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jīng)
《華嚴經(jīng)》全名《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梵文:☉〉,mahā-vaipulya-buddhavata猞愀欀愀-sūtra) 。大方廣為所證之法,佛為能證之人,證得大方廣理之佛也,華嚴二字為喻此佛者。因位之萬行如華,以此華莊嚴果地,故曰華嚴。又佛果地之萬德如華,以此華莊嚴法身,故曰華嚴。華嚴經(jīng)是大乘佛教修學(xué)最..[詳情]
四十華嚴 第一卷 第19講
《四十華嚴》第19講(2007年5月6日)A
我們今天那要接著那上一次所講的部分,來繼續(xù)往下講。所以我們先看一下經(jīng)文,大家對對地方。是在第八頁,第一卷第八頁。我們從第二段,也就是第三行開始看。上一次講到這一段,我們這一次呢,那要從這個地方開始。
我把經(jīng)文念一遍,大家對地方:
“爾時世尊?知諸菩薩一切大眾心之所念?大悲為身?大悲為門?大悲為首?以大悲法而為方便?充滿虛空?徧周法界?入于師子頻申三昧。入三昧已?一切世間普皆嚴淨。”
我們今天,先看這一段。把上一次簡單的帶過,那今天我們要正式的,來跟各位說明這段經(jīng)文。
這段經(jīng)文,在一個生命體里頭來講,它是個非常重要的一個記錄。從經(jīng)文上來講,《華嚴經(jīng)》最重要的一段話,就是這一段。
它的重點在哪里,我們必須分開來,一點一滴的,跟各位分幾個段落來說明。因為,一般人在看這些經(jīng)文哪,就“白紙寫黑字,誰說我不懂”?我就跟各位講啊,懂的不算,要做到才算,知道不算。為什么呢,那我們來了解一下。
第一個]一個一個我們問哪:“爾時”,什么時候?大家都說“那個時候”。“那個時候”是什么時候?
我們開宗明義,第一講,講《華嚴經(jīng)》的第一句話,我都跟各位交代很清楚:《華嚴經(jīng)》像一幅畫,不是一部電影。你要記得這一個原則。所以“爾時”是什么時候──就是畫的那個時候,那個畫現(xiàn)前的那個時候。這個“爾時”就是“如是我聞,一時???”的那個“時”。因為它是畫面,它為了跟你解釋,它分開來一段一段的講,一段一段的看。那么時間是同一個時間,不管這個經(jīng)文拉得再長遠,再怎么后面,他都是那個時間。因為畫面出現(xiàn),是只有一個時間。
就像我們看后面的極樂世界圖。這張圖啊,假如你要修凈土的人,這張畫,你最少要看兩年,最少要看兩年。假如兩年看的都還跟第一次看的一樣,這個人保證不會往生,你放心。要想往生極樂世界呀,你不必念佛,你把這張畫看清楚,你就一定往生,而且上品上生。因為你在看哪──“熱鬧啊”,“很漂亮啊”,“色彩很鮮艷哪”,套一句佛教的術(shù)語說,“好莊嚴喏”,“好殊勝喏”,那就“沒有了”。那假如是這樣的話,那你學(xué)佛啊,還沒上道。
你注意看──我舉一個例子,你注意看。大家都看過這一幅畫,我現(xiàn)在舉個例子你看看,F(xiàn)在都看到了。你有沒有看到中間,最中間就是阿彌陀佛對不對,阿彌陀佛的亭子有幾根柱子?你看啊,有幾根柱子?有沒有?旁邊兩個亭子,一個是觀世音菩薩的亭子,一個是大勢至菩薩的亭子,對不對,有幾根柱子呀?“兩根”,這不是很莫名其妙嗎?你用物理現(xiàn)象看看,兩根柱子的亭子怎么蓋呀?有沒有?三根柱子的話,怎么樣站得穩(wěn)呢?有沒有?
你不要用大腦去想。我告訴你,用大腦,你一定沒答案,你一定會把它解釋錯誤。因為呀,它不是叫你看亭子,它要你看的是生命。你看不到生命,你只看到亭子,那你只看到物理現(xiàn)象,沒看到生命的真理。留意到吧?
我簡單講一下,因為這個理論要講開來,是講不完了。菩薩為什么三根柱子啊──“三法印”,就這么簡單。佛為什么兩根柱子啊,是不是“二法印”哪?那你又搞錯了,沒有“二法印”──就是“權(quán)實二法”。有真實法,有方便法;教化眾生要用方便法,達到極果要用真實法。修行就這樣,所以它權(quán)實二法。所以它兩根柱子,表達這個意思。三根柱子,表達菩薩追求極果最高境界,就是三法印嘛。懂嗎?所以,盡管是大乘經(jīng)典,離不開三法印。因為三法印把它撐著嘛。
亭臺樓閣,不是物理現(xiàn)象的。今天你搞極樂世界呀,是“懶得賺錢才要跑到極樂世界去啊,吃喝衣食非常豐富啊”,那你根本搞錯了,根本搞錯了。“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哪,要想擁有那么殊勝的境界,是要勞苦修行,要勤苦修行才能獲得的。不要以為說“人家我──爸爸給我很多,我天生就這么聰明”──那是因為你前輩子修來的。不要以為“天生會有”的。什么叫“天生”啊?“天生”,是無知的人講“天生”──是“前輩子累積的總和,這輩子兌現(xiàn)”叫“天生”啊。
你不要忘了你前輩子那也辛苦修行的,這輩子就拼命浪費呀!所以我們跟各位講:這輩子啊,你有很多東西可用,物質(zhì)很豐富,同樣的你要節(jié)儉哪,不要浪費水源,不要浪費電源,不要浪費資源。那你下輩子呀,就生在沒水洗澡的地方,一輩子洗三次:出生洗一次,結(jié)婚洗一次,要死再洗一次(不是要“死了再洗一次”)。不能浪費。
同樣的,我們也是要精進。不要喪失了這輩子的福報,來造業(yè)啊,那叫隔世怨。三世怨哪──前輩子窮、拼命修福報,這輩子富了、拼命浪費造業(yè),那下輩子再受苦受難,所以叫三世怨哪。
所以我們期望各位真的把它弄好、學(xué)好。
好,現(xiàn)在回過來看這邊。那個只是個媒介,因為剛好道場有這樣的殊勝,我們才給各位這樣一個因緣。那你要看得到。
《華嚴經(jīng)》其實就是佛陀成道的時候的那個殊勝境界,它把它記錄下來,把它做記錄,記錄下來的,那你現(xiàn)在在看那個記錄。其實佛陀成道境界是:啪,展現(xiàn)出來。那當時沒有照相機呀,對不對?只有做記錄啊。記錄又很麻煩,突然間哪要把那么殊勝、那么豐富的境界全部記錄下來,誰能記呀?像你我這種笨拙的動作啊,記不了幾個,記不了幾個。而且佛陀入定成道以后,幾天他就離開了。像你我這種根器都不行。
只有像大龍菩薩──大龍啊,龍啊、大根器,他有特別大的根器所以叫大龍,簡稱大龍菩薩──他全部記錄下來,再把它收藏龍宮。又是龍,有沒有?龍宮啊。有很多笨蛋學(xué)者就跑到龍宮去找,那個下得去大概回不來──除了孫悟空以外。你找不到龍宮的。龍宮在哪里呀?在我們的自性海中。你要從這里去自性海去相應(yīng),你才見得到佛陀的境界,
后來呀,有個很有根器而且又很有建設(shè)性的菩薩,那叫做龍樹菩薩,也是龍。《華嚴經(jīng)》就跟這個龍?zhí)貏e有關(guān):第一個是“大龍菩薩”,然后“收藏龍宮”,“龍樹菩薩”再把它請出來。
現(xiàn)在,各位你要是開悟的人,統(tǒng)統(tǒng)叫龍樹菩薩,你就能夠從自性海中,再把《華嚴經(jīng)》背誦出來。關(guān)鍵就在這里。
所以這個地方啊,我們回過來看,“爾時”就是大龍菩薩進入的那個境界,就是龍樹菩薩進入的境界,就是佛陀成道時候的那個境界。這樣,你了解那個意思嗎?都不了解,對不對?所以都沒有聲音,鴉鵲無聲。不要鼓掌,你都不了解,還有什么好鼓掌的。
這告訴我們哪,任何人真正開悟成就的境界是一樣的,佛陀、大龍、龍樹,都一樣的。大龍菩薩是誰呀?未來的你,知道嗎?龍樹菩薩是誰呀?未來的未來的你。講你不好聽,講我;“我”不是說我,是我們在座的每一位。當你訓(xùn)練、自我栽培到達那個程度的時候,你所進入的境界是同一個境界。知道嗎?
所以你想要往生極樂世界,那我就要告訴各位,你最好啊,是跟后面這張圖里面,在岸上的那些人。有沒有?再看一次。你不要是──那個七寶池里面的那一個。有沒有?有幾個在那邊跪著,有沒有?朝向阿彌陀佛那個方向,你現(xiàn)在只看到他腦殼、后半段的那一個,有沒有?我們學(xué)華嚴的人不是七寶池里面的;你到極樂世界里,統(tǒng)統(tǒng)是在岸上的那些,知道嗎?上面哪一個,你注意看,最像你的那個就是了。要找不到你的話,那你就好好的,準備跳到七寶池里頭去了。
好了,再回過來。那我們給你講那個“爾時”的“爾時”,就是前面“一時佛在摩竭提國?阿蘭若法菩提場中”的那個“一時”的”時”,也就是這個“時”。知道嗎?所以我們跟你講那“一時”,記得嗎?“一時”是什么時候?就是你進入、你成道的那個時候。
這是第一個,“爾時”的意思。
“爾時世尊?知諸菩薩一切大眾心之所念。”
那這世尊就是釋迦牟尼佛。
我是直接給你講喔,我平常是用問的。這世尊是誰呀──釋迦牟尼佛嘛,對不對?不對哦。因為《華嚴經(jīng)》講的,是毗盧遮那佛,不是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是指化身佛。
我們講過,第一句話“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摩竭提國阿蘭若法菩提場中?始成正覺”,那么在這個地方是講啊,在逝多林,大重閣、大莊嚴樓閣的這個地方。那么這個樓閣啊,你現(xiàn)在來看,當然是釋迦牟尼佛,可是呢,在這個時候講相應(yīng)的時候,你的觀念要很清楚:它到底是釋迦牟尼佛的境界呢,還是毗盧遮那佛的境界。
這個,我們就要弄清楚了,你要弄不清楚啊,當然含糊籠統(tǒng)帶過去,永遠不清楚嘛。那你現(xiàn)在要想弄清楚,就要把這個東西弄清楚──他是釋迦牟尼佛,還是毗盧遮那佛。
那么這個地方啊,我們要跟各位談的是,他的相是釋迦牟尼佛;可是講這部經(jīng)文在表達的那個部分,那是毗盧遮那佛的。你要留意到這一點。
所以這里就牽涉到“世尊知”的這個問題了。這是一個。世尊的“知”是能知,那下面的“諸菩薩一切大眾心之所念”那個“心”是所知。你要留意到,這“能、所”馬上在這里兌現(xiàn)出來。
今天我們要告訴各位的是,我們學(xué)佛,是學(xué)你那個生命本能的覺性、覺悟的能力,你要培養(yǎng)出來。你不要當作知識一樣的帶過去。你假如把它當作學(xué)校里頭讀書的那種知識呀,那這種沒有什么好研究的,我告訴你,這沒什么好研究的?墒悄阋_啟你生命寶藏的時候,那這是非常重要的關(guān)鍵。
所以我們在研究《華嚴經(jīng)》,以學(xué)者的立場來研究,這一個不是重點。但是以行者的立場來讀誦《華嚴經(jīng)》的時候,這一段是你成就的關(guān)鍵,你要不要成就,就看這個地方。學(xué)者要的是數(shù)據(jù)性的東西,行者要的是生命能量的產(chǎn)生的那個動力的根源。這就是那個根源,那個最主要的根源。
佛心,佛心──能知嘛,對不對?“世尊知”,那不是佛心的作用嗎?有沒有?“菩薩”以及“一切大眾心之所念”,是眾生心吧,對不對?好,這里頭又來了:佛的這個能知是真心,對不對?那“菩薩、眾生心之所念”的“心”是什么心?什么心?這問題來了,這是什么心哪?這就發(fā)出一個問題嘍。你假如不能夠把這個東西弄清楚啊,那你能知所知在哪里呀?
