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因果 第五章 善護口業(yè)

  第五章 善護口業(yè)

  言語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重要工具,所謂“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口說善言能令人心生歡喜;口出惡言,除了令人生惱,還須自受惡業(yè)苦報。口過有四種:兩舌、惡口、妄言、綺語。為人處世要經(jīng)常反省檢討自己有沒有這四種過失,如果有,馬上就要慚愧、懺悔、改過,否則口業(yè)不清凈,講出來的話,別人都無法信受;或招感口腔惡疾、被人毀謗欺誑等,這些都是口犯四種過失所產生的惡報。所以,種了什么因,將來就感什么果,佛法因果的道理是真實不虛的。

  一、四種口過

  1、兩舌:“兩舌”即是于兩人之間挑撥離間;如看到張三說李四不好,見到李四就說張三不好;或是見他吵架,甚至于打架,自己在旁邊看笑話、說風涼話,這些就是兩舌。俗諺云:“嘴巴兩片皮,說好說壞都是你!背芘欠钦,未來便招感聾啞、眷屬乖離等報。

  2、惡口:“惡口”是以粗言惡語罵人,致使他人起煩惱;或逢天雨、刮風,令身心感覺不適,即開始罵風罵雨;乃至罵畜生,不論罵詈的對象是有情或無情,這些都屬于惡口。一般人對一些不經(jīng)意的惡口講成習慣,自己不容易察覺,境界一現(xiàn)前,很自然就講了出來,話一出口,壞了事還不知道。

  例如四川有句口頭語“格老子”,一般人不先講出這句話,好像后面的話就講不出來,雖是口頭語,也是屬于一種惡口的習慣。有一次,一個北方人到四川去賣東西,與買東西的人發(fā)生議價的問題,四川人一開口就先溜出一句話“格老子”,就好像是開場白一樣。北方人一聽,心想:你當我的老子,這還得了。于是上前一個巴掌打過去。這位四川人還不知道自己為什么挨打,便說:“格老子,為什么打人?”對方又是一巴掌打過去,“格老子,為什么又打人?”這就是惡口,無意中說了自己還不知道。所以修行沒有其他的捷徑,就是要時時刻刻返照自己的一言一行。

  《大智度論》中記載有位畢陵伽婆蹉尊者,每天都到恒河對岸去化緣,每次要過恒河時就跟水神講:“小婢,我要過河了,給我開路!”水神一聽馬上幫他開路,河里立刻就現(xiàn)出一條路,讓尊者通過,到達對岸。因為畢陵伽婆蹉尊者是證到羅漢的圣者,堪受三界眾生所尊重,所以水神一聽到尊者的話,馬上就幫他開路。但是時間久了,水神心中起了煩惱:“奇怪,我?guī)妥鹫唛_路,尊者不但不感激我,還罵我是小婢,這口氣實在很難咽下去。”就去找佛陀,對佛說:“世尊!您的弟子畢陵伽婆蹉尊者經(jīng)常到恒河對岸去化緣,我每次都幫他開路,這對我來說也是修福報,但他卻罵我是小婢,懇請世尊評評理。”世尊于是對水神說:“我找畢陵伽婆蹉尊者來向你道歉、賠不是!碑吜曩て捧阕鹫咭粊,佛即告訴他:“你每次到恒河對岸化緣托缽時,水神都幫你開路,你怎么還罵他是小婢!實在不應該,你應該向水神道歉!碑吜曩て捧阕鹫咝南:“對呀!他幫我開路,我怎么還罵他是小婢,自己實在是不應該!庇谑邱R上向水神道歉:“小婢!我現(xiàn)在向你道歉!彼蛩竦狼高是叫他小婢。雖然尊者已證羅漢,粗的根本煩惱已斷除,但是細的習氣還存在,故仍叫水神小婢,卻不自知。

