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經(jīng)大全 > 瑜伽師地論 >

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梵文 Yogācāra-bhūmi-?āstra佛教論書。簡稱《瑜伽論》。瑜伽師地,意即瑜伽師修行所要經(jīng)歷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稱《十七地論》。相傳為彌勒菩薩口述,無著記錄。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國法相宗的根本論書。...[詳情]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二十三(2)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二十三(2)

  未二、辨隨應(yīng)(分二科) 申一、應(yīng)策發(fā)(分二科) 酉一、作意策發(fā)

  若于其眼所識色中、應(yīng)策眼根,及于其耳鼻舌身意所識法中、應(yīng)策意根;即便于彼作意策發(fā),如是策發(fā)、令不雜染。

  在「廣辨二相」這一科里邊分三科,第一科「總舉」,第二科「隨釋」,現(xiàn)在是第三科「結(jié)義」。「結(jié)義」這里邊分二科,第一科「辨差別」,辨這個「防護(hù)諸根」和「修行律儀」的差別,F(xiàn)在是第二科「辨隨應(yīng)」就是隨其所應(yīng),分二科,第一科是「應(yīng)策發(fā)」。

  「若于其眼所識色中」,假設(shè)這位修行人他遇見這樣的境界,就是眼所了別的色的境界里邊,這個境界能幫助你心清凈,那你就應(yīng)該「策眼根」,就是警策你自己的眼根去觀察這個色。「及于其耳」,這耳所聽的聲音里邊,這個聲音能幫助你心清凈,那你就策你的耳根,警策你的耳根去聽這個聲音、去觀察這個聲音。「鼻舌身意」,這個意所識法里邊能幫助你心清凈的,你就「應(yīng)策意根」,那就鞭策你這個意根去觀察這個法!讣幢阌诒俗饕獠甙l(fā)」,因為你所接觸的色聲香味觸法能幫助你心清凈,你「便于彼」 于彼境界「作意策發(fā)」,這個「作意」就是你主動的警覺你的心,去發(fā)動你的這個眼耳鼻舌身意去觀察這色聲香味觸法的!溉缡遣甙l(fā),令不雜染」,這樣的發(fā)動你的心,其中一個原則就是,不是染污的事情、令你心清凈,你就應(yīng)該這樣做。

  這是第一科「作意策發(fā)」,下面第二科「結(jié)名防護(hù)」。

  酉二、結(jié)名防護(hù)

  由是因緣于此雜染防護(hù)眼根,廣說乃至防護(hù)意根,如是名為防護(hù)眼根、廣說乃至防護(hù)意根。

  「由是因緣于此雜染防護(hù)眼根」,就由于你能夠策發(fā)你的眼耳鼻舌身意,由于這樣的原因,「于此雜染」的境界你能夠防護(hù),防止這個雜染的染污你,能保護(hù)你的眼根的清凈,保護(hù)你耳根,「廣說乃至防護(hù)意根」的清凈,「如是名為防護(hù)眼根,廣說乃至防護(hù)意根」,這叫做防護(hù)。

  申二、不應(yīng)策發(fā)(分二科) 酉一、遍不策發(fā)

  若于其眼所識色中、不應(yīng)策發(fā)所有眼根,及于其耳鼻舌身意所識法中、不應(yīng)策發(fā)所有意根,即便于彼偏一切種而不策發(fā)。不策發(fā)故令不雜染。

  這是第二科「不應(yīng)策發(fā)」,前面是應(yīng)該策發(fā),現(xiàn)在是第二科不應(yīng)該策發(fā)。分二科,第一科是「遍不策發(fā)」,普遍的你不要去發(fā)動。

  「若于其眼所識色中」,若是對于你的眼根所了別的色,不能令你心清凈叫你心里面染污了,這個時候「不應(yīng)策發(fā)所有眼根」,你就不要發(fā)動你的眼根去觀察那個色,是這個意思!讣坝谄涠巧嗌硪馑R法中,不應(yīng)策發(fā)所有意根」,就是那個境界令你心染污,你就不要發(fā)動你的眼耳鼻舌身意去觀察那個境界!讣幢阌诒吮橐磺蟹N而不策發(fā)」,你這個時候「即便」,你立刻地應(yīng)該與所有的境界、各式各樣的境界「一切種」,只要是令你心不清凈,你就不要發(fā)動你的眼耳鼻舌身意去同它接觸!覆徊甙l(fā)故,令不雜染」,你這個眼耳鼻舌身意在你的智慧的控制之下去做什么什么…活動,就是這樣意思。因為你現(xiàn)在知道那個境界令心染污,你就「不策發(fā)」,不發(fā)動你的眼耳鼻舌身意同它接觸,使令你的心不雜染、不染污。

  酉二、結(jié)修律儀

  由是因緣,于此雜染修根律儀。如是名為能正修行眼根律儀、廣說乃至能正修行意根律儀。

  這是第二科「結(jié)修律儀」。由于你自己控制你的眼耳鼻舌身意了,所以對這雜染法就防止住了,使令你這個心、使令你的眼耳鼻舌身意都合乎律儀!溉缡敲麨槟苷扌醒鄹穆蓛x,廣說乃至能正修行意根的律儀」。

  這是這一科的大意。這個《披尋記》你們自己讀一讀好了。

  卯二、出二略義(分二科) 辰一、結(jié)前生后

  如是應(yīng)知已廣分別根律儀相,云何當(dāng)知此中略義?

  這是第二科「出略義」!父蓛x」這一科分三科,第一科是「廣分別相」,這一大科講完了。現(xiàn)在是第二科「出二略義」,出這二相的要義,就是「防護(hù)諸根」、「修行律儀」這兩個修行方法的要義。分二科,第一科是「結(jié)前生后」。

  「如是應(yīng)知已廣分別根律儀相」,前面這一大段,你要知道已經(jīng)詳細(xì)的解釋了「根律儀相」解釋完了!冈坪萎(dāng)知此中略義?」這一句話是「生后」,前面是「結(jié)前」,說的文很多,下邊再把它的要義再把它提出來,這個要義怎么知道呢?

