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靜思 之 修養(yǎng)
靜思、智慧、愛
卷一 靜思 之 修養(yǎng)
5.修養(yǎng)
水動月不明,
云生性起塵。
光明本性
如果天氣不好,一直下雨,晚上看不到月亮,是不是月亮消失了呢?月亮并沒有消失,只是被云遮蓋而已。因此有句話說:「水動月不明,云生性起塵。」
人人都具有清凈的佛性,只因為塵欲污染,顯現(xiàn)不出原來的本性。學佛就是要拭掉這層層欲塵的遮蓋,像天上的月亮必須鉆出云層,才能顯現(xiàn)出它的光明來一樣。
培養(yǎng)功德林
人人原有的清凈本性,又如何生起了污染心呢?是來自周圍的物(色、情、愛)欲。所以說:浩浩欲風吹殘了功德林。
我們學佛就像是在培植菩提苗、功德林,如氣候順適,雨水均和,樹就可以保養(yǎng)得很好!感摹谷缙馃o明欲染就如同一陣黑風,吹毀了菩提苗——功德之林。所以我們平常生活中,就必須好好在培養(yǎng)慈悲心,于待人接物要有柔和的氣質,這即是慈悲的本性起作用,于平常的形態(tài)中,自然表現(xiàn)出來。人如能柔和、慈悲,世間再大的困難都可以排解,能排除一分煩惱,多一分修養(yǎng),自然就能成就一分功德;這也是修養(yǎng)的功夫,學佛就是在學這分修養(yǎng)。
清凈慧命
每一位學佛的弟子所重視的是——「慧命」,而世間人所重視的卻是「生命」。
在佛教中所謂生命分為二種:一種是分段生死的生命,也就是我們現(xiàn)在這個身軀,父精母血所構成的肉體。這個身軀有生老病死,有一定的期限,幾十年,甚至百年,長短不一,這就是凡夫的分段生死。
人在分段生死中什么都沒有帶來,只帶來一分業(yè),業(yè)又分為福業(yè)與惡業(yè)。就是過去的那一段生死所帶來的業(yè)力,在今生牽引著,使我們不由自主地被它擺布。
另一種生命永無生滅的慧命,這種慧命無始無終,是永遠常存的。從過去的無始以至現(xiàn)在,至于無終的未來,慧命是永遠存在的。不過慧命如果被蒙蔽,那就變成污染的意識,就是現(xiàn)在所說的靈魂,不管是意識或靈魂都是極不自在的。我們如能把意識或靈魂凈化,就可來去自如,這就是慧命,是菩薩的智慧,也是佛菩薩的生命。
慧命是永遠常存,沒有生死的。如諸佛菩薩來人間,只是倒駕慈航,為了人間的需要,為了普度眾生才來人間,并不是因業(yè)力的牽引,或憑命運的安排生死來人間。
過去已受污染的靈魂,若能再一修持,鍛煉,便可以還我人人本具清凈的慧命。就像鉆石礦未經切磋琢磨,還是一塊石頭,一旦經過了切磋琢磨,就成了一顆閃亮的鉆石一樣。凡夫原本都具有清凈與佛陀同等的本性,只要我們下工夫去切磋琢磨,就可成就這段最清凈的慧命,其清凈像明月一樣。
不生不滅
佛經中,常以日光來比喻智慧,以月亮來比喻慈悲,日月的光明可以照耀天下,天下有多少美麗的境界,日月皆不受其迷惑;天下有多少污染、骯臟、恐怖、險惡,日月也不受其污染。日月既不受美的東西誘惑,也不受惡濁所污染。學佛就是要學得能在惡濁的世間及險惡的人群中,不受環(huán)境潮流影響到我們原有的自性,使它保有原來的智慧、原來的慈悲。
