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薩行論廣解卷一
入菩薩行論廣解
隆蓮法師譯解
目錄
二、 懺悔品
四、 不放逸品
五、 守護正知品
六、 忍辱品
七、 精進品
八、 禪定品
九、 般若波羅蜜多品
十、 普皆回向品
漢譯入菩薩行論廣解序
入菩薩行論,詳菩薩修持,全以頌文寫成,名為千頌。首三頌歸敬三寶及造論因緣。解分十品。勸發(fā)菩提心四品:贊功德、懺罪、總持、不放逸;修菩薩行六品:守護正知、安忍、精進、靜慮、般若、回向。注釋有梵、藏多家。
此論作者寂天論師,約公元六至七世紀人,南印蘇羅室蹉國德鎧王之子,原名寂鎧。為不滿王族空虛享受奢靡生活,臨將接位,出走東印度師子王處。前后服務十二年,勤奮好學,博通內(nèi)外學說。繼至那爛陀寺出家。入勝天之門,改名寂天,成為月稱以后中觀學派之大家。其所倡導學風:一為廣博守約。以簡御繁;二為行解相應,不尚虛論,著作不多,悉從實踐中來。后由阿提沙傳到西藏,宗喀巴大師盛加宣揚。迦當派對入菩薩行論,宗為六論之一,影響深遠。
此論漢譯,寧雍熙二年,由天息災翻譯名“菩提行經(jīng)”題龍樹菩薩造,較藏文本缺兩品,文字艱澀,又無注解,難以研尋。新中國成立初,隆蓮法師由藏譯漢,會入杰操廣解,洵為難得之書,付印流通,以餉讀者,爰述數(shù)言,以弁其首。
佛歷二千五百三十九年佛吉祥日趙樸初
入菩薩行論廣解卷一
寂天菩薩造頌杰操大師注釋
極尊正士諸具大悲心者足下恭敬頂禮
誰知智慧盡除諸罪相好功德熾然四身輪超法界際
大悲流露六十支分韻音無垢光明普照無邊諸眾生
任運成辦恒常無間善能破除無邊眾生愚癡諸黑暗
于諸能仁自在上師大士圣妙吉祥足前我今恭敬禮
為已一切生中備咨詢 亦為利他與我同類機
遵依正士智者之所許 入菩薩行論釋今當作
自見取執(zhí)娟綱所系縛 謂言欲證小乘菩提果
不須證入甚深真如性 愿舍諸顛倒說而諦聽
入菩薩行論
梵語菩提薩埵雜雅阿瓦打[日/阿]
藏語降曲生巴覺巴那[覺/勿]巴
我佛能仁自在,初于殊勝菩提發(fā)心,中于眾多無數(shù)大劫,修行施等波羅密多,圓滿二種資糧,最后現(xiàn)證圓滿大覺,三轉(zhuǎn)*輪,初于四圣諦,三轉(zhuǎn)十二行宣說,有具聲聞種姓相成熟者,唯說四諦,便能悟入緣生離戲論邊際,如龍樹菩薩之論及月稱論師六十正理論釋,于小乘諸經(jīng)中,亦曾多次正說細分無我也。次說廣中略三種經(jīng),廣明補特伽羅及法無我,轉(zhuǎn)第二*輪,次說具廣大方便分之不退轉(zhuǎn)輪,轉(zhuǎn)第三*輪。于此三轉(zhuǎn)輪中,總釋一切契經(jīng)密意,別者圓滿顯釋大乘經(jīng)藏密意,于一一切契經(jīng)皆是一具大乘種姓者成佛道之支分,及云何修行之理,廣加抉擇,入正法行者。是此論所明也。本論作者,圣者寂天論師,于一切契經(jīng)密意已能圓滿通達,自他互換具大悲心,不唯自利是視,一向唯求為他利樂,特由修行無上瑜伽極無戲論之門,于大乘道已獲圓滿。其所造入菩薩行論分四;甲一釋題,甲二皈敬、甲三正義、甲四結義,今初,梵語有四種,此是桑支達語也,此論題名菩提,藏語降曲,薩埵藏語生巴。雜雅藏語覺巴。阿瓦打[日/阿]藏語[覺/勿]巴。
