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
《妙法蓮華經》,簡稱《法華經》,(梵語:Saddharma Pu??arīka Sūtra),後秦鳩摩羅什譯,七卷二十八品,六萬九千馀字,收錄於《大正藏》第9冊,經號262。梵文Saddharma,中文意為「妙法」。Pundarika 意譯為「白蓮花」,以蓮花(蓮華)為喻...[詳情]
法華經講演錄 (妙音菩薩品第二十四)
法華經講演錄 (妙音菩薩品第二十四)
太虛大師講述
民國十年秋在北京
妙音菩薩品第二十四
此品在稟命流通中為第二節(jié),而在全經品第中,則居第二十四。
前品明藥王自修苦行,得證六根常清凈功德。此明遠方菩薩來至本土,密化眾生教行苦行,故有此品。
前品已顯藥王得現一切色身三昧,此欲明從三昧所起之功用,取妙音菩薩不離東方國土、而示現本土之事以為佐證,故有此品。
妙音菩薩于過去世中,在雷音王佛所,曾以無量妙樂供養(yǎng)于佛,故有此妙音之號。又、此菩薩本其神力,能現種種身而說妙法,即為能演無量之妙音聲,名從果德,故名妙音。此品專敘妙音菩薩之過去事實,故以為品名。
丙二 密行教化力以流通
丁一 神光往召
爾時、釋迦牟尼佛放大人相肉髻光明,及放眉間白毫相光,遍照東方百八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等諸佛世界。過是數已,有世界名凈光莊嚴,其國有佛號凈華宿王智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為無量無邊菩薩大眾恭敬圍繞而為說法;釋迦牟尼佛白毫光明,遍照其國。
大人相、亦名大士相,為三十二相之一。肉髻、為大人相中最高最上之頂相,但見頂肉相隆起而不見其頂,故又名無見頂相,亦三十二相之一。佛從最上之肉髻放光,顯此次所欲召集者為位齊等覺之菩薩,所欲宏揚者為會權歸實之妙法也。光雖遍照東方無量佛土,而光線最注集之處則為凈光莊嚴世界。凈光莊嚴者,離垢染、無黑闇之義。光照之國,必有其教主,名凈華宿王如來。此佛具足妙凈行華之德,嚴飾法身,如星宿之麗空而得自在,故佛號如此。
丁二 妙音來至
戊一 彼來
爾時、一切凈光莊嚴國中有一菩薩,名曰妙音,久已植眾德本,供養(yǎng)親近無量百千萬億諸佛,而悉成就甚深智慧,得妙幢相三昧、法華三昧、凈德三昧、宿王戲三昧、無緣三昧、智印三昧、解一切眾生語言三昧、集一切功德三昧、清凈三昧、神通游戲三昧、慧炬三昧、莊嚴王三昧、凈光明三昧、凈藏三昧、不共三昧、日旋三昧,得如是等百千萬億恒河沙等諸大三昧。
此釋妙音德相。植眾德本,謂以無漏智為先導,起一切無漏行,使本心原有之種種德相,令由熏習悉得顯現;而此能植德本之增上緣,則由供養(yǎng)親近無量億佛也。甚深智慧,謂由根本智信解入證一乘實相之理,由后得智了十法界一切因果,以久事佛故成就如是智慧。又以定慧相應,故盡得諸大三昧。三昧者、正定之謂,以一心真如為體,而平等正住于無邊功德之相,特隨相立名分別為十六三昧名稱耳。妙幢相三昧,謂正定境界,超過一切三昧之上,如妙幢高顯。法華三昧,謂深證于一乘實相之理。