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乘阿含部小乘單譯經(jīng)大乘單譯經(jīng)大乘律小乘律 大乘論小乘論宋元續(xù)入藏諸論 西土圣賢撰集此土著述
大明三藏法數(shù)卷第二
大明三藏法數(shù)卷第二 昆四
跡本二門(出法華玄義釋簽)
門即能通之義謂由此門皆能通至實相也然此二門惟法華一經(jīng)明之蓋非本無以垂跡非跡無以顯本本跡雖殊皆不思議故稱為妙諸經(jīng)但論釋迦近得成佛之跡而不言久遠已成之本則顯法華已今當說最為第一故得為經(jīng)中王也(實相者離虛妄相名為實相即中道真實之妙理也已今當說者般若之前皆為已說無量義經(jīng)為今說涅盤經(jīng)為當說)。
【一跡門】法華經(jīng)中前十四品名為跡門跡猶足跡譬如人之所居則有行往之跡也蓋論釋迦最初成道已來及中間施化節(jié)節(jié)唱生唱滅以至于今成佛度生皆是從本垂跡故名跡門也。
【二本門】法華經(jīng)中后十四品名為本門本為根本如??木之有根也蓋論釋迦塵點劫前已得成佛故經(jīng)云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謂今釋迦牟尼佛出釋氏宮去伽耶城不遠坐于道場得成正覺然我實成佛以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從是以來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說法教化此是開跡顯本故名本門也(梵語伽耶華言山城梵語那由他華言萬億梵語娑婆華言能忍)。
二種一乘(出華嚴經(jīng)?)
一乘者謂華嚴一乘圓教也于此一乘有同有別故云二種一乘也。
【一同教一乘】同者即同于終頓二教也然終教但詮一性一相理事無礙頓教但詮無二無三言思斯絕今此同教具詮一性一相理事無礙無二無三言思斯絕同彼二教俱顯一乘故名同教一乘也(無二者無聲聞緣覺也無三者兼無菩薩也)。
【二別教一乘】別者即別異小始終頓之四教也然此別教唯辨圓融具德事事無礙隨舉一法即攝一切無盡法門一一法門迥異余教故名別教一乘也。
二種莊嚴(出涅盤經(jīng))
莊即端莊嚴即嚴飾謂智慧福德二種皆能莊嚴法身也。
【一智慧莊嚴】謂諸菩薩從初發(fā)心乃至究竟無明凈盡佛性現(xiàn)前所有智慧能顯法身是名智慧莊嚴。
【二福德莊嚴】謂諸菩薩修行六度萬行具足所有福德能顯法身是名福德莊嚴(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進五禪定六智慧也)。
二種莊嚴(出金剛經(jīng)纂要?)
金剛經(jīng)云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非莊嚴者即形相莊嚴也是名莊嚴者即第一義莊嚴也。
【一形相莊嚴】謂人若分別佛土是有為形相而言我能成就者彼且住著色聲等境非真莊嚴是名形相莊嚴。
【二第一義莊嚴】謂以無所住著清凈之心依真實智慧通達自性之土唯心顯現(xiàn)此是正智成就佛土是名第一義莊嚴。
二如來藏(出大乘止觀法門)
如來者即理性如來也藏以含攝為義謂一切眾生煩惱心中具足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無漏清凈之業(yè)如石中有金木中有火故云垢藏之中佛性滿足是名如來藏也。
【一空如來藏】謂此心性雖隨染凈之緣建立生死涅盤等法然心體平等離性離相非唯所起染凈等法皆空而能起之心亦不可得是名空如來藏。
【二不空如來藏】謂此心性具足無漏清凈功德及諸有漏業(yè)惑染法包藏含攝無德不備無法不現(xiàn)故名不空如來藏。
二經(jīng)體(出華嚴經(jīng)?)
