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大藏經(jīng)首頁大乘般若部大乘寶積部大乘大集部 大乘華嚴部大乘涅槃部大乘五大部外重譯經(jīng)宋元入藏諸大小乘經(jīng)
小乘阿含部小乘單譯經(jīng)大乘單譯經(jīng)大乘律小乘律 大乘論小乘論宋元續(xù)入藏諸論 西土圣賢撰集此土著述

大明三藏法數(shù)卷第二十三

  大明三藏法數(shù)卷第二十三    碣五

  上天竺前住持沙門一如等奉 來集注

  七種禮佛(出法苑珠林)

  謂天竺勒那三藏睹此方俗不習禮佛之儀遂傳此七種之法雖通云禮佛而有是非淺深不同蓋欲令人知我漫求名二種之非而歸于身心禮等五種之正從淺至深修行獲益故有七種禮佛之名也(勒那梵語具云勒那摩提華言寶意中印度人也)。

  【一我慢禮】謂人禮佛身雖設拜無有敬心外睹似?內(nèi)懷我慢是名我慢禮。

  【二未名禮】(又名唱和禮)謂人禮佛但為要其修行名譽詐現(xiàn)威儀常行禮拜而實無殷重之心是為求名禮又名唱和禮者謂口雖稱唱佛名心實馳求外境是名唱和禮。

  【三身心禮】謂人禮佛口唱佛名心存相好身業(yè)翹勤恭敬供養(yǎng)無有異念是名身心禮。

  【四發(fā)智清凈禮】謂人禮佛慧心明利達佛境界內(nèi)外清凈虛通無礙禮一佛時即是禮一切諸佛禮一切諸佛即是禮一佛以諸佛法身體本融通故禮一拜遍通法界禮佛如是禮法禮僧亦然是為發(fā)智清凈禮。

  【五遍入法界禮】謂人禮佛想自己身心等法從本以來不離法界諸佛不離我心我心不離諸佛性相平等本無增減今禮一佛即遍通諸佛如一室中懸百千鏡有人觀鏡鏡皆現(xiàn)像鏡無不照影無不現(xiàn)如是正觀則功歸法界德用無邊是名遍入法界。

  【禮六正觀修誠禮】謂人禮佛攝心正念雖對佛身即是自禮自身佛也蓋由一切眾生本有覺性與佛平等為隨染緣迷于己性妄認為惡無始以來未曾將一燈一香一禮供養(yǎng)己身佛性若能返照本覺則解脫有期故維摩經(jīng)云觀身實相觀佛亦然是名正觀修誠禮。

  【七實相平等禮】謂人禮佛前正觀中猶存有禮有觀自他兩異今此一禮無自無他凡圣一如體用不二若見佛可尊可敬見凡可卑可慢起此之心即成邪執(zhí)故金剛經(jīng)云是法平等無有高下能禮所禮其性空寂是名實相平等禮。

  七種懺悔心(出慈悲水懺)

  懺梵語具云懺摩華言悔過華梵兼舉故云懺悔懺名修來悔名改往若欲懺悔者先當起七種心也。

  【一生大慚愧心】慚即慚天愧即愧人謂自惟我與釋迦如來同為凡夫而今世尊成道以來已經(jīng)劫數(shù)而我等輪轉(zhuǎn)生死未有出期此實可慚可愧當以此心而行懺悔也(梵語釋迦華言能仁劫梵語具云劫波華言分別時節(jié))。

  【二恐怖心】謂我等既是凡夫身口意業(yè)常與罪相應以是因緣命終之后應墮地獄畜生餓鬼受無量苦如此實為可驚可恐可怖可懼當以此心而行懺悔也。

  【三厭離心】謂我等當觀生死之中虛假不實如水上泡速起速滅往來流轉(zhuǎn)猶如車輪此身眾苦所集一切皆是不凈甚可厭離當以此心而行懺悔也。

  【四發(fā)菩提心】梵語菩提華言道謂欲得如來身者當發(fā)菩提心救度眾生于身命財無所吝惜當以此心而行懺悔也。

  【五冤親平等心】謂于一切眾生無冤無親起慈悲心無彼我相平等救度當以此心普為懺悔也。

  【六念報佛恩心】謂如來往昔無量劫中為我等故修諸苦行舍頭目髓腦等如此恩德實難酬報我等欲報如來恩者須于此世勇猛精進不惜身命廣度眾生同入正覺當以此心而行懺悔也。

  【七觀罪性空心】謂我罪性本空無有實體但從因緣顛倒而生當知罪性不在內(nèi)外不在中間本來是空罪亦何有若能運此心觀即是真懺悔也。

  七周行慈(出天臺四教儀集注)

  周者周遍也佛為多嗔眾生令修眾生緣慈之觀而對治之不出七境先親而后冤者從易而至難也若以平等之心觀之何冤何親于此七境境境悉以三樂與之使冤親無間故先假作此觀以破嗔障而于眾生實未得其樂也(多嗔者謂于違情之境多所忿恨也眾生緣慈者謂緣念一切眾生如父母等想慈愍愛念而與其樂也從易至難者謂親與樂則易而冤則難也三樂者謂佛之樂為上樂菩薩之樂為中樂諸天之樂為下樂也)。

