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理》文摘1
《不理》文摘1
不理——究竟的應(yīng)對
生活中我們會遇到很多的問題,所以就可能出現(xiàn)各種各樣的對抗。比如我們在吵架的時候,總是大呼小叫的;比如我們在打架的時候,總是拳腳相加的;比如我們在被冤枉的時候,總是呼天喊地的;比如我們遇到困難的時候,總是想方設(shè)法去解決問題;比如……
不管是遇到什么樣的問題,我們大多是習(xí)慣于去改變外界的環(huán)境。總是希望別人能夠理解自己;總是希望自己的能力比別人強大,可以改變別人的觀點,改善自己的處境;總是希望自己能夠有各種各樣的能力,來對抗自己所處的困境,甚至是改變自己的困境;總是……
我們的心向外追逐慣了,總是希望這個世界來適應(yīng)自己?墒菍雇允c沮喪告終。因為這個世界從來不會為你改變。即使這個世界偶爾被你征服,將來也會形成更加強大的力量來顛覆你。
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我們要從自己的身上去找問題,要想辦法改變自己,要向自己的內(nèi)心去尋找世間的和諧之道。我們在這樣強大的自然面前,我們在復(fù)雜的問題面前,我們在不易改變的環(huán)境面前,我們的對抗力量是非常藐小的。我們往往解決一個問題,接著就發(fā)現(xiàn)十個百個的問題在后面等著我們?nèi)ソ鉀Q。我們往往就是這樣落入問題的海洋里面,不得自在。
在這樣的情況下,要如何去面對人生呢?在這樣的境遇中,要如何才能創(chuàng)造美好的生活呢?在這樣的人生面前,要如何去覺悟自己?讓自己再也不要落入問題的海洋,讓自己再也不要被外界的力量所牽引,讓自己再也不要落入舉步維艱的地步,讓自己再也不要陷入生死的困境,讓自己再也不要……
這就是我們?nèi)松淖畲髥栴},是我們每一個人都難以解決的問題,是我們每一個人都要面對的問題,是我們每一個人覺得自己悲哀的問題,是我們每一個人……
我們尋找圣人,我們尋找宗教,我們尋找救世主,因為這個問題,我們尋找解決方案。
佛教有自己的一套解決這些問題的辦法。因為佛陀早已覺悟世間的真實,也早已看到我們向外追逐的習(xí)性。他叫我們停止向外追逐,所謂歇即菩提;他叫我們要向自己的內(nèi)心挖掘,所謂精進努力地去覺悟自己,然后再去奉獻自己。
祖師們根據(jù)佛陀的言教,根據(jù)在覺悟自己的過程中實際要面臨的各種問題,更是提出了種種對治的辦法。祖師禪是一個非常直接而且有效的辦法,這個辦法能夠讓我們最快地覺悟自己,然后去奉獻自己。
禪修作為佛教的修行手段,能夠讓我們很快地覺悟自我。即使是剛?cè)腴T的人也能夠從禪修的入手處——“它有千般伎倆,我有一法不理”中得到提醒。禪修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多的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辦法就是——不理,對于種種路途風(fēng)光,應(yīng)無所住。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是我們的妄想在作怪。
然而這個妄想也正是我們的自性或者叫佛性。永嘉大師說:“無名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蔽覀兌U修中的種種問題,實際上與我們生活中的問題是一樣的,永遠不會有完的時候,也是和生活的問題一樣是處理了一個接著就會來十個百個的。所以,不理,就成為了我們對付這些問題的有效方法。
其實,我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也會體會到。比如有個小孩特別頑皮,一直在折騰你,你越是叫他不要折騰,他會折騰得越來勁。甚至你用武力也是解決不了問題的,他會想方設(shè)法,或者是將來繼續(xù)折騰你。你唯一的辦法就是一再地不理他,時間長了以后,慢慢地他也就失去了折騰你的興趣,從而徹底不再折騰你了。
人生問題和煩惱就像這個頑皮的小孩子一樣,折騰你沒個完。你越是教訓(xùn)他,你越是征服他,你越是糾正他,他越來勁。你就是不理他,他便會自生自滅。諸法因緣生,緣謝法還滅,處理我們的問題也如此,一切法都是生滅法,煩惱也會消逝,痛苦也會消逝,正是因為如此,所以才說“生滅滅已,寂滅為樂”,這個“不理——極致的對抗”能夠真正的解決問題。
我們講了生活中的問題解決辦法就是不理;蛘哒f,不理,是我們在生活中面對一切問題的極致的辦法。這個辦法是從禪修中體會出來的,既使是在粗淺的禪修中,我們都能夠體會到這樣的辦法。最有意思的是,這個辦法在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中一樣管用。
靈默禪師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話:“傾山覆海晏然靜,地動安眠豈采伊!边@句話正是禪修過程中最有力的武器。只有這樣我們才不會被別人或者是問題牽著鼻子走,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做我們自己的主人。
“它有千般伎倆,我有一法不理”是近代來果老和尚告訴我們的做功夫要點。我們的問題多多,這是因為我們的妄想是不會停止的。如果我們的妄想停止了,那么我們的佛性也就不存在了,這也是不可能的事情。對于這樣紛雜的問題,我們只有服用“不理”這一方了。
