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大藏經(jīng)首頁大乘般若部大乘寶積部大乘大集部 大乘華嚴部大乘涅槃部大乘五大部外重譯經(jīng)宋元入藏諸大小乘經(jīng)
小乘阿含部小乘單譯經(jīng)大乘單譯經(jīng)大乘律小乘律 大乘論小乘論宋元續(xù)入藏諸論 西土圣賢撰集此土著述

大明三藏法數(shù)卷第七

  上天竺前住持沙門一如等奉 來集注

  三種圓滿安樂(出瑜伽師地論)

  【一成就加行圓滿】謂修菩薩行者于凈戒中不敢毀犯于身語意清凈無染若有過失即能懺悔令其戒體圓滿無虧是名成就加行圓滿。

  【二成就意樂圓滿】謂修菩薩行者為法出家不為活命但為求無上菩提及求大涅盤樂勇猛精進不生懈怠之心不雜眾惡之法不受當來生老病死之苦是名成就意樂圓滿(梵語菩提華言道梵語涅盤華言滅度)。

  【三成就宿因圓滿】謂修菩薩行者于宿世中曾修福善故于今生種種資身之具悉無匱乏復能為他廣行惠施心不慳吝是名成就宿因圓滿。

  三義歡喜(出觀經(jīng)妙宗鈔)

  觀無量壽佛經(jīng)?因釋阿難及天龍等聞法歡喜作禮而去故以三義釋之(梵語阿難華言慶喜)。

  【一遇人歡喜】人即佛也謂佛具足四無礙智說觀彼佛之法離于錯謬今遇此人寧不歡喜是名遇人歡喜(四無礙智者法無礙智義無礙智詞無礙智樂說無礙智也彼佛即梵語阿彌陀華言無量壽)。

  【二聞法歡喜】謂所說觀佛之法一十六門曲盡其妙能令凡心入深三昧聞如是法豈不歡喜是名聞法歡喜(一十六觀門者日觀水觀地觀寶??觀八功德水觀總觀華座觀像觀佛真身觀觀世音觀大勢至觀普想觀雜想觀上輩生觀中輩生觀下輩生觀)。

  【三得果歡喜】果即修觀克獲之果也謂韋提希等聞?wù)f觀佛之法依此修之得分真果侍女諸天得相以果得如是果豈不歡喜是名得果歡喜(梵語韋提布華言思惟分真者即證一分中道也相似者近于分真也)。

  三因(出佛性論)

  【一應(yīng)得因】謂依真如空理而修因行應(yīng)得菩提之果故名應(yīng)得因(梵語菩提華言道)。

  【二加行因】謂依菩提心加功用行以此為因即能證得法身之果故名加行因。

  【三圓滿因】謂由加行故因行圓滿故名圓滿因。

  三斷(出宗鏡錄)

  【一自性斷】謂智慧起時煩惱暗障自性應(yīng)斷故名自性斷。

  【二不生斷】謂得法空之時能令三涂惡道苦果永更不生故名不生斷(三涂者火涂刀涂血涂也)。

  【三緣縛斷】謂但斷心中之惑則于外塵境不起貪瞋于境雖緣不生染著故名緣縛斷。

  三斷(出阿毗達磨品類足論)

  【一見所斷】謂聲聞初果之人斷惑見理名為見道因斷三界八十八使見惑故名見所斷(三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也八十八使者一身見二邊見三見取四戒取五邪見六貪七瞋八癡九慢十疑此十使歷三界四諦下增減不同成八十八謂欲界苦諦十使具足集滅二諦各七使除身見邊見戒取道諦下八使除身見邊見四諦合為三十二上色界無色界每四諦下咨除瞋使余皆如欲界故上二界合為五十六并前欲界三十二共成八十八使也)。

  【二修所斷】謂聲聞第二果第三果修真斷惑名為修道因斷三界十隨眠惑故名修所斷(十隨眠者即是思惑謂長時隨逐潛伏覆蔽真性故名隨眠欲界有四謂貪瞋癡慢色界無色界各三謂貪癡慢共為十也)。

  【三非所斷】謂聲聞第四果三界煩惱皆已斷竟得無漏果無惑可斷故名非所斷。

  龍華三會(出法住記)

  彌勒下生經(jīng)云彌勒菩薩即于出家之日便得成佛坐于龍華??下花林園中三會說法故云龍華三會(梵語彌勒華言慈氏)。

  【第一會度九十六俱胝聲聞眾】梵語俱胝華言百億記云若諸國王大臣長者居士男女一切施主于今釋迦牟尼佛正法中能作佛事自種善根或教他種以七寶金銀鍮石銅鐵木石泥土或以繒縷或以彩畫作佛形像及窣堵波若大若小乃至最小如指節(jié)大或以香花諸妙供具而為供養(yǎng)由如是善根力故至彌勒如來成正覺時善得人身于第一會中剃發(fā)出家乘宿愿力便得涅盤(梵語窣堵波華言高顯即塔也梵語涅盤華言滅度)。

  【第二會度九十四俱胝聲聞眾】記云若國王等及以臣庶于今釋迦牟尼佛正法中能為法事謂于諸大乘經(jīng)典或律或論若讀若誦或恭敬供養(yǎng)或于經(jīng)卷以諸雜彩而嚴飾之由是善根力故至彌勒如來成正覺時善得人身于第二會中剃發(fā)出家乘宿愿力便得涅盤。

  【第三會度九十二俱胝聲聞眾】記云若諸國王及臣庶等于今釋迦牟尼佛正法中能為僧事自種善根或教他種于每月初一日或初八日十五日設(shè)齋供養(yǎng)比丘比丘尼或供養(yǎng)修禪定者或供養(yǎng)諸說法者或施坐臥等具供養(yǎng)僧眾由是善根力故至彌勒如來成正覺時于第三會中剃發(fā)出家乘宿愿力便得涅盤。

  菩薩三修學(出菩薩瓔珞本業(yè)經(jīng))

  【一百劫頂寂定中修諸三昧】劫梵語具云劫波華言分別時節(jié)梵語三昧華言正定頂寂定者在眾定之上故名頂也謂等覺菩薩住頂寂定以大愿力住壽百劫修一切三昧已入金剛?cè)僚c一切法性相應(yīng)相冥而得一合相也(等覺者去佛之位一等也金剛?cè)林饎傋顖灾晾^入此三昧則一切諸惑無不斷也)。

  【二千劫金剛定中學諸威儀】謂等覺菩薩復住壽千劫學佛一切威儀象主觀視師子游步修佛無量不可思議神通化導之法皆現(xiàn)在前入佛行處坐佛道場也。

  【三萬劫大寂定中學佛化行】謂等覺菩薩復住壽萬劫學佛教化之行現(xiàn)諸色相教化眾生復現(xiàn)同諸佛常行中道大樂無為也。

  菩薩生兜率天三事勝(出涅盤經(jīng))

