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二章經
《佛說四十二章經》,簡稱《四十二章經》,佛教著作,據(jù)說是東漢迦葉摩騰、竺法蘭漢譯,一般認為是古代中國譯出的第一部佛教經典。內容是把佛所說的某一段話稱為一章,共選了四十二段話所編集而成。收在《大正藏》第十七冊。...[詳情]
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記 第二十章 推我本空
第二十章 推我本空
佛言:當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無我者;我既都無,其如幻耳。
前章說明,外在的世界是虛幻無常的,本章接著再推究,連我們的身體,也沒有一個實在的‘我\’存在,本來就是空的、無常的。
‘佛言:當念身中四大’,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應該常常憶念,記得:我們的身體,完全是由四種元素和合所組成的。
這四種元素,就是地、水、火、風,稱為四大。它們的性質都不一樣,地的性質是堅固的,屬于固體方面的。例如我們的毛發(fā)、齒爪、骨骼等堅固的東西,就是地大。水的性質是潮濕的,屬于液體方面的,我們的血液、津唾、眼淚、汗水,甚至大小便等,許多含有水分的分泌物,就是水大;鸬男再|是暖性的,好像我們的體溫,平常以攝氏三十七度為標準,要是超過了,升高到三十九、四十度,就會發(fā)高燒,生病了,這是火大。風的性質是流動的,屬于氣體方面的。我們的呼吸,也是流動的,就是風大。要是感冒了,鼻塞不通,就會覺得呼吸很困難,就是風大不調。當我們一口氣轉不過來,沒有辦法把空氣吸進體內,缺少了氧氣,就會翹辮子?梢哉f,四大的調和,對我們的身體健康是很重要的。
我們身體上的四大,佛學上稱為內四大,這點比較少人注意到,不過,在《圓覺經》中,對它有詳細的說明,大家如果有興趣研究,不訪可以找來參考。
另外還有外四大,是指山河大地等,一切外界的現(xiàn)象而說的,大家在生活中都接觸到、感受得到的,我們這里就不再多討論了。
四大和我們的身體息息相關,因此,佛講‘當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我們應當記住,我們的身體,是由四大元素和合構成的,而且各有各的名稱。
‘都無我者\’,平常每一個人都說這是‘我\’,但是假如詳細地去研究一下,究竟‘我\’在什么地方呢?我們把身體分析到最后,都離不開這四大,實在沒有一個獨立的‘我\’存在。換句話說,我們這個身體,也是緣起的,由四大因緣聚集而成,當四大不調時,身體上種種毛病就出現(xiàn)了,可見身體也是無常的,既然是無常,當然是‘無我\’,沒有實體的‘我\’存在了。
‘我既都無,其如幻耳’,既然找不到一個真正實在的‘我\’,我們這個暫時所組成的臭皮囊,根本不會永遠存在的,就好像變魔術一樣,臨時幻化出來的,還有什么好執(zhí)著的呢?
講到‘無我\’,在經典里面,有好多譬喻和故事,現(xiàn)在,我就從《大智度論》中,引一個有趣的,鬼的故事。說明‘無我\’的道理。
這故事是離婆多尊者剛剛發(fā)心學佛的時候所發(fā)生的。
離婆多本來是位商人,好像現(xiàn)在的‘亞興智\’(推銷員),經常出遠門去推銷貨物。
有一天,他走到荒郊野外,已經是傍晚了,看不到一戶人家,更別說有旅店了,晚上到那里歇腳呢?他心中未免感到著急。忽然,他看到遠遠的地方有一座屋子,真是喜出望外,于是三步拼成兩步地向那地方跑去。原來是座破廟,但總比露宿在曠野好,就決定在那里住一夜。由于他走了一天,雙腿早就酸軟,也的確是太累了,顧不得吃干糧,馬上倒臥在地上,就迷迷糊糊地睡著了。
他在朦朧當中,看見一個很高大的身影沖了進來,而且還拖著一具死尸,用力把他摔到地上。
他仔細一看,這一定是鬼,這個鬼的身體雖然非常大,但是頭顱卻很小,那種怪相,實在讓人看到就發(fā)抖。不過,境界既然已經當前,怕也怕不了,只好聽隨事情的自然發(fā)展。我們姑且把這個鬼叫做小頭鬼吧。
不久,又來了一個身體更大,而且頭也非常大的鬼,我們就叫他是大頭鬼吧!