這些都不是知識性的東西,這是真如里面的東西。所以我們期望各位呀,在讀誦經(jīng)典的時候,你要帶著這種疑情。你可以沒有答案,沒有答案不要緊;你不要一直問答案,因為你問的答案都是知識的答案。我們要你去感受它,要你去感受它。
這兩個方面的存在你慢慢的去辨正,慢慢你會去體驗,到底是什么。“世尊知”這個佛心哪,到底是真心還是妄心?它是不是起作用了?假如這種佛心一起作用就跑到識性里面來了──還是用識,不是用根,對不對?它是用識,不是用智。那它假如是用智、用根的話,那就不是用識──不是用識的話,那它怎么起作用呢?
所以這回到我們前面跟各位談的:用大腦,還是用生命。我們是不用大腦;不用大腦,就不用識性。
這是講生命存在本能的部分,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關(guān)鍵。
我講這個好像太深了是吧?有沒有睡著啊?都不要睡著哦。聽不懂不要緊,功德無量。聽懂的就開悟,聽不懂的功德無量。
這個,你一定要帶著。
那么,我們講佛心的時候,佛是覺悟嘛,所以覺心哪,覺心基本上是不用大腦的。你要知道哦,這個兩個層面是不同的。
那這個部分我不跟各位講,所以我直接跟你講它是真心、真如的那個部分。因為你沒到那境界,不講,F(xiàn)在我們要跟各位講的是,“菩薩一切大眾心之所念”的這個“所”。
這個心,是所知嘛;前面佛心是能知嘛,這邊所知。它能知什么?“一切眾生心”嘛、“大眾”嘛。因為菩薩以下在九法界啊,就是眾生心哪。
好,這個眾生心呢,就是一個問題了。我們跟各位講,佛心是本體心、本體念、本體性,那個“心性念”那三個,那是本體的部分。那么它里面,跟眾生心念──眾生心念是離開本體念出來的;它在住的這個區(qū)域里,它叫生滅念。生滅念就是識啊,但這個識是微細的,這個識是屬于凈識以后,它不在概念、不在意識形態(tài)那邊,你要留意到,是屬于生滅念這邊。這些菩薩的心念本身是非常微細的。那么我們就不解釋這個部分了,F(xiàn)在它這個心哪,是從識性這邊一起作用以后,那么跟真心相應(yīng)了,跟真心相應(yīng)了。這個情況你要先弄清楚。這個時候眾生心的部分屬于識性的作用,是生滅念。而佛心的部分是本體念的部分。
這些東西啊,在古代里,語言很難表達。因為古代的語言里沒有這么多的理論工具。那我們要跟各位談這個地方,前面幾十堂課,就把這個部分跟各位講過了,所以呢,你現(xiàn)在這么一帶就清楚了,就很清楚了。
那么能知所知啊,就像叩鐘一樣,有叩就有應(yīng)。眾生心念一起,就如前面那所講的:“如來能以三昧神通?現(xiàn)眾影像。如是等法?唯垂大悲?普為開演。”前面是這樣講的。眾生心念是這樣子。“唯垂大悲?普為開演”嘛──以大悲來相應(yīng)嘛。就像叩鐘一樣,有叩它就有應(yīng)啊。這佛心與眾生心相應(yīng),然后下面就產(chǎn)生了“大悲為身?大悲為門?大悲為首?以大悲法而為方便”這個東西產(chǎn)生了。它是相應(yīng)于前面的“唯垂大悲?普為開演”來的。
那么菩薩為什么會希望以“大悲”來“開演”呢?這就是個問題了。這都是他從生滅念跟本體念要相應(yīng)的地方。
假如這個生滅念還沒有斷念到與本體念相應(yīng)的時候,那大眾的“請法”都是意識形態(tài)的術(shù)語──“師父我想請法可以不可以?”師父說:”當然可以呀。”但是我告訴各位,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真正的請法。大家都是──“我頭痛喔,應(yīng)該吃什么藥會好?”
當然你不是這樣問的,不過跟這個差不多了。因為有人這樣問過:“師父,我家的金魚眼睛紅紅的,那是什么業(yè)力呀?”我說:“你去死好了。”你家金魚什么業(yè)力?你怎么不關(guān)心你的業(yè)力,你關(guān)心到你家金魚的業(yè)力。
“師父,我跟你請法好不好?”我說:“當然好,有什么不好。請法有什么不好。”“我家的狗這兩天怎么一直打噴嚏呀?”
你把我當什么?因為你用的是佛教的術(shù)語,叫做“請法”,事實上你根本跟請法無關(guān)。你關(guān)心的是你家的金魚跟你家的狗──你家金魚眼睛紅了,你家的狗打噴嚏了。你來問我,你把我當獸醫(yī)呀?所以這個時候你就發(fā)現(xiàn),你所用的詞,基本上是不正確的,是不正確的。
現(xiàn)在,菩薩在請法的時候,這個叫做“念請”。“念”,心念的念,“念請”。
請法有一個叫“言請”,就是開口請法的;一個叫心念請法。心念請法是很高的層次。它彼此就……我們叫磁場相應(yīng)嘛,我們叫頻率嘛──頻道,有沒有?你的頻道跟那個發(fā)射臺頻道一樣不一樣,一樣才能接收嘛,對不對?不一樣就不能接收嘛。
那菩薩的這個頻道、頻率,跟佛的頻率已經(jīng)接近了,所以他能夠念請。我們這個,沒有辦法念請。所以我們一直在訓(xùn)練各位的是,你的心念要鍛煉好;心念沒有鍛煉好,你沒有辦法念請。所以生住異滅四個階段,首先你要進入凈識。
然后,這個菩薩都是已經(jīng)破無明了,已經(jīng)破無明了,已經(jīng)都是法身大士了,而且這些都是等覺以上的菩薩,所以當然跟佛就很相應(yīng)了,念請可以成就。我們念請不能成就啊,我們連開口請法都不成就了,還說念請?對不對?你念請只是胡思亂想,那不算,統(tǒng)統(tǒng)不算。
好,所以這個大悲開始相應(yīng)了。前面“唯垂大悲?普為開演”,那現(xiàn)在呢,以“大悲為身?大悲為門?大悲為首?以大悲法而為方便”。那現(xiàn)在我們要跟各位介紹的,就是這個問題了。
“大悲為身”,是講什么?就講本體。佛的本體,就是慈悲。但是,這里不是講慈悲,這里講大悲,知道嗎?大悲是什么?500CC叫大杯?還是特大杯?這個地方我們要把這定義跟各位講清楚。“慈悲”的悲呀,就是一般的,一般的;現(xiàn)在你所有能解釋的,都叫“慈悲”的悲,不是“大悲”。那真正大悲是什么,沒有辦法解釋。在古代,這個本來就沒有解釋。那現(xiàn)代,我就必須跟各位做個說明,讓你了解一下什么叫做大悲。
譬如,我們在船上,船上,一條船,上面有五百個人,那么遇到暴風(fēng)雨,船會顛頗,對不對?顛頗以后啊,每個人都嘔吐,會暈,暈船哪,有沒有經(jīng)驗──暈船、暈車啊。那這個時候呢,里面有一個醫(yī)生,非常慈悲,只要有人暈船,他就救,而且免費,把他弄到不暈。弄到不暈──他怎么弄,我不知道,反正五百個人統(tǒng)統(tǒng)暈了,他也五百個人統(tǒng)統(tǒng)把他弄到不暈了。這個叫不叫大悲?這個只能叫“慈悲”,不叫“大悲”,叫一般所講的“慈悲”。
那你的“慈悲”分的“大悲”、“小悲”是指“他是親人,他不是親人”,或者“繳一千塊的先醫(yī),繳五百塊的后醫(yī),不繳錢的等統(tǒng)統(tǒng)醫(yī)好再醫(yī)”,這個叫“小慈悲”嘛,對不對?“大慈悲”呢,就是“統(tǒng)統(tǒng)沒收費,一律平等心,沒有親疏遠近,這些統(tǒng)統(tǒng)救了”──這個是語言講,事實上是不可能,因為一個醫(yī)生要救五百個人哪,他一定有親疏遠近,對不對,他不可能說一下子五百個人統(tǒng)統(tǒng)把他弄好,不可能,他一定一個一個治嘛──所以這統(tǒng)稱為“慈悲”。
那大悲是什么呢?大悲你看不到。這是第一個。因為慈悲這樣的救濟呀,凡是被救到的人,都會感謝他,你知道嗎?但是大悲的人不是,你看不到。
我們古人有一句話,說:我勸你注意,你那個木材放在屋檐下很危險,這個一火燒起來,房子就燒光了,那個木材、柴火應(yīng)該放在外面,另外放。可是人家不聽,等到火災(zāi)的時候,大家拼命去救火啊,拼命救火啊,搞得焦頭爛額,那個時候你很感謝他:”謝謝,謝謝。”對不對?幫你救火,你感謝。可是平常經(jīng)常叫你注意防火的,你根本就不感謝,知道嗎?平常叫你防火的才大慈悲,知道嗎?火燒起來以后才去幫你救火的,那叫慈悲。這樣懂不懂?
