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梵文 Yogācāra-bhūmi-?āstra佛教論書。簡稱《瑜伽論》。瑜伽師地,意即瑜伽師修行所要經歷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稱《十七地論》。相傳為彌勒菩薩口述,無著記錄。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國法相宗的根本論書。...[詳情]
瑜伽師地論 本地分 意地第二之三
【譯文】
又如佛經所說的善性、不善性、非善非惡性,他們的差別怎樣?眾多善性現象的差別:
有的確立一種,依據行事不會帶來罪報的理義。
有的確立二種,指由原先的努力感得的,現已成為本性的善和聽聞正法依理修行的善。
有的確立三種,指自性清凈的善,與自性清凈善相應生起的心理活動,由自性清凈善和相應的心理活動所引起的善性身、語造作。
有的確立四種,指行的善能導致生到諸天或富貴家族受樂的果報、修習解脫塵世煩惱的善、修習達到初生無漏智照見真理階段的善和修習達到永斷煩惱涅槃出世的善。
有的確立五種,指修行布施的善、持戒修行的善、勤修佛道的善、能導引入人天可愛趣居的善、能導引脫離塵世入涅槃清凈的善。
有的確立六種,指善性的色、受、想、行、識等五蘊和通過無漏智的判斷選擇達到寂滅清凈的善。
有的確立七種,指念住所統(tǒng)攝的善、正勤所統(tǒng)攝的善、神足所統(tǒng)攝的善、由五根所統(tǒng)攝的善、由五力所統(tǒng)攝的善、由覺支所統(tǒng)攝的善、由合佛道的正理所統(tǒng)攝的善。
有的確立八種,指起迎合掌、問訊禮敬的造作一類的善,贊頌別人的妙說、稱揚別人的實德一類的善,供養(yǎng)侍奉病人一類的善,尊敬對待師長一類的善,隨著他人善行心生喜悅一類的善,虔誠祈禱諸佛傳法一類的善,將自己修行獲得的功德回施給眾生一類的善,修習最高佛乘無量功德一類的善。
有的確立九種,指普度眾生的種種機智方法、剛斷惑并且不再受惑間隔的無漏智慧、已斷惑并證悟真理的智慧、已獲解脫道后更努力達到果德圓滿等四種所統(tǒng)攝的善,以及脫離不了利養(yǎng)的修道、修習自利小乘道、修習自利又利他的大乘道、修習世間行善的道、修習出世間涅槃清凈的道等五種所統(tǒng)攝的善。
有的確立十種,指為求得名利回報作的善、只為利益眾生不求名利回報作的善、聽受有道人的妙說產生的善、自己思惟悟得佛法產生的善、遵守佛教規(guī)定的身語意戒律一類的善、既不遵守也不反對佛教規(guī)定的身語意戒律所行的善、作為佛道根本善的附屬的十種善、修習聲聞乘教法所統(tǒng)攝的善、修習獨覺乘教法所統(tǒng)攝的善、修習大乘教法所統(tǒng)攝的善。
還有確立這樣十種的,即欲界所系的善,初、二、三、四禪天所系的善,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所系的善,修習不再落入三界生的佛道所統(tǒng)攝的善;另有確立這樣十種的,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不瞋、不癡等十善業(yè)道;還有確立這樣十種的,即屬于學道圓滿無需再學境界的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yè)、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正解脫、正智所統(tǒng)攝的善;還有十種劃分確立法,指能感招投生八種受福處的善,以及生為轉輪王的善,以及能趣向徹底覺悟契悟真如的善。
以上種類,就是眾多善的種種差別。
概略說善有二種涵義,指能獲得生在可樂的人、天趣的果報,能正確透徹地認知事物以及那些事物現象所導致的果報。
不善法,指與善法相違悖以及對善法的障礙,因為它會獲得不可樂的地獄、鬼、畜生趣的果報,以及不能正確地認知事物現象。
非善非惡法,可概略分為四種,指造作導致的果報生,以及一部分有軌則的舉止、工藝技巧和變化心。如果眾多工藝技巧的操作僅僅是為了娛樂,不是為了謀生,不是想依賴它們養(yǎng)命去操習它們,更不是為了對善的抉擇,那么這種操習工藝技巧的心念就是污染心性的;其余的是非善非惡性的。如同操習工藝技巧的心念一樣,對有軌則的威儀的劃分也是這樣。
變化心有二種,指善性的和非善非惡性的。
【原典】
又如經言善、不善、無記者,彼差別云何?謂諸善法:
或立一種,由無罪義故。
或立二種,謂生得善及方便善。
或立三種,謂自性善①、相應善②、等起善③。
或立四種,謂順福分善④、順解脫分善、順決擇分⑤善及無漏善。
或立五種,謂施性善、戒性善、修性善、愛果善、離系果善。
或立六種,謂善色、受、想、行、識及擇滅⑥。
或立七種,謂念住所攝善⑦、正勤所攝善⑧、神足所攝善⑨、根⑩所攝善、力⑾所攝善、覺支⑿所攝善、道支所攝善⒀。
或立八種,謂起迎合掌、問訊禮敬業(yè)所攝善,贊彼妙說、稱揚實德所攝善,供奉病者所攝善,敬事師長所攝善,隨喜所攝善,勸請所攝善,回向⒁所攝善,修無量所攝善。
或立九種,謂方便⒂、無間、解脫⒃、勝進⒄道所攝善,及軟、中、上⒅、世、出世道所攝善。
或立十種,謂有依善⒆、無依善⒇、聞所生善、思所生善、律儀所攝善、非律儀非不律儀所攝善、根本眷屬所攝善(21)、聲聞乘所攝善、獨覺乘所攝善、大乘所攝善。