  所以惡口不容易改,自己要多注意,經(jīng)常檢討反省,講話的時候是不是有過失,時時要“三思而后行”。如此,不斷地熏修,生處轉熟,熟處轉生,慢慢地就能修去惡口的習氣。

  3、妄言:說謊話欺騙他人稱為“妄言”,F(xiàn)在社會上一般人為了做生意,容易打妄語;有時修行人為了名聞利養(yǎng),也會打大妄語。例如自己沒有開悟證果,卻說自己已開悟證果,乃至說自己是如來轉世、迦葉轉世,說了這些大妄語,造了惡業(yè),將來惡業(yè)果熟,就會墮入地獄,受地獄之苦。所以無論在家、出家眾,千萬不可說大妄語。

  然而,有時為了要成就一件善法、功德,講實話不容易成功,此時即可開個方便,稱為方便妄語。所謂方便妄語,指話講出之后,對自己沒損失,而別人聽了不但沒有損失,而且還有功德,讓對方從中得到利益。過去有位老和尚在山上修行,一日打坐時,遇到一位獵人在獵兔子。兔子聽聞到槍聲就跑,驚慌中,急忙鉆到老和尚的衣服里躲起來,以保全自己的性命。獵人隨后追了過來,就問這位老和尚:“我剛才在獵捕兔子,看到兔子好像跑到這邊來了,師父!你看到?jīng)]有?”老和尚講:“看見了,從我右手邊跑到山里面去了。”獵人于是就追了過去。這就是方便妄語,明明知道兔子躲在自己的衣服里,卻說跑掉了,對自己沒有損失,也保全了兔子一條性命,這就是善意的開方便。所以,修行學佛要知道佛法的精神是活用的,為救護眾生,成就善法,不得已時即可用方便妄語;但是若不是為了成就善法功德,則不可說妄語。

  社會上有些從商的居士,想發(fā)心五戒,但又認為做生意當中,極難真正說老實話,認為沒辦法持守不妄語戒。其實,任何事情都不離因緣果報,想要生意興隆,便須誠實、信用。過去的百年老店能永續(xù)經(jīng)營,不外乎是本著童叟無欺的理念,只要以真誠不妄之心待人處世,這個事業(yè)就是值得人們信任的金招牌,如此何須擔心無法成功。

  古人季布“一諾千金”,然而現(xiàn)代道德觀念淡薄,卻喜歡打妄語到處騙人,所謂“世風日下,人心不古”。過去古人結繩記事,兩人有約,打個結就好了,F(xiàn)在打結行不通了,要寫契約;打了契約還不行,還要請律師來作證;請了律師還不算,還要到法院公證;就算是公證了,可能還會耍賴,什么原因?喜歡妄語的關系。世間上的人會打妄語,有些出世修行人為了面子,也容易說些欺騙的話,謀取他人的尊重;之所以如此,不外乎執(zhí)著一個我相,為名、為利。從社會上去觀察,打妄語的人很多,然而一切皆有因果,自己打了妄語欺騙人,現(xiàn)在造惡業(yè),將來惡業(yè)成熟,就會墮入惡道。

  4、綺語:“綺語”是指言不及義的輕浮言語,例如講黃色笑話、言情小說令人打妄想,甚至說些取笑他人的話,自己卻認為講得很幽默,這些綺語都是一種惡業(yè)。若現(xiàn)世與人言談喜論綺語,未來便會召感口齒不清、遭人戲弄輕賤的果報。

  二、口業(yè)不凈,報應不爽

  羅侯羅年幼即出家,擔任佛陀侍者時喜歡開人玩笑。有人來拜訪佛陀,佛在精舍時他就說佛不在,佛陀不在時他卻又說在。一日,佛陀喚羅侯羅用澡盆取水來洗足,洗畢將水倒棄后,佛要他把澡盆覆地,之后又叫他注水,羅侯羅心想:“覆盆怎么裝得進水呢?”此時佛陀訓斥:“這就像無慚無愧的人,喜歡打妄語,使自性被覆蓋,道法不能入心一般!狈缚谒倪^,不但損福缺德,心中亦難與道相應,由此可知口業(yè)清凈對修行之重要性。

