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乘阿含部小乘單譯經大乘單譯經大乘律小乘律 大乘論小乘論宋元續(xù)入藏諸論 西土圣賢撰集此土著述
大明三藏法數卷第九
大明三藏法數卷第九 池一
四身(出成唯識論)
【一自性身】自性身者即法身也謂諸如來真凈法界湛然常寂具足無邊真實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實性也。
【二自受用身】自受用身者即自報身也謂諸如來內智湛然照真法界盡未來際常自受用廣大法樂也。
【三他受用身】他受用身者為他機所感而現此身即他報身也謂諸如來由平等智為十地菩薩現大神通轉正法輪令他受用大乘法樂也(十地者歡喜地離垢地發(fā)光地焰慧地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云地也)。
【四變化身】變化身者謂無而忽有名為變化即應身也謂諸如來隨順機宜變現此身也。
化應身四句(出華嚴經隨?演義鈔)
【一化身非應】謂佛隨類變現龍鬼等形不為佛身是名化身非應。
【二應身非化】謂地前菩薩所見佛身即是隨機應現非五趣攝是名應身非化(地前菩薩者即十住十行十回向諸菩薩也五趣者天趣人趣鬼趣畜生趣地獄趣也)。
【三亦應亦化】謂諸聲聞所見佛身見諸相好皆因修成名之為應無而忽有名之為化是名亦應亦化。
【四非應非化】謂佛法報二身非屬應化是名非應非化。
四德者如來所證常樂我凈之德也謂如來心體本空應用無染離凡夫二乘菩薩偏邪之顛倒故稱為德(二乘者聲聞乘緣覺乘也)。
【一常德】常者不遷不變之謂也性體虛融湛然常住歷三世而不遷混萬法而不變故名常德(三世者過去現在未來也)。
【二樂德】樂者安隱寂滅之謂也離生死逼迫之苦證涅盤寂滅之樂故名樂德(梵語涅盤華言滅度)。
【三我德】我者自在無礙之謂也然有妄我真我若外道凡夫于五陰身強立主宰執(zhí)之為我乃是妄我若佛所具八自在稱為我者即是真我故名我德(五陰者色陰受陰想陰行陰識陰也八自在我者一能示一身以為多身二示一塵身滿大千界三大身輕舉遠到四現無量類常居一土五諸根互用六得一切法如無法想七說一偈義經無量劫八身遍諸處猶如虛空也)。
【四凈德】凈者離垢無染之謂也無諸惑染湛然清凈如大圓鏡了無纖翳故名凈德。
身土四依(出華嚴經?)
【一色身依色相土】謂如來隨類應化示現丈六等相好之身即依娑婆等同居之土以其有山河大地等色相是為色身依色相土(梵語娑婆華言能忍同居者凡圣同居也)。
【二色身依法性土】謂如來丈六等相好之身當體即是法性之身所依之土亦即常寂光土是為色身依法性土(常寂光土者即佛所居之凈土也)。
【三法身依法性土】謂如來法性之身非心非色猶如虛空遍一切處所依之土即是常寂光土是為法身依法性土。
【四法身依色相土】謂如來法性之身遍于??塵之土雖身土相攝事理交互色即非色相即非相而不離剎塵之土是為法身依色相土。
佛四種希有(出金剛經算要刊定記)
【一時希有】時希有者謂佛出世之時不常有也一切眾生從曠劫來無明覆蔽流轉生死無有窮盡今值佛出世聞說正法依教修行得免生死之苦實為希有也。
【二處希有】處希有者謂佛生于迦毗羅城乃在三千世界之中佛不于余處出現而于此處降生實為希有也(梵語迦毗羅華言能仁住處三千者小千中千大千也)。
【三德希有】德希有者謂佛具無量;最勝第一非諸菩薩等所可思議實為希有也。
【四事希有】事希有者謂佛降兜率乃至人涅盤等事天上人間最為奇特外道天魔無不歸仰用大慈悲極巧方便現多種身相演無量法門隨眾生根普皆利益實為希有也(梵語兜率華言知足梵語涅盤華言滅度)。
四無所畏(出大智度論)
此四通言無畏者由佛十力之智內充明了決定故于大眾中凡有所說則無恐懼之相故名無所畏(十力者知是處非處智力知過去現在未來業(yè)報智力知諸禪解脫三昧智力知諸根勝劣智力知種種解智力知種種界智力知一切至處道智力知天眼無礙智力知宿命無漏智力知永斷習氣智力也)。
【一一切智無所畏】一切智者于世間出世間一切諸法盡知盡見也無所畏者如佛言我是一切正智人故得安隱得無所畏在大眾中作師子吼能轉法輪諸沙門婆羅門若天魔梵若復余眾實不能轉是一切智無所畏(梵語沙門華言勤息謂勤行眾善止息諸惡也梵語婆羅門華言凈行天魔梵者天魔即他化自在天梵即梵天也)。
