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習禪定的基本要求
各位法師、各位居士:
早上好!
今天是2006年1月8日,為什么要說這個日子呢?因為這是今年第一次在真際禪林開講座,所以在開講之前,先祝福各位法喜充滿、六時吉祥。
今天講的題目是《修習禪定的基本要求》,這個題目過去雖然沒有講過,但是其中的內(nèi)容,幾乎每一次講佛法的時候都會涉及到,這次就比較具體地、系統(tǒng)地講一講。以往每一次講都是在禪堂講開示的時候講到,因為講開示就完全要憑記憶力,不能拿本子,拿了本子就不方便,今天嘛,有個本子在這兒,有個資料,這樣講起來可能稍微系統(tǒng)一點兒。
修習禪定的法門,或者說整個修行的法門,在佛教古典的著作里邊、經(jīng)典里、論疏里,都是把它歸納為三個法門。這三個法門,一是以息為禪,叫做“息道觀”。所謂“息道觀”,就是從修呼吸而進入禪定。二是以色為禪,是從修“不凈觀”而進入禪定。所以,“息道觀”又叫“息門”,“不凈觀”又叫“色門”,三是“心門”,以觀心而入禪。所有修行的法門不出這三種,所有修行的法門都把“息道觀”作為一個基礎,或者說都以“息道觀”作為修行的一個基本的條件。因為我們?nèi)松碛蟹N種的生理現(xiàn)象和心理現(xiàn)象,跟我們?nèi)说?a href="/remen/shengming.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生命現(xiàn)象聯(lián)系得最密切的是什么呢?就是我們的呼吸。呼吸每一分鐘、每一秒鐘、每一剎那都沒有停止過,呼吸一旦停止了,人就進入了休克或者死亡的狀態(tài),那生命又會來一次大的轉(zhuǎn)換。所以說,呼吸與我們?nèi)说纳P系最密切,我們時時刻刻都會感受得到。平常,我們自由自在地活動,會感覺到呼吸很平穩(wěn),一有了劇烈的活動,或者說比較出力氣的活動,呼吸有時候就會比較急,特別是年老的人,上一層樓還沒問題,上兩層樓,就感覺到呼吸有一點兒緊張,三層勉強,上了六層樓,就很費力氣,那是什么呢?年老氣衰。年輕是什么呢?年輕氣盛。年老氣衰,年輕氣盛,都和我們這個一呼一吸有關系。當然,有許多的現(xiàn)象,可以判斷一個人是老人,還是一個年輕人,但是其中最主要的一點,是他的氣,是氣衰還是氣盛。一個修行的人和一個不修行的人,一個身心修養(yǎng)比較好的人,和一個身心修養(yǎng)比較差的人,在這個呼吸上可以明顯地判斷得出來。比如說,我們每天練習打坐,打坐最重要的一條,就是要把我們的呼吸調(diào)整到恰到好處。所以說,這三門是以“息道觀”為基礎。
那么,“不凈觀”呢,則是從色身來修。作為出家修道的年輕人,往往他這個貪欲心不容易排除,所謂的貪心,在一個人的一生當中,什么時候貪什么東西為主,他有一個階段性。小孩子貪什么呢?貪玩兒、貪吃,長到二十歲左右貪什么呢?貪色,男孩子想要跟女孩子在一塊兒玩兒,女孩子想要跟男孩子在一塊兒玩兒,這是人的天性。那么,作為出家人,有沒有這種念頭,有沒有這種現(xiàn)象?作為修行人有沒有這種念頭,有沒有這種現(xiàn)象呢?這也是很自然的。如果說這種貪欲心很強烈,沒辦法修行,進入不了禪定,他就要修“不凈觀”。“不凈觀”就是要把我們這個人從頭到腳、從內(nèi)到外、從生到死看得一點兒干凈的地方都沒有。不管男孩子長得多么漂亮,女孩子長得多么漂亮,你如果以“不凈觀”來觀察,都不過是在一張皮里邊包著血肉而已,都不過是在一張皮里邊包著一堆屎尿而已,“不凈觀”就是從這個地方入手。如果把一個人從頭到腳,把皮膚觀透了,看到他的心肝五臟,看到他一個好好的人,慢慢地長瘡、化膿,爛了、臭了,你的貪愛心還生得起來嗎?看到每個人最終都不過是一堆白骨,一個骷髏殼而已,你的貪愛心還生得起來嗎?生不起來。所以說,“不凈觀”是制止貪欲心的一個最好的法門。那么,“不凈觀”從哪兒來修呢?從身體來修,就是要觀身不凈,觀察自身和他身以及大地一切眾生,沒有一個人這個血肉之軀是干凈的。以此一觀,心里貪欲之火馬上熄滅下來,無上的清涼當下出現(xiàn),這個時候,你就能夠逐步地進入禪定。“不凈觀”,當然有很多的法門,我剛才講的這一點點,僅僅是以觀身不凈,作為一個最基本的觀法。不過,“不凈觀”是出家的年輕眾,以修習這個觀法,來排除在修行中由于貪欲而產(chǎn)生障礙的最好的法門。作為在家眾,還是修慈悲觀、念佛觀、因緣觀,這樣比較適合在家眾的生活環(huán)境。
