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阿含經(jīng)卷第一
中阿含經(jīng)卷第一
東晉的孝武帝及要帝之世,隆安元年十一月,至二年六月譯了于東亭寺,為罽賓(迦濕彌羅)三藏法師瞿曇僧伽提婆(眾天)譯。道祖筆受(筆錄)。
中阿含七法品第一:(有十經(jīng))
初一日誦(有五品半,合有六十四經(jīng)。)
一日誦:指結(jié)集時,一日誦出的經(jīng)典份量。到了后世時,演變而為一日課誦經(jīng)典的份量。
中阿含計有(1)初「一日誦」(五品半,包含六十四經(jīng))。(2)第二「一日誦」(四品半,包含五十二經(jīng))。(3)第三「一日誦」(一品半,包含三十五經(jīng))。(4)第四「一日誦」(二品,和二個半品,包含三十五經(jīng))。(5)第五「一日誦」(三品半,包含三十六經(jīng))。
攝頌如下:
善法晝度樹城水木積喻善人往世福七日車漏盡
(七法品有十本經(jīng),所謂:(1)善法經(jīng),(2)畫度經(jīng),(3)城喻經(jīng),(4)水喻經(jīng),(5)木積喻經(jīng),(6)善人往經(jīng),(7)世間福經(jīng),(8)七日經(jīng),(9)七車經(jīng),(10)漏盡經(jīng)。)
一、善法經(jīng)第一
大意:本經(jīng)敘述佛陀告訴諸比丘:假如一位比丘成就知法、知義、知時、知節(jié)、知己、知眾、知人勝如的七法的話,便能在于賢圣得歡樂處,而正趣于漏盡。
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像這樣的聽過:有一個時候,佛陀游化在于舍衛(wèi)國,住在于勝林給孤獨園(祇樹給孤獨園,祇園精舍,在舍衛(wèi)城南門外)。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如果有比丘,能成就七法的話,便對于賢圣之道,能得歡喜安樂,而正趣于漏盡(煩惱滅盡)。甚么叫做七法呢?所謂比丘,能知法、知義、知時、知節(jié)、知己、知眾,以及知道人之勝如(知道眾人的根元,也就是知道不同種類之人性的勝劣)是。
(1)甚么叫做比丘之知道法呢?所謂比丘,知道1.正經(jīng)(十二部經(jīng)之契經(jīng),指散文體之經(jīng)),知道2.歌詠(祇夜,重頌;煊猩⑽、韻文之偈),知道3.記說(受記。如對于來問之回答解說,或佛陀預(yù)言弟子之命終后等事之因緣),知道4.偈咃(伽陀,頌,孤起頌,不重頌,唯以偈文而成的),知道5.因緣(佛陀之諸教化之緣起、因緣),知道6.撰錄(佛陀說法教化時所引用的各種譬喻之集成),知道7.本起(以「此實在是由于世尊所說」之語為始等,也是佛陀敘說弟子宿世之事),知道8.此說(自說,應(yīng)感興而唱之頌。是佛陀隨意歡喜所說之句),知道9.生處(本生經(jīng)。集有關(guān)于世尊之前生的因緣),知道10.廣解(方廣,得智與滿足而問之經(jīng)。所謂由淺入深,廣說菩薩道的真理),知道11.未曾有法(如「阿難有四未曾有之法」等,為關(guān)連于未曾有之經(jīng);蛞晕丛兄▉矸Q嘆佛德之奇特),以及知道12.說義(論議,經(jīng)之批注。或布衍其意義而說之法。以上為十二部經(jīng),就中,除了5.6.12.之外之九,為之九分教)。這叫做比丘之知法,如果當(dāng)為比丘的,不知道法的話,他就謂之不知正經(jīng),不知歌詠、記說、偈咃、因緣、撰錄、本起、此說、生處、廣解、未曾有法,以及說義。像如是的話,為之比丘之不知法。如果有比丘,善知法的話,他就謂之知道正經(jīng)、歌詠、記說、偈咃、因緣、撰錄、本起、此說、生處、廣解、未曾有法,以及說義,這叫做比丘之善知法。
(2)甚么叫做比丘之知義呢?所謂比丘能知彼彼(各各)之說之義。如這事就是那樣的義理,這事就是這樣的義理等,都能了知,這叫做比丘之知義。如果有比丘,不知道義的話,就叫做不知彼彼(各各)之說之義。如這為那樣,這就是這樣等,都不能了知。像如是的話,就叫做比丘之不知義。如果有比丘,善知義的話,就叫做能知彼彼(各各)之說之義,這就是那樣之義,這就是這樣之義,這叫做比丘之善知義。
(3)甚么叫做比丘之知時呢?所謂比丘知道此時應(yīng)當(dāng)修習(xí)下相(下等的事相),此時應(yīng)當(dāng)修習(xí)高相(高等的事相),此時應(yīng)當(dāng)修習(xí)舍相(中等的事相),這叫做比丘之知時。如果有比丘,并不知時的話,即他就不能知道此時當(dāng)修下相,此時當(dāng)修高相,此時當(dāng)修舍相。像如是的比丘,為之不知時。如果有比丘,善知時的話,他就在于此時當(dāng)知應(yīng)修下相,此時當(dāng)修高相,此時當(dāng)修舍相,這叫做比丘之善知時(「七知經(jīng)說:此時應(yīng)思惟寂滅想,此時應(yīng)思惟受行想,此時應(yīng)思惟慎護(hù)想。巴利文即說:此為說示時,此為質(zhì)問時,此為專心努力時,此為晏坐時,由此可了知下、高、舍等相之義)。
(4)甚么叫做比丘之知節(jié)(知量)呢?所謂比丘之知節(jié),即如飲、如食(飲食節(jié)制知量),或者是去;蛘呤亲,或者是坐,或者是臥,或者是語,或者是默(行住坐臥,談吐默然,均如決節(jié)量),或者是大小便的時間,乃至捐除睡眠(節(jié)眠),都修行正智,這叫做比丘之知節(jié)。如果一位比丘不知量節(jié)制的話,則此人乃謂不管是飲,或者是食,或者是去,或者是住,或者是坐,或者是臥,或者是語,或者是默,或者是大小便,或者是捐除睡眠等,都不知修行正智。像如是之比丘,叫做不知節(jié)。如果有比丘,善知節(jié)的話,即謂不管是飲,或者是食,或者是去,或者是住,或者是坐,或者是臥,或者是語,或者是默,或者是大小便,或者是捐除睡眠,都知道修行正智,這叫做比丘之善知節(jié)。