  菩薩當補佛處故生兜率梵語兜率華言知足謂于五欲境界知止足故(五欲者色欲聲欲香欲味欲觸欲也)。

  【一命勝】菩薩已離三界生死雖不修命業(yè)而于彼天托生天系壽命四千歲天壽畢已降生中國以補佛處是名命勝也(三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也)。

  【二色勝】菩薩雖不修色業(yè)既生兜率而妙色身光明照耀自然莊嚴異諸天眾是名色勝也。

  【三名勝】佛本行集經(jīng)云菩薩既生兜率其諸天眾即喚菩薩名為護明展轉(zhuǎn)稱喚其聲上徹凈居乃至色界天頂是名名勝也(護明釋迦佛也從迦葉佛時護持禁戒梵行清凈命終生天不失本心不忘宿行故曰護明)。

  三賢(出仁王護國經(jīng)?)

  十住十行十回向諸位菩薩皆稱賢者此就別教而論蓋諸位菩薩但斷見思惑盡尚有無明惑在未入圣位故名賢也。

  【一十住】會理之心安住不動名之為住一發(fā)心住二治地住三修行住四生貴住五具足方便住六正心住七不退住八童真住九法王子住十灌頂住。

  【二十行】行即進趣之義謂行此行則能進向于果名之為行一歡喜行二饒益行三無違逆行四無屈撓行五無癡亂行六善現(xiàn)行七無著行八難得行九善法行十真實行。

  【三十回向】回因向果名為回向一救諸眾生離眾生相回向二不壞回向三等一切諸佛回向四至一切處回向五無盡功德藏回向六入一切平等善根回向七等隨順一切眾生回向八真如相回向九無縛無著解脫回向十入法界無量回向。

  三種發(fā)心(出起信論)

  【一信成就發(fā)心】謂十信行滿信心成就入十住位中初發(fā)心住故名信成就發(fā)心(十信者信心念心精進心慧心定心不退心護法心回向心戒心愿心也十住者發(fā)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貴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頂住也)。

  【二解行發(fā)心】解即解了行即修行謂十行位中能解法性本空順修六度之行發(fā)回向心入十回向故名解行發(fā)心(十行者歡喜行饒益行無瞋恨行無盡行離癡亂行善現(xiàn)行無著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實行也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進五禪定六智慧也十回向者救一切眾生離眾生相回向不壞回向等一切佛回向至一切處回向無盡功德藏回向隨順平等善根回向隨順等觀一切眾生回向真如相回向無礙解脫回向法界無量回向也)。

  【三證發(fā)心】證即證入謂入初地乃至第十地而此證者無有境界惟真如智名為法身法身顯發(fā)故名證發(fā)心。

  三不退(出觀經(jīng)妙字鈔)

  【一位不退】謂別教菩薩從初住位中斷見惑二住至七住位中斷思惑則永不退失超凡之位故名位不退(初住即十住發(fā)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貴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頂住也)。

  【二行不退】謂別教菩薩從八住已去至十行位中伏斷塵沙之惑則永不退失菩薩之行故名行不退(十行者歡喜行饒益行無瞋恨行無盡行離癡亂行善現(xiàn)行無著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實行也)。

  【三念不退】謂別教菩薩從初地已去破無明惑則永不退失中道正念故名念不退。

  三處入法界(出華嚴經(jīng)?)

  法界即一切眾生本有之心諸佛所證平等之理也而云三處入者由菩薩根有利鈍行有淺深故所證入先后不定遂分三處也。

  【一十住初心入法界】謂利根菩薩即于初住位中破無明惑證入法界平等之理得不退轉(zhuǎn)是名十住初心入法界也(十住者發(fā)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貴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頂住也)。

  【二回向終心入法界】謂菩薩于十回向后心眾行純熟證入法界是名回向終心入法界也(十回向者救一切眾生離眾生相回向不壞回向等一切佛回向至一切處回向無盡功德藏回向隨順平等善根回向隨順等觀一切眾生回向真如相回向無礙解脫回向法界無量回向也)。

  【三初地入法界】謂菩薩于前行向中功德具足至于初地即得證入法界乃了三德圓融三身自在是名初地入法界也(三德者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也三身者法身報身應(yīng)身也)。

  文殊三名(出翻譯名義)

  【一文殊師利】梵語文殊師利華言妙德謂具不可思議種種微妙功德故名妙德。

  【二滿殊尸利】梵語滿殊尸利華言妙首謂具不可思議微妙功德在諸菩薩之上故名妙首。

  【三曼殊室利】梵語曼殊室利華言妙吉祥謂具不可思議微妙功德最勝吉祥故名妙吉祥。

  三人觀十二因緣(出涅盤經(jīng))

  三人者謂通教聲聞緣覺菩薩雖同觀十二因緣然隨智淺深法成高下故有三種之異也。

  【一下智觀故得聲聞菩提】梵語菩提華言道謂聲聞之人用體空之智初觀十二因緣生次觀十二因緣滅觀此生滅即悟非生非滅破見思之惑證真空之理是名下智觀故得聲聞菩提(體空者體達諸法性本空也十二因緣者一無明二行三識四名色五六入六觸七受八愛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因緣生者即無明緣行行緣識等是也因緣滅者即無明滅乃至老死滅是也)。

  【二中智觀故得緣覺菩提】謂緣覺之人亦用體空之智初觀十二因緣生次觀十二因緣滅觀此生滅即悟非生非滅破見思之惑更能侵除習氣以由能觀之智比于聲聞稍勝故所證真空之理亦深是名中智觀故得緣覺菩提(侵除者猶漸除也習氣者見思余習之氣分也)。

  【三上智觀故得菩薩菩提】謂菩薩之人雖亦用體空之智觀十二因緣生滅了悟非生非滅而能頓斷見思習氣以由能觀之智比于緣覺復勝故所證真空之理最深是名上智觀故得菩薩菩提(菩薩梵語具云菩提薩埵華言覺有情)。

  阿羅漢三義(出翻譯名義)

  梵語阿羅漢華言無生亦云無學謂三界生死已盡是為無生無法可學是為無學或言不翻者名含三義故也(三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也)。

  【一殺賊】賊即見思惑也以其劫人功德之財奪人智慧之命故名為賊阿羅漢能斷三界見思之惑故名殺賊。

  【二不生】不生即無生也謂阿羅漢既斷見思惑盡更不受三界生故名不生。

  【三應(yīng)供】謂阿羅漢智斷功德既已具足應(yīng)受人天供養(yǎng)故名應(yīng)供(智謂得漏盡智斷謂斷三界見思惑盡也)。

  三迦葉(出法華經(jīng)文句)

