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第十八日(一):觀彼世界相,勝過三界道
安居第十八日(一):觀彼世界相,勝過三界道
極樂世界“勝過三界道”,但我們對“三界六道”的感知往往還是不足,或者說我們對“共業(yè)”的認知往往還是有些模糊。
六道因緣
《佛說大威燈光仙人問疑經》中講了人與人現(xiàn)世相處時的六道的痕跡,雖說極樂世界勝過三界道,但我們先了解了解六道可能還親近一些。因為我們對人與人之間的共業(yè)的認知實際是很模糊的,經常有人說見某某人第一面就感覺怎么樣,有的人很煩,有的人就很喜歡,有的人有一種莫名的感受,這些不同的感覺都來源于什么地方呢?世尊在這個經典中做了一個很簡單的提示,看我們過去的共業(yè)相處是在六道中的哪一道?(舊譯為五道眾生,修羅在每一道中都是有的)
為什么總是要談共業(yè)呢?認知它干什么呢?因為我們對自身的現(xiàn)狀認知不清晰,那我們去認知極樂世界是很困難的,如果我們對周邊很多潛伏的危機或莫名的東西認識不清楚,那它還會給帶來新的惡緣、新的傷害,這是十分厲害的!
介紹大家在六道中相互的一些因緣,并不是讓大家去產生敵對,比如說認為“這個人原來跟我是惡緣,我要怎么對付他”,而是讓我們知道——僅是在人世間,我們所遇的因緣就是很復雜的。象我們現(xiàn)在共同聚集到一起,都是要有一個很大的因緣感召才能成熟這樣一個事情。
在這部經典中,活了六劫、經歷了很多事的大威燈光仙人問世尊:我們大家怎么能聚集到一起呢?怎么識得是從哪一道來的呢?該如何來認識呢?就象現(xiàn)在我們大家在一起念佛、緣阿彌陀佛,那是什么樣的緣呢?為什么通過念佛可以避開三界道這個大過患呢?讀了這部經典我們可能就知道了。
世尊說:
√ 曾共同在地獄中聚集過的,在現(xiàn)世相見時心不歡喜,有嗔心,而結恨,或者頭痛,或者大小便失禁。
(這就是說六道的轉換聚集是很厲害的。開始拿這個經典我怕大家學習學得愛憎分明了怎么辦?不是這個理念,因為大家一起念佛的福德就會顯示出不可思議的作用了,這里都是說你若沒有念佛,大家相聚就會有這些東西;你若念佛了,不念自他共業(yè)了,知道這些,反而是出離的方便。)
(“若有如是相時,應當覺知”。世尊講這些是讓我們來覺悟的,因為我們現(xiàn)在對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認識不清,想不通“這個人怎么總是這樣對待我呢”?有的人比較能接受就說“算了,我欠他的”,阿Q式的安慰一下自己就結束了。)
(很多本來很好的朋友、夫妻、父子的,相處著相處著就變成看到對方就頭痛,就起嗔心。就是把過去地獄的業(yè)給激活了。)
√ 如果是在畜生道同聚多生者,到人道后,相見時結嗔怨,常伺機找麻煩、找對方的過患、不足。
(不知佛這么講是不是會讓我們更加警覺自己的人生啊?)
√ 如果是從餓鬼道中一起來的,常喜臭穢食,多貪吃獨食,如果動念給別人一點東西則又會后悔,給別人東西的時候會舍不得,慳貪染著,見他人有富貴勢利時心生嫉妒,常盯著別人的口袋想占有別人的財物。
(如果不善于審觀世間因緣,我們還會對現(xiàn)在的人事關系生憤憤不平。)
√ 若是過去同在人道中共處過,現(xiàn)世相見時便生欲心。
√ 若是在天界一起待過的,今世在人道中相見,“各以眼道遠相攝取,共相眷愛”,沒有欲心了,是眷愛,遠遠見著就可以了,如古人說“得之不如好之”。
因果是大事。我們就自己去衡量周邊都是什么緣?要是不念佛、不學佛怎么辦?很多都是善緣變著變著就嗔恨了,變著變著就怨了,就要伺機找對方的麻煩了,如果不學佛,現(xiàn)世就象射箭一樣到三惡道,還用舍報轉身嗎?太少人與人之間是相處越久大家越來越輕快、簡潔、尊重的。
“觀彼世界相,勝過三界道。”我們在人道中就直接面臨著上面這些情況,你看看你自己遇到的都是什么緣?以前有個出家師父在出家前跟我說,不出家不行了,我問為什么呢?他說周圍都是冤家,一個個數(shù)落了一番。我說,你這樣肯定都是冤家,因為你伺機在找對方的毛病,這樣一起生活肯定沒法過啊。這不很愚癡,對不對?但是相處一久,就相互生怨、找麻煩來平衡自己的心理,這樣的情況太普遍了。我們遇到曾在天界共處的因緣又有幾個呢?在修行人圈子里似乎還多一些,尤其出家人,若不去貪愛、糾結,機會真是還多一些,但若是世俗人,這個機會太少了!
