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等大集賢護經(jīng)》講記 大方等大集賢護分受持品第五
大方等大集賢護分受持品第五
對于任何一個教法,若不依經(jīng)典來修持,來實踐,來觀察,我們就無所依從,尤其是世尊滅后,經(jīng)典是我們所依的唯一法寶來源,雖有其他善知識設(shè)教,亦不離經(jīng)典,若不如是,非世尊印可,非世尊直接宣化,多有不可信處,所以,經(jīng)典是我等依護啊,我等行法之依護,我等成就出離沉淪之依護。在此,我們來看“受持品”何以宣化。
爾時世尊。復(fù)告賢護菩薩言。賢護。此眾有人。今在我前。親聞我說如是三昧。于我滅后。其所生處。還復(fù)得聞是三昧寶。雖聞不信。誹謗毀呰。遠離善友。隨逐惡人。賢護。復(fù)有一人。于善人所。聞是三昧。深妙經(jīng)典。尚不生信。不以為實。不能開解。況惡人處聞是經(jīng)典。寧能生信而復(fù)開解。何以故。賢護。諸佛如來。所言難信。諸佛世尊。智慧難知故。賢護。若當成就如是三昧。然后乃能于當來世。與諸眾生。增長佛法。
世尊在此處作了一個授記說。我等能在佛滅度三千年之后,在此讀誦、學(xué)習(xí)《般舟三昧經(jīng)》,乃至實踐般舟一法,實是世尊威德加持、我等宿世善根所顯,切莫對世尊這個授記作泛泛之解,也不要作其他妄自推斷,但看善根的成熟及利益能否現(xiàn)前,這甚為重要!世尊授如是記,為我等作增上方便,因為只有這樣的三昧力才能真正得力于世間,真正饒益我們這個世間的世俗有情。在這個世間,多有學(xué)佛者,若在家、若出家,欲利益有情而不得力,何以故呢?無有三昧力故,無有智慧力、慈悲力故。
三昧力,是佛法得力世間的真實功德,所謂“人天之中,莫過于定力所攝”,即是說此自止之力能令人天得以安樂。十方九界有情各有所進趣,人趣于擇取最為方便,是擇取廣大的一類生命,此類生命記憶超常,為許多其他生命所不及,因此其擇取就特別廣大,當發(fā)心修習(xí)菩提心時,于法則之擇取就甚為方便。若以定力相攝,人類得大安樂,遠離擇取徘徊之苦,此苦是我們?nèi)祟愖畲蟮淖晕覔p耗,往往一時若定若不定,若做若不做,若得若失,若是若非,若凡若圣……總在此處徘徊擇取,有的人一生就浪費于此,無有一事能真正地決定下來,所以患得患失啊。天亦復(fù)如是,諸天多耽擱于五欲之樂,沉醉于五欲,滿足于五欲,而不能自拔,若有大定力、通力者,能以其善巧攝化天類、令其向往,何以故呢?此定力光明遠超諸天之光明。諸天皆有自身光明之相,不假于日月之光,不象人類有情需以燈光、日月之光借助而行、做諸事業(yè),天類則不需,若是有禪定善巧、三昧善巧者,可以用大光來照射此類有情,令其進趣,所以說,諸有禪定者,大光威耀,照耀三千,諸天之類,亦來歸順。故行持般舟三昧者能利世間,若人、天能利,則于其他道的有情,決定能以善巧回施真實功德利益,如修羅道,喜于爭斗,心生嫉妒,無有安穩(wěn),若有諸三昧功德力,則能令其得安穩(wěn)樂,遠離爭斗、嫉妒之苦,那真是很苦的;又如對三惡道有情,亦復(fù)如是。對此我們是很容易觀察到的。
復(fù)次賢護。有諸菩薩摩訶薩。若在家。若出家。聞此三昧。不怖不驚。不悔不退。不謗不毀。聞已隨喜。生信敬心。決定真實。無復(fù)疑惘。讀誦受持。思惟義趣。
例如我們現(xiàn)在的安居中,有諸多善知識喜于讀誦,但也有諸多菩薩不喜讀誦,讀誦尚不愿意,怎么能行持這個法則呢?這是我們的善根尚被疑惘所蒙蔽啊,疑惘中多生惡緣,于善法不能信心守護,不喜此法,多于放逸心中行諸事業(yè),所以失此摩尼寶,大家可以善自觀察自心,不作其他評判,這樣最為方便。