  辰二、略辨二種(分二科) 巳一、第一略義(分二科) 午一、總標(biāo)

  此略義者:謂若能防護(hù)、若所防護(hù)、若從防護(hù)、若如防護(hù)、若正防護(hù),如是一切總略為一,名根律儀。

  這是第二科「略辨二種」,分二科,有二種說法,第一個「第一略義」分二科,第一科「總標(biāo)」。

  「此略義者」,這根律儀相里面的要義是什么呢?就是「若能防護(hù)、若所防護(hù)、若從防護(hù)、若如防護(hù)、若正防護(hù)」這是五樣,「如是一切總略為一」,名字叫做「根律儀」,這就是它的要義。這是標(biāo)出來要義。

  下邊第二科「別釋」分五科,第一科先解釋「能防護(hù)」,先是「征」。

  午二、別釋(分五科) 未一、能防護(hù)(分二科) 申一、征

  今于此中誰能防護(hù)?

  「今于此中能能防護(hù)」呢?那一法是屬于能防護(hù)的?這是「征」。

  下面第二科解釋,就是回答。

  申二、釋

  謂防守正念,及所修習(xí)常委正念,是能防護(hù)。

  就前面說的,從聞思修得來的「正念」這是「能防護(hù)」。這個「所修習(xí)」的這個「常委正念」,這是能防護(hù)的。

  這是第一科。下面第二科「所防護(hù)」分二科,第一科是「征」。

  未二、所防護(hù)(分二科) 申一、征

  何所防護(hù)?

  什么是所保護(hù)的呢?這是「征」。下面第二科解「釋」。

  申二、釋

  謂防護(hù)眼根,防護(hù)耳鼻舌身意根,是所防護(hù)。

  你的六根是你所保護(hù)的,就是你的「正念」、「常委正念」所保護(hù)的。

  未三、從防護(hù)(分二科) 申一、征

  從何防護(hù)?

  這是第三科,解釋這個「從防護(hù)」,分二科,第一科「征」。

  「從何防護(hù)」?從什么地方來保護(hù)它呢?

  申三、釋

  謂從可愛不可愛色,廣說乃至從其可愛不可愛法,而正防護(hù)。

  這就叫做「從防護(hù)」。「謂從可愛不可愛色」,就是我們無始劫來這凡夫的分別心的習(xí)慣,就是在色上分別是可愛的、不可愛的,你心里這樣動念分別的時候,要從這個地方開始防護(hù)你自己!笍V說乃至從其可愛不可愛法」,就是可愛不可愛的聲、香、味、觸、法,「而正防護(hù)」,就是從這里,你要依據(jù)佛陀所說的這個法語,這個「正念」、「常委正念」去防護(hù)它,就是把這些可愛不可愛的這個虛妄分別要停下來。

  未四、如防護(hù)(分二科) 申一、征

  如何防護(hù)?

  這第四科「如防護(hù)」,分二科,第一科「征」。

  「如何防護(hù)?」這防護(hù)怎么樣防護(hù)法呢?前面說是用正念防護(hù),現(xiàn)在說這個「正念」怎么來防護(hù)你的六根呢?

  申二、釋

  謂不取相不取隨好。若依是處發(fā)生種種惡不善法、令心流漏,即于此處修行律儀。防守根故名修律儀,如是防護(hù)。

  「謂不取相不取隨好」,就是這樣防護(hù);不要執(zhí)著那個相,不要做種種虛妄分別,就是這樣防護(hù)。

  「若依是處發(fā)生種種惡不善法令心流漏,即于此處修行律儀。防守根故名修律儀,如是防護(hù)」!溉粢朗翘帯,若是我們這一念心遇見這樣的境界的時候,就是「依是處」,「發(fā)生種種惡不善法」各式各樣的有過失的、有罪過的分別心,不要說有什么行動,你心在動的時候就不對了、就不應(yīng)該了。就是時時的要注意自己的一念心,這個心遇見這個境界,我的心的分別是對?是不對?立刻的要認(rèn)識。如果這個染污心起來了,我這個瞋心動了,自己還不知道是不對,隨這個瞋心去活動了,那就是太懈怠了。所有的貪瞋癡這些虛妄分別都是「種種惡不善法」,「令心流漏」,這個貪瞋癡這些都是心所法,心所法一動、你這個無記的識也隨著它就動,動亂,心王隨著心所就動亂,叫做「流漏」。「即于此處修行律儀」,你修行律儀在什么地方修行?就在自己這心若一動,就在這兒開始要修行的時候,在這里開始修行。

  「防守根故」、就保護(hù),「防」者、是停止一切虛妄分別,守護(hù)自己的六根的清凈,故「名修律儀」,這就叫做「修律儀」,這就是這樣意思!溉缡欠雷o(hù)」,怎么樣防護(hù)?就是這樣防護(hù),保護(hù)自己。

  未五、正防護(hù)(分二科) 申一、征

  何者正防護(hù)?

  這是第五科,怎么叫做「正防護(hù)」?分二科,第一科「征」。

  怎么叫做正防護(hù)呢?第二科就是解釋。

  申二、釋

  謂由正念防護(hù)于意,行平等位,是名正防護(hù)。

  「謂由正念防護(hù)于意,行平等位」。「謂」,就是說你這個修行人時時地不忘掉了你的正念,用正念來保護(hù)你的眼耳鼻舌身意,當(dāng)然前五根是聽你的意根的招呼的,意根為主,所以「正念防護(hù)」你的意根。「行平等位」,就在這個平等位的境界上活動,不要在那個不平等的境界上活動,是這樣意思。「是名正防護(hù)」,這叫做正防護(hù)。

  這是第一義,這個要義分二個解釋,這是第一義解釋完了。下面「第二略義」分二科,第一科「總標(biāo)」。

  巳二、第二略義(分二科) 午一、總標(biāo)

  又略義者:謂若防護(hù)方便、若所防護(hù)事、若正防護(hù),如是一切總略為一,名根律儀。

  「又略義者」,又有一個一種解釋它的要義的,什么呢?「謂若防護(hù)方便、若所防護(hù)事、若正防護(hù)」。前面是分五段,這里分三段!溉缡且磺锌偮詾橐弧,合而為一,就叫做「根律儀」。這是總標(biāo)。

  下邊是第二科解釋分三科,第一科是「防護(hù)方便」,先解釋什么叫做「防護(hù)的方便」?分三科,第一科「征」。

  午二、別釋(分三科) 未一、防護(hù)方便(分三科) 申一、征

  此中云何防護(hù)方便?

