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第二十六日(二):為他人帶來一個順性的環(huán)境

  安居第二十六日(二):為他人帶來一個順性的環(huán)境

  觸功德成就,對這個“觸”字,曇鸞法師依經(jīng)典做了一個提示:“有菩薩字愛作。形容端正生人染著。經(jīng)言。染之者或生天上或發(fā)菩提心!奔从幸粋菩薩,名字稱愛作,她行貌端正,人見了都會有染著心,凡染著者無不升天或者發(fā)菩提心。就如《大方廣佛華嚴(yán)經(jīng)》有一品講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參到一個依妓女身而示現(xiàn)的菩薩,若人見者、觸者,或抱者、聞?wù)?因其廣大慈心的誓愿力、慈心力,能令接觸有緣成就菩提心,或者增上善緣。這個愛作菩薩亦復(fù)如是,乃至見、觸,都能升天或者發(fā)菩提心!坝|”功德,曇鸞法師說“依此因緣,豈可思議”?實際就是依彌陀的報德來展現(xiàn)誓愿力與法性的不可思議,在此我們做一個歸結(jié)——凡觸者必有增上利益,因為都沒有離開法性力與誓愿力。

  菩薩因地,如愛作菩薩,其誓愿是順性所立,饒益有情。我們自身的心愿大部分是違性心愿,就是說其階段性很強,多是對自己的放縱,對染習(xí)的強化,很難展示出來順性作為、順性的善巧,所以多有有為之惡業(yè)相續(xù),即多有殘留,殘留會令人積累、負重。這個積累與負重,在這里我們把它稱為業(yè)習(xí)。性是無染無著的,是清凈相續(xù)的,是一個不可思議的純凈力,當(dāng)我們不太清晰它的情況下,就會做些違性的事情,善惡、是非、來去、大小、生滅等等,因為它有殘留的表現(xiàn),就會造成我們習(xí)慣的重復(fù)。習(xí)氣就是個重復(fù),在不斷地重復(fù)。

  一切菩薩善巧者,其生活永遠不會重復(fù),意識作為永遠不會重復(fù)。那你說誓愿力是不是重復(fù)的呢?每天就表達著一個愿,那是不是重復(fù)呢?不。他沒有這個造作,這是無為而至的東西。順性,皆以無為為方便,即他不在得失與殘留上去考慮的,所謂殘留,就是求回報。我們凡夫最受不了的就是沒有回報。而一切菩薩的作為,是沒有回報的。例如調(diào)達屢屢對世尊以惡緣相加,但是世尊因為愿力故,不殘留惡緣,生生世世以善緣相待,這就是順性的愿,沒有愿力是做不到的。所以愿力不是重復(fù)的,它是無為的,本質(zhì)上是不染著的。我們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你對我善我對你善,你對我惡我對你惡”這個人性是違性的,不是順法性而實踐的。

  世尊不僅以善緣回報調(diào)達,還給他授記當(dāng)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就是佛菩薩順性安立的無染無著的不可思議的大慈悲!那我們作為一個普通人,學(xué)佛什么呢?我們能學(xué)到他一點一滴什么呢?在我們這個有限的生命中,我們能做一點什么呢?我們能做到些什么呢?我們要了解這些誓愿,若不了解誓愿我們就一直在違性的作為中,相互地在殘留性中負重,重復(fù)著“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樣的因果輪回,愛則相互地糾結(jié),由愛生怨,因不滿意故,由怨生恨,恨則變?yōu)樵┘页鹑讼嗷サ匚:?就這樣愛與怨、恨交織在一起了,所以冤親債主啊,糾纏無窮,那就是生死輪回之業(yè),因為它是違性,是殘留性的。

  在佛陀的教法中,順性的提示實際是讓我們從染著中走出來,不要染著這個事情。這個染著的當(dāng)然是我們,不染著的也可以是我們,不染著的是名菩薩、覺悟者,是名賢善者,是名閑人,是名清凈人,大人、智人。那染著的、糾結(jié)不清的人是愚人,是痛苦人,是迷失人,是顛倒人。有機會我們可以去審思這一點。

  為什么要在“觸”功德上提這個內(nèi)容呢?因為我們接觸到的都是我們無始以來的業(yè)緣,善緣、惡緣,而我們生到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則全部是善緣,因為是借著阿彌陀佛的愿力所成就,它沒有惡緣。我們所在的這個娑婆世界是個雜染世界,善惡交織,善緣極少,惡緣熾盛!我只是希望大家如實地面對自己的環(huán)境,若你順性觀察,那當(dāng)然也都是善緣,你若是順你的習(xí)慣染著對待的心,惡緣的確是十分的熾盛!

