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摩大師《血脈論》淺讀 之三

  達摩大師《血脈論》淺讀 之三

  關(guān)于自心是佛,大師繼續(xù)說道:

  “佛無過患,眾生顛倒,不覺不知自心是佛。若知自心是佛,不應(yīng)心外覓佛。佛不度佛,將心覓佛不識佛。但是外覓佛者,盡是不識自心是佛!

  “自心的本來佛,是沒有任何過失和缺陷的;只是一切眾生,因為顛倒妄想的緣故,而不能夠覺察和知曉,自心就是佛。”

  “如果知道自己的心就是佛的話,就不應(yīng)該,也不會,再向心外面去尋找佛陀了。”

  “佛陀,是不需要再度過苦海成佛的。那些用自己的心去尋找佛陀的人,是想要把自己度化成為佛陀,但是,他們卻根本就不認識佛陀!

  “凡是那些向心外面去尋找佛陀的人,都是因為,他們沒有認識到,自己的心,本來就是佛呀。”

  哎,所謂的“佛無過患”,就是說呢,咱大家的自心之佛,本來是沒有任何過失和缺陷的,本來就是圓滿的呀。哎,有人問了,那么,咱這人世間的一切過失和缺陷,種種的不圓滿,等等,又是從哪里來的呢?

  ——嘿嘿,不從哪里來,是您呀,因為“不覺悟”的緣故,把它們錯認為“過失和缺陷”,錯認為是“不圓滿”的啦。

  其實呢?無論一切事物如何地顯現(xiàn),無論一切因果如何地相續(xù)發(fā)生,它們,當下就是圓滿的。而所謂的“過失和缺陷”呢?本來就是一些正常現(xiàn)象罷了,那里有啥不圓滿呢!如果說,真有啥東西不夠圓滿的話,那么,就只能是咱大家的分別心了。

  一切事物,只是因為思維分別,而被命名為“圓滿”或者“不圓滿”,被命名為“過失”或者“功德”,等等。不過,這并不是事物的本來情形,這些呀,只不過是人們當時心里的感受和想法罷了,實際情形呢?根本就不屬于任何概念。

  ——因此,一切事物的本來狀況,叫做“諸法空相”,叫做“自性空”,也叫做“無我”,還叫做“如幻”,等等,不一而足。

  所謂的“佛不度佛”,是說啊,雖然一切諸佛菩薩,都發(fā)愿要廣度眾生,但是,實際情形是,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并沒有啥眾生需要度過苦海而成佛。因為,所謂的一切眾生,都并非實有。

  就在如幻的生死輪回當中,一切眾生之心性不曾有絲毫的變異,本來是佛。因此,只需要明了本有的佛心,而實無苦?啥,實無佛道可成。

  ——到這里,所謂的“度眾生”,所謂的“成佛”,乃至于所謂的“眾生”與“佛陀”,等等,都成為了方便之說,咱大家呀,切切不可執(zhí)著于名詞名相,而是要體會其中的妙義。

  既然“佛無過患”,既然“佛不度佛”,所以呢,大師說:

  “亦不得將佛禮佛,不得將心念佛。佛不誦經(jīng),佛不持戒,佛不犯戒。佛無持犯,亦不造善惡!

  “因此,不可以忘記了自心之佛,反而用自心之佛,去禮拜外在的佛陀;也不可以忘記了即佛之心,反而用即佛之心,去念外在的佛陀!

  “自心的真佛,不需要誦經(jīng);自心的真佛,不需要持戒,也不會犯戒!

  “自心之佛,本來就沒有持戒和犯戒的問題,也不會造作任何善行和惡行!

  哎,在這里呀,達摩大師并不是反對大家拜佛,而是呢?告訴咱哪,在拜佛的時候,不要忘記了自心之佛;也不是反對大家念佛,而是告訴咱大家,在念佛的時候,不要忘記了自心真佛呀。

  那么,咱大家到底還需不需要拜佛和念佛呢?

  ——嘿嘿,為了度化咱自己的妄想心,不僅僅是拜佛和念佛,乃至于念經(jīng)、持戒與行善,等等八萬四千法門,都是需要的呀。

  ——如果有人,已經(jīng)調(diào)伏了妄想心,已經(jīng)能夠隨時隨地不迷失自心真佛的話,嘿嘿,那就隨緣啦。正所謂:

  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

  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這樣的人啊,真是不可思議!他們的心,已經(jīng)沒有了虛假造作,他們的自心真佛了了現(xiàn)前,不必依賴于念經(jīng),也不屬于持戒與犯戒,更不會拘泥于善行和惡行,他們就是真實的見性成佛之佛呀。

  ——哎,自心真佛,本來超越一切造作的緣故。咱哪,對于它,沒有任何可做的,只需要明了,自明自了,自然解脫。

  所以,關(guān)于如何才能找到佛,如何才是佛,大師說道:

  “若欲覓佛,須是見性,見性即是佛!