  這里面說這個防護(hù)的方法,什么是防護(hù)的方法?是這意思。這是征。下面解釋。

  申二、釋

  謂防守正念常委正念,眼見色已不取其相、不取隨好,廣說乃至意知法已不取其相、不取隨好。若依是處發(fā)生種種惡不善法令心流漏,即于是處修行律儀。防守根故,名修律儀。

  「謂防守正念常委正念」,就是用「正念」來保護(hù)你的心,用「常委正念」來保護(hù)你的心。怎么保護(hù)呢?正念怎么保護(hù)你的心呢?就是「眼見色已不取其相、不取隨好,廣說乃至意知法已不取其相、不取隨好」,不執(zhí)著;這個「不取其相」這個「取」就是不執(zhí)著。我們的心的活動的次第,先是執(zhí)著這件事是真實的,然后在真實上分別是好的、是不好的、是可愛的、是不可愛的、是對我們有利益的、是有損害的,就是各式各樣的分別,F(xiàn)在你用正念來保護(hù)自己的時候,心一開始就是不要執(zhí)著,這個修行倒是很簡要、很重要的,也可以說是一個要訣;就是你一開始不要認(rèn)為都是真的,不要這樣執(zhí)著!覆蝗‰S好」,不要執(zhí)著各式各樣的分別去分別去。

  「若依是處發(fā)生種種惡不善法令心流漏,即于是處修行律儀」,就在這里立刻的你自己用這個正念要下命令,所有的虛妄分別都停下來,這個意思「修行律儀」。「防守根故,名修律儀」。

  申三、結(jié)

  如是名為防護(hù)方便。

  這防護(hù)的方法就是這樣子。

  未二、所防護(hù)事(分三科)  申一、征

  云何名為所防護(hù)事?

  這第二科,這是「征」。

  申二、釋

  所謂眼色、乃至意法。

  這就是所防護(hù)的事。

  申三、結(jié)

  如是名為所防護(hù)事。

  這是「結(jié)」束這一段。

  未三、正防護(hù)(分三科) 申一、征

  此中云何名正防護(hù)?

  這是第三科,先「征」,下面第二科解「釋」。

  申二、釋

  謂如說言:由其正念防護(hù)于意、行平等位。

  申三、結(jié)

  名正防護(hù)。

  這叫做「正防護(hù)」。

  這是用這三科,把前面那五段合成三段,這叫做第二個要義。

  卯三、辨二所攝(分五科) 辰一、標(biāo)

  又根律儀略有二種。

  這是第三科「辨二所攝」,前面「出略義」解釋完了,現(xiàn)在第三科辨二所攝。先是「標(biāo)」。

  「又根律儀」里面「略有二種」,那二種呢?

  辰二、列

  一者、思擇力所攝,二者、修習(xí)力所攝。

  就有這么二種不同。把前面那一大段文合成五種,然后又合成三種,現(xiàn)在又合成二種,是這樣意思。

  下邊第三科解釋分成二段,第一義又分成二科,第一科解釋「思擇力所攝」。

  辰三、釋(分二科) 巳一、第一義(分二科) 午一、思擇力所攝

  思擇力所攝根律儀者:謂于境界深見過患,不能于此所有過患除遣斷滅。

  「思擇力所攝根律儀者:謂于境界深見過患」,就是你靜坐的時候、或者你徑行的時候,你心里面先有正念,正念里面有正智,就是對于這個色聲香味觸法、眼耳鼻舌身意、眼識耳識…乃至意識,這些五蘊(yùn)、十二處、十八界這一切法里面「深見過患」,你就是思擇,就是思惟觀察叫「思擇」,觀察這些有漏法都是有過患的,你要思惟都是有過患的、有過失、有災(zāi)患、有苦惱。

  「不能于此所有過患除遣斷滅」,這個思擇力的這個能力只限于此,只是能夠思惟這一切法,我這個臭皮囊有很多的過患,思惟這件事,它的能力就到此為止。「不能于此所有過患除遣斷滅」,把這些過患把它消滅排遣出去,把它斷滅了它;不行,這個思擇力沒有這個力量,沒有這個本事。

  這是說思擇力。下面第二科是「修習(xí)力所攝」。

  午二、修習(xí)力所攝

  修習(xí)力所攝根律儀者:謂于境界深見過患,亦能于此所有過患除遣斷滅。

  這個「修習(xí)力」那比「思擇力」的力量大了,因為「思擇力」是聞思的智慧,聞所成慧、思所成慧的力量,這個「修習(xí)力」里面有奢摩他就有定力了,在定里邊去思惟觀察,這叫做「修習(xí)力」,所以你達(dá)到了修習(xí)力的時候,你這個時候這個根律儀不同于思擇力所攝的根律儀了,是不同了。

  「謂于境界深見過患」,就是你這個修習(xí)力的這個智慧,這個正念的智慧的力量對于這一切有漏法的境界,深深的知道都是有過患的。說是做惡事、煩惱是有過患,其實你作善事也是有過患,乃至你修不動業(yè)、修禪定也是有過患;總而言之有漏法都有過患。「亦能于此所有過患除遣斷滅」,它還有進(jìn)一步的作用,就是「于此所有」的「過患」能「除遣」、能「斷滅」它,能把它排遣出去叫它不活動,叫它永久的也不活動了,有這個力量。

  這是這個「思擇力」和這個「修習(xí)力」的差別。這是第一義的解釋完了。

  下邊第二科是「第二義」分二科,第一科也是解釋這「思擇力所攝」。

  巳二、第二義(分二科) 午一、思擇力所攝

  又由思擇力所攝根律儀故,于所緣境令煩惱纏不復(fù)生起、不復(fù)現(xiàn)前;而于依附所依隨眠,不能斷除、不能永拔。

  這底下又比前面那個解釋詳細(xì)了一點。「又由」于這個修行人他是肯努力的學(xué)習(xí)佛法,就是聞所成慧,聞所成慧之后又能思惟,你到這個時候,你的眼耳鼻舌身意上的律儀的程度到了什么程度呢?就是「于所緣境令煩惱纏不復(fù)生起」,就是你在眼耳鼻舌身意接觸色聲香味觸法的時候,你有力量使令這個煩惱的活動不現(xiàn)起,你有這個力量,「不復(fù)生起」。「不復(fù)現(xiàn)前」,不會再現(xiàn)前了;這可以分二個解釋;就是你不入定,你不靜坐的時候,你的眼耳鼻舌身意面對色聲香味觸的時候,這個煩惱不活動,不活動叫做「不復(fù)生起」。這個「不現(xiàn)前」呢,我不到這個色聲香味觸的境界里面去,我自己到清凈的地方,這些雜染也不現(xiàn)前,叫做「不復(fù)現(xiàn)前」,就是有點差別的。

