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凈土宗 > 凈土旨歸 >

西方要決釋疑通規(guī)白話淺譯(上)

  西方要決釋疑通規(guī)白話淺譯(上)

  唐·大慈恩寺沙門窺基撰

  法宣法師白話譯

  第一

  第二

  第三

  第四

  第五

  第六

  第七

  第八

  第九

  第十

  第十一

  第十二

  第十三

  第十四

  仰望思惟釋迦牟尼佛開啟一代弘法之時運,乃是為了廣大利益有緣的眾生,佛陀的言教闡示隨著各方時宜和眾生的根器,使一切的眾生皆能均沾佛法之滋潤。若是能夠親蒙釋迦牟尼佛圣人教化,則能依于佛道之修行而悟得三乘之法。而如今像法末法之時福德轉薄、因緣疏淺,因此勸導眾生歸向于極樂凈土。

  凡是想要修行凈業(yè)之人,必須要專念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而將一切的善根,回向往生于彼極樂國土。阿彌陀佛的本愿功德,誓愿度化娑婆世界一切之眾生,上至于盡其現(xiàn)生的一個形體而專精念佛行者,下至只有臨命終的十念,不論是上中下根機之人只要能夠信愿決定,皆可得以往生西方凈土。

  然而當今學佛之人心中特別懷有疑惑憂慮,認為諸般的經(jīng)典論典,其文句有些互相違背,若是不能夠互相融會貫通,種種疑惑與爭端便莫能斷絕。因此以下簡略陳述十四種決斷,來解釋貫通種種知見之湍急水流,有廣博見識和通達才能之人,希望能夠探尋而取其悟解也!

  第一

  第一。《金剛般若經(jīng)》云:‘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疑惑者曰:般若經(jīng)里面說,若是以色相、音聲來求佛,則判定其為邪道。而《阿彌陀經(jīng)》和《觀無量壽佛經(jīng)》等,卻教人觀想阿彌陀佛的身形相貌,又要稱念阿彌陀佛之名號也!既然求佛而不能離于色相和音聲,如何可能不落入于邪道呢?若是歸向于正道,凈土是可以依憑的?墒前闳艚(jīng)卻判定其為邪道,縱使作念佛觀佛之修行,恐怕會歸入于魔境。此兩種修行之途沒有辦法決定,其是非黑白請加以分別。

  會通曰:釋迦牟尼佛演說教法,其義理有很多的法門,各個皆能稱合其時宜根機,平等而無有差異。般若經(jīng)等所說的,自然是一個法門。而《阿彌陀經(jīng)》等經(jīng)典,又是另外一種義理。何以故呢?一切的諸佛同樣都有三身。法身佛并沒有形體,非是音聲色相,若是以形色音聲之相而求取,此即是為邪道。

  這實在是因為二乘之人以及初發(fā)心的小菩薩,聽聞佛陀說法身、報身、化身,三身并非相離而有差異,因此即認為法身同樣是有色相、音聲。由于其只能見到化身之色相,于是便執(zhí)著法身也是如此有形色。于是便以化身的色聲之相,求見佛陀之法身。但是深妙之理體精細微密,色相與音聲永遠斷絕,如今二乘及小菩薩既然以色相音聲求睹佛陀之法身,是故說為邪道。

  而《阿彌陀經(jīng)》等經(jīng)典,勸人稱念阿彌陀佛之名號及觀想佛相,發(fā)愿求生于極樂凈土者。這實在是因為凡夫的業(yè)障深重,而法身佛之體性幽隱微密,諸法之體性難以攀緣。因此暫且教其稱念佛名,觀想阿彌陀佛之形相,并且禮拜贊嘆,使其業(yè)障斷除福德生長,阿彌陀佛之愿力與眾生之修行互相資助,以此求生于西方凈土,心中想要求得遭逢化身之佛,以作為不退轉于佛道之良好而殊勝的因緣。

  所以古代以來智慧通達之人,咸皆依照此《彌陀經(jīng)》等之教化,觀想阿彌陀佛之形相,稱念其名號,以求能夠見到化身佛,祈求其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能夠親自前來接引。于是便感得阿彌陀佛這個極樂世界教化之主化身現(xiàn)形,慈悲降念而前來相迎,其人果報盡時乘坐于蓮華,即得往生于彼極樂國土。

  其最初之發(fā)心與后來獲得之果報境界,與理體相契而無互相違背,稱念佛號和觀想形相,并非是邪魔之道。豈可獨獨心懷一種執(zhí)著,不能體悟釋迦圣人之悲心,而以種種的異說紛紜,使令他人產(chǎn)生疑惑,若是能夠探尋思惟此要決,黑白是非便足以分明了。心中的疑惑和猶豫不決既然沒有了,便能至誠歸心于凈土之微妙行業(yè),勿要生起種種邪思亂想,反而墮落于三途之中,令眾般的痛苦逼迫傷害,到那時才后悔以前之過失而想改過,又如何能夠來得及呢?