緣佛功德
我們怎么來避開娑婆世界無始以來的糾結呢?——我們要了解極樂世界。使我們不再在無盡的生死業(yè)海中糾結了,不再在六道的因緣中糾結了,不再一生一世沒有窮盡地糾結下去了(因為這個糾結如果沒有徹底解決過一次,那是沒有窮盡的)。
所以六道不可擇取啊,因為共業(yè)交織,糾纏牽制。你自己雖然開始覺悟,有方法了,但交織糾纏的東西你能解決嗎?你不糾纏別人要糾纏你怎么辦?你在六道中真正有自由、能做主嗎?你在共業(yè)交織下能把握自己不受沖擊嗎?所以,往生極樂世界是一個很好的抉擇,或者一個很好的去向,來解除我們無始以來的業(yè)力的糾纏、交織,希望大家下去細細地審視。
極樂世界的清凈是不可思議的,“勝過三界道”,超越了三界六道的循環(huán),若往生彼國,必然得到超出三界的果報,一者遮我們過去惡業(yè)的相續(xù),二者使我們過去相續(xù)的惡緣皆變成佛緣,三者遠離聲聞獨覺不了義自利心智,使我們圓成佛道。這是彼國土清凈莊嚴功德成就。此成就不是佛獨自占有的自受用,而是回施一切往生眾生的方便,所以是“成就予眾生”——這是其目的,是回向給一切往生者,令其得到這樣的清凈功德。
阿彌陀佛國土的十七種功德,都是回向給我們一切往生人的真實利益,予以眾生一個報德方便,來揭示、激活我們本具的清凈功德。我們要了解,阿彌陀佛所有的給予都是一個方便,以來激活我們自性本來的作用。怎么來激活呢?——阿彌陀佛通過二百一十億佛土的觀察、五劫的思維、無量兆載永劫的修持所成就的這個圓滿的報土。天親菩薩依止著《無量壽經》給我們列出十七個角度來審視每個眾生的佛性,如何審視?依阿彌陀佛報德的回施,來揭示與印契我們一切眾生本有的佛性妙用。在此第一個角度就先從清凈功德,即本具功德來表達。此“本具功德”,在漢地講就稱為“如來藏妙用”,非生滅而顯,但依佛功德來激活我們現(xiàn)行生命中本具佛性的作用,非從外得,啟發(fā)而成熟。
若認為是從外而得,你就有一種被制約的逆反,或者說一種被上帝、被佛陀制約的感受。不是外得的,是你本具的,佛只是啟發(fā)者,不給你增加任何東西。若是增加給我們的,人心里潛意識就會存在排斥、反抗或疑慮,因為每一個生命的獨立意識是十分強的。
莊嚴清凈功德成就
天親菩薩引導我們觀察彼國十七種莊嚴,為什么要把清凈莊嚴功德成就放在第一位呢?對此我們要有認知,不能輕易帶過去,否則后面的觀察就會草率。我們寧愿多用一點時間,來步入這個極樂世界的大門。此大門分幾個段:清凈、莊嚴、功德成就
我們漢地人特別容易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但我們這個“佛性”,往往有其清凈,無其莊嚴!所謂莊嚴可能就是貪嗔癡慢疑,所以也談不上清凈莊嚴,那也談不上功德。
阿彌陀佛成就清凈莊嚴功德,此成就是其五劫的思維、二百一十億佛土四十二劫的觀察、無量兆載永劫的修持所成就的!
我們都本具這個清凈,但在凡夫類有情,這個清凈被貪嗔癡慢疑的雜染因緣替代了,所以我們這個濁惡世界被稱為五濁惡世,你一定要注意的,我們這個娑婆世界被稱為“五濁惡世”!若不了解此世界與彼世界,我們厭此世界的“厭“,或者說出離心,是沒有依據(jù)的。此處正是讓我們來對比的,對比的越鮮明,你的出離心、菩提心也就越能成就。因為我們這個五濁惡世的眾生,有本具的佛性啊,這個本具的清凈,我們具足啊,但是它怎么不起作用了呢?這就是我們必須面對的大問題!