【一文是所依體】文是所依體者文即文字為一切義理所依復為能詮契經(jīng)之體也。
【二義是能依體】義是能依體者謂一切義理皆依文字而顯故義是能依而與文字同為能詮契經(jīng)之體也。
二涅盤(出金光明經(jīng)玄義)
梵語涅盤華言滅度。
【一性凈涅盤】謂諸法實相之理不可染不可凈不染即不生不凈即不滅不生不滅名性凈涅盤(諸法實相者十界因果之法本來離虛妄相相相皆實故名實相不可染不可凈者謂實相之理惑不能染智不能凈不染即不生者既無惑染豈有法生不凈即不滅者既非智凈豈有法滅是故名為不生不滅)。
【二方便凈涅盤】方便猶善巧也智既契理即照群機照必垂應機感即生此生非生機緣既盡應身即滅此滅非滅不生不滅名方便凈涅盤(此生非生者謂機感即生心常寂滅也此滅非滅者謂緣盡即滅應用常興也)。
二涅盤(出大智度論)
【一有余涅盤】謂見思煩惱已斷尚余現(xiàn)受色身未滅是名有余涅盤(見思煩惱即見思二惑意識起諸分別曰見惑于塵境起諸貪愛曰思惑)。
【二無余涅盤】謂見思二惑與所受五眾之身俱得滅盡無有遺余是名無余涅盤(五眾即五陰謂色受想行識也)。
【一煩惱】昏煩之法惱亂心神即無明貪愛之惑也謂諸眾生隨順煩惱流轉(zhuǎn)生死故違涅盤之道也。
【二涅盤】梵語涅盤華言滅度謂諸眾生厭生死苦修習梵行斷諸煩惱證大涅盤故違煩惱之惑也。
二智(出華嚴經(jīng)隨?演義鈔)
【一如理智】謂諸佛菩薩以如實之智徹見實際之理妙極寂靜無增無減是名如理智。
【二如量智】謂諸佛菩薩究竟通達一切境界若見眾生乖于理智則成生死若見眾生稱于理智則得涅盤是名如量智。
二智(出攝大乘論)
【一根本智】根本智亦名無分別智謂此智不依于心不緣外境了一切法皆即真如境智無異如人閉目外無分別由此無分別智能生種種分別是名根本智。
【二后得智】謂依止于心緣于外境種種分別境智有異如人開目眾色顯現(xiàn)以其于根本智后而得此智是名后得智。
二智(出大集經(jīng))
【一盡智】謂阿羅漢斷三界見思惑竟即知我生已盡梵行清凈是名盡智(梵語阿羅漢華言無生亦云無學)。
【二無生智】謂阿羅漢斷三界見思煩惱已盡知諸縛解更不三界受生是名無生智(三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也)。
二智(出觀音玄義)
【一一切智】謂于一切內(nèi)法內(nèi)名能知能解一切外法外名亦能知能解是名一切智即聲聞緣覺之智也(內(nèi)法內(nèi)名者謂理內(nèi)所詮法相及能詮名字蓋佛教依理而說故名理內(nèi)也外法外名者即理外所詮法相及能詮名字蓋外道等違理橫計故名理外也)。
【二道種智】道種智者謂能用諸佛一切道法發(fā)起眾生一切善種是名道種智即菩薩之智也。
二智(出華嚴經(jīng)隨?演義鈔)
【一觀察智】謂以智慧照了人法二空所顯真如之理了知能證所證二俱不可得是名觀察智(能證者謂能證之智所證者謂所證之理)。
【二取相智】謂善取法界之相若事若理以智慧照了悉使法法圓融事理無礙是名取相智也。
二真如(出華嚴經(jīng)隨?演義鈔)
【一安立真如】體非偽妄曰真性無改異曰如即一實相之體也謂真如之體能生世間出世間一切諸法而得安住故名安立真如。
【二非安立真如】謂真如之法從本已來性自清凈離一切相寂滅無為故名非安立真如。
二真如(出起信論?)
【一離言真如】謂真如之體離名字相離心緣相離言說相故名離言真如。
【二依言真如】謂真如之體性本虛融不礙言說以依言說能顯真如故名依言真如。
二真如(出起信論?)
【一不變真如】謂真如之體從本已來畢竟平等無有變易不可破壞體恒寂靜無一異相故名不變真如。
【二隨緣真如】謂真如之性本無生滅然因無明熏動起一切相如水因風妄波忽動若風止息動相元無故名隨緣真如。
二種如如(出佛性論)
【一如如智】謂真如妙智本來清凈無明不能覆煩惱不能染照了諸法平等不二以其智如如境故名如如智。
【二如如境】謂真如妙境常住一相量等虛空不遷不變無滅無生以其境如如智故名如如境。
二心(出蓮宗寶鑒)
【一真心】謂自性清凈之心真凈明妙虛徹靈通離虛妄想故曰真心。
【二妄心】謂全真成妄隨境生滅念念不實故曰妄心(隨境者隨順色聲香味觸法六塵之境也)。
二心(出唯識論)
【一相應心】應即當也謂一念妄心虛妄分別而與煩惱諸惑相應是名相應心。
【二不相應心】謂常住真心古今一相自性清凈而與煩惱諸惑永不相應是名不相應心。
二種心相(出占察經(jīng))
【一心內(nèi)相】謂心體本相如如不異清凈圓滿無障無礙微密難見遍一切處是名心內(nèi)相。
【二心外相】謂心隨有所念種種境界皆悉現(xiàn)前是名心外相。
二種性(出楞伽經(jīng))
種即能生之種性即數(shù)習之性非理性之性也。
【一圣種性】謂聲聞觀五陰苦空厭惡生死忻求涅盤則成聲聞種性緣覺觀五陰緣起修遠離行則成圓覺種性佛即覺了五陰等法本來空寂無生無滅三惑俱遣眾德悉備則成佛種性經(jīng)中不言菩薩種性者菩薩所修之行即成佛之種性故不言也(三惑者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也五陰者色陰受陰想陰行陰識陰也)。
【二愚夫種性】謂愚癡凡夫于五陰諸法及世間事種種妄想分別非有為有無常計常隨事執(zhí)著則成愚夫種性也。
二種性(出大智度論)
【一總性】謂一切諸法性本空寂無生無滅無來無去無入無出故名總性。
【二別性】謂人喜作惡則以惡為性好集善事則以善為性如火以熱為性水以濕為性故名別性。
二種性(出地持經(jīng))
種即種子有發(fā)生之義性即性分乃自分不改之義以由菩薩根性不定故有二種之分也。