我們應該利用父母所生的身體,好好去追求理想中的慧命,利用這有限的分段生死的時間,來修煉成就不生不滅的良知慧命。要真正報父母恩,就要利用父母給我們的身體,發(fā)揮良能,利用這段時間好好做人間事,好好的完成菩薩道業(yè),把這分功德回向父母才是。
點點滴滴的累積
佛陀在世間,給我們的是一分心理上的教育,是無限無形的智慧教育,而現(xiàn)在社會上的教育是職業(yè)、生活的教育。佛陀所施給我們的教育是不限職業(yè)的,是超出生活的,是一種心靈的教育,不是一般人所說的「佛教是趕廟會!狗鹜訉ξ覀兊慕逃驮谌粘I钪。
我曾說過,修養(yǎng)是日常生活中點點滴滴累積的,我們要抱著這分點滴的修養(yǎng),以長久心,在最平凡、平常的行為中,不離開佛陀的教育;如此才是真正的學佛。佛陀所教育的就是親愛、和睦、精誠、平等、美好的人性修養(yǎng)。
不要傷害別人
我常說做慈濟發(fā)心救貧困是福,但是在造福人群之外,更要進一步追求佛教的宗旨,這就是精神上的資糧。在《遺教經》中,佛陀把要修行、要探討佛法的人,比喻為牧牛人。一定要把?春,不可放縱于田埂上,而跑進別人的田中,踏壞別人的農作物。這也是教我們要把心理觀念控制好;人往往為了愛自己損害別人,所以佛陀教導我們修養(yǎng)的第一個要件,就是不要去傷害別人。
共修善業(yè)
學佛要學得身心健康,把世間的東西都看開了,不計較就不會有煩惱。所以要保持身體健康,必須調節(jié)我們的心理;宇宙間要減少災難,也是要眾生的心先調治好。世間一切的破壞都是眾生的共業(yè)所致,好人多的地方自然就吉祥。佛陀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有二種報:一種是正報,一種是依報。
什么是正報呢?佛教中說:「六道輪回」是依各人的行為而有不同的趣向,比如你做十善業(yè),我也做十善業(yè),就可同生天堂;你持五戒,我也持五戒,把做人的條件做好,你我就同樣生在人間,這就是共同的正報;每個人都有到天堂、人間、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六道的正報。
而依報是你我同來人間做人,但卻各有不同的享受。我們生在臺灣,過著豐衣足食的生活,這是過去生中曾共同種了善因的果報。有些地方卻多災多難,這是那里的惡業(yè)之報。所以我們要里仁而居,同修善業(yè)。
去除三毒
佛陀告訴我們:人生要過得快樂,就必須把心中的三種毛病去掉,哪三種毛病呢?就是貪、瞋、癡。如果我們去掉貪念,自然世間的一切物質、道理就看得破;貫通了道理,心就會很自在。瞋就是發(fā)脾氣,發(fā)脾氣是一件最痛苦的事,這也是一般人所說的賭一口氣,氣忍不住就會發(fā)為暴戾,既損人又不利己,這難到不是通苦的事嗎?癡就是不明事理,不能秉持人與人之間相持的禮節(jié),忍不住那一口氣。