  「而于依附所依隨眠,不能斷除、不能永拔」,那么他也有不足的地方,「而于依附所依隨眠」,就是無始劫來這個煩惱不斷的熏習(xí),熏成了煩惱的種子,這個種子在你的身心里面依附在那里,就是阿賴耶識了。阿賴耶識是所依附的,這個隨眠是能依附的,所以「而于依附」。這個「所依隨眠」,這個現(xiàn)行以隨眠為所依,「隨眠」為煩惱現(xiàn)行的依止處,所以這個「隨眠」它對阿賴耶識說它是「能依」,但是對現(xiàn)行來說它是「所依」,它同于能所的。說是你這位修行人,你這個思擇力能達(dá)到這么程度使令煩惱不動,但是對于這個隨眠「不能除斷」,你還不能夠使令它滅掉,不能滅掉的!覆荒軘喑⒉荒苡腊巍,不能夠永久的使令它不動,暫時的不動是可以,因為你沒有斷種子,種子有的時候還會動,就是煩惱還會現(xiàn)行的。

  現(xiàn)在這位修行人就是只能夠調(diào)伏煩惱的活動叫它不動,煩惱的種子還是不能斷除,還不能永拔。這是解釋這個思擇力所攝。

  午二、修習(xí)力所攝

  由修習(xí)力所攝根律儀故,于所緣境煩惱隨眠不復(fù)生起、不復(fù)現(xiàn)前。一切時分依附所依所有隨眠,亦能斷除、亦能永拔。

  這是第二科「修習(xí)力所攝」。由于你進(jìn)一步修奢摩他使令心里面寂靜住,由欲界定到未到地定,由未到地定進(jìn)步到初禪、二禪、三禪、四禪,你在定里邊修毗缽舍那觀,你就有了「修習(xí)」的「力」量了,這個時候你就成就了「根律儀」。

  這「根律儀」是什么樣子呢?「于所緣境煩惱隨眠不復(fù)生起」,就是你心就是不入定了,你面對色聲香味觸的時候煩惱不活動了,煩惱種子不動!赣谒壘场,你的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緣色、聲、香、味、觸的境界的時候,不但是煩惱不動、煩惱的隨眠也不動,不復(fù)能生起!覆粡(fù)現(xiàn)前」,不會再活動了,不是暫時的、永久的不動了。

  「一切時分依附所依所有隨眠,亦能斷除、亦能永拔」,這個修所成慧是這樣子。這個修所成慧就是毗缽舍那,毗缽舍那在這個…當(dāng)然我們讀這個般若經(jīng)讀《金剛般若經(jīng)》、讀《摩訶般若波羅蜜經(jīng)》這都不但是斷煩惱現(xiàn)行、也是能斷煩惱的。但是我們就這么一講也還不太明白,在《顯揚圣教論》上,無著菩薩說出一句話來:「你要深入諸法實相,才能斷煩惱種子」,這句話是明白了。就是你只是在表面上去分別思惟,力量不夠;非要是觀諸法實相,才能斷煩惱。所以這就非要有讀《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不可,你非要去學(xué)習(xí)這個般若無相法門不可了。所以這修所成慧它這里邊就是有這個力量,它深入的觀諸法實相,也就是觀這無我的道理。你只是修不凈觀、能調(diào)伏煩惱的活動,不能斷煩惱。你要修無常觀、修無我觀才能斷煩惱的。這個無我觀就是包括觀諸法實相都在內(nèi)了的,人無我、法無我都是一樣的道理,所以這修所成慧的可貴,可貴的地方在這里,它能斷煩惱種子,「亦能永拔」。

  辰四、結(jié)

  如是思擇力所攝根律儀、修習(xí)力所攝根律儀,有此差別、有此意趣、有此殊異。

  這下面第四科就把這個「辨二所攝」,它一共分五科;第一科「標(biāo)」、第二科「列」、第三科「釋」、現(xiàn)在第四科「結(jié)」。

  前面這個「思擇力所攝的根律儀」,只是認(rèn)識了煩惱的過患、深見過患,調(diào)伏煩惱的現(xiàn)行。這個「修習(xí)力所攝的根律儀」,不但是調(diào)伏煩惱而且能斷煩惱種子,就是它們有這樣的「差別」,有這差別!赣写艘馊ぁ咕褪牵扌械拇蔚冢仁撬紦窳λ鶖z的根律儀然后進(jìn)步到修習(xí)力的根律儀,這有這樣的意思。你說:修習(xí)力所攝的根律儀力量是那么大;那我不要去學(xué)這個思擇力所攝根律儀,我直接去學(xué)這個修習(xí)力所攝的根律儀;不可以,還是不行的。你一定要經(jīng)過思擇力然后進(jìn)步到修習(xí)力,這樣子才可以,還有這個意思的!赣写耸猱悺,這是有這么多的差別。

  辰五、簡

  當(dāng)知此中思擇力所攝根律儀是資糧道所攝,修習(xí)力所攝根律儀當(dāng)知墮在離欲地攝。

  「當(dāng)知此中思擇力所攝根律儀是資糧道所攝」,「資糧道所攝」就是外凡位,外凡位,就是在準(zhǔn)備的階段這個時候!感蘖(xí)力所攝根律儀當(dāng)知墮在離欲地攝」,就是得到了禪定了。這可見這個「離欲地」那超過了欲界定、超過了未到地定,到了色界定了那才是「離欲地」。在這個「離欲地」里邊修毗缽舍那,這叫「修習(xí)力所攝根律儀」。

  《披尋記》八一五頁:

  有此差別等者:前說初義后義二門差別,名此差別。為欲除遣斷滅變吐而修律儀,名此意趣。即彼二力所攝無能有能,名此殊異。

  「有此差別等者:前說初義后義」,這是有兩個義,有第一義、還有第二義。「辨二所攝」,這叫做差別,「名此差別」。「為欲除遣斷滅變吐而修律儀」,名叫做「意趣」,這「意趣」這么講。這個「除遣」就是這個現(xiàn)行,除遣這個現(xiàn)行。「斷滅」使令這現(xiàn)行不相續(xù)了,「斷滅」。「變吐」就把種子滅除了,「變吐而修律儀」!讣幢硕λ鶖z無能有能,名此殊異」,就是這個「思擇力」和「修習(xí)力」所攝的「無能有能」,就是修習(xí)力「能」斷種子,思擇力「不能」斷種子,這叫作「殊異」,這么解釋。

  寅三、于食知量(分四科) 卯一、征

  云何名為于食知量?

