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第十六日(二):心常作愿

  安居第十六日(二):心常作愿

  作愿門,“心常作愿”對我們來說特別重要。對自己的愿望不要怕重復(fù),尤其是究竟的愿望,或者說隨順佛愿這樣的愿望,要有不斷串習(xí)的習(xí)慣。此串習(xí)就是“心常作”,串習(xí)力十分重要!此處的“心”,若是順性的心、真如心,那與愿是相等的;若是世俗心,即變異心,有種種的想法、種種作為、種種意念,那就要經(jīng)常串習(xí)。順性的心不用串習(xí),順性的心是安穩(wěn)的,無有來去無有染著,是以無為法而安立的,你平靜地、平等地守護它,它就起作用。世俗的心,我們稱為作意這個心,應(yīng)該串習(xí)。世俗心生起來了,就用串習(xí)力。

  順性心,即所謂平等的相續(xù),平等也是力。我們都知道平等舍,“舍”這個作為實際是平等安住的方便,遠離貢高與自卑的一個方便,這個方便在我們?nèi)粘?a href="/remen/shenghuo.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生活中很有效果。所以,“心常作愿”,這個“!庇衅降壬岬淖饔,也就是順性的作用,當然也有世俗的串習(xí)力的作用。順性之“常”,無需造作,而世俗作用力,應(yīng)該串習(xí)。

  不管從哪個角度,串習(xí)是很有意義的。不要小看世俗,世俗是我們生活的空間,很多學(xué)佛人很容易高尚自己的理念,把自己的理念放在一個脫離現(xiàn)實,或說不實際的狀態(tài)中,結(jié)果往往就會使學(xué)佛的過程對自己的生命的作用產(chǎn)生不了事實,所以,對于串習(xí)力,不要小看它。

  希望諸位在第三門的學(xué)習(xí)中,要知道“一心專念”之“一心”中,有順性之一心,有世俗之一心。順性,即無上菩提心,此心無始以來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來不去,非修得,非不修得,法爾本然,這樣具足一切諸佛的愿,也具足一切世俗的愿。那么我們從中擇取了諸佛如來的清凈愿望,即悲智方便。若我們順應(yīng)世俗,就是貪嗔癡慢疑這樣一個世俗的作為。所以心作心是和“心愿”就聯(lián)系到一起了。我們從這個角度來審視心作心是,就很容易知道,“心常作愿”也就是心作心是。心作佛時,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即是請諸佛如來轉(zhuǎn)妙*輪,也就是放大光明饒益世間。那我們心中貪嗔癡慢疑具足,也就是迷茫,見思惑在困擾著我們。

  “畢竟往生”,對“畢竟”我們也要有個認知。此“畢竟”,是徹底說、究竟說,它是一個真誠的、遠離了虛妄不實的說法。因為我們作為一個凡夫的透視力不夠,所以言說就有不真實、不究竟。故究竟說,也稱為真實說。究竟真實。諸位菩薩,為什么我們來學(xué)習(xí)世尊的教法呢?為什么來學(xué)習(xí)諸佛的智慧與方便呢?因為它究竟,因為它真實。在還沒有真正地圓滿菩提道業(yè)的過程中,我們學(xué)佛是必然的。

  此處說“畢竟往生”,這很重要,這是誠實言、真實語。因為一心專念故,畢竟往生——前面我們講到老者出家的故事,他因曾在急難之時一稱南無佛,后世遇到釋迦文佛,一句“善來,比丘”,即證阿里漢果。此言下之果就來自于久遠的、無意識的,或說被逼迫的一句“南無佛”這樣一個種子,他畢竟成就。所以我們讀《妙法蓮華經(jīng)》中,經(jīng)常會讀到“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這是究竟語、真實語。此處若不善思維,就會造成一種錯覺,困惑于佛為什么這么說呢?乃至于塔廟中,一合掌一點頭,乃至兒童積沙壘塔,皆已成佛道。怎么會這樣說呢?實際這是究竟說與真實語,從究竟意義上他破除了過現(xiàn)未來,他看到了任何一個事情的結(jié)果,久遠的結(jié)果。在凡夫有情乃至諸菩薩的善巧中,各有局限,所以諸佛的智慧、方便是無限的。所謂“無限”,即究達法性,他親證法性之周遍功德,一切菩薩聲聞緣覺等未證周遍,所以尚未圓滿與究竟。若不了解這個地方,你對很多經(jīng)典的教法會產(chǎn)生疑慮。象《妙法蓮華經(jīng)》這樣的經(jīng)典,過去稱為“果中果”,來贊嘆世尊的究竟之說法。

