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土法門要義
凈旻法師簡介
釋凈旻,俗姓楊,祖籍湖北江陵,1968年12月生于浙江定海。1990年于浙江普陀山普濟寺依悟道上人剃度,法名傳照,字凈旻。翌年在江西云居山真如寺一誠長老座下受具足戒。畢業(yè)于普陀山佛學院天臺宗進修班,專攻天臺學。2000年承嗣香港觀宗寺覺光大師法脈,為傳持天臺教觀第四十七世。
歷任普陀山紫竹林副監(jiān)院、普濟寺副監(jiān)院兼妙善方丈秘書、祥慧凈院監(jiān)院。現任普陀山佛教協(xié)會副會長、浙江省佛教協(xié)會常務理事、普陀山佛教文化研究所常務副所長、普陀山佛教藝術總監(jiān)、隱秀講院監(jiān)院等職。發(fā)表有《臺宗三字經》、《天臺宗基本架構》、《論大乘是佛說的基本理念》、《“大白牛車”釋義》、《普陀與高僧》等論文多篇,參與《普陀洛迦山志》的編審,主編《妙善大師年譜》、《普陀山觀音寶相集》。
素秉“持戒為本,善友為依,弘法為務,凈土為歸”之志,曾應邀講學于普陀山佛學院、浙江大學總裁班、清華大學總裁班、寧波佛教居士林、余姚佛教居士林、上海復旦大學、香港會展中心等。
凈土法門要義
凈旻法師
2007-03-02
于普陀山隱秀講院
凈土法門的要義,簡單扼要地介紹一下。
中國佛教的第一個宗派是天臺宗,在隋朝建立。天臺宗之后,出現了第二個宗派,就是三論宗。剩下的幾個宗派幾乎都是在唐代建立的,有華嚴宗、法相宗、律宗、密宗、禪宗和凈土宗。以上號稱中國漢地的八大宗派。八大宗的建立,抱著一種什么原則呢?就是眾生有八萬四千種病,佛說八萬四千種法。一切宗派,一切行門,上契諸佛之理,下合眾生之機。
所以說“藥無貴賤,愈病者良;法無優(yōu)劣,契機則妙。”生什么樣的病,服什么樣的藥。藥沒有貴賤,只有對癥不對癥;法沒有高下,能夠契合眾生根機,皆是妙法。所以我們要強調的是:門戶之見不可有,宗派情懷不可無!無論我們學什么宗、修什么法,我認定我們的法最為殊勝,最為圓滿。
但這個“最為殊勝”,是因為合我的機,所以最為殊勝;為什么說它“最為圓滿”呢?因為它不離佛陀無上妙智與出世本懷。從這個意義上講,顯密平等,八宗平等。
在我們漢地,唐宋之際,以禪門最盛。一般的出家人,包括很多的士大夫學佛,都是學臨濟禪、學曹洞禪,所以禪門興盛。影響所及,天下寺院,大都稱為“禪寺”、“禪院”、“禪林”。
宋代以后,凈土法門逐漸在民間流行。當然這得力于我們的永明延壽大師、四明法智大師、慈云遵式大師、蓮池大師、蕅益大師等一大批大善知識的不懈弘揚,更因凈土法門本身的“三根普被,利鈍全收”。
那么,凈土法門的依據在哪里呢?古稱“三經一論”,這是凈宗的理論依據。“三經”,就是《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和《佛說阿彌陀經》,“一論”是天親菩薩造的《往生論》。“天親菩薩”也就是無著菩薩的弟弟世親菩薩。到了清末的時候,魏源居士,他加了一本經,就是《華嚴經·普賢行愿品》。普賢愿海,“十大愿王,導歸極樂”,所以他認為《普賢行愿品》應該稱為凈土第四經,這就變成了凈宗“四經一論”。南京金陵刻經處的楊仁山居士給他作了一個木刻本,就叫《凈土四經》。
到了我們凈土宗第十三代祖師印光大師,他非常推崇《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這部《念佛圓通章》只有兩三百字,簡明扼要,但把凈宗的原理、綱要,講得清清楚楚,所以他在《文鈔》當中說:《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可謂凈宗最妙開示。因此合稱為凈土“五經一論”。從此形成定式,我想沒有人再加第六本經了。
凈土思想傳到中國,第一個弘揚的,是東晉廬山東林寺的慧遠大師,他弘揚的念佛,是實相念佛。我們凈土法門有四種念佛:最高境界實相念佛,其次是觀想念佛、觀像念佛和持名念佛。在遠公大師之后,又出了兩位大德,都在中國北方山西一帶,就是道綽大師和曇鸞大師。特別曇鸞大師,他造了一本《往生論》的注,道綽大師作了一本《安樂集》,在中國的北方弘揚凈土法門。但是這兩位祖師,卻沒有被排入到凈宗十三祖的序列當中,被人們忽略掉了,而在日本卻非常受尊崇。漢地所傳誦的,是初祖廬山遠公大師、二祖長安光明導公大師,即光明寺的善導大師。善導大師的名著叫作《觀無量壽經四帖疏》,一共四卷,故稱“四帖”。我們中國很多學凈土的人,忘了道綽大師和曇鸞大師,其實這兩位非常重要。
當然凈土法門開宗立派最重要的是二祖善導大師,他在中國第一個被稱為是彌陀化身。第二個被稱為彌陀化身的,是唐代天臺山的豐干禪師,他有兩個著名的弟子:寒山和拾得。第三個被稱為彌陀化身的,是唐末五代時候住在杭州,即現在的凈慈寺,當時叫慧日永明院,就是永明延壽大師。甚至他的生日農歷十一月十七,被人們稱為“彌陀誕”。阿彌陀佛圣誕日從何而來,凈土五經一論沒有記載,整部《大藏經》里,佛沒有說過。我們現在使用的十一月十七這個日子,是沿用了永明延壽大師的生日。就像我們說的彌勒菩薩的生日是正月初一,依據在哪里?佛在《彌勒上生經》和《彌勒下生經》里都沒有講過,這個依據是根據奉化岳林寺布袋和尚(契此和尚)的生日在正月初一,所以中國的佛教界就把它定為彌勒圣誕日。
