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閉關隨筆 道場建設
道場建設
建寺院旨在弘揚佛法、利益眾生,寺院即是佛教培養(yǎng)師資(僧團、善知識)和教育接引眾生的偉大學校。教育、接引眾生人才的來源是僧才(善知識),僧才的培養(yǎng)離不開優(yōu)秀的僧團、師長,而優(yōu)秀的僧團離不開正見、戒律、實修的優(yōu)良道風。建設寺院即是建設佛教的教學基地(學校),但只有學校沒有良好的師資(僧團、善知識)也不可能培育出良好的學生(具德、智、悲的眾生),而師資的成就是靠良好的道風(學風)的培養(yǎng)和樹立。故此,要知重點所在,寺院是為教學、學習所用,但若不知樹立道風、培育僧才,發(fā)揮教育作用,光有寺院,也只是一些建筑物而已,只能作為旅游觀光的地方,甚至陳棄,實是可惜!可憐!因而不能光建寺院,首要還是要培養(yǎng)僧才,培養(yǎng)僧才一定要嚴格學修之道風(戒、定、慧),如此才能帶動佛教真正的發(fā)展,利益普世眾生。如果光建寺院,不發(fā)揮應有作用,甚至只作為商品行為(旅游之用),那實在是顛倒!
寺院經濟的增長有助于佛教的發(fā)展,但運用不好就是墮落的外緣。須知,眾生總是貪嗔癡的,未開悟見道又哪能真看清楚,未到八地菩薩的境界,又哪能煩惱障斷盡,絕對如如不動?所以,在少欲知足、適當清苦的生活環(huán)境、修行環(huán)境中還是比較有助于修行的,過分的五欲奢侈,往往有害無益,真正想修行成就的人三思再三思!即使寺院的建筑、用度也是以簡樸、清凈為好,這樣有利于修行!
遠離商業(yè)性、世俗性、學術性,保持戒律之清凈,僧團聽戒律,居士聽僧團,不應有白衣上座、比丘下座等種種非法之事!
經上說:應當按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等倫理次第排班,不應如外道一樣不知出家在家倫理,胡亂座次。三寶理當受恭敬,出家?guī)煬F僧相,代表三寶又是僧寶,怎可輕慢!
出家人結夏旨在慈悲眾生、防護譏嫌,但同時也是共同熏修、增長道業(yè)、培育僧才、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癡良好的時機,屬出家人內部之大事,在家人不可參加,但護持、供養(yǎng)則可!比丘誦戒布薩,沙彌尚且不能聽,何況在家人?故此,結夏精進修行,道業(yè)成長,法身慧命增長,實是出家人之最大之事矣!
《彌陀院修行次第》第二皈依后所學內容可加《中陰救度》講法。
彌陀院、隆華寺每年全年度聞思課按全部次第依次聽聞、修學、做筆記。每天配合七堂功課,具足聞思修、戒定慧之內容,稀有、殊勝。(可把彌陀院每日功課、結夏功課、禪修課、打七功課、修行次第、六大修學體系、法會打七日期、道風綱要印成彩頁或附于《菩提甘露》【注1】之后。)
注1:計劃編輯的能弘法師書籍。
南傳佛教中,關于戒定慧簡明樸素的修行值得漢傳佛教借鑒!
南傳佛教的樸素、戒律生活、實修指導,五《尼柯耶》【注1】、《阿含》圣典、《清凈道論》等簡潔實在的理論風格值得漢傳佛教借鑒,凈化教界氛圍,去除不重視戒律而放逸散漫的生活方式、少實修而紙上談說或盲修的狀況、繁復隨意不明確的理論。
藏傳佛教的修行次第,從初機到成佛的明確過程,完全攝住一代時教,不偏廢某一端,根本穩(wěn)固。漢傳佛教圓頓之旨也甚妙,若能頓漸圓融,二而不二的并存,更能豐富教化。
往往漢傳佛教輕視南傳佛教的四圣諦之五《尼柯耶》教化,貶為小乘,其實《法華經》貶小乘,旨在指其發(fā)心小,而非連其法也不要,法無大小,根有利鈍,若無四圣諦、出離心的修法,大乘菩提心也無法建立,F在,教界出現的種種問題皆是根本問題,如上所說。
注1:五《尼柯耶》:南傳佛教的五《尼柯耶》相當于漢傳佛教翻譯的四部《阿含》。
大乘菩薩道固然要發(fā)菩提心行菩薩行,但他是以解脫道的根本教法為基礎,現在教界普遍忽略出離心的修法,以后應加強中士道的修學,中士道的解脫道根本教法以下士道為基礎,也是往上士道的必經之路,怎可輕率!
