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梵文 Yogācāra-bhūmi-?āstra佛教論書。簡稱《瑜伽論》。瑜伽師地,意即瑜伽師修行所要經歷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稱《十七地論》。相傳為彌勒菩薩口述,無著記錄。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國法相宗的根本論書。...[詳情]

瑜伽師地論 本地分 意地第二之三

  【譯文

  接下來論述。在一切聚集成的物類中,概略說包括有十四種事項,指的是地、水、火、風、色、聲、香、味、觸及眼等五根。除開內在精神活動的狀相。

  在一切聚集成的物類中,眼、耳、鼻、舌、身等五種屬于物質性的感官體所統(tǒng)攝的,包括一切聚集成的物類,如同前面說到的各種性質不同的事物。如物質感官體統(tǒng)攝的事物的聚集相是這樣,物質感官體所依賴的世界基本元素所統(tǒng)攝的事物聚集相也是這樣。所余的聚集物類,指的是除眼、耳、鼻、舌、身以外的其他物界,即自有性質界限的地、水、火、風、色、聲、香、味、觸。

  又按事物自身相狀統(tǒng)攝事物,將其中事物概略劃分,就有十四種事項,即按事物相狀的差異歸劃極微并借用事物的名來命名極微。如按事物本性差別統(tǒng)攝一切事物,歸隨在這些物類中的物有一定的界屬,就說這些物被這一切事物各界中一定的物界統(tǒng)攝。如按世界基本元素與這些基本元素所構造的物類不相離來統(tǒng)攝事物,有的是主體內的根體物類,有的是主體外的自然物類,這一切物類,歸隨在這一切的聚集成的物類中,乃至有其中一定的現(xiàn)象相狀可以觀察獲得,就說這些根體、非根體物被這一切事物中一定不相離狀統(tǒng)攝,此道理是應知道的。為什么這樣說呢?在有的物類中,只有一種世界基本元素相狀可以獲得,如在石、寶珠、真珠、琉璃、玉具、璧石、珊瑚等物中;或者在池、沼、溝、渠、江、河等事物中;或者在火焰、燈燭等事物中;或者在四方旁達的風輪的有塵風、無塵風等事物中。在有的物類中,有二種世界基本元素相狀可以獲得,如在雪漬濕樹葉、花、果的事物中;或者在熱的寶珠等事物中。在有的物類中,有三種世界基本元素相狀可以獲得,如在熱樹等事物中,或在動搖的樹的事物中。在有的物類中,有四種世界基本元素相狀可以獲得,如世尊說的:在各人身內,如發(fā)毛等以至糞穢,屬于主體內的地性;如小便等,屬于主體內的水性;如在主體身內所有溫暖的事項等,屬于體內的火性;如身體上部呼吸運行等類風,屬于體內的風性。如此如在這世界基本元素與世界基本元素聚成的物類不相離的所有聚集物中,有那一定現(xiàn)象相狀可以獲得,就說那現(xiàn)象相狀是有;如果不可以獲得,就說那現(xiàn)象相狀是無。

  接下來說,聲音在一切聚集成的物類中,它的特性界限固然可以說是有,但是它的現(xiàn)象相狀在當即現(xiàn)前卻不確定,這是因為現(xiàn)前方便的條件隨機發(fā)生的緣故。

  風有二種,即恒常不間斷地連續(xù)和非恒常不間斷地連續(xù)。恒常不間斷地連續(xù)的風,指的是在那些物類中有恒常不間斷的來回旋轉的風動。非恒常不間斷地連續(xù)的風,指的是旋風和空中運行的風。

  又闇物、明物,稱它們是空界和孔隙。又恒常不間斷連續(xù)的闇物類,指的是世界演變中的空劫空界。非恒常不間斷連續(xù)的闇物類,指的是其他的空界。如此恒常不間斷連續(xù)的明物類,指的是在眾天人自身自然地輝耀、光明。非恒常不間斷連續(xù)的明物類,指的是在其他的趣處。又明闇之間的物,指的是在現(xiàn)出顏色的物上面再增添其他的有顏色的物,其中道理是應知的。

  又由于聚集成的物類要依賴它們的種子生發(fā)增長的功能,如果種子各自與自身相同的種子結合,在剎那間生成聚集的物類,就有的是細小的物無間隔地在剎那間結合生成大的物,有的是大的物無間隔地在剎那間化成小的物。由于這些緣故,在安頓眾物的時候,有的增長著,有的在減少,如佛經中講到的堅性、堅性統(tǒng)攝的物類、近心識的范疇所統(tǒng)攝的物類、非近心識的范疇所統(tǒng)攝的物類、具有攝取領受功能的物類,以至廣泛論說。