到了二祖導公大師的時候,他就在這四種念佛當中,特別提倡持名念佛。因為《觀無量壽經》提倡的是觀想念佛——十六觀。所以《觀無量壽經》,又稱《十六觀經》。但善導大師講:末法眾生,“境細心粗”,境非常地微細,心非常地粗躁,“境細心粗,觀想難成”。修觀想法門,修十六觀非常難。認為末法時代,還是倡導持名念佛。而持名念佛在凈土三經中,洽洽是《阿彌陀經》所極力提倡的,經云“執(zhí)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希望大家能夠持名念佛。我們現在用的《佛說阿彌陀經》,是鳩摩羅什法師翻譯的,而玄奘法師翻譯的另外一個版本,叫《稱贊凈土佛攝受經》。這里玄奘法師翻譯為“一向專念”。我們看到“一心不亂”四個字,感到很有壓力。末法眾生,身心散亂,妄念不斷,要想一心不亂,太難!我們不妨看一下玄奘法師的譯本,他把它譯為“一向專念”,所以很多地方我們就可以對照實施。
凈土法門在唐朝的時候已經引起了各界的共鳴,到了現在可以講大江南北在漢傳佛教地區(qū),是第一宗。禪宗已經沒落了,衰退了,甚至已經變成了口頭禪、文字禪,只是一些知識分子還非常地向往禪學、向往禪的境界。但是一般的信眾,包括大量的出家人,還是以念佛了生死,叫“念彌陀慈父,生極樂家鄉(xiāng)”,念佛為因,成佛為果,宣揚這種思想。所以現在雖然匾額上還寫著“某某禪寺”,但是里面課誦修行,都是念阿彌陀佛,回向都是“愿生西方凈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或者“愿以此功德,莊嚴佛凈土”,這都是用的凈宗的法門。
我的師父悟公上人,和我本人,都是忠實的凈土宗信徒,專修念佛法門。念佛法門在佛門當中,自古都稱之為“方便法門”。但是這句話不確切。嚴格地說,凈土法門用四個字形容:難信易行。
從“易行”的角度來講,它是方便法門,它只要具足信、愿、行三資糧就可以了,不需要你精研佛法,不需要你具備禪定功夫,不需要你年輕,也不需要修很多加行,它都沒有這些要求。從這個意義上講,它是一個“易行道”,是個方便法門;但是千萬不要忘記,在方便的前面,它有兩個字:“難信”法門。
所以佛自己在說《阿彌陀經》的時候,就講我今天“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我們誦《阿彌陀經》的時候,都知道有這句話。這是佛自己總結的。
佛給大家講的這部經,比起《華嚴經》、《法華經》、《楞嚴經》來,《阿彌陀經》并不長,幾千字而已。但是,佛卻把它稱之為一切世間“難信之法”,還說“是為甚難”,這句“是為甚難”是什么意思?——就是我講得很辛苦,弘揚《阿彌陀經》很艱難。為什么?因為很難使大家生起決定信——天底下真有這么回事嗎?真有極樂世界嗎?這么高妙的境界難道念念佛號就能往生了嗎?我們業(yè)障如此深重也能往生嗎?——有無量的疑惑去針對這部經。
所以說凈土法門難信易行。如果你能生起深信之心,萬修萬人去!這是佛為末法眾生所開許的一條徑中之徑,一種異方便,所以非常適合不同根性,尤其是業(yè)障比較重、慧力比較淺的眾生。
在《無量壽經》中,法藏比丘發(fā)了四十八愿,最終成就菩提,就是阿彌陀佛。法藏比丘通過因地修行,在果上成佛的時候,也便成就了彼岸世界——極樂凈土。那么阿彌陀佛四十八愿中最根本的愿,應該說是第十八愿、十九愿和二十愿。這三條愿都是講念佛攝受眾生的,其中第十八愿尤為重要,也被稱為是四十八愿中的根本愿,叫做“十念往生愿”。
他說:“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愿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因此我們凈土法門之所以被稱為方便法門,就是佛說的退一萬步講,哪怕你一生不學佛、一生不念佛,但臨終有大福報、大因緣,聽聞了極樂境界、凈土法門,能夠念念向往,乃至臨終只念了十句“阿彌陀佛”名號,也蒙慈悲接引,能夠讓你下下品往生。
但是這個時候,我們除了生起一種對凈土法門的向往、贊嘆之情,和對佛慈悲的一種感謝之外,千萬不能生起僥幸心理。什么叫僥幸心理?——哦,這么簡單?那我現在何必這么吃苦,念佛何必這么精進,何必一天到晚拿著念珠這樣拼命念佛,我現在該干什么干什么,只需臨命終時錄音機一開,或者叫幾個念佛的人來幫我念,我“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念十遍,一分鐘都不要,我就輕松往生,何必現在千修百煉吃那么多苦、修那么多佛!
