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梵文 Yogācāra-bhūmi-?āstra佛教論書。簡稱《瑜伽論》。瑜伽師地,意即瑜伽師修行所要經歷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稱《十七地論》。相傳為彌勒菩薩口述,無著記錄。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國法相宗的根本論書。...[詳情]

瑜伽師地論 本地分 三摩呬多地第六

1本地分——三摩呬多地第六

  【譯文

  已說完有尋有伺等三種境界。

  什么是三摩呬多境界呢?略語說:

  總標和安立、作意、相差別,含攝各經要旨,最后強調的是與此相關的各種名義。

  如概略說三摩呬多境界,應當知曉要通由基本范疇、概念安頓、作意差別、相狀差別、簡略攝取眾經典宗旨要義、其他有關的種種名義。

  什么是基本范疇?指此境界中概略分有四種范疇:第一、靜慮,第二、解脫,第三、等持,第四、等至。

  所說的靜慮,指這樣四種:第一、從厭離欲界生出的有尋有伺靜慮,第二、從定心中生出的無尋無伺靜慮,第三、脫離因修習定法所生的喜悅情感的靜慮,第四、非苦非樂的感受和一切念想都達到極其清凈的靜慮。

  所說的解脫,指這樣八種:第一、生在欲界,已離欲界欲,未離色界欲,面對外在種種事物現象作出正確殊勝思惟判斷的解脫;第二、生在欲界,已離色界欲,雖已修證無色界定,但未能思惟此定境內的光明相,僅僅對外在種種事物現象作出正確殊勝思惟判斷的解脫;第三、修習清凈圣行圓滿,身處賢圣隨意自在的解脫;第四、在空無邊處天處已得離欲,并對無邊虛空作正確殊勝思惟判斷的解脫;第五、在識無邊處天處已得離欲,并對無邊內識作正確殊勝思惟判斷的解脫;第六、已修達無所有處天處,仍對無邊內識作正確殊勝思惟判斷的解脫;第七、已修到非想非非想處天處,已脫離下界一切關于有所有、無所有心念的解脫;第八、一切思想感受寂滅,身處圣位達到最勝清凈寂靜隨意自在的解脫。

  所說的等持,指這樣三種三摩地,第一、空,第二、無,第三、無相。還有一種三分法,指有尋有伺等持、無尋唯伺等持、無尋無伺等持。還有一種三分法,指小范疇等持、大范疇等持、無量范疇等持。還有一種二分法,指修正觀法中的一部分、修止觀法中的全部。還有一種三分法,指同有喜運行的靜慮諸等持、同有樂運行的靜慮諸等持、同有舍運行的靜慮諸等持。還有一種四分法,指修定達到的境界四方面。還有一種五分法,指五種無漏無染的圣智相的等持。還有一種五分法,指諸圣賢對境專注一心的具有尋、伺、喜、樂、寂滅的等持。還有一種是有主導因和輔助因的無漏無染的正等持;還有一種是像金剛一樣堅牢能摧伏一切煩惱的等持;還有有學的、無學的、超出于小乘的有學和無學境界的等持。

  所說的等至,指在修定的過程中用所掌握的真諦作五種針對性觀照,以斷離各種煩惱,達到內心安和平等;具有八種以殊勝思惟判斷治伏所緣對境的等至;從十方面對徧一切處作殊勝思惟判斷治伏所緣對境的等至;無色界四天處等至;修習背離一切念想的無想、寂滅諸心心所法的等至;修習滅凈一切念想定等等至。

  【原典

  本地分中三摩呬多地①第六

  已說有尋有伺等三。

  云何三摩呬多地?嗢柁南曰:

  總標②與安立,作意相差別,攝諸經宗要③,最后眾雜義④。

  若略說三摩呬多地,當知由總標故、安立故、作意差別故、相差別故、略攝諸經宗要等故。

  云何總標?謂此地中略有四種:一者靜慮,二者解脫,三者等持⑤,四者等至⑥。

  靜慮者,謂四靜慮:一從離生有尋有伺靜慮⑦,二從定生無尋無伺靜慮⑧,三離喜靜慮⑨,四舍念清凈靜慮⑩。

  解脫者,謂八解脫:一有色觀諸色解脫,二內無色想⑾觀外諸色解脫,三凈解脫⑿身作證⒀具足住⒁解脫,四空無邊處⒂解脫,五識無邊處解脫,六無所有處解脫,七非想非非想處解脫,八想受滅身作證具足住解脫。