【二漏盡無所畏】漏盡者惑業(yè)生死俱盡也無所畏者如佛言我一切漏盡故得安隱得無所畏在大眾中作師子吼能轉法輪諸沙門婆羅門若天魔梵若復余眾實不能轉是為漏盡無所畏。
【三說障道無所畏】說障道者說彼魔外障蔽圣道之法也無所畏者如佛言我說障法故得安隱得無所畏在大眾中作師子吼能轉法輪諸沙門婆羅門若天魔梵若復余眾實不能轉是為說障道無所畏。
【四說盡苦道無所畏】說盡苦道者說能盡諸苦之道法也無所畏者如佛言我所說圣道能出世間能盡諸苦故得安隱得無所畏在大眾中作師子吼能轉法輪諸沙門婆羅門若天魔梵若復余眾實不能轉是為說盡苦道無所畏。
四等(出楞伽經)
四等者謂諸佛如來名字言語現身說法平等不二以顯佛佛道同也。
【一字等】字即名字也經云若字稱我為佛彼字亦稱一切諸佛以我與彼字無差別是名字等(我者釋迦如來自謂也彼者指一切諸佛也謂諸佛皆稱理立名理性平等故同名佛也)。
【二語等】語即言語也經云謂我六十四種梵音言語相生無增無減無有差別與諸佛同一音故是名語等(六十四種梵音者一流澤二柔軟三悅意四可樂五清凈六離垢七明亮八甘美九樂聞十無劣十一圓具十二調順十三無澀十四無惡十五善柔十六悅耳十七適身十八心生勇??十九心喜二十悅樂二十一無熱惱二十二如教令二十三善了知二十四分明二十五善愛二十六令生歡喜二十七使他如教令二十八令他善了知二十九如理三十利益三十一離重復過失三十二如師子音三十三如龍音三十四如云雷吼三十五如龍王三十六如緊那羅妙歌三十七如迦陵頻伽三十八如梵王三十九如共命鳥四十如帝釋美妙四十一如根鼓四十二不高四十三不下四十四隨入一切音四十五無缺減四十六無破壞四十七無染污四十八無希取四十九具足五十莊嚴五十一顯示五十二圓滿一切音五十三諸根適悅五十四無譏毀五十五無輕轉五十六無動搖五十七隨入一切眾會五十八諸相具足五十九令眾生意歡喜六十說眾生心行六十一入眾生心意六十二隨眾生信解六十三聞者無其分量六十四一切眾生不能思惟稱量也)。
【三身等】經云我與諸佛法身及色身相好無有差別是名身等(法身者即法性為身也色身者如來丈六之應身也)。
【四法等】經云我及彼佛同得三十七品菩提分法無二無別是名法等(三十七品者觀身不凈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是四念處已生惡令永斷未生惡令不生已生善令增長未生善令得生是四正勤欲如意足念如意足精進如意足思惟如意足是四如意足信根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是五根信力進力念力定力慧力是五力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除覺分舍覺分定覺分念覺分是七覺分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yè)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是八正道已上諸法總為三十七品也梵語菩提華言道)。
世醫(yī)四法喻如來(出雜阿含經)
【一善知病】謂世之良醫(yī)善能知人種種疾病以喻如來善知一切眾生業(yè)惑等病也。
【二善知病源】謂世之良醫(yī)善知疾病所起之由或由風濕或由冷熱乃至飲食色欲之類發(fā)于眾病以喻如來善知眾生皆由無明煩惱為其根源而有生死輪回之病也。
【三善知病對治】謂世之良醫(yī)善知對治之方如患冷病者則以熱藥對治患熱病者則以冷藥對治患不冷不熱病者則以溫和之藥對治藥若對病病無不愈以喻如來說法若眾生多貪欲者則說不凈之觀治之多嗔恚者則說慈悲之觀治之是也。
【四善知治已更不動發(fā)】謂世之良醫(yī)善能應病與藥人若服已其病即愈病既愈已身心安隱不復更發(fā)以喻如來為諸眾生善說法藥對治一切眾生業(yè)惑之病人能依而修之則得出離生死之苦成就涅盤之樂一切業(yè)惑不復發(fā)起矣(梵語涅盤華言滅度)。
四方行七步(出佛本行集經)
謂如來初降生時于四方面各行七步步步舉足出大蓮華行七步已先觀東方口自出言世間之中我為最勝我從今日生分已盡此是菩薩希奇之事未曾有法余方悉然。
【一東行七步】東行七步者涅盤經云示為眾生而作導首也。
【二南行七步】南行七步者經云示現欲為無量眾生作最上福田也。
