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經(jīng)大全 > 瑜伽師地論 >

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梵文 Yogācāra-bhūmi-?āstra佛教論書。簡稱《瑜伽論》。瑜伽師地,意即瑜伽師修行所要經(jīng)歷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稱《十七地論》。相傳為彌勒菩薩口述,無著記錄。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國法相宗的根本論書。...[詳情]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二十二(1)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二十二(1)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二

  本地分中聲聞地第十三     初瑜伽處出離地品第三之一

  己三、出離地(分二科) 庚一、結(jié)前生后

  如是已說趣入地。云何出離地?

  這〈聲聞地〉里邊一共是分三地,〈種性地〉、〈趣入地〉這兩地解釋完了,現(xiàn)在是第三〈出離地〉。分兩科:第一科「結(jié)前生后」。

  「如是已說趣入地」,「如是」,就指前面這一大段文,如是已經(jīng)說明了趣入的真義!冈坪纬鲭x地」,是什么意思?這一句話是「生后」。

  第二科是「略廣宣說」這個〈出離地〉,分四科:第一科「離欲的資糧」,分兩科:第一科是「總標(biāo)」,總標(biāo)里邊又分兩科:第一科是「嗢柁南」。

  庚二、略廣宣說(分四科) 辛一、離欲資糧(分二科)

  壬一、總標(biāo)(分二科)      癸一、嗢柁南

  嗢柁南曰:若世間離欲、如是出世間,及此二資糧,是名出離地。

  這出離地里邊的大意,就是說世間的離欲這件事、及出世間的離欲。「及此二資糧」,及此兩種離欲的前方便,是名叫做「出離地」!赋鲭x地」,就說明這兩件事。這是頌,下邊是「長行」。

  癸二、長行

  謂若由世間道而趣離欲、若由出世道,而趣離欲,若此二道所有資糧,總略為一:名出離地。

  「謂若由世間道而趣離欲」,就是得到了未到地定以后他有兩條路可走:一條路是由世間道離欲,就是修色界定,由世間的方法進(jìn)步到離欲的梵的世界,就是得到色界四禪就是離欲了,就是超過了欲界的事情!溉粲沙鍪赖馈,第二條道路就是出離三界圣人的世界去,這又是一條道路、這條道路是超越世間的,也是「趣離欲」,進(jìn)步到離欲的世界去。這個離欲,當(dāng)然是比世間的離欲究竟了!溉舸硕浪匈Y糧」,就是這兩種離欲;也就是一個世間道、一個出世道,它們所有的前方便;「資糧」就是因、由此因而得離欲的果所以叫做「資糧」!缚偮詾橐弧,合起來就叫做「出離地」。

  這是把這一段,〈出離地〉這一大段文的大意標(biāo)出來了。下面第二科「別釋」,解釋這件事。分三科:第一科是「世間離欲」,先解釋世間怎么樣離欲。分三科:第一科是「征」。

  壬二、別釋(分三科) 癸一、世間離欲(分三科) 子一、征

  云何名為由世間道而趣離欲?

  怎么叫作「由世間道」,從世間的這個方法進(jìn)步到離欲的梵的世界呢?就是梵天,得到色界定,就離了欲界的欲了。這句話是「征」,下面第二科是解「釋」,分兩科:第一科「舉離欲界」。

  子二、釋(分二科) 丑一、舉離欲界

  謂如有一,于下欲界,觀為粗相。于初靜慮離生喜樂,若定、若生,觀為靜相。彼由多住如是觀是時,便于欲界而得離欲;亦能證入最初靜慮。

  這「謂如有一」,譬如說有這么一個人他對于下邊的這個欲界;就是站在色界的立場,欲界是在下邊色界是在上邊。那么他對欲界的情況「觀為初相」,觀察這個欲界是粗劣的境界、是有過患的地方、有災(zāi)難的地方、不是和平的地方!赣诔蹯o慮離生喜樂」,對于色界有四靜慮這初一個靜慮,這個靜慮是「離生喜樂」,遠(yuǎn)離了欲界的欲,就會引發(fā)出來喜樂。這件事有兩種:一個是定、一個是生。就是得到色界初禪的時候叫做「定」。你得了定以后,壽命盡了,人間的壽命盡了,就往生到色界初禪去,那叫做「生」。這兩種情形都叫做「初靜慮離生喜樂」。

  「觀為靜相」,觀察色界初靜慮的離生喜樂定,它是寂靜、微妙、安樂的地方。不像欲界有那么多的過患、老病死,這老病,很多很多的苦惱的境界;那里沒有這些事情,就是這樣觀察!副擞啥嘧∪缡怯^時,便于欲界而得離欲」,這個人他站在色界定的立場觀察欲界有過患,但是他這個人現(xiàn)在還是在欲界,他還是屬于欲界的人他還是有欲的,他不是色界天上的人,他還是人間的人他和一般都有共同地欲的問題。但是「彼由多住如是觀時」,那個修行人由于他的心多數(shù)是安住在這樣的止觀里邊,他觀察欲界是不好的地方,色界天、色界初禪是最好的地方。

  他常常這樣觀察的關(guān)系,「便于欲界而得離欲」,他就是把欲界這種欲的這種毛病,這久遠(yuǎn)劫來的習(xí)氣就改變過來了,就棄舍了欲就沒有欲了,「而得離欲」!敢嗄茏C入最初靜慮」,棄舍了欲界的欲所以他也就能夠證入,就是成就了、也就進(jìn)步到色界最初的靜慮,成就了初禪了。他常常這樣做止觀這件事就成功了!

