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課、戒殺放生文 明蓮池大師作
蓋聞 :世間至重者生命,天下最慘者殺傷;是故逢擒則奔,蟣 (2) 蛩猶知避死,將雨而徙,螻蟻 (3) 尚且貪生。何乃網(wǎng)于山,罟 (4) 于淵,多方掩。磺,直而矢,百計搜羅?使其膽落魂飛,母離子散,或囚籠檻,則如處囹圄 (5),或被刀砧 (6),則同臨剮 (7) 戮。憐兒之鹿,舐瘡痕而寸斷柔腸 (8),畏死之猿,望弓影而雙垂悲淚 (9)。恃我強而凌弱,理恐非宜,食他肉而補己身,心將安忍?
由是昊天 (10) 垂憫,古圣行仁,解網(wǎng)著于成湯 (11),畜魚興于子產(chǎn) (12)。圣哉流水,潤枯槁以囊泉 (13);悲矣釋迦,代危亡而割肉 (14)。天臺智者,鑿放生之池 (15);大樹仙人,護棲身之鳥 (16)。贖鱗蟲而得度,壽禪師之遺愛猶存 (17):救龍子而傳方,孫真人之慈風(fēng)未泯 (18)。
一活議也,沙彌易短命為長年 (19),書生易卑名為上第 (20)。一放龜也,毛寶以臨危而脫難 (21)?滓晕⒙毝夂 (22)。屈師縱鯉于元村,壽增一紀 (23);隨侯濟蛇于齊野,珠報千金 (24)。拯已溺之蠅,死 刑免矣 (25);舍將烹之鱉,廚婢之篤疾瘳焉(26)。貿(mào)死命于屠家,張?zhí)嵝袒瓿旖?(27);易余生于釣艇,李景文毒解丹砂 (28)。孫良嗣解僧繳之危,卜葬而羽蟲交助 (29);潘縣令設(shè)江湖之禁,去任而水族悲號(30)。信老免愚民之牲,祥符甘雨 (31);曹溪守獵人之網(wǎng),道播神州 (32)。雀解銜環(huán)報恩 (33),狐能臨井授術(shù) (34)。乃至殘軀得命,垂白壁而聞經(jīng) (35);難地求生,現(xiàn)黃衣而入夢。
施皆有報,事匪無徵 (37),載在簡編 (38),昭乎耳目。普愿隨所見物,發(fā)慈悲心,捐不堅財 (39),行方便事,或恩周多命,則大積陰功 (40),若惠及一蟲,亦何非善事?茍日增而月累,自行廣而福崇,慈滿人寰,名通天府 (41),蕩空怨障,多祉萃于今生 (42),培漬善根,余慶及于他世 (43)。儻 (44) 更助稱佛號,加諷 (45) 經(jīng)文,為其回向西方,令彼永離惡道 (46),則存心愈大,植德彌深,道業(yè)資之速成,蓮臺生其勝矣 (47)。
【注釋】
(1) 蓮池大師明時人,諱侏宏,號蓮池,俗姓沈,弱冠后,依性天和尚披剃,尋受具戒。遍參知識,禮五臺,感文殊放光。住于杭州之云棲寺,山民苦虎患,師誦經(jīng)施食,患即除。歲旱,循田念佛,雨隨足至。于是教化大盛,建叢林,勵念佛,著述甚富,年八十一寂。本文駢四儷六,音調(diào)鏗鏘,且于戒放生之義,情盡理至,讀之使人動惻隱之心, 興慈悲之念,故宜定為背誦課。
(2) 音幾,蛩的幼蟲也。
(3) 謂螻蛄與螞蟻。喻輕微之意。
