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二章經(jīng)
《佛說四十二章經(jīng)》,簡稱《四十二章經(jīng)》,佛教著作,據(jù)說是東漢迦葉摩騰、竺法蘭漢譯,一般認為是古代中國譯出的第一部佛教經(jīng)典。內(nèi)容是把佛所說的某一段話稱為一章,共選了四十二段話所編集而成。收在《大正藏》第十七冊。...[詳情]
佛說四十二章經(jīng)講記 第十五章 請問力明
第十五章 請問力明
沙門問佛:‘何者多力?何者最明?’佛言:‘忍辱多力,不懷惡故,兼加安健。忍者無惡,必為人尊。心垢滅盡,凈無瑕穢,是為最明。未有天地,逮于今日;十方所有,無有不見,無有不知,無有不聞,得一切智,可謂明矣。’
本章解釋什么叫‘力\’?什么叫‘明\’?
‘沙門問佛:何者多力?何者最明’?有一位隨佛出家的弟子,請問釋迦牟尼佛,什么是最有力量的?什么是最光明的?
‘佛言:忍辱多力,不懷惡故’。釋迦牟尼佛告訴這位弟子:能夠忍辱,是最有力的。說到忍辱,有三種意義:
耐怨害忍:對于人家的嗔怒、謾罵、惡打、傷害……種種人事上的迫害、阻難的逆境,我們都能夠任勞任怨,忍耐而不生起惱怒心來;另一方面,要是人家恭敬、恭維我們,甚至以各種上好的東西供養(yǎng)我們,在名聞利養(yǎng)的順境當(dāng)中,我們面對著一切外境都能夠忍受,不為它所誘惑,不生起驕慢心,這種是觀人而忍──觀察人際關(guān)系而忍受譏、毀、贊、譽,所以稱為耐怨害忍。
安受苦忍:對于生理上的饑渴、衰老、生病,以及自然界的寒熱、風(fēng)雨所帶來的種種痛苦,我們都能夠忍受下來,而不會退卻學(xué)佛的初衷,堅持修行不放逸,這種是觀法而忍──觀察諸法的無常相而忍受痛苦,所以稱為安受苦忍。
諦察法忍:對于佛法的特色──緣起性空的道理,我們必須用心去觀察它,體會它,把心中對人、事、物的執(zhí)著,都能夠放下來,這就是觀空而忍──觀察諸法的實相,也就是空相,本來就是沒有實性可得的,把它融化于日常生活當(dāng)中,認清一切事物,都是因緣和合的假相,心中坦蕩蕩的,不去執(zhí)取任何事物,不為外境所轉(zhuǎn)而失去了心理的平衡,所以稱為諦察法忍。
在這里,我要提醒大家,忍辱,不是把我們內(nèi)心的不愉快壓抑住,要是硬著把它壓在心底,這樣子的忍,是有限度的,到了有一天,忍受不了,爆發(fā)起來,就好像山洪瀑瀉,不可收拾的。在佛教里面,有一句話,叫做以智導(dǎo)情,也就是以智慧來疏導(dǎo)我們的感情(情緒(,當(dāng)我們?yōu)榱四骋患挥淇斓氖?心理不平衡的時候,如果多憶念佛陀教導(dǎo)我們的道理,這樣心情開朗了,那里還會鬧情緒,所以說,我們修忍辱,必須坦然地接受、化解逆緣,千萬不可以抱著壓抑的態(tài)度。
說到忍辱,有什么好處?我這里引證一首〈忍耐歌〉來加以說明,這首歌的作者是臺灣新竹福嚴佛學(xué)院的院長真華法師,歌詞是:
忍、忍、徐徐忍!耐、耐、慢慢耐!
能忍能耐心安泰,不忍不耐生禍害!
忍辱原是福之本,嗔怒則是慧之礙。
欲求福慧兩足尊,第一妙法是忍耐!