  這是第一科「舉離欲界」,下面第二科是「例余一切」。

  丑二、例余一切

  如是復(fù)于初靜慮上,漸次如應(yīng),一切下地觀為粗相,一切上地觀為靜相。彼由多住如是觀時,便于乃至無所有處而得離欲,亦能證入乃至非想非非想處。

  「如是」,指前面這一段,「觀下邊的欲界是有災(zāi)難的地方,觀色界初禪是沒有災(zāi)難的地方」,是這樣子觀察。「復(fù)于」、又,又對于初靜慮以上,初靜慮和第二靜慮來對比的時候,那么初靜慮又是下,初靜慮也是有過患的地方,第二靜慮又沒有過患。第二靜和第三靜慮、第三靜慮和第四靜慮,那都是這樣子有下有上,有這個問題!笣u次」如是「如應(yīng)」,如其所應(yīng)「一切下地」都是觀察有過失的地方,「一切上地」觀為無過失的地方、都是寂靜微妙的地方、是令人安樂的地方。

  「彼由多住如是觀時,便于乃至無所有處而得離欲」,因?yàn)槎际怯猛瑯拥剡@樣地止觀這樣觀察的時候,由于長時期做如是觀的關(guān)系,當(dāng)然其中也有止。「便于乃至」,所以他乃至到「無所有處」,這是無色界天: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而得離欲」。就是對「無所有處天」沒有成就的時候,觀察它特別地好,那么就成就了無所有處定,成就了之后又感覺到它也不美,又歡喜到非非想天了,觀非非想天非常的好,那就把無所有處的愛著也棄舍了,所以「乃至無所有處而得離欲」。「亦能證入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就是在三界里邊成就了最高深地禪定的地方,成就了。

  子三、結(jié)

  如是名為由世間道而趣離欲。除此,更無若過、若增。

  「如是名為由世間道而趣離欲」,前面這一大段這就是由「世間」的方法而進(jìn)步到「離欲」的境界!赋,更無若過、若增」,除掉了前面所說的這一個粗劣和寂靜、除了這個方法之外,另外沒有更超過這個方法的、也沒有更多地方法的,就是這么多。這是把世界的離欲的這個大意說完了,詳細(xì)還在后面說的。

  癸二、出世離欲(分三科) 子一、征

  云何名為由出世道而趣離欲?

  這是第二科「出世離欲」,分三科:第一科是「征」。

  怎么叫做由出世間的方法,進(jìn)步到離欲的圣人的世界去了呢?這是「問」。

  下面第二科解「釋」;分兩科,第一科是「成就有學(xué)智見」。

  子二、釋(分二科) 丑一、成就有學(xué)智見

  謂如有一,親近善士,于圣法中已成聰慧,于圣法中已得調(diào)順。于苦圣諦如實(shí)知苦、于集圣諦如實(shí)知集、于滅圣諦如實(shí)知滅、于道圣諦如實(shí)知道。

  「謂如有一,親近善士,于圣法中已成聰慧」,說是「謂如」有這么一個人,他親近善知識,和這善知識去跟他學(xué)習(xí)!赣谑シㄖ幸殉陕敾邸,對超越世間的這個圣人阿羅漢、辟支佛、佛的世界,三乘圣人的世界這樣的佛法,他因?yàn)橄蜻@位善知識學(xué)習(xí)就聽聞了這樣的佛法,有聞所成慧、思所成慧,他成就了這樣的智慧、這樣地聰明智慧。這個「聰」是指耳根說,這個「慧」是指心說,主要是心,但是心里面的智慧一定要通過前五識;但是單說耳識,就是要向善知識學(xué)習(xí),要接受他的教導(dǎo)。這可見重視這一點(diǎn)。

  「于圣法中已得調(diào)順」,他成就了聞所成慧、思所成慧之后,又成就了修所成慧。在修所成慧里邊,就是在禪定里邊,就是成就了奢摩他;在奢摩他里邊修毗缽舍那觀、修這個四念處的觀法,就把這見煩惱、愛煩惱調(diào)伏了,所以叫做于圣法中已得調(diào)伏,使令心里面不那么浮動了,「已得調(diào)順」。這個但是還沒入圣道!

  「于苦圣諦如實(shí)知苦、于集圣諦如實(shí)知集、于滅圣諦如實(shí)知滅」,到了修所成慧「已得調(diào)順」的這個時候,繼續(xù)地努力就入圣道了、就得初果了。得了圣道的時候是什么境界呢?

  「于苦圣諦如實(shí)知苦」,世間上的這苦,有苦苦、有壞苦!缚嗫唷故侨怂苷J(rèn)識到的,是人所能覺知到的;我有老、有病、有死、有愛別離、有怨憎恚,誰都知道這是苦,這個沒有什么難都會認(rèn)識到的。但是這個「壞苦」還不容易;就是如意的事情被破壞了,這是苦;被破壞的時候才知道是苦,這個也是人也容易知道。就是沒有被破壞的時候要知道是苦,這還不容易;就是如意的事情還在你能認(rèn)識它是苦,這個是不容易。但是現(xiàn)在是說「于苦圣諦如實(shí)知苦」,這是一個是苦苦和壞苦,這兩個能夠認(rèn)識是苦也還比較容易。第三個苦就是「行苦」也是苦,就是不感覺苦、也不感覺樂的這個境界,這種境界你也能認(rèn)識他是苦,這個不容易!這要圣人才能夠知道。

  我們?nèi)羰蔷唧w地說明它呢,就是色界初禪、二禪、三禪這都屬于壞苦,四禪以上到非非想定,他們是舍受,不苦、也不樂是屬于舍受;這個舍受也是苦,這要圣人才知道。這外道得到了色界定、得到無色界定認(rèn)為就是涅槃了,但是佛菩薩的智慧的觀察那是苦惱的境界,還是生死的境界。你能認(rèn)識他是苦,這個事不容易,這要圣人才行!所以「于苦圣諦如實(shí)知苦」。除掉了「苦苦」、「壞苦」,這個「行苦」、就是不苦不樂的舍受也是苦,這是要初果圣人以上才知道的,他能「如實(shí)知苦」。就是我們平常的…我們當(dāng)然沒得到色界定、也沒得到無色界定、連未到地定也沒得、欲界定也沒得到。但是我們身體四大調(diào)和也沒有病痛、沒有什么煩惱的時候心里感覺到什么?你感覺到也很好不感覺到苦,所以你不是圣人。你若是圣人呢「如實(shí)知苦」,這也是苦,這個境界是苦的境界呀!「于苦圣諦如實(shí)知苦」。