  言語是意念的反射:只要是人,只要是一個有正常說話能力的人,每天都要說出許多的話語,而在這許多說出的話語中,總有一些說出的話語,足以令別人怨恨,而令自己悔恨。

  一個人所說的話,可以說,大多是他內心某種情緒、某種態(tài)度或某種人生觀、價值觀的反應,因此可以說,我們的“言語”,就是我們內在某種“意念”的“外在化”,外在的言語,就是我們內心某種“意念”的反射。

  如果說,臉相是一個人內心的“鏡子”,反映著我們內在的素質,那么,言語就是一個人內心的“信使”,傳達著我們內在的意念!

  而常常有許多人,因內在凈化程度的不夠,內心總被嫉妒、傲慢、偏見、嗔恨等負面的情緒所充滿,因而常常說出一些無建設性的負面言語。

  而在這些負面的言語當中,最常被我們所忽視,但是也最不該被我們所忽視的,就是那些輕視、嘲笑、中傷、挑撥、毀謗的言語。

  這些負面的言語,就像是支雙向發(fā)射的毒箭,一經(jīng)說出,一端雖射向別人,但另一端也指向了自己,這些負面的情緒語言,雖然暫時、短暫的暢快了一己狹隘的心靈,但最終傷害的還是自己的性靈,和被自己所傷害的無辜可憐的人們。

  而這些“輕視、嘲笑、中傷、挑撥、毀謗”的惡質性言語,其所形成的傷害力,最終還是回到了自己的身上來!

  墮落為猿猴的比丘:曾經(jīng),在佛經(jīng)上有個故事,說在久遠以前,有一位年輕的比丘,因為曾經(jīng)惡意的嘲笑另一位年老的比丘,說他跳過小溪的姿勢有如猿猴一般,結果,造了如此惡意的口業(yè)后,等因緣聚會,在五百世后,這位年輕的比丘終于也墮落為一只猿猴。

  曾經(jīng)嘲笑別人像只猿猴,想不到自己也成為了被自己所嘲笑的對象,這個故事所顯示的,不止是一種諷刺,更是一種悲哀,深沉的悲哀。

  難怪有句話說得好:菩薩畏因,眾生畏果。菩薩(或一個有智慧的人)因深知因果的可怕和絲毫不爽,所以謹言慎行,戰(zhàn)戰(zhàn)兢兢,深怕自己墮入因果惡性的泥淖中,而一般眾生,因對因果的愚昧無知,不知慎因,等造了惡因,受了惡果,才來反悔莫及!

  大體說來,這個嘲笑別人為猿猴,自己墮落為猿猴的故事,極符合因果律的“公正性”,如是因,如是果,有怎樣的因,就會產生怎樣的果,甲造的因,由甲自己承受結果,不會落到乙身上,甲乙兩人的因果關系,由甲乙兩人承受,不會變成甲丙的因果關系。

  因果律是如此地準確而嚴密,不會有任何的謬誤和疏失,也不會因為時間久遠而失去效力,更不會因為空間的轉移而有所遺漏,就如同一首偈子所說的:

  假使百千劫,所作業(yè)不亡;

  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因此,雖然在經(jīng)過了五百世那么長遠的時間,但當“因緣會遇時”,看似輕微的嘲笑果報,最終還是報到自己身上來,讓自己墮落為猿猴之身。

  這個故事,也極其符合因果律的另一項重要的法則,那就是因果律的回向性:你常怎么做,你就會如你所做的那樣。也可以將之延伸為:你常怎么說,你就會如你所說的那樣。因此,根據(jù)這個佛陀所說的故事,我們也可以說,如果“你常嘲笑別人成什么,你就會成為你所嘲笑的那樣。”