【一性種性】性種性者即本性為性也謂菩薩六入殊勝分別一切諸法悉皆明了也(六入者謂眼入色耳入聲鼻入香舌入味身入觸意入法也殊勝者菩薩根有勝力故所見色等一一殊勝也)。
【二習種性】習種性者即數(shù)習為性也謂菩薩從初發(fā)心修習眾善所得之性也。
二種性(出地持經(jīng))
【一有性】謂四大五陰六根六塵乃至涅盤等皆是世間假名施設(shè)有自性法是名有性(四大者地大水大火大風大也五陰者色陰受陰想陰行識陰也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六塵者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也梵語涅盤華言滅度)。
【二無性】謂四大乃至涅盤等假名畢竟空中一切悉無是名無性。
二相(出起信論)
【一智凈相】謂依真如內(nèi)熏之力及教法外熏之力如實修行滿足方便破識心生滅之相成純凈圓常之智是名智凈相。
【二不思議業(yè)相】謂依智凈相能作一切勝妙境界無量功德之相常無斷絕隨眾生根種種示現(xiàn)令得利益是名不思議業(yè)相。
二相(出起信論)
【一同相】謂染凈二法皆同真如性相譬如種種瓦器皆同微塵性相故名同相。
【二異相】謂真如平等之理隨染凈緣顯現(xiàn)一切差別之相故名異相。
二相(出大智度論)
【一總相】謂說世間一切有為之法皆是無常故名總相。
【二別相】謂諸法雖皆無常而各有別相如地有堅相水有濕相火有熱相風有動相各各不同故名別相。
二相(舊名二識出宗鏡錄)
【一所緣境相】謂心所緣色聲香味觸法六塵之境其相顯現(xiàn)于外是名所緣境相。
【二能緣識相】謂眼識乃至意識能緣六塵之境其相顯現(xiàn)于內(nèi)是名能緣識相(眼識乃至意識者謂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也六塵者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也)。
二相別(出析玄記)
【一自相別】相即相狀謂如身是身自相于此身中有能造所造根塵各別故如受是受自相于此受中有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等各別故如心是心自相于此心中有眼等六識各別故如法是法自相于此法中有五陰十二入十八界不同故又如觀身以不凈為自相觀受以苦為自相觀心以無常為自相觀法以無我為自相故名自相別(身受心法即四念處身謂己身受謂領(lǐng)納諸事心謂第六識法謂善惡等法六識者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也五陰者色陰受陰想陰行陰識陰也十二入者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意入色入聲入香入味入觸入法入也十八界者眼界色界眼識界耳界聲界耳識界鼻界香界鼻識界舌界味界舌識界身界觸界身識界意界法界意識界也)。
【二共相別】謂但約苦空無常無我四種行相于身受心法上共有名為共相而言別者如觀身為苦時不能觀空無常無我乃至觀身為無我時不能觀苦空無常觀身既爾觀受心法行相亦然故名共相別。
二根(出楞嚴經(jīng)義海)
【一浮塵根】浮塵根者根即眼耳鼻舌身意也以其虛假不實故名浮無見聞覺知之用故名塵經(jīng)云眼如蒲萄朵耳如新卷葉鼻如雙垂??舌如初偃月身如腰鼓?意如幽室見是也。
【二勝義根】勝義根者謂眼等六根有增上勝力能照境發(fā)識以成根用故名勝義如眼能見色耳能聞聲鼻能嗅香舌能嘗味身能覺觸意能知法是也。
二種根本(出楞嚴經(jīng))
【一無始生死根本】謂眾生經(jīng)無窮劫流轉(zhuǎn)生死求其初始實不可得但迷失本性即隨生死故名無始生死根本者即是攀緣之心經(jīng)云用攀緣心為自性者是也。
【二無始菩提涅盤元清凈體】梵語菩提華言道梵語涅盤華言滅度謂性凈理體虛融寂滅不遷不變無始無終故名無始菩提涅盤不染煩惱不涉生死故號元清凈體即菩提涅盤清凈之根本也。
二種識(出顯識論)
【一顯識】顯識即第八識謂此識含藏一切善惡種子而能顯現(xiàn)一切境界故名顯識(第八識即藏識也)。
【二分別識】分別識即第六意識謂于顯識中分別五塵好惡等相故名分別識(五塵者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也)。
識二分(出攝大乘論釋)
論云于六識中一分成相一分成見故名識二分。
【一相分】謂于眼等六識各各變異成色等種種諸相是名相分(六識者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也)。
【二見分】謂眼等六識各能了別諸塵境界是名見分。
阿賴耶二義(出宗鏡錄)
梵語阿賴耶華言藏謂第八識能含藏諸法種故。
【一能攝一切法】攝謂攝持即含藏之義蓋此識攝持一切善惡之法猶如庫藏含藏寶貝而不遺失也。
【二能生一切法】生即發(fā)生也謂此識既含藏善惡種子則一切善惡諸法從此出生猶如大地能發(fā)生草木萬物也。
二德(出觀音玄義)
二德者在眾生因心所具則名緣了二因在諸佛果上所顯則成智斷二德蓋了因顯則成智德緣因顯則成斷德故也。
【一智德】智即智慧謂照了一切諸法通達無礙隨眾生機器大小各各為其演說無有差謬是名智德。
【二斷德】斷即斷除謂斷惑業(yè)凈盡隨所調(diào)伏眾生之處惡不能染縱任自在無有累縛是名斷德。
二行(出華嚴經(jīng)?)