我以前在其他寺院中,經(jīng)常問出家?guī)煾?“你喜于念誦,還是喜于念佛,還是諸種禪法的修持,或是喜于做諸事業(yè)呢”?百分之九十的人喜歡做諸事業(yè),但事業(yè)散漫,隨心所欲,多彰顯習(xí)氣啊,也即在自己的習(xí)氣中多得安樂,可以縱容自己的欲樂,滿足自己的愿望,隨自己的心欲行諸事,所以于諸三昧不喜,于念佛不喜,于常住的功課不喜,而多喜福德,勤于雜務(wù)。這是現(xiàn)在特別突出的一個現(xiàn)象,百分之九十實在是不喜于實踐法則,多喜于放逸自心啊,只要是有事業(yè),就對讀誦啊、行持法則啊,不屑一顧了,以事業(yè)為重、為大。諸事業(yè)亦需人做,那念誦、行法,誰來護持呢?若我們真是護持三寶而來行諸事業(yè),心不放逸故,亦得不可思議的利益,但如果是為了放逸自心而行諸事業(yè),那我們要善觀察自心罷了,即自心何以舉心動念?要自知自明啊。
賢護。如是等人。世尊悉見悉知悉識也。
此語不可思議!此加持力不可思議!多有眾生,若在家學(xué)佛經(jīng)典,若出家數(shù)年,不得佛法利益,滯留于抵觸,多生驕慢,不能增上善根。何以故呢?不受諸佛加被故,拒絕善根增長故,有的人直接就否定三寶之加持,自以驕慢修持為增上,即自大、自詡啊。沒有三寶的加持,即使曠劫的修持,猶如頑石,不能增長善根,哺育不了真正的生命。其實,從我們初發(fā)心修持,一直到成等正覺之時,皆離不開佛、法、僧三寶的加持,若是離開,此人何以成就呢?不過是自慢、自詡的成就罷了。在我們漢地,多有人以“自性本來具足”自詡,而不知三寶加持之增長善根的真實功德所在,所以于諸佛如來曠劫修持的大善根威德多有疑悔,于自慢邪心邪見多受其害,雖有多年相似學(xué)法,不能增諸善根,很令人惋惜!
賢護。諸佛世尊。云何見斯諸善男子及善女人。復(fù)云何知。又云何識。賢護。若能讀誦受持思念此三昧門。如是之人。終不為惡。
世尊在此直接提示:多讀誦思維這樣的經(jīng)典、行持這樣的法則的人,依教而行,終不為惡。
不破凈戒。不壞正信。不入邪聚。
在世間,世尊把有情類看作“三類聚”:三圣道者,聲聞、緣覺、菩薩之類,是所謂的正定之聚;三善道之諸善惡有情,尚未抉擇,業(yè)相徘徊,處于不定聚,如我們凡夫有情,多是不定聚;又諸邪見有情,必墮惡道,故三惡道有情為“邪定聚”,邪定者,其邪惡事業(yè)已經(jīng)成就,在種種苦難之中不能自拔。
賢護。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等。必定深信。成就思惟。能分別成就思惟。于是法中。具足信心。常能讀誦。攝持是法。賢護。當知是人。決不求少功德。亦不種少善根。
不貪圖于聲聞、緣覺之成,不貪圖世間之樂,即不為“少善根”。
賢護。是善男子善女人。凡所生處或乏資需。然諸善根。廣大不少。
雖表現(xiàn)出有所匱乏,實質(zhì)所現(xiàn)“廣大不少”。
賢護。是故斯諸善男子善女人。已于過去諸如來所。修行供養(yǎng)。種諸善根。
我們完全可以成熟自身宿世之善根,來行持此法,若是埋沒宿世善根、荒廢宿世善根,得遇這樣的法則,則不生喜樂,多生疑謗。
于般舟一法的行持,我們要善觀察自心,善觀察周邊有緣,如佛經(jīng)典中所說,世人的善根狀態(tài)、成熟狀態(tài)、所守護的業(yè)相,十分清晰。
賢護當知。此輩非于一如來所。修行供養(yǎng)。種諸善根也。亦非于二三四五乃至十如來所。種諸善根也。亦非于百千億數(shù)諸如來所。種諸善根也。賢護。當知此諸善男子善女人。已于過百千數(shù)無量無邊諸如來所。修行供養(yǎng)。種諸善根。方得聞此念佛現(xiàn)前三昧。
此授記,是不可思議的加持、提攜、推動的大功德力!若是信順者,咸得成無上道,于無上道得成助緣方便,于心智發(fā)心得成助緣方便,此方便是佛所授記故,具大威德,具大力。若不相信此處,就會丟失這種大善巧功德。
聞已生信。心開意解。即以為實。無復(fù)疑惘。既獲聞已。樂欲書寫讀誦受持。乃至為他廣宣是義。