  梵語迦葉華言光波謂身光炎涌映余光故也毗婆尸佛時三人共立剎柱以是因緣感報遂為兄弟(梵語毗婆尸華言勝觀)。

  【一優(yōu)樓頻螺迦葉】梵語優(yōu)樓頻螺華言木??林謂其居處近于此林故以名之將護四眾供給四事令無所乏最為第一(四眾者一比丘二比丘尼三優(yōu)婆塞四優(yōu)婆夷也四事者一飲食二衣服三臥具四醫(yī)藥也)。

  【二伽耶迦葉】梵語伽耶華言城謂其居家在王舍城南七由旬故以名之觀了諸法都無所著教化眾生最為第一(梵語由旬華言限量一由旬四十里也)。

  【三那提迦葉】梵語那提華言河謂其居止近于此河故以名之心意寂然降伏結(jié)業(yè)精進修行最為第一。

  阿難三名(出翻譯名義)

  阿難是斛飯王之子佛成道日生以其能持法藏有三種不同隨德受稱故有三名也。

  【一名阿難】梵語阿難華言慶喜生時合國欣慶歡喜故也以其親承佛旨傳以化人即傳持聲聞藏也。

  【二名阿難?陀】梵語阿難?陀華言喜賢以其住于有學之地得空無相無愿三解脫門即傳持緣覺藏也(空者謂了達自性本空無我我所也無相者謂一切法空無男女相也無愿者謂了達諸法無相無所愿求也以能空此三者即得自在無礙故云解脫門也)。

  【三名阿難迦羅】梵語阿難迦羅華言喜海以其解了如來說法無說而說說即無說所謂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難心即傳持菩薩藏也。

  聲聞三道(出天臺四教儀集注)

  【一見道】謂聲聞因斷三界見惑見真諦理故名見道即初果湏陀洹也(三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也見惑者意根對法塵起諸分別曰見惑梵語湏陀洹華言預流謂預入圣道法流也)。

  【二修道】謂聲聞得初果已復緣真諦之理斷欲界九品思惑名為修道即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也(思惑者五根對五塵起貪染心曰思九品者于上中下三品每一品中又分三品名為九品梵語斯陀含華言一來謂來欲界一番受生也梵語阿那含華言不來謂不來欲界受生也)。

  【三無學道】謂聲聞斷三界見思惑盡真諦之理究竟無法可學故名無學即第四果阿羅漢也(梵語阿羅漢華言無學)。

  結(jié)集三人(出付法藏因緣經(jīng))

  【一阿難】梵語阿難華言慶喜斛飯王之子佛成道日生生時舉國欣慶故云慶喜隨佛出家得阿羅漢果多聞第一能持法藏如來滅后與文殊師利集諸大眾于鐵圍山等處結(jié)集修多羅藏(梵語修多羅華言契經(jīng))。

  【二優(yōu)波離】梵語優(yōu)波離華言化生或翻上首以其持律第一為眾紀綱故也如來滅后與五百圣人于畢缽羅窟內(nèi)結(jié)集毗奈耶藏(畢缽羅西域記云即菩提??也梵語毗奈耶華言善治即律也)。

  【三迦葉】梵語迦葉波華言飲光謂其身光炎涌能映余物故也如來滅后集諸大眾于畢缽羅窟等處結(jié)集阿毗曇藏(梵語阿毗曇華言無比法即論也)。

  初果三結(jié)(出四教儀集注)

  結(jié)即見惑眾生由此見惑結(jié)縛不能出離生死聲聞之人斷此惑盡即證初湏陀洹果故名初果三結(jié)(梵語湏陀洹華言預流謂預入圣道法流也)。

  【一身見結(jié)】謂眾生于五陰等法中妄計為身強立主宰恒起我見是名身見結(jié)(五陰者色陰受陰想陰行陰識陰也)。

  【二戒取結(jié)】謂外道之人于非戒中謬以為戒取以進行如雞狗戒等是名戒取結(jié)(雞狗戒者謂外道計自身前世從雞中來即便獨立等或計從狗中來即便啖糞穢等是也)。

  【三疑結(jié)】謂迷心背理而于正法猶豫不決不能深信是名疑結(jié)。

  三余(出華嚴經(jīng)隨?演義鈔)

  【一煩惱余】煩惱余亦名障余謂二乘之人雖斷三界內(nèi)見思惑盡尚有界外無明惑在故名煩惱余(二乘者聲聞乘緣覺乘也三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也)。

  【二業(yè)余】業(yè)余亦名道余謂二乘之人雖斷三界內(nèi)業(yè)縛尚余界外變易生死之業(yè)故名業(yè)余。

  【三苦余】苦余亦名果余謂二乘之人已出三界分假生死尚有變易生死之苦故名苦余。

  三佛子(出華嚴經(jīng)?)

  【一外子】謂諸凡夫未曾入道未能紹繼佛種是名外子。

  【二庶子】謂聲聞緣覺但稟小乘之教生于法身不從如來大法生故是名庶子。

  【三真子】謂大乘菩薩稟受如來大法生于法身是名真子。

  三車(出法華經(jīng))

  三車者車即運載之義喻三乘之人各以所乘之法運出三界而至涅盤也(三乘者菩薩乘緣覺乘聲聞乘也三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也梵語涅盤華言滅度)。

  【一羊車】羊車者以羊挽車故名羊車喻聲聞之人修四諦行求出三界但欲自度不顧他人如羊之奔逸竟不回顧后群故以羊車喻之經(jīng)云如彼諸子為求羊車出于火宅是也(四諦者苦諦集諦滅諦道諦也)。

  【二鹿車】鹿車者以鹿挽車故名鹿車喻緣覺之人修十二因緣行求出三界而略有為他之心如鹿之馳走即能回顧后群故以鹿車喻之經(jīng)云如彼諸子為求鹿車出于火宅是也(十二因緣者一無明二行三識四名色五六入六觸七受八愛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

  【三牛車】牛車者以牛挽車故名牛車喻三藏教菩薩之人修六度行但欲度人出于三界而不求自出如牛之荷負安耐一切普運故以牛車喻之經(jīng)云如彼諸子為求牛車出于火宅是也(三藏者經(jīng)藏律藏論藏也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進五禪定六智慧也)。

  三乘(出法華經(jīng))

  乘即運載之義謂聲聞緣覺菩薩各以其法為乘運出三界生死同到真空涅盤故名三乘(三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也梵語涅盤華言滅度)。