去除貪、瞋、癡三毒,身、口、意三業(yè)就會清凈,人生自然快樂幸福。
常行精進
現(xiàn)在社會上的人,多數(shù)由于「欲」來牽引大家去造業(yè)。這個「欲」不知喪失了多少人的志節(jié)、敗壞了多少人的名譽。世人為名為利、貪求名聞而爭,不知害慘了多少人。欲,能引誘我們進入煩惱的深淵。人生的確是多欲為苦,多欲能使惡業(yè)增長。佛陀教育我們看開這些物欲,防止物欲沖昏了良知,埋沒發(fā)良能,進而學習利益人群;這是菩薩該做的,如此常行精進,才能破煩惱惡。
直心
佛陀在《遺教經》中教導弟子說:「當知道諂曲之心,與道相違,是故宜應質直其心!惯@是佛陀教育出家弟子的方法,也就是說學佛要直心,不要諂曲;諂曲是心不直,以不坦誠的心應付社會,應付別人。而人與人之間,如不能坦誠相待就違背了道;換言之,諂曲的心也就是自欺欺人。
我們既然要修行,就必須老實修行,不能形順心違。譬如朝山拜佛,當以最虔誠、最純直的心來禮拜。如此靈山就在我們的眼前,菩薩道也定能直達無礙。
虔誠
我們要以直心拜佛,除了朝山、拜佛要有虔誠之心念外,在日常的做人處事中也要抱著這分心念;這就是修行,如果只有朝山、拜佛很虔誠,那么虔誠的心也只有一小段時間而已。我們把虔誠的心用在日常生活上,天天虔心至誠,終身抱持著此心道場的態(tài)度,不但佛道可成,佛教也可興了。
誠心轉業(yè)
在中國大陸有這么一個真人真事的感人事跡:
大陸的叢林寺院,大都在郊區(qū)外。在蘇州,有一位告老還鄉(xiāng)的老太爺,膝下只有一個女兒。平日在朝時為官清廉,兩袖清風,回鄉(xiāng)不久就病了。他女兒很虔誠地到一寺院去禮佛,祈求讓父親的身體得以早日康復。
這坐寺院離家雖不遠,但步行至少也要三個小時才能到達。她必須要服侍父親湯藥,卻又希望以最虔誠的心意到寺中禮佛。在躑躅猶豫時,寺中的老師父最后教她一個方便法門……。
隔天,她在清晨兩點鐘起來,在庭前設一個香案,供上清茶、香花、素果,朝寺院的方向虔誠禮拜,腦海中觀想從家門出發(fā)直到寺內佛前,觀想著一路上的景物。直到一步一步地跪拜進入寺中禮佛。每天清晨三個小時的觀想:拜佛、禮佛,整整七七四十九天。老太爺?shù)纳眢w果然康復了,而她仍繼續(xù)觀想禮拜。
在當?shù)赜形荒贻p人考上狀元,衣錦榮歸,返鄉(xiāng)祭祖。他的母親很高興地帶著禮果到寺院還愿。他們到達時,已是黃昏了,老夫人請求寺中知客法師燒頭炷香。隔天,一大早起來,師父們敲板打鐘開殿門后,老夫人點好香要插入香爐時,才發(fā)現(xiàn)爐中已有人上過香了。老夫人特別拜托香燈師說隔天她要點頭炷香,寺中的住持方丈也指示下去,任何人不可點頭炷香。隔天一早,門一打開,香燈師卻發(fā)現(xiàn)爐中又早已有人整齊插上三炷香了。真是怪事!全寺中沒有一個人特別早起,香又從哪來呢?
這位狀元爺,覺得很奇怪,就決定晚上留守在大殿中,一探究竟。他一整晚都沒睡,到半夜時,眼睜睜地看到殿門未開,而一位女孩竟進來插上那三炷香,虔誠地拜佛后又出去,門還是關著哪!
