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航大師全集 菩提心影(三)法教篇 一、唯識宗勝義

  一、唯識宗勝義

  通常所謂八宗者,即:

  (1)唯識宗(2)般若宗(3)法華宗(4)華嚴(yán)宗

  (5)律宗 (6)密宗 (7)凈土宗(8)禪宗

  宗:為“宗旨”或“宗尚”義,謂有一種最高尚最堅固之信仰,能發(fā)生一種偉大之力量。又今所列八宗次序,亦系隨機說法,無有先后彼此之分。

  在整個佛法,本無所謂八宗之分,茲不過就其各各當(dāng)時應(yīng)機攝化之勝用立名,喻如人之眼耳鼻舌身意七識八識,各有其勝用,不應(yīng)執(zhí)此劣彼,執(zhí)彼劣此。

  今天先講唯識勝義,分二種釋:

  (1)釋名(2)釋勝義

  何以須釋名?因從名始能辨體故。譬如有人謂慈航為善人,為非善人?(P9)此善與非善,固屬應(yīng)論問題,但何以謂之慈航耶?尤屬第一步之重要點。

  “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粗讀之似無問題;細(xì)玩之,則“心之與識”乃基本之重要疑點。

  心之與識,為一物耶?為二物耶?若為一者,既曰唯心,何以重曰唯識?若為二者,則區(qū)分之點安在?欲明斯理,先當(dāng)知分別世間萬物之體用。

  何以謂之體用?如燈是體,光是用;鏡是體,照物是用;手巾是體,洗面是用;明此理,則當(dāng)知心因體名,識從用立。

  三界:即欲界、色界、無色界;舉三界則萬法皆攝;舉萬法則三界亦賅;今何以又區(qū)分為二?曰:

  三界者從量立名;萬法者依質(zhì)立號。

  心識之名,上來釋義已竟,今當(dāng)釋唯識宗:

  何以謂之唯?唯者遮詞也。顯萬法從心變現(xiàn)似有,非謂全無。若從表詞,作“但”字或“獨”字釋,則既犯世間相違,而世間一切,亦不能建立,非唯識正義,試觀下表。(P10)

  (圖缺)

  識字——勝義中釋。

  宗字——釋見前。

  唯識宗,總共有四名:

  (1)唯識宗(依用立名)。

  (2)法相宗(依義立名)。“法”的意義極廣,小至一微塵,大至十方諸佛,十方世界,無邊虛空皆包括之。“相”分二類:①形相,②義相。形相者,長短方圓等。義相者,萬法之意義。今此宗從萬法相上,顯示我法二空之中道勝義。有條不紊,令人軌生物解,了脫生死,故名。

  (3)慈恩宗(依寺立名)。唐高宗為報母恩,建慈恩寺于長安,時玄奘法師,大宏唯識,其徒窺基大師,繼承大宏此宗,住慈恩寺,故名。(P11)

  (4)慈氏宗(依人立名)。慈氏梵語彌勒,彌勒菩薩,證唯識圓通,故名。

  上來釋名已竟。今當(dāng)略明傳承系統(tǒng):

  釋迦牟尼佛——彌勒菩薩——無著菩薩——天親菩薩——護(hù)法菩薩——戒賢論師——玄奘法師——窺基——智周——慧沼——以至現(xiàn)代如太虛大師等。

  上來乃略明傳承系統(tǒng),知源所自來。關(guān)于創(chuàng)立和傳承者各人歷史,因本題系討論勝義,故略而不談。今當(dāng)標(biāo)此宗所依之經(jīng)論:(1)《解深密經(jīng)》,釋迦牟尼佛說。(2)《瑜伽師地論》,彌勒菩薩說;此菩薩專修唯識觀。(3)《攝大乘論》,無著菩薩造。(4)《三十唯識論》,(5)《二十唯識論》,世親菩薩造。(6)《成唯識論》,護(hù)法等菩薩造,玄奘法師揉。其余如《唯識述記》等,窺基大師記。唯識著述,因唐代喪失,幸日本高麗等國,來華學(xué)法者多,故經(jīng)典流存彼處。清末始由楊仁山居士取回流通,現(xiàn)代能成有系統(tǒng)之巨集揚最力者,當(dāng)推太虛大師為第一。

  上來釋名及傳承系統(tǒng)并所依經(jīng)論競。今當(dāng)釋勝義:(P12)

  (圖缺)

  第八“集起作用”最勝,第七“思量作用”最勝,第六、前五“了別作(P13)用”最勝,故別別立名,并作彼此作用嚴(yán)格分別。例如集起之第八識,思量根身器界種子等,則亦有思量等作用。第七思量識,念念執(zhí)著第八識見分為我,分別第八識見分為我,則亦具集起了別作用。第六、前五等,亦具集起思量義,最粗易知,茲不贅。

  阿賴耶識,何以名集起?集者“聚集”義,如倉貯谷。起者“生起”義,如谷生芽。

  何以第七識名思量識?思量第八識見分為我最勝故。又具“恒”、“番”二義,其原理有四:

  ①(第七識)亦恒亦審——執(zhí)第八識見分為我,無一剎那間斷,故云為“恒”。分別第八識見分為我,故云為“審”。

 、(第八識)恒而不審——執(zhí)持器界、根身、種子,無一剎那間斷,故云為“恒”。此非善非惡,三界九地,隨業(yè)力生,性屬被動,故云“不審”。(P14)