  【一聲聞乘】聞佛聲教而得悟道故曰聲聞謂其知苦斷集慕滅修道故以此四諦為乘也(四諦者苦諦集諦滅諦道諦也)。

  【二緣覺乘】因觀十二因緣覺真諦理故名緣覺謂始觀無明緣乃至老死此是觀十二因緣生次觀無明滅乃至老死滅此是觀十二因緣滅觀此因緣生滅即悟非生非滅故以此十二因緣為乘也(十二因緣者一無明二行三識四名色五六入六觸七受八愛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

  【三菩薩乘】菩薩梵語具云菩提薩埵華言覺有情謂覺悟一切有情眾生也菩薩行六度行廣化眾生出離生死故以此六度為乘也(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進五禪定六智慧也)。

  三乘觀門(出天臺四教儀集注)

  【一聲聞觀苦諦為初門】苦即三界生死之苦也諦即審實之義謂聲聞之人知果苦而斷集因慕寂滅而修道品諦觀五陰生死之身即是眾苦之本故觀苦諦為初門也(三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也五陰者色陰受陰想陰行陰識陰也)。

  【二緣覺觀集諦為初門】集即招集之義謂煩惱之因則能招集生死之苦果也緣覺之人于十二因緣中初從無明觀起無明即屬集諦了知苦果實由集因而生故觀集諦為初門也(十二因緣者一無明二行三識四名色五六入六觸七受八愛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

  【三菩薩觀道諦為初門】道即六度也謂菩薩為利他故廣行六度化諸眾生故觀道諦為初門也(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進五禪定六智慧也)。

  三田喻三種人(出涅盤經(jīng))

  【第一田】此田渠流便利無諸沙鹵瓦石??刺種一得百以喻菩薩根性猛利智慧明了利益眾生無有窮盡是為第一田也(鹵音魯)。

  【第二田】此田雖無沙鹵瓦石??刺渠流險難[(冰-水+〡)*ㄆ]實減半以喻聲聞根性稍鈍雖得無漏但能自利不能度生是為第二田也(無漏者謂聲聞惑業(yè)已斷無復漏落三界生死也)。

  【第三田】此田渠流險難多諸沙鹵瓦石??刺種一得一為藁草故以喻闡提之人而于佛法無有信心今為說法以種后世善種是為第三田也(闡提梵語一闡提華言信不具外道名)。

  三草(出法華經(jīng)文句)

  草即藥草也藥草既蒙云雨之潤即得生長而能遍治眾病變體成仙以譬五乘之人既聞法華之教無漏智慧即得增長能破無明之惑開佛知見故以三草喻之(五乘者菩薩乘緣覺乘聲聞乘天乘人乘也)。

  【一小草】小草喻人天也謂法雨既沾無不蒙潤而人天之機根力微弱未獲大益故名小草。

  【二中草】中草喻聲聞緣覺也謂此二乘之人蒙佛法雨而于大乘根漸增長故名中草。

  【三上草】上草喻三藏教菩薩也謂此菩薩蒙佛法雨敷榮郁茂自他饒益故名上草(三藏者經(jīng)藏律藏論藏也)。

  三獸渡河(出天臺四教儀并法華玄義)

  三獸喻三乘河喻空理也謂通教聲聞緣覺菩薩同出三界取證空理而根器有大小行位有淺深如象馬兔同共渡河而有淺深之異故以此為喻也(三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也)。

  【一象渡河】象渡河者喻菩薩之人也謂菩薩修六度萬行利益眾生斷見思惑及斷習氣盡而證菩提如象之渡河得其底也(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進五禪定六智慧也見思惑者意根對法塵而起分別曰見惑眼耳鼻舌身貪愛色聲香味觸五塵曰思惑習氣者即見思余習之氣分也)。

  【二馬渡河】馬渡河者喻緣覺之人也謂緣覺修十二因緣斷見思惑雖兼斷習氣未能凈盡而證真空之理如馬之渡河雖不至底而漸深也(十二因緣者一無明二行三識四名色五六入六觸七受八愛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

  【三兔渡河】兔渡河者喻聲聞之人也謂聲聞修四諦法斷見思惑未能除斷習氣而但證真空之理如兔之渡河但浮水而過不能深也(四諦者苦諦集諦滅諦道諦也)。

  比丘三義(出大智度論)

  梵語比丘華言除饉謂眾生薄福在因無法自資得報多所饉乏出家之人戒行是良福田能除因果之饉乏故名除饉或言不翻者名含三義故也。

  【一破惡】謂比丘修戒定慧之道能破見思之惡故名破惡。

  【二怖魔】魔梵語具云魔羅華言殺者謂能殺人智慧之命也比丘既能修道魔即念言此人非但出我界域亦能轉(zhuǎn)化于他空我眷屬魔即驚怖故名怖魔。

  【三乞士】乞是乞求之名士是清雅之稱謂比丘常當乞食清凈自活上乞法以資慧命下乞食以資色身故名乞士。

  三種僧(出涅盤經(jīng))

  【一犯戒雜僧】謂其雖持禁戒為利養(yǎng)故與破戒者常共親附同其事業(yè)雜處熏習因而破戒是名犯戒雜僧也。

  【二愚癡僧】謂其雖在阿蘭若處諸根不利闇鈍愚魯經(jīng)律論藏不能解了于諸弟子或犯禁戒亦不能教令清凈懺悔是名愚癡僧也(梵語阿蘭若華言閑靜處)。

  【三清凈僧】謂其本性清凈嚴持戒律通達經(jīng)論不為諸魔之所沮壞又能調(diào)伏利益一切眾生為說諸戒輕重之相堪稱護法無上大師是名清凈僧也。

  律師三法(出善見毗婆沙律)

  【一本毗尼藏】梵語毗尼華言律謂為律師者必本于毗尼諷誦通利句義辯習文字不忘然后可以教授于人所以稱之為律師也。

  【二堅持不雜】謂為律師者當懷慚愧堅持法律于毗尼藏所有文句義?悉皆通達若有問者次第而答不相雜亂所以稱之為律師也。

  【三受持不忘】謂為律師者于毗尼藏所傳之師湏知次第授受之由若佛授優(yōu)波離如是次第師師相承乃至于今于其名字或能盡知或知一二而不忘失所以稱之為律師也。

  三圓滿(出瑜伽師地論)

  【一行圓滿】謂聽聞?wù)ㄒ婪ㄐ扌袕湍転樗?a href="/remen/rufa.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如法演說自利利他之行既周是名行圓滿。

  【二果圓滿】謂由修行即能證涅盤之果圓成滿足是名果圓滿(梵語涅盤華言滅度)。

  【三師圓滿】師即受道之師謂能以佛所說之法教誡于我復能引發(fā)一切梵行令得滿足是名師圓滿。

  沙彌三名(出翻譯名義)