(5)甚么叫做比丘之知己(通達(dá)于圣典)呢?所謂比丘能自知:我有這種信仰,我有持戒、多聞、布施、智慧、辯才、阿含(教法),及所得(事事都能自知),這叫做比丘之知己(自知通達(dá)了知于圣典)。如果有比丘,不知自己的話,即他自我就不知其有所信仰、持戒、多聞、布施、智慧、辯才、阿含(教法),以及其所得,像如是的比丘,為之不知己。如果有比丘,善知己的話,即所謂,乃自我知道有了其所信仰、持戒、多聞、布施、智慧、辯才、阿含(教法),以及其所得,這叫做比丘之善知己。
(6)甚么叫做比丘之善知眾呢?所謂比丘,知道此為剎帝利眾(王、武士族),此為梵志眾(婆羅門、神職人物),此為居士眾,
此為沙門眾,我對于這些眾生,應(yīng)該知道當(dāng)如是而去,如是而住,如是而坐,如是而語,如是而默,這叫做比丘之知眾。如果有比丘,不知眾的話,即他并不知道此為剎帝利眾,此為梵志眾,此為居士眾,此為沙門眾。我對于那些眾生并不知道應(yīng)該如是而去,如是而住,如是而坐,如是而語,如是而默,像如是的比丘,叫做不知眾。如果有比丘,善知眾的話,即他乃謂知道此為剎帝利眾,此為梵志眾,此為居士眾,此為沙門眾,我知道對于那些眾生,應(yīng)該要如是而去,如是而住,如是而坐,如是而語,如是而默,這叫做善知眾。
(7)甚么叫做比丘之知道人之勝如(知道多種多樣之人之根元勝劣)呢?所謂1.比丘之知,有二種人:一為有信仰,一為不信仰。如果有信仰的話,就為之勝,不信仰的人,就為之不如(劣)。所謂2.信仰的人,又有二種:第一為數(shù)往(屢次)拜見比丘,另一為不數(shù)往拜見比丘。如果數(shù)往拜見比丘的話,就為之勝,不數(shù)往拜見比丘的話,就為之不如(劣)。所謂3.數(shù)往拜見比丘,也有二種:第一為有禮敬比丘,另一為不禮敬比丘。如果禮敬比丘的話,就為之勝,不禮敬比丘的話,就為之不如(劣)。所謂4.禮敬比丘也有二種:一為有問經(jīng)的,另一為不問經(jīng)的。如果問經(jīng)的話,就為之勝,不問經(jīng)的話,就為之不如(劣)。所謂5.問經(jīng)的人,也有二種:一種為專心一意的聽經(jīng),另一種人為不專心一意的聽經(jīng)。如果專心一意的聽經(jīng)的話,就為之勝,不專心一意的聽經(jīng)的人,就為之不如(劣)。所謂6.一心聽經(jīng)的人,也有二種:有一種為聽法后能受持法,另一種人為聽法后不受持。如果聽法后能受持的話,就為之勝,聽法后不受持的人,就為之不如(劣)。所謂7.聽法受持的人,也有二種:有一種為聽法后能觀察其中之義,另一種為聽法后,不觀察其義。如果聽法后能觀察其義的話,就為之勝,聽法后不觀察其義的人,就為之不如(劣)。所謂8.聞法觀義的人也有二種:一種為知法、知義、向于法、次于法、隨順于法、如法而行。另一種為不知法、不知義、不向于法,不次于法、不隨順于法、不如法而行。如果知法、知義、向于法、次于法、隨順于法、如法而行的話,就為之勝,假如不知法、不知義、不向于法、不次于法、不隨順于法,不如法而行的話,就為之不如(劣)。所謂9.知法、知義、向于法、次于法、隨順于法、如法而行的人,也有二種:一種為饒益自已,也饒益他人,饒益多人,而愍傷世間,為了天,為了人,而求義,及求饒益,而求安隱快樂。有一種為不饒益自己,也不饒益他人,不饒益多人,不愍傷世間,不為天、為人而求義,而求饒益,及求安隱快樂。如果饒益自己,也饒益他人,饒益多人,愍傷世間,為了天,為了人,而求義、求饒益,求安隱快樂的話,即此人,乃在于彼人(眾人)當(dāng)中,為極第一,為大、為上、為最、為勝、為尊、為妙。譬喻由于牛,而有乳,由于乳而有酪,由于酪而有生酥,由于生酥而有熟酥,由于熟酥而有酥精(醍醐味)。酥精就是在五味當(dāng)中,為極第一、為大、為上、為最、為勝、為尊、為妙。像如是的,如有人能饒益自己,也饒益他人,饒益多人,愍傷世間,為天、為人,而求義,求饒益,求安隱快樂的話,即此二人,乃如上所說,如上所分別,如上所施設(shè)的,此為第一,為大、為上、為最、為勝、為尊、為妙,這叫做比丘之知人勝如(勝劣)。
佛陀所說的就是如是,諸比丘們,聽佛所說后,都?xì)g喜而愿意奉行。
二、晝度樹經(jīng)第二(初一日誦)
大意:本經(jīng)敘述佛陀以三十三天的晝度樹(香遍樹),自葉黃、葉落、葉還生、樹生網(wǎng)、樹如鳥喙、花開如缽,花盡開敷的七段的生長變化,喻諸弟子之自思念出家、出家、得初禪、得二禪、得三禪、得四禪.至于阿羅漢果的七階段的修行過程。
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游化于舍衛(wèi)國,住在于勝林給孤獨園(祇樹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如果三十三天(忉利天,第二層天,帝釋天)的晝度樹(波利質(zhì)多羅樹,香遍樹),其葉如萎微而黃的話,則于此時,三十三天的諸天們,就會悅樂歡喜晝度樹的樹葉,將于不久,當(dāng)會落下來。又次,三十三天的晝度樹的樹葉已落下來時,在于此時,三十三天的諸天們。也會悅樂歡喜晝度樹的樹葉將于不久,當(dāng)會還生。又次,三十三天的晝度樹的樹葉已還生時,就在于此時。三十三天的諸天們,會悅樂歡喜晝度樹將于不久,當(dāng)會生羅網(wǎng)(花蕾)。又次,三十三天的晝度樹已生羅網(wǎng)(花蕾)時,當(dāng)于此時,三十三天的諸天們,會悅樂歡喜晝度樹將于不久,當(dāng)會生鳥隊(花蕾飽滿時,頂端細(xì),有如鳥喙)。又次,三十三天的晝度樹的花蕾已經(jīng)生如鳥喙時,當(dāng)于此時,三十三天的天眾們就會悅樂歡喜晝度樹將于不久,色會花開如缽。又次,三十三天的晝度樹如已開花如缽時,即當(dāng)于此時,三十三天的天眾們,就會悅樂歡喜晝度樹將于不久,當(dāng)會盡情敷開。如果晝度樹已盡開敷的話,則光明所照之處,色相所映之處,香氣所熏之處,周圍達(dá)于百由廷(由旬。約七、八哩的里程)。這時,三十三天的天眾們,在于中夏四月的期間里,以天的
五欲功德(五種欽樂),都具足而盡情的娛樂,這叫做三十三天在于晝度樹下,集合娛樂!