同樣在船上的這件事情也是這個樣子。醫(yī)生在救人哪,那事情發(fā)生你一定要做嘛,這個只叫慈悲。假如在這個時候,你非說“繳一萬塊我先救,五千塊后來”,這叫“發(fā)災(zāi)難財”,一點都不慈悲,對不對?災(zāi)難財嘛,是不是這樣?你留意到哦。真正慈悲的是什么,你看不到。他在做什么──他讓船穩(wěn)下來;船只要把它弄穩(wěn)了以后,不搖晃了,你就不會嘔吐了嘛,是不是?可是那個把船穩(wěn)定下來、使你都不會暈眩的這個人是誰呀,你根本看不到,對不對?有沒有留意到?這個才是菩薩行。
“誰救你呀?”
“我不知道啊。人家有救我嗎?我不知道啊”
“為什么?”
“因為船很穩(wěn)哪。”
“那有沒有風(fēng)浪很大?”
“有呀,風(fēng)浪很大,那我們船很好啊”。
這才是真的大悲菩薩。誰認識他?沒人認識。
那慈悲的菩薩,人人都認識。我們喜歡的是這種慈悲的菩薩,為什么呢,好撒嬌啊,好耍賴呀:“我又來了,我又病了。你非救我不可,因為你慈悲嘛。”大慈悲的就不一樣,大悲就不一樣:“你怎么又來了?告訴你,再來我不治你了。你為什么不聽話?叫你什么不要吃、什么不要吃,你又偏偏吃,又來了。你第三次來,我就不理你了。”有沒有?這個才大悲呀。不是每次來都治你啊,我要教你不要再生病嘛。有沒有這個醫(yī)生哪,這才叫大悲醫(yī)生。等到期盼“好了好了,你生病再來”,因為來有錢賺嘛,對不對?你不來就沒錢了,那我就希望你再來、以后再來、以后再來。那不是。真正的大悲心的菩薩,你既然來了,我就這次治你,然后告訴你注意什么,你下次不要再掉進去。這個才叫大悲呀,有沒有?大悲是這樣的情況。
所以很多人學(xué)佛說:“師父,人家都有境界見到佛,見到菩薩,我怎么見不到?”因為你見到的是大悲真正的佛菩薩。那個假的菩薩、假的佛就讓你天天來啊。就跟那醫(yī)生一樣,藥老是給你吃一半,然后也不叫你養(yǎng)生保養(yǎng),那你就天天會生病哪;天天生病,你就天天看得到。你那個最好不要迷信。假如你常?吹椒鹌兴_,那你就要小心了,那不是真菩薩。知道嗎?
《華嚴經(jīng)》里頭用“大”的這個字,它意義是完全不一樣的,跟你一般想的、不加“大”的意義是完全不同的。不是說“把這慈悲加大,就叫大慈悲”,不是啊。所以“大慈、大悲、大喜、大舍”,那意義跟你“慈悲喜舍”的直接定義的意義是不一樣的。這樣可以弄清楚嗎?
今天大家很辛苦,第一個禮物送了,有沒有接到?前面的部分當然也很精彩了,不過這個更精彩就是了。
那么以“大悲為身”,這個“身”就是本體的意思,講”身”都講本體。
“大悲為門”,“門”就是下手處,法門的“門”就是下手處了。你修那個法門哪?你不要輕易的答啊,因為你修哪個法門就看你的下手處,你修那個法的下手處;法門,“門”,就是下手處啊。你要出門,有沒有?出門,“門”,就是你離開家出去的第一步嘛。所以“門”就是下手處嘛,你修行的第一步嘛,是不是?
“大悲為首”,“首”是方向,對不對?“首”是第一個嘛,就是前進的地方。
所以它先把這三個給弄好“本體是什么?下手處是什么?方向是什么?”都給你弄的很清楚了。
我們在學(xué)佛也是一樣啊。本體就是目標啊,你學(xué)佛目標有沒有?那現(xiàn)在呢,現(xiàn)在你哪里,你才有下手處嘛。那方向,就是方法、法門那條路嘛;所以“現(xiàn)在在哪里”、“將來要到哪里”、“用什么方法到將來的地方”,連接現(xiàn)在跟未來這兩點的那個關(guān)系,就是法門嘛,有沒有?這是修行的三個要件哪,你看看。
那么基本上都是以大悲為前提,具備這三個條件。
然后呢:“以大悲法而為方便”。剛才講權(quán)實二法的“權(quán)”──方便哪,方便就是世間法了,方便就是世間法,F(xiàn)在我們有很多行者、修行人,不管在家出家,常有一種,叫死在文字下、死在根本教義下、一成不變,問題就在這里──沒有方便,沒有方便。他為什么“以大悲法而為方便”呢?大悲是饒益眾生的哦,為了要饒益眾生,他可以有變化,知道嗎?為了饒益眾生,可以有變化。可是當眾生得利以后,他馬上就回過來,這叫歸零嘛。變化用了以后呢,馬上歸零,回到原來的地方。
所以,你們要接觸這些大德善知識的時候,你要知道,大德善知識以方便法引導(dǎo)你呀,那你開啟你的法身慧命嘛,你一得力以后,馬上要回到本原來。
但是我們現(xiàn)在都不是啊,“師父開方便門,那我就變隨便。”那就不對了。師父開方便門接引你,你進入佛門以后,那就要正經(jīng)啊,不是隨便啊,各位要留意這一點。不要說“師父不要緊”、“我?guī)煾冈鯓?rdquo;、“我?guī)煾笡]關(guān)系”。師父沒關(guān)系,真理有關(guān)系,因果有關(guān)系,你要留意到。師父只是運用方便,讓你起信,甚至于在生活中,也可以跟你開方便,讓你方便;可是你那個因緣,可能十年、可能二十年以后你要回過來,可能三年、五年以后你要回過來。假如那個方便一開,你永遠回不過來,那就變隨便了,有沒有?留意到了?所以這個叫“大悲法而為方便”。
這一點哪,所有的宗教領(lǐng)域里,就是華嚴把持得最好,把持得最好。怎么把持得最好呢?我們大概很難去留意到。當然今天我是專攻華嚴的,我這樣講,也難免有一種自己戴高帽子的嫌疑,但是不講實在不行啊,因為沒有人知道華嚴就是那么殊勝的。
為什么華嚴會“以大悲法而為方便”呢?這是來自于佛教的歷史傳承。你要從這邊來了解,你就知道了。你說這個法如何、如何,那你拿天臺的,拿法性的,拿唯識的,或者拿其它的宗派來,那他各人都可以據(jù)理力爭,來表達他的殊勝,那是各種不同的這種向度,角度立場不同嘛,那種表達法。那我現(xiàn)在啊,以簡單的這種佛教史的發(fā)展,來跟各位做個說明,你就比較容易了解。
第一個,佛法是以佛陀在菩提樹下開悟成道,這個時候所開悟的為主。那現(xiàn)在所有的佛教門派里,都以為他在菩提樹下成道的境界就是《華嚴經(jīng)》,對不對?但是《華嚴經(jīng)》不是人間的記載,你要記得啊,它大龍菩薩所記的。第一部所記載的經(jīng)典是什么呢?你知道嗎?你當然不知道,就是在鹿野苑,對五比丘三轉(zhuǎn)十二形像*輪,講苦集滅道四圣諦的這一部,你知道嗎?這個問題,是從這里。
那,世尊在菩提樹下成道的那個境界,是《華嚴經(jīng)》的境界;他第一次轉(zhuǎn)*輪,是苦集滅道。從苦集滅道跟《華嚴經(jīng)》之間如何串連起來,它在歷史上花了將近一千年的時間。你要記得這個原則。
為什么會有這種情況?因為當時在印度的佛教文化系統(tǒng)里,這里產(chǎn)生了一個很嚴重的問題:佛陀成道是在印度文化的背景里成道的,你要留意到這一點。因為印度文化對于修行人它有一般的規(guī)范、佛陀是在這個規(guī)范之中成道的,那么當時所有的弟子們跟所有的修行人,他本身修的是印度教的、婆羅門教的修法,你要注意到啊。但是佛陀當時在婆羅門教的系統(tǒng)里修法,他認為不究竟,是不是這樣?所以他才自己走出他的一條路,他走出他這條路以后,他在菩提樹下最后證道,他成就了,那這個成就很顯然是跟印度傳統(tǒng)的宗教不一樣的,對不對?
那么你記不記得──我假設(shè)你當時也在場,不過你大概跟現(xiàn)在一樣聽不懂;我都假設(shè)你聽懂──當時佛陀弘法最大的一個特色,就是講跟印度教、當時印度婆羅門教、印度文化系統(tǒng)里所有不同的那一點,他只講這一點而已。你留意一下,不信的話你去研究。原始佛教,原始佛教阿含藏里,怎么講,就是講這一個佛陀開悟的那個東西,跟婆羅門教所不同的地方。
所以佛陀非常自信,用現(xiàn)在的話來講,他實在很孤傲,很孤傲,因為所有印度的各個宗派統(tǒng)統(tǒng)不對。六師、九十六種外道,有沒有?統(tǒng)統(tǒng)叫外道,只有他是正宗。
我告訴你,在今天學(xué)術(shù)界,你大概就活不下去了,沒飯吃了。哪有這種人?當然他不是人,他是佛,對不對?這表明了一個狀況:他是很特別的,而他在講的,是凸顯他“佛”這個“覺悟”的這個東西、所覺的這個東西的特殊性。
好了,佛陀第一次教導(dǎo)眾生是這樣。教導(dǎo)眾生這一代,他自己教的,當然沒問題了。佛逝以后,就是佛入滅以后,佛教這一圈當然沒有問題,他的弟子直接再傳也沒有問題。
那這里面產(chǎn)生一種現(xiàn)象:原來修了幾十年,像迦葉,摩訶迦葉,大迦葉,年紀那么大──你看看,他年紀比佛陀還大,佛陀入滅他還沒死啊,講死不好聽,他還沒入滅,反正意思一樣,你知道就好──他就是在印度傳統(tǒng)文化里頭,他根深蒂固,根深蒂固,那么他在推動的行法還是以他傳統(tǒng)修法為主。
可是新一代的人就不一樣了,所以佛陀的法很快傳開,很快傳開,那就很快有成就。所以佛陀入滅以后,佛教很興盛,因為透過他的指導(dǎo),很快可以成就,很快可以成就。
這一句話講起來很簡單,那你就不知道那么二十幾歲開悟,以后要干什么啊?你大概都沒想過這個問題。而且在佛陀以后的那幾百年間,年輕時代二三十歲、三十幾歲開悟的非常的多,非常的多啊,所以他們部派一直分裂,部派一直分裂,說明了當時這些成就的阿羅漢是非常的多啊,而且這些阿羅漢各有各的見解,各有各的見解。
這問題來了。印度文化里頭的修行啊,你有沒有想過:他們會不會把佛教里面的特色給吸收回去呀?會不會?當然印度是它的文化根源嘛,那佛教是印度……我們在看的是不同,印度人在看佛教,它是“我文化當中的一朵奇葩而已”嘛,他當然會把它吸收過來嘛。吸收過來以后,佛教就沒有特色了。本來它是以這個特色而興盛的,現(xiàn)在這個特色被印度教吸收回去的話,那它就沒有特色了;沒特色,佛教是不是要滅亡?這個就是問題來了。
請問,我們在座有很多學(xué)者,有沒有人研究這個問題?
