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菩提心的十大因緣 六
好,請看下面:【心無常主,類商賈而處處奔馳。身無定形,似房屋而頻頻遷徙。大千塵點,難窮往返之身。四海波濤,孰計別離之淚。峨峨積骨,過彼崇山。莽莽橫尸,多于大地。向使不聞佛語,此事誰見誰聞。未睹佛經(jīng),此理焉知焉覺。其或依前貪戀,仍舊癡迷。只恐萬劫千生,一錯百錯。人身難得而易失,良時易往而難追。道路冥冥,別離長久。三途惡報,還自受之。痛不可言,誰當(dāng)相代,興言及此,能不寒心。是故宜應(yīng)斷生死流,出愛欲海。自他兼濟,彼岸同登。曠劫殊勛,在此一舉。是為發(fā)菩提心第六因緣也!
好,這一段進一步描述人的身心的苦況。前面談到身體的生老病死,下面這一段談心里的煩惱。
“心無常主,類商賈而處處奔馳。身無定形,似房屋而頻頻遷徙。大千塵點,難窮往返之身。四海波濤,孰計別離之淚。峨峨積骨,過彼崇山。莽莽橫尸,多于大地。向使不聞佛語,此事誰見誰聞。未睹佛經(jīng),此理焉知焉覺!焙,我們來看:“心無常主”,這個“心”是指什么?是指我們六識的心,它沒有一定的主宰,我們講這是虛妄心,它是隨著境界去轉(zhuǎn)的。我們這個妄心,每時每刻都在向外馳騁,去攀緣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塵的境界。佛經(jīng)里面講心:一個是指肉團心,就是我們生理上的心——心臟;一個是指攀緣心、虛妄心——就是我們六識的心;還有就是我們的妙明真心、我們的常住之心。所以心的內(nèi)涵我們一定要把握住,這里面具有佛法心性上的奧妙。我們的妄心是生滅的,是不住的,所以它不常。但是相對于不常的妄心、生滅的妄心,還有一個不生滅的真心,對這個有時候我們很容易迷惑。
在《楞嚴(yán)經(jīng)》里面,波斯匿王跟佛之間有段對話,就談到真心和妄心的關(guān)系問題。當(dāng)時波斯匿王也覺得生命無常。佛就問,你的生命是不是也是變異的、敗壞的?波斯匿王說他相信這一點,因為他從小到老,感覺十歲的時候比一歲的時候要衰老,二十歲時比十歲要衰老,直到他今年六十二歲的時候,那比青壯年時更衰老了。衰老了一定要走向死亡,所以他認(rèn)為人是會死亡的。那么死亡的時候,對于這種不死的東西,他不能了解。所以對那種斷滅見,他覺得是有道理的,人是要死的,所以心也就沒有了。佛見他有這種疑惑,就對他循循善誘,開示他當(dāng)下不滅的、不受生滅的那種見性。這個識是變的,能見的見性是不變的。所以問:你什么時候見過恒河?他說在三歲的時候,他母親帶他去禮拜耆婆天的時候,他就見到恒河,到了十歲、二十歲,他常常就見恒河。好,佛就以這個來講,你在十歲的時候,二十歲的時候,乃至六十二歲的時候見恒河,你的身體隨著你的年齡在變老,這是你能夠看得到的。然而你在十歲的時候見到的恒河和你在六十二歲見到的恒河,你的見性有沒有衰老?這個見性有沒有隨著你的面皺,你看到的恒河水它也發(fā)白面皺?你十歲見到恒河和你六十二歲見到恒河是一樣的,沒有衰老的過程。你的身體是生滅的,隨著你的死亡而終結(jié)。但你不生滅的東西——見性,就不隨你身體的生滅而終結(jié)。所以見性——能見之性是不生滅的,他永遠(yuǎn)存在。你的身體是生滅的,是會死亡的。是不是這個道理。當(dāng)下波斯匿王就明白,真的是在生滅的身心里面有一個不生滅的見性,這就是我們輪回的道理,生命是要延續(xù)的。