不是這樣的。古人說:“死如黃;顒兤”,這個時候四大分離,心生顛倒、意起貪戀,身心世界頓時一片迷茫、慌亂、痛苦,甚至無明業(yè)境的大發(fā)泄、大示現。千百年來沒有幾個人平時不學佛、平時不念佛,臨終之時忽然生起正念,念念往生,這種例子古今罕有。
這只是佛的特意慈悲所說的一種到邊的話,以此來攝受一切。我們千萬不能完全寄希望于臨終十念,一定要靠平時功夫成片,那么這個時候才能讓你臨終生起正念,臨終的時候心不顛倒、意不貪戀、如入禪定,念阿彌陀佛。這是非常重要的。我們見到個別老修行,半生學佛念佛,臨終障緣生起,七顛八倒,不會念佛、不肯念佛,甚至不信念佛,不信極樂,不信彌陀。所以千萬不能存有此僥幸之心。
我們平時念佛,一定要時時祈禱彌陀加持,消我宿業(yè),“愿我臨終無障礙,阿彌陀佛遠相迎”,愿我臨終有家人配合,善知識助念,上品往生。一定要提倡助念,靠自己的念力,很難把握。親人一哭,朋友一哭,心生貪戀,想著老伴、想著子孫、想著產業(yè),方寸大亂。所以一定平時要廣結善緣,要去參與助念,將來也希望別人來助念,給你開示。這是一個關鍵。
凈土法門的原理,實際上在《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里,講得非常清楚。在《楞嚴經》二十五圓通里,每一位菩薩都向釋迦牟尼佛報告自己修學的心得。觀世音菩薩叫“耳根圓通”法門,他是第二十五位出場,壓軸好戲。大勢至菩薩是二十五圓通中的第二十四圓通,叫“根大圓通”,通俗講就叫“念佛圓通”。
他在楞嚴會上“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向佛報告。他說:“十方諸佛,憶念眾生,如母憶子”。不僅僅阿彌陀佛在憶念眾生,佛佛道同,佛佛平等,十方諸佛憶念眾生,就像慈母想孩子,所以“如母憶子”。但是,“若子逃逝,追憶何為?”而這個孩子是個逆子,是個不肖子孫,他離家出走了,逃逝了,跑得無影無蹤了,你這個母親千腸百轉地想他,“雖憶何為”,又有何作為、有何用途呢?想了也白搭,想了也白想。兒子不想媽媽,媽媽想念孩子,一點用都沒有。
一定要感應道交,這是雙向的東西。所以“子若憶母”,大勢至菩薩說,有一天,如果這個兒子思念媽媽,“如母憶時”,他想媽媽的程度,就像當年媽媽想他的時候一樣。那么這對母子,“母子歷生不相違遠”,不單單是今生今世不相違背、不相遠離,而且歷生不相違遠。真所謂“浪子回頭金不換”。
因此,我們這輩子擁有個好媽媽,你不要認為這是一輩子的母子情,弄不好是五輩子、十輩子的母子情。六道輪回當中生生世世結母子緣,結父子緣,所以這輩子順理成章,成為你的至親骨肉,來做你的媽媽,來做你的爸爸。所以叫“母子歷生不相違遠”。
最后大勢至菩薩把最重要的理論說出來了,“若眾生心,憶佛念佛”,什么叫“憶佛念佛”?心中思念,叫“憶”;口中稱名,叫“念”。內在的叫“憶佛”,外在的叫“念佛”,身心內外要相應。憶佛、念佛,“則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
許多人認為念佛只是為了百年以后往生凈土。那是當來見佛。其實還有現前見佛——睡夢中意根見佛啊,有時候念佛忽然鼻子聞到一股奇妙的香味啊,鼻根見佛;有時念佛耳朵聽到奇異的樂音啊,耳根見佛。故說“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但是一定要順其自然,千萬不要執(zhí)著于“現前”見佛!很多人一修行,就希望佛顯靈給他看,就希望佛托夢給他看,就希望在空中明明白白看到佛的色身。
如果你這樣思念的話,非常容易著魔,那么天魔就來現相給你看。你一生歡喜心,沾染了“歡喜魔”,一哭就沾染了“悲魔”,以后一聽到佛號、一見到佛像就哭。我們誤以為那個人信仰真誠,其實你要注意,他已經失態(tài)了,已經不正常了。一見佛、一進寺院就哭,這已經沾了悲魔,不合適。我們學佛的人,如如不動,平常心。不要這種失態(tài),失態(tài)不好,行于中道最好。既不要沾染喜魔,也不要沾染悲魔。
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離佛很近。“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不需要借助任何方便,就能夠自己當下心開意解,開悟。所以永明延壽大師,他是禪宗法眼宗的祖師,但他提倡凈土。他著有《凈土四料簡》,用禪和凈作了比較。
他說: “有禪有凈土,猶如帶角虎,現世作人師,來生作佛祖。”我們說“如虎添翼”,老虎已經是百獸之王了,再給他加上犄角,那是不得了了,那是王中之王啊。這輩子就是人中之師,大善知識,來生就成佛作祖。
“有禪無凈土,十人九磋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禪不好說,說簡單它最簡單,說奧妙它最奧妙。沒有這種明眼的大善知識接引你、印證你、提攜你,修禪十人九磋路。所以“陰境若現前”,也就是五十種陰魔現前的時候,剎那之間就隨陰魔走了,人就墮落了。所以他作為一個禪宗祖師,告誡我們要切記這一點。
那么,“無禪有凈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這是永明延壽大師告訴我們,雖然無禪,但只要專修凈土,萬修萬人去,百年之后,我們往生極樂,“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呢?!