依中國的文字結(jié)構(gòu)來看,忍,從刃從心,就是在心上插了一把刀,那是很痛苦的。世間的事,有許多是我們?nèi)滩幌氯サ?但是,忍不下去也得忍,所以,真華法師就勸我們要忍耐。
‘忍,忍,徐徐忍’,世間好多的事情,我們沒辦法忍,但是你要忍。上面說到要‘耐怨害忍\’,就是那些怨家故意來誣害我們,或者外界的環(huán)境、氣候,甚至種種的境界,會造成我們痛苦的,我們都要忍。忍啊,忍啊,徐徐忍!我們一下子學(xué)不來,慢慢地學(xué)著忍,有一天你就忍得來了。
‘耐,耐,慢慢耐’,作者把忍和耐拆開,那是歌詞對稱的寫作技巧。耐啊,耐啊!你要慢慢地耐啊!總而言之,是勸告我們:當(dāng)不好的境界出現(xiàn)時,你要忍耐,要慢慢地學(xué)著忍耐。
那末,假如不能忍、不能耐,又會有怎么樣的結(jié)果?能夠忍耐,又有什么好處?作者告訴我們,你能夠忍,能夠耐,就會‘心安泰\’,你的心情,就感覺得輕松、平安;就感覺得世間很太平,沒有事的。反過來說,你不能夠忍、不能夠耐,就會生起種種的禍害,所謂‘小不忍則亂大謀\’,小小的事情,不能夠忍耐的話,往往會演變?yōu)榇髥栴}來,搞亂了我們的計劃。
在我們家鄉(xiāng)過年的時候貼春聯(lián),總是在大門上貼著:‘知足常樂;能忍自安’的對聯(lián)。你希望快樂的話,不要太貪心,要能夠知足;你能夠忍耐,就會得到平安。談到忍,就要學(xué)習(xí)佛菩薩的精神,要‘難忍能忍\’,一般人不能忍受的,你一定要忍下去,為什么?因為你跟別人不一樣,你是要學(xué)佛的,不學(xué)‘難忍能忍\’的功夫,怎能行忍辱波羅蜜呢!
‘忍辱原是福之本,嗔怒則是慧之礙’,作者進一步再告訴我們,我們要求福,福從那兒來呢?福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雖然有八福田可以讓我們種福,但是,你能夠忍耐,也同樣可以種福,得到福報的。我曾經(jīng)看到《弘一大師傳》中記載:有一次,弘一大師為青年開示,他教導(dǎo)青年要能‘吃虧\’。吃虧,就是本來我不應(yīng)該受的苦難,或者受了委曲,能夠默默地吞忍了下來,不與人家計較,這樣我們雖然吃虧,身心卻很泰然,心廣體胖,這也是一種福呀!
曾經(jīng)有一位古人告訴我們,什么叫做君子?什么叫做小人?我也不知道,不過,我感覺得,你能夠吃虧,就是一個君子,你就有福。反過來說,你要是處處貪便宜,想占有別人的東西,給人家吃虧,就是小人。
古時候有一個賢人,當(dāng)他臨終的時候,兒孫圍繞在他身旁,希望他留下遺訓(xùn),指導(dǎo)為人處世之道,他說:‘我也沒有什么好講的,只有兩個字告訴你們:“吃虧”!我死了以后,你們和人家交往,就抱著這樣的態(tài)度,便宜給人家占好了。’可見吃虧,是我們待人接物所必須具備的態(tài)度,也是我們種福的根本。
所以,真華法師在這首歌中,非常強調(diào)忍耐,認為‘忍耐原是福之本\’,你要求福,就必須忍耐、吃虧。反過來說,你不能忍辱,動不動就發(fā)脾氣、動肝火,不僅是把自己的健康弄跨了,而且,‘嗔怒則是慧之礙\’,你想要得到智慧,就必須心平氣和地面對一切境界,不然的話,你要是常常動無名,所有的功德都被無名火燒光了,你的智慧就受到阻礙。佛教中有兩句名言:‘嗔是無名火,能燒功德林’,不論你有多大的功德,不論你的功勞有多大,假使你的脾氣大,動不動就‘怒發(fā)沖冠\’,你所有的功德都會被燒光的,這一點,希望在座的善友能夠互相勉勵!