  第二

  第二。《佛藏經(jīng)》云:‘若有比丘,見到有佛、法、僧、戒可取著者,是為邪魔之眷屬,非是我之弟子。我亦不是彼人之本師,非是我所攝受護念也!’

  疑惑者曰:《佛藏經(jīng)》里面說,自心之外見佛,皆說其是邪魔,佛陀不是彼人之本師,說彼人非是佛陀之弟子?墒侨绻勒諆敉林谭,專門使令眾生稱念阿彌陀佛之名號,觀想彼佛之種種相好,求生于阿彌陀佛之國土,那么此取相而求之行為即非佛陀之弟子,佛陀非是彼人之本師,云何可以得到諸佛之護念,而得往生于西方凈土呢?仰望探尋此二種教法,無不皆是釋迦牟尼佛之言教,兩種說法既然有差殊,應當要如何取決判定呢?

  會通曰:教法的軌跡有萬般的差別,可是皆同歸于一個真實之義。然而隨著根機之差別而建立教化,其義理則各別有不同的言語詮釋。仔細審察兩部經(jīng)典,文句雖然互相乖違而理體卻是同一的。何以故呢?佛、法、僧、戒者,有三種不同:一者真諦。二者別相。三者住持。

  真如之體性清凈,煩惱障、所知障二種遮障完全消亡,本有之覺性圓滿光明,如是即為真性之佛。守其體性而不改變,使殊勝之智慧軌范而成就,一切的菩薩大士之所同緣,六度萬行由此而彰顯,此即為是真正之法也。符合隱奧難思之理體而契會之,遠離諍論絕于言語,此乃是真實之僧也。真性凈潔澄清莊嚴,本體清凈而無染垢,即是真性之戒也。根據(jù)這樣的殊勝義理,是故說為真諦。《涅槃經(jīng)》云:‘若是能夠觀察三寶,其體性即是常住而同于真諦。此即是諸佛,最上的誓愿。’即是其義理也。

  所謂的別相者,‘佛’有三身,即法身、報身、化身也。‘法’有四種,即理體、言教、修行、果證也。‘僧’有二種,即有為僧、與無為僧也。‘戒’者,即在家和出家修道行者,止持和作持二種規(guī)范,以及所有一切的戒品。如今重視修行別相,乃是為了能夠證得真諦。于佛法中起而修行之人,只知道別相的佛法僧戒,便以為是究竟之法,不能悟得真諦之根源。學習戒律之流類,也都是為了幫助修道。而佛陀之名號,只是應化示現(xiàn)而非真實,乃是用來接引小乘與凡夫之人,權巧作為休憩的化城屋室。下根機的小乘與凡夫愚迷而不能了知真義,卻將別相預先執(zhí)著為真實,所以佛陀呵責,稱其是為魔之眷屬。

  佛陀之真子,要能通達我法二空,以期遠契于如如之理,才能達到釋迦牟尼佛之本愿。如果執(zhí)著不前而端居于差別的名言形相,不能體悟其真如空性,卻是又再入于邪魔之鄉(xiāng),遠遠違背于佛法。

  但是若要超越于五陰魔,必定要因常住法身。煩惱障之魔想要消除,就要依賴虛空禪定。想要出離天魔之界,還要有慈悲三昧之等持。期望能夠消滅死魔,其功效要根據(jù)四神足之禪定。仰望瞻視于四方天下,若非釋迦大圣則莫能如此。降伏觀察四種魔境,豈是下根凡流的眾生所能夠達到其功效的呢?

  若是不能棲神于佛法至道,想要斷絕貪愛之網(wǎng)則無有緣由。能夠系念思想歸于真理,才能阻隔胎卵濕化四生和三惡道的迷亂之途軌。所以釋迦牟尼佛教化凡夫之流,暫且學習觀想堅固,若是能夠憶想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暫且求其能夠不退轉于佛道。得以往生阿彌陀佛化現(xiàn)之土,見到阿彌陀佛之化身,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作教化主而提攜之,便能悟得無生忍,證得一真平等法界,一切佛法皆能夠了達而分明。于是便可藉此念佛法門的不可思議功德,破壞諸魔之羅網(wǎng),近則能夠超越三界生死,遠則能夠證得佛果菩提。

  若是不能如此依靠阿彌陀佛而精進念佛修行,則還要沉淪墮落于三惡道之中,長時劫中受諸痛苦,解脫生死則未能期待。詳細明了此二說之因,其實是毫無違背諍論,千萬不可隨于一端之見解,隨意執(zhí)著而產(chǎn)生疑惑。如果隨順于此念佛之要門,乃要專精憶想彼極樂國土;如果心中仍然憶想要住于此娑婆世界,則很難斷絕于六道輪回。大家可以檢驗此語之理而隨順修行,仔細觀察自己因行之淺深,自然能夠分別其不同的利益。詳究其因行而思惟憶念其究竟之理,念佛修行而其最后契入的真如本體又有何差異呢!

