滅苦之道 六、道品 二
二、
如日出前相,謂明相初光。如是,比丘!正盡苦邊、究竟苦邊前相者,所謂正見。彼正見者,能起正志、正語、正業(yè)、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起定正受故,圣弟子心正解脫貪欲、瞋恚、愚癡。如是心善解脫圣弟子得正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酒踅(jīng) 道品誦】
佛陀說法時,總是以八正道作為苦滅道跡圣諦的通稱或全部道品的代表,這不是沒有道理的。八正道在所有道品中涵括的范圍最廣,它將所有凈其戒、清凈三業(yè)的道前基礎(chǔ)包括進來,甚至僅正見一項就已將苦圣諦、苦集圣諦、苦滅圣諦以及五受陰、六入處、緣起法等所有出世正見全都網(wǎng)羅進來了,而八正道的最后三項又包含了其他道品中的四正勤、四念處再加上七覺支。這就難怪佛陀在拘尸那羅的娑羅雙樹間臨入滅前,會以八正道化度須跋陀羅。而須跋陀羅這位已修行了大半輩子的外道老林棲行者,即于座上證阿羅漢,成為最后一位聞佛音聲入道的聲聞弟子,并依禪定的神通力搶先佛陀入滅。
八正道幾乎可以視為三十七道品的總綱,所以道品的介紹由八正道起始應(yīng)是合理的安排。
正見是八正道之首,除非具足正見否則是沒有機會正盡苦、究竟苦邊的,正見讓人如實知四圣諦,也讓人如實知修行所應(yīng)對治的對象、所要趣向的目標(biāo)。唯有正見確立之后,其余正志、正語、正業(yè)、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才能隨之而起,乃至成就心善解脫得正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如日出前相,謂明相初光。如是,比丘!正盡苦邊、究竟苦邊前相者,所謂正見!乖跊]有鐘表計時的年頭,對那些在漫漫長夜中苦候黎明的人而言,只要看到了東方的天色微明,就知道天要亮了;在長夜沉淪生死苦海的世間,對那些渴盼解脫輪回命運的眾生而言,只要見了法、具足了正見,就知道安樂的涅槃彼岸已經(jīng)不遠了。正見是究竟苦邊的前相,沒有正見就沒有正道、沒有解脫、沒有涅槃、沒有果證、沒有正盡苦!有太多的修行人致力于圣道的修習(xí),卻全然不知正見的確實內(nèi)容,導(dǎo)致所修所行全成了邪道,不但白費力氣而且耽誤了究竟苦邊萬劫難逢的契機。佛陀說得很明白:
不如實知故,起于邪見,起于邪見已,能起邪志、邪語、邪業(yè)、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酒踅(jīng) 道品誦】
禪修者即使練到能夠役心而不為心所役的境地,乃至能夠享受到禪悅與神通力,但由于知見不正,隨之生起的志、語、業(yè)、命、勤、念、定等各項修道便也同樣的邪而不正,這些道行即使能給修行者再大的滿足與成就感,也不過仍舊在世間、世間法中打滾,無能出離世間。
向世間者,違于法,不樂于法。向出世間者,樂于法,不違于法。何等為向世間者,違于法,不樂于法?謂邪見人身業(yè)如所見,口業(yè)如所見,若思、若欲、若愿、若為,彼皆隨順,一切得不可愛果,不可念、不可意果。所以者何?以見惡故,謂邪見。邪見者,起邪志、邪語、邪業(yè)、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是向世間者,違于法,不樂于法。
何等為向出世間者,樂于法,不違于法?謂正見人若身業(yè)隨所見,若口業(yè),若思、若欲、若愿、若為,悉皆隨順,得可愛、可念、可意果。所以者何?以見正故,謂正見。正見者,能起正志、正語、正業(yè)、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是名向出世間者,樂于法,不違于法。【契經(jīng) 道品誦】
不知四圣諦,不知五受陰、六入處、緣起法就不知出世間正見、不知要向于出世間,而只能依世間邪見向于世間。依著這世俗見地,身業(yè)如所見,口業(yè)如所見,若思、若欲、若愿、若為,彼皆隨順,隨順什么?當(dāng)然是隨順一切生老病死憂悲惱苦的世間、世間法,也就當(dāng)然一切得不可愛果,不可念、不可意果。在這般見解不正的情況下,再怎么修志、修語、修業(yè)、修命、修方便、修念、修定也不可能成就八正道的果報!
