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乘阿含部小乘單譯經大乘單譯經大乘律小乘律 大乘論小乘論宋元續(xù)入藏諸論 西土圣賢撰集此土著述
大明三藏法數卷第四
大明三藏法數卷第四 昆六
二護(出涅盤經)
【一內護】內即自己身心也謂佛所制大小乘戒人若受持則能防護身口意業(yè)之非成就種智菩提之果此禁戒所以為內護也。
【二外護】外即族親眷屬也謂人之修行湏屏絕緣務凡有所需衣服飲食湯藥之類必藉族親眷屬左右供給庶得身心安隱成辦道業(yè)此族親眷屬所以為外護也。
二種有(出毗婆沙論)
【一實物有】謂五蘊等法成身即是實有之物故名實物有(五蘊者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也)。
【二施設有】謂世間之人各各隨業(yè)受報因假父母遺體便即施設而有男女之名故名施設有。
二種病(出涅盤經)
【一身病】謂身因四大毒蛇互不調適以致諸病所生故名身病(四大者地大水大火大風大也以此四者遍滿世界故名為大人攬外之四大而成內四大之身堅濕暖動之性在內交攻不相和順毒??如蛇故曰四大毒蛇)。
【二心病】謂心體靈明虛圓湛寂其或歡喜不勝而致踴躍怯懦無勇而生恐怖及憂愁苦惱愚癡昏昧由此四者撓動于中以致諸病所生故名心病。
二種病(出大智度論)
【一先世行業(yè)病】謂因先世好行鞭杖拷掠閉系種種惡法惱??眾生故感今世多病是名先世行業(yè)病。
【二現(xiàn)世失調病】謂因冷熱風雨不知將養(yǎng)其身及飲食不節(jié)臥起無常以是事故得種種病是名現(xiàn)世失調病。
二種死(出涅盤經)
【一命盡死】謂天命當盡舍所受身故名命盡死然或有命盡非是福盡或有福盡非是命盡或有福命俱盡皆為命盡死也(福謂財物等)。
【二外緣死】謂不順天命以喪其身故名外緣死如非分自??或橫遭他人所??或二人怒氣相加自他俱死皆為外緣死也。
二種布施(出大智度論)
【一凈施】謂布施時不求世間名譽福利等報但為出世善根及資助涅盤之因以清凈心而行布施故名凈施(梵語涅盤華言滅度)。
【二不凈施】謂以妄心求于福報而行布施如般若經云或畏失財故施與或恐訶罵故施與或為求勢故施與如是種種因緣與凈相違是名不凈施。
二種法施(出般若經)
【一世間法施】謂菩薩雖為諸有情宣說開示五神通等一切諸法然未能出離世間故名世間法施(五神通者一足不履地二知人心命三回眼千里四呼名即至五石壁無礙也)。
【二出世間法施】謂菩薩為諸有情宣說開示三解脫門等一切圣法依此而修即得出離世間故名出世間法施(三解脫門者一空解脫門二無相解脫門三無作解脫門也)。
二種身行施(出大智度論)
【一生身行施】謂菩薩以父母所生之身能以一切寶物及以身命布施心不吝惜是名生身行施。
【二法身行施】謂菩薩舍生身已得法身時能于十方世界以種種珍寶衣服飲食給施一切眾生又能一時之頃隨眾生音聲普為說法是名法身行施。
二種施(出法界次第)
【一財施】財施者謂以飲食衣服田宅珍寶等一切自己所有資身之具悉能施與它人也金光明最勝王經云財施之福不出三界唯伏貪愛但濟一世之貧而不能令其得道譬如燈光止明一室是也(三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也)。
【二法施】法施者謂從諸佛及善知識或從經卷聞說世間出世間善法以清凈心為人演說也金光明最勝王經云法施兼利自他能令眾生出于三界斷諸煩惱成就慧身譬如日光遍照大千世界是也(世間法者即五戒十善及治世之法也出世間法者即三乘所修四諦六度等法也)。
二戒(出華嚴孔目)
【一性戒】謂殺盜邪淫妄語此四性自是戒不待佛制人若持之即得福犯之即得罪是名性戒。
【二遮戒】遮即遮止謂飲酒多有過失能犯諸戒是故佛特遮止令不毀犯乃能守護余之律儀是名遮戒。
二戒(出毗婆沙論)
【一道共戒】謂于見道修道位中不作意持自然不犯戒與道俱發(fā)是名道共戒此戒既是初果二果三果所得即是無漏戒也(見道即初果修道即二果三果也無漏者不漏落三界生死也)。
【二定共戒】謂發(fā)得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天定之時不作意持自然不犯戒與定俱發(fā)是名定共戒此戒斷惑未盡未出生死即是有漏戒也。
二戒(出華嚴經?)