  第三

  第三!無量壽經(jīng)》云:‘于此娑婆世界一日一夜的修道,勝過于其余的佛土一百年。’《維摩詰經(jīng)》云:‘娑婆國土有十種事相之善法,是其余諸佛國土之所沒有的,所謂的以布施攝受貧窮等等。’

  疑惑者曰:如果準照此二經(jīng)典所說的,于娑婆世界修行佛道,乃是勝過其余他方之世界,何必要勞苦而專門憶念阿彌陀佛,期愿能夠往生極樂世界。舍棄殊勝的修行環(huán)境而求生于較差的他方世界,使修道之業(yè)行難以成就,執(zhí)取與舍棄之二種路途,希望能夠詳細唱演其原委。

  會通曰:佛陀弘揚佛法之規(guī)則,無不皆能存其利益,各自隨著一個趣向,而其義理并不互相違背。何以故呢?修行之根機,總共有兩種階位,若是尚未登于不退之位的人,難以居住于污穢之國土。如果想要靠自己的力量來修行,有很多的退道之緣,違逆和順境之緣觸于凡夫之情執(zhí),便產(chǎn)生了憂喜之心。貪愛和憎恨之念競相發(fā)生,種種惡業(yè)又再造作興起,沒有辦法自我安定修行,終究還是沉淪于三惡道之中。

  若是已經(jīng)修習因地經(jīng)過萬劫,其法忍已經(jīng)成就,污穢的國土才堪能居住,才能真的利益眾生。既然成就了自我之修行,已經(jīng)免離于生死輪回,能以十種善行之事利益他人,乃是其余諸方世界所不能及的。這是因為其余的佛國凈土,其依報國土之境界、極為精致美妙豐華富足,種種的資生用具完全沒有虧缺,所須之事物可以隨其意念而得。既然他方凈土完全沒有缺乏欠少,布施的東西想要給何人呢?而其余的九種善事,準此道理便可完全明了。

  因此之故,若是自我了知自己是已經(jīng)得到不退轉之位,則居住于此娑婆世界并無妨礙,廣泛施行種種善業(yè)以利益他人,則能勝過其他沒有辦法行布施等善行之佛國。然而當今學佛之人,遠離釋迦圣人之時世已經(jīng)非常遙遠,貪嗔癡三毒仍舊熾然不止,尚未能夠自在解脫。若是能夠往生于西方凈土,依托于彼國土殊勝之因緣,藉著阿彌陀佛加持之威德,才能夠得到不退轉。是故一定要往生于彼國,成就自我利益之因,據(jù)此道理而言,則是完全沒有違背諍議。

  第四

  第四!彌勒問經(jīng)》云:‘所謂的念佛者,不是凡夫愚癡之人所能念,不間雜煩惱結使而念,便能夠往生阿彌陀佛之國土。’

  疑惑者曰:若是準照此經(jīng)所說,所謂的念佛者,不是凡夫愚癡之人所能,應當要不間雜煩惱結使,才能夠成就凈業(yè)。而如今念佛修行的人,圣人之位尚未高登,煩惱結使不能消除,如何得以往生凈土?然而你如今聲稱念佛之事,其功德并不枉費而施行,我心中有一些疑惑之網(wǎng)稍有存留,請求師父您垂示而加以剖解分析。

  會通曰:佛陀之教法闡揚,乃是隨著眾生之根機,其奧密之旨義難以悟解。而‘色絲少女’之中所蘊含的‘絕妙’二字,通達之則只在于須臾之間。而人們之所以會取舍不明,隨意生起疑惑執(zhí)著者,這是何故呢?釋迦牟尼佛言教開示凈土行業(yè),都是為了凡夫之人的修行,而對于念佛往生的因果能夠深信不疑,豈可以說其是愚癡呢?

  如今解釋‘凡愚’二字,應作四句而分別。一者,凡而不愚。這是說從人天的善道起而趣向修行佛道,乃至于十信位之滿心,尚未得到相似的唯識智慧,是故謂之為‘凡’。但是其對于四諦、八正道、十二因緣生滅之理,深深懷著仰望信受,其能夠思惟運作其心而作取舍,對于善惡因果的損失利益皆能了知,此即是‘不愚’也。

  二者,愚而不凡。十住已上的菩薩,于真如之境界,尚未能夠證得親見,是故說其為‘愚’。但是能夠得到相似的無漏智慧,皆已了知二無我之道理,不再隨于生死輪轉之凡流,也可以依此義理而說為‘非凡’也。又有另一個解釋,初地以上的菩薩,對于殊勝而更進一步的境界,由于無明的障礙之故,約此義理而稱之為‘愚’。然而由于其已經(jīng)證得圣法,是故非是‘凡夫’也。

  三者,亦凡亦愚。此即是在人天的善道中趨向佛道以前,一切的眾生尚未隨順于佛法之圣理,因此名之曰為‘凡’。此外因為其未能了知善惡因果,因此又稱之為‘愚’。

  四者,非凡非愚。即是所謂如來的至圣智慧圓滿究竟,煩惱障和所知障二障都已除盡,故不是凡愚也。

  而所謂的‘凡’者,即是泛也,準照其修行為人之德行,其對于佛法的損失或利益無法分別,泛泛然而受生于六道,等同于凡夫之類。而對于六道輪回的去來善惡,是非對錯輕重不知,此乃是為‘愚’也。