什么是八正道的果報?就是四沙門果!
有沙門法及沙門果。諦聽!善思!當(dāng)為汝說。何等為沙門法?謂八圣道──正見、正志、正語、正業(yè)、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何等為沙門果?謂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酒踅(jīng) 道品誦】
所謂「道」意指必需身體力行,從正見直到正定,沒有一項是知道了、聽懂了便已足夠,經(jīng)上說:當(dāng)觀色(受、想、行、識)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見。光只是聽說五受陰無常、同意五受陰無常并沒有得到正見,唯有實際觀察五受陰,體驗自己生命的無常,才真是踏上了修行路。正見如是,正志、正語、正業(yè)、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亦然,親身經(jīng)驗、實際進行才是沙門法。
出家人是沙門,八正道是沙門法。出家卻不行沙門法即是假形沙門,是寄食僧中的負佛債者。如法行八正道的沙門可得沙門果,成為入圣法流的圣者。
我今當(dāng)說修八圣道。諦聽!善思!何等為修八圣道?是比丘修正見,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于舍;修正志、正語、正業(yè)、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于舍,是名修八圣道!酒踅(jīng) 道品誦】
為什么以正見為首的八正道能成就出世間果報而不依正見即不可得?
梵行的修習(xí)必須依循向厭、離欲、滅盡的法次法向,在法次法向中所厭的是生命本質(zhì)上無常、苦、無我的缺憾,所離的是滿足、填補這缺憾的欲貪,所滅盡的是無常、苦、無我的虛妄生命現(xiàn)象。八正道順從法次法向的最高指導(dǎo)原則,八正道的每一項都必須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于舍。沒有正見的人哪曉得所要遠離的是五陰、六入等世間世間法;所不再欲念愛著的是無常、苦、無我的生命現(xiàn)象;所樂于永滅的是無明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苦的輪回;所決定棄舍的是自己的生命本身。
沒有正見的人怎可能照這么修去?他們不能看清生命是無常、有為、因緣所生的暫存現(xiàn)象,他們不愿意讓自己的生命被滅盡,他們的修行是盡其所能地去滿足生命常、樂、我的幻想,他們可以厭倦任何萬事萬物卻不會厭倦自己的感官作用或自己的五受陰。誤修八邪道令他們永處世間、永受生老病死憂悲惱苦的折磨。
何等為正見?謂說有施、有說、有齋,有善行、有惡行,有善惡行果報,有此世、有他世,有父母、有眾生生,有阿羅漢善到、善向,有此世、他世自知作證具足住: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何等為正志?謂出要志、無恚志、不害志。
何等為正語?謂離妄語、離兩舌、離惡口、離綺語。
何等為正業(yè)?謂離殺、盜、淫。
何等為正命?謂如法求衣服、飲食、臥具、湯藥,非不如法。
何等為正方便?謂欲精進方便出離,勤競堪能,常行不退。
何等為正念?謂念隨順念,不妄、不虛。
何等為正定?謂住心不亂,堅固攝持,寂止、三昧、一心。【契經(jīng) 道品誦】
何謂正見?北傳《雜阿含》寫得冗贅、啰嗦且不正向涅槃,那些「有施、有說乃至有阿羅漢善到、善向」等一大套說詞,一讀就讓人覺得帶有說服居士布施修行人必有好報的味道。沒錯,它們當(dāng)然也是事實,但拿這個來作為正見的內(nèi)容未免太沒志氣了點。南傳《相應(yīng)部》就好多了,它說見苦圣諦、見苦集圣諦、見苦滅圣諦、見苦滅道跡圣諦就是正見。