以上講的是從息入禪,從色入禪,下面講從心入禪。心法,是佛教的根本法門,修“息道觀”也好,修“不凈觀”也好,最后還是要歸結(jié)到以攝心為禪,把自己的心收攝在一念上,收攝在空上,收攝在真如佛性上,那才是根本。所以說,以心為禪,是佛法修行的最核心的內(nèi)容。那么,為什么要把修行的法門設為此三門呢?因為修所有的法門,都是圍繞著色、息、心而展開,把一切的修行形式,以色、息、心統(tǒng)一起來,我們的修行就不會出現(xiàn)分歧,就不會茫無目標。
上面講的是總的修行的一個分類,下面我們正式講修習禪定的基本要求。這個基本要求,在止觀書上叫做二十五種方便,就是說要修禪定,必須具備這二十五個條件,或者是說必須通過這些條件、這些方法,才能夠真正具備修習禪定的因緣。這個基本要求,分為五大類,每一類是五件事。首先的五條,就是要具五緣;第二,叫訶五欲;第三,叫棄五蓋;第四,叫調(diào)五法;第五,叫行五法。這個叫做外方便,今天這個時間,可能就只能夠講這個外方便的二十五件事。
什么叫做具五緣呢?就是說,修行一定要具足五種因緣條件。第一,要持戒清凈。比如說,我們在家眾,就要修五戒十善,出家眾從五戒、十戒、比丘戒、比丘尼戒,一直到菩薩戒,這些戒律都要守持清凈,才能夠沒有障緣,進入修行的狀態(tài),這是具五緣的第一緣。第二,要衣食具足。要修禪定首先要有衣服穿,特別是冬天,如果衣服穿不暖和,受寒受凍,身體就會吃不消,身體吃不消,你就無法修習禪定,所以要衣食具足。所謂衣食具足,就是說我們的飲食是來自一種正當?shù)纳罘绞?不是邪命而來,這是講的食。衣服要能夠保持溫暖,不求其華麗,但求其溫暖,保證這個身體不受凍,就是說在保持溫飽的前提下,才可以修習禪定。具五緣的第三緣,就是要閑居靜處,因為在非常嘈雜的地方,初修禪定的人無法進入境界。所以,在家庭修行也要選擇一個清凈的環(huán)境,或者選擇一個清凈的時間。清凈的環(huán)境,就是說這個修行的場所,不是在客廳,而是在臥室,不是在迎著公路的地方,車水馬龍,噪音很大,不利于修定。清凈的時間,比如一早一晚,家里沒有人說話,比較清閑安靜,所謂不作諸務就閑,遠離憒鬧就靜,心中無事就閑,心中無鬧就靜,身心閑靜方可修道。當然,也有人講忙中凈土鬧中禪,那是指的什么呢?那是指修行到一定的程度,行亦禪坐亦禪,忙亦禪閑亦禪,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那是指功夫有一定基礎的人才可以做得到,閑忙靜鬧都可以修,都對修道沒有障礙。具五緣的第四緣,是要息諸緣務。就是說在修定期間,或者說在集中修行這個期間,一切的有為事業(yè)都不去做,也不準許朋友之間的來往交流,也不學習其它的經(jīng)書文字,就專心致志地修習禪定。當然,這個是指每一個修行人在每一年當中,或者是每一個月有某幾天當中,集中時間來一個強化訓練。比如說,一年打幾個七,或者一個月有幾個禪三或者禪五、禪七,在這期間,就要不做一切的有為事業(yè),不準許人際之間的往還,不學習、不閱覽一切的經(jīng)書,就專心致志地修習禪定。具五緣的第五條,就是要有善知識。所謂善知識有三種,一種叫外護善知識,比如說我們在一個禪三當中,外護善知識幫助我們解決衣食方面的問題,可以照顧生活起居;一種是同行的善知識,比如我們在寺院里打禪七、打凈七,有三十人、五十人,這都是同行的善知識。在家庭里邊,如果一家人能夠志同道合,在這三天、五天當中,集中時間修行,由子女幫助照顧生活,那既有同行的善知識,又有外護的善知識。還要一種是教授的善知識,就是說在修行的過程中,教授的善知識可以隨時來指導我們的方法,鑒別我們在修行過程當中方法是錯還是對,遇到了問題可以有人幫助解決,所以這是叫教授善知識。具五緣,就是要具備這五個方面的條件。