  如今想要往生于極樂凈土,而造作修行凈業(yè)之人,能夠了知此娑婆世界,其痛苦深切充滿于世間,因此特別生起厭離背棄,知其不可以長久居住。聽聞佛說有西方極樂世界,其殊勝快樂無有窮極,于是專精至誠、存心憶想阿彌陀佛,誓愿往生而無有疑惑。如此既能永遠消滅痛苦之流,長久辭去染污之三界,那么其即非薄根淺解之人,也不會泛泛然而隨業(yè)受生,是故非是‘凡’也。只要能夠一心念佛而求往生于彼西方國土,能夠于佛道中悟得無生,當來即可究竟作佛,意念專門想要廣度法界一切的眾生。能夠運用此菩提心,一定可以往生于極樂妙剎,由于其有如是殊勝之見解,是故非是‘愚’也。

  此外所謂的不間雜煩惱‘結使’者,‘使’謂十使,‘結’謂九結。念佛之心,即是第六意識,第六識心王依于正道而生起。想要作惡事的時候,種種的結使煩惱,才可以容許其得以生起?墒钱斊湔谀罘鹬畷r,與遍行的五個心所,以及善的十一個心所相應,不會牽動諸結使煩惱,這是由于惡念無有因緣可以生起之故。心念攀緣于其他異于極樂世界依報正報之境界時,結使煩惱于是便生起;專注于憶念阿彌陀佛時,結使煩惱便眠伏不起,是故說其為不間雜于結使煩惱而念佛也。

  發(fā)愿要求生于極樂凈土者,即不應當言其間雜。這是因為由于結使煩惱尚未斷除,才容許可以說他間雜而生起。若是已經(jīng)滅除煩惱之圣人,則不得間雜而生起。如是則由于凡夫尚未斷除結使煩惱,是故時時會有現(xiàn)行產(chǎn)生。念佛時是以清凈心,其體性乖違于結使煩惱。心地端正而念佛時,諸般結使煩惱即不現(xiàn)行。如念佛的正念有間斷時,心中沒有覺知防備而結使煩惱即能生起;并非說其是完全已經(jīng)滅盡結使煩惱,才稱之為‘不間雜’結使煩惱的念佛。因為圣人的煩惱迷惑已經(jīng)斷盡了,此娑婆世界便足以安居,不必再勞苦念佛,而求生于彼極樂國土。

  第五

  第五!蹲顒倜疃ń(jīng)》云:‘若是有人建造種種的寺院佛塔,其數(shù)量有無邊之多,不如有人于暫時之間,端正身心而靜慮思惟。’又如諸部的大乘經(jīng)典當中,說無生之道理,教人應當要修道學習智慧。

  疑惑者曰:準照依循前述之教法,佛陀殷勤贊嘆無生,乃是在一切的業(yè)行當中,特別最為尊貴殊勝。而《阿彌陀經(jīng)》等經(jīng)典,勸導眾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厭離惡棄娑婆世界,發(fā)愿求生于彌陀凈土。然而‘生’乃是一切老病死等過患之主,‘生’如果能夠滅盡,則種種過患便消除。若是舍棄娑婆之‘生’,而求于西方之‘生’,則過患之因便會漸漸增廣。何以不作無生之行,以悟得本有之法身。而卻教人憶念阿彌陀佛之色身形相,使‘生’之因不能了脫。設使能夠‘生’于彼國,那么與此娑婆世界之‘生’,又有何差殊呢?若是能夠?qū)iT觀照無生,則去佛不遠,心即是佛,何必假借他方世界而求呢?此凈土行業(yè)既然教人專修,期望師父能開示其甚深之意趣。

  會通曰:修行之緣和言教之興起,都是為了要利益眾生。然而言教演說會有不同,這實在是因為根器之差別。何以故呢?廣泛地談論其根器,簡略來說有二種意義:一者業(yè)深,二者行淺。業(yè)行較深之道侶,可以學習無生之理。修行淺薄之流,卻應當要生于凈土。

  若是說到修行的造作業(yè)行,總共有二條路徑:一者是倒還生死。二者是出離生死。所謂‘倒還生死’者,是說此人雖然有在學習佛法,但是只為了名聞利養(yǎng),不畏懼將來生死輪回倒懸危險之果報;蚴秦澢笫鈩僦娊,轉而執(zhí)著人我是非,自我稱是、非責他人,不攝受身口意三業(yè)。言語上宣說無相之理,可是心中的執(zhí)著妄想卻熾然不止,設使讓他學習‘無生’,反而只是成為其顯異惑眾之伎藝。見到他人念佛,即橫怒而嗔恨嫌惡,致使念佛修行之人,心中懷著退卻退道之念。自己口中宣說有佛法妙藥,自我畏懼無法安忍而不能服用修行,反而去食用其余導致疾病之貪嗔癡毒藥。以此妄想心為業(yè),其心乃攀緣而漂流浪游。自心既然不能諦察明了,未能加以管制看守,自己稱云我已悟解,可是其自我的勘察檢視、反省懺悔卻完全都無。不知不覺之間便已命終,卻又沉淪于生死之中,于六道中來去逡巡受于艱苦,解脫之事未能期待,此即是為‘倒還’生死者。