第一卷
頂禮一切諸佛菩薩
甲二譯文皈敬,明所屬之品類也。復為息滅譯事之障難。當知本論雖總釋全藏密意,主要唯正釋經(jīng)藏也,卷數(shù)易知
甲三正釋論義分二 乙一將釋大乘道次第之所作 乙二正釋道次第 初復分三 丙一皈敬 丙二誓說 丙三謙言樂欲造論之因 初復分三 丁一所為義丁二回向義 丁三文詞義
丁初所為義者,由稱揚殊勝皈境功德而修皈依,能令自身證正士果,息滅造論障難,究竟得決定勝?亦令余所化者隨順趣入,妙善資糧悉皆成辦也。
丁二總攝義者,言三寶及應敬禮者,顯亦禮其余也。
丁三文詞義者
善逝具足法身及佛子 一切應禮敬處敬禮已
蘇嗄達言,有斷證二解。斷德圓滿之功德者,如人像善,煩惱障盡斷,端嚴而逝故曰善逝。如疫病善凈治已,不隨煩惱自在,復隨輪回,故曰善逝。又如瓶善充盈,不染污無明盡斷故,無余而逝故曰善逝。善謂妙善等,逝者達彼自性也。彼三者,如其次第顯勝出外道離欲,預流一來等,及小乘阿羅漢也。若就證德圓滿而言,圣智現(xiàn)證二種無我真如,智堅固,無余知,是為善逝。此亦如其次第勝出三種補特伽羅。以上明贊佛寶,界自性清凈離諸垢染之法身,是為法寶。彼依何而有,謂依善逝。善逝法身先后二名亦攝二種色身。法身亦表菩薩滅道,故佛寶及大乘法寶悉是皈敬境。佛子者菩薩圣人,并為三寶,彼等及余所應禮敬和尚阿阇梨等悉三門恭敬作禮,已者,如言浴已受食,引起下文也。
丙二誓說分四 丁一辨所詮,丁二顯離臆造過 丁三斷妨難 丁四明所為等 今初
如來勝子律儀趣入處 遵依經(jīng)都總攝當宣說
此中所詮,援引有據(jù)。何所引據(jù)?謂如來子諸菩薩等,從初發(fā)菩提心,修施等波羅密行,乃至證大覺位,道之次弟,悉皆含攝之律儀也。注家有唯釋為戒者,非頌文義也。丁二顯離臆造過。此得毋由汝臆造,何足為據(jù)耶?無如是過。欲釋一切大乘道次第,是依本師所說契經(jīng)而說故。丁三斷妨難者,若爾唯依契經(jīng)即可通達,何用造斯論乎!所難無過為令經(jīng)義,易于通達,總攝而說,故造斯論。丁四明所為者,大乘道及果,具為所詮,依於此論于彼證入,依彼究竟證得佛果,若無前前后后不生,相關屬故,是其所為,誓愿造論之所為,令所愿作究竟成辦故。
丙三謙言樂欲造論之因分三 丁一謙言非正為他義而作 丁二樂欲造論之因 丁三明亦為利他同類之機 今初
昔所未聞此中既未述 韻音善巧亦非我所能
故我亦非意樂為利他 唯為自心練修造斯論
若遵依契經(jīng)而說,即依契經(jīng)已可通達,何用造此論耶?我造此論,非為利益別余補特伽羅唯依契經(jīng)即于其義易能通達者,往昔契經(jīng)所詮義所未見者,于此論中亦絕未詮說。義既無別,于詞句中文藻華飾韻音善巧,亦非我能有所增益。造論之因,如下科說。
丁二樂欲造論之因
為修善法我心凈信力 因作斯論萬一能增長
