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大毗婆沙論》札記 論師的中有觀(下)
讀《大毗婆沙論》札記 論師的中有觀(下)
釋悟殷
肆、中有的特質(zhì)
有部論師主張有“中有”身,所以《婆沙論》主所作的論門中,有許多是與中有相關(guān)的議題。以下,從《婆沙論》中檢出數(shù)則論主對中有的詮釋,藉以認識“中有”。
一、中有業(yè)可轉(zhuǎn)、不可轉(zhuǎn)
有情由思推動,表現(xiàn)于身、口的行為,隨著身、口行為的強力造作,會產(chǎn)生一種潛在的功能,影響有情,這就是一般所說的業(yè)力。這業(yè)力,隨受報時間遠近的不同,而大分為現(xiàn)法(當生)受業(yè)、順次生(來生)受業(yè)、順后次生(次來生)受業(yè),以及順不定業(yè)等。不過,可確定的是:“所作業(yè)不亡,果報還自受”,有情造下的業(yè)因,將來必當感得果報。那么,由有情前生業(yè)力所引而化生的有情自體中有,必有業(yè)緣隨縛了。于是論師們也不忘對這“中有”業(yè),作了一番探究。如《婆沙論》說:
問:中有可轉(zhuǎn)、不可轉(zhuǎn)耶?譬喻者說:中有可轉(zhuǎn),以一切業(yè)皆可轉(zhuǎn)故。彼說:所造五無間業(yè)尚可移轉(zhuǎn),況中有業(yè)!若無間業(yè)不可轉(zhuǎn)者,應(yīng)無有能出過有頂,有頂善業(yè)最為勝故。既許有能過有頂者,故無間業(yè)亦可移轉(zhuǎn)。阿毗達磨諸論師言:中有于界、于趣、于處,皆不可轉(zhuǎn),感中有業(yè)極猛利故。(大正27.359中)
有部持經(jīng)譬喻師認為:一切業(yè)皆可轉(zhuǎn),連五無間業(yè)都可轉(zhuǎn)了,豈有中有業(yè)不可移轉(zhuǎn)的道理!而阿毗達磨諸論師則認為:由有情前生所造之善惡業(yè),決定有情中有身之去處。而感中有的業(yè)極猛利,“無佛、獨覺、一切聲聞及余有情,咒術(shù)、藥物,能礙中有,令不往趣應(yīng)受生處”(大正27.364中)。故中有業(yè)于界、于趣、于處皆不可轉(zhuǎn)。論中,有人舉“無聞比丘事”、“善惡行者事”、“影堅王事”,以質(zhì)疑有部論師:何以說中有于界、于趣、于處皆不可轉(zhuǎn)?
問:若中有于界不可轉(zhuǎn)者,無聞比丘事,當云何通6?是則中有于界可轉(zhuǎn),寧說于界不可轉(zhuǎn)耶?答:住本有時,有此移轉(zhuǎn),非中有位,故不相違。謂彼將死,由業(yè)勢力,第四靜慮生相現(xiàn)前,彼既見已,便作是念:“一切結(jié)縛我已永斷,應(yīng)般涅槃,更無生處,何緣有此生相現(xiàn)前?”遂起邪見,撥無解脫:“若有解脫,我應(yīng)得之!庇芍r涅槃邪見力故,第四靜慮生相便滅,無間地獄生相現(xiàn)前,命終后生無間地獄。住本有位,有此移轉(zhuǎn),非中有位,故不相違。(大正27.359中--下)
問:若中有位于趣不可轉(zhuǎn)者,善惡行者事7,當云何通?是則中有于趣可轉(zhuǎn),寧說中有不可轉(zhuǎn)耶?答:彼本有時,有此移轉(zhuǎn),非中有位,故不相違。善惡行者,皆是住本有位,臨命終時,善惡移轉(zhuǎn),非住中有位時。(大正27.359下--360中)
問:若中有于處不可轉(zhuǎn)者,彼影堅王事8,當云何通?是則中有于處可轉(zhuǎn),寧說中有不可轉(zhuǎn)耶?答:彼本有時,有此移轉(zhuǎn),非中有位,故不相違。影堅王住本有臨命終時,睹史多天生相先現(xiàn)前,彼愛多聞天美妙飲食時,睹史多天生相便滅,多聞天子生相現(xiàn)前,從此命終,受彼中有,而生彼天。(大正27.360中--下)
