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佛之道 1 (印順導師自序) 成佛之道講義 釋厚觀講授

  《成佛之道》講義

  福嚴佛學院

  授課老師:釋厚觀

  (2004年9月)

  《成佛之道》〈印順導師自序〉

  (福嚴佛學院,釋厚觀,2004.9.13)

  一、〈自序p.1〉一般人因為有以下的兩種觀念,而不能完整的把握佛法。

  (一)雜多:佛法方便有多門,初學者不能統(tǒng)攝條貫,每有不知如何是好之感。

  (二)差不多:一般人沒有掌握一一法門的應(yīng)機特性、淺深次第、相互關(guān)聯(lián),覺得每個法門都差不多。

  二、〈自序p.2〉一般人對佛法感覺「雜多」而又「差不多」的結(jié)果,容易產(chǎn)生偏取部分而舍棄全體的過失:

  (一)有的人以為彼此相同,不需要廣修遍學,學一法即等于學一切法。

  (二)有的人以為自己所學的法門是最殊勝的,最究竟的。以為有了這個,就有了一切;或以為有了這個,就不需要其他了。

  三、〈自序p.2〉弘傳佛法者應(yīng)對于佛法的統(tǒng)貫條理有一深刻的了解,才能應(yīng)機說法,而始終保持佛法的完整性,不致于落入「雜亂」與「偏向」的窠臼。對于這,天臺與賢首宗,是有功績的!因為臺賢大師們,統(tǒng)攝了全部佛法,而組成淺深的進修歷程,顯出彼此間的差別,又顯出彼此間的關(guān)聯(lián)。

  四、〈自序p.2〉天臺宗與賢首宗的判教

  (一)天臺四教:

  1、藏教:正教二乘,旁化菩薩。全稱「三藏教」(經(jīng)、律、論)。

  2、通教:正為菩薩,旁通二乘。《般若經(jīng)》即屬此類。

  3、別教:別為菩薩,不通二乘。

  4、圓教:但化最上利根之人。《法華經(jīng)》教義。

  (二)賢首五教:

  1、小教:如《阿含經(jīng)》、阿毗達磨論等。

  2、始教:(1)空始教:《般若經(jīng)》。

  (2)相始教:《解深密經(jīng)》。

  3、終教:《楞伽經(jīng)》、《勝鬘經(jīng)》。

  4、頓教:《維摩詰經(jīng)》。

  5、圓教:《華嚴經(jīng)》。

  五、〈自序p.3〉太虛大師菩提道次第廣論》〈序〉:

  比因西藏學者法尊譯出黃衣士宗克巴祖師所造《菩提道次第廣論》,教授世苑漢藏院學僧,將梓行而問世。余為參訂其譯文,閱至『如是以諸共道凈相續(xù)已,決定應(yīng)須趣入密咒,以能速滿二資糧故。設(shè)逾共道,非所堪能。或由種性功能贏劣不樂趣密咒者,則唯應(yīng)將此之次第加以推廣』。其為特尚密宗之理論,甚為顯然。例之賢首以別教一乘特尚華嚴,天臺以純圓獨妙特尚法華,固將無別。然中國尚禪宗者,斥除一切經(jīng)律論義,雖若《宗鏡錄》遍錄經(jīng)論,亦但揚厥宗,鄙余法為中下;尚凈土者,亦勸人不參禪學教,專守一句彌陀,賢臺雖可以小、始、終、頓,藏、通、別、圓,位攝所余佛言,然既為劣機而設(shè),非勝根所必須。縱曰圓人無不可用為圓法,亦唯俟不獲已時始一援之,而學者又誰肯劣根自居,于是亦皆被棄!5沦Y糧,則人天俱攝;智慧資糧,則聲緣相協(xié);律及經(jīng)論,皆所依止,僅取一分,不成菩提。雖未嘗不別有最勝之歸趣,而確定皆攝入次第之過程。于是不沒自宗,不離余法,而巧能安立一切言教,皆趣修證。故從天竺相性各判三時,以致華日諸宗之判攝時教,皆遜此論獨具之優(yōu)點。余昔于佛學概論,明因緣所生法為五乘共法,三法印為三乘共法,一切法實相至無障礙法界為大乘不共法;后于《大乘本生心地觀經(jīng)》,又增說共不共通法為總要,粗引端緒,語焉不彰。今雖未能獨崇密宗,欣睹三士道總建立之典要,乃特提出以申論之。(見《?肥砣)(《太虛大師全書》第30冊,文叢(十九),p.777~p.779)

  六、〈自序p.3〉太虛大師與宗喀巴大師對佛法之判攝

  (一)太虛大師:以「五乘共法」(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佛乘),「三乘共法」(聲聞乘、緣覺乘、佛乘),「大乘不共法」(佛乘)統(tǒng)攝一切佛法。開顯由人而成佛的正道。

  (二)宗喀巴大師:以「共下士道」、「共中士道」、「上士道」而綜貫成佛的菩提道次第。

  七、〈自序p.3〉如來說法,總是先說『端正法』1──布施、持戒、離欲生天(定)。然后對有出世可能的,授以出世法門。由于佛法的重心在出世,所以集經(jīng)者,對于佛的「端正法」,總是略而不詳。古典阿毗曇2,還以五戒為首,而后起的阿毗曇,也就不見了。

  八、〈自序p.4〉宗喀巴大師與太虛大師之相異點:

  (一)宗喀巴大師說「共下士法」時,把「念死」作為入道的要門。

  (二)太虛大師主張由人乘正行而趣向佛乘,著重熏修十善正行,不廢世間資生事業(yè),不以厭離(如念死)為初學的法門。

  ※印順導師認為:不念死也能熏修人天善業(yè)。所以宗喀巴大師的下士道,雖順于厭離的二乘,但不一定順于悲濟的大乘道。

  九、〈自序p.4〉正常道與方便道

  (一)正常道(正行)——由人乘正行而趣向佛道。(攝得五乘共法、三乘共法)

  (二)方便道(旁開)——1.由天乘行而入佛乘。

  2.由二乘行而入佛乘。

  ※虛大師抉擇開示的全體佛教來說,一切無非成佛的法門。

  A、 不但綜貫了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大乘不共法的三階。

  B、 而且還綜貫了正常道與方便道的一切。

  圓滿顯示了佛道次第的全貌,導歸于究竟無上的佛地。

  1《中阿含經(jīng)》卷9,第38經(jīng),〈郁伽長者經(jīng)〉,大正1,479 c22~480a4:

  「爾時世尊為彼說法,勸發(fā)渴仰,成就歡喜。無量方便為彼說法,勸發(fā)渴仰,成就歡喜已。如諸佛法先說端正法,聞?wù)邭g悅,謂說施.說戒.說生天法。毀呰欲為災(zāi)患,生死為穢,稱嘆無欲為妙,道品白凈。世尊為彼說如是法已,佛知彼有歡喜心.具足心.柔軟心.堪耐心.勝上心.一向心.無疑心.無蓋心。有能.有力堪受正法,謂如諸佛說正法要。世尊即為彼說苦.習.滅.道。彼時郁伽長者即于坐中見四圣諦苦.習.滅.道,猶如白素,易染為色。郁伽長者亦復如是,即于坐中見四圣諦苦.習.滅.道!

  2 參見《阿毗達磨法蘊足論》卷1〈學處品第一〉(大正26,453b~458b)。

精彩推薦
推薦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