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流探源——印順導師印、中佛教史研究論集》導論
內(nèi)容簡介
《循流探源——印順導師印、中佛教史研究論集》,是筆者研讀印公導師印、中佛教史著作的報告。本書分為二個主題:一、印順導師所著《印度之佛教》之特見;二、印順導師有關(guān)中國佛教史研究之特見。共有六篇文章,主題都在印、中佛教史,依據(jù)的資料,都以導師的著作為主,是故取名為《循流探源——印順導師印、中佛教史研究論集》。
一、 印順導師所著《印度之佛教》之特見
導師曾于《印度之佛教》序文中說:“深信佛教于長期發(fā)展中,必有以流變而失真者。探其宗本,明其流變,抉擇而洗煉之,愿自治印度佛教始。”
《印度之佛教》,就是導師循流探源以治史的代表作。本書不是一般記事的佛教史,而是綜觀印度全體佛教的“思想史”。導師以十八章的篇幅,探討了在印度流傳一千五、六百年的佛教,溯源釋尊之本教,探究其流變,在傳說紛紜的學派分化次第中,論定部派分化的次第及系譜;在錯綜復雜的部派論義中,抓出了學派發(fā)展的兩條思想動脈——依蘊立我和依心立我;用學派思想、風格、地域文化等,為聲聞部派與大乘佛教搭起了思想的橋梁,串連部派佛教與大乘佛教的關(guān)系,解明了大乘佛教的思想源頭。更分判大乘佛教為三大體系,標顯唯識思想存留著有部與經(jīng)部“依實立假”的思想遺痕,與性空學思想有其根本的不同;以妄心、真心論的思想來源不同,發(fā)掘妄心論和真心論思想之異同及其相互影響;并從眾多的唯識典籍中,發(fā)現(xiàn)唯識學者在印度、在中國形成諸多異說的關(guān)鍵,厘清了自古以來唯識學說的紛紜諍論。
最重要的是,導師緊扣佛教的根本思想“緣起”——生死流轉(zhuǎn)與涅槃解脫,都依“緣起”而開顯的軌則性;以此為軸心,揭橥各期、各派怎樣說明生死流轉(zhuǎn),反其道而行,就如何安立涅槃解脫,決不另起爐灶。就在這里,各期、各派的重要理論,思想之異同,及其流傳中相互糾葛的問題,都渙然冰釋了。
《印度之佛教》的內(nèi)容非常豐富,有非常多的特色。筆者之所以自修部派佛教,研讀阿毗曇論書,也受到《印度之佛教》不少的啟發(fā),它是我最喜歡的著作之一。本論文集里,有四篇與《印度之佛教》有關(guān),三篇說明《印度之佛教》的特見,一篇為太虛大師和印順導師有關(guān)“三系教判”的思想歧異。
(一) 從聲聞部派到大乘兩大唯心論
本文,筆者參考該書之第八章、學派思想泛論,第十四章、虛妄唯識論,第十五章、真常唯心論,第十六章第四節(jié)、虛妄唯識者之分流。
先概略性的介紹部派思想,藉由部派思想的探究,標顯大乘佛教兩大唯心論的思想源頭;然后從唯心論成立的經(jīng)過,串連聲聞部派與兩大唯心論的關(guān)系,說明從聲聞部派進展到大乘唯心論的思想流變;再從真妄兩大唯心論要義的探討中,介紹兩大唯心論的立義大本、彼此的融攝,并且解析重于種子識變的唯識(一能變)與重于分別識變的唯識(三能變)彼此諍議的焦點等,詳細說明導師治印度佛教史的卓越成果。
(二) 真常唯心論之“別有一要義”
這是繼續(xù)前文(第五節(jié)“真常唯心論”)“真常唯心論要義”衍伸的問題。
民國十二年秋季,太虛大師作〈三唯論圖〉,立唯識論、唯境論、唯根論。其中,依《楞嚴經(jīng)》而創(chuàng)立唯根論。而奉《成唯識論》為正統(tǒng)的學者(內(nèi)學院),以唯識學思想檢驗真常唯心之《起信論》、與《楞嚴經(jīng)》,不是非毀其思想,就是論定為偽造典籍。
導師在“真常唯心論述要”中,從“根”的原始義,經(jīng)部派義,發(fā)展到唯識、真常的轉(zhuǎn)變義,標顯“以種為根”和“凈心在纏發(fā)為六根”學說底里蘊藏著一以貫之的“根”義。因此,導師認為:不理解“以種為根”和“凈心在纏發(fā)為六根”者,往往以己宗思想委屈了真常唯心論;而唯識也可以說唯根(以種為根),實無必要再別立一“唯根論”。