有部論師以為:“無聞比丘事”、“善惡行者事”、“影堅王事”等,都是在“本有”位時轉(zhuǎn)業(yè),非“中有”位時。只有住“本有”時,乃至臨命終時,轉(zhuǎn)念現(xiàn)前,其業(yè)才可能移轉(zhuǎn)。
而且,不僅中有位業(yè)不可轉(zhuǎn),中有也還會造作種種異熟因(業(yè)因),等生到本有時受異熟果。如有部論師說:住欲界中有位時,能造作二十二種業(yè)。二十二種業(yè)的內(nèi)容是:中有位有異熟定業(yè)及不定業(yè)二種,如是羯剌藍、遏部曇、閉尸、鍵南、缽羅奢佉、初生、嬰孩、童子、少壯、衰老位等十個位次,每個位次都各有異熟定業(yè)及不定業(yè)。并中有位,共有二十二種業(yè)(大正27.595下)。此中,有個問題:中有能造作諸業(yè),令至本有位受異熟;此業(yè),應(yīng)說是“順現(xiàn)法受業(yè)”,還是“順次生受業(yè)”呢?論師說是現(xiàn)生受業(yè)報(順現(xiàn)法受業(yè)),而非來生受業(yè)報(順次生)。因為中有和本有的總眾同分并沒有差別(大正27.595下)。
此處,有一問題值得留意:佛教的業(yè)感輪回說,是自作自受的業(yè)報觀。譬喻者說“中有可轉(zhuǎn),以一切業(yè)皆可轉(zhuǎn)故”,印公導師在《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的解說是:譬喻師傾向于唯心,重視現(xiàn)起的心力,否定了定業(yè),所以說一切業(yè)皆可轉(zhuǎn),乃至無間業(yè)亦可令轉(zhuǎn)(p.374)。而有部論師(阿毗達磨諸論師)卻說:“中有于界、于趣、于處,皆不可轉(zhuǎn),感中有業(yè)極猛利”故。其意是說:中有業(yè)不可轉(zhuǎn),但“本有”業(yè)可轉(zhuǎn),乃至臨命終時的心念亦可轉(zhuǎn)業(yè)。如“無聞比丘事”,“善惡行者事”,“影堅王事”等,都是在“本有”位的臨命終時轉(zhuǎn)業(yè)的(大正27.359中--360下)。
由此,顯示有部論師是現(xiàn)實人間佛教的奉行者,重視現(xiàn)緣的實踐面(積極性)——不必為既成的惡業(yè)擔心,在現(xiàn)生活著的時候(本有),盡可從善業(yè)的修習中去對治惡業(yè),乃至臨命終時正念現(xiàn)前,都可轉(zhuǎn)業(yè)。而且,臨命終時的心念可轉(zhuǎn)業(yè),實是促成中國佛教“臨終助念”的濫觴。不過,譬喻者說一切業(yè)皆可轉(zhuǎn),乃至五無間業(yè)皆可轉(zhuǎn),有部論師說本有業(yè)可轉(zhuǎn),乃至臨命終時都可轉(zhuǎn),給予有情無限的鼓勵與希望,那怕是作了重大惡業(yè)者,都有美好的機會。
二、中有住世長短
有情命終后,生到中有位,等待結(jié)生的機緣成熟時,就轉(zhuǎn)世投生去。這等待轉(zhuǎn)世投生的時間,需要多久呢?論師間有諍議。如《婆沙論》有四說:一、經(jīng)于少時,因中有于六處門速求生緣故。二、設(shè)摩達多尊者說:極多住七七日,四十九日定結(jié)生。三、世友尊者說:極多住經(jīng)七日,因中有身羸劣,不能久住。若結(jié)生因緣未和合,則七日為一周期,數(shù)死數(shù)生,無有斷壞,直至生緣成熟。四、大德法救說:無有定限。若生緣快速和合,住時即短;若生緣未和合,住時即長些(大正27.360下--361中)。
以上,關(guān)于中有住經(jīng)幾時,論主列舉四說,未加評論,顯見當時意見分歧,尚未有定論。不過,有部論師針對初說:中有住經(jīng)少時,速往結(jié)生的意見,有一連串相當精采的問答。如問:若受中有,瞬遇生緣,即可速往緣會,于中結(jié)生;若生緣不和合,如何中有不住多時?如父在迦濕彌羅,母在中國,二者隔著千山萬水,中有如何能速往結(jié)生呢?