第二個,叫訶五欲。訶就是譴責,就是批判,就是徹底地看清五欲是什么,五欲對修道有什么妨礙。所謂五欲者,就是色、聲、香、味、觸這五法,這五法就是我們眼、耳、鼻、舌、身所緣的對象,中間又有五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五塵對五欲,中間生五識,然后我們就起了種種的貪心。所謂眼貪色、耳貪聲 、鼻貪香 、舌貪味、 身貪觸(觸就是接觸 ,握手是接觸,身體之間相觸也是接觸。),這五種欲望,能夠使我們道念 、凈業(yè)、 善根不能成熟,所以它是障道的因緣。因為我們每個人內(nèi)心都有煩惱之火,這五欲就好像火上添薪,使我們這個煩惱之火越燒越旺。要熄滅煩惱之火,只有遠離五欲,才能夠逐步使內(nèi)心達到清涼自在。所以,我們在修定的過程中,要認識到五欲對禪定的障礙,要遠離五欲,以利于我們道念的增長,定力的增進。
第三,叫棄五蓋,就是要放棄、舍棄五種蓋蔽我們智慧的煩惱和障礙。這五蓋是什么呢?第一是貪欲蓋,第二是嗔恚蓋,第三是睡眠蓋, 第四是掉悔蓋, 第五是疑蓋。所謂蓋者,就是蓋蔽我們身心的煩惱,這五件事在我們心里,就好像是一片烏云遮住了我們智慧的太陽,就像一塊厚厚的黑布把我們的慧眼蒙蔽住了,使我們不能夠真正地進入修道的狀態(tài),不能夠認識自己內(nèi)在的智慧。這五蓋當中,最后的一蓋叫做疑,疑心使我們的道心難以成就,修行難以上進。這種猶豫不決、有懷疑,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首先是懷疑自己,比如說我要修某一個法門,就懷疑自己有沒有這個善根,有沒有這個智慧,懷疑自己的善根智慧與此法門不能相應。第二是懷疑所修的法門是否究竟,是否當我本人之機?這個法門難度如何?左思右想,猶豫不決,就耽誤了我們修行的時間。第三是懷疑老師,我現(xiàn)在所依止的這個老師,他的修行怎么樣,看他長得這個樣子,貌不驚人,是不是有資格來指導我,是不是他所說的法就是究竟的,就是了義的。這三種懷疑使我們在修行的門口或者門外,老是徘徊不前,猶豫不決,把大好的光陰白白地浪費掉。那么,怎么解決這些懷疑呢?首先要相信自己,佛告訴我們大地眾生皆有佛性,只要能夠按照佛所說的法門去修,都可以成佛,都可以開悟,都可以得解脫。要相信自己從無始以來有無量的善根因緣,只要我現(xiàn)在斷惡修善,就會與一切的善根因緣相應,就會把過去的善業(yè)因緣都激發(fā)起來,成為我們眼前修行的助道的內(nèi)在條件,這樣就可以解決我們對自身的懷疑。然后,要相信佛所說的法,只要是佛所說的圣法,法法都是解脫的法門。根據(jù)自己的習性、善根因緣,選擇一個法門,就要一心一意、一往直前地修下去,不要時時刻刻改換法門。這樣,就可以使我們對于法的懷疑,逐步地加以澄清,從而對法生起信心。第三呢,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作為老師,他不可能十全十美,對于老師我們怎么樣進行選擇,第一步要做好這件事,所謂要擇師。既然選擇了一個師父,我們就要恭恭敬敬地、誠心誠意地跟著這位師父學習,取其長而去其短,看其所長,不看其所短。對于師父,嚴格地來講,都要做佛想。師父在傳遞佛陀的正法,傳播佛陀的法音,我們就要恭恭敬敬地隨師住、隨師學、隨師修。在師父的指導下修行會少走彎路,會一超直入如來地,所以這個懷疑一定要解決。
第四呢,就講到修行的方法的這個直接的部分,叫做調(diào)五法。調(diào)五法,有時候又叫做調(diào)五事,調(diào)五事這個題目我講過多次,有許多老居士可能都有印象。所謂調(diào)五事,一是要調(diào)飲食,二是調(diào)睡眠,三是調(diào)身, 四是調(diào)息,五是調(diào)心。這五個方面調(diào)整到使我們的身心能夠自在這樣一個狀態(tài),修道就可以避免許多的彎路。
所謂調(diào)飲食,怎么調(diào)呢?至少要注意這四個方面:要修禪定,不宜吃得太飽,因為吃得太飽,“氣急心滿,百脈不通,令心閉塞,坐念不安。”所以,我們打坐的時候,不要吃飽了飯馬上就去坐,這樣不會有好的效果。同時,在修禪定的時候,不宜吃得太飽,七成飽,最多八成飽就可以,“食若過飽,則氣急心滿,百脈不通。”就是說身上的血液、血脈不調(diào)和,心也閉塞,坐不安、念(這個念就是我們的心態(tài)、念頭)不安。這是講吃飽了,不宜打坐。第二呢,肚子太餓、太饑也不易打坐,書上講“食若過少,則身羸心懸, 意慮不固”,簡單地說,沒有吃飽就沒有精神,沒有精神,這個心就懸在那里,它也安定不下來。第三,如果吃了穢濁之物,就會令人心識昏迷,也不適于打坐。穢濁的食物指什么呢?