這么重要的思想與背后涵蓋之歷史因素,讀者若稍不留意,也就忽略而過了。因此,筆者特以“根的流變”與“唯根論之諍”為探究主軸,藉以說明導師真常唯心論“別有一要義”中的重要意趣。
(三) 性空分流與空有之爭
印度后期佛教時代,大乘中觀與唯識學者的“空有之爭”,是佛教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導師在《印度之佛教》用一大章的篇幅,做了深入的介紹,不但說明了當時的時代背景、政治局勢、佛教面臨的困境,更爬梳了學派爭論的主要內(nèi)容,厘清造成各宗內(nèi)部分流的重要因素,尤其是,中觀與唯識學者的“空有之爭”,他用一節(jié)的篇幅,就把二大學系的根本理論,形成爭議的前因后果,參與辯論者的重要思想,雙方辯論的內(nèi)容等等,作了簡明扼要的說明。
筆者試著把《印度之佛教》第十六章之第二節(jié)“空有之爭”,第三節(jié)“性空者之復興與分流”,作一歸納整理,以“性空分流與空有之爭”為題,冀望呈現(xiàn)導師判攝大乘三系之理論原則、及綜觀一代時教的睿智。
為了說明空有論爭的關(guān)鍵所在,因此,筆者先說明導師判攝佛法的理論原則,這是導師研究佛法一以貫之的思想。若能掌握此一原則,就能清楚性空與唯識二宗學說之根本要義及彼此分歧點,也才能理解何故性空分流,空有二宗所爭何事?接著,再以三節(jié)分別說明:佛護、清辨、月稱等思想差異形成的“性空分流”,以及清辨、月稱與唯識學者“空有之爭”的內(nèi)容。
(四) 印度大乘三系教判之歧異——太虛大師與印順導師
太虛大師和印順導師,二人是師生關(guān)系。然而,他們卻因?qū)τ《冉淌返囊娊獠町惗归_長期論辯,而造成他們思想歧異最主要的關(guān)鍵,在于:印度大乘三系的“教判”差異。由此差異,影響所及,對于在中國流傳的佛教思想史,自然也出現(xiàn)了異見。
本文,筆者先從太虛大師和印順導師的學思歷程中,說明二師的主要思想及其轉(zhuǎn)折所在。接著,從二師分判大乘三系教判的原理,說明二師分判三宗的理論依據(jù)。最后,從方法論、三宗之淺深優(yōu)劣與勝用、三宗流傳之先后次第等,從三個面向去說明二師有關(guān)大乘三系的異見。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為了要認識太虛大師的學思歷程與學思意趣,筆者以《太虛大師年譜》為藍本,配合太虛大師本身的著作,依著年代的進展,整理了大師的學思演進過程,及標示大師之重要思想及其轉(zhuǎn)折所在。由此,發(fā)現(xiàn)了大師思想之磅礡,論述之廣泛,擅長于圓融貫攝及巧妙會通的特質(zhì);而且,更確認了印順導師所編撰之《太虛大師年譜》,真是研讀太虛大師全書及想要理解大師思想最重要的指針。
太虛大師和印順導師師資二人,因為大乘“三系教判”的思想歧異,從印度佛教辯論到中國佛教。民國三十二年,由妙欽法師初稿、經(jīng)印順導師整理刪補,“使中國佛教史與印度佛教史相關(guān)連”,作為二人合編的《中國佛教史略》成書。次年春季,太虛大師在漢藏教理院,就針對本書而特地為妙欽法師講〈論中國佛教史〉,表示了不同意見。
二、 印順導師有關(guān)中國佛教史研究之特見
由此,進入本論文集的第二主題——印順導師有關(guān)中國佛教史研究之特見,共有二篇:
(一) 記《中國佛教史略》之特見——真空妙有與真常唯心
《中國佛教史略》,雖然只有短短的九十余頁,卻能提綱挈領(lǐng)地解析印、中佛教思想流變的歷程,中國佛教各時代、各宗、各人的重要思想,南北方佛教的思想特質(zhì),以及南北方思想交融的發(fā)展情形。尤其是,作者綜觀印、中佛教流傳的思想演變,一針見血的點出中國佛教在南北朝時代,就奠定了南方佛教思想特色“真空妙有”與北方佛教思想特色“真常唯心”兩大學統(tǒng);以此為基礎(chǔ)點,我們只要掌握隋唐八大宗派之起源及流傳的時空背景,那么,要理解八大宗派底蘊之思想,及厘清彼此互拒互攝錯綜復雜的思想脈絡(luò),都不是困難的事!