初說的答覆是:
有情作父母業(yè)有定有不定,故于父母有可轉(zhuǎn)義,有不可轉(zhuǎn)義。一、若于父母俱可轉(zhuǎn)者,往余父母和合處結(jié)生。二、若于父可轉(zhuǎn),于母不可轉(zhuǎn)者,母與余男子和合,令中有速往結(jié)生。三、若于母可轉(zhuǎn),父不可轉(zhuǎn)者,父與余女人和合,令中有速往結(jié)生。四、若于父母俱不可轉(zhuǎn)者,即彼有情尚未命終時,由業(yè)力故,令其父母雖隔千山萬水,必能破除萬難相會。其所經(jīng)處,毒不能害,刃不能傷,火不能燒,水不能溺,乃至其余種種夭橫因緣,皆不能礙,必得父母和合,令彼有情既命終已,適受中有,即往結(jié)生(大正27.360下--361上)。
又問:
若諸有情愛欲常增者,可隨中有速往結(jié)生,若有欲心不常增者,如何中有速往結(jié)生?如馬在春時、牛在夏時、狗于秋時、熊于冬時,欲心增盛,余時不爾,如何有情適受中有,令彼和合而往結(jié)生?論主說:一、彼有情住中有位,由業(yè)增上力的緣故,令其父母非時欲心也得增盛,相趣和合,彼得結(jié)生。二、相似業(yè)中亦得結(jié)生,故無有失。如馬春時欲心方盛,但驢于一切時欲心皆得增盛,應(yīng)生馬中者,得非時而生驢中;牛于夏時欲心方盛,但野牛于一切時欲心皆得增盛,應(yīng)生牛中者,得轉(zhuǎn)生野牛中;狗于秋時欲心方盛,野干卻于一切時欲心皆得增盛,應(yīng)生狗中者,得轉(zhuǎn)生野干中;熊于冬時欲心方盛,而羆于一切時欲心皆得增盛,應(yīng)生熊中,得轉(zhuǎn)生于羆中。雖彼形相與余相似,而眾同分如本不轉(zhuǎn),以諸中有不可轉(zhuǎn)故。如是中有速求生故,住經(jīng)少時,必往結(jié)生(大正27.361上--中)。
經(jīng)由以上的系列分別,初說證成了“中有住經(jīng)少時,速往求生”的理論。而《俱舍論》、《順正理論》主,也贊同“住經(jīng)少時”說9。不過,在《瑜伽師地論》里,就采用設(shè)摩達多和世友尊者的合說:若七日未得生緣,死而復生,極多住七七日,四十九日內(nèi)必定結(jié)生。這種說法,后來也成為一般的通說。如說:
中有,若未得生緣,極七日住;有得生緣,即不決定。若極七日未得生緣,死而復生,極七日住。如是展轉(zhuǎn)未得生緣,乃至七七日住,自此已后,決定生緣。”(《瑜伽師地論》卷一,大正30.282上--中)
三、中有何處入母胎
中有是有情轉(zhuǎn)世投生的中間站,有情要往投生時,由中有去投胎母腹。那么,中有是從何處入母胎的呢?此中,有說:有情的業(yè)力不可思議,而且中有身無所障礙,所以,“隨所樂處”入胎。而論主卻說:
中有入胎,必從生門,是所愛故。由此理趣,諸雙生者,后生為長,先入胎者,必后出故。(大正27.363下)
契經(jīng)說:有情三事和合入母胎——父母俱有染心和合,母身調(diào)適,健達縛正現(xiàn)前。健達縛者,即是中有。有情入胎時,健達縛二心展轉(zhuǎn)入母胎,若女入胎,將于父起貪愛,于母起瞋恚(男入胎則反之)。所以,論主說有情入胎,“必從生門,是所愛故”。不過,這種說法,有個待解的問題:色界中有的形量,如本有時,形量圓滿;欲界中有的形量,如五、六歲小兒模樣(大正27.361中)。那么,如五、六歲小兒形量的欲界中有,如何于父母起顛倒想,生愛、恚二心?論主的看法是:中有的形量雖小,然諸根猛利,如本有時,能作諸事業(yè)。如善繪畫者,在壁上畫老人形狀,其像雖小而有老相(大正27.361中)。
又,論主說“諸雙生者,后生為長,先入胎者,必后出故”,這與我們傳統(tǒng)的認知有差距。對于雙胞胎或多胞胎者,我們一向以先出生者為長,后出生者為幼,這顯示民俗認知與論典所說的不同。不過,曾來臺訪問,日本有名的國瑞——金銀婆婆,也是主張“后生者為姊,先生者為妹”。
又,有部論主說有情入胎,“必從生門,是所愛故”,與其主張“唯染污心,令有相續(xù)”有關(guān)。這也牽涉到什么是推動有情生命相續(xù)的原動力問題。據(jù)《大毗婆沙論》記載,分別論者認為:“不染污心,令有相續(xù)”(大正27.308下);譬喻者說:“唯愛與恚,令有相續(xù)”;有說:“惡趣唯用恚心結(jié)生,善趣唯用愛心結(jié)生”;而有部論主則認為:“唯染污心,令有相續(xù)”,“一切煩惱,皆令有相續(xù)”(大正27.309上),故有情是藉由染污心識去投胎的,也因此中有必從生門入胎。
