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二章經(jīng)
《佛說四十二章經(jīng)》,簡稱《四十二章經(jīng)》,佛教著作,據(jù)說是東漢迦葉摩騰、竺法蘭漢譯,一般認(rèn)為是古代中國譯出的第一部佛教經(jīng)典。內(nèi)容是把佛所說的某一段話稱為一章,共選了四十二段話所編集而成。收在《大正藏》第十七冊。...[詳情]
佛說四十二章經(jīng)講記 第十章 喜施獲福
第十章 喜施獲福
佛言:睹人施道,助之歡喜,得福甚大。沙門問曰:此福盡乎?佛言:譬如一炬之火,數(shù)千百人,各以炬來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
這一章說明看到人家發(fā)心布施,我們能夠生歡喜心,同樣地可以得到無量的福報與功德。
施,就是布施;用物質(zhì)幫助人家,或者給予精神上的支援。布施這一個修持的法門,是修菩薩道的六度之一。六度,行菩薩道必須具備的六個條件──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里只把六度的第一個布施提出來。
講到布施,佛經(jīng)中有的講得非常圓融,布施一度,就圓滿具足了六度,F(xiàn)在我把它各別簡略說明如下:
一、當(dāng)布施財物的時候,內(nèi)心毫無貪惜,就是布施。
二、當(dāng)布施的時候,會遠(yuǎn)離慳吝心,所以也等于持戒;因為持戒的主要目的,就是在調(diào)伏我們的貪愛和憎恨等煩惱。
三、布施的時候,能夠忍受所有受施者的嘮叨,以及旁人的閑言閑語和風(fēng)涼話,不起憎恨等煩惱,這就是忍辱。
四、布施的時候,能夠親手不斷地把財物施舍給需要的人;同時也不會考慮到財物快完了,也不會起退卻心,這就是精進。
五、布施的時候,能堅定意志,專心系念,施舍的心念絕不改變,這就是禪定。
六、布施的時候,絕不貪求果報,也不選擇物件,分別親疏,大家一視同仁地平等施舍,這就是智慧。
以上這些道理,在《優(yōu)婆塞戒經(jīng)》(第二卷),以及《十住毗婆沙論》等佛教的經(jīng)論中,闡釋得很詳細(xì),你們有興趣的話,可以去找來參考。
平常我們說,修行要修六波羅密,什么叫波羅密?《心經(jīng)》一開始就是‘般若波羅密多心經(jīng)\’,波羅密是梵語,中國的意思是‘到彼岸\’,好像我們人生這個苦海,六道輪回是此岸,到了覺悟的那一邊,稱為彼岸。我們修持六度法門,就可以到達彼岸。因此,稱為六波羅密。
我們做社會慈善福利事業(yè),表面上看起來,是行布施,但真正要做到布施波羅密,能夠到彼岸,應(yīng)該還要具備好幾個重要的條件,才可以稱為波羅密,這兒,我舉出五點來說明:
一、了知實相:實相是佛教的專有名詞,就是要了知我們修持的實實在在的本相,稱為實相。實相,本來是真如理體,是佛性。布施也有它真正的意義,譬如說,我這條手帕要布施給你,我是能施的人;你接受我的手帕,是所受施的人;還有,我所布施的手帕(東西),是施物。能施、所施、施物,三者都不是實在的,都不要去執(zhí)著,稱為三輪體空。說明白一點,我們救濟人家、幫助人家,事情過后就算了,不要認(rèn)為我送了一條手帕給你,你接受了,就把這件事情放在心中,希望有一天,人家來報答。這樣就不叫布施,更談不上是波羅密了。所以,我們要到彼岸,布施時,就必須三輪體空,不執(zhí)著所行的善舉,這樣才能夠成為布施波羅密,才能夠到彼岸。
二、起慈悲心:我們布施時,人家對我們有所要求,希望能得到吃的、穿的,或者希望布施他幾塊錢,我們生起了慈悲心,滿足他的要求,而且不要居功;人家有痛苦時,我們?yōu)樗獬?也不要老是記著曾經(jīng)有過這件事?偠灾,能夠懷著慈悲心,無所求地施舍、助人,才是真正的布施。