【三西行七步】西行七步者經云示現無盡永斷生死是最后身也。
【四北行七步】北行七步者經云示現已度諸有生死也。
四門游觀(出佛本行集經)
經云爾時虛空有一天子名曰作瓶見悉達太子在于宮內恐其著五欲樂乃言我當為彼作于厭離之想即以威神感動令其宮內所作音樂皆為不順五欲之事唯傳涅盤微妙之聲欲令厭離世間心生覺悟太子聞是聲已遂發(fā)出游之心即向迦毗羅城四門游觀也(五欲者色欲聲欲香欲味欲觸欲也梵語迦毗羅華言能仁住處)。
【東門見老人】時太子欲向園林游觀凈飯王聞之于是來令街巷灑掃嚴凈其有老病死亡之人悉令驅逐勿使太子見之心有所厭及太子出東門作瓶天子以神通力化作老人傴僂低頭倚杖呻吟曲脊傍行太子見已為馭者言我令此身亦當老耶若有如是老??之相何暇向彼園林游戲宜速還宮我當思惟作何方便得免斯苦。
【南門見病人】時太子又欲向彼園林游觀凈飯王聞之于是來令街巷灑掃嚴凈或有老病死亡之人悉令驅逐勿使太子見之復生厭離之心及太子出南門作瓶天子以神通力化作一病患人身體羸瘦喘氣微弱命在須?不能起舉太子見已為馭者言若我此身病亦不免何暇向彼園林游戲宜速還宮我當思惟作何方便得免斯苦。
【西門見死人】時太子出西門又欲向彼園林游觀凈飯王聞之于是來令嚴凈街道復振鐸言莫令更有老病死亡之人使太子見之生于厭離及太子出西門作瓶天子以神通力化作一死尸臥在床上眾人輿行有諸親屬圍繞哭泣太子見已心懷??惻為馭者言若我此身同有死法何暇向彼園林游戲宜速還宮我當思惟作何方便得免斯苦。
【北門見沙門】時太子又欲向彼園林游觀凈飯王聞之于是來令嚴凈街道復振鐸言莫使更有老病死亡之人令太子見生厭離心及太子出北門作瓶天子以神通力化作沙門著僧伽黎執(zhí)錫擎缽威儀整肅行步安詳太子見已心生愛樂問言尊者汝是何人沙門答言我名出家之人世間諸行盡是無常我今舍家求無上道故名出家太子為言此業(yè)大善于是還宮白凈飯王曰世間一切眾生皆有別離我今志愿出家樂求涅盤(梵語沙門華言勤息梵語僧伽黎華言重復衣梵語涅盤華言滅度)。
出家四愿(出普耀經)
出家四愿者謂釋迦如來初欲出家發(fā)此四誓愿度脫眾生也(梵語釋迦華言能仁)。
【一愿濟眾生困厄】謂我設成正覺得一切智時眾生困厄被諸惱患吾當濟脫令斷恩愛也。
【二愿除眾生惑障】謂眾生沒在生死苦海無明暗蔽悉無所知我當為其顯示如清凈眼內外無障令其出離也。
【三愿斷眾生邪見】謂眾生在世我慢自大尊己賤彼心存邪見不慕圣道我當開化令入正真也。
【四愿度眾生苦輪】謂眾生處于生死之苦輪轉無際滅智慧根不能自濟我當為其說法令得度脫也。
【一信滿成佛】謂依種性地決定信于諸法不生不滅清凈平等無可愿求是為信滿成佛(種性者種即種子性即性分是也)。
【二解滿成佛】謂依解行地深解法性無造無作不起生死想不起涅盤想心無所怖亦無所欣是為解滿成佛(解行者解即解了行即所修之行也梵語涅盤華言滅度)。
【三行滿成佛】謂依究竟菩薩地能除一切無明諸障菩提愿行悉皆具足是為行滿成佛(究竟菩薩即等覺菩薩也梵語菩提華言道)。
【四證滿成佛】謂依凈心地得無分別寂靜法智及不思議勝妙功德是為證滿成佛(凈心地者即妙覺佛位也)。
天上四塔(出佛成道記并本行集經)
【一箭塔】經云太子年方十五與諸釋種角藝太子一箭穿七金鼓又一箭徹過七鐵豬復入于土水泉迸出遂名箭井時帝釋遂取其箭于忉利天建塔供養(yǎng)(梵語忉利華言三十三乃帝釋所居之天也)。
【二發(fā)塔】經云太子初出家時自持寶刀而發(fā)愿云我今截落此發(fā)誓與眾生斷除煩惱習障尋以發(fā)擲空中時帝釋接向天上建塔供養(yǎng)。
【三缽塔】經云菩薩將詣道樹成等正覺時有天人告善生村主二女難陀婆羅曰汝可最初施食于是二女以乳烹麋用缽盛獻菩薩食已以缽擲尼連河中時帝釋收歸天上建塔供養(yǎng)(梵語難陀華言喜梵語婆羅華言力二女名也尼連無翻)。
【四佛牙塔】經云佛阇維時天帝釋持七寶瓶來請佛牙其火即滅寶棺自開帝釋乃取佛口右頷一牙于天上建塔供養(yǎng)(梵語阇維華言焚燒)。
四處立塔(出法苑珠林)
【一生處立塔】謂諸佛降生之處即應起塔如今釋迦牟尼佛在毗藍園內無憂樹下降生即于其處立塔也(梵語釋迦牟尼華言能仁寂默梵語毗藍華言解脫處梵語塔婆華言高顯)。
【二得道處立塔】謂如來得道在摩竭提國菩提樹下即于其處立塔也(梵語摩竭提華言善勝梵語菩提華言道)。