我們稱佛為‘兩足尊\’,兩足,并不是兩只腳,當(dāng)然,兩只腳是頂天立地,萬物之靈的人,固然是最尊貴的,但是釋迦牟尼佛所說的兩足,是指‘;蹆勺阕餦’,因此,‘欲求福慧兩足尊,第一妙法是忍耐’,我們要修行、要成佛的話,必須多多修福,多多修慧。那末,;蹚哪莾簛砟?第一個妙方、最好的妙訣,就是忍耐,你能夠忍耐,也可以求福和求慧。
我們欣賞過真華法師的〈忍耐歌〉,可以知道,我們要;垭p修,就必須忍耐。這首歌的歌詞做得很好,所以我把它介紹給大家,希望大家把它牢牢記住。
‘佛言,忍辱多力’,你如果能夠忍耐、忍辱,你就是最有力量的。有句成語:‘柔能克剛\’,你別以為年紀大了,非常頑固,人家都應(yīng)該服從你,要知道,剛強是敵不過溫柔的。你要做學(xué)問,希望成就大事業(yè),一定要有忍耐的功夫,才能夠成功。
所以,‘忍辱多力\’,忍辱的力量是最大的,因為‘不懷惡故\’,人家對我們不好,我們并沒有仇恨心,也不想報復(fù)。何況佛教是講因果的,無論行善或造惡,都會自己受到應(yīng)得的果報。別人自己造惡,想要加害于我們,最后一定是自作自受,所以,我們心中不懷著仇恨,就有力量。這股力量是儲藏在心靈深處的。
平常我們看人家打拳,在所有的拳術(shù)中,以太極拳最為溫柔的,柔能克剛,這種柔軟功夫,比剛強的更有力量。所以我們能夠不懷恨(不想報復(fù))人家,就能夠平安無事。
我們念《金剛經(jīng)》,里面有一則故事,說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身體,就是一個很殘暴的國王,把忍辱仙人的身體節(jié)節(jié)肢解,把他的手、腳,一塊一塊的肉割下來,他還能夠忍受,不起嗔恨心,正是‘忍辱多力,不懷惡故’的證明。
‘兼加安健\’,由于我們沒有仇恨心,反而抱著一種慈悲心去對待惡人,不但沒有受到損害,我們的身心,反而能夠得到輕安,更加有力。
‘忍者無惡,必為人尊’,修忍辱行的菩薩,或者一般的君子,他對待人家沒有懷著仇恨心,也不會去做惡事,他的崇高品德,一定受到眾人的敬仰,大家一定對他非常尊重的。
以上把什么是最有‘力\’解釋完了,接著,再解答什么最‘明\’,最光明的問題。
《三字經(jīng)》說:‘三光者,日月星!枴⒃铝梁托切,這三種光體是最明亮的,今天正好是中秋佳節(jié),秋高氣爽,萬里無云,天空的月亮是最光明的,所以,大家都在中秋之夜賞月。明代馮夢龍有兩句詩:‘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分外明。’
一個人,當(dāng)他逢到喜事的時候,精神特別好;月亮到了中秋節(jié)的時候,也顯得特別的明亮。因為講到‘明\’,我先講一個和中秋月明有關(guān)的故事。
故事發(fā)生在中秋佳節(jié)的晚上,話說日本有一位良寬禪師,他不是住在大叢林,而是獨自在山上建了一座茅蓬,就是用茅草搭了一座房子居住,一個人在那兒修苦行。
有一次中秋佳節(jié)的晚上,月亮好像一個潔白的玉盤似的,懸掛在天空,良寬禪師被溫柔的月光吸引了,于是到山中去經(jīng)行賞月。就在這個時候,有一個小偷去光顧他的茅蓬,這小偷對他已經(jīng)窺視很久了,只是沒有機會下手,這一天,發(fā)覺他離開了,認為這是個好機會,馬上闖入他的茅蓬。誰知進去一看,里面空空如也,什么東西都沒有。要知道,住茅蓬的出家人是很清苦的,那里有東西讓小偷拿走,所以,小偷只好自認倒楣,空著手跑出來。
小偷正當(dāng)要下山的時候,恰巧跟良寬禪師碰面了。良寬禪師早已知道他的來意,只是對他笑笑。這時,夜已深了,山上的氣溫下降,使人難免不感到有幾分寒意,良寬禪師看到他衣服單薄,恐怕會著涼,于是,把身上的袈裟卸了下來,披到他的身上,很溫和地跟他說:
‘朋友啊!今天辛苦你,特地光臨我的地方,我沒有什么東西供養(yǎng)你,就把這件袈裟送給你吧!’
