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凈土宗 > 凈土經論 >

佛說阿彌陀經講記【自立法師】(十五)

  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圣眾,現(xiàn)在其前。

  那個念佛的人,當他的生命到了最后時刻,將要離開世間的時候,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和許多的大菩薩們,都顯現(xiàn)在他的面前,來接引他到西方去。

  上面,我們講到‘一心不亂’,說明持名念佛是一種殊勝妙用,也是一種殊勝功德。現(xiàn)在再講虔誠專心念佛,臨終的時候,有一種最深的效果。

  ‘其人’:指念佛已能念到一心不亂的人。

  ‘臨命終時’:念佛人,在娑婆世界的苦報已經受盡了,壽命最后一刻,要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

  ‘諸圣眾’: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以外,還有觀世音、大勢至及各位大菩薩和大阿羅漢等。

  一般人生到這個世界上,人生數(shù)十寒暑,大限轉瞬就到。當最后一口氣不來的時候,面臨生死關頭,這一生當中所作所為,一切善惡的行為,會像電影一樣,一幕一幕地顯現(xiàn)在眼前:假使一個人在世做善事,自然會得到好報應,就輪回到天、修羅、人,三善道去;如果做了壞事,會墮落到三惡道:造了五逆十惡大罪的人,死后地獄相就會現(xiàn)前;平時如果慳貪嫉妒太重,死后餓鬼相就會現(xiàn)前;假使愚癡暗昧,畜生相就會現(xiàn)前了!

  至于念佛的人,身心清凈,平常心心念念只專注在一句阿彌陀佛上,念得一心不亂,由于凈業(yè)所感,必定會獲得慈悲的阿彌陀佛,與一切圣眾,親自來接引我們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以凈土宗的解釋,這是‘自力’與‘他力’二種力量,感應道交所致。

  《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說:‘憶佛念佛,現(xiàn)前當來,必定見佛。’這屬于‘自力’,靠自己至誠念佛,所產生的力量,自然能見到阿彌陀佛出現(xiàn)在我們的眼前!無量壽經》,法藏比丘曾發(fā)愿說:‘我作佛時,十方無央數(shù)世界,諸天人民,有發(fā)菩提心,修諸功德,愿生我剎,臨命終時,我與大眾,現(xiàn)其人前。’這屬于‘他力’,也就是阿彌陀佛的愿力。

  談到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到時候究竟誰來接引的問題。那是由念佛人功行的深淺而作決定。生到西方去,九品蓮花為父母。工夫如果深,道行非常高,能夠得到‘上品上生’或‘中品上生’的往生階層,阿彌陀佛會率領觀世音、大勢至兩位大菩薩,親自手執(zhí)金臺來迎接我們去。如果工夫差、業(yè)障重,是‘下品下生’往生的話,是由‘化佛’,代表阿彌陀佛來接引了。

  《凈土圣賢錄》記載,一位修凈土的大德,命臨終時,只有觀世音、大勢至等菩薩,手執(zhí)銀臺來歡迎他。他覺得自己念佛念了幾十年,工夫這么差,真是慚愧,向諸位菩薩請求,讓他多留一段時間,加勁用功,希望請到阿彌陀佛親自來接引。觀世音、大勢至等菩薩,為了滿足他的愿望,慈悲應允。最后,終于得到阿彌陀佛親自手執(zhí)金臺,率領清凈海眾來接引他去。修行用功,能生死有把握,來去自如的工夫,實在不簡單。我們如果念佛念到一心不亂,同時希望將來能夠獲得阿彌陀佛親自來接引,那么從現(xiàn)在開始,就得好好精進念佛才行,工夫到家,時間一到,阿彌陀佛一定會親自來歡迎我們到西方去的!

  也許有人會問:‘佛身本來是無來無去的,怎么可以會“現(xiàn)在其前”呢?’

  ‘對!別忘了,佛具有三身。法身的確是沒有來去的;但是為了廣度眾生,報身和化身,也會方便的隨緣而應現(xiàn)到念佛人的面前的。’

  善于動腦筋的聰明人,又會提出另一個問題:‘阿彌陀佛只有一尊,十方世界修凈土,念佛的人太多了,往生西方的人當然也不計其數(shù),阿彌陀佛簡直應接不暇,唯一的阿彌陀佛,那里能夠同時顯現(xiàn)在那么多修行人的面前呢?’

  這樣的問題,不無道理。古時的詩人用‘千江有水千江月’的詩句,來描寫天空雖然只有一個月亮,但是地球上的大海、長江、黃河,甚至一杯水,只要是有水的地方,月亮就會現(xiàn)在水里,都會有月影。同樣的道理,阿彌陀佛雖然只有一尊,念佛人,只要誠心的念佛,心凈如水,不管念佛修行的人有多少,都會顯現(xiàn)在我們的心境中。念佛人功夫到家,臨命終時,都會有感應,阿彌陀佛的神通廣大,會親自來迎接,一點都不會有差錯的!這就是剛才所說的感應道交,自力、他力打成一片。又好像收音機或電視機,你如果有一臺收音機,只要把頻道調好,就可收到電臺的播音。任何一臺電視機,只要轉到幾號頻道,電視臺所播出來的,一定可以收到。如果家里沒有收音機或電視機,再怎樣說,都收不到。這樣一說,相信大家都非常明白:念佛,就有感應;不念佛,就算阿彌陀佛在眼前,也是沒有用的。所以說,能不能得到感應,就要看修持的工夫。