又立十種,謂欲界系善,初、二、三、四靜慮系善,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系善,無漏所攝善;又有十種,謂十善業(yè)道;又有十種,謂無學(22)正見乃至正解脫、正智(23);又有十種,謂能感八福生(24)及轉輪王善、及趣不動善(25)。
如是等類,諸善差別。
略說善有二種義,謂取愛果義,善了知事及彼果義。
不善法者,謂與善法相違,及能為障礙,由能取不愛果故,及不正了知事故。
無記法者,略有四種,謂異熟生及一分威儀路、工巧處及變化。若諸工巧但為戲樂,不為活命,非習業(yè)想,非為簡擇,此工巧處業(yè)是染污(26);余是無記。如工巧處,威儀路亦爾(27)。
變化有二種,謂善及無記(28)。
注釋
、僮孕陨疲鹤孕郧鍍舻纳,具體指心所法中的善法類,即信、精進、慚、愧、無貪、無瞋、無癡、輕安、不放逸、行舍、不害。
、谙鄳疲褐概c自性善相應起的心所法。
③等起善:指由自性善、相應善所引起的善性的身、語造作。
④順福分善:能導致生到諸天或富貴家族受樂的果報的善。意即善之果能順福分。
、輿Q擇分:決擇,即抉擇,指智性的判斷、選擇。分,階段、部分。決擇分,即指見道所具有的無漏真智,能抉擇斷疑分別四諦相,從而能初入圣道。
、迵駵纾和ㄟ^無漏智的判斷選擇達到寂滅。擇,即簡擇、抉擇。滅,寂滅涅槃。善五蘊屬于有漏范疇,擇滅屬于無漏范疇。
⑦念住所攝善:四念住所攝的善。佛家道諦有七科三十七道品之分,其中第一科為四念住(也作四念處)。所謂念住,即用智能觀照對象并使心念明記。四念住包括身念處,觀身不凈;受念處,觀受是苦;心念處,觀心無常;法念處,觀法無我。
⑧正勤所攝善:四正勤所攝的善。四正勤又作四正斷,即三十七道品中的第二科,包括已生惡今勤修使它斷滅,未生惡今勤修使它不生,未生善今勤修使它生起,已生善今勤修使它增長。
、嵘褡闼鶖z善:四種神足所攝的善。四神足又作四如意足,即三十七道品中的第三科,包括欲神足、勤神足、心神足、觀神足。神足即神通如意的禪定。
、飧杭锤,根源。此有五根,非指感官,而是指能生圣道的五種慧根。五根包括信根;進根,即勤根;念根,即念住;定根,即四禪;慧根,即抉擇四諦。
、狭Γ捍擞形辶,即五慧力,由五慧根增長的勢力維護修行入圣,包括信力、進力、念力、定力、慧力。
、杏X支:此有七覺支,又名七覺分、七等覺支、七菩提分等。覺,覺悟。支,分、品類。七覺支包括擇法覺支,擇法即依佛道抉擇;精進覺支;喜覺支,得悟佛理,法喜意悅;輕安覺支,斷卻煩惱,身輕意安;念覺支;定覺支;行舍覺支,舍棄一切分別,心無偏頗,平等寂靜。
、训乐鶖z善:八正道統(tǒng)攝的善。八正道又稱八圣道、八圣道分、八直圣道、八支圣道等。正道,合乎佛道的正理,包括正見,智見四諦理;正思惟,智思四諦理;正語,即言語純正和善順依佛法;正業(yè),行為純正和善循依佛德;正命,用符合佛教規(guī)范的方式謀生;正精進,在修善解脫上精進不懈;正念,憶念正道;正定,依法禪定身心清凈入無漏定。
、一叵颍河肿骰叵(Parinamana) ,大乘慈悲行要由將修行覺悟所獲得功德果回施給眾生,做到普濟眾生,自、他同入圣道。
⒂方便:即方便善巧(Upayakausala) ,大乘為普度眾生所采用的種種機動手段。
、詿o間、解脫:才斷惑且不被惑間隔的無漏智慧稱為無間道,又作無礙道。已斷惑并證悟真理的智慧稱為解脫道。無間道為前念的因道,解脫道為后念的果道。
⒄勝進:即勝進道,在獲解脫道后更進一步達到果德究竟圓滿。
方便、無間、解脫、勝進為達涅槃四道。第一方便,有的稱作加行。
⒅軟、中、上:此三道是佛家對修行道劃分的三個境界。軟,即軟道,脫離不了利養(yǎng)的修道;佛家稱有利養(yǎng)為軟。中,中道,指修習自利之道,即小乘道。上,上道,指修習圓滿自利又利他的大乘道。
、子幸郎疲鹤魃剖菫榱饲蟮妹貓。
、責o依善:作善不為名利回報,只是行菩薩道,回向眾生,證無上佛道。
(21)根本眷屬所攝善:實指十善業(yè)道范疇,即在家修行的善性造作,包括身三善業(yè)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口四善業(yè)即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意三善業(yè)即不貪、不瞋、不癡。根本眷屬,入佛道的善道為根本,達到根本善道之前所作的善事努力為眷屬,所以根本眷屬所攝善又稱作根本所攝善先起加行。
(22)無學:學道圓滿無需再學為無學境界。聲聞乘中前三為有學,意即還得進趣修習;阿羅漢果為無學。
(23)正智:即圣智。
(24)感八福生:作善感招生八種受福處。八種受福處即人世大富貴家族、六欲天、梵眾天。
(25)趣不動善:作業(yè)能趣向徹底覺悟契悟真如。不動,真如體性常住不動,大菩提心大寂不動。
(26)此工巧處業(yè)是染污:佛家認為,如果作工藝技巧既不是出于謀生養(yǎng)命,又不是為了行善,就是對心性的污染。
(27)如工巧處,威儀路亦爾:如同工巧處,威儀路如果只是為了娛樂(如為伎樂扮戲),也會是這樣,是對心性的污染。
(28)變化有二種,謂善及無記:變化心有二種,一種是善性,指的是為利益別人起變化;一種是無記心,指只是為方便嬉戲起變化。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三(9)
- 《勝鬘經》解說
- 勝鬘經 源流