像如是之義,則圣弟子們也是同樣之例。如圣弟子們,最初思念欲出家去修行,這時圣弟子,就名叫葉黃,猶如三十三天的晝度樹之樹葉已萎黃一樣。又次,圣弟子已正式剃除須發(fā),身著袈裟,由于至信,而舍家,而為無家庭牽掛的出家人,而學(xué)正道,這時,圣弟子,則名叫做葉落,猶如三十三天的晝度樹之樹葉已落那樣。又次,圣弟子離欲,離惡不善之法,而有覺、有觀(尋、伺,也就是坐禪而粗觀、細(xì)觀之義),離開欲念而生的喜與樂,而得初禪,而成就其游止的境地(離生喜樂地,初禪的境界。初將內(nèi)心作粗略的分別觀察,進(jìn)而內(nèi)心起微細(xì)的分別,終于將心止住于一境,而生禪定快樂。覺、觀、喜、樂、心一境性,為之初禪的五支)。這時,圣弟子,乃名叫葉還生,猶如三十三天的晝度樹的樹葉,已還生那樣。又次,圣弟子,其覺與觀都又息止(已沒有粗覺細(xì)觀的心理作用),已內(nèi)靜、一心,而無覺、無觀,而由禪定而生喜、樂,而得第二禪,而成就其游止的境地(二禪有內(nèi)靜、一心、喜、樂之四支,由于禪定而生喜與樂,故為定生喜樂地)。這時,圣弟子就名叫生網(wǎng)(花蕾),猶如三十三天的晝度樹之生羅網(wǎng)那樣。又次,圣弟子,離開喜欲,而游止于舍無求,而正念正知,而身覺安樂。所謂那圣者所說的圣所舍、所念、樂住、空,而得第三禪,而成就游止于其境地(第三禪有舍、念、慧、樂、心〔空〕之五支,故三禪為之離喜妙樂地。巴利文作:他已脫離喜,而有舍,而住于正念、正智,而以身享樂。那圣者所說的舍之人。為正念樂住之人,而逮住于第三禪)。這時,圣弟子,名叫如鳥喙,猶如三十三天的晝度樹之如鳥喙(花蕾飽滿時,頂端細(xì),有如鳥喙)。又次,圣弟子,其樂已滅,其苦也已滅,喜、憂本來也已滅,已不苦、不樂,而有舍、有念,而清凈,而得第四禪,而成就游止于其處(第四禪有不苦不樂、舍、念、一心之四支。為之舍念清凈地)。這時,圣弟子就叫做生如缽,猶如三十三天之晝度樹之花開如缽那樣。
又次,圣弟子之諸漏(煩惱)已盡,心已解脫(去除心的障礙),已慧解脫(去除知見的障礙),在現(xiàn)法當(dāng)中,已自知、自覺,而自作證,已成就而游止在于此境地。所謂生已盡(已解脫后續(xù)之生死,已沒有生死可言),梵行已立(阿羅漢之清凈梵行已完成),所作已辦(所應(yīng)作的都已作完,更沒有所應(yīng)作之事),不更受有(命終后不再受三界生死輪回之有),已知如真(如實而知)。到這時的圣弟子,名叫盡敷開,猶如三十三天的晝度樹之樹花極盡開敷那樣。他既成就為漏盡的阿羅訶比丘(得證阿羅漢果),則三十三天的諸天眾都會聚集在于善法正殿(帝釋天的宮殿),大家會咨嗟稱嘆而說:『某尊弟子,在于某村邑剃除須發(fā)。穿著袈裟衣,由于至信而舍去家庭,而為無家庭牽累的出家人,而學(xué)道,已達(dá)成諸漏已盡,已心解脫、慧解脫,在于現(xiàn)法當(dāng)中已經(jīng)自覺自己已作證悟,已成就而游止在于其境地。所謂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已知如真(如實而知)!』這叫做漏盡阿羅訶共集會。有如三十三天的晝度樹下之共集會那樣。
佛陀所說的,就是如上之法,其諸弟子們,聽佛所說,都?xì)g喜奉行。
三、城喻經(jīng)第三(初一日誦)
大意:本經(jīng)敘述佛陀以王城七事具足、四食豐饒,娶喻比丘之得七善法。所謂:堅信、慚恥、羞愧、精進(jìn)、多聞、正念、智慧。成就四禪,而至于涅槃!
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游化在于舍衛(wèi)國的勝林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如國王的邊城,有七事具足(七條件完備),四種食物都豐饒,都容易而得,不難而得(四食都能隨其愿望而得,都能不勞、不苦而得)那樣,因此之故,王城則不會被外敵所破毀,唯除城內(nèi)自己之毀壞耳(指內(nèi)亂)。
甚么叫做王城之七事具足?所謂王的邊城造立樓櫓(監(jiān)視樓臺),筑地而使其堅固,不能毀壞,以便為內(nèi)之安隱,以便制御外國之怨敵(安內(nèi)制外)。這叫做王城之第一事具足(完成第一條件)。又次,王的邊城掘鑿池塹,使其極為深廣,為修備可依之處,以便為內(nèi)之安隱,以便制御外國之怨敵。這叫做王城之第二事具足(完成第二條件)。又次,如王的邊城,其周匝的通道,都開除平博(鏟除路上的障礙物,維持交通之順暢),以便為城內(nèi)之安隱,以便制御外國之怨敵,這叫做王城之第三事具足(完成第三條件)。又次,如王的邊城,屯集四種軍力,所謂象軍、馬軍、車軍、步軍,以便為城內(nèi)之安隱,以便制御外國之怨敵,這叫做王城之第四事具足(完成第四條件)。又次,如王的邊城,平時都預(yù)備一些弓矢、鉾戟等軍器,以便為內(nèi)之安隱,以便制御外國之怨敵。這叫做王城之第五事具足(完成第五條件)。又次,如王的邊城應(yīng)立守門的大將。此將帥乃具有了明略智辯,為一勇毅奇謀的人。如遇善人則聽允其進(jìn)入,不善的話,就禁止其入內(nèi),以便為內(nèi)之安隱,以便制御外國之怨敵。這叫做王城之第六事具足(完成第六條件)。又次,王的邊城應(yīng)筑立高墻,使其極為牢固,而泥涂堊灑,以便為內(nèi)之安隱,以便制御外國之怨敵。這叫做王城之第七事具足(完成第七條件)。
甚么叫做王城之四食豐饒,易不難得呢?所謂王的邊城,水草樵木等資糧,平時都預(yù)備得非常的豐富,以便為內(nèi)之安隱,以便制御外國之怨敵。這叫做王城之第一食豐饒,易不難得(第一種食糧能隨愿望而得,并不難得)。又次,王的邊城多多的收集稻谷,以及儲蓄麥谷,以便為內(nèi)之安隱,以便制御外國之怨敵。這叫做王城之第二食豐饒,易不難得(第二種食糧能隨愿望而得,并不難得)。又次,如王的邊城多多的積聚秥豆,和大小的豆類,以便為內(nèi)之安隱,以便制御外敵。這叫做王城之第三食豐饒,易不難得(第三種食糧能隨愿望而得,并不難得)。又次,如王的邊城多多的蓄聚酥油、蜜,和甘蔗、糖、魚、鹽、脯肉等,一切都具足,以便為內(nèi)之安隱,以便制御外敵。這叫做王城之第四食豐饒,易不難得(第四種食糧能隨順愿望而得,并不難得)。像如是的,王城之七事具足,四食豐饒,容易而得,并不難得的話,就不會被外國之怨敵所破毀,唯除其內(nèi)之自毀壞耳(只怕有福不知惜,而自亂陣腳耳)。
像如是的,如果圣弟子,也能得到七善法,而逮得四增上心,易不難得的話,則因此之故,圣弟子們,并不會被魔王之所得其便(無機(jī)可入),也不會隨順惡不善之法,不會被染污所染,不會再受生死。