正志,一般的佛學(xué)名相都是寫作正思惟的,但譯為正志實在要精確、扼要多了。在八正道中,它不單只停留在思考評量的階段,它是一個志愿、志向,甚至算得上是堅定不移的志節(jié)。什么樣的志向?出要志、無恚志、不害志!出要就是出離世間、出離生死輪回;無恚是沒有憤怒、怨氣,唯有對外在一切境界都完全地不再在意也不再執(zhí)取,才可能無恚;不害乍看來像是無恚的延伸,不生瞋恚之后才能不去傷害眾生,那么無恚與不害似乎是重復(fù)了,其實不害比無恚更進一步涉及了觀念問題,一般人遇到令自身蒙受損失的事件時,雖然相當(dāng)氣憤卻也還不見得有傷害他人的沖動,可是一旦所見所聞沖撞了自己僵化、狹隘的意識形態(tài)時,即使事不關(guān)己也會敵意高漲、生起傷害對方的意圖,這種例證實在太多了,年長者看不慣年輕人的年少輕狂、父母受不了子女自有主張、政府饒不得人民沒遵行既定政策、基本教義派信徒以恐怖暴力殘害不同信仰的人……。害,在許多情況下是缺乏包容心所造成的,但佛陀可沒有將不害志的教法延伸至積極救度眾生,有心救護一切眾生的菩薩行者應(yīng)該認識到:一個人只要尚且生存在世間,就無法不因自己的存在而犧牲其他眾生的性命或福祉、就非得消耗資源制造公害,最徹底的不害志得等到究竟涅槃才能達成,唯有五受陰永滅無余才可能完全不因自身的存在而迫使其他牲畜螻蟻付出生命代價。
正語,離妄語、離兩舌、離惡口、離綺語,其實就是從四個面向杜絕「非義饒益、非法饒益、非梵行饒益,非智、非正覺,非正向涅槃」的閑言廢話。瞧瞧那些咖啡廳、網(wǎng)路聊天室的功用吧!世人花費多少心血、資源來支持閑聊、扯淡這類的正當(dāng)社交、休閑娛樂,但修行人可是連彼此談?wù)撐闯黾仪皬氖碌穆殬I(yè)都被列為不正語而受到制止。
正業(yè),離殺、盜、淫,業(yè)是行為,修道的正確行為絕不觸犯殺、盜、淫。在正志的范圍內(nèi)也有不害志,但那是志愿,沒有強制規(guī)定立下志愿就等于達成志愿,但正業(yè)就屬強制執(zhí)行,只要是出家人、修行者就禁止犯下殺、盜、淫的罪行。殺生最嚴重的是殺人,絕對禁止觸犯,此外也不可以故斷畜生(包括蟲蟻等低等動物)命;盜,更準(zhǔn)確地用語是不與取,若未得到施主正面表明給予,便不準(zhǔn)取用;淫,能帶給肉體享樂的快感,是獎勵繁殖的一種生物機制,修行者不可受惑于這種「惠施」而必須徹底斷淫,即使是手淫、自瀆也不允許。
正命,如法求衣服、飲食、臥具、湯藥,非不如法;《相應(yīng)部》則簡單地說斷邪命。命是延續(xù)生命的方法,正命是正確的維生方式,邪命是不正當(dāng)?shù)闹\生手段。先講邪命,出家僧侶可從事的行業(yè)不多,一般而言社會不能認可他們像世俗人一般去作買賣、作演藝人員或其他的各行各業(yè),但有四邪命卻不易被社會大眾抵制:仰口食──仰觀日月星辰風(fēng)雨雷電術(shù)數(shù)之學(xué);下口食──種植田園和合湯藥;方口食──通使四方巧言多求;維口食──種種咒術(shù)占卜算命。利用這類的技能謀取生活資具就是邪命,而正命才是出家人唯一的生計。除非打定主意愿如法乞討接受布施,否則世俗那些又要能增加收入、又要提供自我肯定的「職業(yè)」,可一點也不能幫助修行者斷煩惱、了生死。
正方便,一般是譯作正精進的,方便是古語,現(xiàn)代人稱為方法。修行的正確方法就是欲精進方便出離,勤競堪能,常行不退。一心一意地運用各種方法致力于出離,其實也還是精進的意思,南傳《相應(yīng)部》就直接以四正勤來表達。
正念,念隨順念,不妄、不虛,《相應(yīng)部》直接說是四念處。
正定,住心不亂,堅固攝持,寂止、三昧、一心,《相應(yīng)部》說是初禪乃至四禪。
以上是八正道的內(nèi)容,它們必須相應(yīng)于法次法向,否則就是邪道而非正道。
于內(nèi)法中,我不見一法令未生惡不善法生,已生惡不善法重生令增廣;未生善法不生,已生者令退,所謂不正思惟。諸比丘!不正思惟者,未生邪見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廣,未生正見令不生,已生者令退。如是未生邪志、邪語、邪業(yè)、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廣;未生正志、正語、正業(yè)、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不生,已生者令退。
諸比丘!我于內(nèi)法中,不見一法未生惡不善法令不生,已生惡不善法令滅;未生善法令生,已生善法重生令增廣,如說正思惟。諸比丘!正思惟者,令未生邪見不生,已生邪見令滅,未生正見令生,已生正見重生令增廣。如是未生邪志、邪語、邪業(yè)、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令不生,已生者令滅。未生正志、正語、正業(yè)、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廣!酒踅(jīng) 道品誦】