比如說油膩過重的東西,打坐的人,如吃得飽飽的,而且吃了許多肥肉,喝了酒馬上就去打坐,可能坐不下來。為什么呢?那些食物在身內(nèi)所產(chǎn)生的那些反映,就使你的心安定不下來。那么,是不是說吃葷的人就不能打坐呢?也可以坐,起碼要過一個小時以后,你的這種反映逐步逐步淡化了,才可以去坐。當然,這個穢濁之物,還包括一些不衛(wèi)生、不健康、變了質(zhì)的東西。第四,若食不宜之物,則易動宿疾,四大違戾。一個有老毛病的人,就不能吃和他的這個毛病有直接影響,會引起他舊病復發(fā)的這種食物。有的人對某種食物過敏,那自己就要注意,在打坐之前,不能吃對自己身體有過敏的食物,比如說有的年老的人,有腸胃病,有高血壓,有糖尿病,那么你自己就要注意,你有什么病,就要避免那種食物對你的這個病的刺激,所以說在調(diào)飲食方面要注意這四點。
調(diào)五事的第二件事是調(diào)睡眠。本來修行是要精進,以少睡眠作為一個精進的條件,但是完全不睡眠,你想要坐得穩(wěn),坐得好,那也不可能,所以要調(diào)。調(diào)到什么程度呢?不可太放縱,也不可太節(jié)制,要適度,保持精力旺盛,打坐的時候不會昏沉,不會打瞌睡,這樣對于修行會有利。書上講,睡眠是無明之法。因為貪、嗔、 癡我們隨時可以覺悟,隨時可以去防止,隨時可以去排除,如果你睡下去了,整個人神智都趨于一種昏迷的狀態(tài),那就是無明。你在無明當中,怎么防啊?覺照提不起來,所以說睡眠是障道的大因緣。但是,如果不睡,那就心神恍惚,不利于修行,如果睡得太多,不但是浪費了時間,也會令我們這個心不寧靜,善根沉昧。所以,在調(diào)睡眠這個問題上,要時時刻刻心念無常,調(diào)伏睡眠,令“神氣清潔,心念明凈”。如果我們時時刻刻能夠做到這八個字,那就說明你的睡眠調(diào)到了一個最佳的狀態(tài),如是方可棲心圣境,三昧現(xiàn)前。
調(diào)五事的第三件事,就是要調(diào)身。調(diào)身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在打坐之外,一個是在正坐之中。在打坐之外,行住進止都要安詳,如果我們所做粗獷,這氣息隨之而粗,氣粗則心散,在坐的時候,也不容易恬靜安詳。所以,在平常要使身安靜,常使心息調(diào)和。那么,到了坐的時候,就要講究一個姿勢,這個坐的姿勢有種種的講法,其中,有一種叫做“毗盧七支坐法”,“毗盧”就是報身佛,毗盧遮那佛。報身佛是修什么而來呢?是從修色而來,修色法而來,成就報身。那么,毗盧遮那佛坐的形態(tài)是什么樣呢?有七個方面的要求,叫做“毗盧七支坐法”,簡稱“七支坐”,或者叫“毗盧七支坐”。這個“七支坐”,是就我們身體的七個部分有一些要點,包括足、背脊、肩、手、頭、眼、舌這七個部分,這七個部分的姿勢都有一定的要求,所以叫“毗盧七支坐”。首先,這兩只腳,兩足跏趺而坐,我們一般叫做盤腿,跏趺的跏就是兩腳相交,趺就是指的我們這個小腿,這個小腿就叫做趺,跏趺而坐,有雙跏趺與單跏趺。我們坐不了雙跏趺,要練著坐單跏趺,對于我們女居士來說,以單跏趺為好,就不一定練雙跏趺。跏趺坐的要求是什么呢?就是要把左腿放在右腿上,就是右腿在下,左腿在上,當然右腿在上,左腿在下也可以,基本的要求,是左在上右在下,這個就叫“如意坐”,左下右上或者說右上左下叫“金剛坐”。大家記住 ,“金剛坐”和“如意坐”,兩種方法都可以。這兩種方法不是截然分開,有的人, 一會兒是左在上 ,一會兒是右在上,既金剛又如意, 既如意又金剛,兩全其美 。開始習坐的時候,可能雙盤不行 ,單盤也不行,那怎么辦呢 ? 交叉著坐也可以,但是要得定呢 ,難度要大一點,這是七支當中講了一支。第二支呢,就是講我們的這個背脊,這個背脊梁要豎直,但是要注意,不要很使勁。因為打坐本身就要一切放松,所以這個背脊一定要自然挺直 ,背脊梁不自然挺直,這個氣血、 氣脈不通。自然挺直以后,要胸部舒展,有一些身體不好或者年老有病的,開始的時候不要過于的要求必須挺直, 用力不可過分,功夫到家了 ,自自然然就會挺得直。不過, 對于我們身體好的 年輕人,一定要做到自然挺直,自己有這個要求,自然挺直以后,氣血容易暢通, 血脈容易調(diào)順。第三 ,是左右兩手應該這個樣(老和尚做示范),左手在下, 右手在上,兩拇指相觸,放在小腹的這個地方,靠近丹田,手的后沿貼著丹田,自然地平放在胯骨上面。