出家人應以生死大事為重,其他事情隨緣盡力。古人說:“生死未了,如喪考妣!”即是:生死之大事未曾了脫,有如死了父母一樣悲哀、悲痛?梢,古人重生死,出離心之強烈!既為生死,道心強烈,其他名聞利養(yǎng)、財色名食睡可欲【注1】自然清淡,了生脫死自有動力。今人為財為食為名奔波、攀比,豈不慚愧!如此,生死怎可了?舍本逐末,豈非忘失了初心?實在顛倒!古人曰:“生死已了,也如喪考妣!”可見,古人菩提心之強烈,自己大事已了,觀天下眾生為名為利為色為食為睡,生死奔波,造業(yè)受苦,顛倒輪回,豈不可憐!
人總有放逸、懈怠的習氣,故此,寺院道風應嚴謹,時間調節(jié)有度,但以精進修學為精神,一經放逸、懈怠,即習氣毛病盡出,墮落不遠。未到不退轉位,豈能放松!當然,精進并非精神緊張,而是心不離道,抓緊利用時間修學,不讓時間浪費空過。寺院作為大眾熏修的地方,更應安排好嚴謹修學的作息時間,有條不紊的時時熏修,養(yǎng)成修道人求道學道的良好風氣,久之自出僧才。而指導思想總以了生死、勤修三學、培養(yǎng)福慧兩種資糧為要,如此真正道場,傳道、學道、修道之所,自得諸佛加持、龍?zhí)熳o念了!今彌陀院、隆華寺按“六大修學體系、三學并重、二諦圓融”的指導思想,按六大修學體系“修學次第”引導接引學人,嚴謹學修次第,寺院每天七堂功課,按戒定慧三學安排,實是如實落實度人必須自度的精神,精進修學以養(yǎng)成學修一體化的道風,實是殊勝可貴的!
注1:可欲:引起產生欲望的事物。
世俗人事是非紛雜,家庭、事業(yè)、社會糾紛煩惱,出家人實宜遠離,清靜其心,一心修道,不然生死未了,度生不成,反受其擾,久之退失道心,得不償失矣!
一缽千家飯,不依靠一家、兩家的供養(yǎng),可養(yǎng)成獨立于世間的僧格,也可少人情世俗之糾纏,于解脫時有莫大助益。供養(yǎng)隨緣,不攀供養(yǎng),免落人情,令法令心不凈。少欲知足,易于護持,適于修道!
獨立自主,莫依賴于誰。生命自主,應以覺破迷惑、了知緣起無自性、無常苦空、涅槃寂靜的真理為皈依,正念莫失,則自心自然清凈解脫!
這樣才是符合圣道,難能可貴的。
簡樸的生活、隨緣的生活、正念的生活,修道了生死為主,靜修保持佛陀時代的實修精神,中道生活,知足常樂,隨緣自在,不摻入世俗的人事中,實為重要。弘揚佛法,唯談論佛法,修持的法則,眾生的苦惱皆得止息。與此無關的話題,只是徒亂其心而已,毫無益處!世間的名利、是非、紛爭皆是生死輪回之事,修道人應身遠離、心遠離,才能清凈合于修道本色。
- 上一篇:第二次閉關隨筆 修行 二
- 下一篇:第二次閉關隨筆 弘法思路
- 求佛求的是什么?怎樣求佛才能有求必應?
- 安心做好本職工作,是入廛垂手嗎?
- 如何緩解內心的孤獨感?
- 既然一切由心生,為什么求佛菩薩就能得到加持?
- 為什么要拜佛像與念佛?佛像是什么時候出現的?
- 即空即有是什么意思?和即心即佛一樣嗎?
- 即心即佛是什么意思?如何做到即心即佛?
- 為什么佛陀講法需要有人來請?
- 可以給沒皈依佛門的人臨終助念嗎?能成功嗎?
- 怎么用一念心性面對外在的因緣?
- “人和宇宙本為一體”是一種觀念嗎?
- 苦是怎么來的?我們?yōu)槭裁磿芸啵?/a>
- 如何克制自己玩手機、看電視的習氣?
- 天臺宗和華嚴宗有何不同?華嚴宗與天臺宗的判教
- 普賢菩薩為什么最后導歸極樂?
- 愛欲比較重怎么辦?如何對治?
- 放生、病人、貧困家庭,應該先捐哪個?
- 四念處的觀心無常,是怎么個觀法?
- 怎么樣速斷輪回的因?
- 如何得到加持?讓加持來得快?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2
- 大般若經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一卷
- 心經的人生智慧—《心經》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6
- 心經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5
- 心經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人與眾生的關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學法就是為了導正心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