天亮,狀元向住持師父說明這個情形,師父詳細地詢問狀元這位女孩的穿著及長相。狀元一一告訴,這位老師父聽了之后,知道這位少女一定是那位縣太爺?shù)呐畠。遂解釋說,在二個月前,這位少女來請示:如何才能求得父親康復?而老師父又如何教她以最虔誠的心,才能轉業(yè)。老方丈說:「虔誠的心,并非三朝五日,而是要持之以恒的。由于她家境清寒,自己必須親自照料父親,既要虔誠又要照顧病人,那真是一件困難的事。因而我就教她這個方便法門:用最虔誠的心意及最誠懇的態(tài)度觀想。佛菩薩一定會有感應的!估戏秸煽隙ǖ卣f:「一定就是她!」
青年狀元爺聽了說:「真是太不可思議了!」于是他親自來到縣太爺家,開門出來的正是他所見的女孩。老夫人深被她的孝心感動,立即為兒子提親,娶她為媳婦。
這不是故事,而是真人真事,可見有一分至誠的心,就會與佛菩薩有一分的感應。
不違佛心
佛陀曾說過:「入我門不貧,出我門不富!狗鹜舆@樣的教導眾生,尤其教導出家弟子,「你真正入到我門來,即令你不窮!蛊湟馐:為佛弟子若能依佛之宅心,為救眾生而立業(yè),則其力量無窮。「你出我的門,也不會富到哪!挂馑际钦f:違棄佛心,設有世智辯聰之本領,事亦難成。
總之,這句話最主要的意思就是:有誠意為大眾做事,佛絕不會孤負你;如沒有誠意,即使假借佛的名也沒有用。
修學獅子吼
佛陀離開人間已二千多年,但佛陀的慧命——佛法,還是不斷地延續(xù)在人間,這是因為佛教受持了佛陀的教化,表現(xiàn)了佛陀的精神。佛陀的弟子共有四眾:在家二眾、出家二眾。出家二眾是以佛陀的精神為精神,以佛陀的生活為生活,與佛抱著同樣出世的意志,離開小我的家庭,走入如來的大家庭。所以,僧寶是延續(xù)佛教精神的中心,承擔如來家業(yè)的中堅分子。
我常說,出家人住持佛法,佛法要靠出家人來延續(xù)。但佛法更需要在家弟子,因為,有住持佛法的人,也必須要有護持佛法的人。所以,在家的佛教徒,是護持佛法最大的力量。今天,佛教的興衰最大的關鍵就是在家佛教徒。佛陀在即將圓寂的時候說:我最不放心的是將來毀滅佛法者并不是外教,而是自稱為佛教徒的人,就如獅子身中蟲,自食獅子身上肉!
佛教徒如精神萎靡,獨善其身,不能發(fā)揮佛陀的勇猛精神與力量,佛教就會衰落。我們常把佛陀說法比喻為獅子吼,就像獅子在山林中發(fā)出了吼聲,震退百獸一樣。所以,我們稱佛陀為人中之圣,圣中之王。既是人中之圣、圣中之王,就有相當?shù)挠職饧耙懔。我們既然要學佛、做佛的弟子,就必須與佛有同等的毅力及氣魄。
祝福自己
常常有很多人向我訴苦,念他們的苦經。我都向他們說,舉頭三尺有神祇,我們應常常祝福自己,為什么要詛咒自己苦呢?學佛的人即使是吃苦,也是苦盡甘來;所以,應常常為自己祝福,天神護法也會起歡心。人生在世間,不如意事十有八、九,而我們只不過是十之五、六而已,比別人幸福多了。你、我都應常常為自己祝福。
君子慎其獨
修行不是三天五日的事,應是時時在修行,決不能剛開始修行時,很認真也很熱衷,但年久日深,就松懈了。
有一句話說,第一年修行佛在眼前,第二年修行佛在西天,第三年修行佛已不見。這句話的意思就是:第一年修行時,覺得佛無時無刻不在我心中,因此不敢犯錯。到了第二年,修行的心力慢慢懈怠,與佛的距離,漸行漸遠。第三年,已將修行拋諸腦后,佛已不在心中。曾子說:「君子慎其獨!乖邮强鬃拥牡茏,時常在警惕自己,雖然獨處靜室,但行、住、坐、臥都很注意。因此,要做個君子,必須要很謹慎,于自己獨處時也要謹慎。
普通人都是在有人看到的時候很注意形象,真正的君子是表里一致的。我們修行最主要的是要時時佛在眼前、佛在心田,如果修行如初,成佛就有余了。修行要日日新;修行如能與歲序俱新,則修行功德圓滿!