兩手心向上,右手放在左手的手心上面,兩拇指輕輕相觸,這個就叫做結(jié)手印,這個手印就是“定印”,又叫“三昧印”。還有一種方法,是右手在底下 ,左手在上面,這個叫“彌陀印”。一般我們坐禪,都是左在下右在上結(jié)“定印”,因為修行是要身、 口、 意三業(yè)相應,手結(jié)“定印”和修定這種要求能夠相應,所以希望手結(jié)“定印”。如果我們是修念佛法門的人,你坐在那里念佛,就不妨右手在下,左手在上,但是要求放松,這是一致的。第四,兩個肩膀稍微平開,使其平整適度,不可過分地把肩膀沉下去,這樣對血脈的流通不利。所以,一般是要兩肩齊平。第五,對于頭的要求,后腦要收正, 前額要稍微往內(nèi)收,但是也不要低頭,就是使我們的這個下頦,在書上叫做頷,在口語里叫做下頦,壓住這個喉結(jié),輕輕地,不是很著意地頷壓喉結(jié),可以使我們的左右兩大動脈的活動能夠順利通暢。第六, 眼正平視。眼睛要正正地往前看,往前看多遠呢?最遠不超過五尺,近就在三尺之內(nèi),不是睜大眼睛東張西望,也不是把眼睛閉得緊緊的,閉目養(yǎng)神,那都不好。眼睛往前看,平視, 眼簾半開,如果把眼睛閉得很緊,很快就會入睡。第七,舌頭微微地頂住上顎,在止觀書上是叫舌拄上顎或者舌頂上顎。這個頂、拄在哪個位置呢?剛好在兩個門牙的后面。這頂、拄有什么好處呢?口里面的津液會自然地生起 ,自然地流到喉嚨里面去,這樣我們在打坐的時候,不至于出現(xiàn)唇干舌焦的現(xiàn)象。這七點就叫做“毗盧七支坐法”,這個就是我們調(diào)身的要求。
調(diào)五事的第四件事是調(diào)息,調(diào)息才是我們修行里邊最關鍵的部分。所謂息,就是我們這個呼吸,一呼一吸,就是呼吸的一出一入叫做一息。息有四種狀態(tài),也就是說息有風、 喘、 氣、 息四種相。什么叫做風呢?我們內(nèi)心覺得鼻子的出入息有聲音,這就叫風相;雖然聞不到聲音,但是出入之氣結(jié)滯不通,呼吸不順暢,快一下,慢一下,這個就叫做喘相;雖無聲也無結(jié),但是氣出入不細,很粗,這個叫做氣相。這三種狀態(tài)都是息的不調(diào)之相,息不調(diào)而坐, 則病患易著,心識難定。如果要調(diào)治,需用三個方法來調(diào)。哪三個方法呢?第一要下住安心,第二要放松我們這個身體,放松到什么程度呢?要像剛出生的小孩,沒有滿一歲 ,他不會在地上走,要放松到這樣一種狀態(tài),就是說全身是軟綿綿的,沒有一點兒僵硬的地方,沒有一點兒勉強的地方。第三呢,就是要想氣遍毛孔,出入通行無礙 ,這樣就可以把我們這個氣息慢慢調(diào)到息相。氣息調(diào), 不但一切的疾病不會產(chǎn)生,而且我們的心也容易入定。這樣,就可以從風、喘、氣調(diào)到息相。所謂的息相就是避免了上面三種息不調(diào)的現(xiàn)象,即不聲、不結(jié)、不粗,“出入綿綿, 若存若亡,資神安隱,情抱悅豫”,這就是說息從鼻孔里面出來進去,是綿綿的(就像那個棉絮,很軟、很細、很松。),一點兒間隔都沒有,出入很順暢 。你說沒有,他也有, 你說有,他也沒有,這叫“出入綿綿”。然后使我們這個神,這個神是說不出來的,這個神很安靜,坐在那里,既沒有瞌睡,又沒有妄想,說不出來的那種舒服 ,就是“資神安隱 ”,這就是息的狀態(tài)。“守風則散”,就是說我們把注意力停留在息的風的狀態(tài),我們這個心很容易散。“守喘則結(jié)”呢,是指如果我們的注意力、意念放在喘上來守喘,我們這個心就不順,有結(jié)不通,好像那個流水一樣,中間不斷地有東西障礙,不能夠順順利利地向前流淌。“守氣則勞”,是說如果把注意力放在氣上,那我們這個心會非常疲勞。如果把意念放在息上, 氣息相依,就是“守息則定”,就會安靜,就會入定?偠灾 ,息 ,它的要求 、它的狀態(tài),就是不澀不滑,常令平和。我們看那些久參的人 ,朝哪兒一坐,心神愉悅,安安穩(wěn)穩(wěn),耳朵側(cè)著他的鼻子聽一聽,沒有聲音。你說睡覺沒睡覺,他沒有睡覺,因為他全部都符合“毗盧七支坐”的要求。然后,氣息微微, 若存若亡,那樣的一種安穩(wěn)的坐法,對身心健康、 對疲勞的抵抗所起的作用,所產(chǎn)生的那種效果,不是吃十全大補丸或吃什么好東西,能夠比得了的。所以說,調(diào)息不僅僅對于修習禪定作用極大,對于保障我們身體的健康,抵御疲勞,使我們在工作當中精神煥發(fā),禪定功夫的作用也非常大。