  【一上品親】上品親謂己之父母師長也。

  【二中品親】中品親謂己之兄弟姊妹也。

  【三下品親】下品親謂己之朋友知識也。

  【四中人】中人謂非己之冤非己之親也。

  【五下品冤】下品冤謂曾害己之朋友知識者也。

  【六中品冤】中品冤謂曾害己之兄弟姊妹者也。

  【七上品冤】上品冤謂曾害己之父母師長者也。

  外道七種無常(出入楞伽經(jīng))

  【一作已而舍無常】作即造也舍者舍前造作之相也謂外道計地水火風四大和合而造后見四大相異如地堅水濕火暖風動各各不同遂執(zhí)為無常故云作已而舍無常。

  【二形處壞無!啃翁幖葱螤钜仓^外道計四大造色能造所造色體畢竟不壞但觀形狀長短變壞等相以為無常故云形處壞無常。

  【三即色無!恐^外道計前形處見其變壞以為無常今謂此形色即是無常故云即色無常。

  【四色轉(zhuǎn)變中間無!可D(zhuǎn)變者謂生住異滅也生即生相住即成相異即變相滅即無相如金作莊嚴之具金性不壞中間相續(xù)轉(zhuǎn)變無常自然異滅故云色轉(zhuǎn)變中間無常。

  【五性無!恐^外道計自心妄想非常非無常性自性不壞而能壞諸法自性故云性無常(性自性者謂本體之自性也)。

  【六性無性無!恐^外道計四大之性皆無自性能造及所造之相皆歸變壞故云性無性無常(能造者地水火風四大也所造者色香味觸四微也)。

  【七一切法不生無!恐^外道計一切法皆本不生故云一切法不生無常。

  七見(出華嚴孔目)

  分別曰見謂外道于諸法中執(zhí)己為是以正為非迷惑不解失于正理故有七種之見也。

  【一邪見】謂無正信誹謗正法而于善惡果報及正因緣所生善法一切撥以為無是為邪見(正因緣者謂眼等六根為因色等六塵為緣能生一切諸法非如外道計從梵天生或計從微塵生此則為邪因緣也)。

  【二我見】謂不知此身五蘊所成虛假不實妄計為身強立主宰恒執(zhí)為我是為我見(五蘊者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為五也)。

  【三常見】謂不知己身及諸外物皆悉無常終歸壞滅而反妄計為常是為常見。

  【四斷見】謂不知諸法本性空寂常住不壞而反起斷滅之見妄計此身死已不復更生是為斷見。

  【五戒盜見】(亦名見取)謂不知如來正戒而于邪戒中妄自分別取以進行如牛狗等戒執(zhí)取為實得少功德自以為足私竊邪計不修正因是為戒盜見(牛狗戒者謂外道計前世從牛狗中來即以食草啖穢為戒而修苦行也)。

  【六果盜見】謂不知正因正果于不善事生妙善想勤加精進如以寒熱涂灰臥??等事執(zhí)為正行小有所得私竊邪計以為極果是為果盜見(寒熱涂灰臥??者謂外道寒則裸形自凍熱則五熱炙身或以灰涂身或眠臥荊??自以為苦行而求得果也五熱者謂四方是火上則日也)。

  【七疑見】謂于諸法或執(zhí)有我或執(zhí)無我或執(zhí)為常或執(zhí)非常等心生猶豫不能決了是為疑見。

  七有(出長阿含十報法經(jīng))

  因果不亡曰有謂由身口意所作善惡之因能招六趣生死之果因果相續(xù)故名七有(六趣者天趣人趣修羅趣餓鬼趣畜生趣地獄趣也)。

  【一地獄有】(亦名不可有)地獄者此獄在地之下也謂眾生由過去惡逆之因感現(xiàn)在地獄之果因果不亡故名地獄有。

  【二畜生有】畜生者禽獸之類也謂眾生由過去愚癡之因感現(xiàn)在畜生之果因果不亡故名畜生有。

  【三餓鬼有】餓鬼者常受饑餓也謂眾生由過去慳吝之因感現(xiàn)在饑餓之果因果不亡故名餓鬼有。

  【四天有】天者天然自然樂勝身勝也謂眾生由過去戒定之因感現(xiàn)在快樂之果因果不亡故名天有。

  【五人有】人者忍也于世違順之境能安忍故謂眾生由過去戒善之因感現(xiàn)在人倫之果因果不亡故名人有。

  【六業(yè)有】(亦名行有)業(yè)者謂身口意所作善惡之業(yè)因能招未來善惡之業(yè)果因果不亡故名業(yè)有。

  【七中有】中有亦名中陰謂諸眾生此身死后識未托胎現(xiàn)在所作善惡業(yè)因必取當來善惡諸趣之果因果不亡故名中有。

  七遮罪(亦名七逆罪出梵網(wǎng)經(jīng))

  遮謂遮障圣道逆謂不順于理行此七罪不復成就善根經(jīng)云法師不得與七逆人現(xiàn)身受戒是也。

  【一出佛身血】佛是一切眾生慈父能令眾生悟明自心出離苦趣眾生當歷劫供養(yǎng)以報其恩況復出其身血如興起行經(jīng)云提婆達兜舉石擲佛迸石小片傷佛足指即破出血后墮地獄是也(劫梵語具云劫波華言分別時節(jié)梵語提婆達兜亦云提婆達多華言天熱以其生時人天等眾心皆驚熱故也)。

  【二弒父】弒者下殺上也謂父者子之所天即當竭力孝養(yǎng)以報恩德豈宜悖戾妄加殺害地藏經(jīng)云若有眾生不孝父母或至殺害者當墮無間地獄千萬億劫求出無期是也(無間地獄者即阿鼻地獄也)。