【一頓成諸行】頓成諸行者即依圓融法門而修行也謂諸菩薩若斷一惑則一切惑俱斷若行一行則一切行具足故普賢行品云一斷一切斷等是也。
【二遍成諸行】遍成諸行者即依行布法門而修行也謂諸菩薩始自發(fā)菩提心終至等覺位中次第歷諸法門遍修諸行是名遍成諸行(行布法門者謂諸法門行列排布也)。
二行(出華嚴經(jīng)?)
【一差別行】謂遍依諸位各別而修是名差別行(諸位者謂十住十住十行回向十地等諸位也)。
【普賢行】謂依圓融法門隨修一行即具一切諸行是名普賢行(一行者即于四十二位之中隨修一行即攝一切余行也)。
二觀行(亦名唯識觀出宗鏡錄)
【一尋伺】謂推尋伺察根塵相對所起一念之心即以三觀觀之是名尋伺(粗心在緣曰尋細心分別曰伺三觀者空觀假觀中觀也)。
【二真如】真名不偽如名不異謂常以妙觀觀于心性本具真如之理速令顯發(fā)是名真如。
二道(出婆娑論并凈土十疑論)
【一難行道】論云于五濁惡世無量佛所求阿鞞?致甚難可得蓋言娑婆世界塵境粗強五欲障蔽難入于道故名難行道(五濁者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也梵語阿鞞?致華言不退轉(zhuǎn)梵語娑婆華言能忍謂于此世界能忍受諸惡也五欲者色欲聲欲香欲味欲觸欲也)。
【二易行道】謂憑信佛語修行念佛三昧求生凈土復乘阿彌陀佛愿力攝持決定往生故名易行道(梵語阿彌陀華言無量壽)。
二道(出止觀輔行記)
【一教道】教道有二一謂別教菩薩于十住十行十回向位中依憑佛教方便修行是名約行教道二謂如來與住行向諸位菩薩說登十地之法是名約說教道(十住者發(fā)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貴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頂住也十行者歡喜行饒益行無嗔恨行無盡行離癡亂行善現(xiàn)行無著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實行也十回向者救一切眾生離眾生相回向不壞回向等一切佛回向至一切處回向無盡功德藏回向隨順平等善根回向隨順等觀一切眾生回向真如相回向無縛解脫回向法界無量回向也十地者歡喜地離垢地發(fā)光地焰慧地難勝地現(xiàn)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云地也)。
【二證道】證道亦有二一謂別教菩薩于初地位中破無明微細之惑證中道真實之理是名約行證道二謂如來自說此十地法我已親證是名約說證道。
二道(出析玄記)
【一無間道】謂聲聞初果之人依于八忍能斷八諦下迷理之惑此八忍不被見惑之所間隔是名無間道(八忍者苦法忍苦類忍集法忍集類忍滅法忍滅類忍道法忍道類忍也八諦者欲界四諦色界無色界四諦也四諦者苦諦集諦滅諦道諦也)。
【二解脫道】謂聲聞初果之人依于八智能證八諦下無為之理此八智已離惑縛是名解脫道(八智者苦法智苦類智集法智集類智滅法智滅類智道法智道類智也)。
二道(出文殊師利菩薩問菩提經(jīng)論)
【一有漏道】謂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五波羅蜜能成就世間有漏生死之果是名有漏道(梵語波羅蜜華言到彼岸)。
【二無漏道】謂般若波羅蜜能成就出世間無漏涅盤之果是名無漏道(梵語般若華言智慧梵語涅盤華言滅度)。
二諦(出翻譯名義)
【一真諦】真諦者彰一性本實之理也所謂實際理地不受一塵是非雙泯能所俱亡指萬象為真如會三乘歸實際也(三乘者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也)。
【二俗諦】俗諦者顯一性緣起之事也所謂佛事門中不舍一法勸臣以忠勸子以孝勸國以治勸家以和弘善示天堂之樂懲惡顯地獄之苦也。
二門(出華嚴經(jīng)?)