當(dāng)小偷走了,良寬禪師望著他的背影,又看看天上的月色,自言自語道:
‘啊!但愿我能夠把光明美麗的月亮送給他,該多好!’
這話小偷是聽到了,就因為這一句話,開啟了他的智慧。(事實上,我們每一個人的本性,好像月亮一樣,本具了無限的光明。)因此,小偷接受了良寬禪師的開示。
第二天早上,良寬禪師走出門外,一看,他的袈裟折得很整齊地放在那兒。
這個小偷從此以后,革面洗心,改往修來,不再干偷盜的事了。
好!現(xiàn)在我們再回過來講經(jīng)中的問題:世界上什么是最光明的?從‘心垢滅盡,凈無瑕穢,是為最明’以下,都是談這個問題的。
‘心垢\’,垢是垢穢、骯臟,好像我們所處的這個環(huán)境,骯臟太多了,空氣非常的污染,到處堆滿了垃圾,非常不衛(wèi)生;我們往往嫌棄外界的不凈,卻從來沒有回光返照,看看我們的內(nèi)心骯不骯臟呢?老實說,我們的內(nèi)心,比外在的環(huán)境更加污染,所謂三毒(貪嗔癡),種種的煩惱,我們什么東西都貪取,動不動就發(fā)脾氣,不明白真理,是非不分的愚癡垢穢心理,非常非常多的,因此稱為心垢。
‘心垢滅盡,凈無瑕穢,是為最明’,你要是能夠來一個大掃除,把心中的貪、嗔、癡、慢、疑,種種的煩惱習(xí)氣,都消滅斷盡了,這個時候,我們的內(nèi)心才能得到清凈,因此稱為‘心垢滅盡\’。那末,我們內(nèi)心的清凈,又是怎么樣的呢?‘凈無瑕穢\’,沒有瑕穢,瑕是瑕疵。有時候,大家?guī)б粋玉鐲、掛一個玉佩,品質(zhì)好的都是非常透明,絲毫沒有雜點混合在里面。當(dāng)我們內(nèi)心的垢穢去除清凈了,就像一塊沒有瑕疵的玉那樣清澈透明,又像是一面明鏡,一點塵埃都沒有,非常光明的。所以,凈無瑕穢,就是以玉或明鏡來譬喻我們的內(nèi)心──本性,是清凈的。
一般人認為世間最光明的,是星星、月亮、太陽的光,但是以佛教的眼光看起來,真正最光明的應(yīng)該是我們的光明本體,它是最清凈、最靈活、最光明的,所以,這個地方,佛答復(fù)說:我們能夠把內(nèi)心的骯臟都去除了,一點的瑕穢也沒有了,所顯現(xiàn)出來的真如本體,是最光明的。
講到我們的真心,那是‘未有天地\’,在沒有天地之前,換一句佛教的成語,就是從無始以來,‘逮于今日\’,一直到今天都存在著的。
你也許會問:未有天地,這宇宙世界還沒有形成的時候,就有真心了,那末,這個真心看起來豈不是比世界更大?是的。因此,平常我們念疏文的時候,一開始就念四句偈:
大圓滿覺,應(yīng)跡西干。
心包太虛,量周沙界。
‘大圓滿覺\’就是大覺世尊,證了圣果的佛陀,他大徹大悟,已經(jīng)證得了圓滿的真如本體,而后為了救度眾生,‘應(yīng)跡西干\’。在我們大雄寶殿木刻的八證道,全部是佛陀應(yīng)化在西干的事跡。西干,就是西天、也就是印度。覺悟成道以后的佛陀,他是‘心包太虛\’的,也就是他的真心,涵蓋了整個的虛空,他的量,千千萬萬恒河沙的世界,都包羅在其中了,因此,經(jīng)文說從沒有天地,一直到今天,‘十方所有\(zhòng)’的,都離不開我們的真如本性,這正是佛經(jīng)所說的:‘一切唯心造\’。
在沒有天地以前,以至于今天,這是就時間來說明的;是十方所有的,這是就空間來說明的。佛教對于時間,有過去、現(xiàn)在、未來,三世的說法。十方,指東、西、南、北、四維、上、下。