  【三弒母】謂母之恩德不異于父即當?敬供養(yǎng)以期報答豈宜悖戾妄加殺害所以經(jīng)云犯者得波羅夷罪(梵語波羅夷華言極惡)。

  【四弒和尚】和尚梵語鄔波遮迦于闐國翻為和尚華言力生即親教師也謂出家者因師之力生長法身出功德財養(yǎng)智慧命功莫大焉即當?敬供養(yǎng)以報其恩豈宜悖戾妄加殺害若以惡心嗔心而殺之者得波羅夷罪。

  【五弒阿阇??】梵語阿阇??華言軌范言堪為后學之軌范即得戒教授等師也必當親事?敬供養(yǎng)以報其恩豈宜悖戾妄加殺害若以惡心嗔心而殺之者得波羅夷罪。

  【六破羯磨僧】梵語羯磨華言作法謂比丘俱集一處和合作法若以惡心嗔心破之令其不和合者得波羅夷罪(梵語比丘華言乞士)。

  【七弒阿羅漢】梵語阿羅漢華言無學謂無法可學也又名應供謂應受人天供養(yǎng)也即當?敬供養(yǎng)以種其福豈宜悖戾妄加殺害若以惡心嗔心而殺之者墮無間獄求出無期。

  七聚(出翻譯名義)

  聚即類聚謂聚眾律以成其類隨犯而制之故名七聚也。

  【一波羅夷】梵語波羅夷華言極惡有三義一者退沒由犯此罪道果無分沒溺惡道二者不供住謂非但失道而已不得于說戒羯磨僧中共住三者墮落舍此身已墮在阿鼻地獄也(梵語羯磨華言作法梵語阿鼻華言無間)。

  【二僧殘】殘者如人被斫命雖未盡而身已傷殘也謂若犯此罪僧為作法懺除其過故名僧殘。

  【三偷蘭遮】梵語偷蘭華言大遮即遮障善道華梵兼稱故云偷蘭遮謂大障一切善根也。

  【四波逸提】梵語波逸提華言墮謂犯此罪死墮地獄也。

  【五提舍尼】梵語提舍尼華言向彼悔僧只律云此罪應對眾發(fā)露懺悔是也。

  【六突吉羅】梵語突吉羅華言惡作惡說謂身惡作口惡說也四分律本又名式義迦羅尼華言應當學謂此罪微細難持令其隨學隨守是名應當學也。

  【七惡說】惡說者謂口好惡說多諸論議也即突吉羅中開出惡說以成此七聚也。

  七支(出法界次第)

  支即支分身三支謂殺盜[淫-壬+(工/山)]口四支謂妄言綺語兩舌惡口總名七支即十惡中之七也。

  【一殺生】謂斷一切眾生之命故名殺生。

  【二偷盜】謂潛起惡心取他財物故名偷盜。

  【三邪[淫-壬+(工/山)]】謂非己妻妾而行欲事故名邪[淫-壬+(工/山)]。

  【四妄言】謂以虛誕之言欺誑他人故名妄言。

  【五綺語】綺即文飾也謂綺飾言語取悅于人故名綺語。

  【六惡口】謂以惡言加彼令他受惱故名惡口。

  【七兩舌】謂構合是非之言向此說彼向彼說此令其爭斗故名兩舌。

  七垢(出瑜伽師地論)

  【一欲垢】欲即希求之義垢者塵也污也謂人于諸所有功德不求他知若欲令他知我成就如是功德是名欲垢。

  【二見垢】見者執(zhí)著分別也謂人于諸所有功德無執(zhí)著分別之見若生執(zhí)著是名見垢。

  【三疑垢】疑者迷惑不了也謂人于諸所有功德若或疑惑為功德耶為過失耶如是疑者是名疑垢。

  【四慢垢】慢者恃己凌他也謂人不以己之所有功德與他校量而生輕慢若生輕他之心是名慢垢。

  【五憍垢】憍者矜夸自高也謂人不以己之所有功德而生忻喜若生忻喜貢高之心是名憍垢。

  【六隨眠垢】依附不舍曰隨五情暗??曰眠謂人于諸所有功德常加護念不為隨眠煩惱之所蓋覆若煩惱習氣未斷是名隨眠垢(五情者即眼耳鼻舌身之情也煩惱習氣者謂煩惱余習之氣分也)。

  【七慳垢】謂人于諸所有功德回施一切眾生無吝惜心若生慳惜之念是名慳垢。

  七種慢(出楞嚴經(jīng)并毗婆沙論)

  謂諸眾生無明妄惑障覆于心而生執(zhí)取恃己凌他貢高自大于佛法中自謂滿足所計不同故有七種也。

  【一慢】慢者謂同類相傲也如于相似法中執(zhí)己相似又于下劣中執(zhí)己為勝也。

  【二過慢】過慢者謂于同類相似法中執(zhí)己為勝或復他人勝于己處執(zhí)為相似言我與他同也。

  【三慢過慢】慢過慢者于勝爭勝也謂他本勝于己而執(zhí)己為勝言我定能勝于他也。

  【四我慢】我慢者恃己凌他也謂倚恃己之所能欺凌于他也。

  【五增上慢】增上慢者未得謂得也謂未得上圣之法自謂已得未證上圣之理自謂已證也。

  【六卑劣慢】卑劣慢者以劣自夸也謂己但有下劣少分之能反自矜夸以彼多分之能不及于我也。

  【七邪慢】邪慢者謂實無德妄為有德執(zhí)著邪見不禮塔廟不敬三寶不誦經(jīng)典也(三寶者佛寶法寶僧寶也)。

  慳法七報(出成實論)