所謂的內(nèi)法就是修行者自己內(nèi)在的影響,一個人內(nèi)在最強大的影響就是自己的思惟。無論是世間法或出世間法都一樣,一個人的思惟方向左右了他自己的世間與他自己的命運,它可以讓重度殘障者過著快樂、滿足又充實的生活,也可以讓健康、有才華的豪門巨富承受著陰郁、壓抑、痛苦的人生,人們被自己無常、變易的心念所控制、操縱而不自知。修行者必須要有能力控制自己的心念、想法而不是被它所控制,在修道歷程中,不正思惟會不斷地爬上心頭,誘惑著行者背離出世正道,若沒有足夠的勇氣與魄力驅(qū)散這些蠱惑,那就只會增長惡不善法、退減善法;一步步背離正道、趣向邪道。對修行者而言,所思惟的內(nèi)容是非常重要的,能不能堅守道業(yè)端視自己的思惟是正或不正。因此修行者必須有能力辨別并堅持自己的思惟正確,也要有魄力驅(qū)逐心中那些誘人的不正思惟。
于外法中,我不見一法能令未生惡不善法生,已生惡不善法重生令增廣;未生善法不生,已生善法令滅,如說惡知識、惡伴黨、惡隨從。諸比丘!惡知識、惡伴黨、惡隨從者,能令未生邪見令生,已生邪見者重生令增廣;未生正見不生,已生正見令退。如是未生邪志、邪語、邪業(yè)、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廣;未生正志、正語、正業(yè)、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令不生,已生者令退。
諸比丘!于外法中,我不見一法能令未生惡不善法不生,已生惡不善法令滅;未生善法令生,已生善法重生令增廣,如說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諸比丘!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能令未生邪見不生,已生邪見令滅;未生正見令生,已生正見重生令增廣。如是未生邪志、邪語、邪業(yè)、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令不生,已生者令滅;未生正志、正語、正業(yè)、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廣!酒踅(jīng) 道品誦】
而外在影響力最大的則是所親近的人,很少人是從不仿徨迷惑的,周遭的環(huán)境或發(fā)生的事件往往只是等待著人們?nèi)ヅ袛唷⑻幚?而身邊的人,特別是信賴的人則左右了自己的判斷與處理方式,有多少人是在良師益友的勉勵下得到成功及幸福?又有多少人被壞榜樣、壞朋友毀掉一生,以及在壞徒眾的推捧中得意忘形地迷失了初衷?世間法是如此、出世間法也不例外,這也就是佛陀何以建立僧團最主要的原因。能在好道友的支持與陪伴下修行,所遇到的障礙會更容易排除;但身邊若待了一個不斷鼓動自己「向世間、違于法、不樂于法」的伙伴,可想而知原本即已違反欲望本能的正道將更形雪上加霜。修行者必須有正見、有智慧才能辨別哪些人是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又是哪些人該列為惡知識、惡伴黨、惡隨從。世間人要辨別誰是好人誰是壞人有時并不容易,但修行者要辨認什么樣的人才是善知識卻很單純,單看此人是趣向世間或出世間便是。
佛告阿難:「莫作是言:『半梵行者,謂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非惡知識、惡伴黨、惡隨從!凰哉吆?純一滿凈具梵行者,謂善知識。所以者何?我為善知識故,令諸眾生修習(xí)正見,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于舍。修正志、正語、正業(yè)、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于舍。純一滿凈,梵行清白,所謂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非惡知識、惡伴黨、惡隨從!埂酒踅(jīng) 道品誦】