  這「二道資糧」一共是分十一科,這十一科前面第一科是「戒律儀」、律儀戒,第二科是「根律儀」,F(xiàn)在第三科「于食知量」分四科,第一科是「征」。

  怎么叫做「于食知量」呢?這是「征」。

  下面第二科「標(biāo)」。

  卯二、標(biāo)

  謂如有一,由正思擇食于所食,不為倡蕩、不為憍逸、不為飾好、不為端嚴(yán),乃至廣說。

  這底下標(biāo)出來,第三科解釋。

  這個「標(biāo)」就是,這個修行人吃飯的時候,不是說拿過來就吃、不是那么意思。你心里面要有正念觀察思惟的,然后再吃所吃的東西。你的目的,吃飯的目的不是為了「倡蕩」,也不是為了「憍逸」,也不是為了「飾好」,也不是為了「端嚴(yán)」,「乃至廣說」,這叫做「于食知量」。

  《披尋記》八一六頁:

  乃至廣說者:如前已說然食所食,為身安住,為暫支持,為除饑渴,為攝梵行,為斷故受,為令新受當(dāng)不更生,為當(dāng)存養(yǎng)、力樂、無罪、安隱而住,即此廣說應(yīng)知。

  「乃至廣說者:如前已說」,前面文說過!溉皇乘,為身安住」,修行人為什么要吃飯呢?他目的為了身體安住!笧闀褐С郑瑸槌嚳剩瑸閿z梵行,為斷故受,為令新受當(dāng)不更生,為當(dāng)存養(yǎng)、力樂、無罪、安隱而住」,為此,因為這個才要吃飯。這就是正文上「乃至廣說」所略去的,就是這里補(bǔ)上了。

  這一段文是「標(biāo)」。

  卯三、釋(分二科) 辰一、廣辨(分二科) 巳一、辨(分六科)

  午一、由正思擇食于所食(分二科) 未一、征

  云何名為由正思擇食于所食?

  下邊一一的解釋。分二科,第一科「廣辨」又分二科,第一科是「辨」,分六科,第一科由「正思擇食于所食」,先解釋這一句話,第一句話。第一科「征」。

  「云何名為由正思擇食于所食?」這是「征」。

  未二、釋(分二科)        申一、思擇(分三科)

  酉一、觀諸過患(分五科)  戌一、標(biāo)

  正思擇者:如以妙慧,等隨觀察段食過患。

  下面第二科解釋,分二科,第一科「思擇」分三科,第一科「觀諸過患」,先是「標(biāo)」。

  「正思擇者」是什么意思?「如以妙慧,等隨觀察段食過患」,就是你要用最好的智慧,就是從這個佛的法語里面學(xué)習(xí)來的智慧,這是最好的智慧;不是世間上的戲論的事情!傅入S觀察」,要這樣觀察。觀察什么呢?觀察「段食的過患」,這樣子。這個「等隨觀察」怎么講呢?

  《披尋記》八一六頁:

  如以妙慧等隨觀察段食過患者:如下說有三種過患:謂受用種類的過患,變異種類的過患,追求種類的過患。觀此一切或觀隨一,是名等隨觀察段食過患。

  「如以妙慧等隨觀察段食過患者:如下說」,下面有說,就是下文「有三種過患:謂受用種類的過患,變異種類的過患,追求種類的過患」!赣^此一切或觀隨一」,這個「等」這個字就是當(dāng)「一切」講,各式各樣叫做「等等」!赣^此一切」的過患,「或觀隨一」,這個「等隨」這個「隨」是什么意思呢?觀察其中那一個叫「隨一」。「是名等隨觀察段食過患!

  見過患已深生厭惡,然后吞咽。

  「見過患已,深生厭惡」,在你的智慧的觀察下,你感覺到這個段食有這么多的過患,然后你的心里面「深生厭惡」,深深的有厭惡心,這里面沒有愛著心了。不是東西好吃,心里面有貪心吃;不是。他心里面有厭惡心,「然后吞咽」下去的,要這樣吃飯。

  戌二、征

  云何名為觀見過患?

  這是第二、是「征」。前面是「標(biāo)」,這是「征」。下面「列」出來。

  戌三、列

  謂即于此所食段食,或觀受用種類過患,或觀變異種類過患,或觀追求種類過患。

  「謂即于此所食」的「段食」,就是一段一段的!富蛴^受用種類的過患,或觀察變異種類的過患,或觀察追求種類的過患」,這就叫做「觀見過患」,這是列出來。

  現(xiàn)在下面解釋分三科,第一科是「受用種類的過患」分三科,第一科「征」。

  戌四、釋(分三科) 亥一、受用種類過患(分三科) 天一、征

  云何受用種類過患?

  這「受用種類過患」怎么講呢?