  雖然,因果律,可以幾個大原則來解釋,但因果現(xiàn)象,畢竟是極其錯綜復雜,絕對不是可以用單因單果來含攝的。

  因為以這個故事來說,這位年輕的比丘,當然不太可能只因為單純的一次嘲笑,就得到了墮落為猿猴的報應,因為,由他惡意嘲笑別人的姿勢像猿猴這一行為看來,我們可以說,在他的人格特質里,早就存有嘲笑輕視別人的傾向,而他當然的,也習慣性的常常這么做。

  我們甚至可以想像,一個有這種內在傾向或特質的人,當在嘲笑別人時,是如何的“享受”在自己嘲笑別人的行為里,而有一點,不能予以忽視的是,如果他的身份,不是應守清凈戒律的比丘,而那個被他惡意嘲笑的對象,也不是一個有德性的老比丘的話,那么,報應應當不至如此嚴重。

  從以上的分析知道,這位年輕的比丘,因為平素即有輕視嘲笑別人的習慣,而被他嘲笑的對象竟是個有德性的老比丘,且他的嘲笑是惡意的,因此,雖然在某個時空場合,不經(jīng)意的造作了這么一個,看似無傷大雅的“業(yè)”,但當“因緣會遇時”,果報成熟了,他的嘲笑,終于“回向”他自己,讓他也嘗到了身受嘲笑的滋味!

  佛陀的業(yè)報:因果律可以說是宇宙間一種最佳的“道德公正律”,不止一般人無法逃離因果的大羅網(wǎng),連解脫的圣者如佛陀也無法逃離因果的業(yè)報。

  當有一天,佛陀在精舍中,正為弟子說法開示時,突然從精舍外走進一位懷孕的少女,她走到佛陀的面前,直指著佛陀說道:“沙門!你害得我好苦啊!你讓我懷孕,卻惡意的離棄我,我到處找你都找不著,原來你卻躲在這里逍遙享福,現(xiàn)在,你總算給我找著了,你說,你將要如何安置我呢?”

  原來,這少女是由外道差遣而來,并未真正懷孕,她只是將臉盆綁在肚子上,偽裝有孕在身,以此來毀謗佛陀,破壞佛陀的名譽,當然,后來還是被佛陀的弟子發(fā)現(xiàn),揭穿了她的伎倆。諸弟子在疑惶中見此情形,才轉疑為安,但仍然升起了一個疑問,為何解脫的圣者如佛陀,仍會遭受此果報?因此舍利弗就代表諸弟子請示佛陀,是何因緣,致使此女來毀謗佛陀?

  佛陀告訴諸弟子說,在非常久遠以前,在一個王城中,有一位賢德的婦女,名叫“善幻女”,她對修行者非常的尊敬,時常予以供養(yǎng),尤其常常供養(yǎng)兩位法師,一位叫“無勝”,一位叫“常觀”,無勝法師修行非常的精進,德行也很高,因此頗受大家的敬重,至于常觀法師,雖然是一個修行者,但世俗的習氣仍很重。

  雖然善幻女每日都以相等的供養(yǎng)品,來供養(yǎng)兩位法師,但在態(tài)度上,免不了的仍有一般人的分別心,以致對常觀法師的恭敬,就比不上對無勝法師的周到。

  日子一久,身受差別待遇的常觀法師,因世俗習氣甚重,無法體會平常心的道理,因此一股強烈的嫉妒之火不禁油然而生,逢人便到處造謠說,善幻女一定和無勝法師有私通,雖然表面上是同樣的供養(yǎng)品,但暗地里一定有分別,雖經(jīng)勸說,但仍然不停止地惡意毀謗造謠。

  佛陀說到這里,停了一會,又向諸弟子說道:“你們知道那常觀法師是誰嗎?就是我的前身!因為曾經(jīng)惡意毀謗有德的修行者,所以曾墮落地獄無數(shù)千年,受猛火燒身之苦,我現(xiàn)在雖然已經(jīng)成就解脫,但余殃未盡,所以仍然得受同樣惡意的毀謗!”