地獄五條根
學佛要以做人為起點,而以到達佛的境界為目標;先做好一個成功的人,人格完美,佛格也就成就了。人生最大的五種病,就是「貪、瞋、癡、慢、疑」。人們貪些什么呢?貪的不外乎是「財、色、名、食、睡」五欲;這五欲就是地獄的五條根。
每天打開報紙看社會上許多驚天動地的殺、盜、淫……的悲慘事件,都是因貪而起的。搶銀行是為了貪財,此外,如貪色、貪名……起了五欲的貪念,就會造下種種罪障。
為善競爭
我們仔細算算,人們一個月有四十多小時用在吃飯,有十天花費在床上,這數(shù)字是很驚人的。真正人生的功德是由時間所累積;就如同走路,用的時間愈多,走的路就愈長。
「龜兔賽跑」是一則家喻戶曉的故事。為什么兔子會跑在烏龜?shù)暮竺婺?因為烏龜真的是花較多的時間來跑;而兔子仗著它走得快,就用較多的時間來睡覺。所以,做人貪睡貪吃也是浪費人生。人身難得,一個人如果不懂得做人,九十歲的人不比四十歲的人命長;不會利用時間,即使活到一百歲也只能算是眾生,而不是人生。真正的人生,是要以良知良能來做人;有了良知良能,就能使人生過得豐富、踏實。
人生要為善競爭,分秒必爭。人生的成就也是由時間所累積。一個人在世間做了多少事,就等于壽命有多長。我們信佛,就是敬仰佛陀的慈悲、勇氣、智慧和他的崇高精神,相信自己與佛有同等的力量,為善競爭;這種競爭,不可稍事停頓。
信而有教
我們要有逆來順受的勇氣,如欠缺這分勇氣,就容易走入迷道邪信,所以大家要拿出勇氣來面對現(xiàn)實的人生、接受坎坷的考驗,這就是佛教的教育。佛教并不是迷信,不是去拜拜就一定得佛保佑,就業(yè)消障除了。福要自己去做,災也要自己去消,能造福人群,自然就會有這分福報;能培養(yǎng)這分正信,自然就會消災,這是一種感應——智慧的感應。
沒有這分福,求也求不來;若有這分業(yè),要轉變也不容易,唯有心甘情愿地接受,勇于承受,災難自然就會消除,若不肯歡喜承受,則此業(yè)永遠也消不了。人的業(yè)并非無中生有,而是過去生中帶來的,我們要相信因果,既然種如是苦因,怎能不受如是果報呢?如能歡喜受報,業(yè)也就消了?偠灾,信佛是心靈上的教育,我們應該信而有教,不可信而無教。
真正的佛教徒是要學習佛陀的人格修為,佛怎么修養(yǎng),我們就怎么修養(yǎng);佛怎么教導,我們就跟著怎么受用。如能很正確地接受佛陀的教育,自然就可以修得像佛陀一樣的人格,如此才是真正達到信而有教、依教而培養(yǎng)修心養(yǎng)性及端正行為的信仰。
安貧樂道
人,大多是被五欲所困,有一點成就時就想得到更多。有得就有失,這是必然的道理,佛陀時常開導我們切莫為物欲所驅使,亦莫為財利而爭奪。應得的,就該以正當?shù)膭诹Ψ绞饺ト〉?并須取于社會用于社會。不該得的,或有損于人,即不該去取,如此就不會有得失的痛苦。
佛陀說不能懈怠,懈怠的人是一定會墮落。佛陀鼓勵我們,內心要少欲,但決不能懈怠。亦即是:得時切莫驕狂,忘本失真,而失時更不得消沉自卑。就如同孔子的學生子貢問學于孔子說:「我如果能做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如何?是否就很好了呢?」孔子聽了說:「好!能夠修養(yǎng)到這種程度是很好的,但還是差那么一點點。如若能貧而樂、富而好禮則更好!」
在貧困中仍能樂于道業(yè),安樂、自在,不因貧困而生自棄、自卑感。富能不驕傲,而能時時以禮待人,這才可貴,佛陀教我們的意思也就在此。人生必須要上進積極,安貧樂道,進修慧業(yè),不因境遇的得失而喪失生存的斗志。
智者
人過去是怎么來人間的,已無法知道;現(xiàn)在該怎么做人,往往也很茫然,更何況于未來!許多人都不知道要如何做人,才可以做個真正的智者。「人」時時受到周圍環(huán)境影響而起心動念,接觸到順境時就高興地得意忘形;受到逆境時則煩惱悲泣,無不受境界所牽制而喜怒無常,心隨境轉,動蕩不安;因之,智慧功力也就受阻,不能發(fā)揮效用,因而對人處事的日常生活就不得自在,這就是凡夫。
佛陀教我們在排除欲念后,進而精神要統(tǒng)一起來,如此方可增加正確的智慧,才能成為一個智者。
安排命運
常有人問:「人為什么會不得自主,如癡人任憑環(huán)境擺布、被命運安排呢?」我的回答是:「只有凡夫才會被命運(業(yè)力)安排,圣人自能安排命運!