  所謂的‘出離’生死者,又有二種門路:一者無生。二者有相。所謂的‘無生’者,即是心中守于安恬寂靜,能夠了別外在之緣,對于其是依他有、是遍計無之二相,善于了知而取舍。制止心念使其任運自然,而不住于空有二邊?谥醒哉f、心中能行,隨于種種的事相當中勘驗檢視自心。不論是違逆之境或是順境,其心念都可以均齊平等。且如將炭火吞食,或是口中飲食美味,暢快喜悅無法稱贊。吃火食炭對其來說,并不差別于受用美食。而于一切的違逆境界與順適之境,都可以如此平等相待,如此便堪能住于娑婆世界,即使長久居住也不會退轉;剞D此污穢之國土,翻轉作為清凈的世界,其功德力用既然如此,即能成就出離生死之行也。

  所謂的‘有相’者,是指有的修行人其污垢業(yè)緣的障礙深重,因此無相之行難以成就。若是住在此方娑婆世界,諸般的痛苦便更再增加積聚。雖然想要守住自心使其內(nèi)在寂靜,可是心念卻散于境界而被外緣所牽引,心念既然隨逐于境界而移轉,那么‘無生’便不可能悟得。若是能夠?qū)P木壞钣谝蛔鸱?觀想憶念阿彌陀佛,種種惡業(yè)不再作為,而求生于西方凈土。見到他人別種的修行業(yè)道,能夠隨喜贊嘆而加以顯揚;聽聞到他人之過非,不會生起輕視毀謗。系住心念于極樂世界這一處,遠遠遙想于西方凈土。身業(yè)禮拜、口業(yè)稱念贊嘆、意業(yè)憶想,如是三業(yè)互相扶持,則必定可以往生彼國,如是也能夠成就‘出離’生死之行也。

  希望大家能夠各自以自己的根器檢驗于教法,契合于自己的才是適當之修行。如果自己明了認定是業(yè)行深厚之人,其地位已經(jīng)居于不退轉之地,那么便不必勞苦取相,而發(fā)愿求生西方。若是根行淺薄之人,尚未能夠免于六道生死的流轉波浪,那么‘無生’一要證得,才能夠出于生死之纏縛。若是只有口中稱誦‘無生’,而其身心所作的卻與口中的‘無生’并不同一,考據(jù)其能證得的,百人之中無有一人。是故凡夫之人想要證得無生,必定要由殊勝的境界。所以想要求‘無生’者,一定先要求見于阿彌陀佛,以此作為證得無生之勝緣。

  若是長久住于南閻浮提世界,雖然常常可以遭逢善友,雖然也能聽聞正法,可是說法的人也是凡夫,日夜雖然恒常聽聞佛法,可是未能證得無生之理!毒S摩結經(jīng)》云:‘雖然終日說法,不能令人證得寂滅、修習佛道,即是無益之戲論,非是求法也。’設使來生來世,能夠遇到善友,重新再起如今修法之因,還是成為戲論。那么不如求生于西方凈土,便能夠斷絕于三界輪回,登入于七寶之林,一聽聞到阿彌陀佛的正法言語,如微塵沙數(shù)的法忍,應念便可圓滿明了。應當詳細探究此二種緣起,勿再煩惱猶豫也。

  第六

  第六!涅槃經(jīng)》云:‘阿難尊者困厄于魔境,文殊菩薩前往救度。’《大品般若經(jīng)》云:‘魔王變作佛陀等形相,而人們不能了知。’《優(yōu)婆麴多經(jīng)》云:‘魔變作佛之形相,而尊者卻加以頂禮。’

  疑惑曰:阿難尊者證得預流之初果,尚且會被魔所困擾而使其心念狂亂,釋迦牟尼佛使令文殊菩薩前往救度,然后恢復其本心。此外魔能化作佛身,為人說法,而根行較淺的菩薩,皆不能覺知。再者優(yōu)婆麴多尊者,其修道之成就已經(jīng)能夠窮究無學阿羅漢之果位,見到天魔變作佛陀之身,不免也要歸依于他。如今想要觀想阿彌陀佛,而臨命終時見到佛來接引,此皆是天魔所化之境界,豈可以依止憑借呢?如果臨終所見的佛是真實的,那么念佛便是特別切要之妙藥;可是如果是遇到魔所化之身像,那么便虛妄而入于邪途之流,我人心中有疑情未能消除,必定祈求師父您會通說明。