‘無有不見、無有不知、無有不聞\’,證得了真如本性這一種境界的時候,對于世間所有的一切,沒有一樣看不見的,這是證到天眼通。‘無有不知\’,什么都知道,這是有了他心通和宿命通。‘無有不聞\’,什么都聽得到,好像我現(xiàn)在站在講臺上講話,必須透過麥克風(fēng),大家才聽得清楚,而且只限于講堂里面,在外邊就聽不到了,而真正證得了天耳通,無論在多遠的聲音,都可以聽到,所以,十方所有的一切事物,在證了神通,成為大覺以后,無有不見、無有不知、無有不聞,樣樣都知道了,為什么會這樣呢?就是他內(nèi)心所有的煩惱都鏟除、斷盡,恢復(fù)了本具的光明,到達了最高的境界!靡磺兄荺’,就可以證得一切智,簡單地說:就是證到佛的無上大覺的智慧,也就是成佛了。這個時候,‘可謂明矣\’,是最光明的,是種大圓鏡智。
因此,你問什么是最明?到了成佛的一天,真如本性顯現(xiàn)出來的時候,那是最光明的。
- 《四十二章經(jīng)》真?zhèn)问鲈u
- 佛說四十二章經(jīng)講記
- 佛說四十二章經(jīng)解
- 證嚴法師《四十二章經(jīng)》
- 漫畫《四十二章經(jīng)》導(dǎo)讀
- 《四十二章經(jīng)》達世如幻章擷要簡解
- 佛說四十二章經(jīng)講記
- 佛說四十二章經(jīng)講記 自序
- 佛說四十二章經(jīng)講記 緒說 一、講經(jīng)的方式
- 佛說四十二章經(jīng)講記 緒說 二、本經(jīng)的特色
- 佛說四十二章經(jīng)講記 緒說 三、漢明帝的夢
- 佛說四十二章經(jīng)講記 解釋經(jīng)題
- 佛說四十二章經(jīng)講記 介紹譯者
- 佛說四十二章經(jīng)講記 僧道斗法的故事
- 佛說四十二章經(jīng)講記 經(jīng)序
- 佛說四十二章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出家證果
- 佛說四十二章經(jīng)講記 第二章 斷欲絕求
- 佛說四十二章經(jīng)講記 第三章 割愛去貪
- 佛說四十二章經(jīng)講記 第四章 善惡并明
- 佛說四十二章經(jīng)講記 第五章 轉(zhuǎn)重令輕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xué)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fēng),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dāng)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xué)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xué)習(xí)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人與眾生的關(guān)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學(xué)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學(xué)法就是為了導(dǎo)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