二門者蓋言華嚴一經(jīng)而具顯行布圓融二門皆能通入法界也。
【一行布門】謂經(jīng)中廣明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四十二位法門行列分布令諸菩薩修行證入從淺至深次第不同故名行布門也(十住者發(fā)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貴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頂住也十行著歡喜行饒益行無嗔恨行無盡行離癡亂行善現(xiàn)行無者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實行也十回向者救一切眾生離眾生相回向不壞回向等一切佛回向至一切處回向無盡功德藏回向隨順平等善根回向隨順等觀一切眾生回向真如相回向無縛解脫回向法界無量回向也十地者歡喜地離垢地發(fā)光地焰慧地難勝地現(xiàn)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云地也菩薩梵語具云菩提薩埵華言覺有情)。
【二圓融門】謂經(jīng)中廣顯法界之理圓融無礙令諸菩薩于前四十二位之中了知隨舉一位即攝諸位功德無障無礙故名圓融門也。
二門(出大智度論)
【一福德門】福德門者謂布施持戒忍辱等是為福德門入福德門則一切罪業(yè)皆除所愿皆得也。
【二智慧門】智慧門者謂了知一切諸法即是實相是為智慧門入智慧門則不厭生死不樂涅盤也(梵語涅盤華言滅度)。
起信二門(出起信論)
論云依一心法有二種門皆各總攝一切諸法蓋真如門是染凈通相通相之外無別染凈故得總攝一切諸法生滅門是染凈別相別相之中無所不該故亦總攝一切諸法此二門所以分也。
【一心真如門】謂心性不生不滅非染非凈畢竟平等無有變異惟是一心故名心真如門。
【二心生滅門】謂不生不滅真如之性因無明熏動故有生滅之心此即覺成不覺也覺與不覺復更互相熏以不覺熏本覺故則生諸染法流轉(zhuǎn)生死以本覺熏不覺故則生諸凈法反流出纏成于本覺故名心生滅門(熏即熏發(fā)擊動之義反流出纏者謂旋反無明之流而出離惑業(yè)之纏縛也)。
二種神力(出楞伽經(jīng))
楞伽經(jīng)云如來以二種神力建立菩薩聽受問義(建立猶加被也)。
【一現(xiàn)身面言說神力】經(jīng)云初菩薩地住佛神力入于大乘照明三昧入是三昧已十方世界一切諸佛以神通力為現(xiàn)一切身面言說是也(初菩薩地者即十地中初歡喜地菩薩也住佛神力等者由佛神力加被故能入住大乘照明三昧即光明定也梵語三昧華言正定由此定故得見十方諸佛現(xiàn)身說法也)。
【二以手灌頂神力】經(jīng)云初菩薩地得三昧神力于百千劫積集善根之所成就次第入于諸地乃至第十法云地住大蓮華微妙宮殿坐大蓮華寶師子座眾寶瓔珞莊嚴其身如黃金薝卜日月光明諸最勝子從十方來就大蓮華宮殿座上而灌其頂是也(梵語薝卜華言黃花)。
二力(出華嚴經(jīng)?)
【一思擇力】思即思惟擇即決擇謂能思惟決擇一切正行對治諸障不令再起故名思擇力。
【二修習力】修即修治習即數(shù)習謂因修習之力能令一切善行堅固決定成就故名修習力。
二種師子奮迅三昧(出法界次第)
師子奮迅者借譬以顯法如世師子奮迅為二事故一為奮除塵土二能前走卻走捷疾異于諸獸此三昧亦如是一則奮除障定之惑二能出入諸禪捷疾無間異于余之三昧而具出入二義焉。
【一入禪奮迅】入禪奮迅者謂離欲界不善法有覺有觀而入初禪如是次第入于二禪三禪四禪空處識處無所有處非有想非無想處滅受想定是為奮迅入也(有覺有觀者初心在禪曰覺細心分別禪味曰觀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皆色界天也空處識處無所有處非有想非無想處即無色界天也滅受想定者滅除受想之心而得定也)。
【二出禪奮迅】出禪奮迅者從滅受想定起還入非有想非無想定從非有想非無想定起還入無所有處定如是識處空處四禪三禪二禪初禪乃至出散心中是為奮迅出也。
二種超越三昧(出法界次第)
超越者謂能超過諸地自在入出而具二義焉。
【一超入三昧】超入三昧者謂離欲界不善法有覺有觀入色界初禪從初禪起超入無色界非有非無想處非有想非無想處起入滅受想定滅受想定起還入初禪從初禪起入滅受想定滅受想定起入二禪二禪起入滅受想定滅受想定起入三禪三禪起入滅受想定滅受想定起入四禪四禪起入滅受想定滅受想定起入空處空處起入滅受想定滅受想定起入識處識處起入滅受想定滅受想定起入不用處不用處起入滅受想定滅受想定起入非有想非無想非有想非無想處起入滅受想定是為諸佛菩薩超入三昧之相若聲聞之人但能超入一定而不能超入二定況能如上所明自在超入也(不用處即無所有處也)。
