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曹溪禪之二
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曹溪禪之二
中國禪宗的祖師,修行的目的在於明心晃性,即明真如心,見自性佛。四祖道信在其《入道安心要方便門》中說:“見佛性者,永離生死,名出世人!庇终f:“悟佛性者,名菩薩人”(《大正藏》卷八十五,一千二百八十九頁上);菽芪出家前就是一位佛性論者。如在初見五祖弘忍時,五祖問他:“從那里來?”惠能答:“領(lǐng)南!蔽遄鎲:“欲須何事?”惠能答:“唯求作佛!蔽遄孀I諷他是嶺南的獦撩(野蠻人),沒有佛性;菽軗(jù)理力辯:“人即有南北,佛性豈然。”眾生皆有佛性之說,見于《如來藏經(jīng)》,《大般泥洹經(jīng)》卷四,《大般涅槃經(jīng)》卷八,卷二十七,《佛性論》卷一,《寶性論》卷四等書。禪宗修行在於顯露自性清靜涅槃妙心,發(fā)現(xiàn)與佛同體的本源佛性;菽艹黾裔,始終沿著佛性論者的足跡,一步一個腳印地向前邁進著。如《景德傳燈錄》卷五,介紹惠能的思想時說:“我今說法,猶如時雨,溥潤大地,汝等佛性,譬如種子,遇滋沾洽,悉得發(fā)生。承吾旨者,決獲菩提,依吾行者,定證妙果!闭f明惠能思想的主要成分,是肯定一切眾生皆具有常住不變的佛性。
一、見性成佛
惠能以佛性論為依據(jù),提出“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眲偰蠲约捶卜,後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壇經(jīng)》主張,將凡夫與佛,煩惱與菩提劃等號。所不同者只是迷與悟,而迷和悟的差別,在於著境與離境而已。最清楚表達惠能這一思想的,是其嫡傳弟子永嘉玄覺大師在《證道歌》中說:“君不見!絕學無為閑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法身覺了無一物,本源自然天真佛!奔热簧鹨惑w,煩惱與菩提無別,當然是無修無證。所以劈頭一句提出,每個學佛者都應是“絕學無為閑道人”。在“絕學無為閑道人”看來:“了了見,無一物,亦無人,亦無佛。大千世界海中漚,一切圣賢如電沸!薄安灰娨环慈鐏,方得名為觀自在”。見一切法真性,即見佛性。證一切法真性,即證佛果。所謂見性成佛,即見真性而成法身佛也。此即《心經(jīng)》說的“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密多放心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見性成佛的途徑,主要是顥露“自然天真佛”。例如,大珠慧海,初參與馬祖道一,馬祖問:“來此擬須何事?”慧海說:“來求佛法。”祖曰:“自寶藏不顧,拋家散走作什么?我這里一物也無,求什么佛法?”慧海問:“那個是慧海自家寶藏?”祖曰:“即今問我者,是汝寶藏,一切具足,更無欠少,使用自在,何假向外求覓?”慧海即於言下自識本心,不由覺知,踴躍禮謝。禪法不假外求,若有一物或一法外求,即非心地法門,而是仰仗他人的鬼神伎倆。因此禪宗不但不重視禮佛,甚至要呵佛罵祖。如德山鑒罵達摩是老臊胡,釋迦是乾屎橛。云門偃要一棒將佛打殺與狗子吃。雪竇顯要喚祖師來替他洗腳。一僧問洛浦安,為什么有些祖師要呵佛罵祖?洛浦安答:
一片白云橫谷口,幾多歸鳥盡迷巢。因有佛祖的偶像在,不知多少人被其蒙蔽了。迷失了自家珍寶,但向外求。某比丘尼批評外求的愚人說:
盡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遍嶺頭云。
歸來偶過梅花下,春在枝頭已十分。趟州禪師認為心外求佛,都是有為法,要為無常所吞食,唯有自性佛,才是真實不虛的無為法。他說:
金佛不度爐,木佛不度火,
泥佛不度水,真佛內(nèi)里坐。
指出唯有人人本具清凈無染的真佛,強過一切金佛,木佛、泥佛等心外之物。但是眾生本具的真佛,無始劫來,被無明所覆,被塵勞牽轉(zhuǎn),不敢承當。如慧朗禪師問石頭希遷和尚:“如何是佛真,”頭曰:“汝無佛性!崩蕟:“蠢動含靈,又作何生?”頭曰:“蠢動含靈,皆有佛性!崩蕟:“慧朗為甚卻無?”頭曰:“為汝不敢承當!被劾适窍蛲馇蠓,不相信自家屋里的物,結(jié)果是“貪看天上月,失卻掌上珠”。對于這個道理,南岳意思大師說得很明白:“道源不遠,性海非遙。但向己求,莫從他覓。覓即不得,得亦非真!比绻U者,能反求諸己,不向外求,蕩盡無明煩惱,清凈光明的自性寶藏(佛性),就會驀然地呈現(xiàn)出來。正如郁山禪師說的:
我有神珠一顆,久被塵勞關(guān)鎮(zhèn),
今朝塵盡光生,照破山河萬朵。
希望諸上座,從這里得個消息,自尊自重,且莫被他人牽著鼻子亂轉(zhuǎn)。
二、接物度生
禪者識得還家路,超凡入圣後又如何?許多禪家提及不多,致使一些人認為禪師們都是一些自了漢。這里要向大家指出的,入圣只是禪者修行過程中的一個階段,而不是終點!段鍩魰伏S檗說:“希遷禪師,游天臺,逢一僧,與言笑,如舊相識,乃偕行。適澗水暴漲,師指笠扶杖而止,僧褰衣躡足,若履平地,回顧曰:‘渡來渡來\’。師曰:‘咄!這自了漢。吾早知,當砍汝陘。’僧嘆曰:‘真大乘法器。\’這個僧人渡水的能力,只管自渡,不去渡人,黃檗要砍他的腿,因為腿只在他身上,沒有充分發(fā)揮作用。初見性的人,已知自己與眾生同體,好比手足耳目之間的關(guān)系,怎能坐視眾生沉淪而置之不頓呢?所以超圣的目的,在於入凡,接物利生。此番入凡與在凡時的風光大不相同。在凡的凡夫是因惑,心隨物轉(zhuǎn),不識本來真面目,作不得自家主人翁。因隨物轉(zhuǎn),所以六道輪回,出沒生死。從凡入圣是因智,從圣入凡是因悲,心能轉(zhuǎn)境,是過來人,作得白家的主人翁。這時的風光,正如臨濟說的:“入色界不被色惑,入聲界不被聲惑,入味界不被味惑,入觸界不被觸惑,入法界不被法惑!(見《臨濟語錄》)此即《金剛經(jīng)》說的菩薩行六波羅密,做到離四相三輪體空!華嚴經(jīng)》說的“菩薩清涼月,常游畢竟空”的境界。老僧今日說這些,希望諸上座,不要停留在化城,要迅猛前進,直至寶所。
一九八八年三月四日
- 上一篇:惠能的三種法門--曹溪禪之一
- 下一篇:中國禪宗與印度佛教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