  財法不能惠施曰慳此專言慳吝于法而不施與人者得七種報。

  【一生盲報】謂從母胎出便不能見日月光明名為生盲由其宿世慳吝法故于現(xiàn)生中而得此報也。

  【二愚癡報】謂于諸法中迷惑不了名為愚癡由其宿世慳吝法故于現(xiàn)生中而得此報也。

  【三生惡家報】謂不信三寶造作重罪名為惡家又有冤之家亦名惡家由其宿世慳吝法故于現(xiàn)生中而得此報也。

  【四胎夭報】胎夭者胎中夭死也由其宿世慳吝法故于現(xiàn)生中而得此報也。

  【五物??報】物??者謂為一切惡物??怖也由其宿世慳吝法故于現(xiàn)生中而得此報也。

  【六善人遠離報】善人遠離者謂賢善之人悉皆遠離而不親近由其宿世慳吝法故于現(xiàn)生中而得此報也。

  【七無惡不作報】無惡不作者謂于一切惡無所不作也由其宿世自既慳法亦教人慳法滅佛法種三世十方諸佛以為冤賊是以于現(xiàn)生中而得此報也(三世者過去現(xiàn)在未來也)。

  七隨眠(亦名七使出阿毗達磨毗婆沙論)

  煩惱妄惑依附不舍曰隨五情暗??曰眠以無明種子潛伏藏識而能生起一切煩惱結業(yè)故名隨眠又名七使者使猶驅(qū)使也由此妄惑驅(qū)使心神流轉(zhuǎn)三界故也(五情者即眼耳鼻舌身之情也藏識者即第八識能含藏一切善惡種子故也三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也)。

  【一貪隨眠】貪者引取無厭也謂此貪欲之惑潛伏藏識隨附不舍而為種子能生一切貪染之欲故名貪隨眠。

  【二嗔隨眠】嗔者忿怒不息也謂此嗔恚之惑潛伏藏識隨附不舍而為種子能起一切粗重忿怒故名嗔隨眠。

  【三愛隨眠】愛者于順情境上愛著不舍也謂此愛惑種子潛伏藏識隨附不舍能生三界粗重愛欲故名愛隨眠。

  【四慢隨眠】慢者恃己凌他也謂慢惑種子潛伏藏識隨附不舍能生種種粗重憍慢故名慢隨眠。

  【五無明隨眠】無明者無所明了也謂此無明種子潛伏藏識隨附不舍能生種種粗重煩惱故名無明隨眠。

  【六見隨眠】見者分別執(zhí)取也謂此分別妄惑種子潛伏藏識隨附不舍能生三界種種妄見故名見隨眠。

  【七疑隨眠】疑者猶豫不決也謂此疑惑種子潛伏藏識隨附不舍能生三界粗重疑惑故名疑隨眠。

  輪王七寶(出修行本起經(jīng))

  長阿含經(jīng)云增劫中則有輪王出世以一增一減為一小劫人壽增至八萬四千歲歷過百年壽減一歲如是減至十歲名為減劫此后過百年復增一歲或云子倍父壽(若父十歲子則二十歲)名為增劫如是增至八萬四千歲時則有金輪王出生在王家紹灌頂位于十五日香湯沐浴受持齋戒升高臺殿臣僚輔翼東方忽有金輪寶現(xiàn)舒妙光明來應王所若王欲往東方輪即東轉(zhuǎn)王則將諸兵眾隨其后行金輪寶前有四神導引輪所住處王即止駕南西北方隨輪所至亦復如是于四天下普勸人民修十善道是名金輪王亦名轉(zhuǎn)輪圣王而具足七寶焉(劫梵語具云劫波華言分別時節(jié)金輪王太子紹位之時取四大海水以灌其頂方紹父位以為金輪王名灌頂位十善道者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欲不嗔恚不邪見也)。

  【一金輪寶】(亦名勝自在)金輪者其輪千輻徑一丈四尺具足轂輞雕文刻鏤眾寶間錯光明洞達天匠所成非世所有也謂轉(zhuǎn)輪圣王既得此輪隨王心念輪則為轉(zhuǎn)案行天下須?周匝是為金輪寶。

  【二白象寶】(亦名青山)白象者謂轉(zhuǎn)輪圣王清旦升殿有白象寶忽然出現(xiàn)其身純白其首雜色口有六牙牙七寶色力能飛行若王乘時一日之中周遍天下朝往暮回不勞不疲若行渡水水不動搖亦不濡足是名白象寶。

  【三紺馬寶】(亦名勇疾風)紺馬者青赤色馬也謂轉(zhuǎn)輪圣王清旦升殿有紺馬寶忽然出現(xiàn)髦鬣貫珠洗刷之時珠則墮落須?之間更生如故其珠鮮潔色勝于前鳴聲遠聞一由旬內(nèi)力能飛行王若乘之案行天下朝去暮回力不疲極馬腳觸塵皆成金沙是名紺馬寶(梵語由旬華言限量有三等不同上八十里中六十里下四十里)。

  【四神珠寶】(亦名光藏云)神珠者謂轉(zhuǎn)輪圣王清旦升殿有神珠寶忽然出現(xiàn)其色瑩潔無有瑕颣夜懸空中隨國大小明照內(nèi)外如晝無異是名神珠寶。