調(diào)五事的第五件事是調(diào)心。調(diào)飲食 、調(diào)睡眠、調(diào)身、 調(diào)息, 然后是調(diào)心。所謂調(diào)心,就是“調(diào)伏亂想,不令越逸 ,不浮不沉 ,不寬不急,四相相合,謂之調(diào)心。”“不浮不沉 ,不寬不急”這叫四相,不浮, 就是說這個身體坐在那里,不是晃來晃去的坐不住,晃就是浮嘛,所以心粗氣浮,身子也不安穩(wěn)。沉,你坐在這里這樣子(老和尚做示范),像睡覺了,就是沉下去了。不寬,就是 左也搞,右也搞 ,坐在那里,腳也動,手也動,簡直沒有一下停的,你說那怎么能夠打坐,怎么能夠入定啊?不急,就是說不是繃得緊緊的,也不是過分的放松,不是過分的浮,也不是過分的沉。這四點做得恰如其分,很容易入定,那就對身心健康有益無損,這樣才符合調(diào)心的要求。如果坐的時候,睡覺了,那就是沉,沉默的沉,沉下去了。怎么對治這個沉相呢?就是要把意念放在這個地方(老和尚手指鼻端),叫系念鼻端 。就是說,把心稍微地往上提一提,本來是要下住安心嘛,下住安心時間長了,就會使身體沉下去,就會睡覺,這個時候就要換一個方法,就要系心鼻端,這樣馬上精神就會好起來。如果說心神漂浮,我們的念頭東想西想,妄想紛飛,這就是心的浮的相。浮,實際上就是掉舉,掉舉就是妄想多。這個時候,我們應該怎么辦呢?應該要安心向下,就是“下住安心”,“下住安心”可以在丹田 ,也可以在腳的大拇指。但是這些方法都不能常用,比如說把心放在大拇指上,這只是對治心的浮躁那一刻。對治好了,心恢復平靜,還是要把心放在丹田。比如說,系心鼻端,昏沉過去以后,還要把念頭收到丹田來,這樣才是打坐最穩(wěn)妥、最容易入定的方法。這個“不浮不沉 ,不寬不急”,有許多具體的內(nèi)容,我們在修的過程當中,只要記住我們的心“不浮不沉,不寬不急”這樣四個要求, 就可以慢慢地來調(diào)整我們的心態(tài),使在打坐當中逐步地進入定的境界。
另外,在入坐之前,首先要吐三口氣,在吐氣的時候,要觀想身體內(nèi)部所有的濁氣,都隨著我的吐氣而出來。吐三口濁氣以后坐下來 , 練習著把嘴自然地合上, 用鼻孔來呼吸。下坐的時候怎么辦呢?不要猛然把腿放下來,首先要把手心搓熱 ,手心搓熱 以后, 捂住兩眼,大概用幾秒鐘的時間 ,讓自己體內(nèi)的溫度通過瞳孔自然地釋放 。這時,眼睛不要睜開,不要東張西望, 還是在定中一樣,還是這樣(老和尚為大家做捂眼的示范動作), 捂了三次,三次完了, 還是坐著,坐在這 兒,慢慢地把眼睛睜開。眼睛睜開以后,把包腿的東西拿開,腿慢慢地放開, 再用手來自己搓一搓 、揉一揉 ,使這個氣血恢復流通。 特別是年老的人, 不要猛然一下就起來,要 慢慢地起來。年老的人如果在屋里打坐,還是有一個凳子比較好,不能夠直接坐在地板上。直接坐在地板上,起來很費勁,搞得不好,起來摔一跤,那就麻煩了, 所以一定要慢慢地起來。腿要多伸一下,不要在腿還麻痹的時候,就一下子爬起來,會有后果。所有這些都是在調(diào)息、 調(diào)心方面的要求。調(diào)心,還要注意在我們開始入坐的時候,是從粗到細, 比如說身體是活動的,不要一下子收起來;意念是紛飛的 ,要讓妄想慢慢地減少。氣很粗, 從風到喘 ,從喘到氣,從氣到息, 這都是從粗到細,從粗心到細心,這是入坐時的狀態(tài) 。那么,下坐的狀態(tài)呢?是從細到粗,慢慢地、逐步地使這個身心活動起來。打坐也有個時間要求,不能太短,太短沒有效果。開始練習的時候,不妨十五分鐘左右,要練到什么程度呢?練到能夠坐四十五分鐘,那就有效果 ,因為不達到四十五分鐘,整個身體的血液、氣脈根本活動不起來,不管你是定的效果也好,還是健康的效果也好,不到四十五分鐘不可能有效果。這就是所講的時間的第一個要求。時間要求的第二點, 就是每天堅持在同一個時間,比如說早上每天都是七點鐘坐,或者是六點鐘坐,那么每天都在那個時間坐。晚上是八點坐,那么每天晚上都是八點鐘來坐。不要今天五點,明天十點,后天八點,這樣整個人的這個生物鐘就會打亂,生物鐘打亂了,那個效果就差。關于時間的第三個要求,就是不要在子、午時來坐,晚間的十一點到凌晨的一點,這個是子時,這個時間不要坐;中午的十一點到下午的一點,這個時間不要坐,避開午時。子、午時是天地陰陽大交換的時候,人這個小宇宙也要和天地呼應,在這個時間休息最好。時間方面的要求,有這三個方面。