大頭鬼一進來,馬上要搶死尸,可是尸首是小頭鬼拉進來的,怎么肯讓他不勞而獲,享受現(xiàn)成的呢?所以,兩個鬼為了尸首而爭執(zhí)不下。這時候,看見離婆多躺在地上,就請他評理,看看這具尸體是誰拖來的。
這無異是給離婆多出了一個難題,尸首明明是小頭鬼拉來的,他要是依據(jù)事實說的話,恐怕那大頭鬼不會放過他,說不定要把他害死;要是叫他昧著良心講話,未免違背事實,而且也于心不安,使他非常躊躇,思量了一下,他決定依照事實來講。
‘這是小頭的仁兄拖得來的。\’
大頭鬼一聽,馬上大發(fā)雷霆:‘你這個人真可惡,尸體根本就是我的,你反而幫他說話!好,我就吃你吧!’
就這樣,好生氣地硬把離婆多的手臂用力拉斷,擲在地上。
小頭鬼看到了,知道是為他而遭殃,心中很難受,于是,馬上把死尸的一只手安到離婆多的身上去。
大頭鬼看見,更憤怒,又用力把離婆多的大腿扯斷,摔在地上。小頭鬼接著又把尸體上的大腿為他安上。就這樣,一個扯,一個安,離婆多的手腳、頭,全部更換上尸體的,仍然完好如初,而且天衣無縫。
這個時候,大頭鬼對小頭鬼說:‘好吧,我們一起來用餐吧!’
于是,把離婆多鮮血淋淋、肢離骨碎的肉體,當成了美餐,津津有味地啖著,不久,就吃完了,把嘴巴一抹,揚長而去了。
天亮后,離婆多如夢初醒,懷著疑懼的心情走出破廟,逢人便問:
‘這個身體是不是我的呢?我的身體在那兒?’
誰也沒有辦法為他解答這個問題。
有一天,他遇到了一位比丘,立刻就告訴他:
‘你問你的身體那里去了?你這個身體到底是真或是假的呢?我告訴你,本來就是假的,是各種因緣條件和合而成的!
離婆多聽了這個道理,若有所悟,也就出家了,再修持,終于證了四果,成為阿羅漢,出離三界了,因此,稱他為尊者。
佛說這個故事,目的是要讓我們知道,身體是四大假合而成的,沒有一個實在的‘我\’。
佛為什么要強調‘無我\’呢?因為佛知道,我們每一個凡夫,都執(zhí)著有一個真實的‘我\’,什么東西都是‘我的\’,為了滿足‘我\’的欲望,不擇任何手段,造作了好多煩惱、罪惡的事,以期達到‘我的\’一切都能夠實現(xiàn)的目的。也因為有‘我\’的執(zhí)著,我們才在六道中不斷地生死輪回。
因此,本章講‘推我本空\’,推究這個‘我\’,本來是四大緣起的,是空的,沒有實性的。‘我\’,連自己都作不了主,碰到身體四大不調時,我不能叫自己不要生病;遇到寒暑不同的季節(jié),隨著就會有不同的冷熱感受,我沒有辦法控制自己不增減衣服,讓自己的身體對自然界保持固定的覺受。‘我\’既然不能自主,為何不放下‘我執(zhí)\’呢?
- 《四十二章經》真?zhèn)问鲈u
- 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記
- 佛說四十二章經解
- 證嚴法師《四十二章經》
- 漫畫《四十二章經》導讀
- 《四十二章經》達世如幻章擷要簡解
- 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記
- 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記 自序
- 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記 緒說 一、講經的方式
- 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記 緒說 二、本經的特色
- 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記 緒說 三、漢明帝的夢
- 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記 解釋經題
- 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記 介紹譯者
- 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記 僧道斗法的故事
- 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記 經序
- 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記 第一章 出家證果
- 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記 第二章 斷欲絕求
- 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記 第三章 割愛去貪
- 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記 第四章 善惡并明
- 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記 第五章 轉重令輕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2
- 大般若經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一卷
- 心經的人生智慧—《心經》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6
- 心經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5
- 心經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福慧獲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人與眾生的關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學法就是為了導正心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