  會通曰:大覺世尊權巧應化之身形,其神偉的身像挺拔高聳。天魔雖然能夠矯變形體而混亂之,然而其身像是有懸殊之差別的。佛陀經(jīng)過無量累劫精勤修行,殊勝之因行圓滿顯著,其果地成就萬德莊嚴,佛陀相好光明超越奇特,豈有下劣的弊惡之魔,能夠倫類而比擬呢?何以故呢?釋迦如來體相莊嚴紫磨金色,三十二相圓滿具足而光明炳然,其皎潔清凈猶如明珠,光明照耀超過踰越于一萬個太陽。魔王縱使能夠假變形相,種種莊嚴之相也不能成就。其事相就如同低劣的凡夫,而比方于富貴的王者宰官。

  阿難尊者權巧示居為小乘圣者,其形跡示現(xiàn)為預流之初果?墒侨绻紦(jù)其真實之修行,其實久遠以來已經(jīng)登于初地菩薩的階位。阿難尊者憂慮佛陀滅度之后,修習禪定的徒眾,因為邪魔而破壞其清凈之心,然而卻沒有方法可以制伏魔境,所以阿難尊者示現(xiàn)被拘于邪魔之羅網(wǎng),于是祈請釋迦牟尼佛加持威德。佛陀的神咒既然已經(jīng)宣說了,則便作為興起教化之緣由,令佛陀的妙法廣泛流傳于后代,使學佛之人可以摧伏邪魔。并不是阿難尊者這位圣人,真的被困厄于邪魔之羅網(wǎng)也!

  《大品般若經(jīng)》云:‘天魔變作佛身,迷惑于下根凡夫,淺根修行的菩薩,不能了知。’者。當釋迦牟尼佛說大品般若之時,尚未說明辨別有些教法是因權巧而起,而在《涅槃經(jīng)》的法會當中,因此有菩薩祈請而為大眾演說。迦葉祈請世尊而言:‘佛陀說法和天魔波旬說法,云何能夠分別而知呢?’釋迦牟尼佛說:‘譬如小偷狗賊,夜間入于人的屋室之內(nèi),其家中之奴婢傭人,若是能夠覺知之后,很快小偷便自然退去。修行之人亦是如此,既然已經(jīng)入于佛家,而能善護甘美的飲食法味,不應憶念邪魔雜染。佛陀不可思議之形狀,殊勝奇異端正莊嚴,天魔來混濫正法,應當善加分別。佛陀眉間的白毫相,乃是右繞而盤旋,外表實在中間空虛,白色的光明流散照耀,其光明映照晶瑩純潔,清凈無染猶如琉璃。其面貌圓滿光明,猶如聚集很多的太陽光明。頭頂上的肉髻高大明顯,其頭發(fā)乃是紺青色。一根頭發(fā)一個螺旋,右旋而婉轉環(huán)繞,如果目睹了此殊勝之相,都是真佛之形象,若是異于此開示之形相,并皆是魔也。’

  而說優(yōu)婆麴多尊者不能認識魔者,尊者優(yōu)婆麴多,出生居于釋迦牟尼佛之后,依佛次第而傳法,為第五代祖師,一生說法度人,其數(shù)極為眾多。魔王厭惡其說法度眾,因此在其說法會上雨落天華,擾亂動搖大眾聽法之心,使其大眾心中不能領悟佛法。魔王又想要更再迷惑尊者,于是施以眾寶天冠,優(yōu)婆麴多圣者垂慈哀憐,悲愍而接受其寶冠。尊者因此告訴魔王曰:‘我承蒙釋迦牟尼佛的教法,認識仁義也知道感恩。’尊者又云:‘你既然施予我寶冠,我也有寶瓔珞來相答謝。’優(yōu)婆麴多圣者于是乃取人蛇狗三種死尸,變化而作寶瓔珞,系于魔王的頸部之下。

  天魔波旬于是心中歡喜慶賀曰:‘優(yōu)婆麴多圣者,其不可思議之神力難以稱名,教化引導一切之根機,使這些人很多都能證果而成為圣侶。我的魔眾眷屬,展轉愈來愈稀少。如今圣者既然接受了我的寶冠,并且又以寶瓔珞來酬謝我。優(yōu)婆麴多既然落入我之魔網(wǎng),三惡道之眾生便會展轉增加,我的魔軍魔眾,不會再損失減少。’天魔波旬因此身心歡喜踴躍,于是便返回其宮殿;氐剿奶焱跆鞎r,優(yōu)婆麴多尊者乃攝持其神力,寶瓔珞之珠王還又化作人蛇狗之死尸,惡臭腐爛青瘀腫脹,膿汁血液交相流落。天魔波旬心中極為憂愁懊惱,想要除去卻無有辦法。天魔波旬于是遍及諸天人之住所,欲請諸天幫忙消除舍棄。