最后一個五事,叫行五法。何謂五法呢?第一法欲、第二精進、第三法念、第四巧慧、第五一心,此五法不缺,功夫日進。所謂法欲者,就是行者在修禪的時候,經(jīng)常要有一種要求,要求什么呢?要求每天有進步,要求從欲界慢慢修欲界定,修欲界的未到地定,然后進入到色界,進入到無色界,有這個要求,就叫做法的欲望。有這個法欲以后,就要精進,天天朝著這個目標努力。我現(xiàn)在是在欲界,我還沒有得到欲界定,我希望能夠得到欲界的定了,然后精進修持,進入到色界,進入到無色界。欲界只有一個欲界定,還有一個未到地定,再往后就是色界有四禪,無色界有四定,都要按著這個次序的要求不斷地來進步,這就叫精進。第三呢,就是要法念,所謂法念者,就是要念欲界不干凈,希望能夠脫離欲界,逐步使我們的定力能夠升到色界。到了色界還有色的質(zhì)礙,還是不得自由自在。要進入到無色界,進入到無色界還有想,要進入到“受想滅”,那就是世間禪定的最高境界,“受想滅”是世間禪定,不是出世間的禪定。第四呢,要有巧慧。巧慧者,就是要自己來辨別欲界與初禪兩者之間,哪個最快樂。欲界的快樂都是有形有象,是暫時的而初禪的快樂,就勝過欲界的快樂,但是初禪的快樂又比不上二禪,二禪的快樂又比不上三禪,如是一個一個地這樣來比較,一直到滅盡定,運用智慧,不斷地舍下定,攀上定,這就叫巧慧。第五,叫一心,比如說,我們一個人要遠行,遠行有一個目的地,要到達這個目的地,首先就要考慮,道路怎么樣,哪個地方走比較方便,哪個地方走比較順利。我們在修行的過程中,也要了解如何從欲界定修到色界的四禪,如何又從色界的四禪,修到無色界的四定,然后從無色界的四定,又如何修到滅盡定,這就叫一心,就是要有這樣一個追求和愿望。
今天所講的這個修習禪定的基本要求,所謂具五緣,訶五欲,棄五蓋,調(diào)五事,行五法,是我們在進入禪定之前,必須預備的二十五個方法、方便。
2006年1月8日講于真際禪林
- 上一篇:重走成佛之路
- 下一篇:佛教的和諧精神—慈悲喜舍
- 凈慧法師:修學佛法的關鍵就是從自身煩惱入手
- 夢參法師:如何修行禪定?修禪定的方法
- 圣嚴法師:禪定是達成智慧最主要的一種過程
- 凈慧法師:世間善法和出世間善法的區(qū)別
- 凈慧法師:成就學問之道的同時要領會其中的真諦!
- 凈慧法師:妄想煩惱不是實在的,不要隨著走!
- 靜波法師:禪定對治散亂的妄想
- 凈界法師:佛教天乘四種禪定之三禪
- 凈慧法師:在禪堂內(nèi)保持精進心與自己的無明煩惱習氣拼搏
- 凈慧法師:同樣一杯茶水也可能有三種不同結(jié)果
- 大安法師:執(zhí)持名號跟禪是有密切關聯(lián)的
- 凈界法師:佛教天乘四種禪定之四禪
- 凈界法師:佛教天乘四種禪定之二禪
- 凈界法師:佛教天乘四種禪定之初禪
- 凈慧法師:怎么理解法從緣起、果從因生?
- 凈界法師:籌量世間快樂跟禪定之樂
- 凈慧法師:佛教傳承的根本問題是什么?
- 凈慧法師:煩惱是什么意思?怎么對治?
- 凈慧法師:為什么禪宗寺院課誦安排早念觀音晚念彌陀?
- 凈慧法師:如何看待命運?怎么掌握?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jīng)》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jīng)》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jīng)》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jīng)》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jīng)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jīng)》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jīng)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jīng)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jīng)》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廣欽和尚: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弘一法師/慶裕:做真實的自己