要怎樣圣弟子才能得七善法呢?(一)所謂圣弟子得堅固的信仰,深著于如來,信根已立,終不會一再的隨順其外的沙門、梵志,或者是天、是魔、是梵,以及其余世間的一切。這叫做圣弟子之得第一種善法。(二)又次,圣弟子常得慚恥,應(yīng)該可慚的就知慚,如惡不善之法,乃為穢污,乃為煩惱,會受諸惡之報,而造生死之本!這叫做圣弟子之得第二種善法。(三)又次,圣弟子應(yīng)常行羞愧,應(yīng)該可愧的就知愧,如惡不善之法,乃為穢污,乃為煩惱,會受諸惡報,而造生死之本。這叫做圣弟子之得第三種善法。(四)又次,圣弟子應(yīng)常行精進(jìn),應(yīng)斷惡不善之法,而修諸善法,應(yīng)恒自起意(發(fā)心),專心一意的堅固其心,為了諸善之本,而不舍棄其方便(努力)!這叫做圣弟子之得第四種善法。(五)又次,圣弟子應(yīng)廣學(xué)多聞,守持而不忘,而積聚博聞。所謂法者,初也善,中也善,究竟(后)也善。有意義,有文理,具足清凈,而顯現(xiàn)梵行。像如是的對于諸善法,廣學(xué)多聞。而翫習(xí)至于千遍,心意所思惟觀察,都為明見深遠(yuǎn)。這叫做圣弟子之得第五種的善法。(六)又次,圣弟子常行于念,而成就正念,久久所曾修習(xí)之處,久久所曾聽聞之處,都恒常憶念不忘,這叫做圣弟子之得第六種的善法。(七)又次,圣弟子應(yīng)修行智慧,觀察興衰之法,得如此之智,而圣慧明達(dá),分別曉了,以便正盡苦惱。這叫做圣弟子之得第七種善法。
甚么叫做圣弟子之逮得四增上之心,容易而不難得呢?(一)所謂圣弟子應(yīng)離欲,離開不善之法,有粗覺、有細(xì)觀,由于離開欲念而生的喜與樂,而逮得初禪成就而游止于其境地。這叫做圣弟子之逮得初增上心,容易而不難得。(二)又次,圣弟子的粗覺、細(xì)觀已經(jīng)息滅,已內(nèi)靜、一心,而無粗覺、細(xì)觀,由于禪定而生的喜樂,而得第二禪,成就而游止在于其境地。這叫做圣弟子之逮得第二增上心,容易而不難得。(三)又次,圣弟子離開喜欲,游止于舍、無求,而正念正智,而身覺快樂。所謂圣者所說的為圣所舍、所念、樂住,而空,而逮得第三禪,成就而游止于其境地。這叫做圣弟子之逮得第三種的增上心,而容易而得,并不難得。(四)又次,圣弟子,其樂已滅,其苦已滅,喜憂本已滅除,而至于不苦不樂,而為舍,為念,清凈而逮得第四禪之成就,而游止在于其境地。這叫做圣弟子之逮得第四增上心,容易而得,并不難得。
像如是的圣弟子,已得達(dá)七善法,逮到四增上心,容易而得,并不難得,而不被魔王之所得便,也不隨順于惡不善之法,不會被污染所染,不會一再的更受生死。有如下面之事:
(1)如王之邊城之造立樓櫓那樣,筑地使其堅固,不會被毀壞,使內(nèi)能得安隱,對外能制御怨敵。像如是的圣弟子,得到堅固的信心,深著于如來,其信根既建立,即終不會再隨著其外之沙門、梵志,或者是天、是魔、是梵,以及諸世間們而團(tuán)團(tuán)轉(zhuǎn)!這叫做圣弟子之得信根堅固的樓櫓,已除惡不善之法,而修諸善法。
(2)如王的邊城之掘鑿池塹,極為深廣,使其修備可依,對于內(nèi),可得安隱,對于外,可以制御怨敵。像如是的圣弟子,常行慚恥,知道可慚恥而慚恥,知道惡不善之法乃為穢污煩惱,會受諸惡報。會造生死之本。這叫做圣弟子得慚恥之池塹,除去惡不善之法,而修諸善法。
(3)如王的邊城,周匝都有通道,道路開辟得非常的平博,以便為內(nèi)之安隱,對于外,可以制御怨敵。像如是的圣弟子,乃常行羞愧,知道可愧而愧,知道惡不善之法,為穢污煩惱,會受諸惡報,會造生死之本。這叫做圣弟子之得羞愧如平道,而除惡不善之法,而修諸善法。
(4)如王的邊城,集有四種的軍力,所謂象軍、馬軍、車軍、步軍,以便為內(nèi)之安隱,對于外,可以制御怨敵。像如是的圣弟子,常行精進(jìn),斷滅惡不善之法,而修諸善法,恒自起意(發(fā)心),專心一意的堅固其信心,而為諸善之本,而不舍其方便(努力)。這叫做圣弟子之得精進(jìn)的軍力,以除惡不善之法,而修諸善法。
(5)如王的邊城,常預(yù)備軍器,如弓、失、鉾、戟等,以便為內(nèi)之安隱,對于外,可以制御怨敵。像如是的圣弟子,乃廣學(xué)多聞,而守持不忘,而積聚博聞。所謂法,則初也善,中也善,竟(后)也善,有真義,有文理,具足清凈,而顯現(xiàn)梵行。像如是的廣學(xué)多聞,而翫習(xí)而至于千遍,其意所思惟觀察的,都為明見深達(dá)。這叫做圣弟子之得達(dá)多聞,如預(yù)備軍器,而能除惡不善之法,而修諸善法。
(6)如王的邊城,立有守門的大將,具有了明咯智辯,勇毅奇謀。如善的人,則聽其進(jìn)入,不善的人,則禁止其入內(nèi),以便為內(nèi)之安隱,外可制御怨敵。像如是的,圣弟子,常行于念,而成就正念,為久久所曾修習(xí),久久所曾聽聞的,都把它恒憶不忘。這叫做圣弟子之得正念的守門大將,能除惡不善之法,而修諸善法。
(7)如王的邊城,筑立高墻,使其極為牢固,以泥涂堊灑(以顏料粉飾),以便為內(nèi)之安隱,而可以制御外敵。像如是的圣弟子,乃修行智慧,觀察興衰之法,而得如此之智,而圣慧明達(dá),分別曉了,以便正盡苦惱。這叫做圣弟子之得智慧如高墻,而除惡不善之法,而修諸善法。又次,(1)如王的邊城,都有儲備水草樵木之資,以便為內(nèi)之安隱,為外可以制御怨敵。像如是的圣弟子,離開欲、不善之法,有粗覺,有細(xì)觀,離欲而生的喜與樂,而逮得初禪,成就而游止于其境地。樂住而沒有缺乏,安隱而快樂,自致于涅槃。
(2)如王的邊城,多積聚稻谷,以及儲蓄麥谷,以便為內(nèi)之安隱,向外可以制御怨敵。像如是的圣弟子,其粗覺與細(xì)觀都已息止,已內(nèi)靜、一心、無覺、無觀,而由于禪定而生的喜與樂,而逮得第二禪之成就,而游止于其境界。所謂樂住,并沒有缺乏,安隱快樂,而自致于涅槃。
(3)如王的邊城,多積聚秥豆,以及大小豆,以便為內(nèi)之安隱,外則可以制御怨敵。像如是的圣弟子,已離開喜欲,已游止于舍而無求的境地,而正念、正智,而身覺安樂。所謂圣者所說的圣所舍、所念、樂住,而空(定),而逮得第三禪,而成就,而游止于其境界。樂住已無缺乏,已安隱快樂,而自致于涅槃。
(4)如王的邊城多蓄酥油,和蜜,和甘蔗、糖、魚、鹽、脯肉,這些一切都充足,以便為內(nèi)之安隱,對外可以制御怨敵。像如是的,圣弟子,其樂已滅,苦也已滅,已逮得第四禪,而成就,而游止在于其境地。樂住已無缺乏,已安隱快樂,而自致于涅槃。
佛陀所說之法,就是如此,那些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xì)g喜而奉行!