【一隨相戒】隨即隨順相即形相謂依如來教染衣出家乞食自活不犯威儀是名隨相戒。
【二離相戒】離即遠離謂持戒之人心無所著則一切戒猶如虛空了無持犯之相是名離相戒。
二戒(出涅盤經)
【一性重戒】謂殺盜[淫-壬+(工/山)]妄皆性業(yè)也不待佛制持而不犯性自是善犯而不持性自是罪若犯之者其罪極重是名性重戒。
【二息世譏嫌戒】謂佛所制出家之人凡世間治生產業(yè)及一切非道所宜之事皆不應為以止世人之所譏誚嫌疑是名息世譏嫌戒。
二戒(出涅盤經)
【一威儀戒】威儀戒者謂受戒已惟務修飾容止誑惑于世蓋由好求名利欲人恭敬者也。
【二從戒戒】從戒戒者謂崸從佛制清凈三業(yè)蓋其內外相稱不為世事但求真實利益不要虛譽者也(三業(yè)者身業(yè)口業(yè)意業(yè)也)。
出家二戒(出天臺四教儀集注)
【一十戒】謂一不殺二不盜三不[淫-壬+(工/山)]四不妄語五不飲酒六不坐高廣大床七不著花鬘衣八不觀聽歌舞九手不捉金銀財寶十不過中食此十戒是初出家沙彌所持是為出家十戒(梵語沙彌華言息慈息世染之情慈濟群生也)。
【二具足戒】具足戒者即二百五十戒也謂波羅夷法凡四條(梵語波羅夷華言極惡)僧伽婆尸沙法凡一十三條(梵語僧伽婆尸沙華言僧殘謂犯此戒如人被他斫殘命雖未盡形已殘廢故也)不定法凡二條(謂比丘犯非法語或以波羅夷法治之或以僧伽婆尸法治之或以波逸提法治之故名不定也)尼薩??波逸提法凡三十條(梵語尼薩耆華言舍謂因財物等犯貪慢心令舍入僧眾故梵語波逸提華言墮謂不舍當墮地獄也)波逸提法凡九十條波羅提提舍尼法凡四條(梵語波羅提提舍尼華言向彼悔僧只律云此罪應對眾發(fā)露故名向彼悔)眾學戒法凡一百條(此等戒法令比丘眾皆學故名眾學也)滅諍法凡七條(謂有諍事起即應除滅故名滅諍法)此二百五十戒是出家比丘所持是名出家具足戒(梵語比丘華言乞士)。
在家二戒(出毗婆沙論)
【一五戒】謂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壬+(工/山)]不妄語不飲酒此五戒是在家之人所持故名在家五戒。
【二八戒】謂五戒之后更加不坐高廣大床不著花鬘瓔珞不習歌舞戲樂此八戒亦是在家之人所持故名在家八戒。
邪正二戒(出天臺四教儀集注)
【一邪戒】謂外道之人執(zhí)邪為道非因計因自計前世因從雞中來便即獨立行于苦行或計因從狗中來便即啖食糞穢行于苦行是名邪戒。
【二正戒】謂佛未出世時輪王亦教人行于不殺不盜等十善即此十善戒法是名正戒(十善者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壬+(工/山)]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欲不瞋恚不邪見也)。
二持(出華嚴經?)
【一止持】止即制止謂止身口令不殺不盜不邪[淫-壬+(工/山)]不妄語等是名止持。
【二作持】作猶行也謂既不殺生又能放生既不偷盜又能布施既不邪[淫-壬+(工/山)]又能恭敬既不妄語又能實語是名作持。
二種精進(出法界次第)
【一身精進】謂身勤修善法晝夜行道禮誦講說勸助開化是名身精進(勸助者獎勸贊助也開化者說法開導化度于人也)。
【二心精進】謂心勤行善道心心相續(xù)無有間歇是名心精進。
二種精進心(出法華懺儀)
謂行人熏修懺法即當克取限期破諸惑障如修法華三昧以三七日為期于中禮佛懺悔行道誦經有事有理俱當精進故有二種心也(梵語三昧華言正定三七日二十一日也)。
【一事中修忍精進】謂行人于道場三七日中行儀純備當禮佛時一心????觀想金容端嚴殊妙儼然在目心不異緣乃至懺悔行道誦經坐禪悉皆一心令與行法相應無有懈怠是名事中修一心精進。
【二理中修一心精進】謂行人初入道場乃至三七日滿于其中間所作行儀常當照了一心寂靜如禮佛時即知能禮所禮本性空寂雖曰空寂而自然感應道交不可思議蓋由理體平等生佛不二雖無能禮之人而有我身禮諸佛前雖無所禮之佛而有諸佛隨心顯現(xiàn)如是念念無有懈怠是名理中修一心精進(生佛者眾生諸佛也)。
二種忍辱(出大智度論)
【一非眾生數忍辱】謂菩薩若遇風寒冷熱水雨等無情之物惱??之時安然忍受初不瞋恚是名非眾生數忍辱。
【二眾生數忍辱】謂菩薩若遇有情眾生加惡于我亦能忍受略不瞋恨是名眾生數忍辱。