最后一句話,“無禪無凈土,鐵床并銅柱,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那就是既不修禪,也不修凈土。如果你禪也不修,凈也不信,那么你就是一個世間庸人凡夫,你所走的道路很可能最后就是鐵床、銅柱,就像《地藏經》里說的那樣,如入無間地獄,流浪生死,苦不堪言。祖師很慈悲,說“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沒有一個依怙,沒有一個依靠,萬劫千生,漂流在苦海當中,永無出頭之日。這是最可怕的后果。
到了清代的時候,凈土宗第十二代祖師,也就是印光大師的前一位祖師,徹悟大師。他為凈土法門總結了十六個字的口訣,很簡單:“真為生死,發(fā)菩提心,以生信愿,持佛名號。”這是我們凈土法門的一大綱宗。什么是“真為生死”?我們無論是修顯、修密,都為了了生脫死。我們現在是流浪生死,人生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信心難起今已起,都具足了。
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所以我們要真正生起一種真切的了生死的心,決不追求人天福報。我學佛,我念佛,我種福田,都不求人天福報,也不求聲聞、緣覺,“唯依最上乘,發(fā)菩提心”,常將生死掛心頭。要抱著什么樣的心呢?要像我們做晚課的時候,普賢菩薩《警眾偈》里面講的,“是日已過,命亦隨減”,一天又已經過去了,我的生命又減少了一天,“如少水魚,斯有何樂”,就像一條水中的魚兒,你賴以生存的水又減少了,還有什么快樂可言呢?所以“大眾當勤精進”,應當勤奮地修精進波羅蜜。我們六波羅蜜當中有“精進波羅蜜”。
什么叫“精”,精而不雜,要專修;什么叫“進”,進而不退,要努力。所以“精而不雜,進而不退”,就叫精進心。最后,“但念無常,慎勿放逸”,我們要念世相無常,剎那生滅,只有念無常的人,才會了生死,不要放逸自流。
古人說“人生七十古來稀”,現在說“七十小弟弟,八十不稀奇”,這是對的,眾生有福報。但假設我們能活八十歲,那么人到四十,就是黃土埋腰了,生命過半,來日無多。小時候懵懵懂懂不懂佛法,到老了之后生活質量下降、身體質量大打折扣,六七十歲以后是百病叢生。
別以為我們才四十,我們自以為還有一半的光陰,但是四十歲后的光陰,它的質量,已經不如四十歲以前那么高了。以前是生龍活虎不生病的,熬個夜,走個路,挑個擔,做個事,頭腦清楚,記憶力強,精力充沛,信心十足。到了四十歲以后,都不如已前,從此面向的是一條坎坷之道。所以“真為生死”就要發(fā)這樣的心。發(fā)起什么心呢?發(fā)起菩提心。
菩提心是一切佛法教理行果、八宗顯密的根本,也是區(qū)別我們修小乘還是修大乘的根本。小乘,有解脫心,沒有菩提心。只有大乘佛法,才具足菩提心。菩提心包含了解脫心,包含了慈悲心,它是最圓滿的。
菩提心,也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說來簡單,無非四個字:上求下化。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也就是我們今天授皈依時四弘誓愿當中的“眾生無邊誓愿度,佛道無上誓愿成”。這兩句話合起來,就是一個完整的菩提心。
所以“真為生死,發(fā)菩提心”,這是根本,實際上講是一個通途行門,決不是凈宗特有的,無論是修天臺、修禪、修密,能不為生死嗎?能不發(fā)菩提心嗎?所以上師為我們開示,要我們“真為生死發(fā)菩提心”,禪師為我們開示,也要“真為生死發(fā)菩提心”,法師給我們開示,也是“真為生死發(fā)菩提心”,這個是通途基礎,不是屬于凈宗特有的。后兩句:“以深信愿,持佛名號”,這八個字,則是我們凈土宗特有的。
凈土宗的大口訣,是上述四句話、十六個字。小口訣只有三個字:信、愿、行。怎么信呢?深信,深切地信、深刻地信、深入地信。
第二,愿,要切愿,切切實實地愿。切實之愿,真切之愿,不是虛假之愿。
第三,行,怎么行?力行。努力地去實行,盡力去實行,全力地去實行,努力、盡力、全力。我們說“全力以赴”,這就叫力行。具足了深信、切愿、力行,大事已辦,決定往生,也就決定解脫,也就決定成佛。
當然,往生凈土不等于當下成佛,但是可以講成佛有期了。我們現在眾生“具足佛性,皆當成佛”,這只是一種“理即佛”,天臺宗講“六即佛”當中的理即佛。就是說理論上承認你是佛,但是你只是理論上的佛,現實當中你有三十二相嗎?你有八十種好嗎?你能放光動地嗎?什么都不行。
理論上講你會成佛,但哪一天成佛,不要說你不知道,圣賢也不知道。到了什么時候你能知曉你能夠成佛了、佛能夠給你授記、告訴你何時成佛了呢?等你到極樂世界,就有了成佛的時間表。你圓證三不退了,佛就給你換算,你再過多少時間,你會成佛,成佛之后你叫什么名號,你的國土叫什么國土,都可以告訴你。