  「于集圣諦如實(shí)知集」,「集圣諦」就是見煩惱、和愛煩惱這一切的煩惱和業(yè)力。這個煩惱它能夠積聚很多地苦惱給你享受,所以叫做「集諦」。你若常常靜坐的人容易有點(diǎn)感覺,不常靜坐的人、你的貪瞋癡活動的時候不知道自己有煩惱,自己的煩惱都動了、開口罵人了他還不知道自己有煩惱,這我們平常人就是這樣子。若多靜坐、常常靜坐的人以止觀調(diào)心的人,也容易感覺到!膏!我現(xiàn)在…」不要說是罵人;心里面動了瞋心就知道「是我不對了!我不應(yīng)該動瞋心、我不應(yīng)該動貪心」,這時才能知道是苦。

  但是現(xiàn)在說…不要說你的貪心動了、瞋心動了這是煩惱;貪心也沒動、瞋心也沒動,就是自己不感覺到有煩惱,你這分別心接觸一切事情的時候那就是煩惱,你都有執(zhí)著嘛!你那個執(zhí)著反倒是比貪煩惱瞋煩惱更微細(xì)、力量更大,令你有生死苦的根本的地方,那還是個這么大的煩惱。是「于集圣諦如實(shí)知集」還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F(xiàn)在平常沒有煩惱的時候,你那個心舉心動念也都是煩惱,你能認(rèn)識嗎?「于集圣諦如實(shí)知集」。

  「于滅圣諦如實(shí)知滅」這個「滅圣諦」,一切法都是剎那生、剎那滅、剎那滅、剎那生這樣生滅變化,現(xiàn)在這個「于滅圣諦」這個「滅」,這個生滅都滅了,生滅滅已這個寂滅的境界,「如實(shí)知滅」是知道這個「滅」,這也是圣人才能知道的,凡夫是不知道的。當(dāng)然這種真理是圣人的境界。

  「于道圣諦如實(shí)知道」,你修這戒定慧就是「道諦」,這個「道諦」它能夠使令你從生死的這個地方到涅槃那里去、到那不生不滅的地方去那就是「道」。這個達(dá)到了圣人的時候,才認(rèn)識這真實(shí)是「道」,能令你得大安樂而不是令你苦惱的地方。

  這就是在修所成慧到了無漏境界的時候,到了無漏的境界,這一開始就是初果,初果的時候這個時候叫做「有學(xué)智見」。這是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向都是「有學(xué)」,他還要繼續(xù)地學(xué)習(xí)、繼續(xù)地修止觀才能夠圓滿他的圣道,都是「有學(xué)」,這個是他的智慧;這個見也是智慧,這個我們以前講過。知道過去世、過去的一切法、知道未來的一切法那是屬于「智」,知道現(xiàn)在的一切法叫做「見」。有多少種的解釋法。

  丑二、證得無學(xué)解脫

  既得成就有學(xué)智見,從此已后,漸修圣道,遍于三界見修所斷一切法中,自能離系、自得解脫;如是便能超過三界。

  「既得成就有學(xué)智見,從此已后,漸修圣道」。這第二科、「證得無學(xué)的解脫」。是既然這位已「成就」圣道的這位「有學(xué)智見」的這個圣人!笍拇艘押蟆,從初果以后,成就了有學(xué)智見以后,因?yàn)槭サ肋沒圓滿他要繼續(xù)地修行、繼續(xù)地修學(xué)四念處、修止、修觀,「修學(xué)圣道」。

  「遍于三界,見修所斷一切法中,自能離系」,他普遍地欲界、色界、無色界,所有的境界心無所著了,一切法都心無所著。這一切法分兩類:一個是「見道」、一個是「修道」所斷的這些煩惱。見道是斷這個分別我執(zhí),修道斷這個俱生的我執(zhí)、也斷一切愛煩惱。這個煩惱就在一切法上活動,現(xiàn)在這位修行人觀一切法是苦、空、無常、無我的,一切法都趣于滅相,這樣子煩惱就不動了,則「自能離系」,自然地、就是很容易地就能遠(yuǎn)離了煩惱的系縛,就是成就了無常、無我、空的智慧的時候這個煩惱就不系縛你了。「自得解脫」,你就見到真理已后心得大自在,而再沒有生、老、病、死的苦惱這種境界就得大自在了,所以叫做「解脫」。

  「如是便能超過三界」,這樣的人他就能超越了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的欲是超越了,色界、無色界的欲也都超過了,「心無所欲」就是得到三三昧都成就了,空三昧、無愿三昧、無相三昧都成就了。

  子三、結(jié)

  如是名為由出世道而趣離欲。

  這一大段文,就是由出世間的圣道,就是從聞思修,修四念處就是「出世道」,從這里遠(yuǎn)離了三界的欲。

  癸三、二道資糧(分三科) 子一、征

  云何名為二道資糧?

  前面是世間離欲、出世間的離欲,這兩科說完了,F(xiàn)在第三科「二道的資糧」。出世道離欲,世間道的離欲,你不能夠突然間就可以修離欲道的,要有前方便;修這離欲道前先要修前方便你才能夠成就離欲道,所以這里面就說到「資糧」就是前方便。分三科,第一科是「征」,「云何名為二道資糧?」

  子二、標(biāo)(分二科) 丑一、嗢柁南

  嗢柁南曰:自他圓滿善法欲,戒根律儀食知量;悎寤正知住善友,聞思無障舍莊嚴(yán)

  「嗢柁南曰」,這就是「標(biāo)」,從這頌上來標(biāo)。「自他圓滿善法欲」,「戒、根律儀」戒律儀、根律儀,「食知量」、于食知量,「悎寤」、修悎寤瑜伽,「正知」而「住」和親近「善友」,還這「聞思無障舍莊嚴(yán)」,這就是二道的資糧;世間道也要以此為資糧,出世間道的離欲也依此為資糧。

  這是「頌」,下面是「長行」。

  丑二、長行

  謂若自圓滿、若他圓滿、若善法欲、若戒律儀、若根律儀、若于食知量、若初夜后夜常勤修習(xí)悎寤瑜伽、若正知而住、若善友性、若聞正法、若思正法、若無障礙、若修惠舍、若沙門莊嚴(yán)。如是等法是名世間及出世間諸離欲道、趣向資糧。

  趣向離欲的前方便。這是二道的資糧。這前面這兩科是叫做「標(biāo)」,下面第三科是解「釋」,分二科,第一科,「略指前三」。

  子三、釋(分二科) 丑一、略指前三

  當(dāng)知此中若自圓滿、若他圓滿、若善法欲、此三如前修集種子諸劣緣中已辯其相。

  這三種;「自圓滿」和「他圓滿」和「善法欲」這三種,像前面〈種性地〉那里,修集種子那個地方有勝緣、有劣緣,在劣緣里面已經(jīng)說過了這里就不說了。

  這是略指前三。下面第二科,「廣辨十一」,一共是十四,這個資糧一共有十四段,前三段這里不解釋,前面解釋過了。下邊廣辨這十一段,分十一科,第一科說到戒律儀,分三科,第一科是「征」。

  丑二、廣辨十一(分十一科) 寅一、戒律儀(分三科) 卯一、征

  云何戒律儀?