所以不生滅的就像主人,生滅的就像客人,主人常住,客人會離開、會生滅。從這里我們來觀察心——心無常主,心無常主就像風(fēng)里的一個蠟燭,它會一閃一閃的;就好像水上的波濤有高下、生滅。而且這樣的一個心,又分了六根,就好像一個家庭有六個門戶,這六個門戶又能產(chǎn)生六個兄弟,就是六識。這六識一定是非常撓亂的、干撓的,它一定是向外追逐的。這個眼根一定是要看外面的顏色,追逐外面的顏色,而耳根一定要追逐外面的聲音,所以就處處奔馳。這就是我們的妄心,叫心猿意馬,它的特點是他住不下來,一定向外跑。而且它的眼識、耳識、鼻識、舌識都是無常的。你這個舌頭嘗一個東西,當(dāng)你身體比較好的時候嘗得很甘美。但同一個東西,你生病的時候一嘗就不好吃、很苦。是不是那個東西有甜有苦呢?不是,是我們的舌識變化無常所導(dǎo)致的。所以這沒有主宰的、不能常住的妄心就好像商人在到處奔波。商人憑什么奔波?哪個地方有利益,他就跑到那個地方去。所以我們?yōu)槭裁椿畹煤芾?內(nèi)心非常焦慮?這個心沒有一天安頓下來。佛教修行就是要修這個心,就是把這顆心猿意馬的心收攝過來,把它契入到我們的妙明真心,融合一處,不要亂跑。一個對佛法沒有修行的人,他對心的狀態(tài)是一概不知道的,因為他整個六根追逐外面六塵產(chǎn)生六識,整個就是在那里顛倒過日子。但是我們?nèi)绻撄c行才會知道,我們的心是這樣的狂野,是這樣的如激流水,湍急得很。是那樣地充滿著貪、瞋、癡、慢、疑的煩惱。
我們知道這個心是這種狀態(tài),還幸虧修行有所進步,你沒有通過修行,沒有通過念佛,連心里的狀態(tài)都不知道。進一步我們要控制住這個心,安住這個心。凡夫眾生是一點辦法都沒有的,所以任這個狂心奔逐在外面的五欲六塵里面,造作種種的惡業(yè)。造作惡業(yè)就身無定形,身就是我們四大的這個身體,它沒有一定的形貌。一個人不是固定永遠(yuǎn)是這個樣子的。一轉(zhuǎn)身就改頭換面,別說轉(zhuǎn)身,就是今生隨著你的善惡業(yè),原來你比較善良的時候長得就比較好看,以后越來越惡的時候,今生都變得面目猙獰,面相都變化了。更何況隨著多生多劫乃至今生的善惡業(yè)輪轉(zhuǎn)在六道里面。今生可能是人的面目,下輩子可能變成馬了、變成豬了。今生由于心還直一點,還能夠站立起來。如果今生在人身里面心很橫,蠻不講理,心橫身體就橫,那你就變成橫行霸道的畜生了。
所以輪轉(zhuǎn)六道里面,這個身體就好像一個房子,你善業(yè)多,你住的房子就是高樓大廈、海邊別墅,很滋潤;等一下子你惡業(yè)多,你就住一個小茅屋、貧民區(qū),周邊都是垃圾。所以房屋頻頻地去遷徙。他不是永遠(yuǎn)住在同一個屋子里面,或者高樓大廈,或者破壁殘垣。這就看自己的善惡業(yè),決定我們今生是人,或下輩子是畜生,下輩子是餓鬼,可能又到地獄,可能又轉(zhuǎn)到天上去。就好像房屋頻頻地搬家。