  《披尋記》八一六頁:

  云何受用種類過患者:吞咽段物是名受用。于爾所時有其非一可惡穢相,是名受用種種過患。

  「云何受用種類過患者」:「吞咽段物」,就是你吞的時候一段一段然后吞下去,「是名」叫做「受用」。「于爾所時有其非一可惡的穢相」,那么多的時間,你吞下去以后又經(jīng)過多少時間,有那么多、不是一樣,有那么多的可惡、可厭惡的、污穢的相貌,「是名受用種種」的「過患」。

  這是先簡單的解釋,下面正文正式解釋了。

  天二、釋(分二科) 地一、明種類

  謂如有一將欲食時,所受段食色香味觸皆悉圓滿甚為精妙,從此無間進(jìn)至口中,牙齒咀嚼津唾浸爛,涎液纏裹轉(zhuǎn)入咽喉。爾時此食先曾所有悅意妙相一切皆舍,次后轉(zhuǎn)成可惡穢相,當(dāng)轉(zhuǎn)異時狀如變吐。

  第二科解釋分二科,第一科「明種類」。

  這受用的種類是那些種類呢?「謂如有一將欲食」的時候,「所受」的這個「段食」,有「色」、你眼可以看,有「香味」、有鼻所聞香、舌所嘗味,「觸」、這個身識所感覺到的!附韵A滿」,這是挑好的說,這色香味觸這么好!干鯙榫睢,這廚房的人做得特別好。

  「從此無間進(jìn)至口中」,進(jìn)至你的…,這個行堂給你盛好好的,然后你把它放進(jìn)口里頭了!秆例X咀嚼」,進(jìn)到口里然后自己嚼,嚼的時候有「津唾」,就這津液它就出來了,出來了就是「浸爛」,「浸爛」就是和這個飲食放在一起就浸爛!赶岩豪p裹」,這個「涎液」,也就是那個「津唾」和所食的東西混合在一起了,叫做「纏裹」,「轉(zhuǎn)入」到「咽喉」去。

  「爾時此食先曾所有」的「悅意」的「妙相」,「一切皆舍」,一入到咽喉以后這些妙相都不見了!复魏筠D(zhuǎn)成可惡的穢相」了,就不是那么美了!府(dāng)轉(zhuǎn)異」的時候「狀如變吐」,「變吐」什么意思?就是「排泄」的意思,和那一樣了。

  地二、觀過患

  能食士夫補(bǔ)特伽羅,若正思念此位穢相,于余未變一切精妙所受飲食,初尚不能住食欣樂,況于此位。由如是等非一相貌,漸次受用增上力故,令其飲食凈妙相沒,過患相生,不凈所攝。

  這是第二科「觀過患」。前面說「觀總類的差別」,這底下「觀它的過患」。

  「能食」,能吃斷食的這個人,這個人是誰?就是「補(bǔ)特伽羅」,就是無量劫來老是流轉(zhuǎn)生死這個人!溉粽寄畲宋环x相」,如果你若是注意的思念這個時候的「穢相」,就是你一咽下去以后這個污穢的相貌的時候!赣谟辔醋円磺芯钏茱嬍场梗瑢τ谄渌倪沒有「變」,你還沒有放在口里面的時候,那些「精妙」所受的「飲食」,「初尚不能住食欣樂」,一開始你連歡喜吃的心情都沒有了!是這樣子!笡r于此位」,何況你從喉嚨咽下去的時候你還生歡喜心?

  「由如是等非一相貌,漸次受用增上力故」,由于你這樣的觀察各式各樣的相貌,你漸次的受用的增上力,在這受用的力量!噶钇滹嬍硟裘钕鄾]」,這個使令你的所飲食的那個凈妙相沒有了,過患相就現(xiàn)前了!高^患相」就是「不凈所攝」。

  天三、結(jié)

  是名于食受用種類所有過患。

  是這么意思。這是結(jié)束這段文。

  下面第二科「轉(zhuǎn)變種類的過患」分三科,第一科「征」。

  玄二、轉(zhuǎn)變種類過患(分三科) 天一、征

  云何轉(zhuǎn)變種類過患?

  怎么叫做「轉(zhuǎn)變種類的過患」呢?

  《披尋記》八一七頁:

  云何轉(zhuǎn)變種類過患者:謂食所食,或變不凈,或生疾病,或不銷住,是名轉(zhuǎn)變種類過患。

  「云何轉(zhuǎn)變種類過患者」:「謂食所食,或變不凈」,你吃下去就變成不凈了,這是一個!富蛏膊 ,你吃的這些東西「病從口入」,使令你有病。「或不銷住」,或者是不能消化,還在你的身體里面!甘敲D(zhuǎn)變種類的過患」。

  天一、釋(分二科) 地一、明種類

  謂此飲食既啖食已,一分銷變。至中夜分或后夜分,于其身中便能生起養(yǎng)育增長血肉筋脈骨髓皮等,非一眾多種種品類諸不凈物。次后一分變成便穢,變已趣下展轉(zhuǎn)流出。

  這前面是「征」,下面解釋分兩科,第一科「明種類」。

  「謂此飲食既啖食已」,「一分」是「銷變」,消化變化了。「至中夜分」,到中夜的時候、「或后夜」的時候,「于其身中便能生起養(yǎng)育增長血肉」,能夠「養(yǎng)育增長」你的「血」、你的「肉」、你的「筋、脈、骨、髓、皮等」,「非一眾多種種品類諸不凈物」,你的血肉筋骨…這都是不凈物。你吃下的東西或者是在中夜、或者是后夜;消化力強(qiáng)的人是在中夜,消化慢一點就是在后夜了,那么去「增長養(yǎng)育」你的這些「不凈物」。「次后一分變成便穢」了,最后一分要排泄,「變已趣下」,變成便穢以后就向下去「展轉(zhuǎn)流出」。

  地二、觀過患(分三科) 玄一、不凈可厭

  由是日日數(shù)應(yīng)先凈,或手或足或余支節(jié)誤觸著時,若自若他皆生厭惡。

  前面是「明種類」,下面這是「觀過患」分三科,第一科「不凈可厭」。

  「由是日日」,因為這樣子,前面說的這些「不凈」、「變已趣下展轉(zhuǎn)流出」的事情,你天天的數(shù)數(shù)要有「洗凈」這個事情。這個「洗凈」、你們誰也用這個方法,就是要用水洗!富蚴只蜃慊蛴嘀Ч(jié)誤觸著時」,或者手、或者是足、「或余支節(jié)」,這個「支」,譬如說你這個臂這算是一支,但是它有兩節(jié);若手指頭它有三節(jié),就是一支一節(jié)的!刚`觸著時」,一下子不是有意的或者是碰到這個不凈了,「若自若他皆生厭惡」,自己也不歡喜、別人也不歡喜。

  玄二、多疾病生(分三科) 黃一、標(biāo)