【二超出三昧】超出三昧者謂從滅受想定起入散心中散心中起入滅受想定滅受想定起還入散心中散心中起入非有想非無想處非有想非無想處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無所有處無所有處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識處識處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空處空處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四禪四禪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三禪三禪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二禪二禪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初禪初禪起住散心中是為諸佛菩薩超出三昧之相若聲聞之人但能超出一定而不能超出二定何況如上所明自在超出也。
精進二種相(出地藏十輪經(jīng))
【一世間精進】謂諸菩薩精進勇猛勤修布施持戒等諸福業(yè)如是精進依諸果報依諸福業(yè)有漏有取是名世間精進。
【二出世間精進】謂諸菩薩勇猛精進于諸眾生其心平等除滅一切煩惱業(yè)苦如是精進無漏無取無所依止是名出世間精進。
二忍(出大智度論)
【一眾生忍】忍即忍耐亦安忍也謂菩薩于一切眾生不瞋不惱如慈母愛子又若一切眾生以種種惡而加于我心不瞋恚以種種恭敬供養(yǎng)于我心亦不喜是名眾生忍。
【二無生法忍】理本不生不滅今但言不生故名無生謂菩薩于無生之法忍可忍樂不動不退是名無生法忍。
二忍(出地持經(jīng))
【一安受苦忍】謂疾病水火刀杖等眾苦所逼即能安心忍受恬然不動是名安受苦忍。
【二觀察法忍】謂觀察諸法體性虛幻本無生滅信解真實心無妄動安然忍可是名觀察法忍。
忍有二種相(出地藏十輪經(jīng))
謂菩薩能安忍世間有情無情種種苦惱之事然心有廣狹根有勝劣行有淺深故分世間出世間二種之別也(有情惱謂蚊?蚤虱等無情惱謂風寒雨濕等)。
【一世間忍】謂菩薩以有漏心依諸福業(yè)安忍世間種種苦惱違逆等事是為世間忍也。
【二出世間忍】謂菩薩但為利益一切有情起平等大悲之心安忍種種苦樂逆順之境而不見諸法生滅之相是為出世間忍。
二方便(出無著論)
【一細作方便】方便猶善巧也謂欲破眾生執(zhí)著色身之相故佛假喻微細分析善巧而說如金剛經(jīng)云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寧為多不等意謂由微塵而成世界世界本來不實因四大而成色身色身本來是假是名細作方便(三千大千世界者一須彌山一日月一四天下一帝釋名為一世界一千個世界名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名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名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即釋迦佛所化之境也四大者地大水大火大風大也)。
【二不念方便】謂欲破眾生執(zhí)著色身之相已為假喻微細分析而說又令眾生于諸微塵不生念想故經(jīng)云是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等是名不念方便。
方便二種相(出地藏十輪經(jīng))
【一世間方便】謂諸菩薩或為自利或為利他示現(xiàn)種種善巧方便此之方便依有所得有所執(zhí)著是名世間方便。
【二出世間方便】謂諸菩薩但為利他不為自利示現(xiàn)種種善巧方便此之方便依無所得無所執(zhí)著是名出世間方便。
二無我(出楞伽經(jīng))
無即空也人法之中本無有我但凡夫不了于無我中計我極盛所謂我身我名我衣物我田宅我行我住坐臥語言不離于我乃至我能布施持戒等因此顛倒備起一切煩惱生死行業(yè)聲聞之人修四真諦即了人法本空我亦無有故名二無我(四真諦者即苦集滅道也)。
【一人無我】謂由攬五陰實法而成假名之人凡夫不了復于假名之中妄執(zhí)為我若了五陰之法本空假名之人豈得定有假名既不定有則所執(zhí)之我亦不可得故金光明經(jīng)云何處有人及以眾生是名人無我(攬者撮持也五陰者色陰受陰想陰行陰識陰也五陰之身實有故名實法名字本來虛假故名假名)。
【二法無我】謂由攬父母之遺體四大假合而成五陰之身若一一分別推求皆悉空無所有凡夫不了妄執(zhí)此身為我余身非我若了四大本空五陰非有則所執(zhí)之我亦不可得故金光明經(jīng)云五陰舍宅觀悉空寂是名法無我(四大者地大水大火大風大也)。
二種我見(出起信論)
【一人我見】謂凡夫之人于五陰身強立主宰計我為人作此妄見故名人我見(五陰者色陰受陰想陰行陰識陰也)。
【二法我見】謂二乘之人計一切法各有體性雖得人無我智猶自怖畏生死妄取涅盤之法于法起見故名法我見(二乘者聲聞乘緣覺乘也梵語涅盤華言滅度)。
二空(出法藏般若心經(jīng)略?)
【一人空】人空即我空也亦曰生空謂凡夫妄計五蘊是我強立主宰引生煩惱造種種業(yè)佛為破此計故說五蘊無我二乘悟之入無我理是名人空(五蘊者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也二乘者聲聞乘緣覺乘也)。
【二法空】謂二乘之人未達法空之理猶計五蘊之法實有佛為破此執(zhí)故說般若深慧徹見五蘊自性皆空菩薩悟之入法空理是名法空。
二空(出止觀)
【一但空】謂二乘之人觀一切法皆悉虛幻但見于空不見不空故名但空。
【二不但空】謂諸菩薩非但見空兼見不空不空即中道故名不但空。
空有各具二義(出華嚴經(jīng)?)