針對五濁惡世表達了第一種莊嚴——清凈莊嚴功德的成就,來回施一切往生人,回施一切往生善知識。往生的人一定是善知識!愿往生者、念佛者,即是人中芬陀利花,人中妙好之人,此非虛說,是有真實功德與利益的!前面講了五道眾生的交往是什么樣的狀態(tài)和結果,那我們與阿彌陀佛交往呢?——第一個就是清凈莊嚴功德!
菩薩啊,這不是個小事情!我們周邊的六道眾生來來往往共居在這個五濁惡世,我們就生活在這個現(xiàn)狀中,別無擇取了,你是可以覺悟它,了不起,但它不斷地在重復著五濁惡世熾盛的業(yè)力,你說那我剛好不斷地覺悟,那真是一個大威德者,這樣的威德也是來自于佛威德加持,并不是你自身所能成就!
所以,往生彼國的利益有兩種——一個是認知往生之決定,即下安心。這個“即下安心“就是現(xiàn)下的利益。你安心于彼國,生在娑婆沒問題,于種種雜緣之中你像芬陀利花一樣,即殊勝的白蓮花一樣開在這個五濁惡世的淤泥濁水中,為什么呢?你有即下的安心與歸向。你歸向的是清凈莊嚴的國土,你安心于此,決定于此。這是什么緣呢?這是佛緣。
我們與三界六道的緣甚深,如果沒有佛緣的強緣,即所謂五劫的思維、二百一十億佛土的觀察與兆載永劫的修持這樣大雄大力的給予——這十七種莊嚴依報的給予,我們想逃脫無始以來六道輪回的積習是不可能的!我們的積習幽深啊,你看看自己的舉心動念——雖然這是個五濁惡世,雖然水深火熱,雖然生老病死,八苦煎熬,但我們只要有一點點的空間,放逸、貪圖享受的心馬上就會成熟!這都是積習所成,不是一生一世的東西。所以,沒有佛的大威德善巧、累劫思維觀察修持的功德回施給我們,接引我們(極樂世界國土的所有功德就是為了接引眾生,也就是來安置我們這些六道輪回的苦難迷失有情),我們迷的再久也沒法出離,因為積習太深啊。
阿彌陀佛五劫思維什么呢?——怎么來安置這些在六道迷失的有情。我們真是生活在迷失、迷茫這種生活狀態(tài)中啊,你細細地觀察,幾人不迷?在業(yè)力中,在大的利害關系中,幾人不迷?所以,阿彌陀佛的這五劫思維,是在替我們思維啊,不是為了自身,就是為了接引、安置迷失有情啊。十方法界之有情多有迷失啊,怎么安置他們呢?用什么最好的方法予他們大安呢?予以一切眾生大安,即怎么給他們最安穩(wěn)、最究竟的利益呢?所謂“惠以眾生真實之利”——這是阿彌陀佛的誓愿,不是幻化的、某個階段的、某個假設性的利益,是與一切怖畏、一切眾生施作大安!
“觀彼世界相,勝過三界道”。阿彌陀佛經過五劫的思維與二百一十億佛土的觀察,他要建立這樣一個世界——超越一切佛土,最為尊勝!干什么呢?滿足一切眾生心智的貪欲。俱來我剎,要通力給你通力,要相好給你相好,要衣食給你衣食,要財富給你財富,要威德給你威德,要變化給你變化,要殊勝給你殊勝……,要什么都給!“眾生所愿樂,一切能滿足”!他用這個“滿足”的給予來令眾生回到清凈心中,或者說揭示我們本來具足的佛性。他給你填平滿了,說“原本就是平滿的”,把你所有的虧欠、所有的不足、所有的私欲給你填平,故“與一切眾生為作大安”。
阿彌陀佛對十法界眾生沒有要求,這在其他一切修法中是沒有見到的!他只是說,你來我國吧,你聽我的名號你會得到什么,你來我國你會有什么樣的功德、什么樣的通力、什么樣的善巧、什么樣的自在力……,沒有任何的要求,只是接引!只是給予!所以四十八愿,愿愿滿足眾生之所需,令眾生往生彼國,他滿足你所需不是為了只是給你貪欲的滿足,不是!他是為了讓你往生彼國。
所以先以欲勾,后令入佛智,這是其殊勝功德。其兆載永劫的修持就是從各個角度來審視、解決我們各類的積習,基本上我們貪欲的東西都想到了,你有什么樣的愿望都行,只要不舍安養(yǎng),都滿足你。有人說我有個惡愿,你往生彼國后再說你的惡愿吧,大事已畢再說你的小事!所以,先以欲勾,后令入佛智,是其很大方之處,一點兒都不計較你!“設我成正覺,立名無量壽。眾生聞此號,俱來我剎中。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圓滿。亦以大悲心,普利諸群品”——只是給予!這就是他的清凈莊嚴!這就是他的功德成就!成就一切眾生,成就十方法界有情!