(4) 音古,網(wǎng)類。
(5) 讀音為靈語,即監(jiān)獄也,然此處當讀為靈吾,以葉音韻。
(6) 謂刀與椹板,即宰殺之具也。
(7) 剮音寡,即凌遲碎割也。
(8) 許真君名遜,晉汝南人,少年時好畋獵,一日射中小鹿 ,鹿母為舐瘡痕,結(jié)果小鹿不活,鹿母亦死。真君訝鹿母無傷,何以亦死?剖其腹視之,腸皆寸寸斷,乃知為憐子死而斷腸也。由是大感動悔過,折弓矢,入山修道,后全家皆登仙品,此兩句系證實上文母離子散意。
(9) 楚王出獵,遇大白猿,能接飛矢,王乃命養(yǎng)由基射之,基至,猿即下淚,蓋基神射,矢到處,臂不及接,猿自知必死而流淚也,此兩句系證實上文膽落魂飛意。
(10) 昊音皓,稱天為昊天,言其元氣博大也。
(11) 商王成湯出行,遇獵人布四面網(wǎng),祝曰:從天來者,從地來者,從四方來者,皆入吾網(wǎng)。湯為解去三面,止留一面, 更祝曰,欲左者左,欲右者右,欲上者上,欲下者下,不用命者,乃入吾網(wǎng)。諸候聞之,嘆曰:湯仁德及于禽獸,可謂至矣。
(12) 子產(chǎn)即春秋鄭大夫公孫僑的別號,有人以活魚送他,子產(chǎn)令人畜之池中,可知即儒教亦講放生,不過不徹底耳。
(13) 金光明經(jīng)載:流水長者,出見游魚甚多,水涸將死,乃用囊裝水傾注之,皆得活,復(fù)為說法,魚命盡后,皆生天上。
(14) 釋尊往昔為菩薩時,遇鷹逐鴿,鴿投菩薩身避難,鷹告菩薩:你救鴿命,如何使我餓死?菩薩乃自割臂肉償之,鷹言:鴿肉嫩,你肉老,吾不欲食。菩薩乃再割肉,至肉將盡,終不能等鴿,鷹問生悔恨否?菩薩言:吾無一念悔恨,若此語不虛,當令身肉再生,言已身肉皆復(fù)生如故,鷹人為天帝身,禮拜贊嘆。
(15) 天臺智大師,隋煬帝號為智者,曾鑿放生池,勸人放生。至唐乾元中,詔天下置放生池八十一所,顏真卿作碑;宋天禧中,王欽若奏以杭州西湖為放生池,王隨為文,則放生之事,已盛行于唐宋時矣。
(16) 古有仙人,坐大樹下入定,出定時,覺有鳥棲其懷中,恐驚鳥故,跌坐不敢動,候鳥去乃起,慈心于物,至于如此。
(17) 人死而仁愛遺留于后,曰遺愛。 永明延壽禪師,未出家時,為余杭縣庫吏,屢盜庫錢,買魚蝦等物放之。后案發(fā),于法監(jiān)守自盜,當處死刑。吳越王頗知其放生事,密遣人觀其臨刑時情狀,師面無戚容,人問之,師曰:我于庫錢,并不私用一文, 盡買命放生無數(shù),今雖死,必生西方極樂世界,故歡喜也。王聞而赦之,乃出家為僧,為禪門法眼宗第三祖。
(18) 泯密引切,盡也。孫思邈唐時隱士,華原人,通百家,尤精老莊,兼擅陰陽醫(yī)藥推步。某日出游,遇童子擒一蛇將死,乃買放水中。后為龍王請至龍宮,言小兒昨日出游,非先生救護則死矣,出珍寶為謝。孫辭不受曰:吾聞龍宮多秘方,請見贈以救世,王出玉笈三十六方,遂成名醫(yī),后證仙道,年百余歲卒,著有千金方九十三卷傳世。