  這個「戒律儀」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呢?這是「征」,下邊第二科「嗢柁南標(biāo)」。

  卯二、嗢柁南標(biāo)

  嗢柁南曰:戒律儀當(dāng)知,辯三虧滿十,六異門三凈,勝功德十種。

  「嗢柁南曰:戒律儀當(dāng)知,辯三,虧滿十」這個「辯三」、「辯」這個戒律儀有三種,還有「虧」也有十種,「滿」也有十種。這「辯三」是一,「虧十」是二,「滿十」是三,「六異門」是第四,「三凈」是第五個,「勝功德十種」、「勝功德有十種」這是第六科,一共這是六科,這是標(biāo)出來六科。這是頌,下邊長行解釋。分兩科,第一科「釋一切種」,分五科,第一科是「辨」,分兩科,第一科「廣辨六種」,又分兩科,第一科是「總標(biāo)」。

  卯三、長行釋(分二科) 辰一、釋一切種(分五科) 巳一、辨(分二科)

  午一、廣辨六種(分二科)未一、總標(biāo)

  戒律儀者:謂如有一,安住具戒。廣說乃至受學(xué)學(xué)處。

  這就是總標(biāo)這六種。下邊第二科是別釋這六種,別釋分六科,第一科是「安住具戒」,解釋安住具戒這句話,分三科,第一科是「征」。

  未二、別釋(分六科) 申一、安住具戒(分三科) 酉一、征

  云何名為安住具戒?

  說是,這位修行人他能安住凈戒,怎么叫「安住凈戒」呢?這叫做「征」。下面第二科,解釋。

  酉二、釋

  謂于所受學(xué)所有學(xué)處,不虧身業(yè)不虧語業(yè),無缺,無穿。

  「謂于所受學(xué)所有學(xué)處」,「謂于」、謂這個修行人他所受的戒叫做「受學(xué)」,這個戒是要學(xué)習(xí)的,不管是在家佛教徒、出家佛教徒都有受戒,他所受的戒就是「所有學(xué)處」,受的戒、不是就受一條戒,就是受所有的戒、就是所有的應(yīng)該學(xué)習(xí)的這些地方,「不虧身業(yè)、不虧語業(yè)、無缺、無穿」,這就叫做安住具戒了。

  這是解釋。

  酉三、結(jié)

  如是名為安住具戒。

  這就是結(jié)束這一段文。

  《披尋記》七九一頁:

  不虧身業(yè)等者:具離殺生、不與取、欲邪行三不業(yè)善,是名不虧身業(yè)。具離虛妄語、離間語、粗惡語、綺語、四不善業(yè),是名不虧語業(yè)、此釋具戒應(yīng)知。由十因緣尸羅圓滿,是名無缺。十因緣者,如下自釋。不數(shù)毀犯,犯已還凈,是名無穿。此釋安住應(yīng)知。

  「不虧身業(yè)等者:具離殺生」,說這個佛教徒他具足了「離殺生,不與取」,「不與而取」就是盜;離了殺生,離了不與取,離了「欲邪行」,就是邪淫,「三不業(yè)善」,這個殺生、不與取、欲邪行這三種是不好的事情,你完全遠(yuǎn)離了,你具足了這三條戒,「是名不虧身業(yè)」,這叫做你的身業(yè)這一方面有功德莊嚴(yán)了,沒有所缺失!妇唠x虛妄語」,你具足了遠(yuǎn)離虛妄語、不說謊話這是一條戒,「離間語」就是兩舌、不要破壞人家的感情,「粗惡語」、不要說這個暴惡的語言,「綺語」、不說雜穢的語言,這「四」種是「不善業(yè)」,「是名不虧語業(yè)」,你的語言上沒有過失,這是這叫「不虧語業(yè)」!复酸尵呓鋺(yīng)知」,這就叫做「具戒」、安住具戒。

  「由十因緣尸羅圓滿,是名無缺」,這個「十因緣」下面有解釋,這就叫做「無缺」;「十因緣者,如下自釋」!覆粩(shù)毀犯,犯已還凈,是名無穿」,這「無穿」怎么講呢?說是你持戒清凈不是常常地毀犯戒,「不數(shù)毀犯」,不是常常的犯罪的,「犯已還凈」,偶然地失掉了正念你違犯了這幾條戒,你馬上地懺悔清凈又恢復(fù)到清凈,這就叫「無穿」,這樣意思!复酸尠沧(yīng)知」,這是「是名安住具戒」,他是解釋這個意思,這「安住凈戒」就這么講。

  這是第一科安住具戒解釋完了。下面第二科,「善能守護(hù)別解律儀」,分三科,第一科「征」。

  申二、善能守護(hù)別解律儀(分三科) 酉一、征

  云何名為善能守護(hù)別解律儀?

  他這個人他有智慧,「善能夠守護(hù)別解脫的律儀」,就是一條一條的戒他都能受持清凈所以叫做「別解脫律儀」,這個律儀就是沒有過失。這個身、語上沒有過失叫做「律儀」。怎么叫做「善能守護(hù)別解律儀」呢?