  即使是一個解脫的圣者,但因往昔曾經(jīng)惡意毀謗別人的業(yè)力,在經(jīng)過了極其長遠的時間后,終究還是回到自己的身上來。毀謗者,人恒毀謗之。因果的纖細與不爽,能不令我們警惕嗎?

  三、口業(yè)清凈,功德不思議

  佛陀有三十二相好莊嚴,其中一相為“梵音聲”,就是真正做到不兩舌、不惡口、不妄言、不綺語所感得的果德。佛于無量劫來未曾打過妄語,所以具清凈梵音,說法音聲能遍傳十方國土,而且以一音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說一句法,什么人都能夠了解、契悟,不僅中國人聽得懂,日本人也聽得懂,乃至世界各國的人都能理解,甚至于畜生、餓鬼、地獄道眾生也能聽得懂。另外,一個人如果口業(yè)清凈,三世不打妄語,舌頭一伸就能到達鼻尖的地方,這也是因為過去口業(yè)清凈所感得的果報;佛不止三世,乃至三大阿僧祇劫,都修六波羅蜜,口業(yè)清凈,所以佛的舌頭,一伸即能覆面至發(fā)際,稱為“廣長舌”。這也表示佛說法廣大無礙,無遠弗屆,無人能及。這些都是佛在因地修行時,口業(yè)清凈所感的殊勝果報。

  有一次,佛陀神通第一的弟子目連尊者,為了想知道釋迦牟尼佛的梵音聲,究竟能夠到達多遠的地方,于是就用神通來測驗佛的音聲,看看飛到什么地方,才聽不到佛的音聲。于是用神通飛過了無數(shù)千萬億個佛國世界,但是還聽得到佛的梵音聲。目連尊者最后飛疲倦了,便停留在其中一個世界休息,駐足一看,這個世界的人都長得很高大,自己與他們的報身比起來就像一只小蟲子一般。此時這個世界的如來正在與弟子共進飯食,尊者剛好停在一個有如山一樣高的大缽缽緣。如來的弟子一看,奇怪!那里飛來一只似人身的蟲子,還身著袈裟,于是告訴如來眼前所見之事。如來說:“你們千萬不要看輕他,他不是什么蟲子,他是釋迦牟尼佛的大弟子,神通第一的目連尊者,為了測驗他的師父——釋迦牟尼佛的梵音聲能夠到達多遠,所以用神通飛過了無數(shù)個世界,現(xiàn)在到我們這個世界來休息一下。”接著又告訴目連尊者:“佛的梵音聲,是無有邊際的,縱使你經(jīng)過無量億劫,繼續(xù)不斷地飛,還是無法測出佛音聲的邊際!”

  人,可以說是唯一具有優(yōu)越語言溝通能力的動物,但諷刺的是,可能也是唯一會因言語而肇禍的唯一動物!但言語畢竟只是一種工具,溝通的工具,因此言語是中性的,至于會讓言語成為有善、有惡、好的、壞的或負面的、正面的,那全是因為人的“心靈”使然!

  古德云:一言以興邦,一言以喪邦。足見一句話的影響甚大!常說是非,口業(yè)不凈者,人見人厭;反之,常以好言,真誠稱贊別人的長處,人際關系必定很好。一個家庭里,姑嫂、妯娌或兄弟姊妹之間,彼此不和,產生嫌隙,這個家庭必定無法和樂興旺;社會里,人與人之間,或團體與團體之間經(jīng)常互相攻訐,這個社會必定亂象頻仍。若是人人都能凈守口業(yè),多觀察、學習別人的優(yōu)點,多稱贊他人的長處,這個社會就能充滿和諧。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