二種分別真?zhèn)味U相(出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一辨邪偽禪發(fā)相】謂修禪之人于禪定中或覺自身如縛如壓或時身輕欲飛或歡喜躁動憂愁悲思如是種種邪偽之相與禪俱發(fā)心若愛著即與鬼法相應多失心顛狂是故修禪定者于此諸相即當一心寂靜辨其邪偽知彼虛誑不愛不著則自然滅謝是為辨邪偽禪發(fā)相。
【二辨真正禪發(fā)相】謂修禪之人于禪定中端心正念離諸昏散但覺身心安隱泯然虛豁空明清凈寂靜無為而與正定相應如前所說一切邪偽之相了無所見是為辨真正禪發(fā)相。
二種寂靜(出釋氏要覽)
【一身寂靜】謂舍家恩愛及眾緣務閑居靜處遠離憒鬧身諸惡行一切不作是名身寂靜。
【二心寂靜】謂于貪瞋癡等悉皆遠離修習禪定無有散亂意諸惡行一切不作是名心寂靜。
二種愿(出大智度論)
【一可得愿】謂修?傻萌颂熘猩戒定慧可得阿羅漢乃至佛果是名可得愿(梵語阿羅漢華言無學)。
【二不可得愿】謂人以己智力而欲籌量虛空盡其邊際終不可得是名不可得愿。
二種修行(出涅盤經)
【一真實修行】謂依佛所說能知涅盤佛性等相而修諸行是名真實修行(梵語涅盤華言滅度)。
【二不實修行】謂不知涅盤佛性等相而修諸行是名不實修行。
二因緣發(fā)起正見(出大智度論)
【一外聞正法】謂眾生雖具正念必從智人聞說正法然后正見始得開發(fā)譬如谷麥內具種子外滋雨澤然后其芽始得生起是故若欲正見開明必湏外聞正法。
【二內有正念】謂眾生雖聞正法發(fā)起正見實由內心正念本具譬如洪鐘雖待人扣聲非外有是故若欲正見開發(fā)必湏內有正念。
二種心(出地持經)
【一安隱心】謂菩薩為諸眾生造諸惑業(yè)而受生死逼迫之苦沉溺惡道即為種種開示除不善法置之善處令彼之心各獲安隱也。
【二快樂心】謂菩薩為諸眾生貧乏困苦無所依怙即起大慈之心利濟攝受平等饒益令彼之心各得快樂也。
意業(yè)有二種心(出大乘理趣六波羅蜜經)
意業(yè)者意根所起之業(yè)也謂修行之人于布施持戒忍辱禪定智慧等五度非精進力不能成就身口意三善業(yè)亦由精進力方得發(fā)生然三業(yè)之中意業(yè)最勝故有二種心也。
【一精進心】謂發(fā)菩提心修習善業(yè)晝夜禪誦不令放舍遠離一切懈怠心也。
【二退轉心】謂于諸善法不能進修或暫時發(fā)心修行輒生退屈則不能到于涅盤彼岸也。
二種懺悔(出補助儀并天臺四教儀)
梵語懺摩華言悔過華梵兼舉故名懺悔又懺名修來悔名改往謂修未來之善果改已往之惡因也。
【一事懺悔】事即事儀謂身則禮拜瞻敬口則稱唱贊誦意則存想圣容三業(yè)殷勤求哀懺悔過去見在所作罪業(yè)一依事儀是名事懺悔。
【二理懺悔】理即理性謂過現(xiàn)所作一切罪業(yè)皆從心起若了自心本性空寂則一切罪相亦皆空寂是名理懺悔。
二種白法(出華嚴經隨?演義鈔)
白法者白凈之法也地獄等法名為黑法人天等法名為白法光明文句云白法湏尚黑法湏舍是也。
【一慚白法】謂內自羞慚不敢作惡修習善法止息惡行是名慚白法。
【二愧白法】謂內自惶愧發(fā)露罪瑕更不敢作修習善法止息惡行是名愧白法。
二種勸請(出大智度論)
【一佛初成道勸請轉法輪】謂佛初成道時菩薩勸請言我某甲請佛世尊為眾生轉法輪度脫一切是名勸請轉法輪(某甲者稱自己名也)。
【二佛欲入滅勸請住世】謂佛欲舍壽命入涅盤時菩薩勸請言我某甲請佛世尊久住世間無央數劫度脫一切眾生是名勸請住世(劫梵語具云劫波華言分別時節(jié))。
二種資糧(出寶積經)
資即資助糧即糧食如人欲涉遠道必假糧食以為資助蓋譬菩薩修行欲證佛果必藉福智二法以為資助故名資糧也。
【一福德資糧】謂布施持戒等所作善因乃至具足修習一切佛法是名福德資糧。
【二智德資糧】謂修習正觀心無雜亂勤求妙智無暫休息乃至具足修習一切佛法是名智德資糧。
【一財供養(yǎng)】經云所有十方一切佛??極微塵數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極微塵數佛一一佛所各有菩薩海會圍繞我以普賢行愿力故悉以上妙諸供養(yǎng)具而為供養(yǎng)所謂華鬘音樂傘蓋衣服及燒種種香然種種燈一一如湏彌山以如是等諸供養(yǎng)具常為供養(yǎng)是名財供養(yǎng)(梵語湏彌華言妙高)。