凈德三昧,謂安住于本心清凈之德。宿王戲三昧,謂能于第一義空顯無量世界,森如列宿,游戲于其中。無緣三昧,謂離于能緣所緣而親證真如。智印三昧,謂法性印定真智,而真智印定諸法也。解一切眾生語言三昧,謂盡能隨順了解于一切語言而為說法。集一切功德三昧,謂集成一切福德而得自在。清凈三昧,謂住于究竟清凈而得自在。神通游戲三昧,謂能以神力度脫眾生,如本品妙音菩薩,以神通力不離東方本國而示現來至娑婆世界,度人無量是也。慧炬三昧,謂以真俗二智照了二諦。莊嚴王三昧,謂具最勝;。凈光明三昧,謂性凈大光明照。凈藏三昧,謂具足一切清凈德藏。不共三昧,謂此定為二乘不共之定。日旋三昧,謂定光照耀,如日輪回旋空中,遍照世界一切。其余百千萬億等諸大三昧,皆為此十六三昧之眷屬。
釋迦牟尼佛光照其身,即白凈華宿王智佛言:“世尊!我當往詣娑婆世界,禮拜親近供養(yǎng)釋迦牟尼佛,及見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藥王菩薩、勇施菩薩、宿王華菩薩、上行意菩薩、莊嚴王菩薩、藥上菩薩”。
此釋妙音請來。妙音見佛光照及其身,故請于凈華宿王智佛,來見釋尊及諸大菩薩之上首。
爾時、凈華宿王智佛告妙音菩薩:“汝莫輕彼國生下劣想!善男子!彼娑婆世界,高下不平。土石諸山穢惡充滿,佛身卑小,諸菩薩眾其形亦小;而汝身四萬二千由旬,我身六百八十萬由旬,汝身第一端正,百千萬福光明殊妙。是故汝往莫輕彼國──若佛、菩薩及國土──生下劣想”。
此釋彼佛申誡。凈光莊嚴世界本為凈土,而妙音復為果地菩薩,具足福德光明圓滿報身之相,依正二報均極殊勝,非此土所及,故彼佛誡以勿輕。佛佛報身、光明、相好等同無二,何以釋尊報身不及彼佛乎?蓋釋尊本其大悲愿力,應化穢邦,自不得不示現劣身之相。行者當深觀德本,不應取著于形相也。
妙音菩薩白其佛言:“世尊!我今詣娑婆世界,皆是如來之力──如來神通游戲,如來功德智慧莊嚴”。
此釋妙音承敕。言承佛之神通、功德智慧莊嚴之力,能往娑婆以作佛事,非逞己能,故離輕慢。
戊二 至此
于是、妙音菩薩不起于座,身不動搖而入三昧。以三昧力,于耆阇崛山,去法座不遠,化作八萬四千眾寶蓮華;閻浮檀金為莖,白銀為葉,金剛為須,甄叔迦寶以為其臺。
此釋豫來華現。以金銀等寶為莖葉,故曰寶蓮華。閻浮檀金、即勝金。甄叔迦寶,即赤色寶。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見是蓮華而白佛言:“世尊!是何因緣先現此瑞?有若干千萬蓮華,閻浮檀金為莖,白銀為葉,金剛為須,甄叔迦寶以為其臺”。爾時、釋迦牟尼佛告文殊師利:“是妙音菩薩摩訶薩,欲從凈華宿王智佛國,與八萬四千菩薩圍繞而來至此娑婆世界,供養(yǎng)親近禮拜于我,亦欲供養(yǎng)聽法華經”。
此釋文殊問由、佛說所以。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是菩薩種何善本,修何功德,而能有是大神通力?行何三昧?愿為我等說是三昧名字,我等亦欲勤修行之!行此三昧,乃能見是菩薩色相大小,威儀進止。惟愿世尊以神通力,彼菩薩來令我得見”!