這個時候啊,佛教就要進入第二個階段。佛教必須要怎么樣──擁有自己的僧團,而且呢,它必須在印度這一個文化系統(tǒng)里頭,擁有自己的信眾跟僧團。
佛教就要開始質(zhì)變,開始質(zhì)變。它必須組織僧團,必須擁有自己的地盤;要不然,它那個佛陀的那個特色已經(jīng)被……有沒有?被印度文化吸收了,這個印度的佛教在印度,它的宿命就是一定要滅亡嘛,一定的,它一定要滅亡。所以它一定要自己形成它的特色,那就必須組織僧團。
這里面開始產(chǎn)生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原來佛陀都沒講的,這個時候為了佛教傳續(xù)下去,所有的成就者、那些阿羅漢,他必須把它鞏固起來,讓佛教得以傳延下去。這個時候叫做“大乘”,就出來了。
大乘不是相對小乘講的。這個時候佛陀從來沒有講的、原始阿含藏里頭從來沒有的,那么在大乘里頭一定要講,叫做“Mahayana”(摩訶衍那)這個字。“摩訶衍那”這個字,我們把人家翻譯成“大乘”,其實不是很正確。當時在翻譯的時候有它的用意,它真正“摩訶衍那”用現(xiàn)在的話來講,叫做“真理”。它首先提出“真理”這個東西來。
為什么要提真理呢──相對于“Krishna”(克里希那)。各位這里認不認識克里希那?克里希那就是印度教的最終極的那個神,叫人格守神、至尊人格守神,就是它“最終最終的那個真理”。那佛教呢,不用“克里希那”,叫做“摩訶衍那”來相對。所以“摩訶衍那”這個字啊,其實不是大乘里頭所專用。
在佛陀那個時代,比佛陀早一點,早一點,我不太清楚,因為印度歷史不太準確,大概是早一千年到五百年之間的樣子,那個時候,有個人,叫做“Mahavira”(瑪哈維亞)。“瑪哈”就用“摩訶”這個字。他就用“瑪哈維亞”,敼S亞就是印度現(xiàn)在耆那教的教主,耆那教的教主。佛陀不用“摩訶衍那”,而是到后來,我們用“摩訶衍那”,相對于“瑪哈維亞”。你去留意看看。這個都沒有人去研究。要研究大乘佛法,你一定要從這個地方開始。
所以它從教義上已經(jīng)不是證得真理的問題,而是首先它要標榜真理的存在;因為它標榜真理的存在,所以緣起法變成佛教非常重要的一個原因就在這里。因為強調(diào)真理,所以必然是緣起,所以它沒有創(chuàng)造者,它不主張講創(chuàng)造、創(chuàng)造者,有沒有?你要留意到。它一個真理結(jié)構(gòu)是這樣下來的。
這是第一次質(zhì)變。
到大乘這樣興起的時候,一直到那爛陀寺這個時代,玄奘大師到印度取經(jīng)學(xué)習(xí)的時候,那爛陀寺它已經(jīng)把佛教發(fā)展到大乘五科,大乘五科。他主要修行有五個科目:第一個是因明;第二個是……因明下來是什么……戒律,我忘了喔,我的記憶不太好──阿毗達摩,第二個阿毗達摩(對法);第三個戒律;第四個中觀;第五個瑜珈,瑜珈行啊,相應(yīng)行法,因為印度很重視相應(yīng)行法。我們中國只要講修行的人大概都會講相應(yīng)行法;那我們大乘呢,要告訴你,相應(yīng)行法一定具備中觀的基礎(chǔ)才修,要不然你修很容易走火入魔,很容易偏差。那我們通常不強調(diào)這個部分,強調(diào)你生命的改造這個部分。這是大乘五科。
到大乘五科,因為中觀的關(guān)系,把三法印就轉(zhuǎn)變成一法印,一法印就是空性。
所以,當這些思想全部傳到中國的時候就不一樣了,為什么不一樣?因為中國沒有印度文化,只有中國文化,因此這個印度佛教跟中國文化開始在激蕩,換句話說,中國文化為父親,娶回來印度佛教做母親,生了一個中國佛教這個兒子。所以中國佛教本身來講,是第三種文化,是中國文化跟印度佛教文化相結(jié)合而產(chǎn)生的中國佛教文化。
你要知道,這是很特殊的一種現(xiàn)象。因為這種文化融合啊,是人類唯一一次和平交融、和平交流,沒有暴力、沒有流血而產(chǎn)生的一個非常殊勝的偉大文化。這個都非常值得去好好做研究,非常好好值得大家去研究的一個主要課題。尤其在這個時代,我們在構(gòu)建和諧社會的時候,在促進世界和平交流的時候,那么中國佛教的誕生啊,這個課題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研究科目。我相信,這個寫博士論文都是很精彩的,它數(shù)據(jù)非常的多,非常的多。我們不一定走西方人的立場看,你可以完全純中國佛教立場來看。
好了,這個時候到中國以后啊,中國就已經(jīng)把這個地方做一個總結(jié),總結(jié)這個思想變化的人叫杜順,就是華嚴宗的第一代祖師。他寫了一部很簡單的論文,那篇論文在今天這個世界上,還沒有人可以超過的,即使相對論都沒有這種本事。他這篇文章叫做《法界三觀》。
三觀的第一觀,叫做“真空絕相觀”,就是把三法印統(tǒng)合成空性的這個部分,它叫做真空絕相觀。絕相就是講空性,就是把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寂靜涅槃”合成空性,合成空性,這個修行的第一個它就產(chǎn)生了。
然后它把這個空性轉(zhuǎn)化為理事無礙法界──“理事無礙觀”,理事無礙觀就把空性變成人性,這是非常特殊的一種狀況。
理事無礙觀以后又發(fā)展成事事無礙觀,叫做“周遍含容觀”。“周遍含容觀”就又再進一步把人性轉(zhuǎn)化成人情味。所以中國人很具有人情味,你不覺得嗎?為什么講人情味呀──事事無礙。這“周遍含容觀”講的就是圓融,人與人之間相處就是要圓融、要和諧,不要論“對不對”。
各位你去注意看,在家里一直吵“對不對”啊,到最后“好吧,你對了。對了,請蓋章,我們離婚好了”;“你對嘛”,“都你對嘛”,到最后就要破裂。不要講“對不對”,在家庭生活沒有“對不對”。
父母跟子女更不要講“對不對”。你要教啊──教和諧、圓融:孩子啊,在家里要懂得怎么樣和諧圓融,在社會要怎么和諧圓融。不要光講“對不對”;光講“對不對”──“好啊,那爸爸你對,晚上我不回家”,那我看你誰對!
你一定要注意到,這個人性的問題呀,講到這個地方,已經(jīng)超越了。你“對不對”只是你眼前的問題,放在歷史的洪流來講,那“對不對”一百年后就不一樣了,觀念就不同了。
所以我們在這里不談這個部分。當然,這個部分我沒有辦法很簡短的時間跟各位解釋這個部分,那在另外一個地方再講。
這個地方講了一個問題:大乘興起的時候,就已經(jīng)由三法印轉(zhuǎn)為一法;一直到華嚴宗成立的時候,一法印的空性又轉(zhuǎn)為人性;這個地方產(chǎn)生一個法身的問題──“法身到底是有人格性還是沒有人格性”的問題。那我告訴各位,這里面已經(jīng)進入第三個階段了。第三個階段,中國文化就停止發(fā)展了,一直到現(xiàn)在。那么“法身到底有人格性沒有人格性”的問題,要等我們來開發(fā)。這是第四個階段的佛教思想發(fā)展期。
你從這個地方就可以看到:華嚴宗的思想是真正承續(xù)著佛教思想發(fā)展的一個主流,知道嗎?這個主流在華嚴里頭完全接受、完全承接起來。那我們也寄望各位,你在學(xué)華嚴的同時,能夠要有這種使命感。我們不是──“我來聽一聽哪,求保佑啊,回家明年(回家了,不是明年──明天哪)看股票能不能漲停板”──跟那里沒關(guān)系。我們進行你生命的改造,希望能夠很快的達到無憂、沒有煩惱的目標,那這個生命改造工程怎么做,這個才是關(guān)鍵。
那么現(xiàn)在隨著時代的轉(zhuǎn)變,我們開始要帶領(lǐng)的是第四期佛教思想的發(fā)展。我們把這一期定為“新古典華嚴思想”。
好吧,我們休息一下,等一下再講。
《四十華嚴》第19講(2007年5月6日)B
剛才我們提到了這個“大悲為身,大悲為門,大悲為首,以大悲法為方便”。
那么我們要注意的就是,在親近善知識的時候啊,不要把這個,善知識的權(quán)巧方便啦,這是是攝受大眾用的,我們要懂得趕快回到本位。你假如一直以這個善巧方便啦,來做為一種學(xué)佛的標準,那很顯然他是會墮落的,因為你沒有一個真實的標準。我們要的是真實的標準是什么?