凡夫中有必由生門入胎,菩薩中有是否也從生門入胎呢?有說:從生門入,因為凡卵生、胎生者,必從生門入胎。論主說:菩薩中有從右脅入,因正知入胎,于母生母想,無淫愛故(大正27.363下)。又有情欲界中有身如五、六歲小孩模樣,那菩薩中有的形量如何呢?論主說:
如住本有盛年時量,三十二相莊嚴其身,八十隨好而為間飾,身真金色,圓光一尋。由此菩薩住中有時,照百俱胝四大洲等,如百千日一時俱照,梵音深妙,令人樂聞。如美音鳥,其聲清亮,智見無礙,離諸雜染。(大正27.361中)
既然菩薩中有“三十二相莊嚴其身,八十隨好而為間飾,身真金色,圓光一尋”,那么如何會通法善現(xiàn):“白象相端嚴,具六牙四足,正知入母腹,寢如仙隱林”之偈說呢?論主說:
此不須通,非三藏故。文頌所說,或然不然。諸文頌者,言多過實,若必須通,應(yīng)求彼意。隨現(xiàn)夢相,故作是說。謂彼國中,夢見此相,以為吉瑞,故菩薩母夢見此事,欲令占相;諸婆羅門聞已,咸言此相甚吉。故法善現(xiàn)作如是說,亦不違理。菩薩已于九十一劫不墮惡趣,況最后身受此中有而入母胎!是故智者不應(yīng)依彼所說文頌,而言:菩薩所受中有如白象形。(大正27.361中--下)
有部論主如上的解說,牽涉到兩個問題。一、有部說“唯染污心,令有相續(xù)”,所以眾生的中有從母親生門入胎,然說菩薩中有卻是:“從右脅入,因正知入胎,于母母想,無淫愛故”(大正27.363下)。既然染污心是令有情生命相續(xù)的原動力,何以菩薩卻可正知入母胎,而心無淫愛?二、論主認為菩薩中有有“三十二相莊嚴其身”,所以摩耶夫人是夢見白象入胎;因為菩薩已于九十一劫不墮惡趣,怎么可能還現(xiàn)白象(旁生)身呢?這兩個問題,筆者于〈論師的菩薩觀〉已探討過了,茲不贅述,此處只是帶出問題點,藉以串連相關(guān)思想。
四、中有的形相
前說欲界中有如五、六歲小孩的模樣,色界中有如本有時的模樣,形量圓滿:這是依中有身的身形高矮而說;本節(jié)談中有的形相,是就中有的長相面貌而說。中有的長相如何呢?論主說:“中有形狀,如當本有”(大正27.361下)。如當投生地獄趣者,其中有形狀即如地獄有情,乃至當生天趣中者,其中有形狀即如彼天上有情,因為中有、本有是同一引業(yè)所引的異熟報體故(大正27.361下)。
又中有身是否諸根具足呢?有說:中有隨本有位,若本有位諸根不具足,中有位諸根就不具足,若本有位諸根具足,中有位即諸根具足。而論主卻以為:“一切中有皆具諸根,初受異熟必圓妙故”;又“中有位于六處門遍求生處,根必不缺”(大正27.361下)故。所以,縱使未來的本有位缺眼缺腳,諸根不具,但中有位必是諸根完好無缺的。
五、中有以香為食
世尊說:有四食——粗摶食(段食)、細觸食、意思食、識食,資益眾生,令得住世,攝受長養(yǎng)(大正2.101下)。有情在中有位,是否也須要假藉段食以資益身心呢?論主說:色界中有不須要段食,而欲界中有必藉段食以維持生命(大正27.362下)。中有色身輕細難見,無有障礙,其段食是否亦如欲界常人之食呢?有說:欲界中有,隨所到處有食便食,有水便飲,由飲食以自存濟。論主說:五趣有情的中有身數(shù)量極多,若隨所到處受用飲食的話,世間所有飲食,只供一狗類中有尚不周濟,何況還有很多余趣余類的中有!而且中有身非常微細輕妙,若受用粗重食,身體將應(yīng)散壞,故應(yīng)說:中有以香氣為食——是“食香”者。如說:
中有食香,非食粗質(zhì)。有福者,歆饗清凈華果食等輕妙香氣,以自存活;若無福者,歆饗糞穢臭爛食等輕細香氣,以自存活。又彼所食香氣極少,中有雖多,而得周濟。(大正27.362下)
論主認為色界中有不須段食,而欲界中有須藉段食——香氣,以資養(yǎng)身心。欲界中有以香為食,這也是欲界中有又稱為健達縛的原因(大正27.363上)。
六、色界中有與衣俱生
論主說:
慚愧是法身的衣服,色界有情慚愧增上,故色界的一切中有,常恒具有衣服。欲界有情多無慚愧,故欲界中有多分無衣。而唯有菩薩中有,以及白凈苾芻尼中有,恒有上妙衣服。不過,論師中也有說菩薩中有無衣,唯有白凈苾芻尼的中有常與衣共俱(大正27.362中,10)的。
論中問:
何以白凈比丘尼有衣而菩薩無衣呢?