  因為我們大部分人還是在自己的習(xí)慣中生活,在對待心中生活,所以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昭示著我們——假若我們順性地來做人,在此娑婆世界也皆是增上緣,一切現(xiàn)緣中也可以使我們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呢?我們不再殘留,不再積累,不再負重,不再糾結(jié)。你對它有個清晰的、順性的認知——實是無緣,實是無生滅,實是無來去,實是眾生幻知妄想故,生滅法是眾生之愛樂,是一切諸佛所摒棄與超越。那么極樂世界的依報純凈莊嚴(yán),十七種順性的角度來揭示我們——我們在這個娑婆世界的依報,本來展示的是性德,但因為我們的愛憎是非心把我們蒙蔽起來了,我們就會違性而行。

  “觸者生勝樂”,舉了“愛作”這么一個菩薩,所有觸者令其生菩提心,這是順性的一個業(yè)報。那我們作為一個學(xué)佛者、學(xué)菩薩者,在現(xiàn)實生活中能給別人一點一滴的善、一個順性的回應(yīng)、一個順性的提示,或者說一個順著無染心智的公正的給予,那是不可思議的。雖然在這個世界上我們沒有太大的作為,但畢竟是這個世間稀有難得的作為者!

  這里做一個提示,希望大家能在我們這個世俗的生活中,修行中,早晚課中,飲食中,交往中,回憶中,乃至種種作為中不要去積累,不要去殘留,不要去負重。這話是比較好講的,因為我們習(xí)慣性的記憶的染著是十分深厚的,這種習(xí)慣勢力十分深厚,使我們以前惡的交往、不善的交往、對立的交往會不斷地發(fā)生作用,即重復(fù),這個重復(fù)就會封閉你的善緣,令你的善緣散壞于當(dāng)下!

  好比說我們對某些人記憶性的成見,你會重復(fù)的。世尊為什么說“懺悔得安樂”呢?就是說若有這樣的成見或作為了,一定要懺悔,若不懺悔,這個成見不能免除。所以過去僧法是最不可思議的,因為這個世間的人染著心、記憶心十分強,如果沒有一個作法洗滌——就是“大德憶我,還得清靜”這樣一個作為,記憶中的這種染著就是洗除不掉,洗除不掉就成為一個惡緣。

  因為我們順性交流的機會太少了!我們懂得這個道理,但沒有這種習(xí)慣,道理大家基本上都有機會能學(xué)得到的,但是在這種染著記憶的成見與作為上,我們還是十分習(xí)慣,不自覺地這種習(xí)慣的計較就會表現(xiàn)出來。你警覺了,第二念就回向他,給他一些祝;蛘呤裁。

  所以佛教的這個懺悔,尤其是作法懺悔,其主題目的就是讓計較的有情不計較,從計較的心智中洗除這種糾纏記憶。僧法中每天早上都有一個對首懺,這樣來隨喜對方的功德,跟對方懺悔自己的過失,相互憶念對方是懺悔者、知慚愧者、是個清靜人,他不固執(zhí)自己的錯誤,他會隨喜別人的功德。這樣我們?nèi)伺c人之間就有一些放松的地方了,要不然人的記憶不斷在積累,慢慢地造成不能相互容的一個集體,相互計較的東西太多了,就不能在一起待了,就會產(chǎn)生對立或各不相容的結(jié)果。很多人跟人的交往交流中就是這樣的,開始很親切,陌生的時間就很親切,各有所需,碰到一起了,相互的都會有尊重與愛護,一旦在一起待的久了,就開始計較對方的過失,積累對方的過失,互不相容,然后就相互怨恨,相互指(責(zé))排斥。

  那我們在這個學(xué)習(xí)阿彌陀佛依報莊嚴(yán)的過程中,能不能給他人帶來一個順性的環(huán)境呢?或者讓人順性去覺悟的機遇呢?這真是大家修行的地方。很多人說我一天要坐多少個小時,一點都不管用,這是絕對的,在因果上絲毫的不會增加任何的功德與作為,最多你避開了一些惡,但大部分是形成了一個無記,因為沒有愿力的推動,沒有善緣善業(yè)的積累,就是不會修福,不修福則慧是無所用的,那么禪定力、智慧力、通達力、方便力都不可能產(chǎn)生的。很多人認為冷水里泡石頭,泡三年五年就有成就了,結(jié)果三年五年以后還是一堆石頭,絲毫沒有相應(yīng)。古人講枯木禪,何以故呢?就是沒有給他人帶來善巧,沒有給自身帶來福祉。修行不要認為修什么,往那兒一坐,兩耳不聞窗外事,然后我就成就了,夢吧!我們漢地的人大部分就在這個地方吃了天大的虧!