現在茫然無期,只能說理論上終有一天會成佛,哪一天成佛誰都不知道。所以我們求生極樂,極樂凈土是通向成佛之道當中的一所大學——極樂大學,校長是阿彌陀佛,教導主任觀世音菩薩,訓導主任大勢至菩薩,由他們三位來帶領我們成就佛道,我們絕對放心,我們也絕對有把握,所以這個門徑非常地偉大。
十六字口訣當中說:“以深信愿,持佛名號”。以深刻的信,和深切的愿,來持佛名號。前面是“信”和“愿”兩大要素,下面的這句話——“持佛名號”,實際上就是“行”。怎么行呢?持佛名號。
四種念佛當中,我們歷代祖師最提倡的,是持名念佛。持名念佛怎么修?修法有兩種:散心念佛和定心念佛。定心念佛的極至可分為理一心不亂和事一心不亂,這個我們暫時不講,因為是一個非常高的境界。
我們平時絕大多數眾生都是靠散心念佛,散心念佛也決定能夠了生死。而有些人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想做,說要么我就一心不亂念佛,散心念佛還不如不念。那么你就永遠不能了生死。我們從散心念佛入定心念佛,這是個常規(guī)次第。所以《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里教我們,要“都攝六根,凈念相繼”。這就是定心念佛。
要把我們的身,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把它都收攝起來,不要讓它六根散亂,六識分別,心猿意馬,這不好。當然這是很難的了,但是,最高目標、方向要定出來——“都攝六根”。其次“凈念相繼”,說簡單一點,就是執(zhí)持名號,念念不亂,念念清凈,一念清凈一念佛,念念清凈念念佛。
念佛的最佳方式是“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自己念自己聽,不要念給阿彌陀佛聽。我們現在人念佛,馬路上不念,房間里不念,廣場里不念,“我要到大殿里去念佛”,“我要到佛堂里去念佛”,“我要燒了香在西方三圣面前念佛”。他認為,佛在大殿,佛在佛堂,念佛念給佛聽。
佛啊!我是乖寶寶,我來念佛了。不要這樣。盡虛空遍法界都是一尊潔凈的阿彌陀佛的法身像,“阿彌陀佛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沒有一處地方沒有佛,心中有佛,佛即應心。因此,我們固然不排除在大殿念佛,更不反對在佛堂念佛,在阿彌陀佛像前念佛也許更能虔誠、更能深入、更能凈心,相信有這樣的功能。但是更重要的是,我們不可能把十二小時放在大殿里,我們也不大可能把八小時放在佛堂里,你沒這樣的條件。
那就怎么樣?行住坐臥、語默動靜、時時處處你都要念佛,不要有分別。這兒不念,到那兒念,不要。念念有佛,持佛名號。如果環(huán)境許可,就定心念佛。像我剛才說的——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蛘弑P腿、結定印,閉著眼睛,這很好。平時生活中、工作中,只要不是需要太用心的,比如看電視、看書,都可以念。如果是邊看書邊念佛,那就兩敗俱傷,佛也念不好,書也看不進;動腦筋做工作的時候,你不能念佛,一心不可二用。而散步、騎自行車,或者平時做簡單勞動:洗個衣服、拖個地板,都可以念佛。
念佛以金剛念最好,既不大聲念,也不默念——默念容易昏沉,大聲念容易疲憊,也容易影響別人。什么是金剛念?嘴巴在動,自己聽得清清楚楚,別人不知道,“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樣既不傷神,也不傷氣,更不影響他人,這就是金剛念,綿綿不斷。
當你白天念佛,晚上夢中也會念佛的時候,首先要恭喜你,有希望了。凡是夢中都會念佛的人,臨命終時一般都比較有把握,也就比較容易往生。所以我們追求的第一個目標,就是要讓自己在睡夢中也會念佛。比如睡夢中歡喜的時候,會念“阿彌陀佛”,恐怖的時候會喊“阿彌陀佛”,你如果夢中有這樣的經歷,覺得自己經常會在夢中念佛,你的第一步已經成功了,已經完全入門了。
完成第一步,你要再往前走一步,就是盡量把阿彌陀佛的圣號,先當作你的口頭禪,見了同修“阿彌陀佛”,跟人家再見“阿彌陀佛”,想說謝謝,“阿彌陀佛”;乃至嚇了一跳,也“阿彌陀佛”。
把這個“阿彌陀佛”,貫穿在喜怒哀樂、吃飯睡覺、待人接物中。當然我們很多居士在社會上,如果佛不離口可能會遭來一些誤解、歧視甚至諷刺。我們要有這種心理準備,人家把我們當怪人——這個人開口閉口阿彌陀佛。當然有些場合我們也要注意,不要讓他們造這種口業(yè),不要讓眾生造輕慢我們的意業(yè)。所以在許多社會場合,我們就只能用金剛念。
但是在其他你覺得合適的環(huán)境中,在寺院、在共修、在跟同修接觸,你就大膽地把阿彌陀佛念出來,養(yǎng)成了一個習慣了之后,習慣成自然,白天會念佛、夢中會念佛,這樣將來百年之后,哪怕你臨終有障礙,哪怕你臨終有病苦,“阿彌陀佛”你會牢牢抓住,那么你這一生的修行就有了交待了,阿彌陀佛在臨命終時手執(zhí)金臺,來迎接你,一剎那間生凈土。
為什么我們念回向文的時候要說:“愿以此功德,莊嚴佛凈土”,念佛的功德怎么能莊嚴佛凈土呢?因為極樂國土叫“蓮池海會”,極樂凈土除了七寶樓閣、黃金鋪地、七重行樹之外,還有很多很多的蓮花池,叫“七寶蓮池”。