  這是「問」,下面第二科解「釋」。

  酉二、釋

  謂能守護(hù)七眾所受別解律儀,即此律儀,眾差別故,成多律儀。

  「謂能守護(hù)七眾所受別解律儀」,就是這個人他能守護(hù)…。佛教徒一共有七眾;這個七眾就是出家人有五眾、在家人有二眾,加起來就是七眾!杆艿膭e解脫律儀」,你受了以后你能守護(hù)清凈這就叫做「善能守護(hù)別解脫律儀」!讣创寺蓛x眾差別故成多律儀」,因?yàn)檫@個律儀戒、守戒的人有差別;比丘比丘戒比丘尼有比丘尼的戒、學(xué)法女、沙彌、沙彌尼各有各的戒,這個有差別,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也各有各的戒,所以「成多律儀」。

  酉三、簡

  今此義中,唯依苾芻律儀處說,善能守護(hù)別解律儀。

  這是第三科是「簡別」。「今此義中,唯依芯芻律儀處說」,現(xiàn)在這里說「善能守護(hù)別解律儀」這是唯獨(dú)是依據(jù)出家眾的芯芻的律儀處說的,「善能守護(hù)別解律儀」是這樣意思,就是其他那六眾都包括在里面了、是這樣意思。

  這是第二「善能守護(hù)別解律儀」說完了,這是第二科。下面第三科,軌則圓滿。分四科,第一科是征。

  申三、軌則圓滿(分四科) 酉一、征

  云何名為軌則圓滿呢?

  是什么意思呢?第一科「征」,下面第二科「標(biāo)」。

  酉二、標(biāo)

  謂如有一,或于威儀路,或于所作事,或于善品加行處所,成就軌則。隨順世間、不越世間,隨順毗奈耶、不越毗奈耶。

  「謂如有一」,就是有一個人、這個佛教徒「或于威儀路」,你在路上走、行住坐臥,「或于所作」的事情,「或于善品加行處所」、你要打般舟七這「善品加行」、或者你誦經(jīng)、或者做什么事情都是「成就軌則」的。你做這種事情…,這個人一做這個事情就可以為人做軌范,為人所仿效;就他做得好,他這個次第表現(xiàn)得合乎規(guī)則值得為人所學(xué)習(xí)的,所以「成就軌則」。

  「隨順世間,不越世間」,他這幾樣;威儀路、所作事、于善品加行處所這三樣事,都是隨順世間不超越世間,是隨順毗奈耶而不超越毗奈耶的,這就叫做「軌則圓滿」。

  「云何名為軌則圓滿?」這是「征」!钢^如有一」以下這是標(biāo)出來,就這三樣事是「軌則圓滿」的,這是「標(biāo)」。下面第三科就解釋,解釋分三科,第一科于「威儀路」,分三科,第一科「征」。

  酉三、釋(分三科) 戌一、于威儀路(分三科) 亥一、征

  云何名為于威儀路成就軌則、隨順世間不越世間、隨順毗奈耶不越毗奈耶?

  先那樣問,下面就解釋。第二科解「釋」,分兩科,第一科「舉于所行」,就是這個威儀路于所行。

  亥二、釋(分二科) 天一、舉于所行

  謂如有一,于所應(yīng)行、于如所行,即于此中如是而行,由是行故不為世間之所譏毀,不為賢良正至善士諸同法者諸持律者諸學(xué)律者之所呵責(zé)。

  謂如有一個人,「于所應(yīng)行」,對于自己所應(yīng)該;就是在這里走路應(yīng)該這樣、這條路應(yīng)該這么走,應(yīng)該這樣住、坐、臥,就這樣子。這個「所應(yīng)行」就是對那個所不應(yīng)行;那個不應(yīng)行的你不要做!赣谒鶓(yīng)行」,這個時候、這個地方你應(yīng)該這樣子做、你應(yīng)該這樣走,這件事這個時候、這個地方你不應(yīng)該這樣做,你就不做,「于所應(yīng)行,即于此中如是而行」!赣谌缢小,這個「如所行」就是合道理的,或者是人家已經(jīng)這樣做,大家都同意這樣做、這么走是對的,你也就向他學(xué)習(xí)這樣做,叫「如所行」!讣从诖酥腥缡嵌小,你就這樣做。

  「由是行故不為世間之所譏毀」,你若這樣做了世間上的人都感覺到尊重贊嘆而就不會譏毀你,不譏毀你!覆粸橘t良正至…」,前面不為世間之所譏毀是指在家的人他們譏毀你;「不為賢良正至」這是佛教徒,佛教徒里邊有賢良的人,「正至」是指圣者,初果、二果、三果、四果是「正至」,在初果之前的這些用功修行的人叫「賢良」,這些人都是「善士」都是好人!钢T同法者」、和你共同的修學(xué)佛法的人!钢T持律者」、特別是對戒律特別注意的歡喜學(xué)習(xí)而受持戒的人!钢T學(xué)律者」,就是那個「持律者」已經(jīng)學(xué)習(xí)成功了叫「持律者」,現(xiàn)在正在學(xué)習(xí)律的人叫「學(xué)律者」!钢秦(zé)」就是這么多的佛教徒都不呵責(zé)你,都認(rèn)為你這樣做是對的,你這個行住坐臥是有軌則的不會呵斥你。

  這是「舉于所行」,下面第二科「例所住等」。

  天二、例所住等

  如于所行,于其所住、所坐、所臥,當(dāng)知亦爾。

  「如于所行」。前面這是說「于所行」是這樣子,那么「于其所住」、你在這個地方住、你在這里坐、你在這里臥「當(dāng)知亦爾」,也都是成就軌則的不為人家所譏嫌的。

  這是「舉例」,下面第三科「結(jié)」。

  亥三、結(jié)

  如是名為于威儀路成就軌則,隨順世間不越世間,隨順毗奈耶不越毗奈耶。

  「如是名為于威儀路成就軌則,隨順世間不越世間」,這個「隨順世間」這個話應(yīng)該有點(diǎn)揀別,譬如說按照中國來說有孔夫子,孔孟之道這是我們中國人認(rèn)為這是圣人,孟子也是了不起的人。這些人他們?yōu)楹笕俗鲕壏,他說出來一件事,這件事這么做這么做…,大家公認(rèn)這是對的。我們佛教徒你做出一樣事,這件事…譬如走路、行住坐臥也隨順世間,就是這樣意思。隨順過去有德行人所示范的,能這樣子!覆辉绞篱g」、你不要超越他,你超越他你違反他就有人譏嫌你了。這個「隨順毗奈耶,不越毗奈耶」,這是我們佛教,我們佛教徒隨順律法,這是佛制訂的應(yīng)該是這樣子,這個行住坐臥應(yīng)該是這樣子你就隨順這個制度你不要違反他,那么這叫做「于威儀路成就軌則」、軌則圓滿是這樣意義。

  戌二、于所作事(分三科) 亥一、征

  云何名為于所作事成就軌則,隨順世間不越世間,隨順毗奈耶不越毗奈耶?