【三轉法輪處立塔】謂如來轉法輪其處不定或在寂場或在鹿苑或在天上等即于其處立塔也。
【四涅盤處立塔】梵語涅盤華言滅度謂如來在俱尸那城娑羅雙樹間入滅即于其處立塔也(梵語俱尸那華言角城梵語娑羅華言堅固)。
四法(出大乘本生心地觀經)
經云于法寶中有其四種引導眾生出生死海到于彼岸三世諸佛依此修行斷一切障得成菩提。
【一教法】謂一切無漏善法教化眾生能破無明煩惱業(yè)障也(無漏者不漏落生死也)。
【二理法】謂一切教法所詮之義理也。
【三行法】謂戒定慧等諸行之法也。
【四果法】謂至果所證無為涅盤等法也(梵語涅盤華言滅度)。
法四依(出法界次第)
法四依者謂依憑正法則能成就萬行之因滿足菩提之果也(梵語菩提華言道)。
【一依法不依人】依法者謂依實相等法修諸波羅蜜行則能具足清凈功德能至菩提也不依人者如涅盤經云魔王尚能假化作佛況能不作其余之身是故雖是凡夫若所說所行與實相等法相應則可依信雖現佛身相好若所說所行違于實相法者則不應依也(梵語波羅蜜華言到彼岸)。
【二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依了義經者謂諸大乘經皆明中道佛性若依此而修則萬行成就能見佛性也不依不了義經者謂小乘等經不明中道佛性若依此而修則萬行難成不見佛性也。
【三依義不依語】依義者義即中道之理若依此理而修則能成就萬行破諸顛倒而顯中道之理也不依語者語是世間言語文字非出世法若依此而修則萬行不成顛倒不破中道不顯也。
【四依智不依識】依智者照了之心名之為智若依正觀之智于諸波羅蜜觀察而修則能破生死煩惱之業(yè)必證大乘涅盤之果也不依識者妄想之心名之為識若依妄識而修則構集生死煩惱之業(yè)流轉無窮眾苦不息也。
四法界(出華嚴法界觀)
法界者一切眾生身心之本體也法軌則也界有性分二義若約事說界即是分義謂隨事分別故也若約理說界即是性義謂諸法性不能變易故也以此性分互相交絡則成理事無礙法界以理融事一一融通則成事事無礙法界也。
【一事法界】謂諸眾生色心等法一一差別各有分齊故名事法界(分齊者限量也)。
【二理法界】謂諸眾生色心等法雖有差別而同一體性故名理法界。
【三理事無礙法界】謂理由事顯事攬理成理事互融故名理事無礙法界。
【四事事無礙法界】謂一切分齊事法稱性融通一多相即大小互容重重無盡故名事事無礙法界。
四藏(出大智度論)
四藏者即經律論咒也以其各各含藏一切文理故名藏也。
【一經藏】經藏者即如來所說一大藏大小乘諸經也經法也常也人介同尊謂之法三世不易謂之常又云契經謂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之機也(十界者佛界菩薩界緣覺界聲聞界天界人界修羅界餓鬼界畜生界地獄界也三世者過去現在未來也)。
【二律藏】律藏者即如來所制大小乘戒律也律法也謂能治眾生貪嗔癡種種之惡如治世法律則能斷決重輕之罪也。
【三論藏】論藏者即如來所說阿毗曇等論及佛弟子所造諸論也(梵語阿毗曇華言無比法)。
【四咒藏】咒藏者即如來所說一切秘密四咒也如諸陀羅尼及凡經中所有神咒是也(梵語陀羅尼華言咒)。
經含四義(出翻譯名義)
【一法義】法即可軌可則之義謂如來所說之經十界同遵無不軌則故也(遵依也十界者佛界菩薩界緣覺界聲聞界天界人界修羅界餓鬼界畜生界地獄界也)。
【二常義】常即不遷不變之義謂如來所說之經三世而不改易故也(三世者過去現在未來也)。
【三貫義】謂如來所說之經貫穿一切深妙義理故也。
【四攝義】謂如來所說之經攝持所化一切眾生故也。
講經四益(出金光明經)
經云虛空藏菩薩梵釋天等白佛言若諸國土有能講說此金光明微妙經典于興國土獲四利益。
【一國土吉祥益】謂若有國土講說此經者國土軍眾勢力強盛無諸怨散疾疫消除壽命修長吉祥安樂正法興隆也。
【二輔臣和樂益】謂若有國上講說此經則輔相大臣和悅無諍王所敬愛安隱豐樂隨心所愿皆得滿足也。
【三國人富壽益】謂若有國土講說此經則沙門弟子及國邑人民修行正法多所利益壽命延長富逸安樂于諸福田悉得修立也(梵語沙門華言勤息)。
【四法師自利利他益】謂若有國土講說此經其說經之人一切時中身心調適諸人民眾增加守護慈悲平等心無傷害亦今一切眾生誠心皈仰皆悉修習菩提之行也(梵語菩提華言道)。
論藏華梵四名(出華嚴經?)