七寶蓮池的池中有四種花——“池中蓮華,大如車輪,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潔。”“微妙”是什么?是指蓮花的形態(tài)漂亮,“香”是指它香味濃郁,“潔”是清清凈凈。我們看上海的白玉蘭花,微妙吧?很微妙,花朵又白又大讓人喜愛;香吧?香!一個庭院里種了一棵白玉蘭,香啊。但是潔嗎?不潔。
打開花瓣都是小蟲,細得像半顆芝麻,一朵花里五六十個小蟲在花蕊爬,你如果吸一口氣,當場就能吸進去一、二十個。所以這種花微妙、香,但不潔。而有些花很微妙,但不香;有些花很整潔,但不微妙?傊咦“微妙、香、潔”,這是花中絕品、世上珍物。而極樂世界的蓮華就具足了“微妙香潔”。
這些蓮花是哪來的呢?有的說這是觀世音菩薩種的吧,阿彌陀佛種的吧——不是,是十方眾生憶佛念佛產生的功德花。
我們在娑婆世界念阿彌陀佛圣號,最初一念,極樂世界七寶池就抽出一枝小嫩芽,念、念、念、念,仿佛就在給它施肥,仿佛就給它曬太陽,仿佛就給它灑水,你所念出來的這朵蓮花茁壯成長。
最后你越念越大,越念越香,越念越光明,而且蓮臺標名——這是凈旻法師的蓮花,這是某某居士的蓮花。如果你不念了,如果你退墮了,這個花朵就慢慢縮小,光明就暗淡。如果你執(zhí)持名號、一向專念、都攝六根、凈念相繼,你做到這些的話,你的蓮花是微妙香潔、光明萬丈,臨終之時,阿彌陀佛就托著你的這朵寶蓮,你念出來的蓮花,來娑婆世界接引你,接引你往生。
你的四大不調的軀殼,永遠地留在了人間,衰朽了、火化了、煙消云散了;而你的神識,就進入了這朵蓮花,被阿彌陀佛托在掌中,到了極樂世界,“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我們就進入極樂大學。
在極樂大學里面,天天聞法修行,“常以清旦,各以衣裓,盛眾妙華,供養(yǎng)他方十萬億佛”,“還至本國,飯食、經行”,你去供養(yǎng)、參學、修行,那么,你就慢慢地初地菩薩、二地菩薩、三地菩薩……這樣修上去,直至等覺菩薩、妙覺菩薩;到了妙覺菩薩,就是佛果了。這就是我們凈土法門的一條修證之路。
這個凈土法門,好到什么程度呢?當然我們修每個法門,都有佛的贊美,都有祖師在贊嘆——“這個法門好!”!栋浲咏洝防锼v的凈土法門,佛是怎么說的呢?
東方諸佛、南方諸佛、西方諸佛、北方諸佛,上方諸佛、下方諸佛,六方諸佛,“各于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這里面就有一個背景知識:《佛說阿彌陀經》這個經題,是鳩摩羅什法師自己取的,原題被他改掉了!栋浲咏洝返谋久,就是釋迦如來取的經名,叫做《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玄奘法師把它翻譯為《稱贊凈土佛攝受經》,含意是差不多的,因為同一句外語,兩個人翻譯就會成為兩種風格,三個人翻譯會成為三種風格,不同的譯者站在不同的角度,往往會翻譯得不一樣,但總之八九不離十。
但這一經題,為什么到了鳩摩羅什法師的時候,就翻譯成《佛說阿彌陀經》了呢?兩個理由。第一個理由,簡潔明了。因為鳩摩羅什法師他比較了解中國國情:“秦人好簡”——中國人喜歡簡潔明了,不喜歡啰里啰嗦。外國人的名字很長,地名很長,中國人很討厭,每每看外國的書,看外國的電影,最辛苦的是記不住人名,記不住地名。
中國人多好,阿狗、阿貓、小王、老張,三個字都用兩個字來簡稱。所以鳩摩羅什法師,深契中國人的根性,他就給你來個簡潔明了:此土釋迦牟尼佛述說彼土阿彌陀佛的經典,叫《佛說阿彌陀經》,清清楚楚。
第二個理由,既然說念佛的功德那么大,何嘗不可以在題目當中就多一句“阿彌陀佛”,讓你在誦經的時候多念一句,從而增進功德呢?所以羅什法師就善巧易名,叫《佛說阿彌陀經》,讓你開篇第一句就阿彌陀佛,播種善根,何樂而不為。這是祖師的苦心。
但是他在經文內部,就沒有改,仍保留著原名。至于說六方諸佛“出廣長舌相”,為什么要“出廣長舌相”?中國人要求“笑不露齒”,一個人說起話來,笑起來,牙齒露得太多,已經是非常缺少涵養(yǎng)了,如果把舌頭伸出來,那叫“吊死鬼”。
“你這個人話那么多”,罵女人“長舌婦”。但是在印度則可謂“十里不同風、十里不同習”,風俗完全與我們不一樣。古代印度人相信,人一輩子不撒謊,舌頭可以舔到鼻尖;三輩子不撒謊,舌頭伸出來,能夠把自己的眉心舔到。這是印度人的一種觀點。
那么佛在印度說法,要迎合印度眾生,他就做了一個大神通、大示現——“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請問這樣的人會撒謊嗎?這樣的人會講虛言嗎?不會!所以《金剛經》里說:“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我們堅信這一點。
當年本師釋迦牟尼佛講這部《阿彌陀經》,自稱“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法門雖然這么方便、這么好,太難信了,所以“是為甚難”,講得很不易、很辛苦。