我寂天論師自稱。今作斯論,有其所為。為先所知不令失壞且益增長,自心練修故。上文所說,意謂論師自心圓滿,非謂即以造此論為圓滿也。若為自利而作,自未悟入不應造論,自己悟入,即依彼起修可矣,何須造論耶?無過。于大善法先已趣入,為恒常無間修習故,依論文安立,亦能令心展轉(zhuǎn)向上增長,我之凈信般若悲心等勢力,由造斯論,萬一能先于自相續(xù)增長,次亦令余同類機,由見斯論,而得悟入也。言萬一者,語氣貫注為他饒益也。
丁三明亦為利他同類之機
與我根機相等余有情 由斯論或能成義利
亦定能成他義利。與我根機相等余大乘人,見此論文,或亦如我能成義利,大疏釋或亦者,是倘亦之義。因曾成辦自利,他人見此論者,倘亦有義利其釋不同。義說利他是造論所為也。前皈敬中明所為義,亦顯示此論是他趣入之因應知。
乙二正釋道次第分二 丙一勸于暇滿取心要 丙二如何取心要之法 今初
暇滿此身獲得甚艱難 士夫義利即今能成辦
若于此時不勤作饒益 后時此事何從得圓滿
依此獲得暇滿之身,定須修行正法。此十八法具足之暇滿,得之甚難,彼因難修故。僅得人身,亦須凈持一戒,欲得殊勝暇滿,尤須律儀清凈以為根本。施等為助伴無垢凈愿為樞紐其成辦極為難得故。思維暇滿大義者,依此獲得暇滿之身,當須成辦士夫所求義利。士夫義利謂增上及決定勝,欲得能成彼義之所依,當須作大精進。若因不死等想,不依此身成辦以后之利益,后時此清凈圓滿之身,復從何可得?我等多分住于八無瑕處,由彼罕能修善趣因故。暇滿難得者,親友書云:“大海狂瀾皆盲龜遇浮木,極難幸得脫離畜生趣,獲得人身其難尤過此,應修正法得果毋空過。”離八無暇名為有暇。八無暇者,親友書云:“顛倒見取及生旁生趣,生餓鬼趣及生地獄中,佛法滅盡邊地下賤生,愚味冥頑不能解法義,長壽天人久耽禪定寂,隨所生處稱為八無暇,離是八處稱為有暇處,遮無暇當應當奮精勤!比魺o凈離此等八處之暇,名為無暇。十圓滿者,聲聞地云:“自圓滿有五人生中國諸根具,業(yè)邊無倒信是處”業(yè)邊無倒者,謂不自作,亦不教他作無間業(yè)。信是處者,謂信三藏也。他圓滿五者,聲聞地云:“佛出世間宣正法,教猶信世證隨轉(zhuǎn),他所憫念具悲心!
丙二如何取心要之法分二 丁一總科 二二別釋 今初
此論圓滿開顯上士修心之支分,先于中下士道修心已,次發(fā)起殊勝菩提心,學施等六波羅密,乃至成佛道之次第,此中初發(fā)殊勝菩提心,須于彼功德善思維已,意樂猛利,倍復增進。故于初品明中下士修心,釋彼之支分。次以慈悲為根本發(fā)起菩提心,如迎轉(zhuǎn)輪圣王須先灑掃殿宇,懺除罪障違緣,積集資糧順緣,而受持菩提心,故先說第二品,后說第三品,發(fā)心已學菩薩行,諸善不失壞之支分,須依不放逸,故說第四品。修行六波羅密之法,明于以下諸品。此中以正念正知守護之門而學律儀之理,于第五品中廣明。次于以下四品,依次明忍辱精進,禪定般若諸學之理,于第十品中,修以報身諸善根施他之心,廣作殊勝回向,故布施學處之理,于第十品中廣明,亦于受持菩提心等品宣說。佛果位之相于第九品宣說。
丁二別釋分二 戊一思維修菩提心之功德利益 戊二發(fā)二菩提心已學菩薩行之法 初中分二 已一釋論文 已二出品名 初中分二 庚一教應止惡修善 庚二思維菩提心功德利益 今初