四、水喻經(jīng)第四(初一日誦)
大意:本經(jīng)敘述佛陀以常臥在于水中,乃至住于岸上等七種人,譬喻為世間的行惡不善之法,以及成就四果的七種不同的人。
結(jié)集者的我們,所聽到的就是如是:有一個時候,佛陀游化在于舍衛(wèi)國,而住在于勝林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我將為你們闡述七種不同層次的水
中、水邊之人等譬喻。你們要諦聽,要注意的聽!聽后要善思念里面的真義!惯@時,諸比丘們,乃納受佛陀的教敕,而傾專精神的聽佛的教言!
佛陀說:「甚么叫做七種不同層次之人呢?(1)或者有一種人,常臥在于水中。(2)或者有一種人,浮出水上,而又沒入水中。(3)或者又有一種人,由水中出,而安住。(4)或者又有一種人,由水中出后而安住,安住后,而觀察。(5)或者有一種人,由水中出后安住,安住后,而觀察,觀察后已渡。(6)或者又有一種人,由水中出后安住,安住后觀察,觀察后而渡,渡后則至于彼岸。(7)或者又有一種人,由水中出后安住,安住后觀察,觀察后而渡,渡后而至于彼岸,至彼岸后,則謂住于岸(立于陸地上之人)。像如是的,我當(dāng)會再為你們說七種住于水中、水邊之喻之義。你們要諦聽,要注意的聽,聽后要思念其義!」
這時,諸比丘們,納受佛陀的教敕,而傾專精神的聽佛的教言!
佛陀說:「那七種人呢?所謂(1)或者有人常臥在于水中。(2)或又有人浮出后又沒入。(3)或又有人浮出后而安住。(4)或又有人浮出后安住,安住后觀察。(5)或又有人浮出后安住,安住后觀察,觀察后而渡。(6)或又有人浮出后安住,安住后觀察,觀察后已渡,渡后而至于彼岸。(7)或又有人浮出后安住,安住后觀察,觀察后而渡,渡后而至于彼岸,至彼岸后謂之彼岸的梵志。此七種不同層次的水喻之人,我已略說如上之說,如上之施設(shè)。你們知道為甚么義?分別為如何?是甚么因緣嗎?」
這時,諸比丘們仰白世尊說:「世尊為法之本,世尊為法之主,一切法均由世尊而出。但愿世尊詳說!我們聽后,則能得以廣知其義!」
佛陀就告訴諸比丘們說:「你們要諦聽,聽后要善思念它,當(dāng)會為你們分別解釋其義!惯@時,諸比丘們,都受教,都正在傾聽!
佛陀說:「(1)甚么叫做有人常臥呢?所謂或者有一種人,為不善之法所覆蓋,被污染所染污,而受惡法的果報,而造成生死的根本。這叫做有人常臥。猶如有人,沒溺于水中,而睡臥在于水中,我說那種人也是如此。這叫做初(第一種)水喻之人,在世間的真諦里,確實有如這種人。
(2)甚么叫做人出后,還會沒入呢?所謂有人既出而得信善法,而持戒、布施、多聞、智慧,都在修習(xí)善法。然而他卻在嗣后之時,失去了信仰之心,道心不堅固,而失去了持戒、布施、多聞、智慧,這些功行也就因之而不堅固。這叫做或有人出后還沒。猶如有人溺水后,既浮出,還而又沒入于水中那樣,我說那種人也是如是,這叫做第二種水喻之人,在世間的真諦里,確實有如這種人。
(3)甚么叫做有人出后,而住呢?所謂有人既出,而得信善法,而持戒、布施、多聞、智慧,都修習(xí)善法。他在嗣后之時,也堅固其信心,不使其失去,而持戒、布施、多聞、智慧,都堅固而不遺失。這叫做有人出后,而安住。猶如有人溺入于水中,后由水中出而安住那樣。我說那種人也是如是。這叫做第三種水喻之人,在世間里確實有這種人。
(4)甚么叫做出后安住,安住后觀察呢?所謂得信善法,而持戒、布施、多聞、智慧,都在修習(xí)善法。他在嗣后之時,都是信心堅固,并不失去,都在持戒、布施、多聞、智慧,而堅固,而不失,而安住于善法當(dāng)中。知苦如真(確實知道一切為苦,如實而知苦,苦諦),知道苦之習(xí)(集,知道苦的來源,集諦),知道苦之滅(滅諦),知道苦滅之道如真(確知道諦。如實而知道苦集滅道之四諦)。他如是
而知,如是而見后,其三結(jié)(身見、戒禁取見、疑等為結(jié)集生死之三種煩惱),便都滅盡。三結(jié)就是所謂1.身見(執(zhí)身內(nèi)有實我之邪見),2.戒取(戒禁取見。如行仿牛、狗等行動之戒,以祈生天,或執(zhí)為是解脫之道。禁之義為:如執(zhí)外道之苦行為正道等邪見-應(yīng)禁止之戒)。3.疑(疑惑真理)。此三結(jié)已滅盡時,就能得證須陀洹(預(yù)流,預(yù)入圣道之流,為初果阿羅漢),已經(jīng)不會再墮入于惡道,必定會趣向于正覺,極(最多)受七有,也就是最多在天上、人間各七次轉(zhuǎn)生往來后,便得苦際(滅盡苦的邊際)。這叫做有人出后,已安住,安住后,而觀察,我說這種人也是如是,這叫做第四種水喻之人,在世間里,確實有如此的人。
(5)甚么叫做出后而安住,安住后,而觀察,觀察后,而渡呢?所謂人既出后,由于得信善法,而持戒、布施、多聞、智慧,而在修習(xí)善法。他在于嗣后之時,其信心乃堅固而不失去,都繼續(xù)持戒、布施、多聞、智慧,都堅固而不缺失,都安住于善法中,知苦如真(如實而知苦,知苦諦),知苦之習(xí)(知集諦),知苦之滅(知滅諦),知苦之滅道如真(如實而知道滅苦之道,知道諦)。像如是而知,如是而見,其三結(jié)便即滅盡。三結(jié)就是所謂身見、戒禁取見、疑是。此三結(jié)既滅盡后,其淫、怒、癡(新譯為貪、瞋、癡),又已微薄,即得各一往來于天上、人間后,便能得盡苦的邊際(一來果-須陀含。二果阿羅漢)。這叫做有人出后,而安住,安住后,而觀察,觀察后而渡。猶如有人沉溺于水中,出后安住,安住后觀察,觀察后渡過那樣。我說這種人也是如是。這叫做第五種水喻之人,在世間里,諦實有如此之人。