六方諸佛為了幫助釋迦牟尼佛來讓大家接受這個法門,就“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說最真誠最真實的話:“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意思轉換過來就是大家都要堅信這部《佛說阿彌陀經》,不要懷疑它,不要輕慢它。
好,我相信我們學佛的人,既然知道釋迦牟尼佛這么力弘《阿彌陀經》,六方諸佛又這樣推重、稱許這部經,那么我們還有什么理由,聞到了這樣的妙法,遇到這樣的法門,不去充分地信仰它、不去充分地運用它。所以我希望你們一定要抽出時間,去禮拜阿彌陀佛,去稱念阿彌陀佛——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
這是師父悟道老和尚一輩子所推崇的法門。所以師父往生的時候,我以舟山市佛教協(xié)會的名義,為他撰了一幅對聯(lián),掛在靈堂里面。上聯(lián)是:“八旬應化,總在惜福持戒”。
師父畢生勤儉惜福,什么東西都不舍得扔掉,走在路上一張字紙都要撿起來裝在袋里去燒掉。師父畢生持戒精嚴,看到師父就從來沒有想到他是凡夫,他真的不是我們這個世界的人。下聯(lián)是:“一生教人,無非吃素念佛”。
師父最強調吃素念佛。師父為什么要教人念佛?就因為他是凈土法門的忠實信奉者,忠實實踐者,更是一個忠實傳播者。他無論見了誰,“阿彌陀佛”,就是這句話。所以我們作為他的弟子,怎么去緬懷師父,怎么去報師父的恩?沒有別的——吃素念佛!你說天天跑到師父塔前去瞌頭,孝不孝?很孝。每天買著西瓜水果、點著高香去供師父,孝不孝?孝。但不是最孝,這是世間的小孝。
我們最孝的就是自己要念佛,勸人要念佛,大家同念佛。所以說,“愿將東土三千界,盡種西方九品蓮”,這是師父到人間來的最大愿望。我們相信師父來生乘愿再來,還是教人吃素念佛,他不會變這個題目。
所以,我作為師父的弟子,我不管怎么樣,一輩子堅持師父的思想,我要走這條道路,要勸大家持戒惜福,勸大家修凈土法門。
凈土法門的淵源、凈土法門的綱領、凈土法門的重要性和凈土法門的修行方法,這點時間所講的只是一個粗略的大概。
最后講一件往事:我剛到普陀還沒有出家的時候,住在普陀山文物館,它的隔壁有一座常樂庵,里面住著五、六個老師太。因為她們年紀大了,文化也不高,所以雖然修行一輩子、出家一輩子,其實佛法知識還是有欠缺的。
我當時才二十二、三歲。我是二十三歲的農歷十二月初八佛成道日,師父帶著凈友師兄,從新昌大佛寺專程到普陀山為我剃度的。在這之前,我在普陀山文物館籌備一個佛教圖書館,這個圖書館后來因為種種原因一直沒有正式開放。
所以圖書館內從香港、臺灣帶過來的十幾箱書,就幾乎是我一個人看,在這兩三年中,我得天獨厚地就看著這十幾箱書。那時候記性好、年紀輕,經常跑去常樂庵。因為那里都是老師太,我有一種回外婆家的感覺,她們也都對我很愛護,叫我“小楊”——我在家姓楊。她們請我吃飯、給我吃水果,我就老愛跑到常樂庵去。去干嘛?不是去說閑話,也不是為了討水果吃,而是給這些老師太講佛法。后來不知怎么傳到我?guī)煾付辛耍幸淮螏煾父艺f:“聽說你經常到常樂庵去給師太們講法?”我嚇了一跳,心想師父今天肯定要批評我了。
為什么?我才二十出頭,又是一個在家小伙子,憑什么給人家老師太講法,應該出家人給在家人講法才對,怎么現在顛倒了,肯定有人告狀給師父聽,師父要批評我了。但我不能在師父面前打妄語騙師父,所以我說:“是,我有去講。”沒想到師父說:“你一定要多去講啊,不要因為只有幾個人聽,你就不屑一顧了。除了有看得見的眾生在聽,還有很多看不見的眾生也在聽。”這句話,已經快二十年了,但是我一直記在心里,這是師父對我的教誨。他認為佛法對這個世界來講,實在是太重要了。所以說,“有佛住世人天喜,無僧說法鬼神愁。”
我們凈慶師兄、海濤法師,在全世界、全中國不辭辛勞,有機會就講法,有僧說法,人天歡喜,一定是。但是說法很難,“依文解義,三世佛冤;離經一字,便同魔說。”一不小心就會誤導眾生。所以我們一定要求佛加持,千萬要愿我們正知正見。《開經偈》上講:“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愿解如來真實義。”這個“義”一定是如來真實義,千萬不要掛著如來的名號,說的是自己的私心私義,那就錯了。所以講法既是一件功德無量的事情,也是一件責任非常重大的事情。
師父的開示,我一直銘記在懷,所以我出家就是抱著要做講經法師這么一個宏愿,從來沒有想過出家可以做當家、做方丈,出家可以接受別人的頂禮、供養(yǎng),人家都稱我作“師父”,穿著紅袈裟,很漂亮。不是這種心。就是要做講經法師,來弘揚佛法。
我這一輩子最幸福的事,就是遇到師父這樣一個正知正見的大善知識。師父一生“教宗天臺,行歸凈土”,我的一生就走師父的路。我相信,將來也能學到師父的一點點。師父今天獲得的成就,是我最羨慕的,能燒出兩百多顆舍利子。但愿我將來也能燒出個二十顆舍利子,這樣真的能算是師父的弟子了。