如何安排命運呢?必須用信心志愿及智慧力,堅毅地去破除煩惱的惡念,則智慧生,而業(yè)力隨轉!一切就能解脫自在。
熄滅無明火
《普門品》中說,如遇大火我們虔誠的念佛,火就能熄滅,災難就可解除,這是指我們心理的無明火。我們的心理時時刻刻都會造成火災,什么是心理的火災呢?佛教有句話說:「一把無明火,燒盡功德林。」平常我們很歡喜從事造福人群的志業(yè),在佛教中這就是功德;平常辛辛苦苦,歡歡喜喜做好事,卻因一念無明動了瞋心、起了癡念,自作障礙……因而前功盡棄了。這是否相當?shù)目上?
我們的心常在無明中,什么是無明呢?無明就是人我是非、事理不明,時常爭長計短,人如不明白道理,生活就不能踏實,心靈就會空虛,整天惶惶恐恐,搖擺不安……。
我們如能常念觀世音菩薩,念得觀世音菩薩的心就是我的心,心中就不會起無明的火災,也不會沉溺于欲海。常念觀世音菩薩,除了可消滅有形的災害外,也使我們的心乎順和氣。
一切唯心造
有些人常問我,算命有用嗎?說實在的,命理是有的,但不能迷信。一般人所說的命運,或說是運氣,也就是佛教中所說的業(yè)力;既然相信業(yè)力,自然就會有命理。但是,佛教中有句話說:「一切唯心造!狗卜蚴苊\所操縱,但圣人卻能操縱支配自己的命運。
天下有二種人:一種人能轉移命運,另一種人被命運所轉。有人說:算命的說他什么時候會死,心中很惶恐。其實,被預言會死的,并不一定真的會死,但若世緣已盡,業(yè)相現(xiàn)前,就是要逃也逃不掉的。
所以說,我們要守本分,珍惜這個身體,以有用的身軀去為人間做有意義的事,這也是父母給我們這個身體的目的。取諸社會而用諸社會,今天能做多少就做多少,能做就馬上做,一切的命運皆操之在已。
- 上一篇:卷一 靜思 之 信心
- 下一篇:卷一 靜思 之 知足
- 不執(zhí)著空與有,踏實走在菩薩道上
- 怎么看待壽命的長短?活著的意義又是什么?
- 學佛者要具備兩種忍——“法忍”與“生忍”
- 佛教徒有三類,到底哪一種人才是正信的佛教徒呢?
- 時時守好自心,分秒觀照當下的一念心
- 心存善念不求回報,才是智慧明亮的“清凈之愛”
- 世間最大的苦就是自己想不開
- 婆羅門向佛陀請教人死后靈魂會到哪里去?
- 驚嘆!嫉妒心讓他輪回千百世都與佛敵對
- 大魚舍身
- 乞兒成富
- 水中金像故事
- 靜思語錄50條
- 羅睺羅的眼淚
- 證嚴法師:談一談缺失
- 要能轉苦為樂,才能時時自在
- 發(fā)愿行菩薩道便要謹防五種心魔
- 若能透徹此理,便能善解難看的臉或難聽的話
- 人之所以不得自在,是因為得失之心
- 其實,要當菩薩是很容易的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2
- 大般若經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一卷
- 心經的人生智慧—《心經》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6
- 心經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5
- 心經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