  諸天人各各都回報言:‘這個非是我等之力量所能,此乃是釋迦牟尼佛之弟子優(yōu)婆麴多尊者,因為你的無知,橫加擾亂其說法度眾,因此尊者暫以此事,來挫折責備你的身心,你應當要盡速前往歸依,才可以免除此難。’天魔波旬于是從天界下來,來到優(yōu)婆麴多圣者之前,以五體投地恭敬虔誠,悲泣哀傷懺悔謝罪。優(yōu)婆麴多尊者慈悲憐憫而為其除去頸上之死尸。并且告訴彼魔王言:‘我出生于釋迦牟尼佛之后,不能見到如來之身相,你可以為我變作佛陀的身形而讓我瞻視佛之形相。’天魔波旬于是入于村落的樹林之中,變其身形相似于釋迦牟尼佛。優(yōu)婆麴多尊者見到佛的形相之后,心中感動而敷座頂禮佛之形相。

  天魔于是心中驚恐畏懼,趕緊向優(yōu)婆麴多尊者言:‘弟子乃是凡夫愚癡之人,不敢違背尊者之教化,雖然如今變作佛的形相,可是仍然處于平庸凡俗之流,圣者向我恭敬頂禮,會減滅我無量的福德。’優(yōu)婆麴多尊者言:‘我近則是禮拜佛陀之形像,遠則恭敬釋迦牟尼佛,你乃是弊惡之魔王,非是我所恭敬之對象。你如今不必恐懼,虛妄畏怖福德會消失。’于是魔王波旬心中深深生起慶幸喜悅,舍離諸般的雜惡之行,歸依于佛法僧三寶。至心頂禮優(yōu)婆麴多尊者之足,然后還歸于天宮而消失不現(xiàn)。如此豈可以說優(yōu)婆麴多尊者不能認識邪魔呢?

  這就是如同有眾多的貴族王宰,其共同致力幫助于一個士夫。那么即使是再兇惡之人,也不能侵犯擾亂此人,修行凈業(yè)之人,其得到護持的道理亦復如是。修行念佛至誠懇切,決定可以生于彼國。十方的一切諸佛,全部都資助其不可思議之威德神力,修行者果報將盡命終之時,邪魔不能擾亂。阿彌陀佛化身及大菩薩眾,皆能放射慈悲之光明,接引命終的有情神魂,令其超升于微妙的極樂世界。因此不必畏懼邪魔之困擾,而不修習往生凈土之良因。

  第七

  第七。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凈土,彌勒菩薩的兜率天宮,兩者并列而互相比較,以彰顯其高下優(yōu)劣。

  疑惑者曰:阿彌陀佛的西方凈土,距離此娑婆世界非常遙遠。而彌勒菩薩的兜率天宮,現(xiàn)在就居處于此世界的欲界天當中,何以不愿求生于兜率天宮,而卻趣向于西方世界,舍棄容易的而去求取困難的,如此豈不是非常的迂回延滯嗎?

  會通曰:比較此兩種境界之事緣差別,總共有很多種,如今簡略地陳述十種差異,一同來解釋種種的疑惑。一、壽命有長短之別。二、居住處所有分內(nèi)外。三、境界分為穢土凈土。四、色身果報兩有差殊。五、種子現(xiàn)行有其差別。六、精進佛道和退失佛道有其差異。七、三界內(nèi)和非三界有差別。八、好丑的形體彼此乖異。九、命終舍生時境界不同。十、經(jīng)典勸導有多少之不同。

  一、壽命有長短之差別者。兜率天的壽命果報,只有四千年。而西方極樂世界之壽命,有一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劫,其長短差異極大。

  二、居住之處所分為內(nèi)外者。在兜率天宮之中,智慧之業(yè)若是較多,即得往生于內(nèi)院之處,可以親近奉侍彌勒菩薩。智慧少而福德多,即生于外院之處,不能見到彌勒慈尊。而在西方凈土之中,完全沒有內(nèi)外之分,其極樂果報雖然有優(yōu)劣之不同,可是人人都是圣賢。

  三、境界分為穢土和凈土者。若是生于兜率天之內(nèi)院,可以親見彌勒慈尊,與圣人聚會之境界,能夠發(fā)起清凈之緣。若是住在兜率天宮之外院,其香華樓臺種種音樂,皆能讓人生起染污之想。而西方極樂世界的樹林華鳥、流水羅網(wǎng)、種種樂音,相觸而對于六根之時,無非都是念佛念法念僧、增長佛道。

  四、色身果報兩地有差殊者。天道中的正報之身,有男身與女身之差別,彼此互相染污執(zhí)著,障礙種種的修行道業(yè)。而西方極樂世界的往生者,人人皆是大丈夫相,因此于自他之報身,清凈而無染著。

  五、種子和現(xiàn)行之差別者。若是生于天界之上,種子與現(xiàn)行之癡惑俱皆現(xiàn)行。只要是往生了西方凈土,則唯有種子而沒有現(xiàn)行之癡惑。

  六、進道和退失佛道有差異者。若是生于欲界天上,有種種的男女之形相,若是智慧定力較輕微者,大多不免要退失佛道。而往生于極樂世界之后,不但境界殊勝而且慧力更加增強,既然斷絕了貪欲之行,唯有轉進修行而無退失。