  梵語沙彌華言息慈謂息惡行慈也。

  【一驅(qū)烏沙彌】謂能驅(qū)遣烏鳥即七歲至十二三歲者皆名驅(qū)烏沙彌也。

  【二應(yīng)法沙彌】謂能與出家之法相應(yīng)即十四歲至十九歲者皆名應(yīng)法沙彌也。

  【三名字沙彌】謂能止息諸惡勤行眾慈可以沙彌名字稱之即二十歲已上皆號名字沙彌也。

  三種天(出涅盤經(jīng))

  天者天然自然樂勝身勝故名天也。

  【一世間天】謂十方世界一切剎土中諸大國王雖處人中享受天福是名世間天。

  【二生天】即一切眾生修行十善之因受其果報或生欲界天或生色界天或生無色界天是名生天(十善者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壬+(工/山)]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欲不瞋恚不邪見也)。

  【三凈天】謂聲聞緣覺斷諸煩惱獲大神通變化自在清凈無染是名凈天。

  三界(出華嚴孔目)

  界限也別也謂三界分限各別不同故名界也。

  【一欲界】欲有四種一者情欲二者色欲三者食欲四者[淫-壬+(工/山)]欲下極阿鼻地獄上至第六他化天男女相參多諸染欲故名欲界(梵語阿鼻華言無間第六他化天者李他所化而自娛樂也)。

  【二色界】色即色質(zhì)謂雖離欲界穢惡之色而有清凈之色始從初禪梵天終至阿迦膩吒天九有一十八天并無女形亦無欲染皆是化生尚有色質(zhì)故名色界(梵語阿迦膩吒華言質(zhì)礙究竟一十八天者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少凈天無量凈天遍凈天無云天福生天廣果天無想天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xiàn)天色究竟天也)。

  【三無色界】謂但有心識而無色質(zhì)也始從空處終至非非想處九有四天但有受想行識四心而無形質(zhì)故名無色界(四天者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非想處天也)。

  三事人勝諸天(出大毗婆沙論)

  【一能勇猛】諸天耽嗜欲樂不復進修是人雖不見當來之果而能修諸苦行精進不怠是能勇猛勝諸天也。

  【二能憶念】諸天耽嗜欲樂慧性常惛是人能憶記曩久所作所說之事了了分明悉無忘失是能憶念勝諸天也。

  【三能梵行】梵者凈也諸天耽嗜欲樂不復增修善業(yè)是人初發(fā)心時能種殊勝善根愛持戒律行業(yè)清凈是能梵行勝諸天也。

  閻浮提人三事勝余三洲(出長阿含經(jīng))

  梵語閻浮提華言勝金洲即南洲也三洲者東弗于逮西瞿耶尼北郁單越也。

  【一勇猛強記】謂南洲之人于諸教法勇猛讀誦記聞廣博心不忘失其余三洲則不能然所以勝之也。

  【二勤修梵行】謂南洲之人于諸清凈梵行則能精勤修習期證道果其余三洲則不能然所以勝之也。

  【三佛出其土】謂南洲乃是中華文物之國一切圣賢皆出其中其人易化所以佛之降生必在斯土其余三洲則不示現(xiàn)所以勝之也。

  三種人難報(出大毗婆沙論)

  佛告比丘我見有三種人于諸有情多獲利益其恩難報假使盡其形壽以諸上妙衣服飲食臥具醫(yī)藥及余資緣而供養(yǎng)之亦不能報也。

  【一令出家者】謂若有人為其說法勸令出家剃發(fā)染衣以正信心受持凈戒乃至成就菩提其恩難報也(梵語菩提華言道)。

  【二令知集法者】集積集也謂眾生積集煩惱惑業(yè)而能招集生死之苦若有人為其說法令知煩惱過患而滅除之其恩難報也。

  【三令得漏盡者】漏盡者謂眾生生死惑俱盡不漏落三界也若有人為其說法令如法而修破除煩惱出離生死之苦而證真空涅盤之樂其恩難報也(三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也梵語涅盤華言滅度)。

  太子三妃(出瑞應(yīng)經(jīng)并翻譯名義)

  經(jīng)云太子十七歲納妃三人以示同人法也。

  【一瞿夷】梵語瞿夷華言明女其父名水光長者女生之時日將沒余光照其室內(nèi)皆明因名瞿夷是太子第一妃也。

  【二耶輸】梵語耶輸陀羅華言華色是太子第二妃即羅?羅之母也其父名移施長者。

  【三鹿野】鹿野是太子第三妃也其父名釋長者。

  三善知識(出止觀)

  知識者聞名欽德曰知睹形敬奉曰識謂修行之人欲得道果必由教授知識以訓誨同行知識以?勵外護知識以資養(yǎng)三者俱備方能成就其功故名善知識也。

  【一教授善知識】宣傳圣言曰教訓誨于我曰授即教授之師也謂其人內(nèi)外方便通塞障礙皆能決了是名教授善知識。

  【二同行善知識】謂修觀行之人互相?發(fā)切磋琢磨并心齊志如乘一船故名同行善知識。

  【三外護善知識】護猶助也謂管理所湏以助修行之人或有外侮而能捍御故名外護善知識。

  三想(出大智度論)

  般若經(jīng)云菩薩欲成無上道者應(yīng)起平等心于一切眾生無有偏黨皆生親愛之想莫生怨心莫生中人心故名三想。

  【一怨想】怨想者謂有人加害于我及害我父母兄弟者亦生親愛之想也。

  【二親想】親想者謂于父母兄弟及親戚朋友等皆生親愛之想也。

  【三中人想】中人想者謂于非怨非親之人亦生親愛之想也。

  三思(出華嚴經(jīng)?鈔)

  【一審慮思】謂在意地籌量之時未有所作故名審慮思。

  【二決定思】謂意既決定乃有所作是名決定思。

  【三動發(fā)思】唯識論云動身之思名為身業(yè)發(fā)語之思名為語業(yè)是名動發(fā)思。

  三惡覺(出涅盤經(jīng)并宗鏡錄)

  覺即知覺宗鏡錄云若唯修事定但習世禪雖曰修行猶生惡覺以不制意地未斷其原故也經(jīng)云一切凡夫雖善護身心猶故生于三種惡覺是也。

  【一欲覺】欲即貪欲謂一切凡夫之人不了五塵過患而于順情之境種種貪求而生惡覺故名惡覺(五塵者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也)。

  【二恚覺】恚即瞋恚謂一切凡夫之人不了五塵過患而于違情之境種種忿怒而生惡覺故名恚覺。

  【三害覺】謂一切凡夫之人常為覺觀怨賊之所侵害故名害覺(覺觀者初心在緣曰覺細心分別曰觀)。

  三報(出慈悲水懺)