善知識是為修行者開解癥結(jié)的那個人,在百思不得其解的當(dāng)口,給予最重要的點醒。阿難曾說善知識是半梵行,佛陀糾正他說善知識是滿梵行。半梵行是說修行有一半要靠善知識成就,滿梵行則是說修行完全靠善知識成就。佛陀不是說過修行必須自依、法依、不異依!為什么又說善知識是滿梵行?其實兩者間并沒有沖突,善知識是指導(dǎo)正見、教導(dǎo)正法的人,修行者在尚未接受正見、正法的教授之前根本就不知梵行為何,而曉了正法得知正道之后,善知識就得放手讓修行者依著自身的努力及依循法次法向去用功了。
佛陀是最初的善知識,他教授眾生修習(xí)八正道,沒有佛陀就沒有八正道、沒有佛陀就沒有梵行。由于佛陀的成等正覺與說法建立僧團,世人才有機會修習(xí)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于舍的梵行。八正道所要遠離、無欲、滅、舍的,當(dāng)然是五受陰、六入處、緣生法這些諸法。在佛陀明示八正道之后,修行者應(yīng)能清楚地辨別什么樣的人是能幫助道業(yè)純一滿凈,梵行清白的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非惡知識、惡伴黨、惡隨從。
在以解脫生命苦迫為目標(biāo)的修行道上,所有講說、教授世間法的人都不是善知識,無論他們具備了多么高深的道行涵養(yǎng),也全都無助于離苦。就好象坊間有太多探討生命、探討性靈、心理、哲學(xué)、宗教的書,但它們都不能真正搔到癢處,所有這一切的世間法都只是拉拉雜雜地堆積著無邊無際的理論,令越后代的學(xué)人越承受「生也有涯學(xué)也無涯」的深沉無力感,卻無能務(wù)實地解決生命的實際困境。目前佛教數(shù)量龐大的經(jīng)、論、著、疏、語錄、開示等等出版物也是一樣,它們違背了法次法向,不能令諸眾生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于舍,如法修習(xí)八正道。那就不妨直接將它們歸類為惡知識、惡伴黨、惡隨從,徑行舍棄無須猶豫。
安般念是一切禪修的基礎(chǔ),特別是正法律中的禪修基礎(chǔ),是以在討論其余道品之前,應(yīng)先介紹安般念。
- 上一篇:滅苦之道 六、道品 一
- 下一篇:滅苦之道 六、道品 三
- 滅苦之道 四、白衣
- 滅苦之道 序(真華長老)
- 滅苦之道 出版序(法遵)
- 滅苦之道 前言
- 滅苦之道 一、苦圣諦 一、正法
- 滅苦之道 一、苦圣諦 二、諸行
- 滅苦之道 一、苦圣諦 三、慢
- 滅苦之道 一、苦圣諦 四、世間
- 滅苦之道 一、苦圣諦 五、五受陰
- 滅苦之道 一、苦圣諦 六、六入處
- 滅苦之道 一、苦圣諦 七、緣生法
- 滅苦之道 一、苦圣諦 八、苦
- 滅苦之道 一、苦集圣諦 一、集起
- 滅苦之道 一、苦集圣諦 二、輪回
- 滅苦之道 一、苦集圣諦 三、業(yè)力
- 滅苦之道 一、苦集圣諦 四、四食
- 滅苦之道 一、苦集圣諦 五、識
- 滅苦之道 一、苦集圣諦 六、緣起法
- 滅苦之道 一、苦集圣諦 七、欲貪
- 滅苦之道 一、苦滅圣諦 一、究竟苦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xué)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fēng),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dāng)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xué)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xué)習(xí)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人與眾生的關(guān)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學(xué)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學(xué)法就是為了導(dǎo)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