若以為實,其人必當守護行持。若不以為實,則疑惘必定生起。所以,在貪、嗔、癡、慢、疑、不正見中,疑根深重者于法不能抉擇,于法不能深入,于法不能行持。我們現(xiàn)前大眾深觀自心,若不是為名聞利養(yǎng),不是為慢心,不是嫉妒好強心來行持守護這樣的法則,此人甚為不可思議,此心甚是不可思議,皆為諸佛所知、所見。如果我們是因為慢心、嫉妒心、名聞利養(yǎng)心、好事心來修持此法,那與佛法也不相應(yīng)。
諸位善知識,一定要善于觀察自心,不要草率地認許。有人說,我也行此法,為何不得大利呢?你看看自己是不是以名聞心、利養(yǎng)心、嫉妒心、慢心來修此法則的。修這樣的法,的確應(yīng)該矯換發(fā)心,如實信解,真實修持,則能出離三界,廣利人天,若不如是,則陷入自己狹隘的慢心、名利心中。我現(xiàn)在經(jīng)常會遇到居士這么說,哎呀,我走這個般舟,回家就是多富多貴,就少有障礙了,就可以在世俗中更好地生活了。這就同世尊前面所到講的,拿一顆摩尼寶來貿(mào)一頭牛一樣,而這樣的有情甚多,雖然他起碼于此法則結(jié)了一個善緣,但于無上道究竟利益何時能現(xiàn)呢?這真是一個問號。
何以故。賢護。斯諸善男子善女人。往昔已于諸如來前。聞是三昧。讀誦受持。以是義故。如來滅后。于最末世五百年終。法欲滅時。法將壞時。還當?shù)寐勅缡侨。聞即生信。無有驚疑。不退不沒。生大歡喜。遍滿身心。
世尊在許多經(jīng)典中,都有“喜悅遍滿身心”這樣的說法,若人一生一世,或是多生多世勤苦地守護善根、供養(yǎng)于諸佛如來、發(fā)菩提心,乃至聞此三昧教言又生大歡喜,此喜悅感遍滿于身心世界,則其人很容易與三昧相應(yīng)。又有諸眾生,聞貪、嗔、癡、慢、疑、邪見之法則而心生歡喜,又有諸寺院之好事有情,以出諸惡事、惡緣而歡喜踴躍,這就是所謂的“根性不一”啊,有的人聞法生喜、聞教歡喜,善根成熟故;有的則是聞惡性因緣而生喜,或人天悲哀之時,他也會歡喜的,為什么呢?惡性成熟啊。
讀誦受持。思惟其義。為他解說。乃至一日一夜。行是三昧。
我們現(xiàn)在為什么要提倡一日一夜般舟行法呢?當然有許多人對此否定,比如我以前到一些寺院,即使較大的一些寺院,也有否定的,甚至一些很有名望的善知識們,也是開口就把這個法給否認了。那么世尊為什么反復(fù)宣化這個法的重要性,以及實踐的重要性呢?就是為了成熟我們的善根。尤其在末世之中,諸眾生善根薄少,于諸三昧法則所習(xí)者甚少,于諸通力修持者更少,少之又少,如地藏王《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所宣化,末世之中,諸眾生于諸通力善巧無有識者,無有習(xí)者,而多喜于言說,多墮于事相,勤苦于事相,而不能深入法則,不得佛法真正利益。
賢護。若復(fù)有人聞此三昧。無有驚怖。亦不退沒。不生謗毀。聞已隨喜。即以為實。思惟分別。心開意解。
隨喜之功德不可思議!因為善根福德因緣有成熟、不成熟、相應(yīng)、不相應(yīng),你不行持這個法則,完全是可以的,但一定不能詆毀、阻止他人行持法則,這樣的過失是無量無邊的,因為蔽塞人的涅槃之道與逼人入于惡趣是一樣的過失。因為過失深重,所以諸位善知識一定要善觀察、思維,切莫丟失佛法的大利,因輕信慢心而謗疑佛法、毀于勝教。舍法、謗法之罪,其過甚大!我們不行法,不要阻礙于他人,更不能障礙、破壞他人行法之因緣!諸位善知識,這看著容易,實際我們在此處還是要很小心謹慎地觀察自己的舉心動念的。有的人一生可能就有唯一的一次行法愿望,久久地積聚自己的善根資糧,受到阻礙后,一次打擊,終生難行啊。我們作為佛法的實踐者、守護者,有福德因緣成就他人道業(yè),其善根不可思議,但若是毀滅一個人的善根、行法機制,其惡業(yè)又何以描述呢?