猶如長夜黑暗陰云覆 剎那電閃萬象暫顯明
如是以佛神力加持故 世人福慧萬一須臾生
我等于此善弱惡強之時,應勤修對治,此復云何?譬如暗夜陰云之中,藉閃電緣,于剎那頃,眾象明顯,如是以佛神力加持,諸世間人欲作福德,修善之慧心,萬一偶能須臾生起亦爾。非恒時生也,是故善力恒弱。如陰云黑暗,生惡趣之罪,勢力強大,難可勝伏,生大怖畏,極難安忍,知此是時,于止惡修善,當勤勵力也。
庚二思維菩提心功德利益分四 辛一 釋菩提心功德利益 辛二辯菩提心相 辛三由彼出生此等功德利益之因 辛四贊修菩提心者 初中分三 壬一能摧一切罪成一切善 壬二得殊勝名義 壬三舉喻 初中分三 癸一摧滅大罪 癸二能成勝樂 癸三隨欲能成 今初
如是常以微弱之善根 極難對抗罪障大勢力
是時若無圓滿菩提心 余善威力何能遮彼罪
言常以微弱之善根者,言是分之義,亦言當知是時善力微惡勢強之義也。二菩提心應當勤修,地獄因等罪極難抗御,若無圓滿菩提心,以何余善,能映奪彼悉不能遮伏彼故。發(fā)勝義菩提心,能斷障種,非此正所說。此中所明,是發(fā)世俗菩提心,能凈先積惡趣因斷后等流之功德。
癸二能成勝樂
于多劫中恒時作護念 諸能仁主觀見此利益
無量士夫多資糧所成 勝樂由斯不難安隱得
應勤修菩提心。于多無數(shù)劫中,諸能仁自在,利益眾生,作意思維一切方便,見唯發(fā)菩提心,能利益有情。由發(fā)此心,無量有情士夫。積諸資糧所獲勝樂,不待拔發(fā)等苦行,安隱無難便能獲得,如種生芽故。如言:“由轉(zhuǎn)安樂趣安樂,心若了知何怯弱!
癸三隨欲能成
百千生死苦痛欲摧壞 有情憂惱不安欲遣除
眾多百千妙樂欲受享 菩提心體常應不舍離
是自他普利勝方便故,應修彼心。欲由修中士意樂故,推壞自相續(xù)百千生死眾苦。欲由修上士意樂故,除譴一切有情憂惱不安。欲享受增上生及決定勝眾多妙樂,亦無別余殊勝方便,唯有發(fā)菩提心,常時不應失壞。
壬二得殊勝名義
若發(fā)菩提心者剎那間 生死囹圄堅牢苦逼身
即名一切如來殊勝子 世間天人悉皆應恭敬
應當勵力發(fā)菩提心。若人能發(fā)愿行菩提心者,彼無間剎那之間,即得殊勝名,稱為諸如來子。此名有殊勝義。謂是世間天人俱應合掌恭敬之處也。不唯諸登地菩薩有如是功德,即輪回牢獄系縛之一切苦惱有情,才一發(fā)心,無間即得如是功德也。
壬三舉喻分六 癸一由劣轉(zhuǎn)勝喻 癸二難得珍貴喻 癸三與果無盡增長欲 癸四能救大怖畏喻 癸五罪障無余摧毀喻 癸六依教顯其功德。
如丹點金轉(zhuǎn)成殊勝相 將此不凈之身能轉(zhuǎn)成
希有無價大寶如來身 是故于菩提心應堅持
思維此等功德,當受持菩提心,匆令失壞堅固守持。如點金汁,能成純凈上妙之金,以一兩藥汁,能轉(zhuǎn)千兩鐵,皆成純金,由發(fā)菩提心,能令此因及自性俱不凈之身,轉(zhuǎn)成如來無價大寶之身也。密嚴經(jīng)云:“有藥名為水銀,變金,以一兩藥,能轉(zhuǎn)千兩鐵,成為純金,以此為譬,廣說發(fā)心功德!