【二法供養(yǎng)】經云諸供養(yǎng)中法供養(yǎng)最所謂如說修行供養(yǎng)利益眾生供養(yǎng)攝受眾生供養(yǎng)代眾生苦供養(yǎng)勤修善根供養(yǎng)不舍菩薩業(yè)供養(yǎng)不離菩提心供養(yǎng)以前財供養(yǎng)無量功德比今供養(yǎng)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是名法供養(yǎng)(利益眾生攝受眾生名法供養(yǎng)者必因說法方能利益攝受即是以法供養(yǎng)如來也代眾生苦名法供養(yǎng)者因發(fā)大悲之心方能代眾生苦亦是以法供養(yǎng)如來也勤修善根即是勤修善法也菩薩業(yè)者即菩薩所修之法也)。
二善(出大智度論)
【一未生善】謂戒定慧等諸善之法未曾修習是名未生善善若未生當勤修習令其得生也。
【二已生善】謂戒定慧等諸善之法已曾修習名已生善善若已生當勤修習令其增長也。
二種福田(出大智度論)
論云施主有二種一者貧二者富皆能于三寶中種福故名二種福田(三寶者佛寶法寶僧寶也)。
【一貧福田】謂貧窮之人雖無財物供養(yǎng)若能禮事恭敬亦得福報是名貧福田。
【二富福田】謂富貴之人既能禮事恭敬又以財物供養(yǎng)而得福報是名富福田。
二種福田(出大方便佛報恩經)
田以生長為義謂人于應供養(yǎng)者而供養(yǎng)之則能獲諸福報如農服力田畝而有秋成之利故名福田。
【一有作福田】謂于諸佛菩薩父母師長之所生恭敬心修諸供養(yǎng)不惟得福亦可成道若有冀望福報之心乃是有為而作故名有作福田。
【二無作福田】謂于諸佛菩薩父母師長之所生恭敬心修諸供養(yǎng)不惟得福亦可成道若無冀望福報之心乃是無為而作故名無作福田。
二利(出金剛般若經取著不壞假名論)
【一自利】謂于如來所說經典自能受持讀誦聽聞思惟如理修習成就勝果是名自利。
【二利他】謂能以己所受之法展轉為人演說令其修習斷惑證果是名利他。
二種闡提(出楞伽經)
闡提梵語具云一闡提華言信不具亦云極惡。
【一舍一切善根一闡提】舍善根者楞伽經云謂謗菩薩藏及作惡言不肯隨順經律之法是名舍一切善根一闡提(菩薩藏者藏即含藏也謂諸大乘經典含藏一切文理是菩薩所修所證之法故名菩薩藏)。
【二于無始眾生發(fā)愿一闡提】謂世間眾生窮劫有之無有初始故名無始眾生菩薩發(fā)愿度諸眾生以本愿力現(xiàn)為闡提故楞伽經云菩薩以本愿方便不般涅盤是名于無始眾生發(fā)愿一闡提。
二種見(出大智度論)
此二種見即十使中之邊見也外道之人于身見上計我斷常執(zhí)常非斷執(zhí)斷非常隨執(zhí)一邊故名邊見(十使者一身見二邊見三邪見四見取五戒取六貪七瞋八癡九慢十疑也)。
【一常見】論云見五眾常即外道自謂色受想行識今世雖滅未來復生相續(xù)不斷是名常見(五眾者即色受想行識五陰也)。
【二斷見】論云見五眾滅即外道自謂色受想行識今世滅已更不再生是名斷見。
鬼二生(出俱舍釋論)
【一鬼胎生】論云女餓鬼白目連云我夜生五子晝時亦生五子生已皆食盡如此我無飽此鬼即是胎生也。
【二鬼化生】謂不從胎??等生但無而忽有變現(xiàn)不測此鬼即為化生也。
二罪(出圓覺經略?鈔)
【一性罪】性罪者即殺盜[淫-壬+(工/山)]妄四種重戒不待佛制性是惡故犯之則有罪報也。
【二遮罪】遮罪者即酒戒也謂佛制此酒戒意為遮止無犯守護余戒使不故犯如有犯者則獲遮制之罪也。
二吉羅(出翻譯名義)
梵語具云突吉羅華言惡作惡說。
【一身惡作】謂身行殺盜邪[淫-壬+(工/山)]等惡是名身惡作。
【二口惡說】謂口出妄言綺語兩舌惡口等是名口惡說。
二惡(出大智度論)
【一已生惡】謂貪瞋癡及殺盜[淫-壬+(工/山)]等諸惡之法已起于心已見于事者是名已生惡惡若已生速令除滅也。
【二未生惡】謂貪瞋癡及殺盜[淫-壬+(工/山)]等諸惡之法于心未起于事未見是名未生惡惡若未起防令不生也。
二種惡事(出大智度論)
【一眾生惡事】謂諸眾生貪欲瞋恚愚癡不依父母師長教誨造種種惡是名眾生惡事。
【二土地惡事】謂土地之中或有饑荒疾疫毒氣流行無處不有是名土地惡事。
二煩惱(出瑜伽師地論)
【一根本煩惱】根本煩惱者即無明惑也謂此根本無明之惑能出生一切煩惱也。
【二隨煩惱】隨煩惱者即見思二惑也謂此見思二惑隨于一切違順境上起貪瞋癡等煩惱隨逐不舍也。
二煩惱(出大智度論)
【一內著煩惱】謂身見邊見等諸煩惱于內心不了而起執(zhí)著故名內著煩惱(身見者謂眾生妄執(zhí)色受想行識之五陰為自身也邊見者妄于身見中或執(zhí)為斷或執(zhí)為常各執(zhí)一邊名邊見也)。
【二外著煩惱】謂貪瞋癡等煩惱于外境不了而起貪著故名外著煩惱。
二煩惱(出華嚴經?)