  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那個念佛的人,能夠念佛念到一心不亂,到臨命終時,心境平平安安,清清楚楚,不會胡思亂想,顛倒迷惑,在逝世的一剎那間,就隨著阿彌陀佛,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了。

  ‘是人’:還是指那個念佛的人。

  ‘終時’:人在逝世前的一剎那間,一口氣不來,身上的暖氣漸漸冷下去,第八阿賴耶識將要離開軀殼而‘舍報’的時候。

  ‘心不顛倒’:一般人常常東想西想,心神不定,但念佛工夫深的人,心境平靜,心地發(fā)光,會產生一種智慧,可以得到阿彌陀佛的感應,就可到西方極樂世界去。

  ‘即得往生’:‘即’,隨時,表明時間很快。佛經上說:一般人死時,當中有個過程,這過程就是‘中陰身’,念佛的人,不必經歷中陰身的階段,在一念之間,隨時就能往生到極樂國去。所以《觀無量壽經》說:‘如彈指頃,生極樂國’。

  一般人,平時沒有修持、念佛、持咒,到臨死時,問題就大了,雜念紛飛:世間生離死別,夫妻兒女的情愛放不下,血汗掙來的財產舍不開,顛倒妄想,驚惶恐怖,手忙腳亂,痛苦無邊。所以學佛的人,修持、念佛、持咒,就是為最后生死關頭有個好去處做準備。

  當人臨命終時,會輪回到什么地方去,是不是可以看得出來?根據(jù)唯識學家的說法:人臨死的時候,觀察生理的現(xiàn)象,第八識與暖氣從身上那部位離開,就可以了解死后將到那一道投胎。古德有一首偈:‘佛頂眼生天,人心餓鬼腹;旁生在兩膝,地獄腳板出。’明明白白地告訴我們,人死后將往何處去,以為大家作為參考。

  一、生佛國:識從頂門而出。(從腳先冷起,暖相至頭頂而盡)則會往生西方去。

  二、生天界:識從眼部出,眼睛最后冷,則會生到天上去。

  三、生人道:人身死后,上下冷起,暖到胸部,識從心出,則會投胎做人。

  四、生鬼道:腹部后冷,識從肚子出,則會墮到餓鬼道去。

  五、生畜道:兩膝后冷,識從膝出,則會墮到畜生道去。

  六、墮地獄:從頭冷起,暖氣至腳板底,識從腳板而出,會墮到地獄去。

  依據(jù)古偈的說法,所有有修持的念佛人,臨終都是神識從頂門離開,往生極樂世界的。如果在世間做過五逆十惡,為非作歹,當然會從腳板離開。所以學佛的人,時時要警覺,刻刻要修持,才不會墮落到三涂去。

  古詩云:‘我見他人死,我心熱如火,不是熱他人,看看輪到我。’看到別人死,我們感到非常難過,不是為別人難過,而是想到自己有一天也會死。這首詩給我們很大的警覺。佛教古德也有句話:‘常將死字掛心頭’,學佛人常常想到死之將至,就不會放逸,會注意修行用功。每個人就算能活到八百歲,最后還是必須走上‘死’這條路。佛教對‘臨命終時’一切的處理,非常重視。現(xiàn)在引弘一大師‘人生之最后’的內容,簡單介紹一下,以作警惕。

  一、病重時:應將一切家事及身體都放下,專心念佛,一心求往生。假使壽限已經盡了,一定會生西方;假使壽限還未到,念佛可以消除惡業(yè)障,病就會好。相反的,如果病重了,不念佛,反而東想西想,不但不能往生,壽限還未到,色身亂糟糟,心理影響生理,豈不是更痛苦,病也不會好。

  有一次,弘一大師病得很重,很多人勸他求醫(yī),他不肯,寫了一首偈回應大家對他的勸說:‘阿彌陀佛,無上醫(yī)王,舍此不求,是謂癡狂。一句彌陀,阿伽陀藥;舍此不服,是謂大錯。’阿彌陀佛的醫(yī)術最高明,不懂得求他,真是愚蠢;一句阿彌陀佛的圣號,好比是不死藥、是仙丹,不懂得服用,真是錯誤得厲害。

  弘一大師說:病重得將要死時,要將自己所有心愛的衣物,布施給人家,自然有無法計算的功德,千萬不要舍不得,身外之物死也帶不去,還要留戀什么呢!

  對于病重的親人,當他的神識還清醒時。應該請善知識來對他說法,盡力安慰,讓他了解人生本來就是無常,死是每個人都逃不掉的,一心念佛,求生凈土,才是最究竟的。

  二、臨終時:許多富人,當老一輩人臨終時,急著詢問遺囑及談雜話,經過這一吵,本來是修凈土的,可是為了家產及人事,就會牽動情愛,阻礙往生的機緣。所以當親人臨命終時,千萬不能問及遺囑,遺囑應該是健康時書寫好珍藏著,臨死時,談遺囑及閑話,是令病人痛苦的根源。

  臨命終時,除非病人自己要求沐浴、更衣,否則千萬不要忙著為他沐浴、更衣。一個人病重時,身體一定很痛苦。根據(jù)佛經的說法,當命將盡,第八阿賴耶識將離開身體的時候,就像烏龜脫殼,難受極了,現(xiàn)在再急于要為他移動、沐浴、更衣,是徒增他的痛苦,會令他產生嗔心。本來可以往生西方的,嗔心一發(fā),會有墮落惡道的危險。