  又由此緣發(fā)生身中多種疾病。

  前面是「不凈可厭」,現(xiàn)在第二科「多疾病生」分三科,第一科「標(biāo)」。

  「又由此緣」,又由于你吃的這個飲食會「發(fā)生身中多種疾病」。什么疾病呢?這就下面解釋。

  黃二、釋

  所謂癰痤、干癬濕癬、疥癩疽疔、上氣浾婺、皰漿噦噎、干銷癲椕、寒熱黃病、熱血陰郬。

  「所謂癰痤、干癬濕癬」,這個「痤」就是腫起來、小小的腫,這個「癰」就是腫的厲害!父砂_」,也有這種病,這個「癬」有干癬、有濕癬的不同!父砂_」就是沒有流水,但是它也是癢,就是那個一片一片的像鱗似的!笣癜_」就是有泡了,有流膿、有流水這個事情。還有「疥癩」,這個「疥」和「癬」差不多。這個「癩」這個病就重一點,我查了字典上就是這個「痲」,這個一般說的大痲瘋病叫作「癩」。這個「疽疔」,這個「疽」就是太厲害了,就是那「癰」特別嚴(yán)重的那種癰,可能是癌癥這一類的病!葛邸惯@也是一種病,疔瘡這一種病。

  「上氣浾婺」,這個「上氣」就是氣喘,有這種病。這個「浾」就是喉嚨有病,或者是(ㄧㄚˊ)或者是(ㄒㄧㄚˊ)!告摹咕褪强人!赴挐{」也就是身體長那個泡,長生起個泡來里邊有水這些病!竾偂挂簿褪菄I吐,就是逆氣要吐!敢咕褪且×,就是堵住了,把這喉嚨、咽喉或者食道被堵住了叫作「噎」!咀;噦〔ㄩㄝ〕:氣逆而致口中發(fā)聲。嘔:有發(fā)聲且吐出東西。吐:沒有發(fā)聲直接吐出東西。噦:只發(fā)聲而吐不出東西。噎〔ㄧㄝ〕:食物梗塞住咽喉為噎。咽〔ㄧㄝˋ〕:氣管中的氣流阻塞,如哽咽】

  「干銷癲椕」,「干銷」這個「銷」也同于三點水的「消」,實在就是糖尿病,就是這個!赴d」就是神經(jīng)病,這個大人就叫作「癲」,若小孩叫作「椕」,都是屬于神精錯亂。「寒熱黃病」,這個眼睛都黃了、身體皮面都黃了,這是肝膽,膽有病。還有「熱血」,還有「陰郬」,「陰郬」就是男女都有這種病。

  黃三、結(jié)

  如是等類無量疾病,由飲食故身中生起。

  這是結(jié)束這一段。這前面列出來還有很多的病,「由飲食故身中生起」,因為你吃的飲食里面,你身體生出這種病來。

  玄三、不銷而住

  或由所食不平和故,于其身中不銷而住。

  這是第三科「不銷而住」;蛘咚缘臇|西「不平」、不平衡、不和合,在你身體里面不能消化,還在那里停在那里,這也等于、也還是病。

  天三、結(jié)

  是名飲食變異種類所有過患。

  亥三、追求種類過患(分四科) 天一、征

  云何追求種類過患?

  這是第三科「追求種類過患」分四科,第一科「征」。第二科「標(biāo)」。

  天二、標(biāo)

  謂于飲食追求種類有多過患。

  這是標(biāo)。下面第三科列出來。

  天三、列

  或有積集所作過患,或有防護(hù)所作過患,或壞親愛所作過患,或無厭足所作過患,或不自在所作過患,或有惡行所作過患。

  「或有積集所有的過患」,這個「積集」,已經(jīng)有了還嫌少,繼續(xù)的多叫作「積集」,因此而有些過患!富蛴蟹雷o(hù)所作過患」,你這個飲食實在就是財,你若是有多了還要保護(hù)它,因此而有些過患。「或壞親愛所作的過患」,就是彼此有感情的人,因為這個飲食、因財?shù)年P(guān)系而彼此有了沖突!富驘o厭足所作的過患」,「或不自在所作的過患」,「或有惡行所作的過患」,這是列出來。

  下面一一的解釋,分六科,第一科是「積集的過患」。第一科「征」。

  天四、釋(分六科) 地一、積集過患(分三科) 玄一、征

  云何名為于食積集所作過患?

  云何名為「于食積集的所作的過患」呢?這是征。

  下面第二科解釋,先解釋這個「寒熱的逼惱」。

  玄二、釋(分二科) 黃一、寒熱逼惱(分二科) 宇一、舉為飲食

  謂如有一,為食因緣,寒時為寒之所逼惱,熱時為熱之所逼惱,種種策厲劬勞勤苦。營農(nóng)牧牛、商賈計算、書數(shù)雕印、及余種種工巧業(yè)處,為得未得所有飲食,或為積聚。

  「謂如有一」,就是說有這么一個人!笧槭骋蚓,寒時為寒之所逼惱」,因為不能不吃東西,不能沒有吃飯嘛!為了求這個飲食的關(guān)系,天氣寒冷的時候只好忍受著,受寒的逼迫、逼惱!笩岬臅r候」你也要去求飲食,求這飲食「為熱所逼惱」,你也得受著,不然不能餓肚皮,所以要受這苦!阜N種策勵劬勞勤苦」,為了求飲食要種種的努力,受了很多的「劬勞」、很多的辛苦,要「勤」,苦、你還得要受著,你還要去做這件事。作什么事呢?或者「營農(nóng)」,去種田這些事情;蛘呤恰改僚!,或者是「商賈」,行商作賈作生意!赣嬎恪梗@個或者說是會計師叫作「計算」。「書數(shù)」,這個「書」或者就是書法家也可以說是「書」,就是作這種工巧的事情。這個「數(shù)」或者數(shù)學(xué)家也有這種算數(shù)。