三、發(fā)施濟愿:我們幫助人家,必須出于內(nèi)心,不要等到人家來要求,而能自動發(fā)心,以憐憫心、不帶絲毫的條件去助他,這樣才是真正的布施。發(fā)這樣的愿,就是實現(xiàn)佛陀的本懷。好像在我們講堂前面供奉的大愿地藏王菩薩,他的本愿就是‘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我們幫助人家,只是代佛行化,實現(xiàn)佛陀慈悲救世的精神,所以,布施濟世的作法,是不需要有所執(zhí)著的。
四、回向法界:我們無論誦經(jīng),做任何善事,都要回向。當(dāng)我們布施,做了一件好事,應(yīng)該回自己向他人,把我們的功德回向法界一切眾生,希望藉著這功德,大家將來共同的完成佛果,這就是發(fā)愿回向,回向是很重要的。
五、具足方便:我們布施也要看機緣,要具足善巧方便。你所要布施的東西,不是每一個人都需要的,所以,布施要有權(quán)巧方便。經(jīng)中說:‘先以欲鉤牽,后令入佛智’,你要度化眾生,想接引人家來信佛,必須先用一種方便,就著他所喜歡的,把他誘導(dǎo)過來,而后再慢慢地把他引入佛門,成為我們的同志,一起修學(xué)佛道,這是一種方便,是很重要的。
能夠具足以上所說的五點,布施才算達到究竟,也才能稱為波羅密(到彼岸)。
把布施解釋以后,我們再回頭來講經(jīng)文。
‘佛言:睹人施道,助之歡喜,得福甚大’,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我們看到人家施舍,做好事的時候,能夠私底下從內(nèi)心生起歡喜、贊嘆,同樣也有福報的。
‘沙門問曰:此福盡乎’,當(dāng)時有一個心量比較偏狹的沙門(出家人),聽后非常懷疑,問佛:佛陀,是真的嗎?如果照佛陀這樣的說法,那這個布施的人,他本來所應(yīng)該得到的福報,豈不被人家分光了嗎?
‘佛言,譬如一炬之火’,佛說,你這種想法就不對了,我舉一個譬喻給你聽,就像這里有人拿了一把火,‘?dāng)?shù)千百人\’,很多很多的人,‘各以炬來分取\’,就因為他有火把,于是,你拿木柴,我拿樹枝,大家拿著各種不同的燃料,紛紛來這里引火,取回家去,用來‘熟食除冥\’,熟食,引火去煮飯;除冥,室內(nèi)沒有光亮,黑漆漆的一片,于是,拿火把來照明,稱為除冥。
‘此炬如故。福亦如之\’,大家雖然是來引你的火去,但你本來的這一把火,還是照常存在的,它的光亮絲毫沒有減少,并不因人家來引去,火的光亮就有所損失,或者消滅了。施舍的人所得的福報也同這個道理一樣,我們?yōu)樗麣g喜、贊嘆他,所得的福報,也不會因此把他的福報分光了,沒那回事。
本章主要告訴我們,當(dāng)我們看到人家布施、種福,我們的力量雖然不夠幫助他,但是我們隨喜贊嘆,同樣的有功德,這就是普賢菩薩十大愿的其中一個──隨喜功德。
因此,奉勸在座的諸位,人家不論做什么好事,我們都要隨喜贊嘆,我們的能力做得到,幫他一點忙,要是能力不夠,以我們的精神去支援他,同樣有功德的。
可是,在現(xiàn)實的社會,不是那么一回事,那個有這么開闊的胸襟,誰有這樣大的慈悲呢?有句俗語叫‘貓哭老鼠\’,這是句歇后語,你們想想,老鼠是貓的點心,現(xiàn)在貓兒居然為老鼠傷心,哭起來了,這是‘假慈悲\’呀!因此,希望大家牢記:看到人家做好事,不要隨便批評人家,必須先把事實弄清楚了,而隨喜贊嘆才對。
下面,我再說一個小故事:
佛有一個弟子名叫迦旃延,有一天,他從阿凡提國弘化結(jié)束,回到舍衛(wèi)國,在途中,突然看見一個老婆婆在河邊嚎啕大哭,好傷心哦。他心想:不得了,這一下子老婆婆要是跳到河里尋短見的話,怎么得了?于是,趕快上前,一把將老婆婆抓住。
‘老婆婆,你身體不舒服嗎?有什么困難嗎?請你告訴我!