  病房里,應該供奉阿彌陀佛圣像,讓病人看,并為他助念。助念時,如果人多宜輪班,相續(xù)不斷的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或‘阿彌陀佛’四字、或快、或慢,必須按照病人的本意,可以讓他好好地相隨默念。

  按說,一般念佛都要用法器,用引罄、小木魚去敲,以弘一大師的經驗,他認為人病重時,神經衰弱,稍微受點刺激,會感到心神不寧,增加精神上的痛苦,以音聲助念,比較合宜。不然就敲大鐘、大引罄、大木魚,這些法器的聲音宏壯,能使病人生起肅敬心。

  三、命終后:不可立刻移動,必須經過八小時以后,才能浴身更衣。尤其暖氣從頂門出的人,更是切勿亂觸動,使他痛苦;命終時不能哭,應幫助念佛;殮衣、棺木、墳墓,也不要太奢侈,對亡人不利;薦亡以念佛為主;開吊宜用素齋。

  舍利弗!我見是利,故說此言。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fā)愿,生彼國土。

  世尊又叫舍利弗:‘舍利弗!我真正看到念佛有這樣大的利益,所以才告訴你們一心念佛的這種言論。如果眾生聽到我講關于念佛法門有這樣大的功德的話,就應當要趕快發(fā)大愿,好好念佛,求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

  ‘我見是利’:我,是釋迦牟尼佛的自稱。我見,是‘佛眼’親自所見到的利益,也即是《金剛經》內提到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等五眼之一。有首偈頌:‘天眼通非礙,肉眼礙非通,法眼唯觀俗,慧眼了知空,佛眼如千日,照異體還同。’就是說明五眼名稱及其功用的。凡夫的眼睛稱為‘肉眼’,只能看到有限的范圍,稍微隔著一張薄薄的紙,就無法看透過去,因此是有障礙的;天人的眼睛叫‘天眼’,跟肉眼比起來,已經大不相同,不會被任何東西所遮蓋,是無所障礙的,不用說這講堂的一切都能看得見,就算是隔著一道厚厚的高墻,或是很遠很遠的地方,也都能看得清清楚楚,通達無礙的,這就是我們前面講過六通之一的天眼通、千里眼。不只是天人能有‘天眼’,用功修行的人也是可以證得的,所以說‘天眼’是由福業(yè)或定力得來的。一個具有‘法眼’的人,對世間一切法的差別相都能觀察,并能分別得很清楚,說詳細一點,就是能通達一切眾生的因因果果,能適應各種不同的時機,以種種法門去化度眾生,這是菩薩境界,也可以說是‘菩薩眼’。‘慧眼’是二乘人(阿羅漢)的境界,能通達‘諸法無我空性’的道理,但是對于一切法的差別相,卻看不見。修持必須到達真正的境界,才能得到‘慧眼’與‘法眼’的效果。‘佛眼’是最高的境界,就像一千個太陽,能觀照一千個世界,雖說觀照的世界不同,但是是從同一個光體照出來的,所以叫做‘體還同’。世間一切法,雖然體性都是同樣的,但是在眾生的眼中卻是各種不同的形式,唯有覺悟佛陀,以佛眼觀照,對一切法相同的體性,看得清清楚楚,觀察入微。由此證明‘佛眼’是無所不照,無所不知的。從凡夫的‘肉眼’到最后的‘佛眼’,必須靠著一步一步的修持,才能慢慢達到最高的境界。為什么在這里要講五眼呢?大家應該了解,五眼是佛眼的境界,釋迦牟尼佛以最高的佛眼觀察世間,無所不知、無所不曉。講到離開娑婆世界,有十萬億佛土,那么遙遠的地方,有個西方極樂世界,一般人是不會相信的,所以佛告訴我們,他是以佛眼親自所見,看得清清楚楚,是不會騙我們的,同時也讓我們了解,清凈不可思議的國土,是依靠阿彌陀佛的功德所建立的。

  ‘是利’:利,可作為‘便利’與‘利益’兩種解釋。念佛有什么便利呢?學佛修行,研究佛法、研究教理,就要閱讀大藏經,老實說,缺乏國學基礎,沒有高深的佛學程度,根本看不懂大藏經,豈不是學佛很難,當然就不便利。再說參禪、打坐,修禪宗,盲修瞎練也不成,首先要有個安靜的環(huán)境,也需要善知識的開導,否則走火入魔,是很危險的。想修密、持咒,必須經過上師的灌頂、傳法,才能依法修持,上師是可遇而不可求,修密,真是談何容易呀!所以說,修其他法門,不管在時間或環(huán)境,或是個人的根機,各方面都受到限制,沒有那么便利,唯有修凈土宗,念佛法門,對于‘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只要深信切愿,不管什么人,什么時間,什么環(huán)境,隨時都可念佛,一旦往生西方,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永不退轉,那不是很便利,很穩(wěn)當嗎?