(19) 昔有小沙彌,師事一僧,僧己證果,知其七日當死,乃令還家省母,過七日再來,蓋欲其死于家中也。過七日后,沙彌回來,僧怪其何以不死?乃入定勘察其舉動,見其于還家時,路遇群蟻,為水所漂,以竹渡之,皆得活,因此功德,得高壽。
(20) 宋宋郊宋祁兄弟,在赴試途中,見群蟻為水所溺,乃編竹橋渡之。后遇胡僧,驚曰:公似曾活數(shù)百萬命者,郊對曰:貧儒何有此能力?僧日:不然,凡有生者,皆命也,郊乃以救蟻事對,僧曰:是矣,今科令弟當作狀元,然公功名,亦不在弟下。后祁果第一,郊亦中式,朝廷謂不可弟居兄前,乃改郊第一,祁第十。僧言皆驗。
(21) 毛寶微時,買一龜放之,后為將,戰(zhàn)敗跳水,覺水中有物托其足,直登彼岸,視之,則前所放龜也。
(22) 孔愉本一卑官,亦曾放龜,龜浮水面,回首望愉數(shù)次,然后潛入水中。后以功當封侯,鑄印時,印上龜紐,其首向后回顧,毀而更鑄數(shù)次,模龜首皆向前,而印龜首皆向后,鑄吏大怪,以告愉,愉忽憶放龜時,龜首回顧數(shù)次。悟封侯是放龜之報。
(23) 屈師于元村,買一赤色鯉放之,后夢龍王請至宮中,告之曰:「師本壽盡以救龍故,增壽一紀!挂患o是十二年。
(24) 隨是春秋時小國名,其國王系侯爵,故稱隨侯。侯往齊國,路見一蛇,困砂磧中,首有血出,以杖
挑放水中而去,后回至其處,蛇銜一大珠向侯,以報其恩。
(25) 一酒匠性仁慈,每見蒼蠅落酒中,即取放乾處,以灰擁其體,拔去水氣,蠅乃得活,因此救蠅甚多。后為盜誣,將判刑,主刑事者,執(zhí)筆欲寫判決文時,則有一蠅集筆端,逐之復(fù)集,終于無法下筆,心疑其冤,乃呼盜更審,果是誣攀,遂得免罪釋歸。
(26) 病甚曰篤,瘳音抽,病愈曰瘳。有程氏夫婦,皆好食鱉,一日得大鱉,囑婢殺烹,婢心不忍,私放池中,主人索鱉食時,對以走失,遂遭痛打。后染疫將死, 家人抬置水閣,夜有物從水中出,身負濕泥,涂于婢身,熱毒得解,病竟愈。主人問之,以實對,主不信,至夜伏水閣潛窺,乃知系所放鱉報恩,由是闔家驚嘆,戒不食鱉。
(27) 貿(mào)即是買,提刑是宋代官名,掌察所部之獄訟,而平其曲直者。有張?zhí)嵝陶撸5酵浪,出錢買活物放之,使其免遭屠殺。后臨終時,對家人說:吾以放生,積德深厚,今天眾來迎,當上生矣,安然而逝。
(28) 釣艇即小漁船,李景文信神仙之說,;馃挼ど胺,性仁慈,往往就小漁船上,買活魚,放之水中。后因服丹藥,積熱成疾,疽生于背,痛苦非常,昏迷中,似有群魚吐沫疽上,覺患處清涼,疾遂愈。
(29) 音增,繳音灼, 繳就是以絲系矢,而射鳥雀也。羽蟲就是烏。孫良嗣遇禽鳥被捕獲者,每買放之,死后赤貧,不能埋葬,有鳥數(shù)百,銜泥堆疊其上,觀者驚嘆,以為仁德所感。
(30) 號當讀平聲,音毫,大呼也。縣令潘公,禁人民不得入江湖捕魚,犯者加罪。后去任時,水中大作號
呼之聲,人聞之,莫不嘆異。
(31) 信大師遇天旱,人民殺牲祈雨,師憫其愚,謂之曰:「你能去牲不用,我當替你們求雨!