有余師說:
因為愿力不同。白凈比丘尼過去以衣物奉施四方僧已,便發(fā)愿:愿生生常著衣服,乃至中有位也不露形。由此愿力引發(fā),故所生之處,衣服充足,于最后身所受中有,入胎,出胎,都衣不離體。甚至隨著年歲增長,衣服漸而寬長;于佛法出家受具,即變?yōu)樯?乃至般涅槃時,即以此衣纏繞火葬。而菩薩過去三無數(shù)劫,修種種殊勝善行,皆為回向無上菩提,利益安樂眾有情。是故菩薩所受中有雖具相好,但沒有衣服。有部論主不同意這種論點,認為:色界的一切中有由于慚愧增上的緣故,必有衣服。菩薩功德慚愧增上,是其余的色界中有所不及,所以菩薩中有必更不露身形(大正27.362中--下)。
七、作無間業(yè)者亦受中有身
造作五無間業(yè)者,命終之后,無間必入地獄受苦一劫。如《婆沙論》引毗奈耶說:度使魔羅、伽誅藥叉、提婆達多、毗盧宅迦,皆即此身陷入無間大地獄中,受諸劇苦(大正27.364下)。此等入無間地獄者,是否也受中有身?論中列舉三說:
答:受中有身,……初一剎那,死有蘊滅,中有蘊生;后一剎那,中有蘊滅,生有蘊生。由此迅速,難可覺知。
有作是說:彼于佛等起重惡行,臨命終時,身極厚重,故此大地不能持彼,如油沃沙,即便陷入。既入地已,方乃命終,受中有身,后生地獄。是故說彼皆即此身陷入無間大地獄中,依初陷時而作是說。
有余師說:
彼業(yè)猛利,未及命終,無間地獄火焰上涌,纏縛彼身,牽入地獄。彼于中路,方乃命終,受中有身;后至地獄,舍中有身,方得生彼。依初去時而作是說,亦不違理。(大正27.364下)
以上三說,第一說者,認為死有瞬間即生為中有,中有瞬間生為生有,因時間非常迅速,故難覺知有中有。第二說者,認為彼等入地獄已方命終,受中有身,生地獄中。第三說者,認為彼等未及命終即墮地獄,于中途命終,受中有身,至地獄,舍中有身,生地獄中。所以,這三種說法,都肯定入無間地獄者,必受中有身。
八、神通行勢勝于中有
這是比較神通力和業(yè)力誰較快速的問題。當世尊在拘尸那入滅的前夕,告諸力士子說:“我父母生身之力,若神通力,及勝解力,今日中夜,將為無常力之滅壞。”(大正27.146上中)雖然世尊形體是金剛數(shù)(大正2.637中),猶不免無常到來而散壞。然《婆沙論》主說:即使無常力強過神通、勝解力,不過,業(yè)力還是勝過神通力(大正27.199中--下)。這業(yè)力勝神通說,可以目犍連與蓮華色為例:佛陀的比丘弟子眾中,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尊者,被外道打死;女眾神通第一的蓮華色尊者,被提婆達多打死。既然說業(yè)力勝過神通力,何以有部論主卻說“神境通力行勢迅速,非諸中有”呢?論主答:
依無障礙,故作是說,不依行勢。謂佛神通能礙一切有情神通;獨覺神通,除佛,能礙諸余神通;舍利子神通,除佛、獨覺,能礙一切有情神通!T利根者神通,能礙一切鈍根者神通。無佛、獨覺、一切聲聞及余有情,咒術(shù)、藥物,能礙中有,令不往趣應(yīng)受生處,然必往彼隨類結(jié)生。由此契經(jīng)說諸業(yè)力勝神通力。若依行勢而作論者,應(yīng)說神通勝于中有。(大正27.364上--中)
此中,論主分兩方面解答神通力和業(yè)力孰勝的問題:一、以無障礙來說,業(yè)力勝神通,故中有行疾,勝于神通。二、依行勢來說,神通力勝于中有,故神通行疾,勝于中有。業(yè)力與神通力,各有偏勝。這個問題,主要是承續(xù)“中有微細、無有障礙”而來的問題。如論主說:中有微細,一切墻壁、山崖、樹木等,皆不能障礙阻隔它。
既然一切外物都不能障礙中有,那么,兩個中有彼此間會相礙嗎?有說:互不相礙。因中有身極微細輕軟,故彼此身相觸時沒有感覺。有說:相礙。如相遇時,彼此說話。