  這是第二科「于所作事」,分三科,第一科是「征」。

  現(xiàn)在第二科是解釋,分二科,第一科「列所作事」。前面這句話是問,下面把所作事情列出來。

  亥二、釋(分二科) 天一、列所作事

  謂如有一,于其所作,若衣服事、若便利事、若用水事、若楊枝事、若入聚落行乞食事、若受用事。

  「謂如有一,于其所作」,「若衣服」的事情,你做個衣服大家都是這樣子你也就這樣子你不要特別,都這樣子、「衣服事」!溉舯憷隆、到廁所去這些事情,「若用水」的事情,「若楊枝」嚼楊枝的事情,「若入聚落行乞食」的這個事情,「若受用事」就是乞來的食你要受用它、受用的這些事情。

  《披尋記》七九二頁:

  若受用事者:攝事分中說有五種不凈受用,及有五種清凈的受用,如彼別釋知(陵本九十九卷一十二頁)。

  「若受用事者:攝事分中說有五種的不凈受用,及有五種的清凈的受用,如彼別釋知!乖(陵本九十九卷一十二頁)上有說了。當(dāng)然這受用,這個東西是大眾僧的常住物你私人不可以隨便來受用,譬如說這是別人所有的東西你不可以拿來你就要用,就是這些事情。

  若蕩缽事,若安置事。

  「若蕩缽事」,你用這個缽要去洗一洗、這些事情!溉舭仓檬隆,這個缽洗完了把它放在一個地方去,你也要放得好好的。

  《披尋記》七九二頁:

  若安置事者:如說不應(yīng)置缽在雜穢處:若坑澗處,若崖岸處應(yīng)知(陵本二十四卷十七頁)。

  「若安置事者,如說不應(yīng)置缽在雜穢」的地方,那個地方污穢你就不應(yīng)該放在那里!溉艨訚咎帲粞掳短帯梗阋膊粦(yīng)該放在那個地方。

  若洗足事,若為敷設(shè)臥具等事。即此略說衣事、缽事、復(fù)有所余如是等類諸所應(yīng)作,名所作事。

  「若洗足事」,你經(jīng)行、赤足經(jīng)行的時候,然后你要休息的時候要洗足的事情。「若為敷設(shè)臥具」的事情,「敷設(shè)臥具」要把它弄好、安排好的事情。「即此略說」,「衣」的「事」情、「缽」的「事」情,「復(fù)有所余」的「如是等類諸所應(yīng)作」的事情,名叫「所作事」。

  天二、明應(yīng)作等

  如其所應(yīng),于所應(yīng)作、于如所作,即于此中如是而作。由是作故,不為世間之所譏毀,不為賢良正至善士、諸同法者、諸持律者、諸學(xué)律者之所呵責(zé)。

  「如其所應(yīng)」,這是第二段「明應(yīng)作等」。「于所應(yīng)作,于如所作,即于此中如是而作」。這和前面的意思一樣,你這個時候這個地方你應(yīng)該這么做,「于所應(yīng)」該做的,「于如所做」的,你「即于此中如是而作」。

  「由是作故,不為世間之所譏毀」,你洗完了缽這缽放在崖岸上容易掉下來,這個事情你這樣做不對了。人家是要洗洗足然后再上床休息,你不洗足這是有問題。做衣服的時候,人家的衣服都是這么做你偏有個怪樣這就不對了。譬如剃頭,人家都這么剃頭,你偏有個怪樣留一撮那就不行,這是違越世間這就不對了,也不隨順毗奈耶。所以是「不為世間之所譏毀,不為賢良正至善士諸同法者、諸持律者、諸學(xué)律者之所呵責(zé)」這樣子。

  下面第三科,結(jié)。

  亥三、結(jié)

  如是名為于所作事成就軌則,隨順世間不越世間,隨順毗奈耶不越毗奈耶。

  所以這個「軌則圓滿」是這么回事情。這是前面兩段。

  下面第三段「于諸善品加行處所」,分三科,第一科「征」。

  戌三、于諸善品加行處所(分三科) 亥一、征

  云何名為于諸善品加行處所成就軌則,隨順世間不越世間,隨順毗奈耶不越毗奈耶?

  這是「問」,下面第二科解「釋」,分兩科第一科「列善加行」。

  亥二、釋(分二科) 天一、列善加行

  謂于種種善品加行,若于正法受持讀誦,若于尊長修和敬業(yè)參覲承事,若于病者起慈悲心殷重供侍,若于如法宣白加行、住慈悲心展轉(zhuǎn)與欲,若于正法請問聽受翹勤無惰,于諸有智同梵行者、盡其身力而修敬事,于他善品常勤贊勵、常樂為他宣說正法,入于靜室、結(jié)加趺坐系念思惟。如是等類諸余無量所修善法,皆說名為善品加行。

  「謂于種種善品加行」就是各式各樣的善事、一類一類的善事你要努力的去做。什么善事呢?「若于正法受持讀誦」這個「正法」就是「十二分教」,這是法界等流所以是正法,你「受持」、常常地溫習(xí)常常地讀常常地誦這就是「善品」,「善品」要「加行」要做這件事!溉粲谧痖L修和敬業(yè)」,對于這個尊長你要修這個「和敬業(yè)」、態(tài)度是和善內(nèi)心是恭敬,對于師長尊長要有「和敬」的這個事情。「參覲承事」,你要去禮拜、你要為他做事。