  談到利益,可分自利與利他;自己一心精進念佛,念到了家,工夫完成,心佛打成一片,將來一定能往生西方凈土,就是獲得自利。既往生極樂國土,再發(fā)愿廣度眾生,乘愿再來,這就屬利他。釋迦牟尼佛看得很清楚,阿彌陀佛所說的念佛法門,能夠自利利他,利益實在是太大了。因此現(xiàn)在就懇懇切切地告訴大家這個修持的法門。

  ‘若有眾生’:若,是假定的,不是肯定的。各人的法緣不盡相同,所有的人不一定都肯念佛。聽了我把親自所見這個念佛法門的利益講出來以后,假使有愛念佛的,就要即刻發(fā)愿念佛,別以為這是老公公、老婆婆的專利,自己還年輕力壯,何必急著念佛呢!要知道,人生無常,一口氣不來,說走就走。正所謂閻王要你三更死,不能留你到四更。因此應當隨時至誠懇切的發(fā)愿,要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發(fā)愿力行,將來一定會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的。

  三、流通

  舍利弗!如我今者,贊嘆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

  佛又叫舍利弗道:‘舍利弗!像我現(xiàn)在把所見到的利益,把阿彌陀佛所說修持凈土法門講出來,而且稱揚贊嘆阿彌陀佛,是因為他有無量無邊的功德利益,不是一般人的思想所能想像的,也不是一般的言論所能說明的。’

  ‘不可思議功德之利’:思,思想,精神方面的;議,議論,口頭方面的。阿彌陀佛的功德、愿力所達到的境界,他一切的一切,絕對不是普通人的思想,可以去想像及推測的,也不可用一般的言論,所能議論或說明的,所以說是不可思議的。

  講到阿彌陀佛不可思議的功德,以上已經講了很多,現(xiàn)在再扼要地復習幾點:

  一、阿彌陀佛本身的‘無量光’、‘無量壽’:阿彌陀佛的光明,時時照耀十方世界所有念佛的眾生,只要眾生能至誠念佛,即能與阿彌陀佛光光相應,就好像他有一個廣播電臺在廣播,我們這里把收音機打開,電波接上,就能夠聽到那里的廣播。正所謂感應道交。念佛念到一心不亂的境界,就一定能獲得阿彌陀佛的接引,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這樣的功德力量,當然不是我們一般人所能夠想像得到的,是不可思、不可議的。

  二、由于阿彌陀佛的智慧、愿力與神通妙用,在極樂國土變化而成的殊勝境界:一切的水鳥、樹林、羅網,都能演說妙法,甚至連流水聲、風吹聲,除了演奏音樂以外,也都在講經說法,使得因念佛而往生的眾生,都生起念佛、念法、念僧的道心。這又是另一種不可思議的境界。

  三、往生西方的眾生,在那里是思衣得衣,思食得食:我們現(xiàn)在肚子餓了,要買食物,煮東西;想要穿得雅觀一點,就要買衣服,做衣服。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什么都不需要,想吃什么就有什么,想穿什么樣的衣服就立刻披在身上,一切受用自然具足,不必想方設法地去爭取。

  四、阿彌陀佛本身發(fā)出無量的光明、具足無量長的壽命。每個生到西方去的眾生,都跟阿彌陀佛一樣,具有種種相好,壽命無量。豈不是非常的不可思議!

  五、生到西方極樂國土,立刻就跟大菩薩、大阿羅漢等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在那么好的環(huán)境中,一起修學,永不退轉,一直到成佛。這又是何等殊勝、不可思議的境界。

  總而言之,西方極樂世界的依報、正報、都是那樣的不可思議!那種勝境,絕不可以用我們凡夫的心理來思量、測度,也不可用我們普通的知識來討論的!因此,釋迦世尊不禁對阿彌陀佛生起敬仰贊美之心,贊嘆阿彌陀佛這種偉大的、不可思議功德的大利益,進而把親自看得清清楚楚的事實告訴大家,并勸大家要發(fā)心、發(fā)愿,共往極樂凈土!

  接下來,釋迦牟尼佛更舉出十方世界中的諸佛,也異口同聲地贊嘆阿彌陀佛的無量功德的事實。

  東方亦有阿閦鞞佛、須彌相佛、大須彌佛、須彌光佛、妙音佛,如是等恒河沙數(shù)諸佛,各于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東方的阿閦鞞佛、須彌相佛、大須彌佛、須彌光佛、妙音佛等五尊佛作為代表,還有數(shù)也數(shù)不清的佛,都在他們自己的佛國里,現(xiàn)出又廣大又寬闊的舌相來,把三千大千世界都遮蓋起來,并誠誠實實地宣說著:‘你們眾生,應該相信,應該贊嘆,阿彌陀佛不可思議的功德!阿彌陀佛的念佛法門,對于一切眾生有莫大的功德,這部經是十方諸佛,所保護、所惦念的!’