  【五玉女寶】(亦名凈妙德)玉女者謂顏貌端正色相具足身則冬溫夏涼于諸毛孔出栴檀香口出青蓮華香言語柔軟舉動安詳食自消化非同世間女人有諸不凈是名玉女寶。

  【六典財寶】(亦名大財)典財又曰典寶藏臣謂轉(zhuǎn)輪圣王欲得七珍寶時典藏臣舉身向地地出七寶向水水出七寶向山山出七寶向石石出七寶是為典財寶阿含經(jīng)又云居士寶其人宿福深厚眼能徹見地中伏藏有主無主皆悉見知其有主者為之衛(wèi)護其無主者取供王用是也。

  【七主兵寶】(亦名離垢眼)主兵又曰典兵臣謂轉(zhuǎn)輪圣王意欲得四種兵若千若萬乃至無數(shù)顧視之間兵即已辦行陣嚴整是為主兵寶阿含經(jīng)又云其人智謀雄猛韜略獨出即詣王所白言大王有所討伐不足為憂若欲象馬車步四種兵者我自能辦是也。

  七寶(出翻譯名義)

  七寶諸經(jīng)所載不同舊出二種其間名同而華梵不一令依翻譯名義亦列二種皆以梵語為名而用華言各釋其下也。

  【一蘇伐羅】梵語蘇伐羅華言金大智度論云金出山石沙赤銅中而有四義一者色無變二者體無染三者轉(zhuǎn)作無礙四者令人富以是等義故名為寶。

  【二阿路巴】梵語阿路巴華言銀大智度論云銀出燒石中世名白金亦有四義與前金同故名為寶。

  【三琉璃】梵語琉璃華言青色寶觀經(jīng)?又云吠琉璃耶華言不遠謂西域有山去波羅奈城不遠山出此寶故以名之此寶青色一切眾寶皆不能壞色體堅瑩世所希有故名為寶(梵語波羅奈華言鹿苑)。

  【四頗??】梵語頗??或云塞頗胝迦華言水玉即蒼玉也或云水精體色瑩潤世所希有故名為寶。

  【五牟婆洛揭拉婆】梵語牟婆洛揭拉婆華言青白色寶即硨磲也其狀如車之渠車之牙輞也因以名焉以其體堅色明世所希有故名為寶。

  【六摩羅伽??】梵語摩羅伽??華言碼瑙其色赤白如馬之腦因以名焉以其可琢成器世所希有故名為寶。

  【七缽摩羅伽】梵語缽摩羅伽華言赤真珠佛地論云赤蟲所出大智度論云此寶出魚腹蛇腦中其色明瑩最為殊勝故名為寶。

  又七寶(出翻譯名義)

  【一缽攞娑】梵語缽攞娑華言珊瑚大智度論云海中石??也謂西南漲海中去七八里許有珊瑚洲洲底有磐石此寶生其上人以鐵網(wǎng)取之世所希有故名為寶。

  【二阿濕摩揭婆】梵語阿濕摩揭婆華言琥珀其色紅瑩世所希有故名為寶。

  【三摩尼】梵語摩尼又云末尼華言離垢即珠寶也此寶光凈不為垢穢所染故圓覺鈔又云如意謂意中所須財寶衣服飲食種種之物此珠悉能出生令人皆得如意故名為寶。

  【四甄叔迦】梵語甄叔迦華言赤色寶西域傳云甄叔迦??名其花赤色形大如手此寶色如此花故以名焉。

  【五釋迦毗棱伽】梵語釋迦毗棱伽華言能勝謂此寶能勝一切世間眾寶世所希有故名為寶。

  【六摩羅伽陀】梵語摩羅伽陀大智度論云綠色珠此寶出金翅鳥口邊能辟一切諸毒世所希有故名為寶。

  【七?折羅】梵語?折羅華言金剛此寶出于金中色如紫英百煉不銷至堅至利可以切玉世所希有故名為寶。

  七金山(出翻譯名義)

  七金山者謂山皆有金色光明故也七重環(huán)繞須彌山外高廣形量次第減半如須彌山高八萬四千由旬雙持山止高四萬二千由旬之類是也(梵語由旬華言限量有三等不同上八十里中六十里下四十里)。

  【一雙持山】雙持山者謂二山相倚也又言持雙者文互用耳此山高廣各四萬二千由旬。

  【二持軸山】持軸山者謂山峰上聳形如車軸也高廣各二萬一千由旬。

  【三檐木山】檐木??名以山形似此??故名檐木高廣各一萬五百由旬。

  【四善見山】善見山者謂見者稱善也高廣各五千二百五十由旬。

  【五馬耳山】馬耳山者謂狀如馬耳也高廣各二千六百二十五由旬。

  【六障礙山】障礙山者謂此山有障礙神故又名象鼻山形如象鼻故也高廣各一千三百一十二由旬半。

  【七持地山】持地山者謂與地相持故又名地持者文互用耳又名魚觜山者以海中有魚觜尖其山形如彼魚故也又名持邊山者以此山護持圍繞內(nèi)六山故也高廣各六百五十六由旬零。

  七海(出法集名數(shù)經(jīng))

  【一鹽水!拷饎三昧經(jīng)云海有金剛輪隨時轉(zhuǎn)故令大海水同一咸味故名鹽水海。

  【二乳!恐^世有一海其味如乳故名乳海。

  【三酪!恐^世有一海其味如酪故名酪海。

  【四酥!恐^世有一海其味如酥故名酥海。

  【五蜜水!恐^世有一海其味如蜜故名蜜水海。

  【六吉祥草!恐^世有一海生吉祥草故名吉祥草海。

  【七酒!恐^世有一海其味如酒故名酒海。

  七大(出楞嚴經(jīng))