  【一現(xiàn)報】謂現(xiàn)世作惡現(xiàn)身即受惡報現(xiàn)世作善現(xiàn)身即受善報是名現(xiàn)報。

  【二生報】謂此生作善作惡來生方受善惡之報是名生報。

  【三后報】謂或過去無量生中作善作惡于此生中受善惡報或在未來無量生中受善惡報是名后報。

  三業(yè)(出析玄記)

  【一身業(yè)】身業(yè)即身所作之業(yè)也有善有惡若殺生偷盜邪[淫-壬+(工/山)]即身惡業(yè)也若不殺不盜不[淫-壬+(工/山)]即身善業(yè)也。

  【二語業(yè)】語業(yè)即口所說之業(yè)也有善有惡若妄言綺語惡口兩舌即口惡業(yè)也若不妄言不綺語不惡口不兩舌即口善業(yè)也。

  【三意業(yè)】意業(yè)即意所起之業(yè)也有善有惡若貪欲瞋恚邪見即意惡業(yè)也若不貪欲不瞋恚不邪見即意善業(yè)也。

  三福田(出優(yōu)婆塞滅經(jīng))

  【一報恩福田】謂父母有養(yǎng)育之恩師長有教誨之恩若能供養(yǎng)恭敬非惟報答其恩抑且自然獲福是名報恩福田。

  【二功德福田】謂若能恭敬供養(yǎng)佛法僧三寶非但成就無量功德亦能獲其福報是名功德福田(佛梵語具云佛陀華言覺僧梵語具云僧伽華言和合眾)。

  【三貧窮福田】謂若見貧窮困苦之人當起慈愍之心以己所有資生等物而給施之唯不求報則亦自然獲福是名貧窮福田。

  三福業(yè)(出增一阿含經(jīng))

  【一施福業(yè)】謂修行之人若遇貧窮之人來乞之時須食與食須衣與衣乃至臥具醫(yī)藥隨其所欲皆悉施與因施獲福是名施福業(yè)也。

  【二平等福業(yè)】謂修行之人能持戒律不興惡想梵行端嚴語言和雅以平等慈悲愛護之心普覆一切有情令得安隱以平等心而能致福是為平等福業(yè)也。

  【三思惟福業(yè)】謂修行之人以智慧觀察了知出要之法遠離世間塵緣雜想以此思惟為出世善福之業(yè)是為思惟福業(yè)也。

  三供養(yǎng)(出普賢行愿?)

  【一財供養(yǎng)】謂以世間財寶及以種種上妙諸供養(yǎng)具供養(yǎng)諸佛菩薩是名財供養(yǎng)(菩薩梵語具云菩提薩埵華言覺有情)。

  【二法供養(yǎng)】謂依佛所說教法修于眾行乃至不舍菩薩業(yè)不離菩提心即是以法供養(yǎng)諸佛菩薩是名法供養(yǎng)(梵語菩提華言道)。

  【三觀行供養(yǎng)】謂依中道妙觀觀于一念之心具足三諦之法無有缺減眾生諸佛平等不二煩惱生死即是菩提涅盤念念觀之即是供養(yǎng)諸佛菩薩是名觀行供養(yǎng)(三諦者真諦俗諦中諦也梵語涅盤華言滅度)。

  三應(yīng)供養(yǎng)(出增一阿含經(jīng))

  【一如來所應(yīng)供養(yǎng)】謂如來出現(xiàn)世間咸欲利樂一切眾生于天人中最尊最上不降伏者而降伏之無救護者而救護之未度脫者而度脫之以是因緣一切天人所應(yīng)供養(yǎng)。

  【二阿羅漢所應(yīng)供養(yǎng)】梵語阿羅漢華言無學謂阿羅漢生死已盡梵行已立而能利益有情為世福田以是因緣一切天人所應(yīng)供養(yǎng)。

  【三轉(zhuǎn)輪圣王所應(yīng)供養(yǎng)】謂轉(zhuǎn)輪圣王恒以正法治化天下使其人民不殺不盜無諸過惡咸被恩澤各得其所以是因緣一切人民所應(yīng)供養(yǎng)。

  三種示導(出般若經(jīng))

  示開示導引導謂菩薩見諸有情在地獄中受極苦報即起拯濟之心故有三種示導也。

  【一神變示導】謂菩薩憫彼地獄之苦故現(xiàn)神通之力滅除湯火刀劍種種苦具令諸眾生藉此神變從地獄出生天人中受諸快樂是為神變示導。

  【二記說示導】謂菩薩憫彼地獄之苦而于眾生念念記憶不忘而為說法令諸眾生藉此法力從地獄出生天人中受諸快樂是為記說示導。

  【三教誡示導】謂菩薩憫彼地獄之苦即發(fā)慈悲喜舍之心說法教誡令諸眾生藉此教誡從地獄出生天人中受諸快樂是為教誡示導。

  三善道(出四教儀集注)

  三善道者謂天人阿修羅同修十善雖有上中下品不同皆名善道(十善者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壬+(工/山)]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欲不瞋恚不邪見也)。

  【一天道】天即欲界色界無色界諸天也謂因修上品十善復修世間禪定得生其中是名天道。

  【二人道】人即四天下之人也謂因行五常五戒復行中品十善得生其中是名人道(四天下即四洲東弗于逮西瞿耶尼南閻浮提北郁單越也五常者仁義禮智信也五戒者不殺不盜不邪[淫-壬+(工/山)]不妄語不飲酒也)。

  【三修羅道】梵語阿修羅華言無酒謂雖行五常欲勝他故行下品十善得生其中是名修羅道亦名仙道者以修羅一道攝屬不定故也(無酒者修羅于四天下采花醞于大海魚龍業(yè)力其味不變逐瞋妒誓斷酒故名無酒)。

  三種禮佛(出華嚴孔目)

  【一成過禮】謂禮佛時身儀不正而與輕慢相應(yīng)如碓上下佛制有過是名成過禮。

  【二相似禮】謂禮佛時身儀雖似端正而與雜覺相應(yīng)是名相似禮(雜覺者謂覺知之念紛雜也)。

  【三順實禮】謂禮佛時身儀端正而與正智相應(yīng)隨順實理是名順實禮。

  三發(fā)心(出翻譯名義)

  【一發(fā)大智心】謂欲以智慧廣求一切佛法普令眾生皆得法喜之樂是名發(fā)大智心。

  【二發(fā)大悲心】謂慈愍一切眾生輪回生死受種種苦誓愿救?是名發(fā)大悲心。

  【三發(fā)大愿心】謂依四弘誓愿發(fā)無上菩提之心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是名發(fā)大愿心(四弘誓愿者眾生無邊誓愿度煩惱無數(shù)誓愿斷法門無量誓愿學佛道無上誓愿成也)。