癸二難得珍貴喻
眾生唯一道師無量慧 善巧普觀見為極珍奇
五趣眾生欲求出離者 大寶菩提妙心應堅持
諸趣所居一切生死衰損欲脫離者,如自在寶王之大寶菩提心,應善發(fā)起,堅固守持,勿令失壞。如善巧商主導諸商人往至寶洲,眾生唯一無比導師,即是如來。無量慧者,謂有無量之智慧者。彼普遍善觀,何為能除眾生匱乏之殊勝方便,見唯菩提心最為珍貴希有,是能作大饒益之方便故。
癸三與果無盡增長喻
一切余善不久如芭蕉 一次生果凋謝不再生
菩提妙心嘉樹常茂密 與果恒時無盡展轉(zhuǎn)增
欲善法無盡增長者,亦應修菩提心。不為菩提心所攝持之諸余善法,猶如芭蕉,即生果已不能再生即便凋盡。菩提心樹如如意樹,常恒生果無盡,展轉(zhuǎn)增長故。無盡慧所說經(jīng)云:“如一滴水入于大海,乃至劫盡終不枯竭,一切善法,回向無上菩提,乃至成佛終不竭盡,亦猶如是!
癸四能救大怖畏喩
如作極惡難容諸重罪 須依有力勇者脫諸怖
若于誰人歸投即蒙救 諸謹畏者于彼何不歸
于修菩提心堅意取舍虔敬不放逸者,何不勤依修菩提心,當勤依此法也。若作損壞三寶無間等罪,極惡難容,如行道途遇大怖畏,當依有力勇士以為救護,依于菩提心,一切惡趣怖畏于須臾頃即解脫故。
癸五罪障無余摧毀喻
菩提妙心猶如劫盡火 剎那能焚諸罪盡無余
發(fā)心摧罪具大能力,如劫盡火,初禪以下諸器世間悉能焚毀,若發(fā)心者,于諸應墮地獄重罪,一剎那間,定能焚毀故。定受之業(yè),彼沿能摧,況不定業(yè)。諸大乘即說由四力完全忤悔,定業(yè)異熟亦能清凈,復說為定業(yè)者,謂若不修對治品類,決定受報,眾多教理所成故。
癸六依教顯其功德
是故發(fā)心功德量無邊 慈氏依怙廣為善財說
依菩提心定能出生此等功德。菩提心功德贊揚無量,如密嚴經(jīng)中,慈氏依怙具慧菩薩為善財童子說。密言經(jīng)云:“善男子,菩提心者如一切佛法之種子。能長養(yǎng)一切眾生種種白法猶如田地。能圓滿一切意樂猶如寶瓶,能摧煩惱敵猶如戈矛!比缡菑V說。
辛二辨菩提心性相分二 壬一體性之差別 壬二譬釋差別 壬三釋愿行二菩提心功德之差別 今初
總攝而言菩提心 應知有二種差別
謂即發(fā)起菩提愿 及與趣入菩提行
于殊勝菩提發(fā)心者,由體性之門,總攝有二種差別應知,即緣菩提而外發(fā)之愿心,及緣于菩提之行心是。大乘發(fā)心之性相者,即為利他故欲求正等菩提之欲及彼相應之心是。此中由體性之門差別,有愿行二:由助伴之門差別有二十二,由分齊之門差別,有勝解乃至增上意樂等四。僅唯愿行發(fā)心者,從未得殊勝資糧道起皆是。殊勝資糧道者,自三無數(shù)大劫,乃至佛道之始,現(xiàn)證莊嚴論所說之一百四十四種功德現(xiàn)證之種類,悉由聞思斷期增益,最初能修行以上皆是;蛑^佛無大乘發(fā)心者有大過失。若無行菩提心,亦當無菩薩戒,若爾于佛果位,應許亦無別解脫戒及密乘戒等,則戒體便斷矣,又勝義菩提心之發(fā)心,亦與自所承許相違。許菩薩戒與行菩提心之發(fā)起相違,又于修行菩提心之法中,許應兼修菩薩戒者,是大惑也。