又,是否所有中有皆能互相障礙呢?有說:中有只會自類相礙,如地獄中有但礙地獄中有,乃至天中有但礙天中有。有說:由于粗重的關(guān)系,劣趣中有礙勝趣中有;由輕細的關(guān)系,勝趣中有不礙劣趣中有。如地獄中有礙五中有(地獄、餓鬼、畜生、人、天),乃至天中有唯礙天中有(大正27.364上)。然論主說:“無佛、獨覺、一切聲聞及余有情,咒術(shù)、藥物,能礙中有,令不往趣應(yīng)受生處”,這實說明了業(yè)力的可畏!“假使百千劫,所作業(yè)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奔词狗鹌兴_慈悲,也難以改變。這種說法,正可回應(yīng)有部論師的:“中有于界、于趣、于處皆不可轉(zhuǎn),感中有業(yè)極猛利故”,唯“本有”業(yè)可轉(zhuǎn)之說(大正27.359中--下)。
九、中有般涅槃
經(jīng)中說斷五下分結(jié)盡(斷盡欲界修惑),證不還果—第三果。名為“不還”,是指已離欲的三果圣者,死后上生色界或無色界,一定就在色、無色界入涅槃,決定不來欲界受生了。此不還有情有五種:中般涅槃、生般涅槃、有行般涅槃、無行般涅槃、上流往色究竟般涅槃(大正2.196下,211上)。此五不還有情中,中般涅槃?wù)?即是住中有身而般涅槃?wù)摺H缯f:
云何中般涅槃?謂有補特伽羅前生中,于五順下分結(jié)〔身見、戒禁取、疑、貪、瞋〕已斷已遍知,于五順上分結(jié)〔色貪、無色貪、掉舉、慢、無明〕未斷未遍知,造作增長順起有受業(yè),不造作增長順生有〔次生〕受業(yè)。從彼命終,起色界中有,即住彼中有得如是種類無漏道。由此道力進斷余結(jié),于無余依涅槃界而般涅槃,名中般涅槃。(大正27.874中)
問:何故名中般涅槃?答:此補特伽羅已過欲界,未到色界,住彼中有而般涅槃,故名中般涅槃。復次,此補特伽羅利根,輕煩惱故,能于中有而般涅槃,故名中般涅槃。復次,此補特伽羅先得有心,有心無間得學心,學心無間得無學心,無學心無間得非學非無學心。即住彼心而般涅槃,故名中般涅槃。(大正27.874下)
不還有情,已斷欲界修所斷惑,尚有色、無色界修惑未斷,命終后,起色界中有。以色界中有身,得無漏圣道,由此無漏圣道進斷余結(jié)(色無色界修惑),于無余依涅槃界而般涅槃。如此,生在色界的中有身也能起無漏圣道,進斷余結(jié)。那么,如色界中有身有中般涅槃,欲界中有身是否也有中般涅槃?論主說:沒有。因為:
欲界是不定界,非修地,非離染地,多諸過失,災橫留難,住本有時尚難得果,況住中有微劣身耶!色界不爾,故住中有能般涅槃。復次,若住欲界中有般涅槃?wù)?則依中有能越三界,然無依中有身能越三界者。復次,若住欲界中有般涅槃?wù)?則中有中能斷三界煩惱,然無住中有身能斷三界煩惱者。……復次,欲界有違順相應(yīng)煩惱,有外六門煩惱,有能引二果煩惱,有無慚無愧相應(yīng)煩惱,及有忿等種種雜類諸隨煩惱,難破難斷,難越難離,住本有中作大功用,尚難除斷,況在中有!故無欲界中般涅槃。復次,要曾具修九品對治,方于中有能般涅槃。欲界中有必未具修九品對治,故彼中有不般涅槃。(大正27.876中--下)
生色界中有的不還果圣者,是起何地的無漏圣道而斷惑的呢?論主說:起“自地圣道”。若住初靜慮地中有般涅槃?wù)?起初靜慮圣道,乃至若住第四靜慮地中有般涅槃?wù)?彼起第四靜慮圣道。又中有唯于四根本地圣道隨順,非近分地、未至定、靜慮中間及無色定等(大正27.878下)。所以,在三界九地中,一般于未至、靜慮中間、四靜慮、三無色(除非想非非想處,此地無圣道故)皆可起無漏道,唯色界中有是依自所住地(初靜慮乃至第四靜慮),起無漏圣道,盡惑證果而般涅槃,非依未至、靜慮中間、三無色等。
