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航大師全集 菩提心影(三)法教篇 五、律宗勝義

  五、律宗勝義

  在佛法中,有經(jīng)、律、論三藏之,今此宗乃《律藏》所攝。《律藏》本有大小乘之分,今所論之律宗,非偏于聲聞律,并涉及菩薩戒,律宗之教相,似屬小乘,但其義理,通于大乘。今先明教相,次明通于大乘之點。

  此宗亦名:

  南山宗——唐時道宣律師,住終南山,專宏律宗,此土宗之,為中國律宗初祖,其系統(tǒng):

  (1)釋迦牟尼佛,(2)優(yōu)波離尊者(在釋迦佛會中持戒第一,因戒執(zhí)身得(P51)道,佛入滅后,律宗最勝,分成二十部,其枝最繁,故此土惟奉道宣律師為初祖),(3)道宣律師,(4)慧云律師,(5)其他……現(xiàn)代之江蘇寶華山即此系統(tǒng)。

  我國三壇戒法同受,故律宗通于大乘。三壇戒者,沙彌戒、比丘戒、菩薩戒。菩薩戒乃大乘,故律通大乘。律宗不如其他各宗,有各宗之專義可尋,經(jīng)過道宣律師后,乃成為一種融合各家之義,大小乘混合之律宗。今當(dāng)略明大小乘各別不同之點:

  小乘根本戒(圖缺)

  小乘所依五部律(圖缺)(P52)

  大乘根本戒(圖缺)

  大乘戒所依經(jīng)律(圖缺)

  小乘宗旨為自了生死,視三界如火宅,嚴(yán)持二百五十條戒,謹(jǐn)護身口七支(身不殺、盜、淫、口不妄言,不綺語,不兩舌,不惡口),不再來三界受生死。因犯殺則負(fù)人性命,犯盜則負(fù)人財物,然殺盜之因,淫欲為本,故須斷淫。茍三者無犯,而犯妄語;未證謂證,未得謂得,依然生死根本,故妄語亦屬大戒,此小乘出三界之目的,故身口之律儀嚴(yán),由身口之調(diào)伏次第得心解脫。

  大乘之菩薩戒首重利他,故凡發(fā)于身口之行為,全視心之動機,為損人?為利人?三界雖苦,然悲愿宏深,一方因自己于佛法得深信樂,一方見群倫迷途忘返,有如見愛子墮于圊廁,呼號宛轉(zhuǎn),雖欲掩鼻而過之不能也。由此悲心種子之多生熏習(xí),此菩薩種性之所自來歟?茲將大小乘區(qū)分,作一(P53)對照表于左:

  小乘——自了生死,嚴(yán)格身口,不來三界受分段身,嚴(yán)格遵守,今生受戒今生有效。

  大乘——并令他人了生死,嚴(yán)格內(nèi)心,出生入死利有情類,為利他人故,今生受戒累生有效。

  大小乘區(qū)分已明,今當(dāng)略明:

  “開”、“遮”、“持”、“犯”。

  “遮”者,遮止義,莫作義,不能作義,如來成道后十二年中,不說戒律,唯一清眾,故十二年后,眾中作事,有與其個人,或大眾社會,有妨礙,有譏嫌者,世尊遂遮止之,令勿再作,此戒律之所由來。如有一比丘,獨自與女人語,世尊乃戒之曰:“清凈比丘,何得無伴與女人語?”隨遮止之,不許再犯!是為戒律之一條。異日又見之,責(zé)其何不守戒?比丘曰:“有壁上畫中人在!惫适雷鹩种埔粭l,比丘不得以畫中人為伴與女人語,當(dāng)偕有知覺之人,始可與語。彼異日仍如是,乃謂女人有一小孩在,由是世尊,乃(P54)制比丘須偕數(shù)人,始可與女人說法。然此實大權(quán)菩薩,悲憫眾生,為末世制戒,世豈有如此之癡人,故釋尊曰:我出世時,如獅子王,不與眾獸為伍,凡王臣護法,諸大弟子,乃至調(diào)達(dá)魔王外道者,無非不可思議之解脫菩薩。

  有制戒之主,有此戒法,有敬謹(jǐn)接受之人,接受后,能信受奉行,名之曰“持”,有制戒主,有戒法,有接受人,接受后,不能持者,即謂之“犯”,或因教化眾生,或因與大眾有其沖突處,勢所不能持者,經(jīng)過制戒主,或大眾許可,非單獨行動者,名之曰“開”。

  然自佛涅槃后,迦葉尊者,謂佛既涅槃,須嚴(yán)格化,不能濫開,故小乘戒,自佛圓寂后,成為極嚴(yán)格化。

  菩薩律儀,其心戒之嚴(yán),尤過小乘無量倍,但為調(diào)伏,或救度眾生,雖聲聞戒,四不共住(殺盜淫妄)亦能開——如世尊,過去世中,發(fā)愿自墮地獄,殺一船主,救五百人。為帝釋時,化惡羅剎,強迫發(fā)菩提心,及受化人度淫女,至阿含會上,言聲聞不能作佛者,故知菩薩戒律,善惡在于一心,損人歟?利人歟?在我們心自問之。(P55)

  但三衣,常乞食,露地宿,一坐食,實美德也。然試問即以今日之省市能行之乎?使不能行者,此方眾生,不化度可乎?此利生之因地制宜。必以菩薩戒為基礎(chǔ)。

  镕大小乘戒律于一爐,可攝為如下三聚:

  (圖缺)

  然則何以須律儀歟?律儀有何利益歟?曰:一世界不寧,一世界人憂之;一國不寧,一國人憂之;一家不和,家必敗落;一人之意志不寧,則畢生之事業(yè)無成。古云:攻心為上,兵戰(zhàn)次之。然則律儀之有用于世也,廣矣。豈僧人之獨有品耶?

  故佛法能教化世間一人從律儀,此世間即少一惡人,多一善人,乃至十人百人千萬人……則惡人愈少,社會愈安;蛟:不然!佛法果有利于世(P56)者,何人心仍如是亂壞?世界仍如是不寧?曰:君不歸咎于軍政教育之直接負(fù)責(zé)者,乃歸咎于間接之僧人歟?使舉世能放棄其迷逐物質(zhì)之眼光,憫群生水深火熱,不欲永陷之于萬劫不復(fù)之地者,共同振起佛法,提倡之,宏揚之,則民心既善,國焉不寧?儒家“身修然后家齊,家齊然后國治,國治然后天下平”,亦正此意。

  今天所講律宗之勝義,非討論非色非心之戒體勝義,乃注重明乎律儀,與世間有何利益?故亦可名律宗勝用,然用不離體,義亦可,用亦可,諸君當(dāng)知,若欲成佛,離開律儀,如依空架屋,決不能成!古云:“若登高,必自卑,若涉遠(yuǎn),必自邇!比乐T佛成道,皆在人中,所謂“百尺高樓從地起”。(大憨記)(P57)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