【一隨眠煩惱】依附不舍曰隨五情暗??曰眠謂無明煩惱種子潛伏第八藏識之中能生一切妄惑是名隨眠煩惱也(五情者即眼耳鼻舌身五根也)。
【二現(xiàn)行煩惱】謂六根對六塵境現(xiàn)起貪瞋癡等煩惱是名現(xiàn)行煩惱也(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六塵者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也)。
二惑(出釋簽)
【一理惑】謂根本無明之惑能障覆中道之理不能顯發(fā)是名理惑。
【二事惑】謂塵沙惑能障化導則覆俗諦之法見思惑能阻空寂則覆真諦之法是名事惑。
二惑(出華嚴經隨?演義鈔)
【一現(xiàn)行惑】謂六根對六塵現(xiàn)起貪瞋癡等煩惱令心昏迷障諸善法是名現(xiàn)行惑(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六塵者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也)。
【二種子惑】種子者即根本無明也謂因此無明則能生一切煩惱障諸善法是名種子惑。
見思二惑(出天臺四教儀集注)
惑迷惑也謂諸眾生于一切法不了自性本空妄生執(zhí)著惑于正道流轉生死故名惑也又名二縛由此惑業(yè)纏縛住著三界不能脫離也又名二結結即縛之義也(三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也)。
【一見惑】分別曰見謂意根對法塵非理籌度起諸邪見如外道計斷計常乃至有無等見是名見惑。
【二思惑】貪愛曰思謂眼耳鼻舌身五根對于色聲香味觸五塵貪愛染著迷而不覺是名思惑。
客塵二義(出楞嚴經)
【一客義】謂見思等惑皆由眾生不了外塵之境種種妄想而生若以智慧觀察惑體本空則法性理顯惑亦何有經云不住名客是名客義。
【二塵義】謂微細之惑而能染污清凈真性譬如牖隙光流諸塵相現(xiàn)亦能亂于虛空之性若智慧發(fā)明了惑本無則空理現(xiàn)前塵亦何有經云澄寂名空搖動名塵是名塵義。
二障(出圓覺略?)
【一理障】謂本覺心源湛然清凈由無明妄染礙正知見不達真如之理是名理障。
【二事障】謂眾生由無明障覆生死相續(xù)無由脫離是名事障。
二障(出楞嚴經義海并宗鏡錄)
【一煩惱障】謂昏煩之法惱亂心神不能顯發(fā)妙明真性是名煩惱障。
【二所知障】所知障亦名智障謂執(zhí)所證之法障蔽智慧之性是名所知障。
二障(出天親論)
障即障礙如金剛經中湏菩提得無諍三昧蓋由離此二障故也(梵語湏菩提華言空生)。
【一煩惱障】煩惱即見思惑也謂湏菩提證得第四阿羅漢果時見思二惑俱已斷盡心空寂靜諍從何起是故得于無諍實由離此煩惱障也(梵語阿羅漢華言無學)。
【二三昧障】梵語三昧華言正定即無諍三昧也謂湏菩提證得第四果時既得無諍三昧若于此三昧心有取著即為有諍是故得于無諍實由離此三昧障也。
二業(yè)(出俱舍論)
【一引業(yè)】謂若宿世善業(yè)引發(fā)生于人中則得珍寶豐足多受快樂若由宿世惡業(yè)引發(fā)生于人中則感貧窮困乏受諸苦惱是名引業(yè)。
【二滿業(yè)】謂由宿世修一善業(yè)感一生中大富多財乘此更修眾善展轉生官貴家乃至圓滿究竟善果是名滿業(yè)若由宿世造一惡業(yè)感一生貧窮苦惱乘此更造眾惡展轉生貧窮家乃至圓滿極惡之果是名滿業(yè)。
輕重二業(yè)(出涅盤經)
經云或有重業(yè)可得作輕或有輕業(yè)可得作重以人有智有愚故也。
【一重業(yè)輕受】重業(yè)輕受者謂有智之人以智慧力修習梵行能令地獄重業(yè)現(xiàn)世輕受也。
【二輕業(yè)重受】輕業(yè)重受者謂愚癡之人以愚癡故增其業(yè)力能令現(xiàn)世輕業(yè)地獄重受也。
二礙(亦名二障出宗鏡錄并演義鈔)
【一煩惱礙】謂見思二惑起種種昏煩之法惱亂心神以致障礙無漏法性是名煩惱礙。
【二智礙】(即所知障)謂由根本無明之惑覆蔽法性而于中道種智則成障礙故名智礙。