諸位善知識,我們不得不思維,不得不觀察!出家也好,在家也好,諸事業(yè)時時可以做、處處可以做,其實我們生生世世都在事業(yè)中,這些事業(yè)中有惡事業(yè)、善事業(yè),也有所謂的無漏之事業(yè);有利益世間、增益世間之事業(yè),的確也有放逸無度、縱欲之事業(yè);有罪惡、輪回之事業(yè),也有毀滅佛法、誹謗三寶之事業(yè),究竟我們在做什么事業(yè)呢?善自如實地透視自心,觸摸自己心靈深處的那個發(fā)心,是最為重要!
但能為他暫時稱善。所獲福聚。尚不可量。況能讀誦受持。勤思而行。為他廣說。至一日夜。
不生謗疑,此人善根不可思議,若能為人言說,其人必然于諸佛功德有贊嘆、隨喜之心智。
賢護當知。是善男子善女人。因是事故。即便獲得。過于無量阿僧祇大功德聚。遂得住于不退轉(zhuǎn)地。隨所愿欲。如意即成。
這是贊佛法不可思議功德,即隨喜之功德而顯現(xiàn)的不可思議之利益。在十大愿王修持中,有隨喜功德之修持,不謗于他緣,隨喜于修持,這樣的人多得增上善根,如大家在寺院中有種種發(fā)心,因緣不一,但此隨喜之心,切不可泯滅,謗法之心,切不可生起。有的人一念“猛利”心,就會生起謗疑,所謂“猛利”,就是自大、自慢、自認為,這樣的心一生起,就會誹謗于法則,這是過激心智。
般舟一法,實在是最容易受人疑謗的法,因為多有行者不能于三昧迅速親證故,或雖有相似善根但不能延續(xù)守護故,多令不行法有情生起疑惑。我做過對比,如在有些地方,大家比較勤苦、嚴謹?shù)厥刈o、相續(xù)地實踐此法則,有人以調(diào)柔的心、隨喜的心、贊嘆的心去守護、供養(yǎng)別人的行法,這樣周邊人也會于此法生起愛樂、向往、喜悅的,而另有有情之行法令人疑謗、詆毀,何以故呢?在推廣、實踐這個法則的過程中,多生疑慮、游移之心,多在名利心的推動下來傳播、實施此法則,故令眾生疑慮。對此一定要細致地觀察。
釋迦牟尼世尊授記其所傳之法有一萬兩千年的法運,在末法萬年之后,其教法就滅盡,以待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后彌勒佛世尊降世來廣弘傳法。此授記即是說人的善根在減劫中逐漸消亡的過程。正法之際,諸眾生善根成熟,聞法即證道。我們現(xiàn)在已經(jīng)步入了萬年之末法中,也就是后五百歲中,即正法末季,有情善根薄少、善根敗壞故,多生驕慢與邪見。所謂邪見者,自染于法、自執(zhí)于法、自詡于法,而墮于邪見。但由于是正法末季,世尊的正法依然流傳于世間,善根成熟者亦得究竟利益,只是多有有情因善根薄少故,使法流失于當下,故稱“正法末季”。末者,就是因為多有眾生疑謗于法則,生于驕慢,于經(jīng)教不信,于法無有實踐,或多依附于佛法,行相似佛法,實是外道心智。世尊授記這個時代的佛教中,依附生存者甚廣、甚多,更有波旬與其弟子發(fā)罪惡誓愿,許多外道都依附在佛教之中,我們看世間事就知道了。因此我們出家眾實應(yīng)該警覺,若不是佛弟子,不在釋迦佛教法下守護誓愿、相續(xù)佛法者,必是波旬之子啊。何以擇取呢?實際全在你心念善根的意向,
一般經(jīng)典中的授記,是世尊以因緣法所觀察,當然這不是定法,因為一切眾生的善根也是不定的。有的有情發(fā)一念猛利的菩提心智,就能掙脫多生多劫的生死困惑,如釋迦牟尼佛在因地,得見弗沙佛世尊光明相好,單舉其足,七日贊頌“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我今皆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隨喜贊嘆佛之功德,無有疲厭,以此精勤功德故,逾越九劫,先于彌勒成佛。