有部論主說:不還圣者死后化生于色界的中有身,或依初靜慮(二、三靜慮),乃至或依第四靜慮,起無漏圣道,斷余煩惱,證阿羅漢而般涅槃。而北道派說:生凈居天的五不還圣者,在化生時,當下即得阿羅漢(《南傳》57.344--347)。這中陰身證阿羅漢果說,后代的無上瑜伽行者,認為修“天色身”,能速疾成佛,也有在中陰身成佛的11。不過,這與部派佛教“中般涅槃”的意趣,已經(jīng)距離很遙遠的了。
以上九項,是《大毗婆沙論》有關(guān)中有的論題中,較特殊而有趣的一些記述。透過這些記述,不僅凸顯了論師心思的縝密與學理的一貫性,也呈現(xiàn)了《大毗婆沙論》時代,有部論師們對某些問題尚是意見分歧,未有定論,故顯得躊躇猶豫。然而藉由論師對“中有”的解釋,不得不令人正視業(yè)力的問題。
如:一、關(guān)于“中有何處入胎”的問題,這牽涉到何者是有情生命相續(xù)的原動力。有部說“唯染污心令有相續(xù)”,所以中有必從生門入胎,雙生者,后生為長;而菩薩中有,雖然正知入母胎,但有親愛之情;此親愛之情也是染污心,所以不違反己宗“唯染污心令有相續(xù)”的學理。又,論師說欲、色界受生者,必有中有身。所以,對于“作無間業(yè)者,現(xiàn)身墮地獄受苦,豈不未有中有身”的質(zhì)問,論主費了一番解釋工夫,以證成作無間業(yè)者也有中有身。如此,在在顯示論師心思的縝密與論理的一貫性。
二、“中有身經(jīng)多久方去結(jié)生”的問題,論主說中有住經(jīng)少時必往結(jié)生,但是也列舉了設(shè)摩達多、世友、大德諸說,顯然中有住經(jīng)多久,尚未有定論。又論主為證成“中有住經(jīng)少時必往結(jié)生”之說,因此說:“有情作父母業(yè)有定、有不定,故于父母有可轉(zhuǎn)義、有不可轉(zhuǎn)義”。這是說,若不定業(yè),是可轉(zhuǎn)的;若定業(yè)就不可轉(zhuǎn)了。然又說“中有于界、于趣、于處,皆不可轉(zhuǎn),感中有業(yè)極猛利故”,但是在“本有”時可轉(zhuǎn),乃至臨終時正念現(xiàn)前也可轉(zhuǎn)業(yè),不是更顯現(xiàn)了人間佛教積極向上而永不絕望的一面嗎?
伍、后記
本文,是筆者撰寫讀《大毗婆沙論》札記以來,較單純的一個單元,牽涉的問題也比較少。論師論列問題時,有廣泛、嚴謹、周密的思考,能掌握問題核心,也能觸類旁通,并且時時回顧己宗學理,不忘適時發(fā)揮己宗思想,又能保持其思想的一貫性,這些都足以見論師的特性與風格。這種風格與特性,在論書中表露無遺。相信多讀論師們的作品,可以幫助自己頭腦清楚一點,增強辨析能力,遇事不至于像無頭蒼蠅,不知所措,對于修道的歷程來說,是存有增益作用的!
在本單元中,有一發(fā)人深省的記載!洞笈派痴摗氛f:有情作父母業(yè)有定、有不定,故于父母業(yè)有可轉(zhuǎn)、有不可轉(zhuǎn)。若于父可轉(zhuǎn),母不可轉(zhuǎn)者,彼女人性雖貞潔,受持五戒,具足威儀,而必與余男子和合,令中有速往結(jié)生。若于母可轉(zhuǎn),父不可轉(zhuǎn)者,彼男人性雖賢良,受持五戒,威儀具足,而必與余女人和合,令中有速往結(jié)生。若父母業(yè)都不可轉(zhuǎn),則有情尚未命終時,由業(yè)力故,使其父母雖隔千山萬水,必破除萬難相會。其所經(jīng)過的地方,毒不能害,刃不能傷,火不能燒,水不能溺,以及其余種種夭橫因緣,都不能障礙,必得其父母和合相會,令彼有情既命終已,適受中有,即往結(jié)生。論主這種說法,可說彰顯了業(yè)力的不可思議;而這不可思議的業(yè)力,不僅是促成父母外遇的推手,甚至能令父母刀槍不入,百毒不侵,水火無損,不為種種災橫違逆所傷。果若如此,有情的業(yè)力,未免太不可思議了!