 、(第六識)審而不恒——不獨能了別現(xiàn)在之境,且能攬過去之五塵落謝影子為妄想,故云為“審”。念念不停,剎那不住,故云“不恒”。

 、(前五識)不恒不審——大睡無夢時,暈絕時,無想天,無想定,滅盡定等,則不現(xiàn)行,故云“不恒”。對境則起,不對則不起。難能了色等五塵,但必賴意識中同時意識與之俱起,故云“不審”。

  第六和前五識,何以名了別?“了別”者,明了分別也。以前五識與同時意識起時,了別外面色聲香味觸五塵之作用,顯而易見故,是勝故。第六識緣內(nèi)五塵落謝影子為妄想,顯而易見故,最勝故。

  唯識之最勝義,為阿賴耶識,含藏一切法的種子,乃世間出世間現(xiàn)象界所依。種子依現(xiàn)行而立名,如谷已生芽,方可名種,不可云凡一切谷皆是種子;又如女人未生兒女,則母親之名,不能成立。

  種子之界限最嚴(yán),不容絲毫錯亂;如眼有眼種子,地獄有地獄種子,佛(P15)有佛種子,茲分類如下:

  (1)心王種子,(2)心所種子,(3)色法種子,(4)根種子,(5)有漏種子,(6)無漏種子,(7)佛種子,(8)辟支種子,(9)聲聞種子,10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等種子。然則種子不能見,云何可證明有種子?曰:如豆在土雖不能見,然一經(jīng)現(xiàn)行生芽,則能見之。吾人種子雖不能見,然現(xiàn)前眼能了色,耳能了聲,順之則喜,逆之則怒,不同死人,故可證明,有見聞種子在藏識中。又如風(fēng)雖不能見,或吹物,或觸身,則可證明為有。

  種子分二類:

  (1)本有種子——謂無始來,法爾具足,如水有濕性,火有暖性等然。

  (2)新熏種子——如我未曾種田,至鄉(xiāng)間學(xué)之則能;諸君在此聽經(jīng),初覺澀澀然,而一次比較一次,較為容易,比喻所熏之義。

  然則了知諸識行相差別,種子現(xiàn)行等作用,有何種利益?曰:眾生具足無漏種子,不生不滅,與佛同一解脫。但為五欲蓋覆,故不自知;今啟以言教,使其明了,與佛同具涅槃勝德,生大樂愿,依無漏種,修習(xí)圣道,證大(P16)轉(zhuǎn)依。

  然則從何而修?曰:當(dāng)從破“我執(zhí)”著手。

  曰:我執(zhí)依何而生?曰:由第七識見分執(zhí)著第八識見分為我而生。如下圖:

  (圖缺)

  然則第七、第八,形相細(xì)微,既不如賊之可以兵剿,又不同病之可以藥醫(yī)。當(dāng)從何處下手,破其我執(zhí)?曰:有方便。由第六意識作我法二空觀,則外無所緣,如貯谷于倉,而乏水土人工之助緣,日久功深,自然伏斷。

  然則我法二空觀,最初如何下手?當(dāng)以最初方便觀色受想行識五蘊無我,無我所。

  然則何謂五蘊?曰:請觀下表——(P17)

  色蘊——外色,山河大地等;內(nèi)色,眼耳鼻舌身五根等。

  受蘊——苦、樂、憂、喜、舍五種受。

  想蘊——安立名相,取像為性。

  行蘊——遷流義,剎那生滅,念念不停。

  識蘊——明了分別義,如了別色聲等境,分別是非善惡,乃至緣過去未來等境,統(tǒng)識蘊攝。

  然則如何觀五蘊無我?曰:當(dāng)從色蘊始。

  試觀色蘊中山河大地等為我?此除一小部份學(xué)者外,類皆執(zhí)我。

  然則地水火風(fēng)之身為我歟?何以死后又無知覺?且堅者是地,濕者是水,熱者是火,動者是風(fēng),又將何者為我?

  然則知苦樂憂喜之受蘊,乃至識蘊是我歟?曰:若受蘊是我,則想行識等非我。乃至若識蘊是我,則受想行非我!若四者皆是我,則成多我!

  或曰:非此之謂,乃由現(xiàn)前色身合受等四蘊,方得名我。然則此所謂我,應(yīng)一半有知覺,一半無知覺,何以故?此身乃無知覺之地水火風(fēng)所成(P18)故。且能使色心合為一體者,又為何物?

  如上種種智慧觀察,知五蘊中實無有我——如聚磚成塔,唯有其名;又如聚卒成軍,此軍之名,因眾卒有;離卒則無。如是了達(dá),五蘊中無我、無人、無作者、無使作者,我空真智,忽然現(xiàn)前,此之謂“我空”觀成功。

  再用智慧詳審,了達(dá)此五蘊亦從眾緣生,如幻如化,法空真智,忽爾現(xiàn)前,此之謂“法空”觀成功。

  然則我執(zhí)法執(zhí)既空,乃至轉(zhuǎn)“煩惱障”得“大解脫”,轉(zhuǎn)“所知障”得“大菩提”,最后破“微細(xì)無明”所證得八識轉(zhuǎn)四智之妙用如何?曰:請觀下表——(P19)(圖缺)(P20)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