世俗菩提心之發(fā)心,亦緣色等佛之世俗身而安立,勝義菩提心者,即是現(xiàn)證佛之勝義住理之心,此中勝義菩提心者,非眾多經(jīng)論所說之大乘發(fā)心也。唯發(fā)愿菩提心,不須觀待儀軌而發(fā),即發(fā)起已,此心乃至成佛中間任何時中終不捨離想,由此二誓愿鉤之所攝持,阿底峽尊者教授說為即是依儀軌受持。彼復應學于現(xiàn)生中既發(fā)心已不復失壞之因,及斷四黑法,依四白法等于余生中世世不離發(fā)心之因等,能學如是愿菩提心學處者,應當受持。彼未得能得之法,廣如極尊羅桑扎圣教所說波羅密道次第應知。行菩提心未得能得之法及學處等,廣如極尊所作菩薩地戒品廣解應知,文繁不錄。
壬二壁釋差別
如人欲行興趣行 差別如何易了知
如其次第愿行別 智者當知亦如是
仍坐床上,于身未親到之境,作應往彼之想,是欲行往彼境之心。已舉步下足時,作應往彼想之心。二者有別。往彼境想之心雖等,而往彼之事已作未作有其差別。顯然可見。如是諸有智者,于愿行二菩提心之差別,如其次第,當知亦爾。為利他故愿成佛想之心雖同,一屬于應須觀待已作修施等波羅密行之類,一屬于不見觀待彼之類也。如嘎馬納西納論師等善巧者所說不錄。
壬三釋愿行二菩提心功德差別分二 癸一愿菩提心功德 癸二行菩提心功德 今初
愿菩提心雖亦能 于生死中與大果
然不如行菩提心 出生福德恒無盡
圣者慈氏傅云:“善男子譬如金剛寶,雖為碎片,能映奪一切殊勝金莊嚴具,不舍金剛寶名,能除一切困乏,善男子,如是于一切智發(fā)心之金剛寶,不勞勵力,自能映奪一切聲聞獨覺功德莊嚴。不舍菩薩之名,能除生死中一切困乏,亦猶如是。由于愿菩提心所生無盡福德常流不斷也。
癸二行菩提心功德
普為無邊有情界 悉皆解脫安隱故
發(fā)心堅固無退轉(zhuǎn) 何時真發(fā)如是心
即當從于彼時起 從令倚臥行放逸
福德勢力流無盡 量等虛空遍出生
從于何時為無邊有情界,解脫輪回,安立佛果位故,盡輪回際,利他不退,正發(fā)如是行菩提心,從彼時起,從令倚臥昏醉,作諸放逸,其福德勢力,仍恒流不斷,出生甚多,量等虛空。愿菩提心僅得所求果,即便竭盡,行菩提心,成辦圓滿佛果之因方盡也。
辛三由彼出生此等功德利益之因分二 壬一教立 壬二理 今初
此有經(jīng)文可為證 出于妙臂請問經(jīng)
為利小心有情敵 如來歡喜親宣說
行菩提心應具足此等功德利益,如妙臂菩薩請問經(jīng)中如來所說,為誰而說?為不定性聲聞,或有怖畏積集廣大資糧退大乘心,希求聲聞菩提,為利彼小心有情,遮其下劣意樂,安立大乘故說也。
壬二理成分二 癸一從愿菩提心得功德利益之理 癸二從行菩提心得功德利益之理 初中分四子一成辦安樂作用無邊故功德大 子二是故別無利益之心更勝于此 子三余諸有情即為己利亦未曾起如是利益之心 子四結贊 今初
若人但略一思維 欲為有懷除首疾
亦為具足饒益想 所有福德亦無量
況為別別眾有情 各欲為除無量苦
無量功德各成辦 其為福德何待言
如商主親友女,緣相狹小,僅作欲除有情首疾之想,亦為具足利他之心,能具無量福德,況為別別有情,各欲為除無量憂苦,別別有情,各欲為成辦佛果無量功德,福德無邊更何待言。
子二是故別無利益之心更勝于此