注6:有一比丘,不學多聞,即居阿練若處,堅持禁戒,心樂寂靜,乘宿因力,修世俗定。若起世俗初靜慮,便謂得初果,乃至若起世俗第四靜慮,便謂得阿羅漢果。彼一生中,起增上慢,未得謂得,未證謂證。命終時,第四靜慮中有現(xiàn)前,便作是念:“一切結(jié)縛,我已永斷,應(yīng)般涅槃,更無生處,何緣有此中有現(xiàn)前?”遂起邪見,撥無解脫。由謗涅槃邪見力故,第四靜慮中有便滅,無間地獄中有現(xiàn)前,命終后生無間地獄。(大正27.359中--下)
注7:昔有二人,一恒修善,一恒修惡。修善行者,臨命終時,順后次受惡業(yè)力故,忽有地獄中有現(xiàn)前,便作是念:我一生中,恒修善行,應(yīng)生天趣,何緣有此中有現(xiàn)前?遂起念言:我定應(yīng)有順后次受惡業(yè),今熟故,地獄中有現(xiàn)前。即自憶念一生以來所修善業(yè),深生歡喜,由勝善思現(xiàn)前故,地獄中有隱歿,天趣中有現(xiàn)前,命終生于天上。作惡行者,臨命終時,順后次受善業(yè)力故,忽有天趣中有現(xiàn)前。遂作是念:我一身中,常作惡,未曾修善,應(yīng)生地獄,何緣有此中有現(xiàn)前?遂起謗無善惡異熟果之邪見。由謗因果邪見力故,天趣中有隱歿,地獄中有現(xiàn)前,命終生于地獄。(大正27.359下--360上)
注8:昔摩揭陀影堅王,恒樂修集睹史多天勝妙善業(yè),命終乘彼中有之身,往至天處,至妙高山多聞王宮邊,正遇為王造諸鮮潔香妙飲食,見已起愛,念言:愿生此受斯飲食,然后乃往睹史多天。念已,彼天中有即隱歿,多聞天子中有現(xiàn)前,因此便生多聞天。(大正27.360中)
注9:《俱舍論》,大正29.46中--下,《順正理論》,大正29.477中—下。
注10:白凈比丘尼常與衣俱,見《撰集百緣經(jīng)》卷八,〈白凈比丘尼衣裹身生緣〉,大正4.239中下。
注11:宗喀巴著,法尊譯《密宗道次第廣論》說:如是無上瑜伽一切道,若順所化修果次第,攝為三類,上者現(xiàn)世成佛,中者中有成佛,下者轉(zhuǎn)生成佛。又說:其中有成佛者,即如上述由離方便,到中有時,以有善巧方便教授,成就金剛薩埵行相天身,即于彼身成佛(《密宗道次第廣論》卷二十二,pp.496--498,臺北:蓮魁出版社)。
- 佛教的醫(yī)療保健
- 讀《大毗婆沙論》札記
- 從律典探索佛教對動物的態(tài)度(上)
- 從律典探索佛教對動物的態(tài)度(中)
- 從律典探索佛教對動物的態(tài)度(下)
- 修證篇概論(上)
- 修證篇概論(下)
- 從〈點頭頑石話生公〉談道生法師之思想
- 讀《大毗婆沙論》札記 論師的輪回觀
- 中國佛教史略 原典資料匯編自序
- 《循流探源——印順導師印、中佛教史研究論集》自序
- 《循流探源——印順導師印、中佛教史研究論集》導論
- 研究部派思想之杰出比丘尼──悟殷法師訪談錄(邱敏捷)
- 記印順導師《印度之佛教》的特見——從聲聞部派到大乘二大唯心論
- 部派佛教中有關(guān)“異生不能斷諸煩惱”的討論
- 記《中國佛教史略》之特見——真空妙有與真常唯心(節(jié)錄版)
- 佛典中的杰出女中丈夫——以根本說一切有部毗那耶廣律為主
- 讀《大毗婆沙論》札記 論師的“時間”觀
- 讀《大毗婆沙論》札記 論師的業(yè)力觀(上)
- 讀《大毗婆沙論》札記 論師的業(yè)力觀(中)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福慧獲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人與眾生的關(guān)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學法就是為了導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