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林風雨 2.禪坐者的心態(tài)

  禪坐者的心態(tài)

  矛盾的心結(jié)

  打坐就是為修定,而定就是要能「安住不動」;這雖是禪坐者最基本的認知。但禪坐者往往另有一種心態(tài),就是希望能有進步:這不管是從數(shù)息的第三層次進步到第四層次,或是另求什么覺受之類,總是希望自己不斷在進步。但如果我們把這兩種心態(tài)對照一下,便會發(fā)現(xiàn)他們是互相矛盾的。因為「安住不動」本是靜態(tài)的,而不斷求「提升進步」卻是動態(tài)的。

  因此,除非我們在見地上,已化解了這個矛盾。否則一旦我們身心真的已慢慢安定下來了;但在安定中,你或?qū)⒂钟X得沒有變化、沒有進步。于是那策己求進之心,必將此安定境界破壞無遺。

  如何化除以上的矛盾呢?首先我們要問:求進步!你希望進步到那里去?或者欲安定!當定在那一個點上呢?我想有人會很單純的回答:「定嘛!就是定在方法上;以數(shù)息而言,就是定在數(shù)目上嘛!」這回答雖然不能說錯,但還不究竟。如果我們用禪的思想、禪的智慧來回答的話,就不是這個樣子哩!

  無住生心

  定,如照《金剛經(jīng)》所云:「應(yīng)無所住而生其心。」則非定在一點上。但如果我們不將心定在一點上,那妄想又將打個不停,該怎么辦呢?其實「定」雖從「止于一」啟修的;然此「一」,卻不必是唯一的一!因此能將心止于「當下」,則雖止于一,卻非唯一的一;以「當下」就是當前的境界,必隨無常的變化,而遷謝不停。

  人都因不能安于當下,所以才會思前想后,橫生種種妄想;也才會分別時間的變遷,計較空間的隔閡。如果能念念安于當下,則非但不再有一切妄想,且將超越時空的范疇,而進入一心的狀態(tài)中。這即所謂的入定、或入三摩地。

  「念念安于當下」,這當下的境界,其實是最現(xiàn)成的,從來不須要我們?nèi)バ量嘣熳。眼前所見、耳邊所?一切唾手可得,一切了無余惑。因此經(jīng)典上稱之曰「無修無證」。

  于是何謂「進步」?以凡夫眾生,從來不能安于當下!因此當我們能用「正知見」,調(diào)伏自己生生世世妄想計度的習氣,而使自己漸能安于當下,這才表示我們進步了!所以禪的進步,是既不計較于過去,也不期許于未來,而能愈來愈安于當下,這就是了。

  舍近求遠

  因此很多人雖也具修行的模樣,但因不求把自己安于當下;還極力追求一些超人的覺受、神秘的體驗。誤以為有那些名堂,才代表自己進步了;甚至把一些離奇、詭異的境界,稱之為開悟或證道,其實舍近求遠,只是自誤誤人而已!這也就是說,一般人未能把握住佛法的正知見,必用世俗人有所求、有所得的心態(tài)來修行,結(jié)果不是退轉(zhuǎn),便是著魔。

  或問:「那為什么又要數(shù)息?又要念佛呢?」因為眾生從來不曾安于當下,所以即使已從正知見中得知,應(yīng)時時安于當下,念念安于當下;但為過去習性使然,還是會在妄想中打轉(zhuǎn)。所以才須刻意用「守一」的方法,使他藉此練習安于當下。故數(shù)息者,只為把當下的數(shù)字數(shù)得清楚而已;念佛者,亦為把當下的佛號念得分明而已!都并非別求什么覺受或感應(yīng)之類。

  若我們已用修定的方法,把心練好些;然后再把方法挪開,直接去面對境界。若在一切境界中,我們也都能保持「念念安于當下」,那早就沒有煩惱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