本文,筆者依循導師分判各宗的理論原理,從天臺的性具思想與不可思議一心三觀,華嚴的性起法門與華嚴法界觀,禪宗的直顯心性宗、泯絕無寄宗、息妄修心宗等,具體地說明作者判定南方“真空妙有”、北方“真常唯心”的思想特色,實是別具只眼的慧見。
(二)從〈點頭頑石話生公〉談道生法師之思想
民國四十三年,導師寫了一篇〈點頭頑石話生公〉,文中搜羅了珍貴地文獻資料,發(fā)掘道生的主要學思意趣,肯定道生是位具有卓越見地、真誠、勇敢的學者;其精思獨到的學說,在南朝佛教學風丕變之際,占有關(guān)鍵性的地位。
導師說:“道生法師的見地,得力在《般若》、《法華》、《涅槃》。”筆者依據(jù)導師研究的成果,從闡提有佛性、佛性當有、善不受報、頓悟成佛、法身無色、佛無凈土、應有緣論等主題的探討,可以肯定的是,《般若》、《法華》、《涅槃》,的確是啟發(fā)道生不斷提出卓越見地的思想源頭。
更且,道生重慧學,鉆仰群經(jīng),“潛思日久,徹悟言外”,在鑒寂微妙地理境中,發(fā)表的卓越特見,彼此都有內(nèi)在的關(guān)連性。如闡提有佛性與佛性當有,善不受報與佛身觀,法身無色、佛無凈土及應有緣等;由此,也顯示了道生能綜貫所學,咀嚼菁英,不是依文作釋的守文者!
以上依二大主題,簡述本論文集的主要內(nèi)容。筆者研讀印、中佛教史,寫《部派佛教》系列專書,深受導師思想的啟發(fā)。飲水思源,特以現(xiàn)身研讀教史的經(jīng)驗,以具體的事證,標顯導師治史的卓越特見。倘能吸收導師在此一領(lǐng)域的研究成果,則深入印、中佛教史與各宗宗義堂奧,將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覺真法師:人與眾生的關(guān)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濟群法師: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本源法師:佛教不是消極避世,而是積極入世的
- 太虛大師:學佛者第一步需要對佛與佛教有種認識
- 界文法師:佛教的慈悲觀怎么理解?
- 妙江法師:“科學”、“貿(mào)易”、“單位”這些名詞都出自佛教
- 大安法師:佛教“牧!笔鞘裁匆馑?就是在修心
- 大安法師:佛教經(jīng)典與道教經(jīng)典可以同時誦嗎?
- 印光大師:佛教以孝為根本在大乘經(jīng)中多有闡發(fā)顯明
- 宏海法師:佛教宗派是怎么形成的?
- 凈界法師:佛教天乘四空定之空無邊處定
- 覺真法師:佛教因果論的社會功能和倫理價值
- 界文法師:佛教是如何看待慈心禪的?
- 宏海法師:佛教為什么不殺生?戒殺是首善
- 印光大師:佛教往生的故事,佛力加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 覺真法師:佛教的平等思想,是科學而又偉大的
- 圣嚴法師:真的有世界末日的一天嗎?佛教有世界末日嗎?
- 明海法師:佛教為什么提倡吃素?
- 本源法師:佛教中有“女神”嗎?大愛道比丘尼的故事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jīng)》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jīng)》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jīng)》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jīng)》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guān)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jīng)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jīng)》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jīng)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jīng)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jīng)》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本源法師: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師: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本源法師: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本源法師: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濟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本源法師: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理海法師: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如瑞法師: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正慈法師: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本源法師: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靜波法師:跳出三界得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覺真法師:人與眾生的關(guān)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本源法師: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濟群法師: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本源法師: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佛源法師: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明海法師: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界文法師: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星云大師: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西行法師: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懺云法師: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道堅法師: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西行法師: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夢參法師: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夢參法師: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天因法師:學法就是為了導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放生起源]寺院設(shè)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guān)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