(6)甚么叫做出后而安住,安住后觀察,觀察后渡過,渡后而至于彼岸呢?所謂有人既出后,由于得信仰善法,而持戒、布施、多聞、智慧,而修習(xí)善法。他在嗣后之時,其信心堅固而不失,都繼續(xù)持戒、布施、多聞、智慧,都堅固不失,而住于善法中,已知苦如真(知苦諦),知苦之習(xí)(知集諦),知苦之滅(知滅諦),知苦滅道如真(知道諦)。像如是而知,如是而見,其五下分結(jié)(五種系縛有情于下界,也就是欲界的煩惱)。都已滅盡。五下分結(jié)就是所謂貪欲、瞋恚、身見、戒禁取見、疑惑等。此五下分結(jié)既滅盡后,即會生于彼間(色界天),就會在于那個地方般涅槃(入于涅槃而解脫),而得不退法,而不必還來于此世間(不還果,阿那含果,三果阿羅漢,生在色界后,不會再退轉(zhuǎn),而終于在那個地方得阿羅漢果,故為得不退法)。這叫做有人出后安住,安住后觀察,觀察后渡過,渡后至于彼岸。猜如有人雖溺水,而浮出后安住,安住后觀察,觀察后渡過,渡后至于彼岸那樣,我說這種人也是如是。這叫做第六種水喻的人,世間諦實有如此之人。
(7)甚么叫做有人出后安住,安住后觀察,觀察后渡過,渡后至于彼岸,到彼岸后,叫做安住于彼岸的梵志呢?所謂有人既出,而得信善法,而持戒、布施、多聞、智慧,而修習(xí)善法。他在于嗣后之時,其信心也是堅固而不失,也是繼續(xù)不斷的持戒、布施、多聞、智能,都堅固而不失,都安住于善法當(dāng)中,已知苦如真(如實而知道苦諦),知苦之習(xí)(知集諦),知苦之滅(知滅諦),知苦滅道如真(如實而知道諦)。像如是而知,如是而見的話,即其欲漏心已解脫,有漏、無明漏也已解脫,而得心解脫(漏為煩惱,有三種:1.欲漏,貪欲的煩惱。2.有漏,就于生存之有之煩惱,3.無明漏,不明真理之煩惱。從三漏而得心解脫,故為欲漏心解脫,有漏心解脫,無明漏心解脫)。解脫后,便會如實而知解脫。所謂: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會一再的更受『有』,而知如真(如實而知此
事)。這叫做有人出后,而安住,住后而觀察,觀察后而渡,渡后至于彼岸,到彼岸后,則所謂彼岸的梵志。猶如有人溺水而出后安住,安住后觀察,觀察后而渡,渡后而至于彼岸,到彼岸后,則所謂彼岸的人。我說這種人也是如是,這叫做第七種水喻之人,在世間里,諦實有如此的人。我向(剛才)所說的『當(dāng)會為你們說七種水喻之人』的事,就是因于此之故而說的!
佛陀所說的就是這樣,那些比丘們,聽佛所說后,都?xì)g喜奉行!
五、木積喻經(jīng)第五(初一日誦)
大意:本經(jīng)敘述佛陀在游行時,曾經(jīng)看到大木積.木材正在洞然俱熾,就教誡諸比丘們而說:出家學(xué)道的人,應(yīng)該力求精進(jìn),像如是的受人的信施,可令諸施主得大福佑、大果報、大光明。
結(jié)集者的我們,所聽過的就是如是:有一個時候,佛陀游行于拘薩羅國(恒河北岸),在于其人間,和大比丘們,翼從而行(被諸弟子圍遶而行)。
這時,世尊即在于路中,忽然看見在一個地方,有大木的積集之處(柴堆),正在洞然俱熾(積木被焰焰的火焰所燃燒)。世尊見后,則到了那邊,更在于其它的樹木之下,敷其尼師檀(坐具),結(jié)跏趺,而坐在于那里。世尊坐后,就告訴諸比丘們說:「你們看見那邊有堆積大木之處,正在洞然俱熾嗎?」這時,諸比丘們回答說:「看到了,世尊!」
世尊又告訴諸比丘們說:「你們的意見如何呢?所謂在堆積大木的洞然俱熾之處,或者是把它抱起來,或者是坐在那里,或者是倒臥在那個地方;和所謂剎帝利女,或梵志、居士、工師等之女人,其年齡都在正盛之時,她們都經(jīng)過沐浴、熏香,穿著明凈之衣,以華鬘、瓔珞,嚴(yán)飾在于其身上。如果抱她們,或者坐,或者是倒臥,到底兩者之間,是那一種為快樂呢?」
這時,諸比丘們白佛說:「世尊!所謂堆積大木之處,已洞然俱熾,則假如去抱它,不管是坐,或者是倒臥在那里,都是非常的苦痛的!世尊!如果說有剎帝利女,或梵志、居士、工師等人的女人,其年紀(jì)又是在盛滿之時,她們又沐浴、熏香,又穿著明凈之衣,而將華鬘、瓔珞等來莊嚴(yán)其身,則對于這些人,如果去摟抱的話,則不論是坐,或者是倒臥,都非常的快樂啊!世尊!」
世尊告訴他們說:「我要為你們說的,就是不欲使你們這些學(xué)習(xí)沙門的人,卻失去了沙門之道。你們?nèi)绻删蜔o上的梵行的話,寧可去抱住那些正在洞然俱熾的堆木,不管是坐在那里,或者是倒臥在其處,他雖然會因此而受苦,甚至是致于死亡,然而乃不會因此而身壞命終后,轉(zhuǎn)趣于惡處,不會生在于地獄當(dāng)中。假若為愚癡的人,犯戒而不精進(jìn),而生惡不善之法,將非梵行,稱為是梵行,并不是沙門,而稱為是沙門的人,則如抱那剎帝利女,或梵志、居士、工師等人的女人,年在盛滿之時,既沐浴熏香,又穿明凈之衣,以華鬘、瓔珞,嚴(yán)飾在其身上的,不論是坐,或者是倒臥,則此愚癡的人,就會由于此,而長夜不善不義,而受惡法的果報,其身壞命終之后,會極至惡處,會轉(zhuǎn)生在于地獄里面。因此之故,你們應(yīng)當(dāng)觀察自己之義,也應(yīng)當(dāng)觀察其它之義,也就是觀察自他兩義。應(yīng)當(dāng)要作如是之念:我出家而學(xué)習(xí)的事,并不是虛的,也不是空的,定會有果有報,有極安樂。定會生諸善處,而得長壽的。受他人的信施的衣被、飲食、床褥、湯藥,定會使諸施主得大福佑,得大果報,得大光明的!應(yīng)當(dāng)要作如是而學(xué)!」
世尊又告訴諸比丘們說:「你們的意見如何呢?如果有一位大力士,用緊索毛繩,去絞勒人的腨,而斷傷其皮,斷傷其皮后,斷傷其肉,斷傷肉后,斷傷其筋,斷傷筋后,斷傷其骨,斷傷其骨后,傷至于髓而止。和或從剎帝利、梵志、居士、工師等人,而受其信施,被其按摩身體、支節(jié)、手足,這兩者到底是那一種為快樂呢?」
這時,諸比丘們白佛說:「世尊!如果有一位大力士,用緊索毛繩去絞勒人的腨,而斷傷皮,斷傷皮后,又?jǐn)鄠?斷傷肉后,又?jǐn)鄠?斷傷筋后,又?jǐn)鄠?斷傷骨后,傷至于髓而止,這是非常的苦痛的事。世尊!如果從剎帝利、梵志、居士、工師之處,受其信施,被其按摩身體、支節(jié)、手足的話,那就是一件非常快樂的事啊!世尊!」