民從之,師乃精誠禱告,大雨驟降,遠近為之感化。
(32) 曹溪是地名,在廣東韶州府東南三十里,為唐時禪宗第六祖、惠能大師說法處,后世即以曹溪二字,代表六祖。神州即是中國。六祖既自五祖處,得禪宗衣法,因傳法時機未成熟,故以俗服隱于獵人隊中,獵人命守網(wǎng),祖乘眾人不在時,每放走獐兔之類。如是經(jīng)過十六年,遂坐曹溪道場,大宏拈花宗旨,其后得法者眾,門下分為五家,道風(fēng)播于全國。
(33) 楊寶幼時,見一黃雀,為梟所搏墜地,遂取歸置筒中,食以黃花百日,待其健復(fù),乃放去。其夜有黃衣童子,以白玉環(huán)四枚贈寶,向?qū)気d拜曰:「我西王每使者,蒙君活命,以此相贈,令公子孫潔白,位列三公,亦如此環(huán)矣!购笞訉O果四世貴顯。
(34) 一僧素?zé)o賴,聞食黃精(藥草名)能延年,意欲試驗,又不敢把自身嘗試,恐有危險,乃置黃精于枯井中,誘人入井后,以石磨的上層,蓋在井口,囑其饑時可食黃精。其人在井,遑迫無法,忽一狐臨井告之曰:我是一狐,穴在墓內(nèi),墓頂有一洞,我每日臥墓中,兩目注視墓頂洞下,久之覺身出墓外,由是悟神能飛形,遂成通天狐,能飛騰變化。我昔為獵犬所獲,賴君贖命,故以此法教君,所以報恩也。其人用其言,身坐在井內(nèi),兩目泣視石磨 孔上,經(jīng)十余日,身已出井外,遂逃去。再過數(shù)日,僧取下石磨視之,見其已飛出,以為是黃精之驗,由是別眾,自負黃精入井,約以一月開視,至期視之,死矣。
(35) 此一段是蓮池大師自己做的事,他住一庵中,有人擒蜈蚣數(shù)條,以竹弓撐其首尾,急買放之,余俱垂死,惟一蜈蚣,全活走去。后與友夜坐,見壁有蜈蚣驅(qū)之不去,師曰:「你莫非便是我從前所放的嗎?我今當對你說法:一切有情,皆心所造,心狠者,化為虎狼,心毒者化為蛇蝎,你除毒心,可脫此形!寡援吜钊,則徐出窗外。
(36) 杭州有姓干者,其女送鱔魚十尾,畜甕中,久已忘記。一夜夢穿黃衣,戴尖帽者十人,跪而乞命,請術(shù)人卜之曰:家中當有生物求放。遍索之,則甕有巨鱔,數(shù)之恰好十尾,大驚,遂放之。
(37) 匪字作非解,徵音增,證驗也。
(38) 簡是竹版,編是將各簡聯(lián)絡(luò)起來,通常多用小皮帶,名為韋編。
(39) 錢財是不堅固之物,水能漂,水能焚,官能取,盜能劫,子能敗,故曰不堅財。
(40) 陰功即陰德,凡作功德時,為人所不見不知者,皆名陰德或陰功。
(41) 四天王以六齋日,巡視人間,察人善惡。又世人行善則天勝,行惡則修羅勝,故天帝釋,欲人為善,有人行善,天神即飛報天京,故曰名通天府。
(42) 祉音止,福也,萃音瘁,聚也。殺物命,則與眾生結(jié)怨,作惡業(yè),則于善法生障,今戒殺放生,則怨障俱蕩然一空,故多福聚于今生也。
(43) 培是培養(yǎng),漬是滲透。善根者:身口意三業(yè)之善,堅固不可拔,如樹之根也。又能以善為本,總持諸善,生發(fā)諸善,開花結(jié)果,如樹之根也。能戒殺放生的人,前生當然有善根,今生若再行善,以培養(yǎng)滲透之,使其愈繁榮廣大,即他世余慶所及,又豈止無病長命耶。
(44) 儻妥黨切,俗作倘,義如「假如」。
(45) 諷付眾切,風(fēng)去聲,即背書,此處應(yīng)作誦經(jīng)解。
(46) 惡道即畜生、餓鬼、地獄、稱為三涂,又稱三惡道。上文所說的戒殺放生,雖是善事,然只濟眾生的色身,不能濟其慧命,所以不能使之出三界,了生死。今若于放生時,為其念佛號,誦經(jīng)文,將此功德,回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令它 們永離三惡道,誕登凈土,才算是徹底解決也。
(47) 物之優(yōu)越者,皆曰勝。西方蓮花化生,分為九品,花上有臺,為行者坐處。今既能戒殺放生,又能為其念佛誦經(jīng),回向求生西方凈土,如此存心植德,將來自己必定能增上道業(yè),一旦命終,自然生于上品蓮臺矣。
【習(xí)題】
(一) 說斷腸二字的出處。
(二) 試述永明延壽禪的出家因緣。
(三) 禪宗六祖,既得衣法后。十六年中,作何行為?后來在何處坐道場?門下分為幾家?