【一真空二義】一謂真空能滅幻有若幻有不滅即非真空二謂真空能成幻有幻有若礙亦非真空是名真空二義(幻有者以迷真空之理而成幻有之事虛假不實故名幻有)。
【二幻有二義】一謂幻有必覆真空幻有若現(xiàn)真空則隱二謂幻有不礙真空真空若顯幻有自滅是名幻有二義。
二執(zhí)(出金光明經(jīng)文句記)
【一人執(zhí)】謂眾生于五陰等法中強立主宰計我為人妄生執(zhí)著是名人執(zhí)(五陰者色陰受陰想陰行陰識陰也)。
【二法執(zhí)】謂眾生不了五陰等法從因緣生如幻如化計為我身妄生執(zhí)著是名法執(zhí)。
二法執(zhí)(出宗鏡錄)
【一俱生法執(zhí)】謂無始時來虛妄熏習于一切法妄生執(zhí)著恒與身俱故名俱生法執(zhí)。
【二分別法執(zhí)】謂于邪教及邪師所說之法分別計度執(zhí)為實法故名分別法執(zhí)。
二我執(zhí)(出宗鏡錄)
【一俱生我執(zhí)】謂于五陰等法中強立主宰妄執(zhí)為我與身俱生是名俱生我執(zhí)(五陰者色陰受陰想陰行陰識陰也)。
【二分別我執(zhí)】謂于計我法中分別我能行善行惡等事而起執(zhí)著是名分別我執(zhí)。
空有二執(zhí)(出宗鏡錄)
【一情有理無】情有理無者即空觀對遣有執(zhí)也謂觀遍計所執(zhí)于情則有于理則無唯虛妄起都無體用正應除遣也。
【二理有情無】理有情無者即有觀對遣空執(zhí)也謂觀依他圓成之法于理則有于情則無理本是實有體有用正應存留也。
二種常(出大智度論)
【一百歲至劫滅名!堪贇q至劫滅名常者謂諸菩薩若住百歲千萬億歲若一劫乃至八萬劫后方始入滅是名為常此乃久遠住世為常非不遷不變之常也。
【二常住不壞名!砍W〔粔拿U咧^諸菩薩煩惱之惑已滅則真常之理方顯真常之理不生不滅不壞不變是名為常也。
二無常(出大智度論)
【一念念無!恐^一切有為之法念念生滅而不停住故名念念無常。
【二相續(xù)無!恐^相續(xù)法壞名為無常如人欲死漸漸命盡如火燒草木漸漸燒盡故名相續(xù)無常。
二無常(出析玄記)
【一剎那無常】梵語剎那華言一念而言無常者謂此一念之心生住異滅四相遷流不停是名剎那無常。
【二一期無常】謂眾生受身雖壽命長短不等皆名一期而言無常者謂諸眾生一期受報之身亦為生住異滅四相遷流終歸滅盡是名一期無常。
二假(出宗鏡錄)
宗鏡錄問云不了唯識之徒妄執(zhí)我法圣教之內(nèi)云何復言有我法等答云對機設(shè)假非同情執(zhí)假有二種故名二假。
【一無體隨情假】謂執(zhí)我之法本自無體但因隨順機情虛假施設(shè)亦名我法故名無體隨情假。
【二有體施設(shè)假】謂圣教所說雖有法體而非我法體本無名隨緣施設(shè)假名我法故名有體施設(shè)假。
二因(出涅盤經(jīng))
【一生因】生即發(fā)生謂本具法性之理則能發(fā)生一切善法如谷麥等種能生芽孽是名生因。
【二了因】了即照了謂以智慧照了法性之理如燈照物了了可見是名了因。
二因(出宗鏡錄)
【一能生因】謂第八識能生起眼等諸識又為一切善惡種子之因譬如谷麥等種為發(fā)生芽孽之因是名能生因(第八識者即藏識也)。
【二方便因】謂眼等諸識能為方便引發(fā)第八識善惡之種譬如水土以為發(fā)生谷麥等芽孽之方便是名方便因。
二因(出天臺四教儀集注)
【一習因】習即數(shù)習之義謂如習貪欲則貪欲增長是名習因。
【二報因】報即果報謂行善惡之因即得善惡之報是名報因。
二因(出大智度論)
論問曰諸煩惱是惡法云何能生善業(yè)答曰有二種因。
【一近因】謂人為求后世富樂故修布施等善是為近因。
【二遠因】謂人欲離欲界衰惱不凈之身故修禪定之善是為遠因。
二因(出大涅盤經(jīng))
【一正因】正謂中正中必雙照三諦具足故名正因(中正者離于邊邪也雙照者照空照假也空謂蕩一切相即是真諦假謂立一切法即是俗諦非空非假即是中諦故云三諦具足)。
【二緣因】緣即緣助謂一切功德善根資助了因開發(fā)正因之性故名緣因(了因者了即照了謂以智慧照了正因也)。
二因(出瑜伽師地論)
【一牽引因】謂由無明之惑于先世時造作善惡一切業(yè)行由此業(yè)行為因則能招引現(xiàn)生果報如是展轉(zhuǎn)牽連不斷故名牽引因。
【二生起因】謂由無明之惑于現(xiàn)世時造作善惡一切業(yè)行由此業(yè)行為因則能感得后世果報如是展轉(zhuǎn)相生不絕故名生起因。
