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航大師全集 菩提心影(三)法教篇 四、華嚴宗勝義
四、華嚴宗勝義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若具足稱,應云:大方廣佛華嚴宗——依經立名也。此宗至賢首國師,觀門表相始備,故又名——
賢首宗:清涼澄觀國師,著八十卷《華嚴疏鈔》,宗旨始大成,故又名——
清涼宗:若依其所詮之宗旨,亦可名——
法界宗:所依之經論《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此最完全)及《華嚴疏鈔》等。其傳承:
釋迦牟尼佛——馬鳴菩薩——龍樹菩薩——杜順和尚——(中土華嚴初祖)智儼尊者——賢首國師——清涼國師——圭峰大師——月霞法師等。
此宗判佛一代時教為“五教”、“三時”等。五教者:(P45)
小教——小乘有宗
始教——大乘空宗
終教——大乘空不空宗
頓教——大乘禪宗
圓教——大乘華嚴宗
三時者,日初照時,《華嚴》等;日中照時,《阿含》、《方等》、《般若》等;日后照時,《法華》、《涅槃》等。
欲明此宗圓旨,先當澄心欽念作如是觀,然后入文:
此宗以圓融無礙,法界一心為宗;凡世間一事一物乃至一色一香,莫不周遍含容,相攝相入,無壞無雜,所謂“十世古今,始終不離于當念,無邊剎海,自他不隔于毫端”。茲先舉喻:
吾人現(xiàn)前之心:眼能視,耳能聞,鼻能嗅,舌能嗜,身能觸,意能想,然用雖有六,而返心內觀,則誰為能視之心歟?誰為能聞之心歟?誰為能嗅之心歟?誰為能嗜之心歟?誰為能觸之心歟?誰為能想之心歟?詳審諦(P46)觀,固不見其各個不同之分齊界限,亦不見其處所形像;然而發(fā)于行為視也,聽也,乃至想也,又分毫不亂,再澄念以觀,則了知現(xiàn)前一念,盡十方世界,逼三世時間;莫不周遍含容,相攝相入,無壞無雜,非前際來,非后際去,圓融具足,一人然,則一切人皆然,乃至一草一塵,莫不如是。現(xiàn)前妄心尚具足如此功德,則真心殊勝可知。
又如燃百千燈于一室,其光遍滿一室,不見異相;然設移一燈去,則其光亦隨之去,不壞不雜。能常作如是觀,始可步此宗之初門。
法界者何?法界有四。圭峰禪師云:未明事理,不說有空,直指本覺靈源,故曰“一真法界”。從一真法界分出:
四法界(圖缺)
理法界——事相元虛,皆同一性
事法界——森羅萬象,各有分限
理事無礙法界——以理融事,會事歸理
事事無礙法界——塵塵無礙,法法融通
法以軌則為義,界以性分為義,此真空軌則之法,在理為理法界,在事(P47)為事法界,在理事為理事無礙法界,在事事為事事無礙法界。
總攝之則若事若理,如海納眾流,群星拱月,匯歸一心:
(圖缺)
此宗又有三大、六相、十玄門等,茲略錄于下——
三大者:體大,相大,用大。
六相者:
(1)總相——一該一切——人身。
(2)別相——各從其類——手足頭目等各別。
(3)同相——據理皆同——共同一身。
(4)異相——隨緣各異——眼要見,耳要聞,乃至足要行等,功用各異。
(5)成相——眾緣和合——耳鼻舌等,一一皆成就。
(6)壞相——各歸本位——頭須在上,腳須在下,各住本位,不容錯亂。
此六相中,每一相中,又各具六相,互含互融,無雜無礙,立此三大六(P48)相者,令人悟緣起無生圓旨也。
十玄門:
(1)同時具足相應用——如海一滴味具百川——釋眾生疑一切法,不能一時具足之疑!(約總)
(2)廣狹自在無礙門——一尺之鏡現(xiàn)千室影——釋眾生疑六度等法,不能于一念中,純雜無礙之疑!(約諸度門)
(3)一多相容不同門——一室千燈光光相涉——釋眾生一切法,不能互攝互入之疑!(約理)
(4)諸法相即自在門——如金與色二不相離——釋眾生疑時間空間,不能共同一時具顯重重無盡之疑!(約用)
(5)秘密隱顯俱成門——片月澄空晦明相并——釋眾生疑佛一音說法,何得益各異之疑(P49)等!(約緣起)
(6)微細相容安立門——如琉璃瓶盛多芥子——釋眾生疑一切法既一時具足,相互攝入,應各失其本相等疑!(約相)
(7)因陀羅網境界門——兩鏡互照耀傳相瀉——釋眾生疑一切法不能重重無盡之疑!(約譬喻)
(8)托事顯法生解門——擎拳豎臂觸目皆道——釋眾生疑事與理異之疑!(約智)
(9)十世隔法異成門——一夕之夢翱翔百年——釋眾生疑過去未來現(xiàn)在等時間,實有遷流相,不能一念具足之疑!(約心)
(10)主伴圓明具德門——北辰所居眾星皆拱——釋眾生疑不能隨舉一法,即一切法之疑!(約境)
如上一一門中,又具十義,會成一百。十義者:(P50)
、俳汤,②理事,③解行,④因果,⑤人法,⑥分齊境位,⑦法智師弟,⑧主伴依正,⑨成壞逆順體用,⑩應眾生根,隨緣常應。
此宗圓頓大教,迥出常情,茲不過略錄其大要而已!有心研究者,可先讀《賢首五教儀》,然后細研《八十華嚴》及《疏鈔》等。(大憨記)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2
- 大般若經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一卷
- 心經的人生智慧—《心經》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6
- 心經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5
- 心經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福慧獲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