縱令若父或若母 孰有如斯饒益心
諸天仙人梵行者 寧有何人心似此
如是饒益之心,世間別余有情,縱令若父若母,欲為愛子而作饒益,似此欲成辦殊勝安樂之饒益心,何由可得。天人及持明諸仙,安住四無量心之梵天,亦無如是之饒益心也。
子二余諸有情即為己利亦未增起如是利益之心
彼諸有情于往昔 為自利故如是心
夢中尚未暫夢見 此利他心從何生
彼諸有情,昔時縱為自利,如是饒益之心,雖于夢中,亦未嘗夢見,況真為利他,何從生起,絕未曾發(fā)如是心也。
子四結贊
反是絕不求自利 唯為利益諸有情
殊勝菩提心妙寶 空前希有始誕生
余諸有情,雖為自利,尚未有剎那頃,起如是心,諸菩薩眾,為一切有情,成辦安樂。斷除痛苦,欲求成佛,此超勝妙寶之心,空前稀有,于焉誕生,余諸有情應知其稀有而勵力求之也。
癸二從行菩提心得功德利益之理分三 子一正說 子二理成 子三斷疑 今初
一切有情喜樂因 有情諸苦普療藥
菩提妙心福云何 于彼以何量可測
愿菩提心功德甚大,若于其事真實修行,尤為超勝。令諸眾生得增上生及解脫樂,故為歡喜之因。能催一切有痛苦,如療病良藥。此等同如意大寶之心,其福德云何,安能量測,彼無邊故。勇施請問經(jīng)云:“發(fā)菩提心之福德,假使令其有色相,盡虛空界悉充滿,猶復盈溢不能容”。廣如集學論引密嚴經(jīng)所說應知。
子二理成
僅唯發(fā)起饒益心 猶勝供養(yǎng)諸如來
況于無余眾有情 勤作利益安樂事
僅唯發(fā)心,為救護一切眾生故,自欲成佛,以此饒益意樂,猶勝于以百千萬億佛剎所有供具,供養(yǎng)如來所有福德。如三昧王經(jīng)所說,況為無余一切有情,成辦無上安樂,起大精進,勵力修行,福德無邊更何待言。
子三斷疑
心欲舍離諸苦海 現(xiàn)于諸苦轉(zhuǎn)趣近
雖欲安樂而愚昧 摧壞已東如仇人
若人匱乏安樂具 具足眾多痛苦事
誰以諸樂令滿足 復為斷除諸苦痛
愚癡暗昧能遣除 如此善心何能匹
如斯善友何可得 如斯福德何能及
或有問言:有情自身,悉欲安樂不欲受苦,如是致力便能得樂離苦,彼于苦樂取舍,豈自不善巧,何待他人為,作劬勞耶,答曰定須為作。彼諸有情,雖有欲離苦之心,而由煩惱自在,惟造苦因,輪回無盡,現(xiàn)見趣近惡趣之苦。雖欲安樂,而昧于安樂之方便,愚癡之力,摧己安樂,如摧怨仇。于苦樂方便,顛倒住故。是故于彼所有昧于苦樂方便之有情,匱乏安樂,具多痛苦,能以增上生及決定勝之一切安樂,令其滿足截一切痛苦之流,除一切愚疾之暗,具如是作用之心,此外有何善法,可與相匹?成辦一切利益,救護一切災害,有何親友能似彼乎?于一切應取舍處,悉無倒教示,有何福德能似彼者?余無能及,故于發(fā)菩提心,應勵力也。
辛四贊修菩提心者分三 壬一大悲引發(fā)為不請友故應贊揚 壬二略作利益尚應稱嘆成辦一切利樂彌應贊揚 壬三為勝福田故應贊揚 今初
或為受恩作酬報 彼亦尚應獲稱揚
況為眾生不請友 菩提薩埵何待言
于諸菩薩應當當贊揚,世間之人于先曾施恩者,若能酬報,尚或應稱揚,謂是能報恩之丈夫,況此菩薩,不待勸請,大悲引發(fā),善為成辦一切利益安樂,應受人天贊嘆,何待言乎?