  這部《佛說阿彌陀經》,是屬于釋迦牟尼佛‘無問自說’的一部經,沒有人請問,自己說出西方世界阿彌陀佛殊勝境界,恐怕有人懷疑,不肯相信,以為是釋迦牟尼佛自說自話。釋迦世尊為了證明他所說的,都是‘真實不虛’,特地請出十方世界無量諸佛,選些代表來作證,證明他所說的話不是亂說,而是有證據(jù)的。首先舉出東方的阿閦鞞佛等諸佛來加以說明。

  在《佛說阿彌陀經》梵文原本,提出十方世界。我們所講的這部經,是依據(jù)最流行的版本:鳩摩羅什法師翻譯的,這部經里面只提出六方佛,因為羅什法師了解中國人愛簡略,所以翻譯時省略了四方,只翻了東南西北上下六方,而省掉了東南、西南、東北、西北四維。說實在的,講到四方,已經包括了四維。玄奘大師的《彌陀經》譯本里,就保留了原來的十方佛。

  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阿彌陀佛的功德太大,教化眾生念佛往生西方,不可思議的功德,不是釋尊一人稱贊,十方諸佛都在贊嘆。現(xiàn)在來介紹東方的幾位具有代表性的佛名。

  一、阿閦鞞佛:阿閦鞞,是印度語,譯為中文是‘不動’。世間一切都是生滅法,也就是無論任何物體,都是有生、有滅、有去、有來的動相。唯有佛已經證到無漏圣果,他的法身再也沒有生滅來去,是常住不動的。東方的這尊阿閦鞞佛就稱為‘不動佛’。他的世界,叫做‘歡喜世界’,與西方極樂世界的意義差不多,不過那個世界的人雖已斷了淫欲,仍有男女的形相,所以不及西方極樂世界來得清凈。

  學佛的目的是‘不動’,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一回事。談到‘不動’這兩個字,使我想起一個‘八風吹不動’的公案,可以看出人生是如何的‘動’,順便講給大家聽聽。

  宋朝時,江蘇鎮(zhèn)江金山寺的佛印禪師,與當時著名的文學家蘇東坡是方外之交,是一對很要好的朋友。那時,蘇東坡在江北瓜州做官,與金山寺只隔了一條江,彼此往來只要坐船,一會兒就可以到達了。

  有一天,蘇東坡靈感一來,作了一首偈語:‘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稽首是頂禮、拜,天中天是指佛,佛是天中之天,圣中之圣。佛的慈光,能遍照三千大千世界,所以我們要虔誠地頂禮他。佛的修持已經達到最高的境界,就算是有八種境界風吹過來,他還是端端正正地坐在紫色的金蓮花臺上,一點也不會被動搖。這首偈表面在贊佛,實際上蘇東坡是藉以說明自己的修持功夫到家。他認為這首贊佛偈,寫得非常成功,就派書僮過江送給金山寺佛印禪師,請禪師品一品,一心一意希望禪師贊嘆幾句。誰知佛印禪師一看,竟批了兩個字要書僮拿回去。蘇東坡在門口等著,不一會兒,書僮就原船回來了,他看到書僮這么快回來,一定是禪師傳話贊嘆他,那知書僮把字條遞給他,打開一看,竟然是‘放屁’這兩個大字。惹得蘇大學士怒氣沖天,馬上過江,想找佛印禪師理論。禪師知道他只是紙上談兵,什么八風吹不動,回他那兩個字的目的就是要看他動不動。所以在他還沒有來之前,寫了兩句話,貼在金山寺門口。蘇東坡帶著一肚子氣過來,看到禪師站在寺門口微笑著,一股毫不在意的樣子,氣更大了,正想發(fā)作時,一眼看到寺門口貼的那幅字條:‘八風吹不動,一屁打過江’。蘇東坡呆了一下,細細想了想,覺得很慚愧,就向禪師頂禮謝罪。這個公案,成為佛門千古佳話。

  ‘八風’指什么?就是:稱、譏、毀、譽、利、衰、苦、樂,八種境界風。

  ‘稱’:是當面稱贊;‘毀’:是背后毀謗。有的人當面對人稱贊,背后又是另一回事,毀謗人家。稱與毀是兩種相對的境界風,假使我們被人家贊嘆,心里飄飄欲仙,感到很歡喜;若是不幸被人家毀謗,我們就會生氣難過,你想想,這兩種風是不是隨時都會動搖我們的情緒。

  ‘譏’:是譏笑;對人當面不客氣地講諷刺的話,使人難堪;‘譽’:是名譽。有些人自以為是個正人君子,值得人家敬仰贊嘆,也希望別人來奉承贊嘆自己。實際上,個人行為好不好,是聽到別人在背后贊揚,那才是真正的好名譽。譏是當面譏諷,譽是背后贊嘆,這兩種境界風,叫人不動心是不容易的。

  ‘利’:是利益;‘衰’:是衰敗。當我們遇到順利的境遇,好像做生意賺了錢,心里會好高興,如果虧本失敗了,會好傷心。這利衰之間的心情,都是大家免不了的感受。

  ‘苦’:痛苦;一種壞境界來,精神壓力大,逼迫身心名‘苦’;‘樂’:快樂,痛苦的反面,心理高興,適悅心意名‘樂’。這苦與樂兩種境界風,也會引起我們不同的感受。

  八風、是四順、四違,一正一反四對。四順是稱、譽、利、樂,四違是譏、毀、衰、苦。學佛就是要接受境界的磨練,對這八種順違之風,能撐得住,不為它所動。一個人若是真正做到八風吹不動的境地,是非常的了不起。