世尊就告訴他們說:「我為你們所說的目的,是不使你們學(xué)沙門法,卻失去了沙門之道,你們欲成就無上的梵行的話,則寧可使大力士用緊索毛繩,絞勒其腨,斷傷其皮,斷傷皮后,斷傷其肉,斷傷肉后,斷傷其筋,斷傷筋后,斷傷骨,斷傷骨后,傷至于髓而止,此人雖然因此而受極大的苦痛,或者至于死亡,然而不會由于此而身壞命終后趣至于惡處,不會轉(zhuǎn)生于地獄中。假若愚癡之人犯戒而不精進(jìn),而生惡不善之法。不是梵行而稱為是梵行,不是沙門,而稱為是沙門,從剎帝利、梵志、居士、工師等處,受其信施,接受其按摩身體、支節(jié)、手足,則此愚癡之人,定會因之而長夜不善不義,定會受惡法的果報,身壞命終之后,會趣至于惡處,會再生于地獄之中。因此之故,你們應(yīng)常觀自義,也應(yīng)觀察他義,觀察自他兩義。應(yīng)當(dāng)要作如是之念:我出家所學(xué)的,不會虛無,不會是空白,是有果有報的,
有極安樂的,會轉(zhuǎn)生于諸善處,而得長壽的。受人信施衣服、飲食、床褥、湯藥,定會使諸施主們得大福佑,得大果報,得大光明的!應(yīng)當(dāng)要作如是而學(xué)!」
世尊又告訴諸比丘們說:「你們的意見如何呢?如果有一位大力士,用瑩磨的利刀,截斷其髀,或者從剎帝利、梵志、居士、工師等處受諸信施、禮拜、恭敬、將迎(被歡迎)。到底那一種為快樂呢?」
這時,諸比丘們白佛說:「世尊!如果有一位大力士,用瑩磨的利刀截斷其髀,那是非?嗤吹氖掳!世尊!假若從剎帝利、梵志、居士、工師等人之處,受其信施,而被禮拜、恭敬、將迎,那是一件非?鞓返氖掳!世尊!」
世尊告訴他們說:「我為你們所說的目的,就是欲使你們這些學(xué)沙門的人,不失去沙門之道之故。你們?nèi)绻删蜔o上的梵行的話,則寧可使力士用瑩磨的利刀截斷其髀。此人雖然因此而受苦痛,或者致于死亡,但是總不會因此而身壞命終后,趣至于惡處,不會轉(zhuǎn)生到地獄之中。如果愚癡的人犯戒,不求精進(jìn),而生惡不善之法,而將非梵行稱為是梵行,非沙門稱為是沙門,從剎帝利、梵志、居士、工師等人之處,接受信施、禮拜、恭敬、將迎。這種愚癡的人,因為是如此的在于長夜,行習(xí)那不善不義之故,會受惡法的果報,其身壞命終之后,會轉(zhuǎn)趣而至于惡處,而生在于地獄之中。因此之故,你們應(yīng)當(dāng)觀察自義,也觀察他義,觀察自他兩義。應(yīng)當(dāng)要作此念:我出家而學(xué)道,不會是虛,不會是空,定會有果有報,有極安樂,會生到諸善處,而得長壽的。受人信施衣被、飲食、床褥、湯藥,定會使諸施主們得大福佑,得大果報,得大光明的。應(yīng)當(dāng)要如是而學(xué)!」
世尊又告訴諸比丘們說:「你們的意見如何呢?如果有一位大力士,用洞燃俱熾的鐵銅之鍱(正在燃燒,極為熱紅之鍱-金銅鐵椎成的薄片),去纏絡(luò)其身,或從剎帝利、梵志、居士、工師等人之處,去接受那些信施的衣服穿在身上,這兩者當(dāng)中,那一種為快樂呢?」這時諸比丘們白佛說:「世尊!如果有大力士,用洞燃俱熾的鐵銅之鍱,纏絡(luò)其身,那是極為苦痛的。世尊!如果從剎帝利、梵志、居士、工師等人之處,去接受那些信施的衣服,穿在身上的話,那就是極為快樂的事啊!世尊!」
世尊告訴他們說:「我為你們所說的,就是為了不使你們學(xué)沙門而失去了沙門之道的。你們?nèi)绻删蜔o上的梵行的話,寧可使大力士用洞燃俱熾的鐵銅之鍱,纏絡(luò)其身,這個人雖然因此而受極苦,或者至于死亡,然而不會因此而身壞命終之后,趣至于惡處,不會轉(zhuǎn)生于地獄之中。如愚癡之人,犯戒而不精進(jìn),而生惡不善之法,非梵行稱為是梵行,非沙門稱為是沙門,從剎帝利、梵志、居士、工師等人之處,接受信施的衣服,則這種愚癡的人,因為是長夜不善不義之故,會受惡法的果報,其身壞命終之后,會趣至于惡處,會轉(zhuǎn)生于地獄之中。因此之故,你們應(yīng)當(dāng)觀察自義、觀察他義,觀察自他兩義。應(yīng)當(dāng)要作如此之念:我出家所學(xué)的,不會虛無,不會空滅,定會有果有報,有極安樂,會生諸善處,而得長壽。受人信施衣服、飲食、床褥、湯藥,定會使諸施主們得大福佑,得大果報,得大光明的。應(yīng)當(dāng)要如是而學(xué)!」
世尊又告訴諸比丘們說:「你們的意見如何呢?如有大力壬,用熱的鐵鉗,鉗開其口,然后便用洞燃俱熾的鐵丸,著入于其口內(nèi),那個熱鐵丸實時燒著其唇,燒唇后,燒舌,燒舌后,燒斷,燒斷后,燒咽,燒咽后燒心,燒心后燒腸胃,燒腸胃后,從下而過去;蛘邚膭x帝利、梵志、居士、工師等人之處,接受其信施,而食無量的眾味。
此二者,到底那一種為快樂呢?」
這時,諸比丘們仰白佛陀而說:「世尊!如有大力士,用熱鐵的鉗,鉗開其口后,便用洞燃俱熾的鐵丸,著放在其口內(nèi),那熱鐵丸會燒著其唇,燒唇后燒舌,燒舌后燒龂,燒龂后燒咽,燒咽后燒心,燒心后燒腸胃,洗腸胃后,從下而過去。這是極為苦痛的事啊!世尊!如果從剎帝利、梵志、居士、工師等人之處,接受其信施,而食無量的口味,這是極為快樂之事啊!世尊!」
世尊告訴他們說:「我為你們闡說的,就是不使你們學(xué)沙門而失去了沙門之道。你們?nèi)绻删蜔o上的梵行的話,寧可使大力士用熱鐵的鉗,鉗開其中,口開后,便用洞燃俱熾的鐵丸,著放在其口中。此熱鐵丸會燒其唇,燒唇后燒舌,燒舌后燒龂,燒龂后燒咽,燒咽后燒心,燒心后燒腸胃,燒腸胃后,從下而過去。他雖然因此而受極苦,或者至于死亡,然而不會因此而身壞命終之后趣至于惡處,不會轉(zhuǎn)生于地獄之中。如愚癡之人,犯戒而不精進(jìn),而生惡不善之法,非梵行而稱為是梵行,非沙門而稱為是沙門,從剎帝利、梵志、居士、工師等人之處,受其信施,而食無量的眾味,此愚癡之人,因于此種長夜不善不義,而會受惡法的果報,身壞命終之后,會趣至于惡處,會轉(zhuǎn)生于地獄之中。因此之故,你們應(yīng)當(dāng)觀察自義,觀察他義,觀察自他兩義。應(yīng)當(dāng)要作如此之念:我出家所學(xué)的,不會虛無。不會空滅,是會有果有報,有極安樂,會往生于諸善處,而得長壽的。受人信施衣被、飲食、床褥、湯藥,則會使諸施主們得大福佑,得大果報,得大光明的。應(yīng)當(dāng)要作如是而學(xué)!」