  “如果想要尋找佛陀的話,必須要見性,見性就是佛!

  所謂的“見性即是佛”,是說啊,咱大家本來是佛,因為妄想心的緣故而迷失了,也就忘記了。注意,那個迷失的,只是咱的妄想心而已,自心之佛是永遠都不會迷失的。

  所以呢,咱大家只要找到自心之佛,也就是見性,才會明白,哦,原來,千經(jīng)萬論所宣說的,就是它,別無奇特呀。

  ——那時,才會明白,包括自己在內(nèi)的一切眾生,確實是佛。

  ——這是一個天大的秘密,非親見之人,難以宣說。

  可是,如果不見性的話,能夠找到佛嗎?能夠成佛嗎?對此,大師說道:

  “若不見性,念佛、誦經(jīng)、持齋、持戒,亦無益處。念佛得因果,誦經(jīng)得聰明,持戒得生天,布施福報,覓佛終不得也!

  “如果不見性的話,縱然念佛、誦經(jīng)、持齋、持戒,也不會有真實的利益。”

  “因為呀,念佛是善因,自然會得到善果;誦經(jīng)會得到來世的聰明;持戒則來世得以生在天上;布施呢,會得到來世的福報,等等?墒,從這里面尋找佛陀,終究找不到啊!”

  哎,既然達摩大師都這樣說了,那咱是不是就不需要念佛、誦經(jīng)、持齋和持戒了呢?

  ——嘿嘿,不錯,大師強調(diào)的是見性。不過呢?所謂的見性,是需要修行基礎(chǔ)的,而念佛、誦經(jīng)、持齋和持戒,等等,就是見性的修行基礎(chǔ),也是助緣。對于大根器人來說,或許并非必要;而對于咱大家來說呢?則正是見性的必要途徑啊!

  問題在于,咱呀,不應(yīng)當僅僅停留在念佛、誦經(jīng)、持齋和持戒,等等,這些行為上面,而是要在這樣的修行當中,能夠反觀修行的人,反照修行的那顆心,這樣呢,久而久之,自然就會見性了。

  比如說,在念佛的時候,一邊念佛,一邊反照自己那顆念佛的心,找找它在哪里:“哎,這個念佛的,到底是誰呢?”——這呀,就是宗門下參話頭,參“念佛是誰”的來歷了。哎,一旦把這個事兒參透,破了本參,就是初步見性之時。

  再比如說,在念經(jīng)的時候,一邊念經(jīng),一邊聞、思、修,由聽聞佛經(jīng)而進入耳根,由耳根而入心,由心而思維,由思維而明了法義,由明了法義,到心法相應(yīng),而自然會覺悟明了之心,嘿嘿,一樣可以明心見性。因為,那個明了之心,就是達摩大師所說的“即心是佛”之心呀。

  持齋、持戒,等等修行方法也是一樣,善巧運用的話,都是可以見性的。不過呢,對于咱如今的多數(shù)人來說,由于思維分別比較發(fā)達的緣故,念經(jīng)聞思修,就顯得比較適合了。哎,只要能夠安靜地禪坐念經(jīng),放下雜事牽掛,老實地進行聞思修,就比如這部《血脈論》,慢慢地念它千百遍,隨著法義的逐漸深入內(nèi)心,久而久之,雜念自然脫落,見性總歸不難啊。

  ——每每有人說啊,說禪宗見性成佛的修法太高深莫測,缺少下手方便。嘿嘿,這些人呢,沒有好好學習禪宗祖師的開示,他們甚至連《壇經(jīng)》都沒認真學習,哎,就敢胡言亂語,真是無知而可憐啊!

  各位兄弟姐妹,如果您,對于禪宗傳佛心印之妙法有信心,又不知道該如何下手實修的話,請仔細看《壇經(jīng)》第二頁,因為念誦《金剛經(jīng)》,幫助惠能開悟的那位房客,在向惠能大師介紹五祖弘忍大師的時候,說的明白:“大師常勸僧俗,但持《金剛經(jīng)》,即自見性,直了成佛!

  ——哎呀,祖師說得如此清楚,那位房客也信受了,實行了,連住旅店的時候,都在誦經(jīng),所以呢,才有了盧惠能的聽經(jīng)開悟,才有了后來的六祖大師,這就是不折不扣的自他兩利呀。

  ——可是,后來的人們,乃至于現(xiàn)在的人們,為啥就不按照祖師的教導(dǎo),老老實實地去實踐呢!嘿嘿,目睹如此之類的諸多現(xiàn)象,超然無語也。

  修行佛法,與咱小時候上學讀書是不一樣的,那時呢,老師總是告訴咱要改正缺點,乃至于,很多人總是把注意力放在治療自己的陋習方面,包括淫欲習氣、分別煩惱,等等,固然是不錯,不過呢?這樣修行,事倍而功半。