【一摩怛理迦】梵語摩怛理迦華言本母謂及覆論議則能出生一切義理故也。
【二奢薩怛啰】梵語奢薩怛啰華言議論謂評議辯論空有假實等法故也。
【三烏波你舍】梵語烏波你舍華言近說謂從近從略說經中要義故也。
【四阿毗達磨】梵語阿毗達磨華言對法謂能對所問之法故也。
四一(出法華經文句)
【一理一】理即中道一實相之理也此實相之理諸佛眾生體性平等無有增減但眾生體雖水具全體在迷唯諸佛覺知如實之相棄此實道出應于世要令眾生得此實相故經云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唯有諸佛乃能知之又云諸佛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為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佛之知見即理一也(一大事因緣者即一實相也其性廣博名大諸出世之儀式故名事眾生有此機感故名因佛乘機而應故名緣)。
【二行一】行即所修一乘之妙行也謂實相之理自非一乘妙行莫能證得故經云正直舍方便但說無上道又云諸有所作常為一事事即是行故名行一也。
【三人一】人即所化之眾生也佛出世之意但為教化菩薩成就佛道蓋由機器不純不得已而權施三乘之教漸令入大故至法華即開三乘之權而顯一乘之實三乘之人同是菩薩之人故名人一也(三乘者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也)。
【四教一】教謂圓頓妙教即一佛乘也如來于前四時隨順機緣不得已而權說諸乘至于法華開顯權即是實故經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故名教一也(四時者華嚴時鹿苑時方等時般若時也無二者謂無藏教通教之二也無三者謂無藏教通教別教之三也)。
四陀羅尼(出瑜伽師地論)
梵語陀羅尼華言總持謂持善不失持惡不生也又翻遮持謂遮空有二邊之惡持中道之善也。
【一法陀羅尼】謂諸菩薩得念慧力持所聞法經無量時永不忘失是名法陀羅尼。
【二義陀羅尼】謂諸菩薩持所聞無量義趣經無量時永不忘失是名義陀羅尼。
【三咒陀羅尼】咒愿也謂諸菩薩獲得如是總持令其咒愿悉皆神驗能除一切眾生種種災患是名咒陀羅尼。
【四忍陀羅尼】忍即安忍謂諸菩薩成就堅固之行于所聞法得精進忍是名忍陀羅尼。
四種秘密(出阿毗曇雜集論)
【一令入秘密】聲聞之人執(zhí)著空法謂一切法皆空如來為說大乘之法破其執(zhí)空之見令生勝解得入圣教是名令入秘密。
【二相秘密】如來說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為破諸外道凡夫邪執(zhí)著有之相是名相秘密。
【三對治秘密】謂如來宣說隱密之教皆是對彼眾生過失而調治之如人有病則應病與藥而治療之即獲安適是名對治秘密。
【四轉變秘密】轉變者轉彼不善而變?yōu)樯埔仓^如來說一切隱密名言皆為眾生起散亂心者令生寂靜起顛倒見者令生正見起煩惱者令生清凈是名轉變秘密。
乘戒緩急四句(出華嚴經隨?演義鈔)
乘戒者乘即佛所說大小乘法也戒即佛所制輕重諸戒也緩者寬緩也急者急切也。
【一乘急戒緩】謂因戒緩故墮于修羅餓鬼畜生地獄四趣之中由乘急故還得聞法如八部中龍鬼等皆得預會聞法是名乘急戒緩(八部者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也)。
【二戒急乘緩】謂因戒急故得生人天中雖生人天中由乘緩故不樂聞法是名戒急乘緩。
【三乘戒俱急】謂因戒急故得生人天由乘急故亦得聞法悟道是名乘戒俱急。
【四乘戒俱緩】謂因戒緩故永墮四趣失天人身以乘緩故不得聞法是名乘戒俱緩。
四種瓔珞莊嚴(出大方等大集經)
瓔珞莊嚴者謂菩薩以戒等四法莊嚴法身如世瓔珞莊嚴于身也。
【一戒瓔珞莊嚴】謂菩薩嚴持禁戒于諸眾生無有惡害之心若無惡害之心一切眾生常所樂見身口意業(yè)悉令清凈是名戒瓔珞莊嚴。
【二三昧瓔珞莊嚴】謂菩薩于諸眾生運大慈心質直柔軟乃至遠離貪嗔癡行修習一切三昧是名三昧瓔珞莊嚴(梵語三昧華言正定)。
【三智慧瓔珞莊嚴】謂菩薩心無疑網遠離顛倒知苦斷集證滅修道戒定慧聚清凈無著觀于世間猶如夢幻觀于法界無有去來是名智慧瓔珞莊嚴。
【四陀羅尼瓔珞莊嚴】梵語陀羅尼華言能持謂菩薩能持諸善法令不散不失又云總持謂能持善不失持惡不生是名陀羅尼瓔珞莊嚴。
四種三昧(出摩訶止觀)
欲登妙位非行不階行法眾多略言其四梵語三昧華言正定又云調直定眾生心行常不調不直不定入此三昧能調能直能定故名三昧。