彌勒世尊一步一個腳印走得很穩(wěn),在人壽八萬四千歲,福德聚集之時、善根成熟之時,降生于世,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示現(xiàn)大威德。而釋迦牟尼世尊多有委屈,雖然成佛,很多委屈,人壽百歲故。人生短暫,福德薄少,甚可憐憫啊,十方世界都不屑一顧我等眾生,僅僅看一眼的時間,我等都滅掉了,無法惠顧于我等。所以,若我們再不精勤于法則,再用慢心浪費自己的生命,實在是可惜,因為曠劫難遇啊!人壽百歲,有釋迦世尊在此濁惡世界宣化,我等能有福德聽聞這樣的教言,尤其在釋迦佛教法之末季,那就更難了!此甚深教言,令我等得不退轉(zhuǎn)啊,十分不易!雖有諸多行法,但若要于一生得不退者,十分難。所謂“不退”,是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八地菩薩才有此功德,而此真正念佛人,真正隨順、向往念佛三昧修持的人,一生可以得不退轉(zhuǎn),實際與“即身成就”是同義異說罷了,因為三種不退就是成佛之功德啊,稱為阿鞞跋致。以現(xiàn)在人的信念、意樂與愿望,若要得一生不退轉(zhuǎn),不行念佛一法,十分難得。多有世人疑惑于法則之外,徘徊于自己的業(yè)流之中,十方諸佛都在哀憫這類有情,如果沒有遇到法則也就罷了,若遇法則,而遮止自心,蒙蔽法則,或遮止他人,這樣的過患就十分大了。在此作一個提示。
世尊對五五百年各有授記,到末法一萬年中,人修持甚難,為什么難呢?白法掩沒,斗爭堅固,自慢自詡故。這就是我們這個時代的風(fēng)氣,但這里是泛說,多有愚癡眾生強化自我,以為這就是自我了,把這個東西認許為自己了,那就是確定自己是末法末季的、確定了自己的心智,如果這樣,修法就太難了!是的,我們生活在這個末季時代,但怎么樣來認取這個法則,全看發(fā)心!我們是隨波逐流、混日子,還是不然,各自審觀。
“遂得住于不退轉(zhuǎn)地”,此“不退轉(zhuǎn)”,實是八地菩薩所攝。我們一般說有兩種求阿鞞跋致善巧,一者自己修持,于身報中斷除見思二惑,證得阿羅漢果,得以不退轉(zhuǎn),何以故?無退轉(zhuǎn)之機,住于應(yīng)供之位;再者就是在菩薩道中,隨順佛愿,隨順佛力,習(xí)以凈土教言,安住佛力攝化之載負,依佛力之住持,佛力無退轉(zhuǎn)故,令眾生進趣無上菩提,而無有退轉(zhuǎn),此即所謂凈土法門易行之道。當然也有菩薩自力行法,如《因果經(jīng)》所宣化,菩薩于三大阿僧祗劫中勤苦修持,行持不舍,無有迷失,一樣可以得三不退轉(zhuǎn),這是三大阿僧祗劫勤苦熏修的結(jié)果。
賢護。其事雖爾。我今為汝更宣譬喻。明顯此義也。復(fù)次賢護。譬如有人。取此三千大千世界一切大地。盡末為塵。復(fù)取一切草木枝葉。不問大小皆為微塵。彼人爾時。于彼塵聚。取一微塵。破壞分析。還令得作爾許微塵。然后復(fù)取彼一切塵。次第分析。皆令等彼初微塵數(shù)。賢護。于意云何。是微塵數(shù)?芍^多不。賢護答曰。甚多世尊。佛言賢護。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取前爾許微塵數(shù)佛剎。盛滿眾寶。持用布施。賢護。于意云何。彼善男子善女人。所獲福聚。復(fù)為多不。賢護報曰。甚多世尊。然彼善男子善女人。因是事故。獲得過彼無量無邊阿僧祇福聚。佛復(fù)告言。賢護。吾更語汝。如彼善男子善女人。以爾許塵數(shù)佛剎。盛滿七寶。持用布施。獲如斯福。復(fù)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此念佛現(xiàn)前三昧。暫生隨喜。信心分別。以為真實。心開意解。讀誦受持。乃至?xí)簳r為他解說。是善男子善女人。所獲福聚。勝前施福。無量無邊。非可稱算。非可校計。非可思量。賢護。如是善男子善女人。聞此三昧。生隨喜心。乃至?xí)簳r為他解說。尚獲無量無邊福聚。何況是善男子善女人。于此三昧修多羅中。如聞而信。如信而受。如受而說。如說而行也。