  「若于病者起慈悲心」這也是「善品加行」,有病的人你對他要有愛護(hù)的心,「殷重供侍」,要誠懇地尊重他、供給他、侍奉他、照顧他。「若于如法宣白加行,住慈悲心展轉(zhuǎn)與欲」,這就是大眾僧要作羯磨的時候,有的人有病或者有特別事他不能參加,他要委托你去給他「與欲」,你要「如法宣白」、要把他的意,他對大眾僧做這件事的意見請你「與欲」,你要如法的給他對大眾宣布,對大眾僧報告一下「如法的宣白」,這件事也叫做「加行」。委托你了、你怎么辦呢?你要「住慈悲心」,住愛護(hù)心「展轉(zhuǎn)與欲」,他給你「欲」、他把他的同意的這種思想告訴了你叫「與欲」,你又去對大眾宣布,到大眾那兒去報告一下也叫做「與欲」,「展轉(zhuǎn)與欲」這些事情,你要做這些事情這也叫做「善品加行」。

  「若于正法請問聽受翹勤無惰」,若于這個十二分教、也就是經(jīng)律這些事情你有所不知你就要請問人家,別人對你有所開示的正法的開示你要「聽受」、要接受,「翹勤無惰」你要精進(jìn)你不可以懈怠,這些事情都不可以懈怠。

  「于諸有智同梵行者,盡其身力而修敬事」,對于有智慧的同梵行的人,你要盡你的身體的力量盡你所能,你對他要表示恭敬對他要侍奉。同是佛教徒都是同學(xué),彼此之間都應(yīng)該有這樣的態(tài)度!赣谒破烦G谫潉睢,別人他們肯修種種的善法你要贊嘆人家,你贊嘆他就是勉勵他了!赋窞樗f正法」,你要?dú)g喜心為別人宣說正法,宣說這個十二分教。

  「入于靜室,結(jié)加趺坐系念思惟」!赋窞樗f正法」這也是善品加行,現(xiàn)在「入于靜室」,還有善品就是到寂靜的地方、寂靜的房子里邊「結(jié)加趺坐系念思惟」修四念處、修佛隨念、法隨念、僧隨念、戒隨念要修止觀的、要這樣用功修行,這也叫做「善品加行」。

  「如是等類諸余無量所修善法,皆說名為善品加行」,這前面這么一大段文,這一句話是結(jié)束前面這一段。這么「等類」,有看病的事情、侍奉師長的事情、自己學(xué)習(xí)佛法的事情…這些是「善品加行」,還有其余的「無量」很多的「所修善法」,「皆說名為善品加行」,都叫做「善品加行」。

  天二、明應(yīng)作等

  彼于如是隨所宣說善品加行,如其所應(yīng)、于所應(yīng)作于如所作,即于此中如是而作。

  這是第二科「明應(yīng)作等」,你就應(yīng)該這么做。

  由是作故,不為世間之所譏毀,不為賢良正至善士、諸同法者、諸持律者、諸學(xué)律者、之所呵責(zé)。

  都不會呵責(zé)的。

  亥三、結(jié)

  如是名為于諸善品加行處所,成就軌則,隨順世間不越世間,隨順毗奈耶不越毗奈耶。

  這是結(jié)束這一段。

  酉四、結(jié)

  若于如是所說行相軌則差別悉皆具足;應(yīng)知說名軌則圓滿。

  這是把前面這一大段也結(jié)束了。

  申四、所行圓滿(分二科) 酉一、征

  云何名為所行圓滿?

  前面這三科說完了,F(xiàn)在這底下第四科,怎么叫「所行圓滿」?

  「云何名為所行圓滿?」這是「征」。下面第二科解「釋」,分兩科,第一科「舉非處」,分三科,第一科「標(biāo)」。

  酉二、釋(分二科)    戌一、舉非處(分三科)   亥一、標(biāo)

  謂諸苾芻,略有五種非所行處。

  這是說出家人這個比丘,「略」、簡要的說,有五個地方不是你應(yīng)該去的。

  亥二、征

  何等為五?

  這是「問」。下面第三科就是「列」出來。

  亥三、列

  一唱令家,二淫女家,三酤酒家,四國王家,五旃荼羅羯恥那家。

  「一唱令家」,這個唱令家是殺羊的,他殺羊就是賣這個羊肉各處去…大概古代沒有報紙,必是他要到處去宣告所以就「唱令」,這樣意思。二是「淫女家」。三是「酤酒」的地方、賣酒的地方。四是「國王家」就是有勢力的人,你這個比丘不要到這個地方去。五是「旃荼羅羯恥那家」,這是個「旃茶羅」就是以屠殺為職業(yè)的這種人,「羯恥那」就是特別殺狗的人叫「羯恥那」,這些地方你不要去。

  戌二、簡所行

  若于如是如來所制非所行處,能善遠(yuǎn)離,于余無罪所有行處,知時而行。如是名為所行圓滿。

  這是第二科「簡所行」,簡別。「若于如是如來所制」,這個比丘若是這樣子,對于佛所制訂的你不應(yīng)該去的地方「能善遠(yuǎn)離」,你就能夠善巧地、你有這個智慧能遠(yuǎn)離這些地方!赣谟酂o罪所有行處,知時而行」,對其余的那些地方你去的時候,你若到那兒去沒有什么過失,那些沒有過失的地方「知時而行」,你也不能時時地去你要知道時間,這個時候應(yīng)該去、這個時候不應(yīng)該去還要知道時間的!溉缡敲麨樗袌A滿」,這個「所行圓滿」是這樣意思。

  這是第四段。下面是第五段「于微小罪見大怖畏」,這是第五段,分三科,第一科是「征」。

  申五、于微小罪見大怖畏(分三科) 酉一、征

  云何名為于微小罪見大怖畏呢?

  這句話怎么講呢?這是「問」。下邊第二科解釋。解釋分兩科,第一科「別辨相」,分兩科,第一科「解釋微小罪」,什么叫做「微小罪」?分兩科,第一科是「出體」,就說出來這「微小罪」的內(nèi)容是什么?