(四) 述一、隨珠。二、網(wǎng)開三面。三、銜環(huán)的故事。
(五) 放生時,須加念佛號經(jīng)文,為其回向西方凈土,這是什么意義?
- 上一篇:第一、二、三課、綜合指要
- 下一篇:第二課 八念對治恐怖
- 第三十二課、俱舍宗(一)
- 第三十三課、俱舍宗(二)
- 第三十四課、成實宗(一)
- 第十八課、大眾部的一再分派
- 第六課、十八界
- 第卅七、卅八課、綜合指要
- 第三十八課、讀經(jīng)錄要(三) 大般若波羅密多經(jīng)(1)
- 第三十七課、讀經(jīng)錄要(二) 大般若波羅密多經(jīng)(1)
- 第卅四、卅五、卅六課、綜合指要
- 第三十六課、讀經(jīng)錄要(一) 大般若波羅密多經(jīng)(1)
- 第三十五課、成實宗(二)
- 第卅一、卅二、卅三課、綜合指要
- 第三十一課、佛門分宗的理由
- 第廿八、廿九、卅課、綜合指要
- 第三十課、三武一宗的滅佛(二)
- 第二十九課、三武一宗的滅佛(一)
- 第二十八課、諸家的判教(二)
- 第廿五、廿六、廿七課、綜合指要
- 第二十七課、諸家的判教(一)
- 第二十六課、讀經(jīng)錄要(二)
- 第一課、佛
- 第一課、佛的意義
- 第一篇 法身、報身、應(yīng)身
- 第一冊、自序
- 三十七道品 序文
- 第一章 佛法僧三寶 第一節(jié) 何謂佛
- 第一課、佛教的真理
- 第二課、如來十號
- 第二課、釋迦牟尼佛 (一)
- 圣典篇 大念處經(jīng)
- 大架構(gòu)篇 二、五根、五力
- 第三課、佛身
- 第一課、律宗(一)
- 第一章 佛法僧三寶 第二節(jié) 釋迎牟尼佛
- 第九課、中國四大名山 (一)
- 第一課、修觀對治淫欲
- 第一、二、三課、綜合指要
- 十三、懺法
- 1:佛學(xué)是怎么一回事?
- 第四課、藥師佛
- 編者序言 作者序言
- 練習(xí)1 有意識的呼吸 一 正念觀身
- 第三課、釋迦牟尼佛(二)
- 第一章 佛法僧三寶 第三節(jié) 何謂法
- 十五、焰口
- 上座部佛教修學(xué)入門 目錄
- 第一章、什么是佛教 第三節(jié)、佛教的實質(zhì)
- 第十五課、四攝法 四無量心 四弘誓愿
- 第二篇 受持五戒、八關(guān)齋戒、菩薩戒
- 第三十課、焰口召請文(宋·蘇軾)
- 第八課、四圣諦
- 一一念不生
- 第七課、娑婆世界教主釋迦牟尼佛
- 第十四課、菩薩十地
- 第十八課、聲聞四果
- 第四課、轉(zhuǎn)輪圣王
- 第十課、修學(xué)佛法的次第
- 第二十六課、悟道詩
- 第九課、十二因緣
- 第一章、什么是佛教 第二節(jié)、佛陀教導(dǎo)的是什么
- 什么是文字禪?