佛是真實語者、如實語言者、不異語者。多有善根薄少之有情于世尊教言不生喜悅,于自己的妄想揣度生真實想,所以不得善根,不得福德,不得成熟自身,為什么呢?不隨順佛教故,不隨順佛導(dǎo)故,不隨順佛語故,這真是到寶山而空手歸啊,無所取用。大乘經(jīng)典流傳廣泛,實際是如來寶藏,亦是心智寶藏,即是一切眾生如來藏性心智之開顯,若打開此經(jīng)典,歡喜踴躍守護實踐,那就是自身如來藏性的打開與成熟啊,此處你若是疑悔、輕慢、不以為然,那善根當下就散壞。
何處能成熟善根呢?諸位善知識應(yīng)善觀察,善思維。在我們漢地,有一個特別不正常的現(xiàn)象,即放輕經(jīng)典,放輕世尊之說,對世尊所說言教多不生正信,不能愛樂守護,而不屑一顧,視經(jīng)典不為珍寶,結(jié)果于如來所說珍寶之教聞若未聞、視若未讀。真不知這是何因緣?若說善根不成熟,又何以得遇呢?希望諸位善知識鼓勵自身成熟善根,鼓勵自身放下己見,鼓勵自身愛樂佛法僧三寶,若愛樂三寶,你對經(jīng)典一定會生起珍寶想、難遇想、聞而勤習(xí)想,這實在是應(yīng)該主動來引發(fā)的。
爾時世尊。為重明斯義。以偈頌曰
若以三千大千界盛滿七寶用行檀
我說彼福雖為多不如聞經(jīng)少功德
“檀”,就是檀波羅蜜,布施之意。以充滿大千世界微塵數(shù)的七寶來供養(yǎng),不如人聞經(jīng)之功德,佛如是誠實言,我等若善根不成熟,不能生信,多有疑惑,乃至聞若未聞。有人聞法真是毛骨悚然,何以故?善根成熟,慶幸得見故,也就是引起了重視。為什么我們聞法不能生喜呢?多是世俗心熏染啊,以自己的知見蒙蔽自心,拒絕法之滋潤,故不能滋養(yǎng)我等福德干枯之心。
菩薩為求多福聚信解讀誦復(fù)思惟
即聞到這樣的法則,應(yīng)該“讀誦復(fù)思維”,這是激勵與加持,引導(dǎo)我們進趣大善根福德因緣。實際上,世尊真是用了一切法,用了一切善巧,用了一切真實語,來導(dǎo)引我等走出自我。
解說修行念三昧斯所獲福過于彼
末三千界盡為塵復(fù)分一塵等前數(shù)
盡取如是諸塵剎盛滿珍寶以行檀
諸佛所贊三昧經(jīng)單以一偈為他說
我言斯人獲功德超彼檀福不可量
若復(fù)為他具足說下至一構(gòu)牛乳間
思惟增廣諸善根何況長遠無量福
一切眾生盡作佛凈慧終竟證彼如
“一切眾生盡作佛。凈慧終竟證彼如”,如此法則是“十方諸佛悉皆現(xiàn)前立”三昧,一切眾生于此因緣若能相應(yīng),則“一切眾生盡作佛”,為什么能有這樣的大福德因緣呢?實是此法不可思議廣大教義的內(nèi)涵所在。
假于億數(shù)多劫中說斯偈福不可盡
如釋迦世尊因地說一偈“天上天下無如佛”,而先九劫于彌勒成佛,這樣的案例即是發(fā)心勇猛所能成就之菩提,F(xiàn)在這個末世之中,發(fā)心勇猛者甚為稀少啊,我剛出家的時候,遇到晝夜不休息的出家人十分多,大家認為進趣于佛法是很自然的事,是自己的本分事,作為出家人,專門就要去修道,去證三昧、證菩提、證通力、證善巧,這是其專業(yè),是很自然的事情,逐漸到后來,看到很多出家?guī)煾负孟笮蟹ㄊ墙o別人行的,學(xué)佛是給別人學(xué)的,短短幾年中,差異就很大。一代一代人的修持,差異是很大的,所以過去的人調(diào)柔啊。以前我在一些寺院遇到一些老菩薩,他們都是通宵拜佛,而白天不論功課也好、出坡也好、為寺院服務(wù)也好,全都隨眾,吃的也都是一餐,他們很自然地勤苦耕作著,很歡喜也很平淡地守護這個事情,視其為本分。我們現(xiàn)在呢?稍行修法,慢心生起;稍有作為,自大生起;所以不能于法深入,迅速就遇到阻礙了!