  酉二、釋(分二科)       戌一、別辨相(分二科)

  亥一、釋微小罪(分二科)  天一、出體

  謂于諸小隨小學(xué)處,若有所犯可令還凈,名微小罪。

  「謂于諸小」,就是說佛所制訂的這個輕微的這些戒,這個小小的這個戒法!鸽S小」,這個「隨小」怎么講呢?這個小戒容易違犯、輕微的這些過失容易違犯,所以佛又制訂一些小戒來維護(hù)這條戒叫你不要犯叫「隨小」。這些「小」也好、「隨小」也好都是所應(yīng)該學(xué)習(xí)的所以叫「學(xué)處」!溉粲兴缚闪钸凈」,你若是違犯了的話你立刻地懺悔清凈他,令他清凈恢復(fù)清凈,這樣的這叫做「微小罪」,就是這些突吉羅罪。但是這個《遁倫記》他說的范圍很寬,除了四根本戒其余是小罪,他這么講。

  天二、釋名

  于諸學(xué)處現(xiàn)行毀犯,說名為罪。既毀犯已,少用功力而得還凈。說名微小。由是因緣名微小罪。

  這是第二科解釋名字,什么叫做「罪」?「于諸學(xué)處」,就是很多的戒法,「現(xiàn)行毀犯」,你心里面動了你發(fā)之于口、發(fā)之于語言、發(fā)之于行動上,你毀犯了這條戒了那就叫做「罪」、那就叫做有罪!讣葰Х敢,少用功力而得還凈」,你既然毀犯了以后你就要懺悔,懺悔的時候不是用很大的力量,小小用一點(diǎn)力量就懺悔清凈了,「說名微小」,這個「微小」就是這么意思!赣墒且蚓壝⑿∽铩,就是這樣意思。

  亥二、釋大怖畏(分二科) 天一、征

  云何于中見大怖畏?

  前面是釋這個「微小罪」,F(xiàn)在第二科解釋這個「大怖畏」,分兩科,第一科「征」,怎么叫做「于中見大怖畏」呢?

  天二、釋(分三科) 地一、怖無堪能

  謂作是觀,勿我由此毀犯因緣,無復(fù)堪能得所未得、觸所未觸、證所未證。

  這是第二科解「釋」,分三科,第一科是「怖無堪能」,他害怕沒有堪能。

  「謂作是觀」,就是這個比丘他心里面這樣思惟:「勿我由此毀犯因緣,無復(fù)堪能得所未得、觸所未觸、證所未證」,我不要因?yàn)闅Х噶诉@一條戒的關(guān)系,使令我沒有能力得圣道,「無所堪能」是這么意思。

  這個「得所未得」,我從來沒有得過我現(xiàn)在得到了,那就是初果圣人、是初果!赣|所未觸」就是三果,二果、三果叫「觸所未觸」!缸C所未證」就是四果。這樣加起來就是說,我不要因?yàn)檫@小小的過失使令我沒有能力得圣道,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這件事太重要了。

  這是「怖無堪能」,第一個。第二個「怖有惡行」。

  地二、怖有惡行

  勿我由此近諸惡趣、往諸惡趣,或當(dāng)自責(zé)、或?yàn)榇髱熤T天有智同梵行者以法呵責(zé)。

  「勿我由此近諸惡趣、往諸惡趣」,不要我因?yàn)榉噶诉@些微小的罪我就和三惡道相接近了,或者我到了三惡道去了「往諸惡趣」!富虍(dāng)自責(zé)、或?yàn)榇髱煛,我有罪、我趕快要自己呵斥自己要懺悔我應(yīng)該這樣,或者是我因?yàn)榉噶诉@些微小罪「為大師」就是為佛、「諸天」和「有智的同梵行者以法呵責(zé)」我,就是合法的呵責(zé)我,「佛這樣制訂了毗奈耶是這樣子,你現(xiàn)在違犯了你要懺悔!」呵責(zé)你。

  地三、怖大惡聲

  勿我由此遍諸方維惡名、惡稱、惡聲、惡頌、遐邇流布。

  這是第三科「怖大惡聲」,害怕自己的名譽(yù)不好。

  「勿我由此」,由于我犯了這么多的微小罪,「遍諸方維」遍這東西南北四方,這個「維」就是四維:東南、西南、東北、西北,四維!笎好悍Q」,有「惡名」,有不好的這種名譽(yù)、很壞的名譽(yù)!笎悍Q」是什么?人家說我壞話的時候,說是「他真實(shí)是不對」,這個「稱」就是大家說他不好和事實(shí)是相稱的,他真實(shí)是不對叫「惡稱」!笎郝暋,這「惡聲」就是這個名譽(yù)不好了非常有力量,你想要改變想要恢復(fù)你的好名譽(yù)不容易的,這「惡聲」是這樣意思!笎喉灐惯有人給你作成詩宣布你的罪狀,用個頌「遐邇流布」,在你的周圍,和你距近的地方、距離遠(yuǎn)的地方大家都在宣布某某人怎么怎么…的,這樣子。所以「勿我由此」,由于我犯了這些罪有這種不好的名譽(yù)。

  這是前面第一科「辨相」。下面是第二科「顯勝利」。

  戌二、顯勝利

  彼于如是現(xiàn)法當(dāng)來毀犯因生諸非愛果、見大怖畏。由是因緣,于小隨小所有學(xué)處,命難因緣亦不故犯;驎r、或處、失念而犯,尋便速疾如法發(fā)露令得還凈。

  「彼于如是現(xiàn)法當(dāng)來毀犯因生諸非愛果,見大布畏」,說這個修行人這個比丘,對于這樣子「現(xiàn)法當(dāng)來」、或者現(xiàn)在犯了戒或者將來犯戒,總而言之你是毀犯了戒因此就會引發(fā)出來「諸非愛果」,很多很多不可愛的事情這些果報后果,「見大怖畏」,感覺到這件事很可恐怖!赣墒且蚓墸谛‰S小所有學(xué)處」,所有的這微細(xì)的戒「命難因緣,亦不故犯」,就算失掉了生命的因緣我也不要故意的違犯這條戒。

  「或時、或處、失念而犯」,或者有的時候或者什么地方失掉了正念違犯、犯了這條戒,這時候不是我故意的,我不是故意的我違犯了戒,「尋便速疾如法發(fā)露」,我立刻的很快的「如法」,如我所違犯的向大眾發(fā)露,「令得還凈」使令我恢復(fù)清凈。

  酉三、結(jié)

  如是名為于微小罪見大怖畏。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