那么真實的標準,當我們完成這種階段性的任務(wù)以后,你可以得到超越,那個時候你就知道,你也可以自發(fā)性地運用方便。所以這個自發(fā)性運用方便,是你已經(jīng)得到了某種層次的成就了。這個各位要留意一下。
我們大致上啊,大家都有接受過高等教育。我們舉兩個例子,你應(yīng)該可以知道。
那個,在部隊里頭,分有三軍,陸?杖,對不對?那你就注意到,將官司以上啊他大概都已經(jīng)超兵種。到了中將,到了上將,他都超軍種,不是兵種跨越了,他連軍種都跨越了。所以,你當國防部長,一定是三軍各軍種的總司令輪流當?shù),調(diào)的。為什么?因為他是跨越軍種了。
而且你再看,工商界也一樣。一般來講,一個工商企業(yè)單位也是分三個部分。一個是生產(chǎn)單位的技術(shù),一個是行銷單位的行銷,一個是財務(wù)單位的財務(wù)管理。當他們都到了執(zhí)行總監(jiān)的時候啊,就是CEO的時候,他們就要跨越他的專業(yè)能力的范圍。同樣的,你自己到了那個程度,你會跨越這個范圍。可是當你還沒有到達那個程度的時候,你一定要乖乖的在你的專業(yè)領(lǐng)域把它做好。對不對?所以專業(yè)領(lǐng)域一定有很多的限制,很多的限制,這個就是我們一般講的“戒律”。當你到達某個程度以后啊,你可以跨越過去,那所以這個就叫善巧方便了。
所以善巧方便,這個字眼啊,是非常高檔的。我們,通通把“方便”變“隨便”,有沒有?這是墮落了!不一樣。所以,開方便門啦,是有嚴格條件的。持戒啊,戒是可開,但是戒也有遮,就“開、遮、持、犯”嘛。那你要懂得“開、遮”,這種就是高檔的修行人了。你不懂得開遮啊,那你就基礎(chǔ)修行人,基礎(chǔ)班的。
那我們剛開始,都從基礎(chǔ)班開始,你不要動不動啊就看人家怎樣,那當然你犯戒的機會就很大。這個跟開戒不一樣。這是我們跟各位所提的一個部分。
那么佛陀在教化眾生啦,就是以這四個大悲在運作。“為身”就是本體,大悲為本體,不是以智慧為本體而已哦。那這個里面,智慧跟慈悲之間哪一個比較高明。课遗e個例子,各位參考看看,你有沒有這種本事。
我們當父母的人啦,通常會講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不是這樣?那我們搞出來啊,是兒子都變成毛毛蟲,女兒不是成鳳而是麻雀,這就麻煩了。為什么會這樣?發(fā)生一個問題,就智慧跟慈悲的問題。
你要教導(dǎo)子女,一定要教導(dǎo)子女,子女學(xué)習(xí)父母的人生經(jīng)驗。子女啊,要能夠?qū)W習(xí)父母的人生經(jīng)驗,這個子女有智慧,知道嗎?因為人生經(jīng)驗不要自己去碰釘子啊。有沒有?有沒有感覺到?那你要從父母那邊學(xué)來,這個你就不必去吃苦受難了嘛。是不是這樣?所以子女,你要教子女學(xué)習(xí)你的人生經(jīng)驗,告訴子女說“我希望你從我的肩膀上站起來,人生啊,可以少奮斗三十年。”知道嗎?你要教這個啊。
但是要教這個有個前提,父母親要慈悲。父母親不夠慈悲啊,你不會教子女,你要留意到啊。因為啊,子女就有個叛逆的性格。我們當父母都會說子女叛逆啦,不是,因為子女要獨立,他一定要自己走他自己的路。子女獨立啊,是生命的本能。
你去注意看看,孩子吃奶到哪一天啊,他就會不吃,就不吃了,沒有為什么。你也一樣,每個人都一樣。只是我們現(xiàn)在因為教育跟社會結(jié)構(gòu)的問題,我們都希望子女早一點斷奶,這個是社會變遷的一種情況。不然,斷奶本身是孩子本能的事。
你去注意看看,你一直抱著他,一直抱著他,有一陣子孩子就不給你抱,有沒有留意到?他會不給你抱啊,這是他長大了,他要獨立了。你會牽著他的手,對不對?不給你抱就不給你抱,你上街是不是牽著你的手?牽到某個程度,他也不給你牽,這是他更長大了。有沒有?那你會很高興說他長大了,對不對?我們就,他獨立了,他不睬我了嘛。
那問題就來了。他獨立,不睬你了,你很高興啦。他不聽你的話,其實他也獨立啊,只是這樣子啊。從行為上他獨立,你高興,從思想上他獨立,你不高興?你就叫叛逆?不是,他同樣是一路走過來的,他獨立了嘛。他有自己的看法有自己的判斷,他要自己的朋友,有沒有?這哪叫叛逆嘛,這是獨立嘛,他擁有自己的看法不是很好嗎?
可是當父母的,叫不舍,講好聽叫不舍,講難聽叫霸占。你就把子女當作自己的財產(chǎn),所以聽你的指揮不可。這個就不對。
所以我們應(yīng)該很高興看到,孩子有自己的看法,孩子有自己的見解。至于那個見解、那個看法對不對呢,你應(yīng)該跟你的人生經(jīng)驗來相結(jié)合,你的人生,因為你有教他嘛。你的人生經(jīng)驗教給他,那么他呢,從你這邊接過去啊。對不對?他可能有個重疊的地方,那你要讓他去經(jīng)驗,很快。這個就是智慧與慈悲的結(jié)合。這個生命是永恒的,不是DNA、血親的傳承而已,那是法身慧命的傳承。要留意到啊,這很重要的啊。大悲的作用在這里,大悲的作用。
我們痛子女,告訴各位啊,很多人都是私心的。“養(yǎng)兒防老”,私心吧!你是真的尊重生命嗎?那倒不一定哦。
生命傳承啦,是以大悲為體,大悲為門,大悲為首,又以大悲法而為方便。那你注意看看,你跟子女之間是不是建立了這樣一個關(guān)系?對不對?教導(dǎo)子女,從我這里取得人生經(jīng)驗。這是很重要的!那么身為一個老師,他更要這樣?墒墙裉鞂W(xué)校都在傳知識,不在傳生命。∮袥]有?這個就是問題啊。
所以我們在跟各位談這個教育的時候,這個叫生命教育,它不是知識教育。學(xué)校教的是知識教育。今天我們看到,社會亂成這個樣子,當然我們這里還好,那外面的問題很多。那為什么呢?就知識教育過度發(fā)達,生命教育啊……生命教育我們中國叫大學(xué)問,“大學(xué)”嘛,“大學(xué)”教的就是生命教育。生命教育好,不會有人自殺;生命教育好,不會有人有自閉癥,也不會有人有憂郁癥。
現(xiàn)在怎么有那么多人自殺?尤其在競爭激烈的地方啊,你注意看看,憂郁癥、自閉癥、自大傾向特別濃厚,都是知識在競爭的,用生命不競爭。用生命不競爭,你去注意看看。
那個,我不是說各位,我是舉例啦,你不要聽錯了。那個,母狗生小狗啊,小狗也會打架。但是小狗咬來咬去,不會把對方咬傷。有沒有留意看看,有沒有?它們會咬,但不會咬傷對方。這就是生命。
人類不一樣,一打起來非把對方打死不可。臺灣那個報紙,我這里我是很少看到啊,一打起來就打成那個樣子。今天又有一個,母親買保險,這個問題就激出來了,偷偷地替兒子買保險,兒子當警察。你看看,這什么時代嘛。競爭到最后啊,只有物性沒有人性,沒有人性了。這個就是關(guān)鍵,就是問題啊!
所以我們一定要做生命傳承、生命教育,讓子女學(xué)你的人生經(jīng)驗。告訴你,人生的好經(jīng)驗是很難表達出來的,可是人生的不好經(jīng)驗啊,很容易傳下去,很容易傳。學(xué)不好的很容易學(xué),學(xué)好的很不容易,而你就必須要把好的傳下去。所以好的一定要教,不好的不用教。這個就是我們要留意。
所以我們在教的時候,告訴你,什么叫不好的你要懂得避開,教子女避開。什么是好的,要教他一再地去訓(xùn)練。要包容人家,體諒人家,這個都要教,而且要一再地訓(xùn)練。欺負人家啊,不用訓(xùn)練。你看人家在欺負人家啊,你就去欺負人家了。
所以要怎么樣交好朋友,怎么樣不交壞朋友。而你會發(fā)現(xiàn),壞朋友主動會找你,而好朋友很少主動找你。因為好朋友淡如水,君子之交淡如水。而壞朋友不是啦。所以這個經(jīng)驗啦,你要懂得去教啊,慈悲,大慈悲啊!那孩子要怎么樣子教他,讓他愿意來學(xué)呢?這個就是你的大悲啊。你要留意到啊,不是你講的都能聽哦。
古代的孩子會孝順、會尊重老師,因為他的知識來源,是從父母、從老師這邊來。今天的孩子,他的知識來源啊,不是知識,資訊來源啊來自于手機的簡訊,來自于電腦,來自于同學(xué),他怎么會孝順?跟你父母沒關(guān)系啊,跟你老師也沒關(guān)系啊。它是從這些媒體來的,所以孝順這東西對他來講根本不存在,它沒有存在的前提性。尊師重道它也沒有前提性啊,所以你要怎么教這點很重要,非常重要。
現(xiàn)在教育發(fā)生問題就在這里了。這個基礎(chǔ)你都動了,而抓不到這個基礎(chǔ)點的時候,教育要怎么樣進行,都很難,都很難。所以我們期望各位,你在教導(dǎo)子女的時候,一定要,一定要,最少每個禮拜有個晚上跟子女好好地談話。而且三五個人每個人三五分鐘的時間,一定要,一定輪流聆聽、欣賞、接納子女的意見,聆聽子女的意見、欣賞子女的意見,接納子女的意見。他講五分鐘,你也講五分鐘,你不要女強人,你不要大男人,你講完了“好了,說完了,睡覺去。”孩子都沒講話。你怎么聆聽、欣賞?