在這樣一個頻頻搬家的過程當(dāng)中,那是“大千塵點,難窮往返之身!本褪俏覀冊诹垒喕乩锩娴倪@個身體——四大的身體,輪轉(zhuǎn)的數(shù)量有多少呢?把這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土地碎成微塵,每一個微塵就是一個身體,那你說我們在輪轉(zhuǎn)過程當(dāng)中經(jīng)過了多少多少的身體?數(shù)不清啊!今生是人的身體,下輩子是狗的身體,再下一輩子是蛇的身體……一個身體按一個微塵來算,都沒有辦法來窮盡、算清楚我們往返在六道里面的身體。
“四海波濤,孰計別離之淚!痹诿恳淮芜@樣遷徙的生命過程當(dāng)中,都要經(jīng)歷愛別離的苦,親愛的人要離別就會流眼淚,在這個輪轉(zhuǎn)過程當(dāng)中,跟自己親人離別的淚,把它加起來超過四大海的波濤。在輪轉(zhuǎn)的過程當(dāng)中,我們的身體死亡的骨頭,把它堆起來超過須彌山:“峨峨積骨,過彼崇山。莽莽橫尸,多于大地!蔽覀兯劳龅氖w,把它一具一具擺起來,那整個娑婆世界三千大千世界都擺不下。你說這種事情若不是佛跟我們說,我們哪會知道啊!所以我們看:“大千塵點,難窮往返之身。四海波濤,孰計別離之淚。峨峨積骨,過彼崇山。莽莽橫尸,多于大地。”你說苦不苦啊!
如果不是一向聞到佛的語言,這樁輪回的事情我們凡夫誰能見到?誰能聽到?如果今生不是僥幸讀到佛經(jīng),這種輪回的道理我們怎么能夠知覺?慶幸我們得人生,慶幸我們信佛法,能夠知道這個理和事。知道理和事怎么辦呢?“其或依前貪戀,仍舊癡迷。只恐萬劫千生,一錯百錯”。我們知道了經(jīng)過這么多生死,也知道生死全由貪欲、愚癡所導(dǎo)致。貪欲、愚癡不斷,生死輪回不能了斷。所以在這里要加以警覺。以前不知道去造業(yè),輪回還有情可原。現(xiàn)在已經(jīng)知道了,還像原來一樣貪戀五欲六塵,還像原來一樣愚癡迷惑顛倒,那就不應(yīng)該了。如果還是像原來一樣去起惑造業(yè),那只怕萬劫千生,就不知道多少時間了,由于今生這一錯,沒有抓住機會,就永遠(yuǎn)的錯下去了。因為我們得人身很難,得人身就像盲龜值木,得人身的概率非常非常小,但失去人身的概率又非常容易、非常多。所以“人身難得而易失,良時易往而難追!笔裁唇辛紩r?良時就是得到人身,六根完備,又聞到佛法,這就叫“良時”。你碰到這個千載難逢的良時,你沒有抓住這個機緣,它就容易交臂而過。你再要得到這個良緣、良時就很難。今生大家聞到凈土法門,今生若不能往生,意味著什么?那非?膳,前面講的地獄、畜生輪轉(zhuǎn)就是我們要去的家,要到那里注冊報到,不可能到其它地方去。你觀察自己的念頭是什么,就知道一定到哪去。所以在這輪轉(zhuǎn)過程當(dāng)中,三惡道里黑暗冥冥,跟你的家親眷屬別離,以后是長劫可能再難以碰面。你自作自受,到畜生餓鬼地獄得到那樣的惡報,你是自因自果,你造了這個因一定自己受這個果。這里面的痛苦是無法用語言來描述的,這樣的痛苦也只有自己去擔(dān)當(dāng),就是父子至親也不可能相代。我們談到這里,怎么能不驚心動魄,怎么能不膽顫心驚,怎么能不把菩提種子激活出來啊!