  三發(fā)心(出釋氏要覽)

  【一厭離有為發(fā)心】謂人厭惡世間皆是有為之法能招三界生死之苦欲求出離此苦即發(fā)心修行是名厭離有為發(fā)心(三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也)。

  【二所求菩提發(fā)心】梵語菩提華言道謂人宿有善本具正知見欲求出世妙道即發(fā)心修行是名所求菩提發(fā)心。

  【三饒益有情發(fā)心】有情即眾生也謂人起慈悲心愍念世間一切眾生受生死苦即發(fā)心修行愿?其苦而與其樂是名饒益有情發(fā)心。

  三種發(fā)心(出觀經(jīng)妙宗鈔)

  觀無量壽佛經(jīng)云若有眾生愿生彼國者發(fā)三種心當?shù)?a href="/remen/wangsheng.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往生(彼國者西方安養(yǎng)凈土也)。

  【一至誠心】至專也誠實也謂此土眾生欲生彼國當發(fā)專至誠實之心正念真如求愿往生故名至誠心。

  【二深心】謂求無上佛果必須心契深理欲契深理必須厚種善根涅盤經(jīng)云深根難?故名深心。

  【三發(fā)愿心】謂以真如實心趣果善心二心功德善巧回向發(fā)愿求生凈土速證法忍廣?一切眾生苦惱故名發(fā)愿心(法忍者謂于無生之法忍可忍證也)。

  三種發(fā)菩提心(出起信論)

  【一直心】直心者謂心常質(zhì)直離諸謟曲能行正法即是菩提之心也。

  【二深心】深心者謂于正法心生深信而復樂修一切善行即是菩提之心也。

  【三大悲心】大悲心者悲即悲愍謂悲愍一切受苦眾生常思救護令其安樂即是菩提之心也。

  三行(亦名三種業(yè)出大智度論并王法念處經(jīng))

  【一福行】謂因修十善等福報生欲界天上人間及阿修羅享福受樂故名福行(十善者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壬+(工/山)]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欲不瞋恚不邪見也梵語阿修羅華言無酒)。

  【二罪行】謂因作五逆十惡等罪報生畜生餓鬼地獄責罪受苦故名罪行(五逆者一殺父母二破和合僧三出佛身血四殺阿羅漢五破羯磨僧也十惡者殺生偷盜邪[淫-壬+(工/山)]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欲瞋恚邪見也)。

  【三無動行】(亦名不動行)謂修世間禪定報生色界無色界天心定不動故名無動行。

  三種清凈(出大智度論)

  【一心清凈】謂修學般若菩薩不生染心不生瞋心不生憍慢心不生慳貪心不生邪見心是名心清凈(梵語般若華言智慧)。

  【二身清凈】謂修學般若菩薩心既清凈再后受身常得化生是名身清凈。

  【三相清凈】謂修學般若菩薩身心既皆清凈則能具足相好莊嚴其身故名相清凈。

  清凈三業(yè)(出瓔珞經(jīng))

  經(jīng)云須菩提問佛色身佛即以三業(yè)答之(梵語須菩提華言空生又云善現(xiàn))。

  【一身行清凈】謂身之所行能防塞一切諸不善法是名身業(yè)清凈。

  【二口言真誠】謂凡所言說真實誠信永離邪妄之語是名口業(yè)清凈。

  【三意專向道】謂[(冰-水+〡)*ㄆ]攝身心常居寂定無他異念是名意業(yè)清凈。

  三業(yè)供養(yǎng)(出法華文句)

  【一身業(yè)供養(yǎng)】謂身至誠敬禮諸佛菩薩是名身業(yè)供養(yǎng)。

  【二口業(yè)供養(yǎng)】謂口發(fā)言稱美諸佛菩薩功德是名口業(yè)供養(yǎng)。

  【三意業(yè)供養(yǎng)】謂端心正意想念諸佛菩薩相好是名意業(yè)供養(yǎng)。

  三種凈業(yè)(出觀無量壽佛經(jīng))

  經(jīng)云韋提希白佛言世尊我今樂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唯愿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于是世尊以三種凈業(yè)答思惟十六妙觀酬正受故知三種凈業(yè)乃往生凈土之因也(梵語韋提希華言思惟梵語阿彌陀華言無量壽十六妙觀者日觀水觀地觀寶??觀八功德水觀總觀華座觀像觀佛真身觀觀世音觀大勢至觀普想觀雜想觀上輩生觀中輩生觀下輩生觀也)。

  【一孝養(yǎng)父母等業(yè)】謂若能孝養(yǎng)父母奉事師長則必慈心不殺修行十善是為凈業(yè)(十善者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壬+(工/山)]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欲不瞋恚不邪見也)。

  【二受持三歸等業(yè)】謂歸依佛法僧寶具足眾戒不犯威儀是為凈業(yè)。

  【三發(fā)菩提心等業(yè)】梵語菩提華言道謂發(fā)無上道心深信因果誦大乘經(jīng)勸進行者是為凈業(yè)。

  三施(出大智度論)

  【一財施】謂自能持戒不侵他人財物又能以己之財施與他人是名財施。

  【二法施】謂既能財施又能為人說法令其開悟是名法施。

  【三無畏施】謂一切眾生皆畏于死持戒之人無殺害心令其無畏是名無畏施。

  三施(出華嚴經(jīng)?鈔)

  【一飲食施】飲食施者謂見饑餓之人即以飲食濟其困餒是名下品施。

  【二珍寶施】珍寶施者謂見貧窮之人即以財物珍寶周其窘乏是名中品施。

  【三身命施】身命施者謂但割身肉濟于饑餓眾生名身施若全身施與命亦隨盡名命施此施極難極重是名上品施。

  三輪體空(出能斷金剛經(jīng)論)

  謂布施時體達施者受者及所施物皆悉本空則能摧碾執(zhí)著之相是名三輪體空。

  【一施空】謂能施之人體達我身本空豈有我為能施既知無我則無希望福報之心是名施空。

  【二受空】謂既體達本無我為能施之人亦無他人為受施之者是名受空。

  【三施物空】物即資財珍寶等物謂能體達一切皆空豈有此物而為所施是名施物空。

  三種不堅易三堅法(出本事經(jīng))

  【一不堅財貿(mào)易堅財】謂一切世間財物體非堅固聚散無常不可久保若能持用布施清凈梵行之人遠求無上安樂涅盤或求當來天人樂果即為堅固之財永久不壞矣是為不堅之財貿(mào)易堅財也(梵語涅盤華言滅度)。

  【二不堅身貿(mào)易堅身】謂父母所生之身乃四大假合而成危脆不實體非堅固生滅無常不可久存若能持守五戒清凈無染修習菩提無上之道以證金剛不壞之身是為以不堅身貿(mào)易堅身也(四大者地大水大火大風大也五戒者不殺不盜不邪[淫-壬+(工/山)]不妄語不飲酒也)。

