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航大師全集 菩提心影(三)法教篇 四、華嚴宗勝義

  四、華嚴宗勝義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若具足稱,應云:大方廣佛華嚴宗——依經立名也。此宗至賢首國師,觀門表相始備,故又名——

  賢首宗:清涼澄觀國師,著八十卷《華嚴疏鈔》,宗旨始大成,故又名——

  清涼宗:若依其所詮之宗旨,亦可名——

  法界宗:所依之經論《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此最完全)及《華嚴疏鈔》等。其傳承:

  釋迦牟尼佛——馬鳴菩薩——龍樹菩薩——杜順和尚——(中土華嚴初祖)智儼尊者——賢首國師——清涼國師——圭峰大師——月霞法師等。

  此宗判佛一代時教為“五教”、“三時”等。五教者:(P45)

  小教——小乘有宗

  始教——大乘空宗

  終教——大乘空不空宗

  頓教——大乘禪宗

  圓教——大乘華嚴宗

  三時者,日初照時,《華嚴》等;日中照時,《阿含》、《方等》、《般若》等;日后照時,《法華》、《涅槃》等。

  欲明此宗圓旨,先當澄心欽念作如是觀,然后入文:

  此宗以圓融無礙,法界一心為宗;凡世間一事一物乃至一色一香,莫不周遍含容,相攝相入,無壞無雜,所謂“十世古今,始終不離于當念,無邊剎海,自他不隔于毫端”。茲先舉喻:

  吾人現(xiàn)前之心:眼能視,耳能聞,鼻能嗅,舌能嗜,身能觸,意能想,然用雖有六,而返心內觀,則誰為能視之心歟?誰為能聞之心歟?誰為能嗅之心歟?誰為能嗜之心歟?誰為能觸之心歟?誰為能想之心歟?詳審諦(P46)觀,固不見其各個不同之分齊界限,亦不見其處所形像;然而發(fā)于行為視也,聽也,乃至想也,又分毫不亂,再澄念以觀,則了知現(xiàn)前一念,盡十方世界,逼三世時間;莫不周遍含容,相攝相入,無壞無雜,非前際來,非后際去,圓融具足,一人然,則一切人皆然,乃至一草一塵,莫不如是。現(xiàn)前妄心尚具足如此功德,則真心殊勝可知。

  又如燃百千燈于一室,其光遍滿一室,不見異相;然設移一燈去,則其光亦隨之去,不壞不雜。能常作如是觀,始可步此宗之初門。

  法界者何?法界有四。圭峰禪師云:未明事理,不說有空,直指本覺靈源,故曰“一真法界”。從一真法界分出:

  四法界(圖缺)

  理法界——事相元虛,皆同一性

  事法界——森羅萬象,各有分限

  理事無礙法界——以理融事,會事歸理

  事事無礙法界——塵塵無礙,法法融通

  法以軌則為義,界以性分為義,此真空軌則之法,在理為理法界,在事(P47)為事法界,在理事為理事無礙法界,在事事為事事無礙法界。

  總攝之則若事若理,如海納眾流,群星拱月,匯歸一心:

  (圖缺)

  此宗又有三大、六相、十玄門等,茲略錄于下——

  三大者:體大,相大,用大。

  六相者:

  (1)總相——一該一切——人身。

  (2)別相——各從其類——手足頭目等各別。

  (3)同相——據理皆同——共同一身。

  (4)異相——隨緣各異——眼要見,耳要聞,乃至足要行等,功用各異。

  (5)成相——眾緣和合——耳鼻舌等,一一皆成就。

  (6)壞相——各歸本位——頭須在上,腳須在下,各住本位,不容錯亂。

  此六相中,每一相中,又各具六相,互含互融,無雜無礙,立此三大六(P48)相者,令人悟緣起無生圓旨也。

  十玄門:

  (1)同時具足相應用——如海一滴味具百川——釋眾生疑一切法,不能一時具足之疑!(約總)

  (2)廣狹自在無礙門——一尺之鏡現(xiàn)千室影——釋眾生疑六度等法,不能于一念中,純雜無礙之疑!(約諸度門)

  (3)一多相容不同門——一室千燈光光相涉——釋眾生一切法,不能互攝互入之疑!(約理)

  (4)諸法相即自在門——如金與色二不相離——釋眾生疑時間空間,不能共同一時具顯重重無盡之疑!(約用)

  (5)秘密隱顯俱成門——片月澄空晦明相并——釋眾生疑佛一音說法,何得益各異之疑(P49)等!(約緣起)

  (6)微細相容安立門——如琉璃瓶盛多芥子——釋眾生疑一切法既一時具足,相互攝入,應各失其本相等疑!(約相)

  (7)因陀羅網境界門——兩鏡互照耀傳相瀉——釋眾生疑一切法不能重重無盡之疑!(約譬喻)

  (8)托事顯法生解門——擎拳豎臂觸目皆道——釋眾生疑事與理異之疑!(約智)

  (9)十世隔法異成門——一夕之夢翱翔百年——釋眾生疑過去未來現(xiàn)在等時間,實有遷流相,不能一念具足之疑!(約心)

  (10)主伴圓明具德門——北辰所居眾星皆拱——釋眾生疑不能隨舉一法,即一切法之疑!(約境)

  如上一一門中,又具十義,會成一百。十義者:(P50)

 、俳汤,②理事,③解行,④因果,⑤人法,⑥分齊境位,⑦法智師弟,⑧主伴依正,⑨成壞逆順體用,⑩應眾生根,隨緣常應。

  此宗圓頓大教,迥出常情,茲不過略錄其大要而已!有心研究者,可先讀《賢首五教儀》,然后細研《八十華嚴》及《疏鈔》等。(大憨記)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