- 善根指的是什么?
- 腳踏實地的付出才會有收獲,所有的付出都不會白費
- 佛教戒律是怎樣產(chǎn)生的?戒律的由來
- 忉利天主是誰?
- 授記有幾種方式?授記的四種類型
- 人不要想太多,餓了就吃飯,困了就睡覺
- 佛經(jīng)中的世尊指的是誰?
- 釋迦牟尼成道是什么意思?
- 覺性是永恒的、沒煩惱、證佛國
- 皈依后做事還是不順,對佛法心灰意冷,該怎么辦?
- 佛教的經(jīng)變是什么意思?
- 阿彌陀佛圣誕是哪一天?農(nóng)歷十一月十七恭迎彌陀圣誕
- 剛念經(jīng)時聲音響亮且快,后來就沒有了,為什么?
- 以佛心來凈化自己內(nèi)在的妄心
- 嘴笨不會安慰人怎么辦?
- 馬鳴菩薩是誰?馬鳴菩薩的簡介與故事
- 為什么在世間行善的功德勝于極樂百倍?
- 學(xué)會順其自然,在晴天時愛晴,在雨天時愛雨
- 念經(jīng)時可以控制妄念嗎?
- 什么是“五蓋”?菩薩沒有厭怠心
- 趙州和尚是哪個朝代的,哪里人?趙州和尚的簡單介紹
- 什么是莊嚴國土?
- 在家居士怎樣才能讓現(xiàn)在和將來的生活具足幸福安樂?
- 八正道是為人處世乃至成佛的八種正確方法和途徑
- 阿逸多菩薩是誰,是彌勒菩薩嗎?
- 佛教說的隨緣是什么意思?隨緣的含義
- 管好自己,但行好事,莫論他人
- 四大皆空是哪四大,是什么意思?
- 神通有哪幾種?佛教六種神通的簡單介紹
- 求神不如求己,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
- 十八不共法是什么意思,指什么?
- 念經(jīng)時犯困,打盹后又從頭開始念,該怎么辦?
- 人幫人,心靠心,人心是相互的
- 不用花錢的七種結(jié)緣方式
- 殺生、妄語、不敬,在家居士不可以做的三件事
- 佛教的四無畏指的是什么?
- 佛教的大慈大悲是什么意思?
- 面對親人的病,家里的經(jīng)濟條件,心很亂,該怎么辦?
- 什么是信心不逆?
- 佛教基礎(chǔ)知識
- 心經(jīng)入門
- 佛教名詞
- 佛咒入門
- 金剛經(jīng)入門
- 佛教因果定律
- 地藏經(jīng)入門
- 怎樣讀懂佛經(jīng)
- 佛教基本教義
- 佛咒簡介
- 楞嚴經(jīng)入門
- 妙法蓮華經(jīng)入門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入門
- 十小咒入門
- 佛教修行及戒律
- 藥師咒入門
- 六字大明咒入門
- 無量壽經(jīng)入門
- 華嚴經(jīng)入門
- 藥師經(jīng)入門
- 阿彌陀經(jīng)入門
- 佛教僧侶與居士及其源流
- 普賢行愿品入門
- 佛經(jīng)簡介
- 虛云法師入門
- 六祖壇經(jīng)入門
- 佛教傳播與發(fā)展
- 楞伽經(jīng)入門
- 圣嚴法師入門
- 宗派簡介
- 凈慧法師入門
- 解深密經(jīng)入門
- 佛經(jīng)入門
- 濟群法師入門
-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入門
- 法增法師入門
- 昌樂法師《人生是道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