束蘆二義(出宗鏡錄)
【一互相依】謂如束蘆互相依倚以譬六根六塵更相由藉而成染惑也以由根依塵故而發(fā)妄知塵依根故而有幻相是名互相依(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六塵者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也)。
【二取中空】謂取蘆葦中本空虛自性不實以譬根塵中間各無自性一切皆空是名取中空。
二慳(出地持經)
【一財慳】謂吝惜財物無憐愍心見諸貧窮困乏不能惠施是名財慳。
【二法慳】謂慳惜佛法懷妒嫉心恐他勝己不肯教導余人是名法慳。
二愛(出大智度論)
【一欲愛】謂眾生愛念妻子及貪染五欲等是名欲愛(五欲者以色聲香味觸五塵能起人貪欲之心也)。
【二法愛】謂菩薩以平等心而生法喜欲令一切眾生皆至佛道是名法愛。
二種邪見(出中論)
【一破世間樂邪見】謂人若言無罪福報亦無如來等賢圣因起此邪見舍善為惡當墮苦趣失人天樂是名破世間樂邪見。
【二破涅盤道邪見】梵語涅盤華言滅度謂人貪著于我分別有無起善滅惡因起善故得世間之樂因分別有無故不得涅盤道是名破涅盤道邪見。
二種妄見(出楞嚴經)
【一別業(yè)妄見】謂諸眾生迷失真性自起妄見見有一切虛妄境界或苦或樂若人不失本真即不見有虛妄境界譬如一人病目夜見燈光別有圓影五色重疊不病目者即不見燈別有圓影是名別業(yè)妄見。
【二同分妄見】謂諸眾生迷失真性同見一切虛妄境界同受苦樂同業(yè)所感譬如一國之人同見瘴惡不祥之事是名同分妄見。
二種無知(出天臺四教儀集注)
【一染污無知】染污無知者即見思惑也以無明為體謂見思惑能染污真性無所明了也。
【二不染污無知】不染污無知者即塵沙惑也以劣慧為體謂此惑是他人分上見思之惑種數多故如塵若沙名為塵沙既是他人之惑不能染污我之真性菩薩智慧廣大能令他人斷見思惑于菩薩分上即是斷塵沙惑二乘之人智慧狹劣不能令他斷見思惑是名不染污無知(二乘者聲聞乘緣覺乘也)。
二種顛倒(出楞嚴經)
【一眾生顛倒】謂眾生不明自性逐妄迷真隨順妄惑而造妄業(yè)由此妄業(yè)展轉相生輪轉三界不能返妄歸真故名眾生顛倒。
【二世界顛倒】世謂過去現(xiàn)在未來遷流為世界謂東西南北四方分位為界以世涉方故名世界顛倒者眾生迷失真性念念遷流住妄境界起諸倒見故名世界顛倒。
二貧(出大智度論)
【一財貧】謂其先世不能布施不作眾善之福是故現(xiàn)世乏于資生種種財物是名財貧。
【二法貧】謂眾生起諸邪見不信正法不修善行則無功德之財資于智慧之命是名法貧。
二緣(出楞伽經)
【一外緣】謂眾生所依世界皆由妄想因緣而生譬如因泥團柱輪繩水等諸方便緣而有瓶生是名外緣(泥團柱輪繩水者謂世之陶匠作瓶以泥團為坯以木為輪柱以繩轉輪以水旋之方能成瓶也)。
【二內緣】謂眾生之身因無明愛業(yè)等緣出生陰界入法是名內緣(無明者無所明了也愛者于五陰之境而起貪愛以為惑也業(yè)者由心不了遂動身口而作以為業(yè)也陰即五陰謂色陰受陰想陰行陰識陰也界即十八界謂眼界色界眼識界耳界聲界耳識界鼻界香界鼻識界舌界味界舌識界身界觸界身識界意界法界意識界也入即十二入謂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意入色入聲入香入味入觸入法入也)。
二種有漏因果(出大涅盤經)
【一有漏因】漏即漏落生死也因者對果而言謂眾生由煩惱結業(yè)為因而招三界生死苦果是則煩惱結業(yè)名有漏因即集諦也(三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也)。
【二有漏果】果即果報之義謂眾生由有漏惑業(yè)為因而感生死之果名有漏果即苦諦也。
二殺(出梵網經)
【一故殺】故殺者謂作意故傷物命也。
【二誤殺】誤殺者謂不作意誤傷物命也。
二殺(出梵網經)
【一自殺】謂無慈悲之心于諸物命輒自殺??是名自殺。
【二教他殺】謂無慈悲之心既自殺生亦教他人殺生是名教他殺。
二報(出華嚴經?)