【一常坐三昧】常坐三昧者亦名一行三昧文殊般若經以九十日為期獨居靜室跏趺正坐蠲除惡覺舍諸亂想不雜思惟系緣法界一念法界(系緣是止一念是觀法法融攝故曰法界)信一切法皆是佛法若坐疲極或疾病所困或睡蓋所覆或宿障發(fā)動不能遣卻當專稱一佛名號以求加護除經行飲食便利之外時刻相續(xù)無須?廢此之三昧于一期中若能精勤不懈念念無間則能破除障業(yè)顯發(fā)實相之理矣。
【二常行三昧】常行三昧者亦名般舟三昧梵語般舟華言佛立佛立有三義一佛威力二三昧力三行者本功德力能于定中見十方佛在其前立故名佛立以九十日為期終竟三月身常旋行不得休息口常唱阿彌陀佛心常想阿彌陀佛或先想后唱或先唱后想想唱相繼無令休息此之三昧極能斷除宿障于諸功德最為第一(梵語阿彌陀華言無量壽)。
【三半行半坐三昧】半行半坐三昧者若依方等經七日為期唯誦祖持咒旋百二十匝一旋一咒不遲不疾旋竟卻坐思惟實相之理若依法華經三七日為期但誦本經故經云其人若行若立讀誦是經若坐思惟是經我乘六牙白象現其人前此等三昧俱是半行半坐也(梵語祖持華言秘要)。
【四非行非坐三昧】非行非坐三昧者前之三種俱用行坐今言非行非坐者雖非行坐實通行坐亦名隨自意三昧謂但于一切時中一切事上隨意用觀不拘限期心存止觀念起即覺是也。
四智(出成唯識論)
【一大圓鏡智】謂如來真智本性清凈離諸塵染洞徹內外無幽不燭如大圓鏡洞照萬物無不明了是名大圓鏡智。
【二平等性智】謂如來觀一切法與諸眾生皆悉平等以大慈悲心隨其根機示現開導令其證入是名平等性智。
【三妙觀察智】謂如來善能觀察諸法圓融次第復知眾生根性樂欲以無礙辯才說諸妙法令其開悟獲大安樂是名妙觀察智。
【四成所作智】謂如來為欲利樂諸眾生故普于十方世界示現種種神通變化引諸眾生令入圣道成本愿力所應作事是名成所作智。
四無礙智(亦名四無礙辯出法界次第)
謂菩薩于此四法智慧明了通達無滯故名四無礙智以其辯說融通亦名四無礙辯。
【一義無礙智】謂菩薩了知一切諸法義理通達無滯故名義無礙智。
【二法無礙智】謂菩薩通達一切諸法名字分別無滯故名法無礙智。
【三辭無礙智】謂菩薩于諸法名字義理隨順一切眾生殊方異語為其演說能令各各得解辯說無滯故名辭無礙智。
【四樂說無礙智】謂菩薩隨順一切眾生根性所樂聞法而為說之圓融無滯故名樂說無礙智。
智境四相(出圓覺經略?)
謂于有所證取之心迤邐淺深有此四相之異故后之三相皆因我相根本而立與金剛般若四相所言不同蓋彼于迷妄之心執(zhí)為四相故也。
【一我相】我相者謂眾生于涅盤之理心有所證而其有所證取之心執(zhí)著不忘認之為我名為我相經云是故證取方現我體是也(梵語涅盤華言滅度)。
【二人相】人相者比前我相已進一步雖不復認證為我而猶存悟我之心名為人相經云悟已超過一切證者名為人相是也。
【三眾生相】眾生相者比前人相已進一步謂雖已超過我人之相猶存了證了悟之心名眾生相經云但諸眾生了證了悟皆為我人而我人相所不及者存有所了名眾生相是也。
【四壽命相】壽命相者比前眾生相已進一步謂心照清凈于前眾生相中所存了悟之心雖已覺知超過然猶存能覺之知如彼命根潛續(xù)于內名壽命相經云覺所了者不離塵故是也(不離塵者謂此覺了之心不離妄塵故也)。
四鏡(出起信論)
鏡以明凈鑒照為義謂真如本覺之性有空有不空有體有用故以四鏡喻焉。
【一如實空鏡】謂真如實相體本空寂離一切妄心境界之相如明鏡無染故名如實空鏡。
【二因熏習鏡】謂真如覺體能作現法之因復能熏習內心而一切境界悉于中現故名因熏習鏡(已上二種明真如在纏故有空不空之義也纏者煩惱業(yè)縛也)。
【三法出離鏡】謂真如覺體之法出離煩惱之塵純一明凈故名法出離鏡。
【四緣熏習鏡】緣即所化機緣謂真如覺體出纏之時隨照物機與彼眾生作外緣熏力令其修習善根故名緣熏習鏡(已上二種明真如出纏從體而起用也)。
四安樂行(出法華文句)
謂身無危險故安心無憂惱故樂身安心樂乃能進行故名安樂行。
【一身安樂行】謂身應當遠離十種之事一遠離豪勢二遠離邪人邪法三遠離兇險嬉戲四遠離旃陀羅五遠離二乘眾妨修大乘之行故六遠離欲想七遠離不男之人八遠離危害之處九遠離譏嫌之事十遠離畜養(yǎng)既遠離已常好坐禪修攝其心是名身安樂行(梵語旃陀羅華言屠者二乘者聲聞乘緣覺乘也)。
【二口安樂行】謂口應遠離四種語一不樂說人及經典過二不輕慢謂不倚大乘而輕蔑小乘也三不贊他亦不毀他四不生怨嫌之心善修如是安樂心故是名口安樂行。
【三意安樂行】謂意應棄四種惡一不嫉謟二不輕罵謂不應以大行而訶罵小行之人也三不惱亂四不爭競為一切眾生平等說法是名意安樂行。
【四誓愿安樂行】謂由眾生不聞不知不覺于是起慈悲心誓愿為說故經云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隨在何地以神通力智慧力引之令得住是法中是名誓愿安樂行(梵語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華言無上正等正覺)。
四安樂行(出華嚴經?)
