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祖師同行》文摘57
《與祖師同行》文摘57
——祖師教誡多峻嚴
師父們教誡弟子,或者苦口婆心,或者循循善誘,或者呵斥打罵,不過,大多是呵斥打罵。比如自己,從沒有得到過師父的當面夸獎,常常是被罵得想在地上挖個洞鉆進去,當然被師父循循善誘的時候也很多。所以禪宗的歷史上常常是“拳頭說法”,這在以前的日記《拳頭說法》里面有說過。
所以有父子(禪宗師徒關(guān)系往往稱為父子關(guān)系)相見,如仇人相似之說。這在自己的日記《青出于藍》里面也有描述。像孤山智圓*法師這樣的教誡就少見,可能是因為不是給自己的徒弟看的,所以語句緩和許多。下面我們看看孤山智圓法師是怎么教誡徒弟的:
于戲大法下衰去圣逾遠,披緇雖眾謀道尤稀。競聲利為己能,視流通為兒戲。遂使法門罕辟教網(wǎng)將頹,實賴后昆克荷斯道。汝曹虛心請法,潔己依師,近期于立身揚名,遠冀于革凡成圣,發(fā)揮像法舍子而誰?
故須修身踐言,慎終如始,勤爾學(xué)問,謹爾行藏。避惡友如避虎狼,事良朋如事父母,奉師盡禮為法亡軀。有善母自矜,起過務(wù)速改。守仁義而確乎不拔,處貧賤則樂以忘憂。自然與禍斯違,與福斯會。豈假相形,問命諂求榮達之期,擇日選時茍免否屯之運,此豈沙門之遠識,實惟俗子之妄情。
宜乎見賢思齊,當仁不讓。慕雪山之求法,學(xué)善財之尋師。名利不足動于懷,死生不足憂其慮。倘功成而事遂,必自邇而涉遐。不沽名而名自揚,不召眾而眾自至。智足以照惑,慈足以攝人。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使真風(fēng)息而再振,慧炬滅而復(fù)明?芍^大丈夫焉!可謂如來使矣!豈得身棲講肆,跡混常徒。在穢惡則無所間然,于行解則不見可畏。以至積習(xí)成性,自滅其身,始教慕彼上賢,終見淪于下惡,如斯之輩,誠可悲哉。詩云:靡不有初鮮克有終,斯之謂矣。中人以上可不誡歟。
抑又戒慧分宗大小異學(xué),悉自佛心而派出,意存法界以同歸。既而未曉大猷,于是各權(quán)所據(jù),習(xí)經(jīng)論則以戒學(xué)為棄物,宗律部則以經(jīng)論為憑虛,習(xí)大法者則滅沒小乘,聽小乘者則輕毀大法。但見人師偏贊,遂執(zhí)之而互相是非。豈知佛意常融,茍達之而不見彼此,應(yīng)當互相成濟,共熟機緣。其猶萬派朝宗無非到海,百官蒞事咸曰勤王。未見護一派而擬塞眾流,守一官而欲廢庶績。原夫法王之垂化也,統(tǒng)攝群品各有司存。小律比禮刑之權(quán),大乘類鈞衡之任;營福如司于漕挽,制撰若掌于王言;在國家之百吏咸修,類我教之群宗競演。
果明此旨,豈執(zhí)異端。當須量己才能,隨力演布。性敏則兼學(xué)為善,識淺則顓門是宜。若然者雖各播風(fēng)猷,而共成慈濟,同歸和合之海,共坐解脫之床。夫如是則真迷途之指南,教門之木鐸也。居乎師位諒無慚德,趣乎佛果決定不疑。汝無矜伐小小見知,樹立大大我慢,輕侮先覺熒惑后生。雖云聽尋未補過咎,言或有中,汝曹思之。
盡管這樣,這鞭子也不可小看。所謂輕聲說重話,厲鞭不見痕。真的是恨之入骨,愛之不離;信之能到,持之以恒。
- 佛教把眾生的心歸納為五種可觀察
- 為什么會煩惱?如何減少攀緣心?
- 想學(xué)習(xí)佛法,怎樣可以更好地入門?
- 禪宗講的開悟,最終是達到什么境界?
- 如何積極的去面對和接受一切?
- 《華嚴經(jīng)》中的“不可說”
- 放下包袱,以無所求心一門禪修
- 貪嗔癡三毒中貪毒最盛 請生活得簡單一點
- 日日放下,當下放下
- 放下借口精進修行 十地頓超無難事
- 開啟學(xué)佛之門 為什么學(xué)佛要隨緣皈依
- 經(jīng)常要行持的修行方法 皈依三寶
- 如何在日常修行中培養(yǎng)信心
- 信是修學(xué)佛法的基礎(chǔ)
- 《禪宗思想史》,說禪宗的思想是老莊思想的大眾化
- 只要你站起來,就和別人一樣高了
- 《楞嚴經(jīng)》揭示世界和輪回的由來
- 消費與惜福
- “忙”能幫助修入道
- 日日是好日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xué)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fēng),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xué)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xué)習(xí)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人與眾生的關(guān)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學(xué)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學(xué)法就是為了導(dǎo)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