名阿能訶,好聲、美聲、深聲,徹四十里。彼鼓既久,處處裂壞。爾時、鼓士裁割牛皮,周匝纏縛;雖復纏縛,鼓猶無復高聲,美聲、深聲。彼于后時轉(zhuǎn)復朽壞,皮大剝落,唯有聚木。如是比丘!修身、修戒、修心、修慧,以彼修身、修戒、修心、修慧故,于如來所說修多羅,甚深明照,難見難覺,不可思量,微密決定,明智所知,彼則頓受周備受;聞其所說,歡喜崇習,出離饒益。當來比丘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聞如來所說修多羅,甚深明照,空相應隨順緣起法,彼不頓受持,不至到受。聞彼說者,不歡喜崇習,而于世間眾雜異論,文辭綺飾,世俗雜句,專心頂受,聞彼說者,歡喜崇習,不得出離饒益。于彼如來所說,甚深明照,空相應法隨順緣起者,于此則滅。猶如彼鼓朽故壞裂,唯有聚木。是故諸比丘!當勤方便,修身、修戒、修心、修慧,于如來所說甚深明照,空相應法,隨順緣起,頓受遍受。聞彼說者,歡喜崇習,出離饒益」。佛說此經(jīng)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上一篇:空之探究 序
- 下一篇: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二節(jié) 泛說解脫道
- 《大智度論》之禪波羅蜜(上)
- 《大智度論》之禪波羅蜜(下)
- 自利 利他
- 心念與業(yè)報
- 成佛之道 2 歸敬三寶
- 成佛之道 3 聞法趣入
- 成佛之道 4 五乘共法
- 成佛之道 5 三乘共法
- 成佛之道 6 大乘不共法 大乘通說
- 成佛之道 7 大乘不共法 大乘菩薩行
- 成佛之道 8 大乘不共法 禪波羅蜜
- 成佛之道 9 大乘不共法 念佛觀
- 成佛之道 12 大乘不共法 大乘三系
- 成佛之道 15 大乘不共法 四攝法
- 成佛之道 16 大乘不共法 大乘行位
- 成佛之道 17 大乘不共法 佛果功德
- 空之探究 序
- 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二節(jié) 泛說解脫道
- 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三節(jié) 空與心解脫
- 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四節(jié) 無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人與眾生的關(guān)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學法就是為了導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