此四安樂行者乃清涼澄觀國師依法華經安樂行品而立謂涅盤之果名為安樂修此行者能趣涅盤故名安樂行又住此四行則身靜神定外苦不千故名安樂行(梵語涅盤華言滅度)。
【一畢竟空行】畢竟空行者心境兩忘空有雙會也法華經云行處近處謂以觀照理如理而行名為行處復觀一切法空即近于理名為近處以行處近處終歸于空也。
【二身口無過行】身口無過行者謂身能遠離殺盜等過惡口能遠離妄言綺語等過惡法華經云若讀經時不樂說人長短及經典過是也。
【三心無嫉妒行】心無嫉妒行者謂見人修善即能隨喜勸修證入菩提之道遠離嫉害妒忌等行法華經云于后末世法欲滅時受持讀誦斯經典者無懷嫉妒謟誑之心是也(梵語菩提華言道)。
【四大慈悲行】大慈悲行者謂起慈悲心發(fā)大誓愿愿拔眾生之苦與眾生之樂法華經云于在家出家人中生大慈心于非菩薩人中生大悲心是也。
藏教生滅四諦(出天臺四教儀集注)
藏教者經律論三藏之教也生滅者此教詮因緣生法有生有滅也四諦者諦即審實之義謂聲聞之人用析空觀諦審苦集滅道之法一一不虛是名藏教生滅四諦(因緣生法者六根為因六塵為緣根塵相對所起之心名為生法析空者析即分析謂分析五陰等法皆空也)。
【一苦諦】苦即逼迫之義有三苦八苦總而言之不入三界生死聲聞之人諦審生死實苦故名苦諦(三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也三苦者苦苦壞苦行苦也八苦者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盛陰苦也)。
【二集諦】集即招集之義謂聲聞之人諦審煩惱惑業(yè)實能招集生死之苦故名集諦。
【三滅諦】滅即寂滅謂聲聞之人既厭生死之苦諦審涅盤實為寂滅之樂故名滅諦。
【四道諦】道即能通之義謂聲聞之人諦審戒定慧之道實能通至涅盤故名道諦(梵語涅盤華言滅度)。
通教無生四諦(出天臺四教儀集注)
通教者謂通前藏教通后別圓也無生四諦者謂此教三乘之人根利用體空觀體達五陰諸法當體即空如幻如化故云苦無逼迫相集無和合相滅無生相道不二相也是名通教無生四諦(通前藏教者謂此教鈍根菩薩但證真空之理與前藏教是同也逸后別圓者謂此教利根菩薩即于真空之理能知不空證入中道之理與后別圓二教是同也三乘者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也五陰者色陰受陰想陰行陰識陰也)。
【一苦諦】謂此教三乘用觀巧故審實五陰生死等苦當體即空而無逼迫之相故名苦諦。
【二集諦】謂此教三乘用觀巧故審實惑業(yè)之因當體即空了無惑業(yè)和合之相故名集諦。
【三滅諦】謂此教三乘用觀巧故審實五陰生死等苦昔本無生今亦無滅故名滅諦。
【四道諦】道即戒定慧之道謂此教三乘用觀巧故審實所破之集能破之道同一真空無有二相故名道諦。
別教無量四諦(出天臺四教儀集注)
別教者別前藏通別后圓教也無量四諦者謂此教獨菩薩法菩薩所化眾生既無量其所用法門亦無有量故云苦有無量相十法界果報不同故集有無量相五住煩惱不同故道有無量相恒沙法門不同故滅有無量相諸波羅蜜不同故是名別教無量四諦(別前藏通者此教純是菩薩所修之法不同藏通二教是三乘共修也別后圓教者此教所明法門行相隔歷次第不同圓教一切圓融也十法界者佛界菩薩界緣覺界聲聞界天界人界阿修羅界餓鬼界畜生界地獄界也五住煩惱者一切見住地惑欲愛住地惑色愛住地惑有愛住地惑無明住地惑也梵語波羅蜜華言到彼岸生死為此岸涅盤為彼岸也)。
【一苦諦】謂此教菩薩諦審十界眾生生死諸苦一一不虛故名苦諦(十界眾生佛亦在列者大論云眾生無上者即佛是也)。
【二集諦】謂此教菩薩諦審十界眾生惑業(yè)實能招集生死之苦故名集諦。
【三道諦】謂此教菩薩諦審無量道法實能自利利他故名道諦。
【四滅諦】謂此教菩薩諦審六度之行實能證于涅盤寂滅之理故名滅諦(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進五禪定六智慧也)。
圓教無作四諦(出天臺四教儀集注)
圓教者謂事理無礙法法融攝也無作四諦者大乘菩薩圓觀諸法事事即理無有造作故云陰入皆如無苦可舍塵勞本清凈無集可除邊邪皆中正無道可修生死即涅盤無滅可證是名圓教無作四諦(陰入皆如者陰即色受想行識五陰也入即六根六塵互相涉入通為十二入也此陰入之法皆言如者如即理也邊邪皆中正者謂空有二邊邪倒之見皆即中正也)。
【一苦諦】謂此教菩薩諦審五陰十二入之法皆即真如實無苦相可舍故名苦諦。
【二集諦】謂此教菩薩諦審一切煩惱塵勞性本清凈實無招集生死之相故名集諦。
【三道諦】謂此教菩薩諦審一切諸法皆即中道離邊邪見實無煩惱之惑可斷亦無菩提之道可修故名道諦。
【四滅諦】謂此教菩薩諦審生死涅盤體元不二實無生死逼迫之苦可斷亦無涅盤之寂滅○樂可證故名滅諦。
四勝義諦(出成唯識論)
【一世間勝義】謂于世間五蘊虛妄之法而說真如勝妙之義也(五蘊者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也)。
【二道理勝義】謂聲聞觀苦集滅道四諦之理即是勝妙之義也。