此釋文殊問行,問行何三昧乃得見妙音菩薩也。善本、猶上所言之德本。功德、謂功行之果德。大神通力、指上未來華現等事。文殊欲勤修妙音所行之三昧,冀可得見妙音。蓋修同一因行,斯可入同一果地,自可于同一三昧中得見此菩薩之法、報二身。如欲見觀世音菩薩者,必修觀世音菩薩之行;欲見阿彌陀佛者,必修阿彌陀佛之行,皆此理也。然雖勤修與妙音同一之三昧,仍非佛力加被不易得見,故文殊復求釋尊神力護持也。
爾時、釋迦摩尼佛告文殊師利:“此久滅度多寶如來,當為汝等而現其相”。時多寶佛告彼菩薩:“善男子!來!文殊師利法王子欲見汝身”。于時、妙音菩薩于彼國沒,與八萬四千菩薩俱共發(fā)來,所經諸國六種震動,皆悉雨于七寶蓮華,百千天樂不鼓自鳴。是菩薩目如廣大青蓮華葉;正使和合百千萬月,其面貌端正復過于此。身真金色,無量百千功德莊嚴,威德熾盛,光明照耀,諸相具足,如那羅延堅固之身。入七寶臺,上升虛空,去地七多羅樹,諸菩薩眾恭敬圍繞,而來詣此娑婆世界耆阇崛山。
此釋釋迦垂答、多寶召請、及妙音來此。釋尊言多寶如來能令妙音示現,顯妙音三昧因地,悉自佛果地之寂滅覺海而來,惟久滅度之古佛能令見之也。以下明來時瑞相、及妙音身相。梵語那羅延,即華語堅固,經文蓋華梵雙舉耳。
到已,下七寶臺,以價值百千瓔珞,持至釋迦牟尼佛所,頭面禮足,奉上瓔珞,而白佛言:“世尊!凈華宿王智佛問訊世尊:少病、少惱,起居輕利,安樂行不?四大調和不?世事可忍不?眾生易度不?無多貪欲、嗔恚、愚癡、嫉妒、慳慢不?無不孝父母、不敬沙門、邪見、不善心、不攝五情不?世尊!眾生能降伏諸魔怨不?久滅度多寶如來,在七寶塔中來聽法不?又問訊多寶如來,安隱少惱,堪忍久住不?
此釋下臺禮問。每一菩薩必有所居之國,與所奉事之佛,故妙音問訊,皆代表凈華宿王智佛而問。自四大調和以上,為問佛起居。世事可忍至不攝五情一段,為問眾生。貪、嗔、癡、妒、慢,為穢土眾生之積業(yè),知其必有,故以無多為希望。孝親、敬僧,為眾生福田,若無不孝不敬則福報日增,善根生長,更易度脫。邪見、不善心,為宗教學者之所易依附,最為道障,若能無之,即為順于佛法。情生于欲,若以色、聲、香、味、觸五塵為所欲,則五識即為五情;能攝止之,則背塵合覺,不復逐妄流轉,無妄可緣,斯無真不顯矣。以上為問眾生。降伏摩怨,謂斷煩惱無明,此問三乘圣人。以下復問訊多寶如來。
“世尊!我今欲見多寶佛身,惟愿世尊示我令見”!爾時、釋迦牟尼佛語多寶佛:“是妙音菩薩欲得相見”。時多寶佛告妙音言:“善哉!善哉!汝能為供養(yǎng)釋迦牟尼佛、及聽法華經、并見文殊師利等故來至此”!
此釋請見多寶、釋迦為請、及多寶贊揚。妙音原受多寶召請而來,乃此時未獲相見,故假釋尊之增上緣而請見之。多寶重加贊善,正啟下文華德之問也。
戊三 化行
爾時華德菩薩白佛言:“世尊!是妙音菩薩種何善根,修何功德,有是神力”?
此釋華德問因,問具何因行有斯神力也。文殊師利前見現華,亦以種何善根、修何功德三昧為問,蓋欲修同一之因行冀得一見。此則于既見之后實考其因行矣。
佛告華德菩薩:“過去有佛名云雷音王,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國名現一切世間,劫名喜見。妙音菩薩于萬二千歲,以十萬種伎樂,供養(yǎng)云雷音王佛,并奉上八萬四千七寶缽。以是因緣果報,今生凈華宿王智佛國,有是神力。華德!于汝意云何?爾時云雷音王佛所妙音菩薩,伎樂供養(yǎng)奉上寶器者,豈異人乎?今此妙音菩薩摩訶薩是。
此釋佛示往因、會合今古。多陀阿伽度、即如來,阿羅訶、即應供,三藐三佛陀、即正等正覺。以巨數伎樂、寶缽供養(yǎng)于佛,為妙音往劫因行之一。
“華德!是妙音菩薩已曾供養(yǎng)親近無量諸佛,久植德本,又值恒河沙等百千萬億那由他佛。
此釋久遇諸佛。
“華德!汝但見妙音菩薩其身在此,而是菩薩現種種身,處處為諸眾生說是經典;颥F梵王身,或現帝釋身,或現自在天身,或現大自在天身,或現天大將軍身,或現毗沙門天王身,或現轉輪圣王身,或現諸小王身,或現長者身,或現居士身,或現宰官身,或現婆羅門身,或現比丘、比丘尼、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身,或現長者、居士婦女身,或現宰官婦女身,或現婆羅門婦女身,或現童男、童女身,或現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侯羅伽、人非人等身而說是經;諸有地獄、餓鬼、畜生、及眾難處,皆能救濟;乃至于王后宮,變?yōu)榕矶f是經。華德!是妙音菩薩能救護娑婆世界諸眾生者。是妙音菩薩如是種種變化現身。在此娑婆國土為諸眾生說是經典。于神通變化智慧無所損減。