  東方第一尊佛──阿閦鞞佛,不動佛,已經證得無漏圣果,當然不為世間之八風所動搖了。我們學佛,要以阿閦鞞佛為模范,學習他這種八風吹不動的境地。

  以下三尊佛,須彌相佛,大須彌佛,須彌光佛,都是以須彌為名。‘須彌’,印度文,山名,譯成中文為‘妙高’。依照佛教的世界觀來說,須彌山是在四大洲(東勝神洲、南瞻部洲、西牛貨洲、北拘羅洲)的大海當中。佛經中說明這座山是由金、銀、琉璃、水晶四寶所堆積而成的,所以稱為‘妙’;同時這座山出水有八萬四千由旬的高度,世間其他的山峰都不能跟它相比,可以說是眾山之王,所以又稱為‘高’。以下提出的這三尊佛,他們的智慧、道德、相貌、和辯才,都是非常超越,就像是須彌山一般,既高且妙,因此以須彌山立名。

  二、須彌相佛:須彌相,是形容這尊佛的相好,為百福莊嚴所成,與眾不同,無與倫比。平常只要一談到看相,大家都感到特別有興趣,都想聽聽憑自己的面相,會有怎么樣的命運。佛教講一切唯心造,相由心生。一個慈善平和的人,面貌就會和藹可親,自然得到眾人的尊敬,人和萬事興,好運一定會隨著而來。學佛人學習菩薩的精神,最終的目的是成佛,就要心懷慈悲,隨時以笑容對待別人。你可曾看過相貌不很莊嚴的佛像嗎?當然沒有。佛像雕塑得莊嚴,自然令人生起恭敬心、自動虔誠頂禮;相反的,如果佛像雕塑得很不莊嚴,一看已產生厭惡心,那里還會去禮拜他呢?‘須彌相佛’專修相貌莊嚴的法門,相貌非常美滿。佛的相貌莊嚴,從何而來?是由福德莊嚴得來。在座諸位,假使想要相好圓滿,就要多多修持福報。

  三、大須彌佛:這尊佛是以德行著稱,他的德行非常高,簡直比須彌山還要高大!正如《維摩經》所講:‘名稱高遠,踰于須彌’。

  四、須彌光佛:這尊佛是修智慧的。世間上的人,有的思想敏銳,高深遠見,具足聰明智慧,前途自然無量光明。有的卻很愚癡,沒有知識,不管理論或是行為,總是迷迷糊糊,常常犯錯,前途是一片黑暗。‘須彌光佛’的智慧光芒,仿佛須彌山一樣,普遍照耀世間的一切,所以稱為‘須彌光佛’。

  五、妙音佛:這尊佛的音聲非常微妙,大家聽了不要以為他是歌星,而是指他很會講佛法,每次講法都能觀機逗教,深入淺出,恒順眾生。佛經中常用:‘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這兩句話來形容。意思是說,‘妙音佛’只以一種語言來講說佛法,中國人聽到他講的是華語,菲律濱人聽到他講的是菲語;大學生聽到的是一種境界,小學生聽到的又是另外一種程度。更進一步,不只是人類,所有六道的眾生,也都聽懂他的話,了解他講的意義。說詳細一點,就是在同一時間,同樣幾句話,能夠依個人的程度,個人的環(huán)境,了解他所講佛法的真正意義。他講說佛法的技巧,已經到了微妙音聲的境界,所以用‘妙音佛’為名。

  ‘如是等’:當佛陀在講說這部《佛說阿彌陀經》時,講到虛空有無量無數(shù)的世界,科學還不發(fā)達,一般人都以為是神話,如今科學昌明,證明太空中的確有無量無數(shù)的星球、太陽系。因此,‘如是等’是指東方世界,除了前面所列舉的五尊佛以外,還有無量無數(shù)的世界,當然也有無量無數(shù)的諸佛了。‘如是’、是指前面所列舉的五尊佛;‘等’是包括無量無數(shù)的世界,無量無數(shù)的一切諸佛。

  ‘恒河沙數(shù)’:是表示非常多的意思。恒河又名殑伽河,又稱岡底斯河。是印度的四大河流之一,發(fā)源于西藏大雪山頂?shù)陌Ⅰ襁_池,高一三八○○呎。從南方流出,注于印度孟加拉灣。它的闊度有四十里,其中的沙粒,非常微細,而且粒粒分明。釋尊經常在恒河兩岸說法,恒河又是印度著名的河流,為了讓人容易了解,每當形容到難以計算的數(shù)目時,就以恒河沙來作比喻。

  ‘各于其國’:在自己的國土中。

  ‘出廣長舌相’:形容每尊佛,都在自己的國土中贊嘆宣說凈土法門。廣長舌相,是佛陀具足的三十二種瑞相之一。‘舌’是舌頭,‘廣’是左邊到右邊的闊度,‘長’是從舌尖到舌根的幅度。‘廣長舌’是形容佛陀的舌頭相貌。怎么會得到這種相好呢?佛陀多生累劫,口離四過,得到口業(yè)清凈,所以成佛后,自然成就如此瑞相。

  平常我們形容人家很會講話,都說:‘鼓動三寸不爛之舌’,可見我們一般人的舌頭,最多只有三寸長。佛經告訴我們:如果一個人能說誠實的語言,三世不打妄語,他的舌頭伸出來,就可以達到自己的鼻頭。這算是一種‘貴相’。假使舌頭只廣不長,或是只長不闊,甚至非常短小,伸縮不靈活,話講不出來,口吃或啞巴,這就是前世愛罵人,喜歡欺騙別人、搬弄是非,所遭感到的不好報應。所以做人要修口德。又有一些人的歌聲很圓潤,講話很動聽,這都是由于養(yǎng)成口德修來的;有的人講話聲音像烏鴉,沙啞不清,人家都厭惡,不想聽,佛教講因果,不是無緣無故的,都是不修口業(yè)的關系。所以希望具足廣長舌相,平時講話要慎重,千萬不能隨便亂說話。