  堅性指什么?指地界。堅性統(tǒng)攝的物類指什么?指那些種子。又堅性即那具有堅性的界別;堅性統(tǒng)攝的物類,指發(fā)毛等,或土塊等。近心識的范疇所統(tǒng)攝的物類指什么?指具有攝取領受功能的物類。具有攝取領受功能的物類指什么?指主體內根體范疇統(tǒng)攝的物類。非近心識的范疇所統(tǒng)攝的物類是指什么?指沒有攝取領受功能的物類。沒有攝取領受功能的物類是指什么?指主體外非根體物類范疇所統(tǒng)攝的物類。又心法、心所法所持的種子,稱作近心識的范疇所統(tǒng)攝的物類,稱作具有攝取領受功能的物類;與此相違悖的,稱作非近心識的范疇所統(tǒng)攝的物類,稱作沒有攝取領受功能的物類。又由于有的物類具有隨逐不離自身的生因的緣故,稱作近心識的范疇所統(tǒng)攝的物類、具有攝取領受功能的物類,這理由如前面所說的。和上面說的地界一樣,水、火、風界的自性等事項也當作這樣的解釋,是理應知曉的。

  又在一切聚集成的物類中,在一切時間里都具有一切世界基本元素,如世間現(xiàn)實見到的干柴等物,加以旋鉆就生出火,石塊碰擊也能生出火來;又銅、鐵、金、銀等,用溫度極高的火燒烤就銷融成液態(tài)。面對月亮鐘愛月輪中玻璃寶水珠的冶照光,如清水的月光便流泄下來。又獲得神通的人,由于有心超卓地勝解的力勢,就可以將大地等變成金銀等。

  又聚集成的物類的流轉變化有三種方式;一是長養(yǎng),二是因果相似,三是前世因后世果報變異。長養(yǎng)有二種;一是長養(yǎng)使物體達到豐滿,二是長養(yǎng)使物相顯現(xiàn)盛壯。

  因果相似的流轉有四種;一是對因果相似的流轉的長養(yǎng),二是前世作業(yè)感招后世果報有相似相的流轉,三是前后因果體狀變異性質相似的流轉,四是因果本性不變的流轉。前世因后世果報變異的流轉有二種:一是前世造作招致后世異熟果體生,稱作異熟生;二是阿賴耶識的異熟果所生,稱作異熟生。

  而且,一切聚集成的物類,概略說是依托六種存在方式流轉變化,六種存在方式即對世界起造建托持作用的物類存在方式、使有情眾生得以藏身的物類存在方式、作為人的養(yǎng)身條件的物類存在方式、感官外體物類存在方式、感官內在形式的存在方式、修行禪定法所生的自在物境存在方式。

  【原典

  復次,于諸色聚中,略有十四種事,謂地、水、火、風、色、聲、香、味、觸及眼等五根。除唯意所行色①。

  一切色聚有色諸根②所攝者,有一切,如所說事界③。如有色諸根所攝聚如是,有色諸根所依大種所攝聚亦爾④。所余色聚,除有色諸根,唯有余界⑤。

  又約相攝有十四事⑥,即由相攝施設事極微⑦。若約界攝⑧,隨于此聚有爾所界,即說此聚爾所事攝。若約不相離攝,或內或外所有諸聚,隨于此聚中,乃至有爾所法相可得,即說此聚爾所事攝應知。所以者何?或有聚中,唯一大種可得⑨,如石、末尼、真珠、琉璃、珂貝⑩、璧玉、珊瑚等中⑾;或池、沼、溝、渠、江、河等中⑿;或火焰、燈燭等中⒀;或四方風輪有塵、無塵風等中⒁;蛴芯壑校蠓N可得,如雪濕樹葉、華果等中⒂;或熱末尼等中⒃;蛴芯壑,三大種可得,如即熱樹等中⒄,或動搖中⒅。或有聚中,四大種可得,謂于內色聚中,如薄伽梵說:于各別內身,若發(fā)毛等乃至糞穢,是內地界⒆;若小便等,是內水界;若于身中所有暖事等,是內火界;若上行等風⒇,是內風界。如是若于此聚彼相可得(21),說彼相為有;若不可得,說彼相為無。