  大即體性圓融周遍無外之義蓋由萬法不離地水火風而成依空建立因見有覺因識有知舉此七種則自他依正色心一切萬法無不攝矣然以眾生迷失本心根塵對起知見妄分聽不出聲見不超色但于日鏡和合處見火起月珠和合處見水生各不相容執(zhí)相成礙殊不知如來藏中水火性空本周法界隨眾生心循業(yè)發(fā)現(xiàn)故世尊于楞嚴會上開悟阿難及諸大眾會七大萬法皆歸如來藏故說此七大之相也(依正色心者依即所依國土正謂正受果報即能依之身也色即色身心即心識也)。

  【一地大】粗為大地細為微塵析則成空合聚為地眾生昏迷但見其相不知地性融通遍周法界隨眾生心循業(yè)發(fā)現(xiàn)清凈本然寧有方所故名地大(循業(yè)即隨業(yè)也)。

  【二火大】火性無我寄于諸緣如執(zhí)鏡??對日火生眾生昏迷但見其相不知火性融通遍周法界隨眾生心循業(yè)發(fā)現(xiàn)如一處執(zhí)鏡一處火生遍法界執(zhí)滿世間起起遍世間寧有方所故名火大(火性無我者言火性無體也)。

  【三水大】水性不定流息無恒如執(zhí)珠盤對月出水眾生昏迷但見其相不知水性融通遍周法界隨眾生心循業(yè)發(fā)現(xiàn)如一處執(zhí)珠一處水出遍法界執(zhí)滿法界生生滿世間寧有方所故名水大。

  【四風大】風性無體動靜不常如人整衣則有微風拂他人面眾生昏迷但知微風不知風性融通遍周法界隨眾生心循業(yè)發(fā)現(xiàn)如一人整衣有微風出遍法界拂滿國土生周遍世間寧有方所故名風大。

  【五空大】空性無形因色顯發(fā)如人鑿井出土一尺中間則有一尺虛空眾生昏迷但見此空不知性覺真空遍周法界隨眾生心循業(yè)發(fā)現(xiàn)如一井空空生一井十方虛空亦復如是圓滿十方寧有方所故名空大。

  【六見大】見覺無知因色空有如朝明夕昏一切色相因見分析眾生昏迷但見明暗之相不知性見精明遍周法界隨眾生心循業(yè)發(fā)現(xiàn)以由色空既遍見亦周遍六根互用聞聽覺知亦復如是圓滿十虛寧有方所故名見大(六根互用者謂如眼見色亦能聞聲嗅香知味覺觸之類也十虛即十方虛空也)。

  【七識大】識性無源因于六種根塵而出如根塵對起分別妄生眾生昏迷但隨分別不知性識明知遍周法界隨眾生心循業(yè)發(fā)現(xiàn)以由根境無邊識亦無盡含吐十虛寧有方所故名識大(六種根塵者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也塵即色聲香味觸法六塵也十虛者十方虛空也)。

  地動七因(出華嚴經(jīng)?)

  【一令諸魔生怖】魔有多種故曰諸魔令生怖者謂佛成道時必須地動令邪魔恐怖而回正念也。

  【二令眾生心不散亂】令眾生心不散亂者謂佛欲說法時必先地動令諸眾生?敬嚴謹心不散亂而能信受也。

  【三令放逸者生覺知】令放逸生覺知者謂佛說法時或有放逸之人不能畢集必須地動令其覺知皆來諦聽也。

  【四令眾生知法相】令眾生知法相者謂佛說法微妙難知必先地動普令一切眾生心生警悟覺了諸法之相也。

  【五令眾生觀說法處】令眾生觀說法處者謂佛說法時欲令十方世界統(tǒng)為一佛國土必須地動令諸眾生得見說法殊勝之處也。

  【六令成熟者得解脫】令成熟得解脫者謂佛說法時若有根緣成熟眾生來聞正法必須地動令其覺悟而得解脫也。

  【七令隨順問正義】令隨順問正義者謂佛說法時為諸眾生不解正義必須地動令其警覺隨順請問各得開解也。

  七難(出觀音玄義?)

  難即厄難苦惱之處也謂火有焦身絕命之憂故為初難水有沉有浮故為二難羅剎雖暴緩于火水故為三難刀杖非隨得隨戮必須研罪虛實故為四難鬼取非的命衰逢害故為五難枷鎖系身未為失命故為六難怨賊覓寶與寶即脫故為七難而此七難一一皆有果報惡業(yè)煩惱三種今但明人中果報之一種也有以羅剎難中風難足為八難者非也。

  【一火難】觀音經(jīng)云若有持是觀世音菩薩名者設入大火火不能燒蓋持者口為誦持心為秉持言其執(zhí)持無少懈也設入者不定之辭若人遭此難者一心稱名必得解脫如應驗傳云晉元康中竺長舒居于洛陽時為延火將及草屋在于下風豈有免理一心稱菩薩名即風回火轉(zhuǎn)狹識淺見者以為偶爾后因風燥之日故擲火燒之三擲三滅其人即叩頭謝罪如此應驗非一而已。