你一定要聆聽子女的聲音,欣賞子女的意見,接納子女的意見。這樣子他就有可能,他會接受你的意見。連他的意見你都不接受,他怎么接受你的意見?因為他外面還有很多意見。
所以這個是很重要、很重要的。這個大悲的部分,在生活中絕對可用。不要以為說,這是大菩薩跟佛的事啊。在你的生活領(lǐng)域里不但可用,而且是非常重要、非常重要的。不要以為佛法跟你生活沒關(guān),佛法絕對在你生活中可以運用。
佛法不離開群眾,不離開生活。離開生活離開群眾的就不是大乘佛法,記得啊,離開生活的不是佛法,離開群眾的不是大乘佛法。這兩句話,離開生活的不是佛法,離開群眾的不是大乘佛法。要留意到啊,都是在這里面的。所以這個經(jīng)文里頭是非常重要、非常有意義的。
好,下面來講。“充滿虛空。遍周法界。”
這句話在《華嚴經(jīng)》里常出現(xiàn)。這個叫做“遍虛空,周法界”,意思就是無所不在,無所不在。就是,這個大悲是無所不在就對了。用我們白話來講啊,大悲的意思就是饒益眾生,在生活中它無所不在,你要怎樣去利益眾生。也就是這么簡單的一個狀況。
所以離開群眾你怎么利益眾生,離開生活你怎么利益眾生?就從生活中來,就從生活中來。
好,這個部分到這里來啊,還有一個狀況我們告訴各位。這個“大悲為身,大悲為門,大悲為首,以大悲法而為方便”啦,這個地方講的,用佛教的術(shù)語叫做“智正覺世間”。就我們學(xué)佛啊,大家學(xué)佛所要追求的那個智慧啊,就是智正覺世間的部分。這是第一個世間。
第二個世間啊,它是“大眾心之所念” 有沒有?“佛知眾生心”,這個眾生呢叫做眷屬世間。那么第三個呢,就是“佛入獅子頻申三昧,入三昧已,一切世間普皆嚴淨”,這個世間嚴凈是器世間。但這里講“一切世間”,“一切世間”啦就是指三世間:智正覺世間嚴凈、眷屬世間也嚴凈、器世間也嚴凈。
佛法講器世間,知道嗎?就是我們這個世界的自然環(huán)境。那佛法對自然環(huán)境關(guān)心不關(guān)心呢?各位,怎么關(guān)心呢?溫室效益,佛法怎么關(guān)心?我們來誦個《金剛經(jīng)》回向,是嗎?還是拜個大悲懺回向?要不然你怎么關(guān)心呢?假如你認為只有做這個的話,那不叫關(guān)心。真的關(guān)心,你要參與。
那么,我們對于整個地球的溫室效應(yīng),你怎么關(guān)心呢?對于整個地球的暖化,你怎么關(guān)心呢?關(guān)心只是個理嘛,我們?nèi)A嚴講理,要有事啊,理事要無礙啊。“我很關(guān)心。我很關(guān)心啦。”那怎么辦?那你去開座談會,我來聽,這個叫關(guān)心嗎?要不然怎樣?那問題來了。
佛教徒要參與,怎么參與?我舉個例子啊。不一定正確啊,那參考看看。佛教徒在生活中啊,對不對?佛教徒要不要率先發(fā)起節(jié)約能源?佛教徒要不要發(fā)起,少用一次性用品、免洗碗筷、用完即丟的,要不要?要不要先發(fā)起?佛教徒應(yīng)該有這種警覺性嘛!
現(xiàn)在這個時代講求的就大量消費,大量消費最大的特色是什么?垃圾很多。有沒有?我能不能夠發(fā)起,不要再浪費資源,能不能?這個不只是說隨手關(guān)燈,隨手關(guān)水噢,包括你在買東西的時候,那個提袋能用都可以再用,不要用完就丟。甚至于有好多地方啊,用那個免洗碗筷像這一類的,我們都要想法辦法,不是說積極抵制啦,因為他沒有辦法啊,假如說法律有規(guī)定不能用的話,我們就要抵制了。法律既然沒規(guī)定,我們就消積地不用,不用那些東西。你能不能做到?
你看,我們有沒有開始留意到這些東西?你必須要這樣去參與,積極地參與。甚至于少開車,多運用公共運輸系統(tǒng),有沒有留意到?這個就是啊。
那當然我是以小老百姓的立場來談,假如我們以國家利益的立場來談,我們更應(yīng)該要發(fā)起。有沒有?我們家里都有人死,對不對?人死以后我們怎么辦呢?七七四十九天做七,對不對?我們能不能發(fā)起改變一下?把七七四十九天的這個功德啊,改為家里只要有人死我們就種五十三棵樹。有沒有?那佛教能不能來發(fā)起啊,我們認養(yǎng)一塊地,比如內(nèi)蒙古或者大西北,有人死,我們就五十三棵。大家就盡量往那邊去種,因為天天有人死。
那種樹啊,不是挖個洞樹苗栽下去就好,你要不要再澆水啊?那每個人在種五十三棵樹的同時,帶五十三瓶保特瓶裝的水。那你就沿路澆過去,沿路澆過去。昨天的人種的,今天沒澆水啊,對不對?他種的就一直沒來啊,后來的人就一直澆水。我種下去就澆,種下去就澆。我告訴你啊,你不僅造林,你也保林、育林,同時進行。要整個佛教界發(fā)起。我告訴各位,造林絕對成功,不會不成功。這是真正的放生!(眾鼓掌)
我們古代的放生不是不對。古代的放生在那種時代,F(xiàn)在你不能放生啊,現(xiàn)代放生,那種很不好的。但是呢,我們也不反對,但是絕不鼓勵。因為那個是傳統(tǒng)嘛。今天我們應(yīng)該把這些東西賦予一種新的定義——維護生態(tài)平衡。
生態(tài)平衡很重要啊。為什么沙塵暴那么嚴重?我們北方、西北方這邊,就是沒有森林嘛。那假如我們,這個京省地區(qū)啊,北京、河北這邊的人發(fā)起,要有人往生我們就往那邊造林。我告訴你,不出十年,那邊一定全面綠化。佛教徒絕對可以做得到,絕對可以做得到。那各位要開始有計劃,要看各位發(fā)起了。
我只能夠說,起到一個引發(fā)的作用,下面要全面大家來推動。這是一個功德無量的殊勝事業(yè)。
我們一個觀念轉(zhuǎn)變就好了嘛,對不對?每一個觀念轉(zhuǎn)變,然后我們把整個力量集中起來,由寺院來發(fā)揮,對不對?那寺院再集合起來,由佛協(xié)來發(fā)揮。告訴各位,佛教徒的這股力量,對社會的建設(shè)與進步啊,居功厥偉。各位啊,想不想?(眾鼓掌)絕對可以做。
不要以為我們只是個小市民啦,真的,這樣的小兵絕對立大功,你絕對可以立大功。大家要一起來,這一定是不可思議的。
你假如想說“我爸爸死了我來種五十三棵樹,然后還要天天去澆水。”那當然痛苦嘛,對不對?這個真的是,你看,長江后浪推前浪嘛,對不對?江山代有人才出啊。你不用擔心嘛,而且它是永續(xù)的。你把這個觀念一改變以后啊,造林的事業(yè)將會越來越紅火。
像這一類的事,非?梢宰觯浅?梢宰。甚至于我們還有很多觀念可以改變。資源回收,也可以進行啊。你就應(yīng)用一個點,一輩子我們就有好多偉大的事業(yè)去進行。
這就要各位發(fā)起,各位發(fā)起。我是從經(jīng)文的方面來看到這些事件,跟各位提醒。而在這個事上面啊,我們理通達,事要實踐啦。這個事你去做到了,不是理論上嘴巴講的啊,實際行為上我們也做到了。不只知道,我們更能做到。
各位,這個功德大家一起來,好吧!
那么,我們跟各位提過這個,幾個定義。大悲的定義跟各位講過了。
那么大悲本身它有兩方面的情況。一個叫無為法,一個叫有為法。無為法的部分是指本體的部分,大悲為身,那個身就本體,就是無為法。大悲為門、大悲為首、以大悲法而為方便,這個是有為法。那我們講眷屬世間、器世間也是有為法。
一個修行人,尤其精進到某一種程度的時候,你一定要注意,要走入紅塵里,要在有為法上來進行發(fā)揮的工作。而這個有為法就是討厭,它不像無為法。無為法,我自己精進,那入定,三摩地,三昧耶,我進去以后啊好美好舒服。那出到世間不一樣。
有一次我在飛機上,遇到一個老同學(xué)的妹妹,已經(jīng)有四十幾年沒見面了。她在飛機上,她認識我。
“啊,你是誰?”
她說“我是誰的妹妹。”
我說“噢,你都胖了,這么美啊!”
她先生在旁邊:“什么話不講,怎么用那個字?”
我說“哪個字?”他也不講。
我說“我說她胖,胖不好是嗎?”
“又講!又講!”
那你就胖了,有什么不好講嘛!我見你的時候,你那么小一個,那時候很瘦啊,現(xiàn)在胖起來的樣子那不認識啊。這樣講不啦,講胖不行啦。
我說“那不要講胖,比較肥啦,好不好?”(眾笑)
有為法,就是這樣。怎么講怎么得罪人家,講胖也不行,講肥也不行,要不然要怎么講?這個就是有為法的地方,你很難面面俱到。你說這個好,那另一個吃醋。你說那個好,這個不滿。我們不見得是要比較高低,但是呢,你講話,語言就會有這種障礙,有這種困難。
所以這一點呢,我們要留意到,只要談有為法的事,那必然會有是非,會有對立。但是無為法里,沒有對立,你要留意啊。所以,你想走入紅塵度眾生,我就常跟各位講,你仔細去參,佛陀的頭上為什么那么多包包?就是被錘出來的。(眾笑)當你的頭被錘滿了,你就成佛了。有道理吧?這就是有為法的一種特色了。
那器世間也是一樣。你必須要把這個東西弄到圓滿,器世間要弄圓滿不容易啊。
我們在臺灣弄了一個道場,跟政府申請到現(xiàn)在五年了。五年還在跑程序,還在等蓋章蓋完。沒蓋完你不能蓋啊,因為蓋了,等下哪個記者出來跟你報一下,你這個不合法怎么樣啦,你怎么辦?那你一定等它最后一個章子蓋了,通通通過沒問題,你才能動啊。而且我們還要一再地交待,不能送紅包。在臺灣什么被爆料你都不知道啊,所以紅包絕不能送。而你不送紅包,你就知道,那像比烏龜走路還慢,你看五六年了,它還在蓋,現(xiàn)在剩下最后一個章子還在等。每次一問啦,還一個月,還一個月,永遠有一個月。就像懶人講“明天,明天,永遠有明天”一樣。沒有辦法,你一定要這樣做。
世間法就是世間法,你一定要先守住世間法的法律。合法為前提,不合法的事我們不做。這個就是關(guān)鍵啦。
那你要熬過去啊。氣,氣有用嗎?你不氣,你就會自己氣起來,不是為什么。你看,光買一塊土地就給多少錢,那給了以后你就放在那里。這幾年啦,因為還沒有辦法蓋,多少是非啊。“那錢收一收,為什么不蓋,是不是吃掉了?”你是不是會被氣死。繉Σ粚?這種情況,這個就是有為法。
那人家捐錢,講話也沒錯啊,對不對?到處給你貼大字報。大字報是我們大陸的專長,臺灣也有。就是這樣啊,他就這樣搞啊。世間,那你要走的過去。那這里面當然,它還牽涉到很多問題了,那就是各別細節(jié)的部分。
所以要想,大乘佛法,特別華嚴,強調(diào)三世間圓滿,原因就在這里。
我跟各位講,你要修行要開悟啊,簡單啦,真的不難。你要成就,也不難。成佛不容易,你知道嗎?成佛真的不容易。成佛除了智正覺世間的開悟、解脫這個成就以外啊,就是器世間難搞啊。為了要度眾生,這個滿頭皰起來,然后為了器世間然后又滿頭皰上加皰,填滿以后才能成佛。
所以佛陀在往昔生中,這個塵沙劫勞苦修行啊,就是都修有為法的部分,不是修無為法的部分。無為法就真的跟各位講,你只要我們跟你講的那三個資糧道具足啊,要開悟啊,只要你那個條件具足,三個月保證叫你開悟。
開悟不難,世間法這個難啦。你要去度到一切眾生成佛,世間皆嚴凈,你看怎么嚴凈,對不對?這都不是你自己所能掌控的。要開悟這件事情,你可以掌控。
我這次到美國,有個同修一直問,我們就談到,包括道場的組織經(jīng)營有種種困難。他就問:“你煩惱不?”