來果老和尚還做了一個比喻,他說我們面對這么多的妄想,就好比一個人與千軍萬馬打仗,這仗我們要是有所作為地去對抗就輸定了。如何在千軍萬馬面前得勝呢?用“不理”這一辦法去應(yīng)對,這是指導(dǎo)我們禪修的一個非常究竟的方法,我這幾年用功也正是靠這一方法。
我出家這幾年打坐做功夫遇到非常多的問題,這一路的禪修走過全是靠“不理”來對付的。生活中遇到事情的時候,也同樣是用“不理”這一方法。我也常常把這一“不理”之法介紹給大家。其實這一方法在百丈禪師的“叢林二十法則”里面也有講過,所謂“是非以不辯為解脫”,是非是生活最常見的問題。
“不理”的法門在佛陀自身也常常使用。比如在《雜阿含經(jīng)》里面就有寫到:佛陀問最好的馴馬師如何馴馬?馴馬師說,柔軟、剛強、柔軟剛強,實在不行就殺了它。在他反問佛陀是如何做最好的調(diào)御丈夫時,佛陀回答說,柔軟、剛強、柔軟剛強,實在不行就不理它。(這段公案的原文附后)
可見“不理”這一法不是自己瞎說,而是自古有之。在柔軟、剛強、柔軟剛強或者說是軟硬兼施都沒有效果的時候,“不理”就是解決問題的唯一途徑了。這一“不理”之法不但是在生活中可以使用,在禪修中也是唯一的對付出現(xiàn)各種境界的辦法,是一個極致的應(yīng)對辦法,也可以說是一個究竟的應(yīng)對辦法。
當然佛教不光是“不理”這么簡單,“不理”只是我們用功時的一個手段。對于要開發(fā)我們的智慧來說,該理的時候還要去理,妄想與佛性不二,煩惱與智慧同源,妄想就是我們的佛性,是我們的智慧之源,也是我們的煩惱之源。如果我們對于某個妄想能夠把握的話,這個妄想就會成為我們的智慧。反之,失去控制的妄想就成為我們的煩惱了。
以“不理”的竅門用功,并非萬事不去理會,其中有能而不為之道,有不用而用之妙。否則我們就成為一塊木頭,成為死水一潭,成為沒有智慧的木石。我們要充分認識到妄想的特性,要知道我們在修行的過程中如何去“不理”,在該不理的時候如何去“不理”,在該理的時候又如何去理會。
附:《雜阿含經(jīng)》(九○九)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時有調(diào)馬聚落主來詣佛所,恭敬問訊,退坐一面。爾時,世尊告調(diào)馬聚落主:“調(diào)伏馬者,有幾種法?”聚落主答言:“瞿曇,有三種法。何等為三?謂一者柔軟,二者剛強,三者柔軟剛強。”佛告聚落主:“若以三種法,馬猶不調(diào),當如之何?”聚落主言:“便當殺之。”聚落主白佛言:“瞿曇,無上調(diào)御丈夫者,當以幾種法調(diào)御丈夫?”佛告聚落主:“我亦以三法調(diào)御丈夫。何等為三?一者柔軟,二者剛強,三者柔軟剛強!本勐渲靼追:“瞿曇,若三種調(diào)御丈夫猶不調(diào)者,當如之何?”佛言:“聚落主,三事調(diào)伏猶不調(diào)者,便當殺之。所以者何?莫令我法有所屈辱!闭{(diào)馬聚落主白佛言:“瞿曇法中,殺生者不凈。瞿曇法中不應(yīng)殺。而今說言,不調(diào)伏者,亦當殺之!狈鸶婢勐渲:“如汝所言,如來法中,殺生者不凈。如來不應(yīng)有殺。聚落主,然我以三種法調(diào)御丈夫,彼不調(diào)者,不復(fù)與語,不復(fù)教授,不復(fù)教誡。聚落主,若如來調(diào)御丈夫,不復(fù)與語,不復(fù)教授,不復(fù)教誡,豈非殺耶?”調(diào)馬聚落主白佛言:“瞿曇,若調(diào)御丈夫不復(fù)與語,不復(fù)教授,不復(fù)教誡,真為殺也。是故我從今日,舍諸惡業(yè),歸佛、歸法、歸比丘僧!狈鸶婢勐渲:“此真實要。”佛說此經(jīng)已,調(diào)馬聚落主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即從坐起,作禮而去。
- 佛教把眾生的心歸納為五種可觀察
- 為什么會煩惱?如何減少攀緣心?
- 想學(xué)習(xí)佛法,怎樣可以更好地入門?
- 禪宗講的開悟,最終是達到什么境界?
- 如何積極的去面對和接受一切?
- 《華嚴經(jīng)》中的“不可說”
- 放下包袱,以無所求心一門禪修
- 貪嗔癡三毒中貪毒最盛 請生活得簡單一點
- 日日放下,當下放下
- 放下借口精進修行 十地頓超無難事
- 開啟學(xué)佛之門 為什么學(xué)佛要隨緣皈依
- 經(jīng)常要行持的修行方法 皈依三寶
- 如何在日常修行中培養(yǎng)信心
- 信是修學(xué)佛法的基礎(chǔ)
- 《禪宗思想史》,說禪宗的思想是老莊思想的大眾化
- 只要你站起來,就和別人一樣高了
- 《楞嚴經(jīng)》揭示世界和輪回的由來
- 消費與惜福
- “忙”能幫助修入道
- 日日是好日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xué)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fēng),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xué)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xué)習(xí)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人與眾生的關(guān)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學(xué)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學(xué)法就是為了導(dǎo)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