  【三不堅命貿(mào)易堅命】謂人所受之命雖壽夭不齊皆同夢幻體非堅固倏忽無常不可久保若能了知四諦修習正法超越生死以續(xù)常住不朽慧命是為以不堅命貿(mào)易堅命也(四諦者苦諦集諦滅諦道諦也)。

  三聚戒(出菩薩戒義?并法苑珠林)

  聚集也戒禁戒也此三種戒能攝一切大乘諸戒故名三聚戒法苑珠林云大圣度人功唯在戒莊嚴論云初律儀戒以禁防為體后攝善攝生二戒以勤勇為體。

  【一攝律儀戒】攝律儀戒者謂一切律儀無不聚攝也律即法律是禁止之義儀即儀式是軌范之義法苑珠林云攝律儀者要唯有四一者不得為利養(yǎng)故自贊毀他二者不得故慳不施前人(即外人也)三者不得瞋心打罵眾生四者不得謗大乘經(jīng)典持此四法無惡不離故名攝律儀戒。

  【二攝善法戒】攝善法戒者所行之行能攝一切善法也謂身口意所作善法及聞思修三慧布施等六度之法無不聚攝故名攝善法戒(三慧者一聞慧謂聞法而生智慧也二思慧謂思惟而生智慧也三修慧謂修習而生智慧也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進五禪定六智慧也)。

  【三攝眾生戒】攝眾生戒者謂能攝受一切眾生也能攝之行即是慈悲喜舍慈名愛念能與眾生樂故悲名憐愍能?眾生苦故喜名喜慶慶一切眾生離苦得樂故舍名無憎無愛常念眾生同得無憎無愛故以此等法攝諸眾生也。

  三事戒(出大寶積經(jīng))

  【一身凈戒】謂身受諸戒無有闕漏無有毀犯是名身凈戒。

  【二言凈戒】謂一切所說語言無有?謟虛誑不實是名言凈戒。

  【三意凈戒】謂蠲除惡覺離諸貪欲是名意凈戒。

  滅有三義(出華嚴經(jīng)隨?演義鈔)

  華嚴?云梵語毗尼或翻為滅滅有三義。

  【一滅業(yè)非】謂戒能滅殺盜等罪業(yè)之過非故名滅業(yè)非。

  【二滅煩惱】謂戒能滅貪瞋癡等煩惱故名滅煩惱。

  【三得滅果】謂因戒故既滅業(yè)與煩惱即得無為寂滅之果故名得滅果。

  三種忍行(出諸經(jīng)要集)

  【一身忍行】謂菩薩修行時舍身命財無有吝惜雖被割截身體而能忍受是名身忍行。

  【二口忍行】謂菩薩修行時雖被人輕嫌打罵聞已能忍不起斗諍是名口忍行。

  【三意忍行】謂菩薩修行時雖被人毀訾罵辱瞋恚呵責聞已能忍不起忿恨之心是名意忍行。

  三種精進(出菩薩善戒經(jīng))

  【一莊嚴精進】莊即端莊嚴即嚴飾謂菩薩發(fā)心時精勤修習一切梵行莊嚴道果復為化諸眾生于三界中示現(xiàn)受生乃至為慈悲故入地獄中代其受苦心不休息是名莊嚴精進(三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也)。

  【二攝善法精進】謂菩薩既修六度梵行不為煩惱惡業(yè)邪見之所傾動攝持世間出世間一切善法心不放逸是名攝善法精進(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進五禪定六智慧也)。

  【三利益眾生精進】謂菩薩于一切時修習圣道利益一切眾生以種種法而化導之咸使斷滅惡因成就善果雖歷塵劫心不疲倦是名利益眾生精進。

  三種勝勇猛(出大乘莊嚴經(jīng)論)

  【一愿勝勇猛】愿即誓愿謂初修行之時湏發(fā)四弘誓愿發(fā)大勇猛成佛菩提廣化有情知勝功德是名愿勝勇猛(四弘誓者眾生無邊誓愿度煩惱無數(shù)誓愿斷法門無量誓愿學佛道無上誓愿成也梵語菩提華言道)。

  【二行勝勇猛】行即所修之行謂至心學道能行妙行發(fā)大勇猛決趣菩提是名行勝勇猛。

  【三果勝勇猛】果即修因所感之果謂一心精進修諸妙行發(fā)大勇猛決求成佛于彼之時與一切佛平等無二是名果勝勇猛。

  三種定業(yè)輪(出地藏十輪經(jīng))

  定即禪定業(yè)即行業(yè)輪有運轉(zhuǎn)摧輾之義謂如來以禪定誦習之法輪摧輾一切煩惱惑業(yè)而成無上菩提亦令眾生如說修行而證道果故說此三種定業(yè)輪也(梵語菩提華言道)。

  【一建立修定業(yè)輪】謂令眾生修行正觀觀察無明煩惱起滅之相及觀察世間如幻如化以安那般那數(shù)息之法修習靜慮則能摧破一切惑業(yè)心住正定是為建立修定業(yè)輪(梵語安那般那華言出息入息即數(shù)息觀也)。

  【二建立習誦業(yè)輪】謂令眾生習誦大乘經(jīng)教初中后夜精勤無怠心不散亂則能摧破一切惑業(yè)是為建立習誦業(yè)輪。

  【三建立營福業(yè)輪】謂令眾生修行布施持戒造像建塔供佛法僧又營種種福報之事則能摧破一切惑業(yè)是為建立營福業(yè)輪。

  三勝學(出瑜伽師地論)

  【一增上戒學】謂具足受持大小乘戒制伏過非成就威儀于諸戒法而能增勝是名增上戒學。

  【二增上心學】謂能舍欲界諸不善法得入初禪乃至入第四禪于諸定心而能增勝是名增上心學(初禪四禪即色界天也)。

  【三增上慧學】謂于四圣諦等法如實能知是名增上慧學(四圣諦者苦圣諦集圣諦滅圣諦道圣諦也)。

  三事無盡(出眾德三昧經(jīng))

  【一布施無盡】謂菩薩好喜布施不吝財物乃至軀命悉能施與心不疲厭是名布施無盡。

  【二持戒無盡】謂菩薩護持禁戒未曾違舍見犯戒者憐愍悲哀見奉戒者尊重愛敬復以戒法傳化他人心不疲厭是名持戒無盡。

  【三博聞無盡】謂菩薩聞如是法即當奉行思欲化他必湏博學一切經(jīng)典與夫世間藝術(shù)無不諳練求聞稟聽心不疲厭是名博聞無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