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二章經
《佛說四十二章經》,簡稱《四十二章經》,佛教著作,據(jù)說是東漢迦葉摩騰、竺法蘭漢譯,一般認為是古代中國譯出的第一部佛教經典。內容是把佛所說的某一段話稱為一章,共選了四十二段話所編集而成。收在《大正藏》第十七冊。...[詳情]
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記 第十六章 舍愛得道
第十六章 舍愛得道
佛言:人懷愛欲不見道者,譬如澄水,致手攪之;眾人共臨,無有睹其影者。人以愛欲交錯,心中濁興,故不見道。汝等沙門,當舍愛欲;愛欲垢盡,道可見矣。
愛,就是貪愛、貪心,也可以說是情愛。欲,是欲念,就是指財、色、名、食、睡等五欲。有句成語:‘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專不生凈土’,我們念佛,假如馬馬虎虎地念,沒有辦法到西方去,一定要專心。你的愛心太重的話,就永遠流落在娑婆世界這個苦海里面,不得解脫。佛經中也說到:
愛河千層浪,苦海萬重波。
欲免輪回苦,及早念彌陀。
我們?yōu)槭裁丛?a href="/remen/liudao.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六道里面輪回,不能夠跳出三界呢?就是因為我們沉溺在愛河里面,而這‘愛河千層浪\’,不是平平靜靜的,風浪太大了,浪頭一波一波地起伏,層層相疊著,有千層那么高,這形容我們的愛欲、煩惱很多很多,此起彼落,沒有平靜的時候!嗪Hf重波\’,由于我們的愛(煩惱)起伏不息,在生死這個苦海之中,掀起了一重接著一重,洶涌的波濤,這是指我們在這波濤萬重的苦海中沉淪,生生死死地輪回著,沒有停止過。那末,有沒有辦法使波浪平靜呢?有,‘欲免輪回苦,及早念彌陀’,你希望免除生死輪回的痛苦的話,趕快把握時間念佛吧,阿彌陀佛是無量光,在他的慈光照耀之下,給我們帶來了無限的光明,我們稱念他的圣號,現(xiàn)生心平氣和,沒有煩惱,化私愛為慈悲,對大家一視同仁;將來一口氣轉不過來的時候,阿彌陀佛把我們接引到西方去,這不是可以免除了生死輪回,脫離苦海了嗎?
華嚴經說:‘破煩惱山,竭愛欲!,愛欲好像大海一樣的,我們要把愛欲的大海水弄干,讓它枯竭了。煩惱好像高山一樣,聳入云霄,我們也要把它破壞、鏟平了,這樣,我們才能夠了脫生死。
‘佛言:人懷愛欲不見道者’,佛跟我們說:一個人心中因為時時懷著愛欲的念頭,以致于不能見到正道、真理,不能夠成佛。我說一個譬喻給你們知道,‘譬如澄水,致手攪之’,好像這兒有一缸的水,是很澄清的,我們若是不去動它,水清澈可以見底,低頭向下看,它好像一面鏡子,我們的相貌顯現(xiàn)得清清楚楚的?墒,你如果感到無聊,就伸手進入缸中去攪水,把它搞得非常渾濁,那末,‘眾人共臨,無有睹其影者’,這時候,別說是我一個人的面容看不到,縱然大家都來了,站在水缸邊,也是沒有一個可以看清自己的影像,因為水已經被攪得渾濁了。
‘人以愛欲交錯,心中濁興,故不見道’,同樣的,我們一個學佛的人,不論是出家或在家的,要是愛心太重,貪心太大,就以‘愛\’、‘欲\’這兩個大罪魁、大煩惱,在我們的內心交織著,把我們本來好像湖水一樣澄清的心,蕩起了陣陣的漣漪,攪得非常的渾濁,因此,濁興,沉積在心底的泥沙(煩惱),都把它搞渾了,這個時候,就同缸中的水一樣,看不清楚我們的影像,就沒有辦法見到圣道了。
‘汝等沙門\’,你們這些出家人,以及在座所有學佛的居士們,要記住:既然學佛的目的是為了脫生死,‘當舍愛欲\’,一定要舍棄情愛和貪愛,五欲之心非把它掃凈不可,因為,‘愛欲垢盡\’,把愛欲這許多骯臟,都清除干凈了,到那個時候,‘道可見矣\’,我們自然可以見道。見了道,接著修道,修道以后可以證道?偠灾,不論是證得小乘四果,或者大乘成菩薩成佛,不把愛欲清除干凈是不可能的。
所以,你如果希望得道、覺悟,沒有其他的,一定要舍棄愛欲。
- 《四十二章經》真?zhèn)问鲈u
- 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記
- 佛說四十二章經解
- 證嚴法師《四十二章經》
- 漫畫《四十二章經》導讀
- 《四十二章經》達世如幻章擷要簡解
- 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記
- 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記 自序
- 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記 緒說 一、講經的方式
- 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記 緒說 二、本經的特色
- 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記 緒說 三、漢明帝的夢
- 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記 解釋經題
- 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記 介紹譯者
- 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記 僧道斗法的故事
- 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記 經序
- 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記 第一章 出家證果
- 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記 第二章 斷欲絕求
- 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記 第三章 割愛去貪
- 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記 第四章 善惡并明
- 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記 第五章 轉重令輕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2
- 大般若經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一卷
- 心經的人生智慧—《心經》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6
- 心經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5
- 心經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人與眾生的關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學法就是為了導正心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