  佛、菩薩從無量劫以來,都是真語者、實語者、絕無妄語,才能修得這種廣長舌相。根據(jù)《華嚴經離世間品》告訴我們,菩薩有十種舌頭妙相:‘(1)分別解說一切眾生無盡行舌,(2)開示演說無量法門舌,(3)贊嘆諸佛無盡功德舌,(4)說法無盡辯才舌,(5)演說無盡大乘法門舌,(6)普覆十方虛空界舌,(7)普照一切佛世界舌,(8)平等贊嘆一切眾生舌,(9)隨順諸佛令歡喜舌,(10)降伏一切魔及外道、除滅生死至涅槃舌’。再進一步修持,即能獲得佛的‘廣長舌相’!我們現(xiàn)在還是凡夫,講這些似乎近于神話;但將來成佛時,一定可以親證。

  每尊佛有三身:法身、報身、應身。講到應化身,又分兩種:一是勝應身,一是劣應身。釋尊當年在印度出世為太子時,屬于‘劣應身’,雖然看來跟我們一般人一樣,但是由于累劫生中的修持,卻具有跟我們不一樣的廣長舌相。佛經中說,他的舌頭伸出來,不只到達鼻頭,還可以遮蓋著整個臉面,甚至到發(fā)際,這是修持功德所招感的。

  ‘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剛剛談到佛的舌頭,可以把整個臉孔遮住,可以伸到頭發(fā),已經不容易讓人相信。更何況是經文中告訴我們,舌頭伸出來可遍滿三千大千世界這么大,老實說,這種講法,更是怎么說也會讓人懷疑的,一般人都不肯接受。事實上,‘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沒到那種境界,不管怎樣解釋,也說不清楚,等修到佛的境界時,自然能體會得到!

  現(xiàn)在可以舉一則‘公案’來說明。

  佛未成佛以前,當時印度的傳教師,只有婆羅門,從未見過什么‘佛’。釋迦牟尼佛成佛以后,度著托缽的生涯,他不管是窮的或富有的人家,只是沿門一家一家托缽化飯,每每只在門口站了站,不給飯,就走了,并不久留。有一天,釋迦牟尼佛托了一上午的缽,人家也不知道他是‘佛’,當然沒有人供養(yǎng)他。這個時候,有一位老太婆吃飽后,正要把吃剩的半碗飯,拿出門外去倒掉,剛好碰上釋迦佛在她門外,問明原委,知道佛陀是要化一點飯吃,老太婆非常婉惜地說:‘真是可惜,要是早一點來,這碗飯就供養(yǎng)您。’

  ‘不要緊,只要把你手中的這半碗剩飯給我就可以了!’佛陀非常慈悲地回答。

  ‘這真不好意思呀!’老太婆懷著一種恭敬心,也可說是一種慚愧心,把剩的飯供養(yǎng)了佛陀。

  佛接受了她的供養(yǎng)以后,同時贊嘆她說:‘以你今天供佛的功德,種了成佛的善根,于無量劫以后,一定會成佛。’

  誰知道,當佛托缽的過程中,有個外道一直跟蹤著他,想看看佛陀究竟在搞什么把戲?這時,聽到佛說了這些話,以為抓到了佛的把柄,就不客氣地質問他說;‘你是誰呀!不是凈飯王的兒子嗎?為什么會成為討飯的呢?’

  ‘是呀!我因為出了家,就要過這種清苦的生活。’

  ‘既然出了家,就該受得了苦,如果受不了苦,倒不如回到皇宮去享福!’隨后更不客氣地痛斥他:‘為了吃半碗剩飯,向人家奉承講好話,還說將來會成佛,簡直是打妄語!’

  佛聽后,不但不生氣,還誓言,他三大阿僧祗劫從來沒有打過妄語,隨即伸出廣長舌相將整個面都遮蓋了,舌尖一直伸到頭頂發(fā)際間。這雖然使得外道驚嘆,但是他還是不相信,認為佛所說的,有關供養(yǎng)一點點剩飯而能使自己將來成佛,仍然是一種妄語!佛于是再舉個譬喻說:‘我們(印度)不是有種多羅樹(像中國的榕樹)嗎?又高又大,可是它的種子只不過是芝麻那么一點點大而已!’

  ‘長了幾十年,時間一久,當然長得高大呀!’外道說。

  ‘對了,你明白這一個道理,就應該相信我沒有打妄語。我是說她因為今天供飯,而種了善根,將來無量劫以后才成佛,并沒有說他今天就能成佛啊!’

  這則‘公案’,說明當時佛為了需要而顯神通,了解‘劣應身佛’的廣長舌相,伸出來尚且可以蓋覆整個臉部,由此推論,‘勝應身佛’的廣長舌相,伸出來可蓋覆三千大千世界,那是不足為奇的!