  作為念佛人這個角度,我們也要知道“一心專念,畢竟往生”是究竟說,是真實言,是徹底無疑地揭示了此必然的結(jié)果。也可能這個“必然”不是現(xiàn)在,也不是未來,但是在無量劫以后的結(jié)果,有人說那我等不及了,你等不及也得等,因為善緣沒有成熟你就還得等,若善緣成熟了,你現(xiàn)下就安心,那現(xiàn)下利益就有。實際上我們曠大劫以來沉淪得太久了,你說“難道以前我們就沒有稱過佛名嗎”?或者說象多寶如來、寶生如來、妙色身如來、廣博身如來、離怖畏如來這些一聽就能成佛道的名號,難道我們過去沒有聽聞過嗎?你現(xiàn)在問這個話題可能是早了,你自己念一念就知道了,是生還是熟,如果很熟的人就知道為什么我們現(xiàn)在還在業(yè)力中掙扎。

  所以,若真想做一個明白人,先求三明(宿命明、天眼明、漏盡明)。你不是歇心了嗎,那你開始修了。我們說念佛已經(jīng)安心了,極樂世界已經(jīng)有所歸了,你心中已經(jīng)閑淡無事了,那你就求三明。雖說無生啊,眾生在世俗生滅作為中總是在示現(xiàn)種種生、種種作為。所以六道輪回本無所得,但六道眾生多不多?性空啊,但這么多生命怎么在這樣那樣地輪回呢?你若真正想明白,就去親證三明。宿命明,能了解自他過去生生世世的作為;漏盡明,能即下解脫,成就聲聞功德,住于寂靜安樂;天眼明,對自他一切眾生的未來果報能善巧了知。過去的明白人是指具三明之人,現(xiàn)在人大多是對一個道理有所了解,很難說是明白。為什么說這些呢?因為我們對世尊不了解啊,為什么說世尊講的是究竟真實說呢?因為他具三明。

  無明愚癡業(yè)蒙蔽著我們的心,蒙蔽著我們的業(yè),作為念佛人,你若是安心于念佛,簡單于念佛,那么解除無明蒙蔽就有機會了。你念佛,真正地心無造作,以無知正遍知的心念佛,即不以得失心念佛,那無明沒去破也就破除了,因為一切法本無生故。世俗中雖生滅幻化,你不染著,那就是清凈出離,不求三明,亦得了解。證得三明者是破世俗方便,于世俗人中說為明白人。如果沒有三明,又想作明白人怎么辦呢?地藏三經(jīng)中有《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是佛給我們的一個方便,用占察的方法來起到三明的作用,過去主要是為得戒體的方便,說起來又復(fù)雜了,比念佛復(fù)雜多了,實際上它最主要是希望通過儀軌來洗滌我們的心垢與雜亂,讓我們身心清晰、明亮起來。

  所以,如果了解佛是究竟說、真實說者,我們對世尊的話就不會產(chǎn)生誹謗。有的人嘴上不會誹謗,但心里抵觸。有些東西放在心里,不如把它拿出來,實際我們講這么多,只希望大家把心底沉淀的東西解放解放!熬烤拐f”,就解除我們心底對佛教的一些抵觸。因為對于究竟語,如果我們不順性看,不從無生法忍上去照了,一定會抵觸的!一抵觸,你就會造成謗法、疑法的過失,這個過失就會阻礙你的現(xiàn)行,造成新的障礙。

  我們國人從辛亥革命以后,就缺于信仰教育,雖然也有,但國家信仰不斷在變,那么民族的信仰意識就阻隔了。信仰不是一個變異,信仰是一個恭敬!信仰是沒有理由的一個東西,它沒有得失沒有好壞,它只是讓你在恭敬的安樂國度中能平靜地生活,沒有其他東西。恭敬,不是恭敬別人,而是自己得到了恭敬心的養(yǎng)育與修補。因為我們這個多變的時代,打倒一切、懷疑一切,似乎認為懷疑是最高尚的狀態(tài)了,所以人心里有很多傷痕!因為懷疑是很傷人的東西,使人心里無依無托,傷痕累累。其實懷疑也好、信也好,都是我們自己的心在起作用,跟這個事情絲毫關(guān)系都沒有!

  所以,恭敬只是宗教起到的最平白的一個作用,恭敬就是一個圓滿的緣起罷了,一個平和的、樸實的緣起,沒有內(nèi)容的。任何宗教一旦有內(nèi)容就出現(xiàn)問題了,什么內(nèi)容?給你加這個要求那個要求,那一定脫離了它最原始的思想了。它最原始的思想就是徹底解放你,不讓你沉重,而懷疑一切的人一定會沉重、迷茫。所以,恭敬在宗教中起了一個特別大的作用,使你放棄了過去的沉重,把你的心靈養(yǎng)育得充分、充實、平和、安祥、深邃起來,讓它明亮起來,讓它一塵不染起來,讓它恢復(fù)最健康的狀態(tài),就是一物不掛,沒有一點塵埃。所以恭敬心是十分要得的!對我們?nèi)祟愖罱】底钇桨椎囊恍┬撵`的需要,我們應(yīng)該反思。

  (歲次辛卯五月初一2011年6月2日)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