壬二略作利益尚應稱嘆成辦一切利樂彌應贊揚
于少有情作縛食 剎那施與一[饣*甫]醊
輕心嗟來半日施 世人敬贊猶稱善
況于無邊諸有情 無上菩提大安樂
隨心所欲悉圓滿 恒時施與何待言
世人若于少數(shù)百十眾生,以下劣之物乃至一搏之食,于剎那間暫時施與,加行下劣無恭敬意輕蔑而行,利益甚微僅半日飽,而為人敬仰謂為善行大施主也。今于廣大福田無數(shù)有情,盡輪回際時劫長久,所施物殊勝,與以如來無上無漏大樂饒益殊勝,意樂所求悉皆圓滿,加行殷重具足恭敬,常時施與,應當敬仰更何待言。是故凡有心者,于彼菩薩應當一心恭敬也。
壬三為勝福田故應贊揚分三 癸一于菩薩不應少毀謗之因 癸二應修信心之因 癸三結成應頂禮皈依 今初
如是佛子大施主 若誰于彼起惡心
佛言隨其心念數(shù) 當墮泥犁爾許劫
似此能施一切利樂菩薩,是究竟施主,若誰有情欲于彼輕毀損惱,起于惡心,是重罪之尤,若起惡心,最極寂靜決定神變經(jīng)云:“妙吉祥,若時菩薩于菩薩所,發(fā)起嗔心,發(fā)起慢心,其時即彼自言我當經(jīng)劫住于地獄,應當慎之”。故隨起惡心經(jīng)幾剎那,即應住地獄經(jīng)爾許劫,是佛所說,于此應深留意,信力發(fā)起手印經(jīng)云:“縱令梵毀恒河沙數(shù)所有塔廟,不如于大乘勝解行地菩薩起一念損惱之心,其罪猶大無數(shù)倍!鄙w諸佛由菩薩生,損佛之因,故為重罪之尤,眾多經(jīng)論,皆作如是說也。
癸二應修信心之因
若誰于彼生凈信 其果如前信轉(zhuǎn)增
然于彼菩薩,若人心極凈信,彼信心之果,視前說罪報之果,倍復增多,隨其所起信心有幾許剎那,當享殊勝果報,劫數(shù)較多彼多無數(shù)倍。如定不定趣入手印經(jīng)所說。
癸三結成應頂禮皈依
于諸佛子極珍重 罪垢不生善自增
誰具勝義妙寶心 于彼之身當敬禮
縱損彼者猶沾樂 安樂生處我皈依
于諸大菩薩,起惱害心欲令生苦,極當慎重,寧舍生命,勿起嗔恚之心,善法自然增長。如論所言,似謂住嗔恚等于我無妨,而于菩薩相續(xù)不應生起故說當珍重令勿生起。而其義實謂諸菩薩眾,寧舍生命亦不作惡,善法自然增長也。以此之故,若誰補特伽羅,發(fā)起勝義妙寶心者,于彼之身,應三門恭敬頂禮,如忍辱品當說,慈力王本生經(jīng)云:五藥叉飲菩薩身所余之血,最后果位,雖于菩薩而作損害,不唯不報以損害,且唯隨之出生安樂,于彼安樂生處應當皈依也。
總于顯密,不問由何而入,咸以發(fā)心為大乘入門。故于菩提心應多方勵力令生。欲發(fā)心者,如前所說,應先修發(fā)心功德利益,于彼功德,志心喜樂,猛利增長,修七支供及皈依,是開示菩薩道次第之殊勝教典,本論及集學論所說也。如是所說之功德總攝為二,謂分位及究竟。初復分為二,謂不墮惡趣能生善趣。若發(fā)心者,先積眾多惡趣因,能令清凈,后積諸因止不續(xù)造。先所積善趣因增長廣大,新積諸因由菩提心發(fā)起無有窮盡。究竟者,謂解脫及一切智等,亦依此心,易能成就。發(fā)心之前,若于求得分位及究竟之功德利益,無一真誠無偽之欲心,則雖口說此等功德由發(fā)心生當勤發(fā)心,仍屬空談,觀己身極為顯明也。欲生求得增上生及決定勝二者之欲心,當修中下士之意樂,次方趣入修習慈悲為根本之菩提心也。結頌云:正知幸得圓滿有暇身,勵力勤修二種菩提心,為取暇滿所依勝心要,先于發(fā)心功德應勤修。
巳二出品名
入菩薩行論廣解佛子津梁釋贊菩提心功德品第一竟。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