“我不煩惱。”
“奇怪,你這樣子就不累嗎?”
我說“我不累,因為我一身是病。”我到美國去就到愛迪生那發(fā)明電燈的實驗室去幫他誦經(jīng)。發(fā)明電燈,是全世界最不好的商品。第一個不好的商品就是電燈。
你又不知道,電燈很方便嘛,對不對?我因為電燈啊,一天我讀書20個小時。白天晚上一直接下去,寫作啦各方面很厲害啦。不是說我厲害,電燈厲害。它使我們?nèi)祟惖纳钭飨⑼耆`背大自然。所以大家都有病,都是愛迪生惹的禍。所以每次去我都要去跟他誦誦經(jīng)。跟大家宣布一下,始作俑者、發(fā)源地就在這里。
因為發(fā)明電,發(fā)明電燈,使我們?nèi)祟,人類大腦就特別厲害,好的不用都用壞的,所以就產(chǎn)生這種現(xiàn)象啊。
所以,你說世間要做好,愛迪生哪有錯嘛,他根本沒錯嘛。他發(fā)明電燈照亮全世界,給大家享受不是很好嗎?但是要給你享受,不是叫你熬夜啊。那就問題來了,誰叫你熬夜啊?你的大腦就會接錯方向,你會熬夜啊。
尤其是認真讀書的孩子,更糟糕。那認真讀書也沒錯啊,要沒愛迪生他就沒燈,他就去睡覺了。所以愛迪生跟認真讀書的孩子就狼狽為奸,結(jié)果鬧得眼睛也近視了,身體也弄到肝硬化了。肝硬化不是什么喝酒了,熬夜的人最容易肝硬化。
幾十年下來,每天這樣子。好了,我因為這樣忙碌,到現(xiàn)在也一樣。人家問“那你累嗎?”“我不累啊。”“為什么不累?”“要問愛迪生啦。它電燈一直不累,所以我也不累。”
這個不累、不煩惱,很簡單。因為你已經(jīng)掌握到這個本體嘛。失敗、挫折等等這個不動你的心,可以?墒悄莻不成功的事實是存在的。我不急,誰急?因為凡夫都犯因果啊,你知道嗎?你一犯因果,下面的果報要背啊,你犯了因果就要背啊。這個東西使我們急啊,我們不忍眾生去吃惡果,知道嗎?
所以急是急在這里,我這里是沒什么好急的。我只要把合約解掉,二十一馬上開始解掉,二十一天很快要死啊。所以我自己很簡單啦,問題是大眾不簡單啦。我們要把真理跟大家講清楚,是這個地方難,是這個問題。
所以跟各位講,真的難的是眷屬世間跟器世間。
這個是提供給各位看。那,這個轉(zhuǎn)變也在這個地方。
那么下面還有一個,要跟各位講就是“入于獅子頻申三昧”這個東西。
這個“獅子頻申三昧”是什么東西?經(jīng)文一句話就寫過去了,那我們也念過去了。那是什么?那就“獅子頻申三昧”啊。那是什么?
首先我要問各位啊,“獅子頻申三昧”的三昧是禪那還是奢摩它?它是三昧哦。我們,禪定有三個,一個奢摩它。應(yīng)該一般講的,那個入定以后在那邊如如不動的入大定啊,通常是指奢摩它。那么中國禪宗的禪是指禪那,那個禪定是禪那不是奢摩它。那這個另外一個叫做三昧耶,或叫三摩地,就是這個三昧。這三個是不一樣的。這個各位知道嗎?這個不知道,就一直念過去,就沒意思了。
我們修禪定到了某一個程度,就從你不會的,我們叫粗住,剛打坐的時候叫粗住。然后叫細住,然后進入欲界定,然后到未到定。未到定以后呢,會經(jīng)過一連串的身心改變,那個改造,然后會有初禪特相,那進入初禪定。初禪、二禪、三禪、四禪,這個叫四禪定,這個叫色界天的功夫。
然后超越會進入無色界天,進入四空定。然后再一個滅盡定。這個叫四禪九次第定,由淺到深,四禪八定九次第定,就一個一個上去,然后一個一個下來,這個叫九次第定。
然后他會進入到一個超越三昧。就是我到四禪定,我不一定四禪、三禪、二禪,我現(xiàn)在一坐下去馬上就到四禪定。那我要出定啊,馬上就從四禪定出來。這個就叫超越三昧,這個就叫大定了。他到四禪八定啊,不要一個一個爬樓梯一樣。他就跟搭電梯一下,噔,直接跳下來了。這個叫做超越三昧。
超越三昧以后呢,他對于這禪定,在這禪定里面他可以跳來跳去。可以到四空定,也可以到四禪定,到四禪又可以再跳到四空定,也可以這樣子自在進出往返。這個叫做“獅子奮迅三昧”,知道嗎?“獅子奮迅三昧”。在這里面,他很自在。那有人就把這個地方簡稱為自在三昧。就獅子奮迅,他在這禪定中,可以自在進進出出,由淺到深,由深到淺。他不一定……因為按照九次第定的話,他要深就一直深要淺就一直淺,半路要再轉(zhuǎn)回去,很難。那“獅子奮迅三昧”他很自在,他可以轉(zhuǎn)來轉(zhuǎn)去。是指這個部分。
那佛陀的這個三昧里頭……當然這個“獅子奮迅三昧”以后,還有很多大定,那大三昧顯現(xiàn)的生命觀境是不一樣的。每一種不同的都不一樣,這個我就不跟各位講了啊。當有一天你來修禪定,我再講。來修定還不講,等到你真正到了那個時候,我再講。因為現(xiàn)在沒本事只會,回去只是吹牛而已,沒有用。
那以在這樣的禪定里,各位知道,我這樣講你只是這樣聽,這樣聽好像就懂了,那后面有一堆狀況,沒有辦法講。你知道嗎?因為你到了四禪定,有四禪定的人格特質(zhì)出現(xiàn);到了四空定,有四空定的人格特質(zhì)出現(xiàn);到了滅盡定,有滅盡定的人格特質(zhì)會出現(xiàn)。那么,你到了這個超越三昧的時候,有超越三昧的人格特質(zhì);到了獅子奮迅三昧,有獅子奮迅三昧的人格特質(zhì)。
通常到了這禪定以后啊,我們在修行人來講,叫大成就了,就叫大成就。我的意思不是說我大成就了,我只是說這些人有大成就了,不要一直看我啊。不要說我講來講去,都說我有成就了,我不是這個意思。
那佛陀當然他成就遠超于這個部分。
但是他在這個地方,在大莊嚴樓閣,就逝多林這里,佛陀其實入這個定的時候,以佛陀入這個定的時候,你知道是什么樣的一個狀況嗎?
有一點啊,像吃過飯,這么熱的天氣,佛陀拿一把扇子,走走走,走到樹蔭下。吃過飯,拿把扇子,走到樹蔭下,搖一搖,剛剛好打哈欠,靜坐下來,心情平靜下來的時候,就是這個境界。知道嗎?那我們自己回家去試,明天中午吃過飯,拿個扇子啊走到菩提樹下,坐下來,打個哈欠,準備躺椅上面要休息的那種心境。
佛陀入這個定是很平常的,他本來就在定中。佛陀即使吃飯也在定中,他那個定都比這個定還高。這個定是最簡單的,剛才講的,超越三昧上來,就是這個定。所以他是很自在的一種狀況。
這個定,到達這種境界的時候,對奢摩它的那種禪定啊……奢摩它就是入定后一直坐在那里不動的那個定,我們通常稱為奢摩它的定。這種定,當你修到獅子奮迅三昧的這個時候,對于那個禪定就叫做報得,不是修得。知道嗎?下輩子再來的時候,你要入那個定啊很自然它就會入了。留意啊,這是不同的。
我們現(xiàn)在修禪定,要花多少時間,你知道嗎?我算給你聽,簡單的啊。兩條腿弄好會雙盤,大概要三年到五年,要不然你會唉唉叫,第一個;第二個,要把這數(shù)息法訓(xùn)練好,當然一面練腿也可以一面練這個地方,反正這三五年當中,你大概不在水深火熱當中也大概在煮羊肉那一鍋里面。大概就是那個日子啦,你要這樣子去訓(xùn)練。而且這種,透過這么樣嚴格跟痛苦的訓(xùn)練而得到的成就,我們叫做修得。你是修來的,修得。
那么,你修得也不過修到奢摩它而已啊。那你到底能不能夠轉(zhuǎn)過去,或者心有沒有死了?