【三證得勝義】謂聲聞證得二空真如之理即是勝妙之義也(二空者人空法空也)。
【四勝義勝義】謂一真法界之理唯有諸佛盡知盡證乃勝義中之最勝義也。
四世俗諦(出瑜伽師地論)
【一世間世俗】俗即習俗謂世間眾生安立舍宅及治生等種種之事皆悉虛假不實也。
【二道理世俗】謂五蘊等法皆是假名安立若依道理一一推窮皆無自體也(五蘊者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也)。
【三證得世俗】謂觀世俗假立之法皆空證得預流等果也(預流者預入圣道之流即初果也)。
【四勝義世俗】謂于世俗假立之法了達勝妙之義也。
四念處(出法界次第)
念即能觀之觀處即所觀之境也謂諸眾生于色受想行識五陰起四顛倒于色多起凈倒于受多起樂倒于想行多起我倒于心多起常倒為令眾生修此四觀以除四倒故名四念處也。
【一觀身不凈】身有內外己身名內身他人之身名外身此內外身皆攬父母遺體而成從頭至足一一觀之純是穢物眾生顛倒執(zhí)之為凈而生貪著故令觀身不凈也。
【二觀受是苦】領納名受有內受外受意根受名內受五根受名外受一一根有順受違受不違不順受于順情之境則生樂受于違情之境則生苦受于不違不順生境則生不苦不樂受樂受是壞苦苦受是苦苦不苦不樂受是行苦眾生顛倒以苦為樂故令觀受是苦也(五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也樂受是壞苦者樂壞則苦生即樂極悲生也苦苦者于苦身上更加苦受故名苦苦行苦者雖是不苦不樂念念心有生滅是故名行苦也)。
【三觀心無常】心即第六識也謂此識心體性流動若粗若細若內若外念念生滅皆悉無常眾生顛倒計以為常故令觀心無常也。
【四觀法無我】法有善法惡法人皆約法計我謂我能行善行惡也善惡法中本無有我若善法是我惡法應無我若惡法是我善法應無我眾生顛倒妄計有我故令觀法無我也。
四正勤(亦名四斷出法界次第)
正則不邪勤則不怠毗婆沙論云斷已生惡法猶如除毒蛇斷未生惡法如預防流水增長已生善如溉(居代切灌也)甘果栽(栽苗也)未生善令生如鉆(祖官切穿也)木出火故名四正勤(梵語毗婆沙華言廣解)。
【一已生惡令永斷】謂五蓋等煩惱覆心離五種善根故一心勤精進方便斷除不令更生也(五蓋者貪欲蓋瞋恚蓋睡眠蓋悔蓋疑蓋也五善根者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也)。
【二未生惡令不生】謂五蓋等煩惱惡法今雖未生后若生時能遮五種善根故一心勤精進方便遮止不令生也。
【三已生善令增長】謂五種善根已生為令增長故一心勤精進方便修習令不退失也。
【四未生善令得生】謂五種善根雖未生為令生故一心勤精進方便修習令得生也。
四正斷(出雜阿含經)
【一斷斷】謂所起惡不善法斷已復生更須精進攝受令不生起斷而又斷是名斷斷。
【二律儀斷】謂堅持戒律慎守威儀斷一切惡是名律儀斷。
【三隨護斷】謂于無漏真實三昧相中隨順守護不令退沒是名隨護斷(無漏者不漏落生死也梵語三昧華言正定)。
【四修斷】謂已起善法增益修習令其生長諸不善法自然斷除是名修斷。
四如意足(出法界次第)
【一欲如意足】欲者希向慕樂莊嚴彼法故名為欲謂凡所修習一切諸法若無樂欲之心事必不遂若能樂欲所愿皆得是為欲如意足(莊嚴彼法者謂修希向心今四念處身受心法之觀成就也)。
【二念如意足】念者專注彼境一心正住故名念謂若非一心觀法斷絕若能一心所愿皆得是為念如意足。
【三精進如意足】精進者無雜曰精無間曰進謂惟專觀理使無間雜故曰精進凡所修習一切諸法若無精進事必不成若能精進所愿皆得是為精進如意足。
【四思惟如意足】思惟者思惟彼理心不馳散也謂凡所修習若能思惟所愿皆得是為思惟如如意足。
四種方便(出起信論)
論問云既說法界一相佛體無二何故不唯念真如復假求學諸善之行答曰譬如大摩尼寶體性明凈而有礦(古猛切)穢之垢若不以方便磨治終不得凈故說四種方便(梵語摩尼華言如意)。
【一行根本方便】謂觀一切法自性無生離于妄見不住生死及觀一切法因緣和合業(yè)果不失起大悲心攝化眾生不住涅盤以此為行則能出生一切善法故名行根本方便(因緣者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為因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為緣緣即緣助謂助于六根能生六識也梵語涅盤華言滅度)。
【二能止方便】止即遮止謂慚愧悔過能止一切惡法不令增長故名能止方便。
【三發(fā)起善根方便】謂勤供養(yǎng)禮敬三寶贊嘆隨喜勸請諸佛以愛敬三寶淳厚心故信得增長乃能志求無上之道又因三寶護持力故能令業(yè)障消除善根增長故名發(fā)起善根方便(三寶者佛寶法寶僧寶也)。
【四大愿平等方便】謂發(fā)廣大誓愿盡未來際化度一切眾生皆令究竟入于涅盤故名大愿平等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