- 瑜伽師地論講記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9)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8)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7)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6)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5)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4)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3)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2)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1)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7)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6)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5)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4)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3)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2)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1)
- 楞嚴經白話文卷一
- 第一卷 忉利天宮神通品
- 卷一 序品 第一
- 第四卷 閻浮眾生業(yè)感品
- 第六卷 如來贊嘆品
- 第二卷 分身集會品
- 第三卷 觀眾生業(yè)緣品
- 第八卷 閻羅王眾贊嘆品
- 第五卷 地獄名號品
- 第七卷 利益存亡品
- 妙法蓮華經注音 序品第一
- 第十三卷 囑累人天品
- 第九卷 稱佛名號品
- 第十二卷 見聞利益品
- 第十卷 校量布施功德緣品
- 《地藏經》贊
- 第十一卷 地神護法品
- 《地藏經》開經偈
- 楞嚴經白話文卷二
- 《華嚴經》原文卷一至卷五
- 妙法蓮華經弘傳序
- 楞嚴經注音 第一卷
- 卷一 方便品 第二
- 《地藏經》回向偈
- 妙法蓮華經注音 譬喻品第三
- 妙法蓮華經注音 方便品第二
- 卷二 譬喻品 第三
- 楞嚴經白話文卷三
- 楞嚴經白話文卷四
- 卷七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第二十五
- 卷二 信解品 第四
- 楞嚴經注音 第七卷
- 妙法蓮華經注音 化城喻品第七
- 卷三 化城喻品 第七
- 卷三 藥草喻品 第五
- 卷六 藥王菩薩本事品 第二十三
- 妙法蓮華經注音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 楞嚴經白話文卷十
- 楞嚴經白話文卷五
- 卷四 五百弟子受記品 第八
- 圓覺經講的是什么內容?圓覺經概說
- 《大寶積經》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經是怎么來的?楞嚴經的由來故事
- 佛經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講記
- 念地藏經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經》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經是大乘經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偈頌:人生在世間,應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經》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誰翻譯的?心經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注音版
- 法華經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的解讀
- 《心經》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
- 《父母恩重難報經》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經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菩薩生地經注音版
- 從《壇經》片段,瞻仰學習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