不知道這個時代為什么變化這么急劇?對法則的愛樂發(fā)心的急劇變化,實在讓人不能接受。于法的勇猛越來越薄少,于自大、自我身份的認許卻十分猛利,也就是說想改變自己的身份、成個什么的心十分猛利。以前,十年、八年的沙彌很多,他們的確于法很用功,于自己的道業(yè)如何十分在意,而于改變自己的身份則不認為是自己的期望,那是師長、道友所督促的東西了。這個時代呢?于自己的身份十分在意,于自己的道業(yè)不屑一顧,這是最震撼人的地方了。身份再怎么改變,如果沒有實質(zhì),又有什么意義呢?虛設(shè)而已,就象泡沫經(jīng)濟一樣,吹得再大,還是要落實的。
還是希望大家真正在法則的實踐上,在親證上,一定要努力,勤奮地努力!在其他方面可以放放松,不必去過份地用力,尤其在身份的改變上,我勸諸位不要在上面努力,這種努力實在就同社會上的人一樣:甲買了一套別墅,乙買了一臺車子,后面的人就開始攀比,即使我貸款也要買臺車子,也要買房子,要跟人比!在修持善根不成熟的情況下,你要身份就是借貸,是要背上大包袱的,因為你的善根不能如實,不能成熟故。很多人就在此處被壓垮了、沖擊掉了,三年、五年不能恢復(fù)。為什么提出這個呢?我感覺大家學(xué)佛要如實地自知,切莫浮夸,浮夸過來,自己還要返回來重新耕作、重新實踐,還是得回頭做,何以故呢?你往前面奔,而后面一片荒蕪,沒有實在的。
此處大家一定要注意。世尊一偈之福是不可盡的,釋迦佛的確在這個地方做過實踐,我等若不深思自己的發(fā)心,而在業(yè)相上染著,就多走彎路啊!
其間彼佛皆滅已多億數(shù)劫常廣宣
終亦不盡彼福邊緣此深經(jīng)四句偈
一切所有諸世界四方上下及四維
滿中眾寶持與他為求勝福奉諸佛
彼諸功德難可量稱計與諸世界等
其有聞受是三昧善能宣說福過前
若人于此無遲疑其于諸法亦明了
彼則永絕諸惡趣能入勝寂三昧禪
世尊在此經(jīng)典中,一直在告訴我們這個法則是一生不退之教言,是陀羅尼教,所以能了明諸法,總持一切善巧,所以能永絕諸惡趣,能入勝寂三昧禪。
彼若常能供養(yǎng)我必受多福不思議
增長多聞證菩提由思諸佛所贊定
今我語汝誠實言當念精進莫放逸
對于現(xiàn)在這個世間的放逸,我們大家可以如實地思觀。我們這個時代的人善于行放逸,精進心智稀少啊,往往只要有機會,就多想行放逸。
一心歡欣發(fā)勇猛自然速證彼菩提
彼為供養(yǎng)百數(shù)佛乃能受是三摩提
世尊還是在給我們授記。于此法則若證得三昧,稱為“三摩波提受持者”。三昧、三昧功德安住,是為“三摩提”。三摩波提,即成就真實安住者,無用功善巧成就,具足一切三昧,不假用功。這里是進趣之說。
假于后世恐怖時自當速證微妙定
若有見我與比丘及汝大士賢護等
如是菩薩樂多聞決定當?shù)么巳?/p>
若得聞此圣三昧為他解釋或書寫
世尊對此三昧力,用寶三昧、圣三昧等數(shù)數(shù)稱贊,不是虛假之說,也不是過量之說,實是相應(yīng)、如實之贊嘆。
是陀羅尼世尊嘆能證一切佛菩提
般舟一法,即“十方諸佛悉皆現(xiàn)前”三昧的修持,具一切法,具一切威德,何以故呢?見一切諸佛,則具一切善根、具一切法,因為一切法是一切諸佛所具、一切諸佛所總持、一切諸佛所傳達故,因此見一切諸佛,就能成就一切法,故說入陀羅尼門,這是真實言、誠實語,不是虛設(shè)。多有于法徘徊者,遇此法應(yīng)生信,應(yīng)守護,應(yīng)實踐。
“能證一切佛菩提”,因為是“十方諸佛悉皆現(xiàn)前”三昧故,這樣的大威德法則,我們此生此世能聽聞,福德已經(jīng)是不可思議,為諸佛所贊嘆。若能聞得、信得、受得,福德不可思議,若我們能實踐成就,那是什么樣的功德呢?我們每個有情應(yīng)該如實地審視,切莫輕易帶過!因為聞到這樣的法是甚難的,我們大家現(xiàn)在能見能聞,的確是善根的成熟,若法寶現(xiàn)前,你不能依從,那你依從的一定是自己的妄想!