  如果我們以凡夫心境,暫時還不容易了解這種境界,我們還可以從兩方面來說:一方面,如果修持到高不可測的佛境界,一定可以達到不可思議的現(xiàn)象;另一方面,可以這么說:釋尊及一切諸佛所講的佛法,法音所傳播到的地方,就等于他們的舌根所到的地方,這種道理,我們比較容易接受!譬如說,我說我的廣長舌,能遍覆整個講堂,你們會說我講的是神話,但是我改變一下說法,說:我的聲音能遍覆整個講堂,大家都相信吧?由此可以說,我的聲音所到之處就是廣長舌相。推而廣之,佛的法音,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也可以說是從理論上說明的廣長舌。

  又如收音機、電視機,我可告訴你們,所有聲音、所有影像都是盡虛空,遍法界。過去講這種話簡直是神話,現(xiàn)在科學進步,就可證明,只要有個收音機,又有個同樣電波的電臺,隨時打開,都可以收到。任何地方有個電視臺,你有個電視機,頻道一開就可收看得到。目前應用傳真,寫封信,通過電話線,臺北、甚至全世界,隨時就可以印出來。進一步,在電腦上上網,天南地北,更是無所不至,甚至連對方的影像都看得到。可見這可遍布三千大千世界的舌相,科學越發(fā)達,對佛教的真理,更能有充分的證明。

  蘇東坡詩云:‘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所有溪水在流動的聲音,就像佛在說法的廣長舌一樣。這前面的一句詩,正好說明廣長舌相的定義。

  ‘三千大千世界’:是佛教的專有名詞,屬于佛教的世界觀。根據(jù)佛經的記載,我們居住的這個世界,是以須彌山為中心,四周環(huán)繞四大部洲,就是南閻浮提(南瞻部洲)、東毗提訶(東勝神洲)、西瞿陀尼(西牛貨洲)、北拘羅洲(北拘羅洲),往上到梵天,下至阿鼻地獄,有一對日月,這就是一個小世界,以現(xiàn)在的名詞來說,就是一個太陽系。集合一千個小世界,成為一個中千世界,再由一千個中千世界,集合成一個大千世界?偤闲∏、中千、大千,這三個千字,所以稱為三千大千世界。經過這樣的解釋,我們可以了解,整個世界的形成,所謂的三千大千世界,并不是有三個大千世界,只是一個大千世界而已。

  每個大千世界,都有一位大梵天王。宇宙間,大千世界是無量無數(shù)的,大梵天王也有無量無數(shù)了。我們這個大千世界,總名為娑婆世界,是釋迦牟尼佛所教化的教區(qū),包括了整個三千大千世界,所以說佛要分千百億的應化身,才能教化眾生。

  宇宙中,有無量無盡的三千大千世界,我們所居住的地球,只是大千世界中微小的一分子,娑婆教主釋迦牟尼佛,在科學還未發(fā)達的二千多年以前,就講出了這么高境界的理論,可見釋尊的智慧,是何等的深不可測,值得我們崇拜。

  ‘說誠實言’:‘誠’,就是不虛假、不欺誑、不變異;‘實’,就是真實如語,只是按照本來的實況,老老實實地講出來,一點都不會欺騙人。《金剛經》說:‘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這幾句話,非常明白地演繹說明了‘說誠實言’的真義。十方諸佛都是說這五種真實語,所講的話都是真真實實,一點都不欺騙人的,所以說是‘說誠實言’。

  一般人經常不說誠實話,言語虛妄,推其原因,只要把《金剛經》所講的五種語言反過來,就成為不誠實的話了:

  (1)‘非真語’:佛覺悟后,證得真如佛性,所講出來的話,能把世間的一切現(xiàn)象,一切體性,原原本本、明明白白的告訴我們。我們凡夫卻沒有那種大智慧,還沒能證得真如佛性,所說出來的話,完全憑我們虛妄的執(zhí)著,而隨便講的,并不能講出諸法的真相,所以叫‘非真語’。

  (2)‘不實語’:我們所講的話,所知道的每一件事,或所知道的任何道理,都只知道一小部份,并沒有完全了解,可是一般人卻喜歡任意虛飾夸張,這就是‘不實語’。

  (3)‘不如語’:凡是對一種境界,所講出來的話,不能按照原來的意思去講,只憑自己的執(zhí)著,跟人唱反調,本來是有的,卻說成沒有;常常抹煞事實,所以稱為‘不如語’。

  (4)‘誑語’:欺誑。講出來的話不實在,存心不良,誑騙別人,故意顛倒是非,把是說成不是,不是又說成是,亂打妄語,所以叫做‘誑語’。

  (5)‘異語’:異,不一樣。說話前后矛盾,開始是這樣說,掉過頭來又是另一番話,毫無見解,隨聲附和,就是‘異語’。

  我們學佛的人,應該‘說誠實言’,不可犯此五種虛妄不實的話。

  ‘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釋尊告訴大家說:十方國土所有的眾生們,你們應該堅定信心,相信這部《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這部《佛說阿彌陀經》的經名,完整的全名,是十六個字:《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實在太長,不容易記,又讓人覺得太嚕蘇。玄奘大師所譯的經名為《稱贊凈土佛攝受經》,比較短一點,羅什法師翻譯時,索性稱為《佛說阿彌陀經》這六個字。中國人一向喜歡簡單,羅什法師翻譯的這部經因而非常流行,就是他取名的方法非常到家。各家所譯的經名雖然不同,但意義卻是一樣的。

  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東方世界有無量無數(shù)諸佛,只舉了五尊代表,接下去,南方、西方、北方、下方、上方、同一公式,只把佛名改了,以下相同的句子,就不再重講了,只介紹佛代表的名字而已。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