此釋現身此土說是經典,是經、專指妙法蓮華經。梵王、即諸梵天之王。帝釋、為三十三天之主。自在天、即他化自在天。大自在天、即色究竟天。毗沙門、即四天王之一,為北方天王。轉輪圣王及小王,皆人中之王。婆羅門、外道修行者。眾難處、言與三惡道相似之苦趣,修行最難之處。而妙音于此娑婆世界,悉能現種種身為說是經,以求拔濟;其神通智慧之力,并不因化度之難而有所損減也。
“是菩薩以若干智慧,明照娑婆世界,令一切眾生各得所知;于十方恒河沙世界中,亦復如是。若應以聲聞形得度者,現聲聞形而為說法;應以辟支佛形得度者,現辟支佛形而為說法;應以菩薩形得度者,現菩薩形而為說法;應以佛形得度者,即現佛形而為說法。如是種種隨所應度而為現形,乃至應以滅度而得度者示現滅度。
此釋現身他土、說是經典。應以滅度而得度者,謂假佛涅槃,警眾懈逸,使自精進,則速可得度也。若值是機,即示現滅度以度之。
“華德!妙音菩薩摩訶薩成就大神通智慧之力,其事如是”。
此釋結答所由。
爾時、華德菩薩白佛言:“世尊!是妙音菩薩深種善根。世尊!是菩薩住何三昧,而能如是在所變現度脫眾生”?佛告華德菩薩:“善男子!其三昧名現一切色身。妙音菩薩住是三昧中,能如是饒益無量眾生。
此釋贊問修定。在所變現,謂在所住之三昧中變現一切。
說是妙音菩薩品時,與妙音菩薩俱來者八萬四千人,皆得現一切色身三昧;此娑婆世界無量菩薩,亦得是三昧及陀羅尼。
此釋時眾獲益。
丁三 事訖還國
爾時、妙音菩薩摩訶薩,供養(yǎng)釋迦牟尼佛及多寶佛塔已,還歸本土。所經諸國,六種震動,雨寶蓮華,作百千萬億種種伎樂。既到本國,與八萬四千菩薩圍繞,至凈華宿王智佛所,白佛言:“世尊!我到娑婆世界饒益眾生;見釋迦牟尼佛及見多寶佛塔,禮拜供養(yǎng);又見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及見藥王菩薩、得勤精進力菩薩、勇施菩薩等;亦令是八萬四千菩薩得現一切色身三昧”。
丁四 時眾得道
說是妙音菩薩來往品時,四萬二千天子得無生法忍,華得菩薩得法華三昧。
此釋時眾得道。妙音之三昧,為現一切色身三昧,亦即藥王菩薩所證之三昧。而其因行無不由受持法華經,是即無異于法華三昧。故已聞妙音因行果地之華德菩薩,即立證此法華三昧也。
- 上一篇:法華經講演錄 (囑累品第二十二)
- 下一篇:法華經講演錄 (陀羅尼品第二十六)
- 佛教訪問團日記
- 妙法蓮華經臺宗會義
- 妙法蓮華經臺宗會義(四)
- 妙法蓮華經臺宗會義(三)
- 妙法蓮華經臺宗會義(二)
- 妙法蓮華經臺宗會義(一)
- 妙法蓮華經綸貫
- 妙法蓮華經玄義節(jié)要
- 法華經要義
- 妙法蓮華經淺釋
-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講記 (囑累品第十三)
-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講記 (成佛品第十二)
-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講記 (發(fā)菩提心品第十一)
-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講記 (功德莊嚴品第九)
-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講記 (波羅密多品第八)
-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講記 (離世間品第六)
-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講記 (阿蘭若品第五)
-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講記 (無垢性品第四)
- 絕妙說法 法華經講要 二、方便品──唯一佛乘,方便說三
- 法華經講演錄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2
- 大般若經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一卷
- 心經的人生智慧—《心經》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6
- 心經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5
- 心經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