過去人得一個法本甚難啊,我們都知道,世尊為半句偈而舍身,若是將此當成笑話,我們就會對法生不起絲毫的尊重,拿著法寶卻視若糞土了。我們都知道,有三藏法師到了天臺,對智者大師說:“你寫的《摩訶止觀》與《楞嚴經(jīng)》甚為相應(yīng)啊”,智者大師說:“真有如此經(jīng)典嗎”?三藏法師說:“有,其名者,《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于是智者大師就設(shè)拜經(jīng)臺,向于西方,十八年禮拜,欲見此經(jīng),而未見啊。我們現(xiàn)在哪一家沒有《楞嚴經(jīng)》?但又有幾人珍惜、愛惜它呢?我們現(xiàn)在讀到的經(jīng)典,過去先賢為了讀到而千山萬水去西方取經(jīng),百去返者一二人啊!我們真是重法嗎?諸位善知識,你真正重你的因緣嗎?重,就是自重啊;尊,就是自尊啊;輕者,是自輕啊;慢者,是自欺啊。還是希望我們從心靈深處喚醒自己的覺悟,喚醒自己對法的愛樂,切莫草草地浪費自己的生命,日復(fù)一日地墮落下去、放逸下去!末世之人啊,遇法甚難!誰來扶助你?誰來成就你啊?
若人善思此三昧一切諸佛咸共稱
當?shù)梅N姓及多聞諸佛次第而演說
“得種姓”者,就是入如來種性,住佛法不退轉(zhuǎn)地,不論是位不退轉(zhuǎn)、行不退轉(zhuǎn),或是念不退轉(zhuǎn),此三不退轉(zhuǎn),唯阿鞞跋致所守護,唯念佛者所成就。
這一品給我們宣化“受持分”,唯因思維、正信而能受持,我們?nèi)粽湎Х▽?一定能如實地受持;若不珍惜于此,猶如踏土而過,此法不能載負你。所以,諸位善知識,我們能遇此法寶,應(yīng)當珍惜,應(yīng)當愛樂,應(yīng)當守護,應(yīng)當實踐!
- 學(xué)佛心智 學(xué)佛誓愿
- 心力就越來越弱,好像活著也沒多大意思了怎么辦?
- 在學(xué)佛還去愛憎就慘了
- 本凈是對善知識最大的禮敬
- 聞凈土教法即是不退之因緣
- 一顆真實的心——心念無諍
- 隨順得入,成就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
- 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 如何勸說年邁的父母皈依三寶?
- 是什么掩蓋了我們圓滿覺悟生命的需求?
- 很多經(jīng)典講了念佛、觀佛的功過,念佛怎么會有過失呢?
- “眾生本來究竟圓滿”,還需要發(fā)心利他嗎?
- 三昧力在世俗中是不可思議的力
- 三皈依決定乘佛的愿力得往生
- 為活著而活著等來的是違緣與痛苦
- 少欲知足,調(diào)伏諸根
- 不生住著而見諸道
- 凈土對一切機
- 只要“念佛”了就可以為所欲為了嗎?
- 凈土教法含廣法與略法行持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xué)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fēng),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xué)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xué)習(xí)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人與眾生的關(guān)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學(xué)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學(xué)法就是為了導(dǎo)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大方等大集賢護經(jīng)》講記 賢護分思維品第一
- 《大方等大集賢護經(jīng)》講記 賢護分思惟品之余
- 《大方等大集賢護經(jīng)》講記 大方等大集賢護分三昧行品第二
- 《大方等大集賢護經(jīng)》講記 大方等大集經(jīng)賢護分見佛品第三
- 《大方等大集賢護經(jīng)》講記 大方等大集賢護分正信品第四
- 《大方等大集賢護經(jīng)》講記 大方等大集賢護分受持品第五
- 《大方等大集賢護經(jīng)》講記 大方等大集賢護分觀察品第六
- 《大方等大集賢護經(jīng)》講記 大方等大集賢護分戒行具足品第七
- 《大方等大集賢護經(jīng)》講記 賢護分稱贊功德品第八
- 《大方等大集賢護經(jīng)》講記 大方等大集賢護分饒益品第九
- 《大方等大集賢護經(jīng)》講記 大方等大集賢護分具足五法品第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