  七、三界內(nèi)與非三界內(nèi)之差別者。上生于兜率天宮者,尚未離于欲界之內(nèi),劫末之時火災若是生起,欲界不免要焚燒敗壞。如果往生于西方凈土,永遠辭別了娑婆的三界生死,劫末的水災、火災、風災等,都不能夠傷害。由于彼極樂國土之中有形體形質(zhì)之故,是故并非無色界。依于地面而居住故,并且不染著于色境,是故非是色界。沒有男女淫欲及段食,是故非是欲界。

  八、好丑之形體彼此乖異者。往生在天道之中,男女的形體不同,美好與丑惡有很大的殊別差異。若是能夠往生于西方凈土者,人人皆是紫磨真金色身,皆是同一類的瑩凈莊嚴,皆是具有大丈夫之相。

  九、命終舍生時境界不同者。舍命而得生天上時,沒有佛前來接引。若是往生極樂凈土者,阿彌陀佛與諸菩薩圣眾皆會前來相迎接引。

  十、經(jīng)典勸導多少者。勸導眾生求生兜率天宮者,只《彌勒上生經(jīng)》的經(jīng)文有說到,而且不是非常殷勤懇切,只是粗略令眾生作其行業(yè)。而勸導眾生往生凈土者,經(jīng)典與論典當中極為眾多,而且釋迦大圣一再地殷勤勸導,專一誠心而使令眾生往生。

  又問:西方極樂凈土,其居處殊勝時節(jié)安樂,一切下根器的凡夫之流,如何都可以往生呢?

  答曰:彼西方凈土精細微妙,凡夫想要往生實在是很困難。但是因為有阿彌陀佛與十方諸佛的佛力加持之故,要去極樂世界則極為容易。

  第八

  第八!洞鬅o量壽經(jīng)》云:‘往生彼國者,住于正定聚而不退轉。’《阿彌陀經(jīng)》云:‘極樂國土,眾生若能往生者,皆是阿鞞跋致。’

  疑惑曰:如果一般泛論不退轉之位,便要說到一萬劫修行之功德。為何只有一生一世念佛,下至于臨命終只有十念念佛,并皆能夠承蒙阿彌陀佛之接引,往生彼極樂國土而不退轉。若是論及此二種之功行則是有差別的,要如何才能相符契合呢?

  會通曰:所謂的‘不退轉’和‘正定聚’,其名稱相異而意義相同。修行佛道之人,總共有兩種,其中一者是居于污穢之國土。二者是居處于清凈之國土。在穢土世界當中修習因地,要憑借著一萬劫的修行資糧。而在清凈的國土起而修行,自然有很多的途徑。如今說明所謂的不退轉者,其總共有四種。《十住毗婆娑論》云:

  一、位不退。既然已經(jīng)修習因地一萬劫,這是指說唯識觀能夠成就,不會再退失墮落于惡律儀之業(yè)行,而流轉于惡道的生死輪回。

  二、行不退。已經(jīng)證得初地,證得真實的唯識觀,舍離二乘之心,于利益他人的菩薩行得不退轉也。

  三、念不退。證入于八地以上,真正得到任運的無功用智,于定境或散心之中,皆能夠得到自在的緣故,沒有一念退轉也。

  四、處不退。雖然沒有經(jīng)文可以證明,但是約其義理而可成就此說。何以故呢?如同《婆娑論》中所說:‘退根的阿羅漢,如果在欲界的人道當中得到證果,遇到五種境緣和令其退失之具,恐怕會失去圣果,而起于修道之思惑。即是所謂的長遠游行,多疾病,樂于讀誦經(jīng)典,樂于調(diào)和諍訟,樂于經(jīng)營僧事。若是在天道當中得到證果,不會遭逢退失之緣具,即能夠得不退轉,入于無余依之涅槃。’

  修行佛道之人也是如此,前面的三種不退轉當中,對于尚未證得的人而言,若是在娑婆世界當中流浪生死,這是其常常居處之地。這是由于此染污的娑婆世界,常常會遇到五種退道之緣:一者、壽命短而多病苦。二者、有大惡緣之伴侶,摧俎破壞清凈之心。三者、外道有一些間雜污染的善法,擾動混亂了真正的修行。四者、六塵的虛妄境界,擾亂動搖清凈之心。五者、不能常常見到佛陀,很少能夠逢遇圣人的教化。若是常常住于此娑婆世界,便會遭逢此五種退道之緣。

  只要能夠往生于西方凈土,便可遇到五種殊勝之事:一者、壽命長久無有病苦。二者、有殊勝的同參伴侶互相提攜。三者、心性純正而無有邪惡之事。四者、唯有清凈而無有染污。五者、恒時能夠奉事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等圣尊。由于此五種殊勝之緣,故得不退轉于佛道?紦(jù)其修行之階位,未可便能與一般所論的三不退之階位互相齊等,但是因為國土境界殊勝、眾緣強大,更無再令人退失之緣具。這就譬如造惡之人,常常造作種種不善之事,若是能夠遭逢殊勝之良友,慈悲哀憫提攜獎勵,斷絕惡友的交游往來,恒常隨著良善的伴侶,乃至于在其一生之中,再也無有生起過失之因緣也。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