  等持者,謂三三摩地:一空⒃,二無愿⒄,三無相;復有三種,謂有尋有伺、無尋唯伺、無尋無伺;復有三種,謂、帧⒋螈、無量⒇;復有二種,謂一分修(21)、具分修(22);復有三種,謂喜俱行(23)、樂俱行(24)、舍俱行(25);復有四種,謂四修定(26);復有五種,謂五圣智三摩地(27);復有五種,謂圣五支三摩地(28);復有有因有具圣正三摩地(29);復有金剛喻三摩地(30);復有有學、無學、非學非無學等三摩地(31)。

  等至者,謂五現見(32)三摩缽底、八勝處三摩缽底(33)、十徧處三摩缽底(34)、四無色三摩缽底、無想三摩缽底、滅盡定等(35)三摩缽底。

  【注釋

  ①三摩呬多地:Samahita地,即等引地。等引,定的別名;等,身心安和平等;引,定心專注導引。因此等引地可直譯為定心專注引導身心安和平等的境界。

  本論開篇的嗢柁南說成「三摩地俱」,表明本論將三摩呬多與三摩地(Samadhi)視為同一的,即都泛指定。但是在名相具體運用中,兩者又有所差異,三摩地側重一心境;三摩呬多地側重定心等。

  本地即本論的卷十一至卷十三的前一部分,本論是從六個大的方面加以論述,本注譯僅節(jié)選了其中總標和安立部分文字。

  ②總標:意指主要范疇,或基本名相。

 、蹟z諸經宗要:攝取眾經典宗旨要義。此方面專用以解釋八解脫。

  ④眾雜義:有關的種種名義。

 、莸瘸郑憾ǖ膭e名,梵名即三摩地。意即心專注一境平等維持。

 、薜戎粒鸿竺彽(Samapatti),意即定心專注達到身心安和平等境界。它與三摩呬多的區(qū)別俱在一者側重引向,一者側重已至。其實在經典中兩者往往混用。

  ⑦從離生有尋有伺靜慮:此靜慮為初靜慮,此靜慮雖因離欲而生,卻不能觀出尋、伺的過咎,所以是離欲貪而不能離尋、伺貪。

 、鄰亩ㄉ鸁o尋無伺靜慮:此靜慮為第二靜慮,因恃定力觀出尋、伺的過咎,所以脫離尋、伺貪,因而此靜慮又稱作尋、伺寂靜靜慮。但此靜慮尚未離喜貪。

 、犭x喜靜慮:此靜慮即第三靜慮。人們在修定法進入第一、第二靜慮境界,因至脫欲和寂滅尋、伺,往往產生自我慶幸喜悅、樂于增上的情感,佛家稱作喜。存在喜貪仍然不是究竟的清凈。此靜慮能觀出喜的過咎加以寂滅,所以又稱作喜寂靜靜慮。但此靜慮未能觀樂過。

 、馍崮钋鍍綮o慮:此即第四靜慮,觀出樂的過咎加以舍離。所以此靜慮又稱作樂寂靜靜慮。人們在修定法進入第三靜慮境界,因至脫離諸煩惱又未舍離一切念想,往往產生解脫樂的情感,佛家稱作樂;不能舍樂稱作樂貪。

 、蟽葻o色想:對無色定內在的相狀不作思惟。

 、袃艚饷摚阂衙撝T苦樂,已舍諸念,已脫凈不凈變化的障礙。

 、焉碜髯C:修習圓滿已成就為賢圣。

  ⒁具足。盒蘖晥A滿隨意自在。

 、涌諢o邊處:無色界四天第一天,也是無色定第一境界。

 、钥眨河^察修習空。修此三摩地,能認明外在各種現象事物變化無常沒有常樂,五蘊和合原本是虛,從而空去貪欲等一切煩惱;認明內心精神執(zhí)迷我的真實存在及身外物為我實有等觀念見解的謬誤加以摒棄,并思惟契合空性。