  復次,聲于一切色聚中,界故說有,相即不定(22),由現(xiàn)在方便生故(23)。

  風有二種,謂恒相續(xù)及不恒相續(xù)。恒相續(xù)者,謂于彼彼聚有恒旋轉風(24)。不恒相續(xù)者,謂旋風及空行風(25)。

  又闇色、明色,說名空界及孔隙(26),又諸闇色恒相續(xù)者,謂世界中間(27)。不恒相續(xù)者,謂于余處(28)。如是明色恒相續(xù)者,謂于自然光明天(29)中。不恒相續(xù)者,謂于余處(30)。又明闇色(31),謂于顯色增聚(32)應知。

  又由依止色聚種子功能故,若遇相似緣時(33),或小聚無問大聚生,或大聚無間小聚生。由此因緣,施設諸聚有增有減,如經言,若堅、堅攝、近攝、非近攝、執(zhí)受乃至廣說。

  堅云何?謂地。堅攝云何?謂彼種子。又堅者,即彼界;堅攝者,謂發(fā)毛等,或土塊等。近攝云何?謂有執(zhí)受。執(zhí)受云何?謂內所攝。非近攝云何?謂無執(zhí)受。無執(zhí)受云何?謂外所攝。又心心所所執(zhí)種子,名近攝,名執(zhí)受;與此相違,名非近攝,名非執(zhí)受。又隨逐自身(34)故,名近攝、執(zhí)受如前說。如是水等界(35),如理應知。

  又于一切色聚中,一切時具有一切大種界,如世間現(xiàn)見干薪等物,鉆即火生,擊石等亦爾;又銅、鐵、金、銀等,極火所燒,即銷為水。從月愛珠,水便流出(36)。又得神通者,由心勝解力,變大地等成金銀等。

  又色聚有三種流轉:一者長養(yǎng),二者等流,三者異熟生。長養(yǎng)有二種:一處徧滿長養(yǎng),二相增盛長養(yǎng)。等流有四種:一長養(yǎng)等流,二異熟等流(37),三變異等流,四自性等流。異熟生有二種:一異熟體生(38),名異熟生;二從異熟生(39),名異熟生。

  又諸色聚,略說依六處(40)轉,謂建立處(41)、覆藏處(42)、資具處(43)、根所依處(44)、根處、三摩地所行處(45)。

  【注釋

 、俪ㄒ馑猩阂话阏f來,色聚主要是物質的現(xiàn)象,不包括無表色,所以此處將唯意所行色除開。要說明的是,佛家所謂色也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物質。如法處色多屬主觀范疇。

 、谟猩T根:此處作為名詞使用,其中已除意根。

  ③界:指事物的區(qū)別,事物各異的固有性質。

  ④有色諸根……所依大種所攝聚亦爾:此二句的意義乃基于大種與色聚不相離的義理之上。

 、萦嘟纾浩渌刑匦缘氖挛,即除眼、耳、鼻、舌、身以外的,即地、水、火、風、色、聲、香、味、觸。

 、藜s相攝有十四事:此處十四事,也就是前面說的十四事。前文「所說事界」 ,是從「約界攝」角度說的。約界攝與約相攝指的對象事項是同一的,不過前者是從事物本性差別上區(qū)分,后者是從事物相狀差別上區(qū)分。

 、哂上鄶z施設事極微:此句實為「相攝施設以事極微」。事,用作動詞,是借用事物的名來命名。施設,建立、安立,此為安立各類極微并加以命名。

  ⑧約界攝:按事物本性差別統(tǒng)攝事物,即將凡是具有本性的物煩歸統(tǒng)在范疇中,并將其中的物類概略地劃類。

 、嵛ㄒ淮蠓N可得:只有構成物的一種世界基本元素可得。此處唯一大種,不是指只有四人種中的一種,而是指可以觀得的一種。佛家認為一切色均為四大種造成,不是只有一種大種可以造成,然而人們在觀察事物的法相時,不一定都能同時在一物中觀得所有四種。如下講到的二大種、三大種、四大種可得,都是說明各種不同的不相離現(xiàn)象。