心死叫枯木禪。把心修死了,就是坐在那里,下輩子呢就當狐貍,叫野狐禪;蛘弋斆,有沒有?龜鹿二仙,有很多人在講龜鹿二仙。龜仙、鹿仙、蛇仙,那你那個就完蛋了,那就修到外道禪去了。那個就叫修死心,心都修死了。
我們佛法修的是活心,心要活起來,這不一樣的。
所以在修行的過程里,沒有善知識的指導(dǎo),你常常會修錯了。就算你修對了,也是修得。那你必須超越它,進入超越三昧。然后再超越進入獅子奮迅三昧。那下輩子呢,你就很自在了。
這種修法叫次第道修法。而我們前幾次有跟各位講過圓融道修法。不過次第道修法,你還是要修,你有福報,最好修次第道,也能夠兼著。
這個是先跟各位談這個部分。
那進入三昧以后,要顯現(xiàn)的就是世間的妙用。要顯像出來,那這個下面就是佛陀的顯像妙用。就關(guān)鍵是在這個地方,下面啦,就佛陀的顯像妙用。
所以,我們在學(xué)佛的時候,各位絕對不要窄化,把佛法給窄化,F(xiàn)代人因為大腦知識的運用以后啊,一直很想說很快把佛法條列為什么一條兩條三條這樣掌握啊,是不可能的。因為生命的存在不是這個樣子。
你用腦筋是單一,是完全窄化。當你用心在思考問題的時候,聽也聽不到,吃的感覺也沒有了。所以當你專注于某一點的時候,你會茶不思、飯不香、睡不著,對不對?那就窄化嘛,生命整個窄化了。所以過度用腦不是恰當?shù)摹?/p>
那個,要跟各位談的是,你要懂得生命是全方位的。全方位,除了這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都要同時起作用的全方位以外,你還有一個所謂的第六感,有沒有?其實是第七感。那第七感你要發(fā)揮出來,那你就要修到三昧,尤其要到獅子奮迅三昧以上的程度。
所以,絕對不要窄化,不要窄化佛法,不要窄化你的生命。當你窄化了以后啊,你的生命就會很枯燥,沒意義。人在這世間啊,要活得很精彩,很燦爛,很芬芳,那你就要活得有興趣。
興趣,你知道嗎?很平常的那兩個字,興趣。高興的興,會寫吧?要活得有興趣。那這個興趣在哪里?你自己要培養(yǎng)。但是那個興趣不要專一,知道嗎?不要太專一把自己鎖死了,否則那個興趣會變成知識。變成知識就不好了,興趣是生命中的東西。變成知識你就會變成什么?把興趣拿去換錢、換名,那就是知識化了,不要這個樣子。
所以我們那個興趣啊,要去享受它。比如種蘭花,你要去感受到蘭花,花的殊勝、花的存在、花的生命。而搞了半天,這個花很好生產(chǎn)啊,這個一年就可以賺多少錢啦,那個變知識了,變名利了。對不對?你要去感受,花的生命跟你的生命相融合在一起。
所以那個興趣不一定向外培養(yǎng),你自己都可以培養(yǎng)。在家里,煮飯、洗衣服、帶孩子,照樣可以養(yǎng)成興趣啊。孩子有什么?就喂奶,哭啊,叫他不要哭啊。然后給他睡了,睡著以后呢,尿布濕了,又哭啊?薨∮纸兴灰蓿灰,又叫他睡啊。哇,那你變成公式了,那你就不會有興趣了。要看他是一個小生命,今天跟昨天有什么不同,他進步了又怎么了。你又看到孩子在成長,在獨立,那個興趣你就產(chǎn)生了。
你要不是的話,那廣告上面打的,小孩子鞋穿到腳痛得要死都變形了,你都不知道。因為你帶孩子像帶雞一樣,雞不穿鞋嘛。孩子衣服穿得太小,你也沒感覺。他說“啊啊,穿不下去了。”“怎么穿不下去,昨天不是還可以穿嗎?”孩子已經(jīng)長大了,長胖了,你都沒感覺啊。我看這媽媽也是玩具媽媽,沒有用,都不用心。
你要有那個興趣,就從生活中來培養(yǎng)的興趣,那個才是精彩。人生你會覺得很有意義,因為你有注意。將來談孩子的故事,你永遠談不完。
好,這是從這個地方講,獅子頻申三昧的這個部分。
那個,禪定的修學(xué)過程里,它是專業(yè)領(lǐng)域了。我們是希望各位,學(xué)佛不要只聽經(jīng),行法一定要有。自己回家啊,自己試試看,兩條腿折一折,看怎么疊起來,這個叫結(jié)跏趺坐,你自已要先摸索。而當你是真的想要修學(xué)的時候,可以找到善知識。那你不要迷信,用經(jīng)典的部分來堪定你所學(xué)的對不對的部分。
像剛才這一句話,幾分鐘我就講過了。你要修學(xué)啊,沒有二十年你做不到。你不要聽我這樣講,師父在講五分鐘就講完了啊。你回家不一定搞五十年搞得出來啊。那有好的善知識跟你指導(dǎo),是比較快,但是不能急。這基礎(chǔ)功夫都要有。
這是這一段,我們跟各位簡單的提一下。這個要展開來講,還更多,還沒那么容易,光是獅子頻申三昧啊,就不只這個樣子。
像這個“入三昧已”這四個字啊,就更難。“我搞了半天,進去了以后,不知道。弄了半天出來了,不知道啊,剛才不知道有沒有進去。”所以要進到那里面去,要進到這個三昧里面,那就很準確,很準確啊。
各位知道,各位現(xiàn)在用大腦很準確。你有沒有想過?我舉個例子,你想想看。你有沒有想過,這一棟大樓這么大,那一堆人走進去,回到他的家里去,對不對?一堆人從那里出來。這很清楚吧?沒問題吧?
你有沒有看過企鵝,企鵝每只長得都一樣。它的先生回來要找它太太啊,它怎么找?你會說,它們可能有雷達啦,有味道啦,有聲音啦,有頻率啦,然后才找到,對不對?現(xiàn)在科學(xué)家都用猜的。
科學(xué)家應(yīng)該去想一想,站在企鵝的立場,看看人鉆進大樓里頭怎么找到他的家。你大概很清楚“我是幾樓幾號就進去了”,對不對?可是站在企鵝來看呢,它怎么知道你有幾樓,幾樓又幾號?有沒有?那個問題,你把它倒過來看企鵝,企鵝也有那個啊,它太太是幾號啊。是不是這樣?一堆企鵝都在那里,一只企去鵝找到它太太是怎么找的?對不對?你去留意看看。
有次我到墨爾本去,墨爾本有那企鵝,這么小。這么小啊,走路很好看啦。我們就在海邊看。那企鵝從海邊上來,然后排好以后呢,它們就排一排啊。然后咚咚咚,那大屁股一甩一甩,甩到岸上以后各人走各人的,回到自己的家。不會弄錯。
我就問那里面管理員說:“你們那邊有沒有門牌號。”
“什么門牌號?”
我說“要不然它們怎么回到家?”
我們是因為有門牌號,你不會弄錯,對不對?那它們有沒有門牌號呢?它們有一種本能,很準的回到。你學(xué)這個三昧,就是這個樣子。你會很正確地進入你生命的水平,生命的方向跟生命的標的。你進得去,這個標的啊,叫做生命觀境。生命的境界會現(xiàn)前,然后你會很準確地到達那個地方。知道嗎?這個叫生命觀境。
那么要訓(xùn)練這種生命觀境,你就要嚴格接受我們的訓(xùn)練。上一次給各位看的“開悟之路”這個圖啊,你按照這個標準走進去。進去以后啊,是很粗略的,這個生命觀境會逐漸現(xiàn)前。過了這個“生住異滅”的這個“生”的生命觀境就很微細了,那就跟我們剛才講的情況,有類似的情形。
所以,生命,進入到真實生命領(lǐng)域去的生命,其實是很燦爛的。我用一個形容詞,叫做生命的花園。你可以進到里面去,是非常不可思議的領(lǐng)域。佛法也就是因為這個樣子,所以它才迷人。
我們很期望各位啊,都能進入這個領(lǐng)域里。祝福大家!
- 上一篇:四十華嚴 第一卷 第18講
- 下一篇:四十華嚴 第一卷 第20講
- 《華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華嚴經(jīng)是大乘經(jīng)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華嚴經(jīng)》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華嚴經(jīng)》“華”是大乘的因地,“嚴”是果地的功德
- 華嚴經(jīng)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yè)”是什么意思?
-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這七個字有什么含義?
- 十種自在指的是什么?解讀《華嚴經(jīng)》十種自在
- 入無生智,到無依處是什么意思?
- 為什么說《華嚴經(jīng)》是別教一乘?
- 脫去俗服,當愿眾生,勤修善根,舍諸罪軛的意思
- 只在誦《華嚴經(jīng)》的時候口臭,還要繼續(xù)誦嗎?
- 怎么理解“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業(yè),是為魔業(yè)”?
-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經(jīng)題含義是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什么時候傳入中國?
- 《華嚴經(jīng)》是屬于開智慧嗎?
- 人要精進學(xué)習(xí),切莫放縱欲望
- 發(fā)起殊勝的菩提心,讓世界變得更清凈
- 機緣到來時,因果報應(yīng)是逃不掉的
- 《華嚴經(jīng)》是阿難尊者記錄的嗎?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一
- 第一卷 忉利天宮神通品
- 卷一 序品 第一
- 第四卷 閻浮眾生業(yè)感品
- 第六卷 如來贊嘆品
- 第二卷 分身集會品
- 第三卷 觀眾生業(yè)緣品
- 第八卷 閻羅王眾贊嘆品
- 第五卷 地獄名號品
- 第七卷 利益存亡品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序品第一
- 第十三卷 囑累人天品
- 第九卷 稱佛名號品
- 第十二卷 見聞利益品
- 第十卷 校量布施功德緣品
- 《地藏經(jīng)》贊
- 第十一卷 地神護法品
- 《地藏經(jīng)》開經(jīng)偈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二
- 《華嚴經(jīng)》原文卷一至卷五
- 妙法蓮華經(jīng)弘傳序
- 楞嚴經(jīng)注音 第一卷
- 卷一 方便品 第二
- 《地藏經(jīng)》回向偈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譬喻品第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方便品第二
- 卷二 譬喻品 第三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三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四
- 卷七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第二十五
- 卷二 信解品 第四
- 楞嚴經(jīng)注音 第七卷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化城喻品第七
- 卷三 化城喻品 第七
- 卷三 藥草喻品 第五
- 卷六 藥王菩薩本事品 第二十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十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五
- 卷四 五百弟子受記品 第八
- 圓覺經(jīng)講的是什么內(nèi)容?圓覺經(jīng)概說
- 《大寶積經(jīng)》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楞嚴經(jīng)的由來故事
- 佛經(jīng)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jīng)》講記
- 念地藏經(jīng)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jīng)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nèi)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jīng)》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jīng)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大乘經(jīng)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jīng)》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jīng)》偈頌:人生在世間,應(yīng)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jīng)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jīng)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經(jīng)》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jīng)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jīng)》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jīng)·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jīng)》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是誰翻譯的?心經(jīng)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jīng)注音版
- 法華經(jīng)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jīng)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jīng)》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jīng)》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zhuǎn)的解讀
- 《心經(jīng)》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jīng)》
- 《父母恩重難報經(jīng)》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jīng)》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jīng)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jīng)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jīng)·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jīng)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經(jīng)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菩薩生地經(jīng)注音版
- 從《壇經(jīng)》片段,瞻仰學(xué)習(xí)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
- 妙法蓮華經(jīng)全文
- 地藏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 無量壽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注音
- 金剛經(jīng)原文
- 華嚴經(jīng)原文
- 金剛經(jīng)譯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原文
- 華嚴經(jīng)譯文
- 地藏經(jīng)譯文
- 心經(jīng)講解
- 心經(jīng)譯文
- 南懷瑾:《金剛經(jīng)說什么》
- 六祖壇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譯文
- 六祖壇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講解
- 楞嚴經(jīng)譯文
- 金剛經(jīng)講解
- 大般涅槃經(jīng)原文
- 俱舍論原文
- 地藏經(jīng)講解
- 地藏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楞伽經(jīng)譯文
- 涅槃經(jīng)原文
- 無量壽經(jīng)譯文
- 瑜伽師地論白話文
- 瑜伽師地論講記
- 解深密經(jīng)原文
- 阿彌陀經(jīng)原文
- 地藏經(jīng)白話文(王智隆居士)
- 成唯識論原文
- 維摩詰經(jīng)譯文
- 大般涅槃經(jīng)白話文
- 華嚴經(jīng)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