  其實呢,每個人都有缺點,圣人也不例外。圣人之所以成為圣人,不是因為他們沒有缺點,而是因為他們明達心性的緣故啊!所以呢?明智的學佛者,不管自己有多少缺點,也不管自己有多么地不完美,這些,隨它去。嘿嘿,這樣地隨它去呢,恰恰放下了自我執(zhí)著,放棄了自我包裝。

  然后,就專門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特長方面,啥特長呢?咱善于妄想分別呀!哎,那就用它來修行。您不是喜歡胡思亂想嗎,嘿嘿,那就正好念經(jīng)聞思修,哎,讓自己的心,盡情地想,盡情地思維法義,思維地越深入越好。但是,千萬不要脫離開經(jīng)文的指導(dǎo),免得誤入歧途。

  一旦您在經(jīng)文的引導(dǎo)下,到達了極其細密的思維心當中,其實,妄想,反而沒有了,只剩下正念了;妄想都沒有了,那淫欲心呢?更是不見蹤影了。哎,于是啊,正念觀察法義的功夫一成熟,自然就會回歸當下一心,那時,就會明心見性。所以呀,在《楞嚴經(jīng)》第五卷,二十五位圣者自述圓通當中,富樓那尊者就是因為說法而證圣果。哎,尊者說法,咱念經(jīng),一回事兒啊!都屬于聞思修,都動的是嘴,都明白的是心哪。尊者既然說法能夠證果,咱退而求其次,念經(jīng)開悟自性,有何不可呢!

  如果自己修行了很久,功夫已經(jīng)很深入了,自己感覺,心和法已經(jīng)能夠相應(yīng),卻似乎總是隔著一層窗戶紙,而不能夠明了心性的話,該咋辦呢?大師說道:

  “若自己不明了,須參善知識,了卻生死根本。若不見性,即不名善知識!

  “如果自己總是不能夠明了心性的話,就必須向善知識參學,接受善知識的教導(dǎo),而了結(jié)內(nèi)心當中的無明攀緣——它就是生死輪回的根本!

  “如果尚未見性的話,就不能叫做善知識!

  哎,正所謂“欲知山前路,須問過來人”。對于普通人來說,想要明了自己從未明了過的自性,確有其難處。難在哪里呢?嘿嘿,就難在不知道自性啥樣子呀!

  其實,自性也罷,心性也罷,當下的心也罷,“即心是佛”之心也罷,離咱每一個人絲毫都不遙遠,就在每一個當下,無人不見,只是,少人能識而已呀。

  ——嘿嘿,您哪,隨時都可以見到自性,卻從來就不認識它,這真是不可思議,也令人匪夷所思啊!慧思禪師說得好:

  “道源不遠,性海非遙;但向己求,莫從他覓;覓即不得,得亦非真”。

  哎,思大師把咱的毛病說得再清楚不過了,咱大家呀,沒有能夠放下心中最后的那一點兒無明攀緣,也就是虛妄的尋覓之心,它就是咱生死輪回的根本。

  所以呢,達摩大師告訴咱要向善知識參學,哎,善知識是見性的過來人,所以呀,通常,他可以觀察到,您最后的那點兒執(zhí)著在哪里。不過呢?就算善知識很慈悲,指出了您的執(zhí)著所在,可是,您卻不一定能夠明白,不一定能夠聽懂,因為,語言的作用是很有限的,對于無形無相的心性來說,語言,還是太粗略了一些。

  另外呢,如果您和某位善知識的緣分不夠深,通常,也無法獲得法益。哎,這就好比一個電路,所有的元器件都安裝好了,只等著合上開關(guān),就可以工作了。結(jié)果呢?您把開關(guān)一合,咦——咋沒反應(yīng)呢?

  ——嘿嘿,因為呀,開關(guān)生銹了,電阻太大啦!

  咱和善知識的緣分,或者說,您對于善知識的信心,也是如此。哎,緣分深,信心大,那么,就如同電路開關(guān)的電阻小,電流通暢一樣,自然就會有效果。反之呢?緣分淺,信心不足,就算是得到了善知識的指點,嘿嘿,您也不會接受,也難以明白呀!

  啥樣的人,才是善知識呢?哎,如達摩大師所說,只有明心見性的人,才叫做善知識。有人說啦,哎呀,不是說,具足正知正見,就叫做善知識嗎?

  ——嘿嘿,沒錯。不過呢,嚴格說來,如果不見性,就不會具足正知正見。哎,如果不見空性,就不會具足聲聞乘的正知正見;如果不見佛性,就不會具足菩薩乘,乃至于佛乘的正知正見呀!

  見性,就如同夜行人迎來了黎明時分,前途后徑,一目了然。所以呢,見性,也可以叫做見道,明見菩提之路,明見成佛大道啊。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