二果(出宗鏡錄)
【一增上果】謂眼耳鼻舌身五根皆為識所依根即增勝名增上果又第六意識能引生眼等五識亦名增上果又第七識前念為后念所依亦名增上果又第八識為第七識之所依故亦名增上果(第七識者即分別識也第八識者即藏識也)。
【二異熟果】異熟果者謂果報異時成熟即第八識也以此識能含藏一切諸法種子而成熟諸根識之果也如眼等諸根由昔作善惡之因今報得苦樂之果若今作善惡之因亦感當來苦樂之果是名異熟果(諸根者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也)。
二果(出阿毗曇論)
【一習氣果】(亦名所依果)謂數(shù)習宿世善惡氣分感于果報也如往世修善勝故則今世為善心重修惡勝故則為惡心重是名習氣果。
【二報果】謂由宿世善惡為因感報今世之果也如往世作諸善業(yè)之因則感今世富樂之果作諸惡業(yè)之因則感貧苦之果是名報果。
二種無漏因果(出大涅盤經(jīng))
【一無漏因】謂二乘之人由修戒定慧之因能斷三界生死之苦果則戒定慧名無漏因即道諦也(二乘者聲聞乘緣覺乘也三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也)。
【二無漏果】謂二乘之人既斷三界生死逼迫之苦證真空涅盤寂滅之樂是真空涅盤名無漏果即滅諦也(梵語涅盤華言滅度)。
二加(出華嚴經(jīng)?)
加即加被佛于華嚴會上以三業(yè)神力或冥或顯加被法慧等諸菩薩各各說法故有此二加也(三業(yè)者身業(yè)口業(yè)意業(yè)也)。
【一顯加】顯加者謂佛以平等大慈常鑒眾生若有宿世善根成熟者即以神力加被菩薩為其說法如身業(yè)摩頂以增其威口業(yè)勸說以益其辯顯然可見故曰顯加(身業(yè)摩頂者本以手摩手屬于身故也)。
【二冥加】冥加者謂佛以意業(yè)神力加被菩薩增其智慧于大眾中為人演說令無所畏隱密難見故曰冥加。
二種顯示(出華嚴經(jīng)?)
顯即顯露示即曉示謂一切眾生本性具有因果理事等法但相變體殊情生智隔不能顯發(fā)故談華嚴大經(jīng)令其知心合體智顯情亡故有二種顯示也。
【一言顯示】謂佛以言說顯示令諸眾生悉皆知有如來智慧德相經(jīng)云破一微塵出大經(jīng)卷等是名言顯示。
【二使修行顯示】謂眾生既知性具如來之法令其修行悟入顯現(xiàn)如法華經(jīng)云為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等是名使修行顯示。
二種廣利(出華嚴經(jīng)?)
【一利今】謂佛在世當機之眾聞法悟道獲大利益是名利今。
【二利后】謂佛滅后一切眾生亦得聞經(jīng)受法修行悟道獲大利益是名利后。
二種說法(出寶性論)
【一細】謂如來為諸菩薩演說甚深微妙之法以依第一義諦而說故名為細(第一義諦者如來所證出世間之妙理也)。
【二粗】謂如來或時為諸眾生演說諸法名字章句種種差別以依世諦而說故名為粗(世諦者謂世間一切諸法也)。
二種通相(出楞伽經(jīng))
【一宗通相】宗即心宗亦要也通即融通無礙相即自心所得勝進之相謂依教思修得意忘言趣入自覺之地覺智圓明融通無礙是名宗通相。
【二說通相】說即說法通即辯說無礙相即起用化他之相謂以方便隨順眾生根器淺深為其演說無有障礙是名說通相。
- 上一篇:大明三藏法數(shù)卷第一
- 下一篇:大明三藏法數(shù)卷第三
- 大明三藏法數(shù)卷第三十八
- 大明三藏法數(shù)卷第三十七
- 大明三藏法數(shù)卷第三十六
- 大明三藏法數(shù)卷第三十五
- 大明三藏法數(shù)卷第三十四
- 大明三藏法數(shù)卷第三十三
- 大明三藏法數(shù)卷第三十二
- 大明三藏法數(shù)卷第三十一
- 大明三藏法數(shù)卷第三十
- 大明三藏法數(shù)卷第二十九
- 大明三藏法數(shù)卷第二十八
- 大明三藏法數(shù)卷第二十七
- 大明三藏法數(shù)卷第二十六
- 大明三藏法數(shù)卷第二十五
- 大明三藏法數(shù)卷第二十四
- 大明三藏法數(shù)卷第二十三
- 大明三藏法數(shù)卷第二十二
- 大明三藏法數(shù)卷第二十一
- 大明三藏法數(shù)卷第二十
- 大明三藏法數(shù)卷第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