【一依報】依報亦名依果即世界國土也謂諸眾生各各隨其果報之身依之而住故名依報。
【二正報】正報亦名正果即五陰之身也謂諸眾生隨其所作善惡之業(yè)各各感得此身正受其報故名正報(五陰者色陰受陰想陰行陰識陰也)。
二種殺生報(出法苑珠林)
【一短命】短命者謂因前世傷??物命令其不得以盡天年故感今生自身亦短命也。
【二多病】多病者謂因前世惱??眾生令其不得自在故感今生自身亦多疾病也。
二種偷盜報(出法苑珠林)
【一貧窮】貧窮者謂因前世盜他財物令彼空乏故感今生自亦貧窮也。
【二不得自在】不得自在者謂因前世劫奪他財而令他人不得自在故感今生雖有財物而屬五家不得自在受用也(五家者水火盜賊惡子宮家也)。
二種[淫-壬+(工/山)]報(出法苑珠林)
【一婦不貞潔】婦不貞潔者謂因前世犯他妻妾邪行穢污故感今生婦不貞良端潔也。
【二得不順意眷屬】得不順意眷屬者謂因前世邪[淫-壬+(工/山)]奪人所寵令不如意故感今生眷屬常不順意也。
二種妄語報(出法苑珠林)
【一多被誹謗】多被誹謗者謂因前世不務誠實妄語無信故感今生多被他人誹謗也。
【二為人所誑】為人所誑者謂因前世專以妄語欺誑于人故感今生為人之所誑惑也。
二種兩舌報(出法苑珠林)
謂向彼說此向此說彼斗構是非離間和合致令乖分故名兩舌。
【一得弊惡眷屬】得弊惡眷屬者謂因前世兩舌使人朋儔分離乖間皆生怨惡故感今生得弊惡眷屬也。
【二得不和眷屬】得不和眷屬者謂因前世兩舌離間人之親愛使不和合故感今生得不和眷屬也。
二種惡罵報(出法苑珠林)
【一常聞惡音】常聞惡音者謂因前世口無禁忌發(fā)言粗惡令不忍聞故感今生常聞穢惡之音也。
【二恒有諍訟】恒有諍訟者謂因前世恃力怙勢好諍健訟惡逆無德故感今生常致諍訟而不和也。
二種邪見報(出法苑珠林)
【一生邪見家】生邪見家者謂因前世邪僻覆心起諸妄見故感今世不具正信之心而生邪見之家也。
【二其心謟曲】其心謟曲者謂因前世邪見心不正直故感今生心常謟曲也。
二種無義語報(出法苑珠林)
【一人不信受】人不信受者謂因前世語言無義即是虛妄故感今生雖有言說人亦不信受也。
【二不能明了】不能明了者謂因前世語言無義皆因暗昧故感今生有所言說而亦不明了也。
二種貪報(出法苑珠林)
【一多欲】多欲者謂因前世縱恣貪欲心無止息故感今生業(yè)習不忘倍復增勝而生貪著也。
【二無厭】無厭者謂因前世貪求不已展轉馳逐故感今生業(yè)習不忘欲心轉盛用之無度求之無厭也。
二種瞋報(出法苑珠林)
【一常為他人求其長短】常為他人求其長短者謂因前世不能容物稍不如意即興嗔恨故感今生被人伺求長短動輒得咎也。
【二常為眾人之所惱??】常為眾人之所惱??者謂因前世瞋惱眾人令不安隱故感今生常被多人之所惱害也。
世界二義(出楞嚴經)
【一世遷流義】世遷流者謂過去現(xiàn)在未來三世遷流也只如昨日是過去今日是現(xiàn)在明日是未來如此遷移流動無有間歇也。
【二界方位義】界方位者謂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十方各有定位不相混亂也。
二世間(出翻譯名義)
世即隔別之義間即間差之義故名世間。
【一眾生世間】謂一切有情眾生皆假五陰和合眾共而生名為眾生又復各各差別不同故名眾生世間(五陰者色陰受陰想陰行陰識陰也)。
【二器世間】謂一切無情世界皆假山河大地而成有側有仰名之為器又復各各差別不同故名器世間。
二種世間清凈(出無量壽經論)
論云若人一心專念阿彌陀佛畢竟得生安樂國土成就種種功德莊嚴獲此二種世間清凈(梵語阿彌陀華言無量壽)。
【一器世間清凈】謂世界如器隔別名世間差名間故名器世間謂彼安養(yǎng)國土廣大無邊如太虛空清凈光明如日月輪具足珍寶莊嚴是名器世間清凈。
【二眾生世間清凈】謂所化眾生隔別間差故名眾生世間謂彼阿彌陀佛于一佛土身不動搖于一切時放大光明悉能遍至十方世界教化眾生令其如實修行離諸染著皆愿往生我國是名眾生世間清凈。
二土(出宗鏡錄)
【一性土】謂法性之理非穢非凈非廣非狹猶如虛空遍一切處是名性土。
【二相土】謂隨諸眾生心量所現(xiàn)或凈或穢或廣或狹是以菩薩所見無諸坑坎眾寶莊嚴眾生所見荊??瓦礫穢惡充滿是名相土。
二土(出華嚴經隨?演義鈔)
【一凈土】謂其地純以金剛所成眾寶間錯種種莊嚴皆悉殊勝即華藏世界西方安養(yǎng)等世界也以其無有四趣五濁等穢惡是名凈土(四趣者修羅趣餓鬼趣畜生趣地獄趣也五濁者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也)。