 、諢o愿:觀察修習空從而對無常有苦的生活不存希愿。

  ⒅。盒》懂犎Φ。緣接的對象相事理小,所觀想的事物小,內心產生的正信念和正確思惟判斷僅為初等階段。

 、状螅捍蠓懂犎Φ。緣接的對象相事理大,所觀想的事物大(如觀諸天光明遍大地大海),內心產生的正信念和殊勝見解達到上等階段。

  (20)無量:無量范疇的三摩地。緣接的對象是無量的事理,所觀想的事物相是無邊無際的,內心產生的正信念和殊勝悟解是無量無邊的。

  (21)一分修:修奢摩他毗缽舍那(samatha-Vipasyana)的一部分。奢摩他,止息、寂靜,止息妄念,專心一境,也即定。毗缽舍那,觀照、智慧,也即慧。一分修即修止觀中的止或觀。

  (22)具分修:修奢摩他毗缽舍那的所有部分,即止觀(定慧)雙修。

  (23)喜俱行:同有喜運行的靜慮諸三摩地。此類靜慮有初靜慮、第二靜慮的諸三摩地。意即此類靜慮中都有喜運行。

  (24)樂俱行:同有樂運行的靜慮三摩地。此類靜慮有第三靜慮諸三摩地。

  (25)舍俱行:同有舍運行的靜慮諸三摩地。此類靜慮有第四靜慮以上諸三摩地。

  (26)四修定:以上的分類多是縱向的,四修定分法則是橫向,即修定得到的靜寂相狀、修定得到的觀照智力、修定得到的入圣慧解、修定得到的盡滅有漏。

  (27)五圣智三摩地:五種無漏無染的圣智相的三摩地。圣,無漏、無染、善性。五圣智即自體智(明識圣性無染無執(zhí))、補特伽羅智(Pudgala智,即人智,識明此三摩地非凡夫能近)、清凈智(識明此三摩地寂靜微妙)、果智(識明此三摩地果報安樂)、入出定相智(識明此三摩地以正念入定、出定)。

  (28)圣五支三摩地:圣賢心一境性的具有尋、伺、喜、樂、寂滅的三摩地。此處圣,指四靜慮所有圣賢心專注緣境。

  (29)有因有具圣正三摩地:有主導因和輔助因的無漏無染的正三摩地。有因,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yè)、正命。有具,意為輔助因,即正精進、正念。此七正與正三摩地(正定)合稱為八正道。

  (30)金剛喻三摩地:像金剛一樣堅牢能摧伏一切煩惱的三摩地。即最后邊學(無學阿羅漢位)三摩地。

  (31)非學非無學等三摩地:一切世間三摩地。此三摩地不能斷惑,能斷惑的三摩地一為有學,一為無學即學到無須再學的境界。

  (32)五現見:五種針對性觀照斷滅煩惱之法。五現見又分為三類:第一類稱為治伏對治,又指觀身不凈,此類包括二種現見,即觀內身朽穢不凈、觀外身及身一切朽穢不凈;第二類稱為斷滅對治,又指觀識流轉,此類包括二種現見,即粗觀察(觀生滅相續(xù)、生身輾轉相續(xù))、細觀察(觀種種心識差別、種種時間內種種心識異生異滅);第三類稱為觀察于斷(觀有學者未離欲俱住二世間、阿羅漢果不受后有),F見,已掌握真諦修此等至。

  (33)八勝處三摩缽底:具有八種以勝解治伏所緣對境的等至。勝處,以勝解治伏所緣對境,又稱勝知勝見。八勝處,㈠內有色想外諸色觀少、㈡內有色想外諸色觀多、㈢內無色想外諸色觀少、㈣內無色想外諸色觀多、㈤內無色想外諸色觀青、㈥內無色想外諸色觀黃、㈦內無色想外諸色觀赤、㈧內無色想外諸色觀白。

  (34)十徧處三摩缽底:從十方面對徧一切處作勝解以治伏所緣對境的等至。十徧處,即地、水、火、風、青、黃、赤、白、虛空、識。

  (35)等:包括非想非非想定。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