 、忡尕悾好烙褚粯拥暮X。珂,美石、玉。古人用它充作貨幣,古天竺人也如此。

 、先缡……珊瑚等中:此類物中可觀得地種法相。

 、谢虺……河等中:此類事物中可觀得水種法相。

 、鸦鹧妗魻T等中:此類事物中可觀得火種法相。

  ⒁四方風輪有塵、無塵風等中:此類事物中可觀得風種法相。

 、友駱淙~、華果等中:雪濕即現(xiàn)水種,樹葉、華果即現(xiàn)地種。

  ⒃熱末尼等中:熱即現(xiàn)火種相,末尼即現(xiàn)地種相。

 、諢針涞戎校簾岈F(xiàn)火種相,樹現(xiàn)地種相,樹含水現(xiàn)水種相。

 、謩訐u中:指樹動搖,動搖現(xiàn)風種相,樹現(xiàn)地種相,樹含水現(xiàn)水種相。

 、装l(fā)毛等乃至糞穢,是內地界:發(fā)毛、糞穢作物都現(xiàn)堅相,能保持自形,所以現(xiàn)出地種相。內地界,即體內或根體中的地性,或作內地種。

 、厣闲械蕊L:身體上部呼吸運行等類風。

  (21)若于此聚彼相可得:在此不相離的所有聚集成的物類中,有那一定法相可以觀得。

  (22)相即不定:聲音的相狀當即不確定。

  (23)由現(xiàn)在方便生故:聲音由于現(xiàn)前方便的條件隨機發(fā)生(所以它的相,當即不確定)。

  (24)彼彼聚有恒旋轉風:那些物類有恒常不間斷的來回旋轉風動。例如內風界的呼吸,外風轉的旋動托持世界。

  (25)旋風及空行風:空中旋風一陣即逝,空中一般風的運行有間斷,所以不恒相續(xù)。

  (26)空界及孔隙:空界即有闇色,又有明色;孔隙只有闇色。

  (27)世界中間:即空劫,世界已壞滅,尚未再形成,其間稱世界中間。佛家說世界中間,無眾生居,闇色恒續(xù)。

  (28)不恒相續(xù)者,謂于余處:闇色不恒相續(xù)的現(xiàn)象,指的是世界處在非中間時節(jié)有眾生居住的明闇色現(xiàn)象。參見前面世界成壞部分。

  (29)自然光明天:諸天眾自身自然地輝耀光明。佛家說人因食用雜糧五味,所以生臭穢惡色;而諸天不食人間煙火,內外清潔無穢,所以身體自然曜光。

  (30)余處:指地獄、餓鬼、畜生、人。

  (31)明闇色:佛家對色澤的中間層次所立的概念,即介于明色與闇色之間的。

  (32)于顯色增聚:在青、黃、赤、白之類的顯色上面再增加其他色。聚,色聚。

  (33)遇相似緣時:色聚種子各自與自身相同種子和合在剎那間聚色生。相似緣,此處特指自與自身緣接 。

  (34)隨逐自身:隨逐不離自身的生因,即所造色隨逐造色種子,造色種子隨逐大種。隨逐,隨應不離。

  (35)如是水等界:如地界一樣,水界、火界、風界……。前文「堅云何?……又隨逐自身故」,是以地界或地種為例,闡述堅、堅攝、近攝、非近攝、執(zhí)受;此處說「水等界」,則強調對水、火、風等界也應作如此理解。

  (36)從月愛珠,水便流出:佛家稱人受月光為月愛,因月光能除人熱惱。月輪下面由頗胝迦(玻璃)水珠構成,能冷能照。

  (37)異熟等流:前后世果報本屬于異熟,因果兩者的等流佛家稱為假等流。例如前世殺生已使自己短命,后世感果也是短命,前后兩者短命相似,所以前后因果流轉稱為等流。

  (38)異熟體生:由異熟因生異熟果體,即作業(yè)生異熟。

  (39)從異熟生:即異熟所生,或異熟果所生,此處指阿賴耶識所生。

  (40)六處:此處不是指十二處中的內六、外六處,而是指一切色存在的處所方式或存在方式,不能簡單理解為處所。

  (41)建立處:六依持中的建立依持,即風輪、水輪、地輪。

  (42)覆藏處:使有情得以藏身的物類存在方式,即洞穴、屋宇等。

  (43)資具處:作為人的養(yǎng)身條件的物類存在方式,即指十種身資具。

  (44)根所依處:感官外體物類存在方式,即浮塵根。根處,感官內在形式的存在方式,即勝義恨、凈色恨、感知神經。

  (45)三摩地所行處:修行禪定法所生的自在物境存在方式。佛家說的修習禪定可以憑超卓的勝定力自在地變現(xiàn)色、聲、香、味等境,此種有形質相的事物類屬于「法處色」。

精彩推薦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