這個“大門”我們需要能邁得進去,因為我們每個人都具有佛性,所以“十方眾生,聞我名號,俱來我剎,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他揭示了一切眾生的佛性,他用平等的教法、從另外一個角度來喚醒一切眾生的覺性的妙用,不要沉睡在貪嗔癡慢疑的迷失中。而我們在這個娑婆世界很難不迷失,因為共業(yè)、他業(yè)的交織,要不迷失是十分不容易不迷失。所以,因為佛力住持,往生彼國即得不退轉,你若貪戀此娑婆世界,貪戀你自己的業(yè)力、貪戀他人的、共有的業(yè)力,在此中糾纏作為,那你這一生要得不退轉,可能是沒有辦法的。
所以我們在念佛法門中,隨順佛愿憶佛念佛,安心彼國,現(xiàn)世生活在覺悟、安心的狀態(tài),舍報時喜悅而往!回本家本國故。
有人說,往生凈土這個教法是違背釋迦牟尼佛教法的,為什么呢?釋迦牟尼佛的教法明明講無生、無我,誰往生啊?不是無生嘛,為什么還要往生彼國呢?為什么貪這么多享受的東西干什么呢?實際這個思維的角度就趣向于斷滅,沒有人愿意斷滅,諸佛菩薩也不說斷滅法。
此處應講實相身與為物身。實相者,一切眾生同一法體,同一覺性。為物身,是作用。所以,佛以威德善巧來引導、激活我們每一個人“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的這樣一個無差別之如來藏,或者說我們本具的功德、本凈的功德。對于這個“激活”一定要注意,這就是他的清凈功德,莊嚴眾生,令其成就!
每個眾生都有這個本凈的功德啊,這個本凈怎么顯示呢?——依佛愿力,你得到安心了,安心的剎那本凈就顯現(xiàn)出來了,或者說滿足你所有的愿了,你的心休息了,所謂“眾生所愿樂,一切能滿足”,滿足也可以使我們安心,佛愿就是滿足你的一切要求來令你安心!巴藝,就是我們所謂的“令入佛智”,即彰顯本凈妙用。
所以,觀察門,第一“觀彼世界相,勝過三界道”,來講莊嚴清凈功德成就,此成就是為了滿足一切眾生,令其清凈安住,令其本凈生起妙用。因為我們本具的被貪嗔癡慢疑所削減、所蒙蔽,所以顯現(xiàn)的是虧欠心,現(xiàn)在人對自、對他、對共的滿意心智是很少的,如果對自身的點滴之善、他人的點滴之善、共有的點滴之善,能隨喜安住,這樣的人不得了,象前面講的那你時時遇到的都是天界的宿緣了。
“觀彼世界相”,一定要注意“觀彼”,這是阿彌陀佛的清凈莊嚴功德成就。滿足與本凈給我們帶來了一個平衡,這樣我們在此娑婆世界知道自己的本家本國能滿足我們的一切所愿,所以安心于彼國、滿意于彼國。我們在如幻的娑婆世界中客居這一段時間,看一看,走一走,多呼喚幾個阿彌陀佛的人一起去瞻禮阿彌陀佛,乃至分身游化十方、供養(yǎng)諸佛,乃至分身無數(shù)到十方剎土完成你未了的愿望——那都是你未來的事業(yè)了。你就安心于此了。你在這個娑婆世界能做點什么呢?再看看往生彼國的好處,那大著吶。此處就是要我們用自己的心念去對比的。
(歲次辛卯五月初三 2011年6月4)
- 學佛心智 學佛誓愿
- 心力就越來越弱,好像活著也沒多大意思了怎么辦?
- 在學佛還去愛憎就慘了
- 本凈是對善知識最大的禮敬
- 聞凈土教法即是不退之因緣
- 一顆真實的心——心念無諍
- 隨順得入,成就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
- 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 如何勸說年邁的父母皈依三寶?
- 是什么掩蓋了我們圓滿覺悟生命的需求?
- 很多經典講了念佛、觀佛的功過,念佛怎么會有過失呢?
- “眾生本來究竟圓滿”,還需要發(fā)心利他嗎?
- 三昧力在世俗中是不可思議的力
- 三皈依決定乘佛的愿力得往生
- 為活著而活著等來的是違緣與痛苦
- 少欲知足,調伏諸根
- 不生住著而見諸道
- 凈土對一切機
- 只要“念佛”了就可以為所欲為了嗎?
- 凈土教法含廣法與略法行持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2
- 大般若經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一卷
- 心經的人生智慧—《心經》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6
- 心經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5
- 心經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福慧獲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人與眾生的關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學法就是為了導正心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