  【二水難】經(jīng)云若為大水所漂稱其名號即得淺處蓋水言大而不言小者小不為難也若遭此難稱菩薩名即得淺處如應驗傳云海鹽郡有溺水者同伴皆沉此人稱觀世音菩薩忽遇得一名困倦如眠夢見兩人乘船喚入即時覺悟開眼果見人船送至岸上則不復見矣。

  【三羅剎難】梵語羅剎華言暴惡經(jīng)云若有眾生為求金銀等寶入于大海假使黑風吹其船舫漂墮羅剎鬼國其中若有一人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人等皆得解脫羅剎之難蓋羅剎者食人鬼也一人稱名悉得解脫者憂戚休咎眾所共之口不同稱心亦覓福故獲均濟如應驗傳云外國百余人從師子國泛海向扶南忽遇惡風漂墮鬼國其羅剎鬼便欲盡食一船眾人皆稱觀音中有一小乘沙門不信觀音不肯稱名鬼即索此沙門沙門學稱菩薩名號亦得免脫(梵語沙門華言勤習)。

  【四刀杖難】經(jīng)云若復有人臨當被害稱觀世音菩薩名者彼所執(zhí)刀杖尋段段壞而得解脫如應驗傳云晉太元中彭城有一人被枉問為賊臨刑將舊所供養(yǎng)觀音金像帶在髻中后伏法刀下但聞金聲刀即三折頭終不傷解髻看像像有三痕由是得脫。

  【五鬼難】經(jīng)云若三千大千國土滿中夜叉羅剎欲來惱人聞其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惡鬼尚不能以惡眼視之況復加害蓋鬼所以畏觀音名者以觀音有威有恩若非懷恩則是畏威聞名尚不能惡眼相視豈復生于傷害之心耶(三千者小千中千大千也今言三千大千者總別兼稱也梵語夜叉華言勇健)。

  【六枷鎖難】經(jīng)云若復有人若有罪若無罪杻械枷鎖檢系其身稱觀世音菩薩名者皆悉斷壞即得解脫蓋杻械枷鎖刑獄之具也系即系縛檢即封檢其人若能稱觀世音菩薩者重關自開鐵木斷壞如應驗傳云蓋護山陽人系獄應死三日三夜稱菩薩名心無間息即見觀音放光照之鎖脫關開尋光而去行二十里光明方息。

  【七冤賊難】經(jīng)云有一啇主將諸商人赍持重寶經(jīng)過險路遇諸冤賊乃至其中一人作是唱言諸善男子勿得恐怖汝當一心稱觀世音菩薩名號眾商人一稱其名故即得解脫蓋冤本奪命賊本求財今冤為賊必財命兩圖由菩薩力故得解脫如應驗傳云僧慧達于晉隆安二年北隴上掘甘草于時羌餓捕人食之達為羌人所獲閉在棚中擇??者先食達即一心稱名誦經(jīng)余人已盡唯達并一小兒準擬明日命盡達竟夜稱誦不輟向曉羌來取之忽見一虎從草跳出咆吼羌人驚走虎因嚙棚作一冗而去達將小兒走竄得免。

  七災難(出仁王護國經(jīng))

  七災難者謂佛為十六大國波斯匿王等而說也若國土中有此七種災難當講讀仁王般若波羅蜜經(jīng)其難即滅萬姓安樂也(梵語波斯匿華言勝軍)。

  【一日月失度難】謂日月失其所纏之度時序不調(diào)或赤日出或黑日出或二三四五日出或日蝕無光或日輪一重現(xiàn)乃至四五重現(xiàn)是為日月失度難。

  【二星宿失度難】謂二十八宿及金星彗星火星水星風星刀星南斗北斗等星各各失其所躔之度是為星宿失度難(二十八宿者角亢底房心尾箕斗牛女虛危室壁奎婁胃昂畢觜參井鬼神星張翼軫也)。

  【三災火難】謂火災起時萬姓燒盡或鬼火龍火天火山神火人火??木火賊火如是種種災異是為災火難。

  【四雨水變異難】謂陰陽不順大水漂沒冬雨夏雪冬行雷電夏雨霜雹或雨赤黑等水或雨土石沙礫江河逆流如是種種災異是為雨水變異難。

  【五惡風難】謂大風起時山河??木一時吹壞或黑風赤風青風天風地風火風如是種種災異是為惡風難。

  【六亢陽難】亢極也謂天地亢陽炎火洞然百草枯瘁五谷不登如是種種災異是為亢陽難(五谷者禾麻黍菽麥也)。

  【七惡賊難】謂四方賊來侵擾境界或內(nèi)外賊起火賊水賊風賊鬼賊百姓驚惶刀兵競起如是種種災異是為惡賊難。

  七種受胎(出善見毗婆沙律)

  【一相觸受胎】謂女人月水生時喜樂男子若男子以身觸其身分即生貪著而便懷胎是名相觸受胎。

  【二取衣受胎】謂如優(yōu)陀夷共婦出家分別已久優(yōu)陀夷往到婦處兩情欲愛不止各相發(fā)問欲精污衣尼得此衣后即懷胎是名取衣受胎(梵語優(yōu)陀夷華言出現(xiàn)日出時生故)。

  【三下精受胎】謂往昔有一道士小便與精俱下鹿母飲之遂便懷胎生鹿子道士是名下精受胎。

  【四手摩受胎】謂如睒菩薩父母俱盲帝釋遙知下至其所為言宜合陰陽當生兒子答言夫婦既悉出家為道法故不得如此帝釋復言不合陰陽當以手摩臍下即便懷胎果如其言而生睒子是名手摩受胎(睒音閃目暫見)。