【二穢土】謂其地坑坎堆??穢惡充滿即娑婆世界也以其有四趣五濁等穢惡是名穢土(梵語娑婆華言能忍謂其土之人堪能忍受眾苦也)。
二種流(出涅盤經)
【一順流】流即生死流也蓋六道眾生順從生死之流唯務趣下而不知返所謂順生死流逆涅盤道也(六道者天道人道阿修羅道餓鬼道畜生道地獄道也)。
【二逆流】謂初果湏陀洹依戒定慧精勤修習則能斷三界見惑出離四趣生死而證真空涅盤所謂逆生死流順涅盤道也(梵語湏陀洹華言逆流亦曰入流三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也四趣者修羅趣餓鬼趣畜生趣地獄趣也)。
二身(出唯識論)
【一分假身】分即分限假即形假謂三界內六道眾生所受之身支形分段長短臣細各各不同是名分段身(三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也六道者天道人道阿修羅道餓鬼道畜生道地獄道也)。
【二變易身】變即轉變易即改易謂二乘等雖出三界尚受方便等土法性之身因移果易是名變易身(二乘者聲聞乘緣覺乘也)。
二種色(出宗鏡錄)
【一內色】內色者謂眼識乃至意識是名內色又眼耳鼻舌身意名內色以其屬內身故。
【二外色】外色者謂眼根乃至身根是名外色又色聲香味觸五塵名外色以其屬外境故。
二種色(出大智度論)
【一凈色】謂清凈美妙之色能生貪欲損壞道業(yè)故修道之人宜當遠離也。
【二不凈色】謂不凈丑惡之色能生憎惡障蔽道業(yè)故修道之人亦宜遠離也。
二種色(出宗鏡錄)
【一顯色】謂青黃赤白光影明暗云煙塵霧等顯然可見是名顯色。
【二形色】謂長短方圓粗細高下正不正等形相可見是名形色。
二食(出天臺四教儀集注)
【一正命食】謂出家之人常乞食自資色身清凈活命是名正命食。
【二邪命食】謂出家之人不依正命而食則有五種一為利養(yǎng)故現(xiàn)奇特相二為利養(yǎng)故自說功德三卜相吉?為人說法四高聲現(xiàn)威令人畏敬五說所得供養(yǎng)以動人心是名邪命食。
二種存濟(出阿毗達磨論)
存即存活濟即救濟謂以飲食存濟其生也。
【一有罪存濟】謂有一等之人矯妄詭詐而求飲食如是得飲食已歡喜受用貪愛不舍不見生死過患不知出離之法是名有罪存濟。
【二無罪存濟】謂非如前人矯妄詭詐而求飲食但以正道而乞飲食得飲食已如法受用不貪不愛不著能見生死過患善知出離之法是名無罪存濟。
二求(出成實論)
【一得求】謂諸眾生欲得諸樂隨意求取雖經險難不以為苦如海吞流心無厭足是名得求。
【二命求】謂諸眾生取樂生愛不能如實觀察樂是苦因反求長命受此諸樂是名命求。
二種數(出華嚴經?)
【一數量數】數量數者即一多之數量也謂由一多之數而能安立一切諸法也。
【二色心有為數】色即色身心即所起之心皆有生滅名曰有為此色心二法別而言之則有五陰十二入十八界等數目不同故名色心有為數(五陰者色陰受陰想陰行陰識陰也十二入者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意入色入聲入香入味入觸入法入也十八界者眼界色界眼識界耳界聲界耳識界鼻界香界鼻識界舌界味界舌識界身界觸界身識界意界法界意識界也)。
二種滅(出顯揚圣教論)
【一暫時滅】謂如來出世逗機設教化導眾生大小乘人皆得解脫機緣既盡更無可化如來即便入滅然如來法身之體如如不動實未嘗滅是名暫時滅。
【二究竟滅】謂如來妙覺圓明一切煩惱悉已斷滅凈盡無余更不復生是名究竟滅。
二邊(出攝大乘論釋)
【一增益邊】謂因緣所生之法若分別推求本無自性眾生不了執(zhí)之為有是名增益邊(因緣所生法者謂六根為因六塵為緣根塵相對中間一念心起即是所生法也)。
【二損減邊】謂因緣所生之法若分別定無即是損減實有成就之性是名損減邊。
二邊(出中論)
【一有邊】邊即邊際謂世間一切事物必假眾緣具足和合而生皆無自性雖無自性不得言無故名有邊。
【二無邊】謂世間一切事物既假眾緣具足和合而生本無自性若無自性則一切法皆空不得言有故名無邊。
二時(出大智度論)
【一迦羅時】梵語迦羅華言實時謂佛于律中誡諸弟子聽時食遮非時食實有其時故名實時論云毗尼結戒是世界中實非第一義中實是也(梵語毗尼華言善治)。
【二三摩耶時】梵語三摩耶華言假時亦名短時長時論中廣約三世無相時法無實故名假時亦名短時長時者謂不同外道定執(zhí)蓋是假設長短而無其實故若短若長悉名三摩耶(三世者過去未來現(xiàn)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