“是故宜應(yīng)斷生死流,出愛欲海。自他兼濟,彼岸同登。曠劫殊勛,在此一舉。是為發(fā)菩提心第六因緣也!薄笆枪省,就是承上面所描述的生死的種種苦況,是這樣的可畏。由于這個因緣,我們當(dāng)下就應(yīng)當(dāng)發(fā)出一種心,要斷絕生死的長流,要超出愛欲的苦海。我們輪轉(zhuǎn)的根源就是貪愛,愛是生死根本,由愛就生起了欲望,由欲望就有這個身體。我們投生是什么?就是我們一念的貪愛過來的,才感得這樣一個業(yè)報的身體。由這個生就有苦,生老病死就一起來了,十二因緣的三世輪回,一個一個的就接連不斷了。愛欲是生死流的根源,所以我們要斷愛欲。怎么斷?就要有般若智慧的寶劍。所以為什么要持戒,為什么要觀察淫欲如火坑,這樣斬斷了生死的源頭,自然就可以出離愛欲海的苦。所以無量劫以來莫大的功勛,莫大的功勛是什么?世間的五欲六塵、功名利祿都不是什么功勛。生死是大事,你把生死的這樁事情解決了就是你最大的功勛。今生我們明白了這個道理,最大的功勛就看這一世能不能成就,在此一舉。怎么在此一舉?就是念生死苦,發(fā)菩提心。要生死心切,才能夠渡過生死的苦海,借助般若的航船,到達涅槃的彼岸。一個生死心切的人,他自然就會遠(yuǎn)離這種愛欲的誘惑。
對一個死刑犯你可以做個試驗:如果看一臺戲,唱得非常精彩,這時候你讓他端一碗油端在那里,說如果這碗油頂在頭上,沒有滴下一滴,就給你免除死刑;如果滴下一滴,就要斬你的頭。這時候你讓他看那些花花綠綠的美女、場景什么的,他只會注意他的油不要滴下來。等到演完了,你問:你看到了什么?他會說不懂。聽到什么?不懂。為什么?他全心貫注在那個油上。所以自然而然,生死心切的人,對這種五欲六塵,他能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所以修行為什么生死心不切?我們生死心為什么不切,就是由于我們對前面討論的東西沒有感覺。所以“曠劫殊勛”就在這一生,就在當(dāng)下發(fā)菩提心。念生死苦,發(fā)菩提心。
- 上一篇:發(fā)菩提心的十大因緣 七
- 下一篇:發(fā)菩提心的十大因緣 五
- 懺除業(yè)障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 臨命終時最后一念沒在阿彌陀佛上,能否往生?
- 懺除三障諸煩惱是哪三障呢?
- 怎么判斷自己是真信?以怎樣的心態(tài)面對愛情?
- 從極樂世界回到娑婆世界的人還會退轉(zhuǎn)嗎?
- 凡夫的六根是輪回的根源
- 瞋恨心很重,對鏡時不能把持自己該怎么做?
- 生命分為幾個階段?十個階段
- 佛教的深信是什么意思?什么叫依教奉行?
- 如何收攝住散亂的心?
- 修行需要的清凈心究竟是什么?
- 為什么念佛、持經(jīng)要有至誠心?
- 在修清凈心的行門當(dāng)中念佛是直接和圓頓的
- 至信與至樂是什么意思?
- 阿彌陀佛發(fā)第一愿是為了幫眾生帶業(yè)往生
- 一切眾生充滿貪嗔癡但人人皆有佛性
- 凈業(yè)行人為什么要讀誦大乘經(jīng)典?
- 在生活和道德實踐中,信佛和不信佛的人有差別嗎?
- 如何理解阿彌陀佛大愿不同的愿目數(shù)字?
- 什么叫功夫成片?往生條件是念到功夫成片才行嗎?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xué)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yán)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fēng),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傲慢與偏見,學(xué)佛人要遠(yuǎn)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xué)佛,應(yīng)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biāo),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yuǎn)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dāng)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rèn)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xué)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xué)習(xí)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yán)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yán)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