世尊又告訴諸比丘們說:「你們的意見如何呢?假若有一大力士,用洞燃俱熾的鐵銅的床,強(qiáng)逼而使人坐臥在其上面。或從剎帝利、梵志、居士、工師等人之處,受其信施床榻臥具。這兩者,到底是那一種為快樂呢?」
這時,諸比丘們白佛而說:「世尊!如果有一位大力士,用洞燃俱熾的鐵銅的床,強(qiáng)逼而使人坐臥在其上面,這乃是極為苦痛的事啊!世尊!假若從剎帝利、梵志、居士、工師等人之處,受其信施的床榻臥具,而坐臥在那里,乃是極為快樂之事啊!世尊!」
世尊告訴他們說:「我為你們所說的,乃不欲使你們學(xué)沙門而失去了沙門之道的。你們?nèi)绻删蜔o上的梵行的話,寧可使大力士用洞燃俱熾的鐵銅之床,強(qiáng)逼而使人坐臥在其上面,他雖然因此而受極苦,或者至于死亡,然而不會因之而身壞命終之后,趣至于惡處,不會轉(zhuǎn)生于地獄中。如愚癡之人,犯戒而不精進(jìn),而生惡不善之法,非梵行而稱之為梵行,非沙門而稱之為沙門。從剎帝利、梵志、居士、工師等人之處,受其信施床榻臥具。此愚癡人由于此長夜不善不義,而受惡法之報,其身壞命終之后,會趣至于惡處,而轉(zhuǎn)生于地獄之中。因此之故,你們應(yīng)當(dāng)觀察自義,觀察他義,觀察自他兩義。應(yīng)當(dāng)要作如是之念:我出家所學(xué)的,不會虛無,不會空滅,一定有果有報,有極安樂,而會往生于諸善處,而得長壽的。受人信施衣被、飲食、床褥、湯藥,會使諸施主們得大福佑,得大果報,得大光明的。應(yīng)當(dāng)要作如是而學(xué)!」
世尊又告訴諸比丘們說:「你們的意見如何呢?假若有一位大力士,用洞燃俱熾的大鐵銅之釜,撮舉人后,把人倒放在于釜中;驈膭x帝利、梵志、居士、工師等人之處,受其信施房舍,房舍經(jīng)過泥治堊灑,窗戶很牢密,爐火又溫暖。到底此兩者當(dāng)中,是那一種為快樂呢?」
這時,諸比丘們白佛說:「世尊!如果有一位大力士,用洞燃俱熾的大鐵銅之釜,撮舉人后,倒放在于釜中,這是非常苦痛的事啊!世尊!如果從剎帝利、梵志、居士、工師等人之處,受其信施房舍,房舍并有泥治堊灑,窗戶又牢密,爐火又溫暖,這是非常的快樂之事啊!世尊!」
世尊又告訴他們說:「我為你們闡說的,就是不使你們學(xué)沙門而失去了沙門之道的。你們?nèi)绻删蜔o上的梵行的話,則寧可使大力士用洞燃俱熾的大鐵銅之釜,撮舉人后,將其倒放在釜中,他雖然因此而會受苦痛,或者致于死亡,但是不會因此而在于命終之后趣至于惡處,不會生在地獄之中。如果是愚癡的人犯戒,而不精進(jìn),而生惡不善之法,非梵行而稱為是梵行。非沙門而稱為是沙門,從剎帝利、梵志、居士、工師等人之處受其信施房舍。房舍經(jīng)泥治堊灑,窗戶很牢密(用泥涂壁,用白色的土粉去灑飾,均為是供養(yǎng)之事。也就是將家屋之壁重新修繕粉飾,將窗戶修理得牢固,不使風(fēng)雨浸損),爐火又溫暖(爐中焚火,以暖室內(nèi)等處)。這位愚癡之人,因此長夜不善不義,就會受惡法之報,其身壞命終之后,會趣至于惡處,會生在地獄之中。因此之故,你們應(yīng)當(dāng)觀察自義,觀察他義,觀察自他兩義。應(yīng)當(dāng)要作如是之念:我出家所學(xué)的,不會虛無,不會空滅,定會有果有報,有極大的安樂,會往生于諸善處而得長壽的。受人的信施衣被、飲食、床褥、湯藥,會使諸施主們得大福佑,得大果報,得大光明的。應(yīng)當(dāng)要作如是而學(xué)!」
說此法之時,有六十位的比丘,因之而漏盡結(jié)解(煩惱已盡,已解脫生死輪回)。也有六十位比丘,舍戒而還家。為甚么呢?因為世尊的教誡,乃為甚深,甚難!學(xué)道又是甚深,甚難之故(佛陀的教訓(xùn)極為深妙,極為難行,學(xué)道也是同樣的不是那么簡單之事之故!)
佛陀所說的就是如此,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xì)g喜奉行!
中阿含經(jīng)卷第一完
- 上一篇:品名
- 下一篇:中阿含經(jīng)卷第二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xué)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yán)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fēng),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yuǎn)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dāng)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rèn)識——因緣因果
- 護(hù)念他人善用心,學(xué)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xué)習(xí)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hù)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人與眾生的關(guān)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學(xué)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學(xué)法就是為了導(dǎo)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yán)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yán)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