阿彌陀佛!我們今天就講這些。
- 上一篇:愛為何物
- 下一篇:從煩惱即如來種中看煩惱
- 仁德上人:專門修定修慧的偏執(zhí)法門皆不圓滿
- 印光大師:心凈就能往生凈土
- 宏海法師:凈土弘法應該怎么做?
- 宏海法師:怎么才能把現前之事入到唯心之理
- 印光大師:一切法門都是依仗自力
- 界詮法師:菩薩所行法門無量以六度為其根本
- 西行法師:對凈土法門生起清凈的信心
- 凈界法師:修習觀音菩薩法門會產生什么效果功德?
- 凈界法師:佛陀為什么主動宣說凈土法門?
- 明生法師:法門無高低之分,只有是否契機合適
- 道亮法師:厭離娑婆,欣求極樂
- 行策大師:想要念佛求生凈土不妨熾然起忻厭心
- 宏海法師:為什么四眾弟子修學凈土不能夠真實相應?
- 印光大師:想了脫生死大事應當以凈土五經作為常課
- 智者大師:求生凈土為什么要念西方阿彌陀佛?
- 印光大師:凈土法門廣大無邊、承載萬物
- 正如法師:人人在“常寂光凈土”的國土上都是佛
- 宏海法師:修學法門都要有慚愧精進的心
- 印光大師:凈土法門的宗旨是什么?以信愿行三法為宗旨
- 大安法師:誦經念咒對修凈土法門弟子算夾雜還是助修?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淺釋
- 虛云老和尚:虛云老和尚:見佛、聞法、遇善知識之難
- 濟群法師:世上沒有壞人壞事會怎樣?怎么才能包容所有人?
- 靜波法師:突破就會升華而解脫 否則即被束縛和困擾
- 仁清法師:什么是誹謗正法?
- 靜波法師:皈依三寶減輕業(yè)障
- 正凈法師:禮佛發(fā)愿懺悔文
- 仁清法師:怎樣念佛號才得力?
- 本源法師:學佛次第很重要 必須注重聞思修!
- 廣超法師:怎樣理解“涅槃寂靜”?
- 慧廣法師:怎樣才能讓自己的事業(yè)蒸蒸日上?善緣不斷?
- 覺真法師:不是犧牲也非放棄,給與是一種生命力
- 杜一心:為什么達摩禪法在北朝受到明顯排擠?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廣欽和尚: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弘一法師/慶裕:做真實的自己
- 慈莊法師: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覺真法師: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覺真法師: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覺真法師: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覺真法師: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慧廣法師:錯了怎么辦?
- 崇慈法師: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慧廣法師: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本源法師: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如瑞法師: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靜波法師:先告訴為什么要做這件事,別人才真正愿意去做
- 濟群法師:弘揚佛法是每個佛弟子的責任
- 清凈法師:供奉韋馱菩薩和伽藍菩薩消除障緣
- 仁禪法師:五種適合絕大多數人修的「持名念佛」方法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本源法師: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其他漢傳法師]修行的秘訣就是早發(fā)現并除掉自己的習氣毛病
- [紅茶]紅茶有哪些?紅茶的種類
- [禪宗公案]只履歸西的故事
- [生活故事]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 [哲理故事]生命只在呼吸之間
- [佛與人生]遠離顛倒夢想
- [佛學常識]過去七佛都有誰
- [其他漢傳法師]修行的問題就是由于粗心大意而犯下的缺點錯誤
- [華嚴經]整衣束帶,當愿眾生,檢束善根,不令散失
- [綠茶]六安瓜片產地在哪里?功效有哪些?
- [禪宗五家]臨濟宗楊歧派創(chuàng)始人方會大師簡介
- [生活故事]明心見性,緣起性空
- [哲理故事]心體澄澈,意氣和平
- [哲理故事]享受人生,珍惜活著的光陰
- [佛與人生]生滅無常
- [佛學常識]佛有哪三身
- [其他漢傳法師]把了了常知比喻成第一人格那“我”就是第二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