  在《阿含經(jīng)》里面說到阿難尊者,他是長于這個「數(shù)」。有一次阿難尊者到城里去乞食,經(jīng)過一個地方有這婆羅門,就認(rèn)識這阿難尊者知道他對于數(shù)學(xué)有研究,想要考一考他。那么就走到一個大樹下,就問這阿難尊者說:「你看這個樹有多少樹葉?」阿難尊者這么看一看,然后說:「有多少多少…葉」,然后阿難尊者就走了。這個時候阿難尊者從乞食完了回來又經(jīng)過這里,這婆羅門說:「你說得這么多,究竟說得對不對?不知道!」說是試驗他一下,把這樹葉拿下來幾個葉,然后又問阿難尊者說:「你看有多少樹葉子?」說:「剛才說過了嘛!」「不,你現(xiàn)在再看一看!褂挚纯础概!缺少了多少個葉!」就說出來:「你拿掉了多少葉!」哦!這不得了!這個婆羅門:「唉呀!真是名不虛傳!果然是這個數(shù)學(xué)是特別的精妙!」

  這可見,這樣子這個「數(shù)」這也是一種知識!傅裼 ,雕刻印章這些事情。「及余種種的工巧業(yè)處」,會造房子也是工巧業(yè)處,這很多很多的事情。

  「為得未得所有飲食,或為積聚」,「得未得」,原來我沒有隔宿之糧要去求,這就是「為得所未得」;已經(jīng)很多了還要再求,就叫「積聚」,「或為積聚」。

  宇二、例飲食緣

  如為飲食,為飲食緣當(dāng)知亦爾。

  什么叫作「飲食緣」呢?這下面《披尋記》。

  《披尋記》八一七頁:

  為飲食緣者:如有頌言:田事與金銀、牛馬珠環(huán)釧、女仆增諸欲,是人所耽樂。(陵本十九卷二十一頁)如是一切,名飲食緣應(yīng)知。

  「為飲食緣者:如有頌言:田事與金銀」,「田」、種田,這是飲食的緣。「金銀」,這也是飲食的緣。「牛馬珠環(huán)釧,女仆增諸欲,是人所耽樂」。(陵本十九卷二十一頁)!溉缡且磺忻嬍尘墤(yīng)知」。

  黃二、不遂愁優(yōu)

  如是策勵劬勞勤苦,方求之時,所作事業(yè)若不諧遂,由是因緣愁憂焦惱、拊胸傷嘆、悲泣迷悶,何乃我功唐捐無果?

  下面第二科「不遂愁憂」!溉缡遣邉钲緞谇诳唷,說這個人為了求飲食要這樣的努力,自己受了很多的辛苦,還要繼續(xù)的要受辛苦、「勤苦」!阜角笾畷r,所作事業(yè)若不諧遂」,當(dāng)你這樣努力地去求飲食,其實就是求財,也就是求飲食的緣。所作的各式各樣的事業(yè)「若不諧遂」,若沒有成功,你白費辛苦了!赣墒且蚓壋顟n焦惱」,因為沒成功、白辛苦,心里面就是憂愁、很苦惱。「拊胸傷嘆」,「拊」就是自己捶打自己的胸,然后里面悲傷!副詯灐惯@樣子,「何乃我功唐捐無果?」唉呀!為什么我用了這么大的力氣、用了這么多的心機(jī),我白辛苦了、沒有什么成就呢?這樣子。

  玄三、結(jié)

  如是名為于食積集所作過患。

  地二、防護(hù)過患(分三科) 玄一、征

  云何名為于食防護(hù)所作過患?

  這是第二科。先是「征」,而后解釋。

  玄二、釋

  謂所作業(yè)若得諧遂,為護(hù)因緣起大憂慮:勿我財寶當(dāng)為王賊之所侵奪、或為火焚燒、或水漂蕩、或宿惡作當(dāng)令滅壞、或現(xiàn)非理作業(yè)方便當(dāng)令散失、或諸非愛或宿共財當(dāng)所理奪。

  「謂所作業(yè)若得諧遂」,若是你所作的事情,你不管是營農(nóng)牧牛、你作生意、你作會計師、你作律師、你作建筑師,不管是作什么「若得諧遂」成功了、滿意了!笧樽o(hù)因緣起大憂慮」,得到的財富太多了要保護(hù),也是生起了很大的憂愁、很多的顧慮!肝鹞邑攲毊(dāng)為賊王之所侵奪」,不要我的財寶為國王搶去了,為土匪搶去了,不要這樣子。「為火所焚燒」,或者「水漂蕩」,你有很多的樓房,這個地震若來了不得了!心里面就是痛。

  「或宿惡作當(dāng)令滅壞」,或者是以前你作了不合道理的事情,因此而你的財富破壞了;或者你是非法貪污來的錢、或者是販毒來的錢、或者走私來的錢、或者是你搶來的錢,后來被政府知道了就把你的財富沒收了,「當(dāng)令滅壞」!富颥F(xiàn)非理作業(yè)方便」;「宿作」是以前,現(xiàn)在是「非理」;「或現(xiàn)非理」,你現(xiàn)在「非理作業(yè)方便當(dāng)令散失」,就令你的財富沒有了。

  「或諸非愛、或宿共財、當(dāng)所理奪」,「或諸」還有很多不可愛的事情,或者是「宿共財」和別人共同擁有這個財富,那他這個「非愛」的人搶你的財,或共同擁有所有權(quán)的人他要搶你的財。

  《披尋記》八一八頁:

  或諸非愛等者:怨讎惡友名諸非愛。若諸財物從本以來與他共有,名宿共財。由是為因慮為他奪,是名當(dāng)所理奪。

  「或諸非愛等者:怨讎惡友,名諸非愛」,這些人打你的主意!溉糁T財物從本以來與他共有」,與別人共同擁有的,不是你一個人單獨的所有權(quán),「名宿共財」!赣墒菫橐驊]為他奪,是名當(dāng)所理奪」。

  或即家中當(dāng)生家火,由是當(dāng)令財寶虧損。

  「或即家中當(dāng)生家火」,家里面本身有些災(zāi)難!赣墒钱(dāng)令財寶虧損」了。

  玄三、結(jié)

  如是名為于食防護(hù)所作過患。

  說這些事情,都是按我們?nèi)碎g的境界說的。若天上的人是好一點,天上的人不老、不病,他的這些衣食住都是現(xiàn)成的,不像人間這么辛苦。但是天上的福報太大,你讓他修學(xué)圣道也不容易。只有人間有苦,人間還容易發(fā)厭離心、還能修行,「唉呀!太苦了!」你想要出家修行還有可能。所以有一利就有一弊,有一弊還有一利,世間上就是這么回事情!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