- 慈莊法師: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覺真法師: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覺真法師: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覺真法師: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覺真法師: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慧廣法師:錯了怎么辦?
- 崇慈法師: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慧廣法師: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本源法師: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如瑞法師: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靜波法師:先告訴為什么要做這件事,別人才真正愿意去做
- 濟群法師:弘揚佛法是每個佛弟子的責任
- 清凈法師:供奉韋馱菩薩和伽藍菩薩消除障緣
- 仁禪法師:五種適合絕大多數(shù)人修的「持名念佛」方法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福慧獲法喜
- 本源法師: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師: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本源法師: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本源法師: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濟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本源法師: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理海法師: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生活故事]也就只是像那么回事
- [佛與人生]妨礙善行,損耗錢財?shù)牧N過失,在家佛教徒要防范
- [漢傳人物問答]學佛最終只是讓自己和眾生解脫嗎?
- [佛化家庭]世間的孝有幾種,子女怎么做才是世間最圓滿的孝道?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佛與人生]放下過去,期待明天,對未來心存一份期望
- [佛學常識]四真道行是什么意思?佛說四圣諦的目的
- [人物故事]濟公是真實存在的嗎?濟顛和尚的神奇?zhèn)髡f
- [禪宗文化]靈隱寺在哪?杭州最早的佛教名剎靈隱寺介紹
- [黑茶]認識黑茶,黑茶的分類與營養(yǎng)功效
- [禪宗思想]禪宗的“不立文字,教外別傳”
- [廣欽和尚]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宗門故事]無上大法難的不是解,而是真
- [普洱茶]小寒喝什么茶?普洱熟茶、黑茶、紅茶
- [佛理禪機]知足不是得少為足
- [生活故事]因為有禪,所以有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