  【五見色受胎】謂有女人月華水成不得男子交合欲情極盛唯視男子即便懷胎是名見色受胎。

  【六聞聲受胎】謂如白鷺鳥悉雌無雄到春來時陽氣始布雷聲初鳴雌鷺一心聞聲即便懷胎雞亦有聞雄雞聲亦得懷胎是名聞聲受胎。

  【七嗅香受胎】謂如??牛母但嗅犢氣而亦懷胎是名嗅香受胎(??牛名犢牛子也)。

  七種生死(出翻譯名義)

  【一分假生死】分即分限假即形假謂三界果報壽有長短分限身有大小形假皆不免于生死是為分假生死(三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也)。

  【二變易生死】因移果易名為變易謂阿羅漢辟支佛菩薩既離三界生死出生方便等土就其斷惑證果之時因移果易論為生死是名變易生死(因移果易者如初果為因二果為果二果為因三果為果三果為因四果為果是也方便土者二乘之人修方便道斷見思惑而居此土也)。

  【三流入生死】謂眾生有識之初迷真逐妄流入生死苦海漂溺不息是為流入生死。

  【四反出生死】謂眾生若發(fā)心修行背妄歸真則能反出生死至于涅盤是為反出生死(梵語涅盤華言滅度)。

  【五因緣生死】謂初歡喜地已后諸位菩薩皆以所觀不思議理為因能觀真無漏智為緣共破無明之惑復為化眾生故示現(xiàn)生死是為因緣生死(真無漏智者即菩薩智慧也由此智慧斷諸惑業(yè)而不漏落生死以對二乘之智名為真耳)。

  【六有后生死】謂第十法云地菩薩因有最后一品無明未斷尚有一番變易生死是為有后生死(最后一品者謂無明惑有四十二品今是最后之一品也)。

  【七無后生死】謂等覺菩薩破最后一品無明煩惱究竟永盡入妙覺位不受后身是為無后生死。

  七日輪出(出法苑珠林)

  七日輪出者劫末之相也天地始終謂之一劫劫盡壞時火災將起一切人民皆作惡業(yè)遂使天久不雨所種不生諸水泉源皆悉枯竭久久之后風入海底取日宮殿于須彌山邊置日道中遍照世間草木凋落如是一日乃至七日次第而出消竭海水大地煙起乾坤洞然直至梵天悉皆蕩盡故有七日出現(xiàn)之說也(劫梵語劫波華言分別時節(jié)梵語須彌華言妙高直至梵天者謂火災起時燒至色界初禪天也)。

  【一日出】一日出時百草??木一時凋落。

  【二日出】二日出時四大海水從百由旬乃至七百由旬內(nèi)自然枯涸(梵語由旬華言限量或八十里或六十里或四十里)。

  【三日出】三日出時四大海水千由旬乃至七千由旬內(nèi)展轉(zhuǎn)消盡。

  【四日出】四日出時四大海水深千由旬亦皆干竭。

  【五日出】五日出時四大海水縱廣七千由旬亦皆竭盡長阿含經(jīng)云五日出已其后海水轉(zhuǎn)減猶如春雨后牛跡中水遂至涸盡不漬人物也。

  【六日出】六日出時此地厚六萬八千由旬皆悉煙出從須彌山乃至三千大千世界及八大地獄無不燒滅煙燼無余人民命終及六欲諸天皆悉命終宮殿皆空一切無常不得久住(三千者小千中千大千也今言三千大千者總別兼稱也八大地獄者活地獄黑繩地獄合會地獄叫喚地獄大叫喚地獄熱地獄大熱地獄阿鼻地獄也六欲天者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也)。

  【七日出】七日出時大地須彌山漸漸崩壞百千由旬永無遺余山皆洞然諸寶爆裂烈焰震動至于梵天一切惡道皆悉蕩盡。

  法沒時七穢行(出出曜經(jīng))

  【一百歲持戒為惡所破】謂法將滅時有人持戒滿百歲已一彈指頃遂為惡知識之所破壞是為法沒時之穢行也。

  【二久行慈心為嗔所壞】謂法將滅時有人久行平等慈忍未嘗少息一旦逆境現(xiàn)前不能安忍嗔恚倏起壞滅善根是為法沒時之穢行也。

  【三薄賤不隨師教】謂法將滅時善行寡少為此道者悉皆輕薄污賤之徒不修威儀進止不順師長教誨耽習下流無所聞見是為法沒時之穢行也。

  【四互諍勝負】謂法將滅時正教不行人我妄興是此者則非彼是彼者則非此交相毀諍以求勝負唯務較短量長不思反邪歸正是為法沒時之穢行也。

  【五斗亂彼此】謂法將滅時出家之人或居城郭村落貪求利養(yǎng)我慢貢高悖理亂常爭長競短向彼說此向此說彼互相毀謗爭斗不已惟知構造其非不解弘持其教是為法沒時之穢行也。

  【六貪著利養(yǎng)】謂法將滅時出家之人多貪利養(yǎng)廣殖田園惟思口體之奉不以勤苦為勞遂致身多疾病不能流通佛教是為法沒時之穢行也。

  【七凡圣皆被毀辱】謂法將滅時教道不明以偽亂真以邪混正是非不明凡圣無別故自凡夫之僧至阿羅漢一概被人輕賤毀辱既辱其徒何有其教是為法沒時之穢行也(梵語阿羅漢華言無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