  所以,我們來學(xué)習(xí)佛陀建立依報來利益有情,或者說佛陀建立這樣十七種國土莊嚴(yán),給一切眾生帶來順緣順性的因緣,這是我們應(yīng)該學(xué)習(xí)的地方。我們不單單貪圖往生彼國,得到這樣的安穩(wěn),得到這樣的勝地勝緣。不!我們?nèi)绻芙o別人這樣設(shè)置一點一滴就好,哪怕一念也好。也可能我們有機會給別人供養(yǎng)或說回向這樣一點一滴的善緣。凡“觸”者——跟你接觸到的人能得到一個善的增上,一個慈悲的,一個無染的增上緣,這樣十分有意義的。但我們能做多少呢?一定不要過分地要求自己,一定不要過分地指責(zé)自己,不要希望自己馬上就成為圓滿的人,什么都做的頭頭是道!

  所以我們能一點一滴地使自己善緣增上,這個很重要。修行啊,不是說比你的腿,或者說你這個人能在那個地方多久。【舉例:雞足山一個五十年代的禪師,沒人不贊嘆他的功夫,他的腿子沒問題,一坐一星期,絕對沒有問題,病倒了就一直說這個不頂用那個不頂用,他那—個時候肚子很大,喉嚨很小,沒法吃下去東西!

  ——這樣的修行人了是極為的吝嗇的,點滴的時間都給自己,什么你也不要惹我,我就是個修行人、學(xué)習(xí)人,什么你也不要惹我,一生就這樣過來了,很嚴(yán)謹(jǐn)?shù)囊粋修行者,就照顧自己的覺受了。腿子練出來了,福報智慧沒有練出來。很多人修行就走一個彎路啊,這絕對是彎路!福與慧不等修啊!修行人一定要把自身的吝嗇去掉。

  ——很多出家人,一生所有的積攢,所有的作為都看病了,所有的精力都養(yǎng)著這個病,養(yǎng)這個惡緣,就是養(yǎng)病,吃什么最好的藥,吃什么,看什么大夫,完全就是這個,最后跨掉了,結(jié)果是必然的,他沒有第二個去處,他因果的相續(xù)啊,前面這樣做了,后面的報不那樣報,那是不可能的啊!

  【舉例:師父的師父去世時,起碼十萬人為他送行,三十里地全部站滿了人,都是自發(fā)的,沒有一個人請。他老人家在世時,到這個地方傳戒、那個地方傳戒,這個地方開光、那個地方開光,即使農(nóng)村里一間半房間的小廟子開光,他都會去。他是對任何一個信眾,的確是能用他那個僧人的身份去做他能做的事情。老人家那個記錄的放生的那些人,一角錢,一角五分錢的放生款他都給寫上名字,然后給人家做回向。他對這個果報的清晰,真是很讓人感動。他在去世七天以后胡子都長出來了,頭發(fā)長出來了,果報不一樣!

  我不想歌功頌德,我不想詆毀任何一個人,但是因果這個東西啊,我們成熟的時間就晚了,就沒有辦法了。我鼓勵大家做一個布施者,做一個法的守護者、實踐者,不要做一個貪婪的、自私的、狹隘的修行者,到后面果報怎么辦?誰來代替?大家隨釋迦本師出家,都是同一形象,這樣的果報誰能忍受呢?有些人就一年一年這樣干著啊,而那些修福修慧的出家人生自在的真是有啊,慧就是方法啊,福就能載負他的心智。所以,出家?guī)煾敢埠?在場的居士也好,一定要珍惜自己與他人善緣的機會,一定要多為常住服務(wù),不要吝惜自己的那一點力氣,去用自己的那一點力氣消耗在你那個安逸的一刻中,后果是什么啊?

  菩薩!這個“觸者生勝樂,過迦旃鄰?fù)印?希望大家多“觸”性功德,多“觸”諸佛如來菩薩的功德,在智慧、慈悲、破除我執(zhí)的這個善巧上去用功夫,真正用功夫,而不是等待著我們業(yè)果成熟的時候去怨天尤人,那時已經(jīng)沒有意義了,絲毫不起作用!諸位善知識,我們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依法地去觀察。

  念佛為正行,憶佛為助緣,懺悔為增上,做諸勞作是培諸福德的一個推動——慈云懺主就把這四個角度作為念佛人的必行。念佛憶佛是念佛人的首要功課;對他人對社會做諸供養(yǎng)布施,為常住服務(wù),這是一個福的修持,很重要,他能固住你的命,他能固住你的正見;懺悔能使自己清靜沒有掛礙,不使自己積累惡業(yè)。這四點我們把握好了,起碼我們在這一生就有一個很好的結(jié)果與去向!希望大家能引起重視,能引起思維。

  (歲次辛卯五月十一 2011年6月12)

精彩推薦