老婆婆手上拿著水瓶,穿得破破爛爛的,向迦旃延看了一眼,嘆口氣,說:
‘我告訴你又有什么用呢?你解決不了我的問題!
‘不會沒有用,我是個出家人,佛陀常常告誡我們,應(yīng)該慈悲為懷,盡力幫助人家,你有什么問題,告訴我好嗎?我會為你解決的!褥寡討┣杏譄崆榈卣f。
老婆婆猶豫了一會兒,才慢吞吞地告訴迦旃延:
‘我窮得太苦了,年幼就賣給大富人家,幾十年來,主人總是虐待我,我挨打受罵,受盡了苦楚,唉!我真是生不如死,不如早點死掉算啦!’
說著說著,老婆婆又傷心地哭了。迦旃延溫柔地對她說:
‘這個不算什么,你要知道,你窮苦是因為前生沒有修福,你現(xiàn)在可以種福、布施,也會發(fā)財呀!’
老婆婆聽了,很不以為然。
‘你這出家人,只會說風(fēng)涼話,自己沒有遭受到痛苦,那里會了解人家的苦楚,我是從小賣給人家當(dāng)奴婢的,你要我布施,我兩手空空的,連手中拿的這個水瓶,還是主人的,叫我用什么布施呢?’
‘你希望快樂,希望有福報有錢,就必須買“富”,要把“貧窮”賣出去!确Q延肯定地說。
‘怎么買?怎么賣?’老婆婆張大了眼睛,好奇地問。
‘你賣啊!你就是買富,你要發(fā)財啊!我呢,買貧啊!你就趕快賣來,這樣不是很好嗎?’
‘布施布施,我手中的水瓶還是主人的,我怎么布施啊?’
‘可以,你現(xiàn)在拿這個水瓶去裝水,把它倒在我的缽里面,就是布施。這樣,你就買了“富”,我就把“貧”買回來了。你轉(zhuǎn)個面目來,就富有了!
大家想想,一個當(dāng)奴婢,一貧如洗的老婆婆,有迦旃延尊者來幫她的忙,要買她的貧,把富賣給她,結(jié)果會是怎樣?她照著尊者的指示去做,馬上生到忉利天。
這個故事不是我杜撰的,是佛經(jīng)所記載的,它啟示我們要布施,要供養(yǎng),應(yīng)當(dāng)出于我們的一片至誠心。
因此,講到喜施獲福,很歡喜地幫助人家,看到人家做好事,我們心里面隨喜贊嘆,會得到福報的,‘福不唐捐\’啊!
- 《四十二章經(jīng)》真?zhèn)问鲈u
- 佛說四十二章經(jīng)講記
- 佛說四十二章經(jīng)解
- 證嚴(yán)法師《四十二章經(jīng)》
- 漫畫《四十二章經(jīng)》導(dǎo)讀
- 《四十二章經(jīng)》達世如幻章擷要簡解
- 佛說四十二章經(jīng)講記
- 佛說四十二章經(jīng)講記 自序
- 佛說四十二章經(jīng)講記 緒說 一、講經(jīng)的方式
- 佛說四十二章經(jīng)講記 緒說 二、本經(jīng)的特色
- 佛說四十二章經(jīng)講記 緒說 三、漢明帝的夢
- 佛說四十二章經(jīng)講記 解釋經(jīng)題
- 佛說四十二章經(jīng)講記 介紹譯者
- 佛說四十二章經(jīng)講記 僧道斗法的故事
- 佛說四十二章經(jīng)講記 經(jīng)序
- 佛說四十二章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出家證果
- 佛說四十二章經(jīng)講記 第二章 斷欲絕求
- 佛說四十二章經(jīng)講記 第三章 割愛去貪
- 佛說四十二章經(jīng)講記 第四章 善惡并明
- 佛說四十二章經(jīng)講記 第五章 轉(zhuǎn)重令輕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xué)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yán)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fēng),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yuǎn)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dāng)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rèn)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xué)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xué)習(xí)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人與眾生的關(guān)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學(xué)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學(xué)法就是為了導(dǎo)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yán)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yán)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